1 ) 等候董建華發(fā)落
作為局外人,要說一句寬恕太容易,但對於身受著傷痛的人,要與仇恨斷裂是一件很難的事。
在寶馬生雙屍案發(fā)生的時候,譽玲跟有銘也還年輕。譽玲心不甘情不願地來到香港,母親用著譽玲不能理解的方式關(guān)心她。譽玲不覺得母親是在著緊她,只覺得母親賴不講理,連穿一件像樣的衣服也不允許,買一瓶醬油也得穿著校服。譽玲覺得母親不疼愛自己,就只有表姨丈會對自己好,帶自己出去玩,然而表姨丈只是貪慕少女童稚的身體,把譽玲當(dāng)作洩慾的對像。年輕的譽玲並不明白,覺得只要有人對自己好就行,直到被母親揭發(fā)才離開了這個家,結(jié)束了這一段色慾的關(guān)係。譽玲恨著自己的母親,一個人回到國內(nèi),當(dāng)上了工廠女工,再被另一個年長的男人包養(yǎng),供書教學(xué),成了現(xiàn)在的自己。譽玲曾企圖謀殺表姨丈的妻子金姨,卻沒有被人發(fā)現(xiàn),這成了她心中的一個秘密,在見到?jīng)]有確實刑期的有銘後,譽玲決定幫有銘爭取刑期,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有銘,但更大程度是為了原諒自己。我曾經(jīng)做錯過,與你不同的,只是你被抓到了,我卻逍遙法外。譽玲在街上遇到因被自己推出馬路而失去行動能力的金姨,自己跟有銘其實同樣是手上沾了鮮血的人,憑甚麼叫人受苦,而我自己卻置身事外?譽玲幫有銘及其他同樣被判了「等待英女皇發(fā)落」的少年犯爭取確切的刑期。有銘說他最大的願望是見見自己的生母,這令譽玲想起多年不見的母親。你渴望見自己的母親,卻不知她在茫茫人海的哪一處;我有著一個伸手即及的母親,卻選擇背她而去,一別多年。譽玲回到自己成長的地方,見到了已經(jīng)老去的母親。母親曾經(jīng)因為女兒勾引表姨丈而恨得把她趕出家門,然而再恨都好,只要女兒肯再來看看自己,怎麼樣的恨都可以洗清。母親沒有再用惡恨恨的語氣跟女兒說話,只是煮了一頓飯,叫女兒多吃一點。譽玲在牆上看到自己小時候的裙,那個時候自己偷偷把裙拋出家外,打算母親應(yīng)承讓自己出外跟同學(xué)看電影後,再偷偷地把衣服拿走,在外面換掉,卻被母親發(fā)現(xiàn),把裙子剪成碎片。譽玲看見裙子,說這麼破了,怎麼還留著,母親說這是你喜歡的裙子,我怎可以丟掉?裙子一留就是這麼多年,當(dāng)年母親趕譽玲出去是真正的恨,看見女兒裸身與親人躺在同一床上怎能不生氣?然而再氣也都及不上你能回來重要,把裙子留著,就是希望有一天你回來了,能把裙子還給你,雖然別了這麼多年,裙子都不合穿了,還是一直留著,掛在最當(dāng)眼的地方,好教我望見的時候,也能想起你。譽玲肯回來探望母親,已意味著原諒母親??匆姃炱饋淼娜棺?,譽玲終於知道不是母親不肯原諒自己,而是自己不肯給自己機會去原諒那個早已變得和氣,懂得說一句「你想說的,你自會對我說」的明理母親。最後,譽玲跟母親說「我們一起住吧」,正式完結(jié)了兩個人之間的恨。
有銘從小就被丟到孤兒院去,父親為了申請一間較大的公屋才把他接回家裡去,卻又對他不好。後來,有銘跟了老大,在同夥脅迫下殺死了一對外藉男女。外藉男女的父母聞得子女葬生,傷心得高叫殺死他們的人應(yīng)當(dāng)判處死刑。譽玲為有銘請求判決刑期,找來了當(dāng)日的報導(dǎo),竟見那對男女不獨失去了生命,在死前更遭受殘虐。面對這這兩個被虐者的照片,震撼得信念動搖,「到底我在幫一個怎麼樣的人?」。與死者沒有關(guān)連的人看見照片後尚且驚惶得不敢再去見殺人者,對死者的父母而言,那種傷痛又怎能輕易地化得掉?然而,死者的父親卻在多年之後原諒了殺人兇手,更為當(dāng)年只有十六歲的有銘求情。這樣的寬恕要多大的勇氣才做得到?
