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一周,周五晚上重看了阿茲卡班。 無論小說七部曲,還是電影八部,這都是我最喜歡的一部。跟《天使愛美麗》、《神探夏洛克》S02E01一樣,疲憊的時候可以隨時拿出來重溫。 在我看來,魔法石和密室是經(jīng)典的兒童冒險故事,拼圖線索分明,懸念層層推進,集齊寶物解鎖下一關任務?;鹧姹鋵嵔Y(jié)構類似,只是加入了更多成人世界的陰暗,老克勞奇對權力的癡迷對妻兒的疏忽,都不是羅琳阿姨的閑來之筆。鳳凰社和混血王子里又有了青春期混沌的感情和自我與外界的碰撞,死亡圣器更不必說塑造了教授隱忍終生的情圣形象。但是相比后四部陰謀逐漸走出校園save the world,第三部go deep down inside倒顯得特別。 第三部是唯一一部哈利沒有直面死亡威脅的,伏地魔自始至終不曾出現(xiàn),而飄蕩游離的攝魂怪,是內(nèi)心恐懼的外在表現(xiàn)。當面對博格特時,最恐懼的恰恰是恐懼本身。面對恐懼,逃避無濟于事,只有真正的快樂,強烈的正面能量,才能夠抵擋。承認脆弱并沒有什么羞恥,不能坦然面對內(nèi)心不會示弱才是不夠強大的表現(xiàn)之一。 這一部里真正出現(xiàn)了一位好老師,盧平不僅教會哈利召喚守護神,而且在哈利質(zhì)疑自己內(nèi)心脆弱的時候,給予了他及時到位的開導。而盧平也是七部曲里我最喜歡的角色,他亦師亦友亦兄亦長,在阻攔哈利面對博格特之后,在哈利因不能去霍格莫德村而失落時,他說,在無人理睬我的時候,她愿意。她總能發(fā)現(xiàn)別人身上的閃光點,即使他自己還懵然不知。我不記得小說里有這段對話,但是容我八卦一句,盧平對于莉莉,要么是超越男女的大愛,要么是遠遠望著的關懷?但回蕩在山谷間的那段笛聲A Window to the Past,實在是悠遠凄迷。(話說第七部里盧平一度逃避家庭責任想要與哈利三人一同逃亡,其實很能理解。大結(jié)局一度哭死) 盧平大抵是此時哈利所認識的與他父母最親近的人,也是第三部親子代傳承中的關鍵角色。他從哈利的眼睛認出了莉莉,從守護神牡鹿認出了詹姆。同樣地,第三部里貫穿著哈利對于父輩的認識逐層深化。對于每個孤兒來說,內(nèi)心總是尋根追源的。第一次成功召喚守護神,小說中哈利所用的記憶是得知自己的巫師身份,而電影里成了一年級時在厄里斯魔鏡里看到父母,那不是最快樂的,卻是最強烈的。這一改編巧妙地契合了整部電影里對于父母的思念。所以當?shù)弥√炖切潜撑蚜烁改笗r,他急切地想要報仇,而在真相大白的那個月夜,走出打人柳的陰影,他又為能與教父同住而欣喜若狂。 電影里一處細節(jié)很打動我,小天狼星望著遠處的城堡說,多美啊,如果能以自由人的身份回去,該有多好??上У氖?,這個心愿他至死都沒能實現(xiàn)。哈利與教父同住的愿望亦是如此。自幼失去父母的哈利,孤兒院長大的伏地魔,單親家庭的斯內(nèi)普,與整個家族格格不入的小天狼星,還有因狼人身份游走于社會邊緣的盧平,從某種程度上講,都是孤兒,他們都是在進入霍格沃茨之后,才有了家的歸屬感。有知識,有朋友,有無限悠長的少年時光可以在湖畔揮霍,而我們這些十一歲時不曾收到貓頭鷹來信的麻瓜,只能從書本和屏幕里一窺那個世界里的斑斕。
(這是關于整個哈利·波特系列的一些感受,寫在自己最喜歡的一部電影之下,之所以呈現(xiàn)為影評而非書評,是因為我看書幾乎沒有畫面感,而電影能夠帶來不一樣的體會。想哪寫哪,邏輯什么的,不存在。)
