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女人,毫無疑問是一部女性主義的電影。作為一個支持女性平權運動的男性,男女關系在我看來是嚴重不平等的,這種不平等體現(xiàn)在“男性壓迫,女性被壓迫”上。而壓迫與被壓迫,在我的理解里存在三個層面:
(1)低端的壓迫,就是暴力脅迫。我只要在武力上勝過你,你就要聽我的。比如奴隸與奴隸主、p民與政權。在這種情況下,被壓迫者知道自己被壓迫,但是無可奈何。
(2)稍微高級一點的壓迫,叫做服從權威。權威說的永遠是對的,其他人不需要動腦思考。在這種情況下,你只要“坐享其成”就行了。但是至少你知道,你不用思考是因為有權威在替你做了。所以理論上講,如果哪天你不想讓別人替你思考了,還存在覺悟的可能性。
(3)最高級的壓迫,叫做思想控制。一種意識已經(jīng)完全占領你的思想,不需要暴力威脅也不需要權威來告訴你怎么做,你會自動去照著那種意識所要求的行為去做。在這種情況下,外在的意愿完全變成你自己的意愿,而且你完全意識不到這一點。沒錯,這就是集權(1984、bigbrother、nazi、大清……)想達成的終極統(tǒng)治狀態(tài)。
歷史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前兩種壓迫都不能長久維系下去。暴力總有耗盡的那一天,而權威總有哪吒式的反叛者來反抗(當然,其實這已經(jīng)夠難的了)。但是思想控制這種最高級的壓迫,真的是太可怕了。成功的思想控制只會導向兩種結果:宗教或者邪教,完全取決于控制者本尊是求善還是向惡。這是世界上最厲害的武器。
回歸電影本身講的是女性和男性的關系這個話題。我認為三種程度的壓迫同時存在。
第一,暴力脅迫不用說了。強奸、家暴。幾乎每個長了眼睛的人都看得出來這是赤裸裸的壓迫。
第二,服從權威的案例也多如牛毛。比如女人就是要相夫教子、要懂得為照顧家庭犧牲自己的夢想。想必很多女人在這一陣地徘徊猶疑之后最終還是放棄自己選擇服從吧。比如電影里的妹妹,放棄了鋼琴夢想在家專心帶娃。父親、丈夫的權威永遠不會缺席。
第三,我想重點說說男性對女性的思想控制。毫不懷疑的說,時至今日,所有沒有意識到自己地位遠低于男性的女性,都是被思想控制了。想想所有自己深信的禁忌吧。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女性就有那么多禁忌,而男性沒有?為什么女性就要三從四德、而男性就可以闖蕩江湖?為什么女性的身體就是罪惡的就要藏起來,而男性無所謂?為什么女性亂交就被罵婊子不被原諒,而男性就是風流瀟灑?在評判是非的時候,這些雙重標準是誰建立的呢,又是為什么被建立呢?為什么總是限制女人多,限制男人少呢?雙重標準背后的得利者又是誰呢?所有的這些男人對女人行為自由的干涉,不論身體的還是精神的,都是為了符合男人本身的利益。沒有人有權力替別人決定任何事情。只有自己個體本身,是其身體和心靈的主權者,且是唯一主權者。
現(xiàn)實是絕大多數(shù)女性信奉并且按照上述嚴重不平等的雙重標準來對自己進行自我審查和自我閹割,不僅閹割自己,還閹割別人(你的母親、親戚或者身邊的姐妹有沒有勸你找個好人就嫁了吧、要好好照顧家庭啊balabala)。這種情形真的令人害怕。因為強如納粹、強如蘇聯(lián)老大哥、甚至強如“某些不可說的神秘的東方力量”,都還沒有實現(xiàn)真正嚴密的的思想控制,而男性對女性的思想控制早已爐火純青。所以我想說的是,沒錯,男性對女性的控制,就是一種邪教,which 已經(jīng)盛行了幾千年。
我既為自己身為男人而抱歉,又為自己不是女人而慶幸。我不知道在這樣的黑色土壤下,一個女人要經(jīng)過多大的努力,才能掙脫掉邪教(權且稱之為拜男人教)的壓迫。不管男人女人,大家都是人,這就意味著你有權力選擇自己想說的與不想說的,有權力選擇自己想做的與不想做的,有權力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與不想過的生活。沒有人可以干涉你(你也不能干涉別人)。
約翰穆勒在《論自由》中說道:“凡是摧毀人之個性的,都可以稱之為暴政,無論他以什么名目出現(xiàn),也無論他宣城執(zhí)行的是上帝的意志還是人民的命令?!?/p>
在我看來,這才是一個正常的世界該有的樣子。
看了影片,看了豆瓣上很多評論,我才發(fā)現(xiàn)我們強加給這部影片的意向遠比這部影片要表達的內(nèi)容多的多。
對,是強加,因為我并不認為影片一定是在描繪某個性別群體的生存狀態(tài)。
因為另一半欺騙而誤了終生,為了家庭而放棄夢想,因為家長的霸道而導致家庭離散。
難道這些情況僅僅是發(fā)生在某一個性別群體里嗎?