眾人在知道死者家屬為有銘求情時都開心得奔奔跳跳,但有銘卻坐在花灑之下,一臉感傷。要寬恕自己並不見得比寬恕別人來得易。有銘跟譽玲說自己當(dāng)時是被迫的,同夥說苦他不打兩棍的話,他便要成為當(dāng)日的第三個死者,有銘在這樣的協(xié)迫下才加入殺人。然而,一句被迫就能置身事外嗎?殺了人就是殺了人,殺人者終生受折磨,死者掙扎的樣子殘留在有銘的腦海中,成了夜夜的夢魘。家屬的原諒反而成了更大的壓力,面對著長期的囚牢生涯,以及無了期的心靈折磨,有銘想要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然到了最後一刻,有銘卻放棄了,死亡沒法子贖回自己所犯下的錯誤,如果真的後悔,就用活著的生命去還吧。囚並不是想令人變得絕望,而是希望犯過錯的人明白自己失去自由雖然痛苦,但相對於那個生命被自己剝削掉的人來說,自己的痛又如何比得上他/她?有銘放棄死亡,一心等待那個沒有見過臉面的母親。
一個恕字說得輕易,放在自己身上,又要多少的寬容才能做得到?
http://www.chinakolau.com/wordpress/?p=134 2 ) 法律不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漢謨拉比法典》里有個案例:一個人的新房的墻倒了,壓死了他的兒子,于是房主把砌墻的工匠告到了漢謨拉比那,最后巴比倫偉大的王判工匠的兒子要去抵命。因為漢謨拉比認為是工匠的過失導(dǎo)致了房主兒子死,失去兒子的痛苦是由工匠造成的,所以應(yīng)該讓工匠也嘗一嘗失去兒子的痛苦。
法國大革命時,人民的偉大領(lǐng)袖左拉,用他的階級理論把無數(shù)人送上了斷頭臺。后來有個叫夏洛蒂?科黛的24歲女孩,為了要拯救自己的國家,不想國家陷入野蠻之中而殺了他。當(dāng)人們?yōu)榱酥浦棺飷海阜⑷?,就如二?zhàn)時,基督教神學(xué)家朋霍菲爾想刺殺希特勒。法律又該以怎樣的姿態(tài)對待。
20世紀(jì)初,美國律師單諾用盡全力為一個殺人犯辯護,除了為證明他有精神病外,另外就是在討論死刑的問題,到底死刑代不代表公正呢?如果一個人死了,我們讓另一個人死是不是能夠換回那個死去的人,他所失去的正義以及他的尊嚴(yán)呢?
那么,在20世紀(jì)末的香港,在那個文明社會,法律正無人道地囚禁一群希望改過自新的年輕人。它們把看成垃圾的東西扔在一邊,就以為能解決一切問題??煞杀玖x應(yīng)該不是懲罰,而是讓人與他們所處的世界更美好吧。
3 ) 選題很好,但是問題真的挺多
選題很好,一個是權(quán)力交接的過渡期表現(xiàn)出港人的焦灼,一個也是過去立法漏洞造成特殊人群的情況紀(jì)錄。前半個小時感覺黑色、諷刺的料還算不錯。可惜后面反而走了下坡路,浪費了這個題材。
最大的問題是這些少年犯本身就已經(jīng)面目可憎了,看完以后只讓觀眾更討厭,連同情也沒有,看了接近兩小時,甚至讓我覺得這些人最后判三十年一點也不值得可憐。個人認為不恰當(dāng)?shù)狞c有:
1.大部分演員演技不行,偶爾讓人出戲。特別是艾敬粵語口音死板,發(fā)音不準(zhǔn)
2.艾敬去說服議員的時候邏輯清晰,準(zhǔn)備功課全,結(jié)果后面突然人物矛盾又想到自己幫殺人犯開始糾結(jié),這感覺順序反了
3.少年犯跟艾敬莫名其妙的感情線,特別是當(dāng)年強奸搶劫的少年犯在跟陌生人見一次面之后開始撩妹的行為讓人反感
4.想表達少年犯成因也包括家庭教育失敗,但是少年犯家庭沒怎么介紹,只對一個少年犯家庭口頭說了幾句媽媽跑了,后媽不疼。反而對議員和艾敬的成長環(huán)境用了非常多的篇幅介紹,感覺主題錯了吧
5. 片子應(yīng)該是想走現(xiàn)實主義風(fēng)格,但是有一些內(nèi)容卻明顯又不是現(xiàn)實主義,看完就會出戲,比如梁議員的家務(wù)事
6.梁議員的家務(wù)事更失敗的一點大概是開始想說擔(dān)心家庭教育失敗影響孩子成長,但是后面莫名其妙又跟老婆復(fù)合。對孩子教育的投入也沒見到有什么內(nèi)容,可能加一個孩子吃藥的細節(jié)就算應(yīng)付了?