在我看來,哈利·波特系列有三條線,分別由三個人物來引導:斯內(nèi)普、鄧布利多和哈利。只有完全理解了這三個人物,才能談得上讀懂了這部作品。斯內(nèi)普是一條暗線,串聯(lián)著親世代的往日恩怨和子世代故事中晦暗的一面,這個角色是用敘述技巧塑造出來的,羅琳對他的刻畫幾乎都使用轉(zhuǎn)述,讀者對他的認識始終是被敘述牽著走的,因此斯內(nèi)普才能夠成為故事里最驚心動魄的反轉(zhuǎn)。所以在我看來,對斯內(nèi)普的理解主要應當集中在角色功能上,只有意識到這個角色是為了構建情節(jié)而被作者肆意擺布的時候,才可能真正認識到斯內(nèi)普的悲劇色彩——在命運中浮沉的人生,一切都身不由己,很勇敢,也很無力。鄧布利多是半明半暗的,他就像一個謎,這個謎我覺得我至今尚未解開,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參透一二。
去年重讀混血王子的時候意識到,哈利是書中的明線,是我們窺視這個神奇的魔法世界的一雙眼睛,雖然書中沒有使用第一人稱敘事,但我覺得基本和第一人稱無異,因為讀者只能看到這個角色內(nèi)心的想法。也就是說,哈利在我們眼中是完全透明的,這無疑會給我們認識哈利這個角色造成很大的影響,因為他在我們面前完全沒有神秘感。這解開了我一直以來的疑惑:哈利作為一個塑造得很好的主角,為什么我一開始根本不喜歡他。最近看了紀錄片《創(chuàng)造哈利波特的世界》,羅琳和電影編劇科洛弗說到書中角色,科洛弗明確對羅琳說他不喜歡哈利,羅琳表示認可,并說她最喜歡的是羅恩。她說羅恩和赫敏都會比哈利招人喜歡,因為他們的性格很鮮明,這也印證了我的猜想——哈利不那么討人喜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他太過透明而已。
但我覺得這還不夠,因為在我看來,每一個人,無論真實的或者是虛擬的,我們對他理解的極致在于感受到一種致命的吸引,從而產(chǎn)生親切的感覺。而這種吸引在我看來,應當來自角色們故事背后的情緒,只有從敘述中去感受這種情緒,才能夠體會到人物的魅力所在。例如斯內(nèi)普,我認為他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那種不被人理解的彷徨感。斯內(nèi)普終生隱匿在黑暗之中,唯有莉莉可以帶給他一束微光,所以他能為此奮不顧身,他對莉莉的執(zhí)著與其說是愛情,不如說是追尋他人的理解與認同。他的經(jīng)歷都會發(fā)生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以無論對斯內(nèi)普認同與否,我們都會與他產(chǎn)生共鳴。我之所以覺得這三個人物難懂,就是因為我們很難感受他們的情緒,斯內(nèi)普的情緒是被作者隱藏的,鄧布利多是人物自己藏起來的,而哈利的情緒則表現(xiàn)得太過直露,反而比前兩者更加難以把握。