我想不是。
影片里提煉出的關鍵字有被迫、被壓抑,然后順從屈服。
女性有女性被限制的因素,為了家庭放棄夢想,為了撫育孩子而奉獻自己。
可是男性真的就生活在一種為所欲為的環(huán)境中嗎?
有多少男性是在無憂無慮的追尋自己的夢想呢,不也一樣在被生活的重擔壓得喘不過氣。
其實,看到這么多評論讓人感覺有點唏噓和可惜。
因為一部好的文藝作品,應該令人生發(fā)出普世的悲憫和關懷,而不是樹立對立和孤立。
通過這部描寫女性的電影,我們應該生發(fā)出的是一種對平凡普通人,甚至是社會上的少數(shù)群體的關心關懷,和對自我的反思與關照。
而不是進一步強化所謂的強權者和被強權者的角色形象。
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生活都不容易,都面臨著自己的難題,當我們共同處在社會的底層,共同是蕓蕓眾生中的一員的時候,沒有誰比誰更容易?;ハ嘟蛹{,互相體諒,才應該是它的最終解。
我一直想捋出個頭緒,來證明苦難不是命定的。但堅持自己選擇的姐姐失敗了,屈服于家庭壓力的妹妹也失敗了。似乎無論如何選擇結果都是一樣。我后來放棄了捋出個頭緒,因為不管你是否會經(jīng)歷苦難,在這之前你無法未卜先知。
父親在請供應商吃飯的時候是要兩姐妹都出席的,因此如果姐姐不走,至少妹妹有一半機會去追一下夢想。當然這要建立在姐姐被犧牲的前提下,多少有些不公平。但姐姐的不辭而別,同樣對于妹妹也不是那么公平。
成熟之后,我們都會知道,懵懂時期的天雷地火只是老君爐的煉鍍。而洞悉一切后,我們卻再也不會有當初的奮不顧身了。諷刺的是這兩邊都不會讓事情變得更好。
婚禮上妹妹沒有絲毫興奮之情,對她來說這一天很可能是糟糕的。但與此同時,姐姐已經(jīng)開始做起了皮肉生意。影片開篇兩個少女在林中嬉戲,或許是她們最明媚的時候了。而一別之后,兩人在各自的生活中苦苦掙扎。
姐妹兩個人的苦難都很生活,的確是苦難,但也的確很生活。這并不是孤星入命,事事不順的倒霉。而就是一個決定的錯誤,造成的蝴蝶效應。這在電影外的生活中,比比皆是?;蛟S是我無情,兩個小時的苦難都不足以讓我動情。但到垂暮之年的妹妹看到信的時候,卻把持不住了。情感是一座橋,當妹妹拿著姐姐多年來寫的信件,無需言語,就把姐妹倆的所有經(jīng)歷連接到了一起。惹人落淚的原來不是苦難,而是融在苦難中對彼此無窮無盡的思念。當妹妹看到姐姐孫女和姐姐如此相像,撲上去擁抱的時候,情感的閘門開門泄洪。
同處一城一生,如此思念對方卻不得相見。這最大的苦難足以讓兩人一生所有的苦難都相形見絀。
故事發(fā)生在1950年巴西的里約熱內(nèi)盧,18歲的尤麗狄茜與20歲的吉達是一對形影不離的親生姐妹,她們與保守的父母一同生活。雖然家風傳統(tǒng),姐妹倆卻各自懷揣夢想:尤麗狄茜想做一名職業(yè)鋼琴家,吉達渴望追尋真愛。
影片的開頭就是吉達和尤麗狄茜姐妹倆在森林里,姐姐走得太快,一下就看不到影了,兩個人互相在找對方,只能聽到聲音。。。是對整個故事情節(jié)的預告:兩人終將失散,即使就生活在身邊,也如迷霧遮擋一般看不到。
20歲的姐姐吉達,一直渴望自由的愛情,在遇到水手喬治之后,馬上就被他的風流不羈吸引。在某一天晚上在妹妹的掩護下,穿上好看的裙子,戴著外婆的耳環(huán),從后門溜出去見喬治。妹妹原來也不同意她出門,可是又不希望姐姐失去她的愛情,終于還是答應姐姐在半夜一點留門等姐姐回來。