7.特別給少年犯招黑,讓觀眾厭惡的幾個細節(jié)還有:1)梁議員第一次跟少年犯見面的時候,一個囚犯說這種無限期刑罰讓他絕望,只是為了母親而活。但是跟議員見面,卻爭著搶著跟艾敬和議員握手,這個細節(jié)我是不相信萌生死志的人能做;2)少年犯一聽到梁議員也沒有爭取到好結(jié)果,立刻就要報復(fù)梁議員,結(jié)果他的家人勸他說這樣子不厚道;3)回歸以后,特首依據(jù)終身法院大法官的建議做了判決,但是又紛紛覺得判的重,理由是跟同類案成年犯比刑期長,還有不能放假和假釋。邏輯上觀眾是能懂,但我估計大部分人情感上不能接受吧,誰家里死了人了都能大度的原諒兇手?4)覺得刑期重,大家又決定要自殺抗議,注意不是因為懺悔當(dāng)年殺人罪行去自殺,而是覺得殺人強奸搶劫判三十年刑期太重;5)自殺抗議,結(jié)果這些自認彼此是兄弟的少年犯,在同伴真的撕衣服要自殺的時候,沒有一個攔著明知道誰要去自殺的那個人,都只是聽著。過了好長時間,真自殺的話估計都斷氣了,才瘋狂喊獄警救人;6)更搞笑的大概就是明明說要自殺,結(jié)果就是坐在那哭,連自殘都夠不上,這就有點扯了;7)梁議員第一次見少年犯后說這班年輕人法律知識真好,甚至比一些議員還好,隔壁男助理大概揭曉真相,因為這是關(guān)系到他們自己切身利益,當(dāng)然研究透徹拉
8.本身少年犯的身份定位就夠糟糕,還要一遍一遍案件復(fù)習(xí),告訴觀眾當(dāng)年怎么殺人的細節(jié),外加當(dāng)年報紙??匆槐榭赡軙P(guān)注到啊這是不少少年犯參與的案件??磧扇楦杏X就只能提示觀眾這些人多么罪大惡極。
9.少年犯唯一正面的點可能就只有其中一兩個努力學(xué)習(xí),還考了文憑之類,還有被害人先原諒殺人犯后,殺人犯自殺前寫了一封信道歉。但是這好像也無法扭轉(zhuǎn)觀眾的惡劣觀感,特別是在沒死成的情況,更讓人覺得好笑
題外話,少年犯確實有心智不成熟的一面,但用這個當(dāng)借口,給這些人辯護,我也無法認同。少年犯量刑,個人認為一個是應(yīng)該考慮犯罪時的認知狀況,這點上現(xiàn)在孩子普遍早熟,一刀切說他們不明白,感覺就純是借口。另一個,也應(yīng)該參考同案犯的量刑標(biāo)準(zhǔn)吧。比較成年犯相對一致或者減輕是可以接受的。
4 ) 理性的非理性
我冇自由,失自由,傷心痛心,眼淚流。《等候特首董建華發(fā)落》沒有了港片一貫的癲狂鬼馬特性,收斂中暗含著一股力道。但是關(guān)于過去罪惡與如今悔過的矛盾沖突與思考還是少了點,整體來說敘事性上還是不錯的。
影片討論的其實是件很矛盾的事情,一個人犯下那么殘酷的罪行,如何去悔過補救重新做人?他的人生, 是否就該為一次一念之差與思想的不成熟買單?他畢竟是個重罪犯,可是他又是個少年犯,所謂可憐之人,亦必有可恨之處。
可能這個電影對個人本身的思考不多,畢竟反人類和暴力傾向的人還是少數(shù)的,但至少可以告誡些青少年。對于社會大眾如何去看待青少年犯和這種悲劇還是有正面價值的,像藥家鑫那種案子,看問題是不是只有單獨一面的聲音。
藥家鑫不能悔過么?