回歸正題,我覺得這部影片對哈利的情緒表現(xiàn)得準確且恰到好處,對我理解哈利提供了很大的幫助,讓我看到了救世主的魅力所在。首先是在姨夫家中,瑪姬姑媽無禮地對哈利和他的父母妄加非議,哈利一直極力保持冷靜,終于忍無可忍地呵斥她。小巫師還不能完全掌控自己的魔法,在情緒變化的時候會發(fā)生反常的事情,這種設定簡直是天才的想象。情緒變化是人的正常生理現(xiàn)象,但除了自己往往別人很難發(fā)覺,影片將它外化出來,相較于書中的酒杯爆炸和瑪姬被充氣飛上天,電影里加上了廚房里燈的閃爍。我很喜歡電影加入的這個細節(jié),像極了我們極力忍耐怒火時的急促呼吸。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哈利對姨夫一家憤怒的爆發(fā)(魔法石和密室只有委屈巴巴的碎碎念,當然,這些也能說明問題,只是不及囚徒中表現(xiàn)得強烈而已),突然忍不住開始想象哈利十幾年來的日子究竟是怎樣,這才發(fā)現(xiàn)哈利這個靈魂的可貴之處。在經(jīng)歷了如此難以想象的童年之后,哈利竟然還能夠?qū)@個世界心存善意。這時我忽然覺得哈利是閃閃發(fā)光的,如果這樣的孩子不是救世主,那么誰是呢?我們之所以覺得哈利平庸,是因為看到了他頭腦簡單、固執(zhí)且自控力較差,但這些缺點都是被全知視角放大過的。聯(lián)系魔法和麻瓜兩個世界,才知道哈利有多么的不易。伏地魔認為哈利徒有虛名,他的成就不過是建立在運氣和別人的犧牲上。我曾經(jīng)認同這個觀點,但現(xiàn)在看來,很想對伏地魔說,抱歉,救世主就是你救世主。哈利心底的善良是難以掩蓋的,盡管他也有陰暗的一面,但他的微笑始終干凈而真誠,這就足夠了。這個世界的光實在太少,尤其是他人帶來的,哈利能夠從黑暗中發(fā)出光來,他就是救世主,因為他首先救贖了過去的自己。
其次是海格的課堂上,哈利被自愿(書上確實是自愿,為了照顧海格的感情)和巴克比克互動,他一開始是驚恐而不知所措的,只能依照海格的指點,僵硬地按部就班。后來騎在巴克比克背上飛過城堡和湖面的時候,他張開雙臂暢快地大笑,這時周圍是靜謐的,空無一人,唯有巴克比克載著他飛越長空。這一系列情感的變化也是電影的改編,導演阿方索說這象征著成長,哈利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能力和信心。我忽然想到了哈利初識魔法世界的時候,面對這個全新的世界,他在好奇的同時也是非常茫然的,尤其那么多人都認識他,并對他表示善意——這是在麻瓜世界里從來都沒有過的。他一直都很自卑,覺得自己融入不了魔法世界,是魁地奇的天賦第一次給了他信心。這項天賦與其說是主角的金手指,不如說是單純的潛能而已,每個人一定都有某種潛能,只是很多時候自己都未必能夠發(fā)現(xiàn)。對哈利而言,麻瓜世界里的人不認同他的性格與能力,因此他和那個世界注定格格不入,但魔法世界會認可他接納他,可是魔法世界突如其來的熱情又讓他無所適從。其實哈利是很自卑的,周圍的贊譽讓他非?;炭?,生怕別人高估了自己。直到鳳凰社中學生們準備組建鄧布利多軍時赫敏講述了哈利四年來與伏地魔戰(zhàn)斗的經(jīng)歷,哈利自己才說了一句聽起來似乎不錯,我也才驚異地發(fā)現(xiàn)其實那么多學生都不會用繳械咒和昏迷咒。哈利真的足夠優(yōu)秀,只是我們被他的不自信迷惑了,而且我還會把他和那些天才比較,這才誤解了哈利的能力。正因如此,我認為哈利其實是為我們所極力排斥和逃避的自我。哈利讓我覺得很親切的一點是面對贊揚表現(xiàn)出的不適,覺得自己沒有別人認為得那么好,這種感覺很真實,所以我會下意識地相信哈利的想法,從而誤認為哈利就是像他自己描述的那樣,just Harry。尤其在第一人稱敘事之下,我們知道哈利所有的碎碎念,這種感受就變得太過真實,所以我會不自覺地排斥他,就像排斥自己性格中不喜歡的一面。意識到這一點,我忽然發(fā)現(xiàn)人生也是一個第一人稱的故事,我們因為陌生而看不到別人,同時也因為熟悉而看不到自己。