到了晚上一點,姐姐并沒有回家,尤麗狄茜在后門的臺階上拾到了姐姐掉落的耳環(huán),成了妹妹對姐姐的念想。第二天收到了姐姐的來信,姐姐為了自由和愛情,跟喬治乘著喬治工作的游輪去了希臘。1950年的巴西還是男權主義社會,女兒不告而別跟男人私奔是一件令人蒙羞的事情。父親看到信之后,氣憤不已,當沒有這個女兒。
尤麗狄茜在家里的安排下結婚了,新婚當晚丈夫在浴室地上奪走了她的第一次。也可以看出妻子在他眼里其實就是泄欲的工具和照顧家庭的管家。但是尤麗狄茜還是每天練習鋼琴,希望有一天能通過考試,去維也納音樂學院進修。
后來姐姐意外懷孕,同時發(fā)現(xiàn)喬治是一個花心的男人,在外面有很多情人。她回到了巴西,想要在父母身邊生活。母親見到她的時候很心疼,滿眼都是淚水。在刮魚鱗的父親看到后,用充滿腥味的手羞辱吉達。讓她從后門離開,這里已經(jīng)不是她的家,以后也不要回來了。父親騙吉達說妹妹去維也納學鋼琴去了,吉達就想著有一天攢夠錢能去維也納看妹妹,聽她彈鋼琴。
吉達獨自一人在醫(yī)院生下兒子,碰到了真正對她好的菲洛,待她就像自己的女兒、朋友。雖然沒有血緣關系,但是她感受到了真正的愛。菲洛得了胰腺癌,吉達想盡辦法控制菲洛的病情,靠嗎啡緩解疼痛。后來菲洛病情惡化,嗎啡已經(jīng)不能控制病痛,她希望吉達能夠給她注射過量嗎啡讓靈魂不再疼痛。菲洛把房子留給了吉達,告訴她用自己的名字繼承房產(chǎn)證。同時用自己的名字安葬了菲洛。
尤麗狄茜的音樂之路并不順暢,在考試前母親重病,加上自己懷孕。丈夫對她一心想要去維也納心存芥蒂,只是希望她能好好在家里待著,生兒育女,照顧家里的起居。種種原因錯過了當年的考試。尤麗狄茜曾經(jīng)問過母親是否有姐姐的消息,母親逃避了這個問題,因為丈夫說過不要跟尤麗狄茜說任何吉達的事,母親就是父親的影子,沒有自己的思想。
后來尤麗狄茜參加了學校的考試,一次就被錄取了,這個時候尤麗狄茜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她多希望能夠一直和鋼琴陪伴,只有這個時候自己是放松的。回到家丈夫知道這個消息跟她大吵了一架,這時候她接到了偵探的電話。尤麗狄茜多年來一直委托偵探幫忙尋找姐姐的下落。他們來到墓碑前,其實這個是菲洛安息的地方。尤麗狄茜以為姐姐真的已經(jīng)去世了,得了躁郁癥,一把火燒了鋼琴。
60多年后,尤麗狄茜丈夫去世,在整理遺物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一個密碼箱。女婿打開密碼箱之后拿出了整疊的信。這些信是吉達從回國后就開始給她寄過來的,尤麗狄茜知道了姐姐一直跟自己一樣想著對方,也知道姐姐其實就生活在自己附近。跟著信上的地址,尤麗狄茜找到了姐姐的孫女,樣子跟姐姐長得一模一樣。姐姐知道去世都以為自己的妹妹是鋼琴家,還希望孫女也能好好貪鋼琴。
這部電影是我長久以來唯一一部能讓我眼眶發(fā)熱的。影片里面主角的掙扎,對社會和家庭的反抗。60多年情深姐妹住在附近卻不能相見,卻一直都把對方放在心里。