死刑或者其他刑罰與懲戒是不是也應(yīng)該理性化?或許理性的社會應(yīng)該兼顧這些人性的拯救,就像電影里面說的,懲戒不應(yīng)該是種摧毀。很多的西方國家的法律條例里面基本上是沒有死刑和終身監(jiān)禁的,特別對于青少年犯,法律的刑罰更多是一種教育和懲戒與警示的作用,大多的刑罰期限在30年左右,特別嚴(yán)重的判刑是100多年的監(jiān)禁,這種也很少見,而且往往實際刑期遠遠少于處罰期限,不存在死刑和終身監(jiān)禁。一方面是出于人性考慮,另一方面是處于天主教國家的宗教傳統(tǒng)的考慮。
理性應(yīng)該兼顧人性的,有時候這兩點或許是沒沖突的。理性首先應(yīng)該是建立在人性基礎(chǔ)上的思考,是屬于合乎邏輯的,而不是完全的按例辦事。不人性的理性的存在可能是種非理性。這個影片更多的給我們帶來的是對我們以往道德觀念中強調(diào)的殺人償命的理性的另一種聲音,這種理性是否也存在不合理,是非理性的?
好像藥家鑫案子,一些人站在人性的角度要求判藥家鑫死刑,其實可能是不人性的,就像站在道德的角度去殺掉不道德的人,本身就不道德,是種偽善。影片帶來的思考是,對于青少年和大學(xué)生,年輕人的判刑應(yīng)該是懲戒大過刑罰本身,刑罰不應(yīng)該具備摧毀性。至于這個觀念是否合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吧。但道德本身或許并不正義,亦或許并不合理。
附上:“電車難題”是倫理學(xué)領(lǐng)域最為知名的思想實驗之一,其內(nèi)容大致是: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壓到他們。幸運的是 “電車難題”,你可以拉一個拉桿,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但是還有一個問題,那個瘋子在那另一條軌道上也綁了一個人??紤]以上狀況,你應(yīng)該拉拉桿嗎?解讀:電車難題最早是由哲學(xué)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來批判倫理哲學(xué)中的主要理論,特別是功利主義。功利主義提出的觀點是,大部分道德決策都是根據(jù)“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則做出的。從一個功利主義者的觀點來看,明顯的選擇應(yīng)該是拉拉桿,拯救五個人只殺死一個人。但是功利主義的批判者認為,一旦拉了拉桿,你就成為一個不道德行為的同謀——你要為另一條軌道上單獨的一個人的死負部分責(zé)任。然而,其他人認為,你身處這種狀況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為,你的不作為將會是同等的不道德??傊淮嬖谕耆牡赖滦袨?,這就是重點所在。
5 ) 唏噓嗎?
三個時空,三條故事線,不得不說邱對現(xiàn)實主義題材敏感度的把握非常之高。
整體成片一般,三分之一篇幅過后才開始漸入佳境,不過不用擔(dān)心,邱有自成于己的一套視聽體系。配樂表達的情緒直觀卻糟糕,雖然我很喜歡阿Paul。除卻演員表演的生澀,拖沓且混亂的敘事節(jié)奏,最可惜的是將少年犯的犯罪源頭指向單一的父母家庭之禍,女主角的故事線索稍稍附帶了些許時代邊角與大陸移民身份烙印。
其實覺得蠻可惜的,本片的題材、故事、小人物與大時代,都擁有極高的社會意義與時代價值。
19年8月回看,結(jié)合當(dāng)下局勢,更是莫名唏噓。
不知道你會不會羨慕人家,可以參與選*舉,可以表達意見,可以為犯*人爭取人*權(quán),可以對自己選出來為自己“辦事”的議員說一句:“我看錯你了”或者“當(dāng)初把票投給你,我沒有選錯人?!?/p>
另,邱自己在片中客串了游行隊伍里的吉他手,黑夜中只有一個鏡頭一瞥而過。
6 ) 無盡的等待?。?!
“等候英女王發(fā)落”,剛聽到這個罪名感覺還蠻好的,沒有判死刑或無期,只是等待判決而已,但其實這個等待卻一直遙遙無期,把一個少年變成了青年,也許還會一直變成老年。。。
本來“等候英女皇發(fā)落”按說是一條充滿人性的法令,但卻因為港府的變遷以及一些工作人員不負責(zé)的態(tài)度,而形同虛設(shè),以致到回歸后一些犯人的量刑居然比成年人還長。。。
從小就覺得相對無期的話寧愿被判死刑,起碼一了百了,不會無休止的無自由的行尸走肉般活著。。。
PS:從來就很不屑“好死不如賴活著”這句話!