另外,我非常喜歡電影中哈利和盧平、西里斯(來自對小天狼星這個翻譯的深深怨念……)相處的片段,哈利和他們在一起的那種放松的感覺尤為美好。盧平和西里斯是真正把親世代和子世代連接起來的人,這一點斯內(nèi)普做不到,因為他和親世代結(jié)怨太深,連接兩代人最有力的紐帶是愛而不是恨。我以前不喜歡鄧布利多關于愛的結(jié)論,認為它落了俗套,可現(xiàn)在我開始相信愛的意義。當你經(jīng)歷過與身邊的人無話可說的階段,才能真切地體會到那來自背后的強大力量,它往往是看不到的,可是只要一想起來,嘴角就會不由自主地綻開一個微笑,剎那間便無所畏懼。哈利在盧平和西里斯面前就是一個孩子,他會把自己的一切毫無保留地告訴他們,而他們對哈利的關切和其他人都不相同,僅僅是出于親情,并不因為他是救世主。這樣毫無保留而又純粹的愛讓人變得柔軟,也讓人感到安心,所以只有盧平能教會哈利守護神咒,只有西里斯能讓哈利完全信任(這一點我覺得鄧布利多做不到,哈利還是害怕把一些東西告訴鄧布利多)。影片最后,西里斯告別哈利的時候?qū)λf,愛我們的人永遠不會離開我們(The ones that love us never really leave us),這是哈利·波特系列影片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我一直不喜歡西里斯,但影片中這個片段非常觸動我,我感到自己看到了一個和書中完全不同的西里斯,忽然開始想象他為了替自己的好友報仇冒著怎樣的危險從阿茲卡班逃出,他又是如何背負著所有人的誤解一直默默地暗中觀察和保護著哈利。我無法腦補他之前經(jīng)歷的所有細節(jié),可是能夠被他此刻眼中流淌著的脈脈溫情所打動。我對盧平的感覺很奇妙,不知為什么在沒看過小說和電影之前我似乎就知道他是狼人,因此一開始比較平淡,后來喜歡他的部分是他最開始向哈利講他父母的事情。導演對盧平的定位是一位親切的叔叔,盡管我們不知道叔叔背后有什么秘密,但他的確是伴隨我們成長的良師益友。盧平是把子世代和親世代連接起來的人,在此之前,我們對親世代一無所知,而盧平以朋友的身份將這一切娓娓道來,倍覺親切。聽朋友(當然,某種意義上來說,盧平也是親人)講述他的朋友,是一種無法言說的感覺,尤其他的朋友就是你最熟悉和陌生的親人。在我眼中,第三部的這兩個新人物是這個逐漸變得黑暗的故事中所有的美好,叔叔總會出現(xiàn),教父總會到來,心底的愛與光明總會驅(qū)散一切恐懼和煩惱。
我一直認為阿茲卡班的囚徒是羅琳原著中寫作最為出色的一部。影片對原著的再演繹也頗有出彩之處,其美術風格與氛圍烘托極富特色,但在票房和評價上都弱于前作。很多人將之歸結(jié)于對原著情節(jié)的大量刪除與修改,但我個人的觀點恰恰相反:
阿茲卡班電影的問題不是改得太多、太大膽,而是改得太少,過于保守。由于在眾多情節(jié)分配上雨露均沾,反而損失了關鍵場景的表現(xiàn)力。這不是哈利波特系列的電影改編頭一次出現(xiàn)的問題,更同樣出現(xiàn)在其它電影改編作品中。
在詳述改編之前,讓我們先從原著說起。
三條線索
為什么阿茲卡班的原作小說堪稱優(yōu)秀?