可能從小就生活男權社會的女人可能已經(jīng)默認這種社會制度,但是今天的我們?nèi)タ磿耐床灰眩嗟臒o奈與妥協(xié)。在最后,還是女婿打開了密碼箱,連自己的女兒都不知道密碼。
最后有一點沒看明白的是:信是吉達寄到母親那里希望能轉交給妹妹,雖然信可能是被固執(zhí)的父親扣下來了,但是為什么最后在尤麗狄茜丈夫手里沒有交代。也沒有交代尤麗狄茜丈夫收到信的心理活動,覺得有些遺憾。
看這部片子是經(jīng)過了幾個認識上的波折的。
印象中以為這是一部懸疑片來的,所以一直期待著一些靈異的發(fā)生。后來注意到拉美人外貌上的一些特點,第一次看巴西片還是有些不適應,實話實說,那些裸露并沒有感到美感。再后來看到妹妹收起放浪形骸,故事越來越正經(jīng)。到最后感嘆命運弄人,日日思君不見君,覺得這部片子有點意思,特別是就不給大團圓的結局,讓人空余恨。
或是由于風俗習慣的不同吧,影片開始的家庭關系包括父女間、夫妻間都看的有一點擰巴,好些的是姐妹間的關系,并沒有那么生硬,逐漸進入正題后,姐妹兩個各自的辛酸苦辣并行展開,特別是妹妹的故事線多了一絲浪子回頭的意味,為年少的無知放蕩付出終生來買單,這樣的辛酸更能引起觀眾的憐憫,故事性也就更強了。姐姐這一線終生都在為鋼琴家夢想掙扎,當我以為她肯定會打掉孩子的時候她居然選擇了生下來,其實這才是出人意料,但是卻合情合理,這種合情合理的意料之外在影片中有很多,也是這些意料之外讓人越看越覺得這是個好故事。
這部片子給我的兩個啟示就是年少的無知終要用一生來兌現(xiàn),追求理想的路絕不是坦途,求而不得才是常態(tài)。
感謝導演給了一個充滿遺憾但讓人覺得內(nèi)心平靜的結局。
妹妹,離家追求學業(yè)又因姐姐的誘惑試食禁果,在家庭與自我追求中妥協(xié)與掙扎。 姐姐,失足余恨之余,找到在貧苦中的一點人生的延續(xù)和希望,對妹妹的空想與留戀填補了她內(nèi)心的懊悔與寄托。 母親,既是郵差,又是暗影,沒有自己說話的聲音,也沒有作為母親的象征,教育子女、維護子女,在兇悍的父權背后猶如暗影,龜縮而無息,凄慘也無人可憐,只道這是她自己的選擇,卻不管是否自愿為之。 名字叫《看不見的女人》,比“我和我的姐姐/妹妹”“她”要更直觀而扼要。 我的女兒,這頓平安夜晚餐做的很棒。 (過世的)媽媽也做的很好。 是的,但你媽媽也是花了很多年才把它做好的。 姐姐做的也很好,他老公很幸運。 要幫忙嗎?(父親轉移了話題) 我不是為了取悅別人,取悅自己才最重要。誰會需要一個男人來盡力給自己找樂子?在男人面前假裝高潮,現(xiàn)在想來還是就那樣,自己快樂嗎當時?或許現(xiàn)在作為談資還有點嘆息,自己那時沒有讓自己快樂,現(xiàn)在也不快樂。 這個家庭沒有血緣關系,只有愛。姐姐新的家庭的成員可以說是壓抑與疾苦中的喘息與希望,在五六十年代的里約熱內(nèi)盧,當時經(jīng)濟當?shù)貞撨€是屬于高速發(fā)展中的新事物,當然貧民窟也是其特色,交代了時代背景中的一對姐妹個人的情感變遷與“看不見又一直在身旁”的細膩情愫。 趙學而的兩首歌曲《我恨我是女人》中的歌詞“我恨我是女人,熱情難自禁”以及翻唱自黃凱芹的《情深緣淺》都非常貼切電影要表達的主題。