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夢之安魂曲帶有超現(xiàn)實性的情節(jié),這部真實改編的電影,從墮落走向毀滅如同吃飯喝水一般尋常。整個政府,社會,家庭對于青少年都是放任的態(tài)度,缺乏愛護,引導的少年們在毒草叢中肆意生長,成人們對于他們這些弱勢群體沒有關(guān)愛,只有冷漠的交易。墮落街不止是少年的墮落,更是整個社會的墮落,人心的墮落。
深冬,陰雨,黑夜。實在無所事事就在網(wǎng)上翻找些國外電影,看到了一部叫小小十三歲的電影,和墮落街風格很像,只不過加了些色情暴露鏡頭。喜歡,又厭惡。事實上這是一部令人受益匪淺的作品,但實在沒有勇氣觀看。然后就找到了墮落街,是小小十三歲的姊妹版,上世紀德國糜爛生活的真實寫照。 第一次在SOUND了解毒品時,克麗斯蒂婭娜是拒絕的,出于本能,可她后來還是走上了吸毒這條路,不僅僅是出于年少無知,對新鮮刺激感的好奇,主要因素還是因為女主角的成長環(huán)境。 父母離異,母親對她視若無睹,妹妹又搬去了父親家。無依無靠,克麗斯蒂婭娜才會去夜店彌補心靈上的缺失?;蛟S結(jié)識德特勒是渴望愛情,而吸食毒品則是為了得到關(guān)注。從開始的適量服用,到最后的大量注射,克麗斯蒂婭娜對毒品的欲望隨著對德特勒的愛愈發(fā)強烈。實際上我認為克麗斯蒂婭娜的愛摻雜著金錢、罪惡,以及毒品的誘惑。萬劫不復,最后克麗斯蒂婭娜只能放下自己的尊嚴,在大街上攔車接客,用更極端的方式獲得金錢。女主角發(fā)瘋似的翻找著櫥柜、錢包、大衣里的每一枚硬幣,那種絕望,就像面對死神般驚駭。 后來,克麗斯蒂婭娜決定和男友一同戒毒,但他們還是失敗了。 影片最后,克麗斯蒂婭娜癱倒在盥洗室,顫抖著把針管刺入皮膚。就像找到了自己的歸宿。 克麗斯蒂婭娜活下來了,已經(jīng)有幾個月沒有碰毒品了。也希望德特勒能如此幸運。 這部作品源于真正的故事,主人公活了下來,而她的妹妹卻死于吸毒。 毒品,先前的印象只是少許的白粉,而觀看完墮落街后卻看到了白色誘惑中的死亡。 克麗斯蒂婭娜,13歲踏入夜店,吸毒,注射,賣淫,戒毒,頹廢的斑駁劣跡為何會發(fā)生在一個花季少女身上? 種種問題也值得令人深思。
一開始想找刺激。然后生活開始偏離軌道。耐不住苦悶,被乘虛而入。遭受刺激。受到唆使。
演唱會上,多巴胺開始飆升。女孩露出了恍惚的表情,藥物開始攻陷她。然后是不人不鬼的人呆在角落的痛苦樣子,和臺上的大明星形成鮮明對比。嗑藥雞的兩面(我是說,high時靈感爆發(fā)不知天地何物是寶爺代表的a面,脆弱卻迷人,而不人不鬼飽受折磨是b面)被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導演真敢,dp說到底不算什么好東西。
停車場,沖動過后混合著興奮的余興和迷茫的迷失。得失心作祟,遂成為毒蟲。無知和沖動的驅(qū)使下,她弄丟了本心。她想著那以及自我安慰的自制力。
學壞三天。三觀顛倒。失控。良言救不下該死鬼,何況無力的幾句“最好不要”。注射。徹底放棄自我。妖女般的紅發(fā)。給她第一次性高的和第一次注射的為是同一個人。天真地以為能互相救贖。
就像“糖果”里那對情侶一樣,像無數(shù)對吸毒鴛鴦一樣,開始幻想戒掉。
紅發(fā)開始掉色,形容枯槁。
正常人的人生已經(jīng)開始和她說拜拜了。
多么標準的流程。