因為其簡潔地呈現(xiàn)了一個線索復雜、而又頗具哲理的故事,由三條線索組成:
第一條線是哈利的成長——和攝魂怪的對抗。攝魂怪在現(xiàn)實中的原型應該是心理創(chuàng)傷,它能吸取歡樂,帶來恐懼,讓人仿佛再也無法快樂起來,最終讓人失去靈魂,完全喪失融入社會生活的信念與能力。前兩部中一直順利成長的哈利,終于需要應對自己內(nèi)心深處潛藏的創(chuàng)傷——失去雙親的痛苦。因為創(chuàng)傷深重,他無法抵御攝魂怪的影響,影響了正常的社會功能。
但對抗攝魂怪的就是守護神魔咒,代表著防御創(chuàng)傷的積極信念——快樂。但單純靠快樂是沒法防御創(chuàng)傷的,所以當哈利以頭一次跨上飛天掃帚為念頭啟動守護神時,被盧平評價快樂程度不夠。真正的快樂不只是正性的心理喚起,是樂趣或享受,而應該是構建在牢固的人際關系上的幸福,是與他人共享的深情厚誼與情感聯(lián)結(jié)。第七部斯內(nèi)普的守護神與復活石的效果就暗示了守護神的本質(zhì)源自依戀與人際關系,也是為什么在得到小天狼星這一親人后,哈利的守護神才爆發(fā)出了最強的力量。這就自然過渡到了下一條線索:友誼。
友誼主題囊括了第二、第三兩條線索,分為明暗兩線索。
明線是羅恩與赫敏的決裂與和解。兩個好朋友因為寵物鬧翻,最終誤會解除,和解后的友誼反而更加牢固。這不僅是七部曲中羅恩赫敏感情線的第一次波折,更是對暗線劇情小天狼星與盧平重聚的映射。
同羅恩赫敏一樣,盧平也因為誤會同小天狼星決裂。只是兩人的誤會持續(xù)了整整十三年,當誤會解除時,這條暗線才浮出水面。而串聯(lián)兩條友誼線的關鍵道具則是寵物:羅赫二人的矛盾由寵物耗子而起,因海格的寵物巴克比克處刑而結(jié)束;盧平和小天狼星的矛盾同樣因耗子蟲尾巴產(chǎn)生,因海格的寵物而得以解決——在結(jié)局巴克比克帶著小天狼星遠走天涯。
如果每條線索是一個“任務”,那這些任務達成后都會給出各自的獎勵:
完成對抗創(chuàng)傷任務的獎勵是哈利掌握不完全的守護神咒,獲得了對抗攝魂怪的技巧與信心;
羅赫感情線的結(jié)束的任務獎勵是兩人和解后赫敏秘密的曝光——獲得時間轉(zhuǎn)換器的力量;
而盧平-布萊克感情線的任務獎勵則是真相大白——哈利得知了父母被害的真兇,得到了真正的親人,記事以來頭一次感受了親情的美好。
最終結(jié)局則是三條線索交匯的產(chǎn)物:羅赫線的時間轉(zhuǎn)換器、對抗創(chuàng)傷線中收獲的守護神魔法、以及布萊克線中得到的親情力量相互組合,完成了最終任務——擊敗大群攝魂怪救走布萊克。整個劇本環(huán)環(huán)相扣,處處呼應,呈完美的封閉結(jié)構,有著古典閉合之美。這也是羅林寫作的特點:英美文學科班出身的她有著很深厚的寫作技巧,將古典戲劇與推理懸疑及兒童文學的結(jié)合,在同類作品中獨樹一幟,也是哈利波特系列能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
但與書籍相比,電影呈現(xiàn)的時長更為有限。在改編過程中,電影的策略是大幅刪減對抗攝魂怪線的修煉劇情只留主干、幾乎完全刪除羅赫矛盾線、最大程度保留了布萊克線,此外裁剪、刪除了諸多非主線情節(jié):如將火弩箭放到片尾,刪去和斯萊特林的魁地奇比賽。這是一個非常合理的改編策略。但與對原作的高度評價相反,我認為阿茲卡班電影的整體效果卻是眾多改編中較弱的一部。因為電影做垮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情節(jié)——布萊克線的結(jié)局,尖叫棚屋中的三人對質(zhì)。