跟《羅馬》中的懷念舊時有點異曲同工,本片更多是用女性視角展開,細膩的情感,節(jié)奏放緩,沉浸于姐妹的視角轉換中看到的不同選擇的人生,以及囿于生活或者觀念而做的選擇,當然男性在其中基本呈現(xiàn)的都是反面,可能就那個跟姐姐一起在船廠上班的男子會比較中性,但也是屬于底層奔波者,可以說是非常私人的電影,但于我而言就一般般,結尾那段“姐姐希望自己的孫女也能跟自己寄托中的妹妹一樣,成為鋼琴家”屬實才有觸動,而這種最平常又細膩的情感才應該是電影更多展現(xiàn)的地方。我不否認女性在社會中被偏見被歧視甚至被固化,但以此而展現(xiàn)的女性力量,猶如結尾她們的人生在選擇之后依然沒實現(xiàn)美好但這就是她們的人生,再怎么討厭那都是獨屬于你的印記,沒必要太丑化或者太反差,歲月會磨平棱角是真的,但在其中感悟自己的平常,在平常中活出自在,才是生活想告訴我們的吧。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笑看人生彈指一揮間。當然,偏見應當被消除,女性也更應該有能力去承擔自己選擇的角色,感性與理性都只是對于生活做出的反應,而結果是否趨同,都不如好好享受選擇后的過程。 摘自他人影評: “你穿這條裙子很美” “我本應該把那條可怕的綠裙子剪成碎片” 在亞當和夏娃因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園,看到各自的裸體產(chǎn)生羞恥心,夏娃摘葉遮擋隱私,而這片葉子就是那條美麗的裙子,因為女子被規(guī)訓于美麗的外表之中,才讓她成為甘心取悅男人的奴隸,這就是性別枷鎖最初的樣子,也是女性命運的苦難開端。無論是出于男性的推崇與憐愛,還是女性自身的退縮與依靠。
小西天場 1.“媽媽永遠只是爸爸的一個影子”2.做愛的底線,鋼琴與沙發(fā) 3.尼古丁后緊接著的墓園 4.虛弱對談里后景的平安夜彩燈 5.音樂學院面試前摘下的戒指,身著婚紗的姐妹自反 6.“還有你對我做的事,你們一起下地獄吧” 7.燃燒的紅色禮服和鋼琴,洗禮、復仇和精神失控,接近上帝的荒原狼 8.黃藍兩色窗戶切割城市空間,形似裝置藝術 9.首尾環(huán)合,懲罰、錯位與當代寓言 近乎殘忍,沒有溫度的扭曲性愛,男性生殖器的統(tǒng)治和不可更改的法律,唯一的希望來源于當代,回溯和痛苦的再次撕裂引向“細線”般的和解。
懷著一點點姐妹終將重逢的希望,然而結尾竟然直接進入老年,一看到老奶奶我就想哭,知道她們還是沒見到面。本以為妹妹會逃離男權家庭追尋自己的鋼琴夢,但卻還是燒了鋼琴,和這樣的丈夫維持了67年的婚姻。姐妹的存在對彼此都是隱形的(而且是彼此的希望,總以為對方過得更好),女性的尊嚴、夢想、自我在這個父權社會更是隱形的。見到了策展人和主演之一,很認真的映后交流。
偉大的女性
發(fā)獎后補。色彩掌控力實在太強,幾乎給人看王家衛(wèi)的感覺,劇本剪輯水平一流,唯一的問題是結尾時間跨度太大稍顯跳躍。兩姐妹命運交織,在生命的各個節(jié)點遭遇男性并成為犧牲品。相比燃燒的女子肖像,這部其實更佳。
一種關注大獎得主,色彩斑斕的女性史詩。姐妹之間咫尺相隔卻永生錯過的故事,就像讀了一本馬爾科斯寫的南美奇情小說,畫面感超好。PS我不介意所有男性淪為反面父權符號,我只是惋惜結尾收得太急...