我恨自己的抽象式表達。但這是事
bilibili.com/video/BV1TK4y1476o 最后點首神曲
先跑題一下,有一陣子對毒品這個話題充滿好奇,其實不只是毒品,而是對“墮落”的概念感興趣。毒品是其中之最。其實無論是煙癮酒癮賭博或者毒品,都有其共同之處。癮君子們選擇沉迷,選擇墮落,選擇了不去看真實的世界,沉浸在癮和墮落的快感中。要說他們愛著他們的癮不如說他們恨著這個讓人不愿面對的世界。在我看過的各種各樣的故事中,癮君子大多有著原本就破碎殘缺的生活,而選擇墮落,就是他們極端的逃避,與其茍延殘喘不如玉石俱焚。在這里不是把所有的鍋都甩給操蛋的生活,路是自己走出來的,不存在“我也不想,只是沒有選擇” 不是沒有選擇,你早就做出了選擇,你露出冰山那一角的時候,你的未來早已定下了。
一次性看完了這部81年的《墮落街》,有一種找到寶的感覺。之前也看過《夢之安魂曲》《邊緣日記》這類涉及毒品的電影,但始終沒有找到那種真實的墮落感,總感覺那些電影里的畫面太有距離感,那種墮落的感覺我沒辦法切身體會,總感覺是隔靴搔癢。但《墮落街》真的,片如其名??真實到我的心都扎穿了,演員的表演讓我覺得他們就是吸毒者。無論是是毒癮發(fā)作時的渾身大汗嘔吐不止還是男主止不住的搖頭晃腦亦或是女主發(fā)癮時的大鼻涕泡……不劇透太多了(?ω?) 如果你好奇真實的吸毒者的生活,不要錯過,如果你需要一部禁毒電影,不要錯過。
單純而幼稚的年代已經(jīng)一去不返了。吸毒嗑藥,濫交同性戀,人們墮落如同喪失更多的人一個一個的死去。但這種恐怖的氛圍與大衛(wèi)鮑伊迷幻卻又陽剛的嗓音神奇地融合起來,也許一切都沒有什么區(qū)別。黑暗躁動年代的獵奇,虛無時代的任意犧牲,伴隨背后heroes粗礪的嗓音,或許人們已邁出無知卻堅定的一步
失眠時看的 前半段貫穿著david bowie 演唱會那段著實驚住了 那時候還沒有手機 觀眾們都點起打火機 黑暗中燈火飄搖的樣子異樣美麗 少女潔白纖細 美如浸沒水中的蓮花 讓人想把世上一切美好都給她 然而她對自己卻不管不顧 不知道80年的柏林少女如何度過青春 然而十三四歲時對一個人的迷戀都是同樣一意孤行
太漫長。。前半毒品之路塞滿大寶,后面就唰地啥音樂都沒了。。吸毒行為可能比較真實,但毒蟲們都相親相愛一家人。?;ㄍ膊粠н@么拍的。。吸毒也就是個途徑,最終的追求都差不多吧,生理快感逃避現(xiàn)實小圈子歸屬感認同感愛。。這途徑的問題就是太快太容易太一步到位以至于別的選擇都不再是選擇。。
無論再怎么獲獎無數(shù),我的確是不喜歡這種風格和角度,當然客觀來說還是可以的。小演員表演很無神。
吃人的資本主義!
1、很多原因讓我們墮落,包括一些美好的情感;2、殘酷也是初戀之美的一部分;3、提著塑料袋的墮落女孩
此類影片中看得最難受的一部,很少有一部片子能讓我壓抑那么長一段時間。不僅因為故事的真實性,更重要的是那些游蕩在八十年代西德街頭的真實癮君子們,那種眼神和頹廢,再牛逼的影帝影后都是演不出來的
猜火車用了perfect day 墮落街用了heroes 從前聽heroes 常伴以夜車奔馳 晚風呼嘯的畫面 像壁花少年里那樣 總覺得少了些什么 很酷很瀟灑 但情感上就是沒到那個點 看完墮落街 終于明白歌里面唱得那種快意究竟是什么 是末日前的興奮 是失去理智的狂喜 是懼怕死亡卻仍止不住去試探的沖動 是一股哀傷 永遠看不見明天
簡直比《夢之安魂曲》震撼一百倍,太寫實了!