殘缺的節(jié)點
哈利拯救小天狼星是整部劇的結(jié)局,那在結(jié)局之前最重要的一場戲就是布萊克、蟲尾巴與盧平的三人間對決。如果說這是一部偵探劇,這就是名偵探解開謎團,揭露真兇,并解釋推理過程的時刻。這個場景是如此重要,以至于整部電影都在為它做鋪墊,以完成一個最重大的反轉(zhuǎn)——塑造了整部電影的惡人布萊克是好人,而真兇居然是羅恩的耗子。
作為熟稔劇本寫作的作者,羅琳幾乎在每部的結(jié)尾都會安排反轉(zhuǎn):魔法石中,看起來像壞人的斯內(nèi)普是好人,人畜無害的奇洛是壞蛋;密室中,一路指引主角的湯姆是幕后黑手;火焰杯中,最像好人的導師“穆迪”是食死徒假扮,混血王子中斯內(nèi)普反轉(zhuǎn)成壞人,又在死亡圣器中再次轉(zhuǎn)為好人。但阿茲卡班的反轉(zhuǎn)其實比以上的任何一場更為復雜——因為同伏地魔等其他主動或被動自曝身份的反派不一樣,蟲尾巴拒不承認罪行,這就使得揭露真相變成了一場庭辯式的拉鋸戰(zhàn),一出漫長的推理文戲。
在這個過程中,布萊克是最受懷疑的第一嫌疑人(當然我們知道看上去最像兇手的人往往是被冤枉的),蟲尾巴看似軟弱無助,卻被指控為真兇,有魔法石中奇洛教授的風采。盧平扮演了偵探角色,他已經(jīng)知道了兇手是誰,要做的就是向一頭霧水的哈利及讀者展現(xiàn)他的推理。
像所有偵探片的真兇一樣,蟲尾巴開始瘋狂指控栽贓,盧平斡旋,布萊克反擊,粉碎了對方的每一次攻擊——布萊克背鍋是因為秘密更換了赤膽忠心咒的擔保人,他能在阿茲卡班幸存是變形的力量;盧平的真實身份是可怕的狼人,但狼人身份恰恰是眾人友誼的證明。隨著劇情的層層遞進,當蟲尾巴哭訴伏地魔的強大時,布萊克卻大笑地喊出伏地魔的名字,然后盧平平靜地點明中心——即使犧牲自己的性命也不能背叛朋友。到這里,劇情完全翻轉(zhuǎn)——剛登場的布萊克成為了好人。
但這個情節(jié)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劇情上的解謎,更是塑造人物、升華人物的關鍵節(jié)點。通過短短一個章節(jié)的文戲,布萊克和盧平的形象得到極大豐富——兩個人性情上大相徑庭,一個暴躁直接,一個冷靜自制,但都有同樣的共性:對朋友的忠誠與不畏強權的勇氣??梢哉f就是這場文戲,讓整部作品得到了升華。
但電影改編的失誤之處則在于忽略這場文戲的權重,用魔法石和密室的反轉(zhuǎn)思路來處理這個場景,把一個需要層層鋪墊的偵探系寫成了簡單直接的罪犯指認與教父子相認,臺詞速度極快,劇情進展飛速。但問題是,魔法石和密室的反派是自爆的,不需要大量解釋,阿茲卡班的反派則是在抗辯中被揭穿的。由于沒有削減情節(jié)的復雜程度卻縮短推理過程,導致不僅劇情上非常突兀,情感上也讓人難以接受——哈利居然在幾分鐘內(nèi)就接受之前的殺父仇人為教父,導致之后的劇情極大缺乏真實感,突然加速的節(jié)奏更是讓人不適。這本當是一個情感釋放宣泄的關鍵情節(jié),卻拍得如此草率倉促,也極大削弱了布萊克這一角色原本應帶來的存在感,最終降低了整部影片的格調(diào)。
或許有人說這是片長問題,但事實并非如此——電影中充滿了可以刪減、如主線劇情無關的情節(jié)。如漫長的騎士公交車觀光旅途與炫技般的特效,騎乘巴克比克的風光大賞、和打人柳的尷尬肉搏,乃至赫敏拳打馬爾福等與主線關聯(lián)有限的劇情都是可以刪減的對象。尖叫棚屋的文戲中有加里奧德曼這樣的超級影帝,不需要還原原著,只要增加十到十五分鐘的時間,這場戲給人觀感絕對會大不一樣。但為什么制片方?jīng)]有這么做呢?