兩個在分離后活在彼此想象中的四重成長,劇本扎實得讓人盈眶。大家覺得難熬的前三分之一部分我覺恰恰異常精彩。關于男性負面的刻板印象其實也有偏頗,里面也有一些還不錯的男性形象,只不過大家只會記得渣男,也或許不過是當時的信仰和社會環(huán)境造成的思維差異而已。另外,看的時候會覺得他想講的東西有點多,姐妹情、女性意識崛起、心理疾病、非血緣關系、黑人歧視等等,但回過神想想都沒有太多展開,所以這些所有,只是當時的社會組成元素。上世紀五十年代里約熱內(nèi)盧的女性生活狀況是完全沒看過的,另一種關注獎實至名歸。
同一鄉(xiāng)愁語境下兩段平行并置的時空,被剝奪身份、環(huán)境、意識、希望,直至放棄姓名,而所擁有的和所失去的終將交匯。足夠細膩,但不夠凝聚,情緒處在渙散至邊界又不得不被敘事之力禁錮在屬地的掙扎之中。在宏大的時間命題面前,個人情感反而顯得無足輕重。
【巴西】各方面讓人想起了《我的天才女友》的氣質(zhì),所以哪怕做成長篇電視劇也是說得過去的。時代中的生育之苦、對理想的抉擇犧牲、家庭、貞潔、死亡...兩個小時很長,但同樣是姐妹的一生。歷史不再只是如俯瞰過去的樓房開始逐漸密集,政經(jīng)局勢的變化,而關乎兩個勇敢、歷經(jīng)磨難和堅守自我的女性在絕望中堅守希望,在希望中保持盼望的永不言棄。
戛納一種關注大獎。出片頭前強烈暗示妹妹尋找消失的姐姐。結果正片是雙線敘事平行剪輯,姐妹互相苦苦思念而苦不得見。140多分鐘的片長使得前兩小時節(jié)奏十分拖沓,結尾又決絕地跨越漫長歲月、殘忍收場。感慨回味之余,仍覺冗長。毫無美感的直白粗暴性場面是男權陰影的體現(xiàn)。男性角色的負面刻板符號讓女觀眾也想吐槽?!澳芊褚娒妗焙汀颁撉賶簟眱蓷l線索力度太弱,餐廳錯過一場戲做作而刻意。三星半
即便不是全部,不要說鼓勵,更不要說幫助,多數(shù)男人這輩子也不太會理解一個女人為了自由且自信的做出“要”與“不要”的選擇背后所付出我們幾倍十幾倍幾十倍的淚水、痛苦、壓力乃至整個人生與生命。更可怕的是某些社會從上到下仍舊彌漫著父權、男權的腐爛氣息,最可怕的是被這些壓迫過的女人,反過來成了奴隸,成了劊子手,繼續(xù)對其他女人的戕害。
今年最愛(之一)!穩(wěn)穩(wěn)當當?shù)奈膶W改編,情感上足夠動人,最后有點點過火,反正哭就是了。
片名很直白,女人在男人的世界里是invisible的,姊妹在彼此的生活里是invisible的。從家庭、身體、理想等諸多方面表現(xiàn)男權對女性的羞辱與輕視,在這種環(huán)境下兩位姐妹只能靠著對各自咫尺天涯的“美好想象”踽踽前行。令人難過的是,你不知道人生還有多少的“一別便是永遠”,也不知道還有多少落空而望不到頭的期許,更不知道你憑著這樣的期許還能堅持走多遠。
就是一個男權害死人的情節(jié)劇,一對親姐妹被家里的男人從中作梗分開,劇作上故事向,視聽上偶爾有一些閃光的地方,整體上還是偏向于情感,對于大部分普通影迷來說,觀感上會很好,但創(chuàng)作上并不算多么優(yōu)秀的電影。非常女性化的一個故事,女性被男權迫害這樣的主題,拿到當下非常的正確了。
情感上5星,技巧上4星。在影院完全哭崩了,外柔內(nèi)剛的sisterhood - 多少女人就是被屌一錘一錘的砸進了家庭,母親,妻子的棺材中。鏡頭非常南美,詭異又安靜的美。把片子縮短到一個半小時會更好。