“白癡寫實主義" ..............德國拍這種題材真是有種"深仇大恨"苦難感hahahhah 總之觀影過程很難受 主要是原故事有點白癡 (還有我想知道是誰在主演那里寫的David Bowie 總共出現(xiàn)了5分鐘好嗎..........)
20年前的墮落少女Christiane,因爲附著“偶像崇拜”“為愛執(zhí)迷”之類單純熱烈的情感,尤其顯得質(zhì)感又疼痛,注定她的道路雖然混亂,面無表情的小臉兒卻是主題鮮明的....直至來到信仰沒落鼓噪者眾的今天,怎麼拍都沒靈魂,只剩下一齣齣鬧劇了
不記得DVD影碟發(fā)了沒有反正我沒看過,借著劇集藍光發(fā)碟,我找到電影版(德國電影)再一遍吧,想網(wǎng)盤投屏,但是字幕是外掛的不支持投屏觀看, ̄  ̄)σ現(xiàn)在看電影視頻也是非常方便:先去『胖鳥』找汁源,再復制到網(wǎng)盤或者手雷磁鏈,直接網(wǎng)盤打開即可,喜歡收藏再下載??纯辞啻浩诘呐⒆诱垓v一下午
70年代德國頹廢的少年們,長卷發(fā),喇叭褲,嗑藥,過把癮就死,看似反叛,其實說不出的孤獨哀傷。
1981年的片子,希望那時候放映完后,放浪的青少年有受教育遠離毒品,好像當年river phoenix吸毒過量倒在街頭后,他的朋友紛紛醒悟一樣。整部片子是平淡的真實感(男主演技尷尬)
看得心里特堵。。。多好的年紀 多好的姑娘啊。。。bowie的OST 看最后cast列表一出來 OST那一溜兒各種bowie。。。甚爽。。以及看片子里的人捏著一摞bowie的黑膠在手里擺弄 甚為眼紅。
把印著bowie字樣的外套送給好朋友babsi 后者也是美到讓人心碎的少女啊
影片沒有用猜火車或者夢之安魂曲一般的迷幻手法拍攝吸毒感受,僅僅通過冷色調(diào)記錄——旁觀、冷靜、甚至有些冷酷地記錄那些讓人不適的畫面——骯臟的公廁、街道、黏糊糊的額頭、碎發(fā)、汗液、唾液、血液、不自然的紅唇、紅發(fā)、高跟鞋...造成觀眾的生理不適,進而抵制毒品,也許是影片的精華所在。
其實是現(xiàn)身說法的禁毒電影。很喜歡開場的兩組鏡頭:在V-2 Schneider里城鐵掠過街景,在Heroes里伙伴攜手奔跑——前者恍然就是北京城鐵夜行déjà vu般的熟稔,后者則用恣肆的生命力表達了關(guān)于青春的一切想象。饒是如此感同身受,接觸毒品前有多美好、接觸毒品后就有多揪心:滿屏精致的德國少年正應(yīng)了魯迅那句“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再論雷峰塔的倒掉,墳,1925)”——Christiane第一次注射H借針管一節(jié)就不忍卒視,到后來和Detlev相擁而臥毒癮發(fā)作以至噴血……真的揪心;最后一節(jié)語音似乎是Christiane原型原聲,算是在現(xiàn)實回響里稍微讓人寬慰。劇作整體冷峻接近紀實文學,真人真事改編傳記性的文學腳本一向為導演Uli Edel所擅長:倒是德國電影慣有的沉著表達風格在兩德分置時期就已然如此。唯一遺憾:男主Eberhard Aur真是沒表演天賦。
沒落入政治正確的窠臼已感激涕零
翻譯完的第二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