很可能因為在制片者視角,影片本身的藝術效果并不是第一位的。
舞者的鐐銬
哈利波特的電影受眾有兩類:一是大眾路人,可能是約會的情侶或和家人合家歡的長輩,可能他們并不在乎小天狼星的人物塑造出不出彩,情節(jié)轉(zhuǎn)變是否通暢,也不會戴著職業(yè)影評人的顯微鏡研究細節(jié),為此比起大段的文戲,可能多放一些動作場面與奪人眼球的特效更為友好,畢竟沒有好看的場面,就算拍哈姆雷特大眾也不買賬;另一類是粉絲,粉絲早就對原著有了很高認同度,不關心劇情,只關注“還原度”——自己喜歡的場景是否出現(xiàn)在屏幕上,像赫敏拳打馬爾福這種劇情在整體劇本中作用有限,但被粉絲津津樂道,要是不拍出來難免讓人失望。
這就是超人氣作品改編的掣肘所在,需要同時考慮普羅大眾的偏好與原著特色的保留。對粉絲而言,對電影的抱怨常為“刪減過多”、“還原度不夠”。但實際上小說與電影劇本是截然不同的文體,比起改編,生搬硬套地還原才是偷懶而不負責的行為。這也是我認為阿茲卡班劇本的癥結(jié)所在:不是魔改過多,而是改得太保守,不夠徹底,在形式上保留了過多贅余的結(jié)構,各個橋段時長上雨露均沾,導致關鍵場景發(fā)力不足。
例如,我認為本片中羅赫沖突線既然講不完,可以完全刪除,縮減為赫敏持有時間轉(zhuǎn)換器秘密的線索,省下的時長可以采用類似死亡圣器中簡筆畫的形式做好盧平的回憶和文戲。當然,必然會有那樣的聲音:你搞這么多小孩看得懂這些么?看哈利波特是來看中年大叔對話的么?為什么不多給公交車和打人柳幾個鏡頭呢?我認為,恰恰是懷有這種想法,才只能做出青少年驚悚電影,無法發(fā)揮原著的精髓,更不可能在其的基礎上開拓進取,更進一步了。畢竟對資本而言,這樣的IP躺著就能賺錢,何苦要冒險呢?永遠在商業(yè)與藝術要求的夾縫間求生,這也是為什么商業(yè)電影的制作被稱為戴著鐐銬跳舞了。也是為此,我們看到了無數(shù)敷衍了事,缺乏進取心的原著改編電影——他們不是刪減過度,而是過度保守,不愿意進行革新性的改編,將劇本真正地“電影化”。一部真正優(yōu)秀的改編電影能讓你感到這就是原創(chuàng)電影,是為影院觀眾量身打造的藝術形式,而非小說或游戲的附庸,不是對某個IP的倉促還原。
但忽略原著與電影的在形式方面的得失,我個人最喜歡的還是本作中羅琳對攝魂怪的設計:這種生物象征創(chuàng)傷、能奪取快樂與靈魂,人類無法消滅它,卻能憑借快樂與情感聯(lián)結(jié)的象征守護神來驅(qū)逐它們。這種具象化的手法不僅巧妙,也具備科學之美:社會心理學中恐懼管理(terror management)的研究即發(fā)現(xiàn),親密關系可以緩沖死亡信息帶來的焦慮,減緩接受死亡信息后的防御反應。正如以守護神對抗攝魂怪,人類也用親情、愛情與信念對抗死亡與恐懼。這個類比形象而優(yōu)美,是我認為哈利波特系列中最優(yōu)秀的創(chuàng)意,也是阿茲卡班的囚徒中不可忽視的閃光點。
首發(fā)于B站專欄:
這一部比前兩部好看
注意到售票員韓波臉上的青春痘了嗎?三層大巴里彌漫著汗和腳的味道。還有打人柳的春夏秋冬,那些都是我最喜歡的部分。墨西哥魔幻南瓜大電影,最愛。
整套哈利波特。我最愛這一部。最愛的場景是。哈利對赫敏說。你知道嗎。小天狼星剛才給我說叫我搬去和他一起住。這樣我就不用和德克思一家住了?;蛟S我們可以住到鄉(xiāng)下去。那種可以看見天空的地方。我想他在經(jīng)歷這麼多后會喜歡鄉(xiāng)下的。後來看到小天狼星死的時候。我特別的覺得絕望。 很多的時候我們覺得鄧布利多是最保護哈利。......