完全沒帶任何期待看的,被驚艷了,這是金棕櫚水平的電影,比《寄生蟲》強一百個《小偷家族》,Nadine Labaki自己拍電影不怎么樣,給獎倒是挺靠譜。原著底子非常好,20世紀中期里約熱內(nèi)盧社會的歷史感壓迫感,人物面臨的困境和跌宕起伏的史詩級命運,給了電影非常好的意識形態(tài)基礎。影片節(jié)奏非常好,場景和表演有舞臺劇味,視聽很有年代感,除了有點跳戲(長篇小說改編?的電影都有這問題,情節(jié)取舍影響故事連貫性)其他幾乎完美。今年巴西電影太強了,兩個北方導演(另一個是累西腓的小克雷伯)分別奉獻一個前衛(wèi)一個古典兩部杰作。這個福塔萊薩電影人我要關注起來了。
#百麗宮陸家嘴中心巴西展# 嗯沒錯是遮擋版,如果沒有這魔幻丟人的操作觀感會更好的吧,非常動人,雙生的一對親密姐妹,散落里約熱內(nèi)盧的一對金耳墜,背景音里熱帶雨林中鳥獸驚慌失措的聲響成為很有特點的情緒表現(xiàn)方式,旁白書信遙寄,魚沉雁杳,六十多載的想念,彼此都是對方的精神支柱,苦苦支撐生活對女人的苛責,飽嘗身為女人的生理和心理折磨,似是完滿實則樊籠,似是流離卻無意中得到了另一種形態(tài)的家,魚缸前造化弄人陰差陽錯一幕是整部片釋放情感節(jié)奏的起點,“如果那兒坐的是我的妹妹,我一定緊緊抓住她不會放手”淚目
#72nd Cannes# 一種關注大獎。7分片。一部橫跨60多年的女性情節(jié)劇,影片對父權家庭和直男癌式大男子主義有著極為強烈的批判譴責,正是父親和丈夫的從中作梗讓兩姐妹即便是在同一個城市也無緣見面,并且也是父權制度毀滅了尤莉迪斯的鋼琴生涯和夢想。主題句為“家庭不是因為血緣而存在,而是因為愛”,有幾場戲確實煽情,尤其公墓那場戲堪比《迦百農(nóng)/何以為家》里面“我控訴我的父母”。無怪這是娜丁·拉巴基領銜的評審團(估計也就是她說了算吧……)的本屆最愛。
“Lucky him.” “God forbid getting used to this.”
發(fā)展中國家女性教科書電影,別生娃,要有房。同為金磚國,道理都一樣。姐夫尺寸還蠻好,奈何姐姐愛鋼琴遠勝過大鳥。
沒有介紹,這樣沒有先入為主的印象,(目前)也沒有汁源不存在先睹為快,開始抱著悶片的心理準備柔情似水一把,原來是一部年代電影:50年代的里約熱內(nèi)盧兩姊妹親密無間,偶然的一次私奔造成了姐妹的離散,而這樣的分離竟然成了永訣……其間在一個圣誕節(jié),姐妹幾乎隔門相見,兩個孩子都一起玩了一會,其實妹妹似乎有了某種感應又好像不是,這樣的失之交臂鑄成了后來的漸行漸遠,都在一個城市,妹妹以為姐姐幸福的生活在歐洲,姐姐聽信謊言以為妹妹在維也納實現(xiàn)音樂家的夢想(她還逢人就夸耀自己有一個彈鋼琴的妹妹)失散多年,總以為某天會意外相見,結果妹妹等來的是姐姐死訊的誤傳,而姐姐也因為石沉大海的信箋而放棄了苦苦追尋,姐妹親情就在電影開始和電影中的姐妹回閃里出現(xiàn),兩個人共同出現(xiàn)在一個時空,但是沒有交集,真的看得人絲絲入扣而扼腕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