非常詫異以豆娘的尿性這條目竟然還能存活下來,論題材的敏感性這片子可以說直接秒殺很多大陸禁片,政治、法律、人權(quán)、香港回歸、基本法,口號喊得一個比一個響。雖然取材自跑馬地雙尸案,不過片中倒沒有太多的血腥暴力因素。評完了,坐等豆娘刪廣播
許多場景讓人想起千言萬語……未知的東西對人最是折磨,搬到法律與人權(quán)的夾縫中更顯得逼迫。這才是正兒八經(jīng)的邱禮濤吧。艾敬的角色扮得還可以,但是廣東話真的是……~!@#$%^&……
Woo... 可否爭番一囗氣 Woo... 真本性怎可以改
三星半優(yōu)點:(劇透)姨丈剪掉螞蚱的頭,然后猥褻女主。如果女主代表香港,螞蚱代表我等屁民,那誰是姨丈?開場董建華的大后背,對面議員的驚恐表情,一邊坐的是大陸,一邊坐的是香港,表現(xiàn)97香港人的恐懼。少年犯被政府當(dāng)球踢,就用鏡頭表現(xiàn)當(dāng)年的少年犯踢球。被歧視的北姑、少年犯、被迫沉默的工人、子女,串聯(lián),丘禮濤的故事是帶著人文關(guān)懷的。港版《天注定》,但感覺比后者更有力度。男主與女主的弧光都是和解,一個是跟自己的罪行(贖罪),一個是跟男主罪行和自己母親(其實也是自己)。女主這邊帶出的主題很有趣:普通人跟罪犯的邊界在哪?罪犯罪行與權(quán)利有無關(guān)系?問題:監(jiān)獄隔音玻璃怎么又聽到了對面的聲音。用嘴說出口的主題太多。街頭打孩子的父親,出現(xiàn)得毫無道理,硬來。各種糙,代入不進導(dǎo)演情境這部片就很難下咽。女主表演有點尬
中央滋瓷不滋瓷啊
人權(quán)法律民主,圣母一定淚眼朦朧的跟著梁議員吶喊。但是我早就看出來,那些久經(jīng)宦海權(quán)謀老到的官員,他們知道的是這些人即使釋放出來,在社會也是受到歧視,也不能正常的找工作,反而活得更苦,也更有再次犯罪的危險。
是你要帶我來香港的,還說這里是天堂,這里沒有一個是好人,連你也是一樣。
題材好。好郁悶的結(jié)局。很真實……個別臺詞應(yīng)該有得到董建華的確定吧。邱導(dǎo)總能感人肺腑。比講絕食抗議的西雅圖戰(zhàn)爭拍得好多了。當(dāng)懲罰變成摧殘,當(dāng)畫面變黑白,兄弟們哭成一片,絕望之后的看開,時間是公平的,開心和不開心的,都會過去。一部上竄到人權(quán)法制高度的講述親情和原諒的電影
很美妙,由于政權(quán)的交接,形成了一種真空人??上н@種恰到好處的中間狀態(tài)隨著交接儀式的完成,又回落成了一種淺層的抒情。
除了題材外。其實沒太多好說的,邱禮濤并沒有足夠的能力掌控這種題材。
一部極具社會責(zé)任感的寫實影片,赤裸裸的真實感讓人觸目驚心
比較震撼的題材,但是作為電影,并不優(yōu)秀,拍成偽紀(jì)錄片的形式可能會更好
配合香港現(xiàn)狀服用 效果窒息 欲哭無淚 每一句話都有所指 被丟來丟去等候發(fā)落的青年也只是想找到媽媽
2010年的邱sir在拍《秋瑾傳》,艾敬在為她自己的藝術(shù)展忙活,誰還曾記得當(dāng)年的銘仔?
一流題材 三流劇情 在不同的價值體系中沒有自己的立足點 試著對社會對制度有所批判 卻淪為膚淺地為罪惡洗白 試問如果銘仔不靚 不會寫詩 窮兇極惡 那“理性”“人權(quán)”“法律”的基石又在哪里呢?(何況真實事件更慘絕人寰)
原來一個平庸的導(dǎo)演真的能夠把一個不錯的ideal弄糟...
非利益相關(guān)體有多少會把別人的事當(dāng)作自己的?
感覺是對整個當(dāng)代香港的隱喻,年輕時走錯一步,之后再也無法回頭,所有制度都來解決一次,但誰都解決不了,歸家無門,叛離無路,而當(dāng)初的錯誤,歸根到底是父母家庭的錯。
2+。前半部分真誠而爛,最后部分純爛。
幾段配樂是亮點,少女這條線本為了對比同樣犯過錯誤的未成年人在監(jiān)牢外亦得到救贖,但艾靜的表演實在一般,整個線最終落入狗血實屬敗筆。少年犯到政治這條線很好,站在少年犯的角度,亦讓人去了解所謂等候英女皇宣判是一種怎樣的煎熬與絕望,但結(jié)局突然太過積極向上,快到讓人以為看了另一部片的結(jié)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