斯內(nèi)普——全校唯一會用PPT上課的教授
不喜歡這版的風格,太好萊塢了(我覺得我都要看不下去了,尤其鄧波利多換演員,好不習慣說話還一驚一乍的校長......((對對,而且這部也沒有魔法世界的感覺,就是一堆特效堆積的一驚一乍,和校長給人一個感受
best of HP movies
《阿茲卡班的囚徒》雖然是《哈利·波特》系列中全球票房最低的一部,但也是極具藝術風格的一部。盡管《哈3》有些缺憾(比如,沒道出活點地圖的發(fā)明者,赫敏上交計時器的對話也沒了……),但TA依然是我心中最愛的電影之一,我與「哈利·波特」的初次邂逅就是發(fā)生在這部《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里!
好導演出好片...
換了個導演,電影的細節(jié)比前兩部更經(jīng)得起推敲,三人的感情糾葛已初見端倪,同樣初見端倪的還有赫敏的胸~~~話說,盧平教授的第一節(jié)黑魔法課相當有趣啊~~~
能感覺導演想拍出不一樣的Harry Potter
哈利波特系列里除第一部外最喜歡這一部。雖然沒有伏地魔,但卻記錄了哈利成長。脫離娃娃臉的哈利終于不再等待父親的慈悲,昨日命懸一線的自己被今日的自己拯救。大有我已亭亭無憂亦無懼之態(tài)。小天狼星提議合住,盧平教授悉心傳授救命咒。美好的未來畫卷徐徐展開,一切未知都變得溫柔。
原本的故事在精彩程度上或許不如前兩部 但卻是最富有內(nèi)涵的 一定程度上拋開了過于濃重的兒童讀物氣息 電影也是系列中最為優(yōu)秀的 換了導演之后風格上的突破很大 特別是開頭的設置 服裝設計也越來越對味了 導演還執(zhí)導了Children of Men 很能在影片中表達自己的思想
比前兩作進步多了,hp系列電影第一次走出了平鋪直敘。并且居然還有了點兒dark的風格。
節(jié)奏總算快了一點了...早該換導演了
阿方索·卡隆把黑暗緊張,幽默風趣,還有機智巧妙的構思完美地融合在這一部電影中,讓人意猶未盡。
小天狼星殿下啊?。 豆防镂ㄒ灰徊扛木幍帽仍≌f還精彩的。
把原著和電影對照了一遍,感覺這部才算叫作真正的原創(chuàng)改編:節(jié)奏感和懸疑氛圍不徐不疾,小節(jié)上處處精雕細琢。盧平最后那句“mischeif managed”比原著更回味無窮,足見阿方索暗黑大師的功力。相比之下后面的五部簡直只能用雞肋來形容!
哪頭森林里跑出來得發(fā)光得鹿!
回顧一下發(fā)現(xiàn)第三部也很喜歡的哎wwwwwwww換了導演整個節(jié)奏都不錯,雙胞胎在這部里各種萌點活點地圖也???
前三部看下來,這一部最喜歡。不僅有人性、有感動,還有背叛、苦難,篇尾字幕的出現(xiàn)也非常用心,用了劫盜地圖的概念。當然最鐘愛的還是小天狼星這個角色,這一集他的表現(xiàn)還很少,期待下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