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nymous》(2011)大概是目前為止,唯一一部能夠反復(fù)看,看到末尾還感動得稀里嘩啦的電影。除卻男主是華麗麗的文藝大叔(Rhys居然可以美成這樣子),作為膚淺的顏控一路走到黑;最打動我的大概就是這段似是而非的歷史。雖然《Anonymous》在當(dāng)年時報評論中被稱為精致的爛片,但每次返煲都不會厭,并認為電影界就應(yīng)該有多點這種需要點腦才能看懂的片子。影片從劇場展開,Derek Jacobi為大家?guī)硪粋€17世紀文藝窮三代的故事。故事一開始就將時間推移至5年前,又在牛津伯爵的記憶中回到40年前。a play within a play是我十分感興趣的手法。倒不是說這電影拍得有多好,我的評價有多高,相反,將其與我看過的許多好片相比,它實在沒多少勝算。但因為某些原因,輾轉(zhuǎn)反復(fù),到底最愛它。就像無意間獲得的小物件,雖然帶有瑕疵色彩斑駁,這么驚鴻一瞥卻勾起了相思;于是,無論后來多少珍奇,也除卻巫山不是云了。 片中的高潮,真正的作者寫了一部戲劇控制輿論,以反抗伊麗莎白身邊的讒臣。這場戲煽動了觀眾,憤怒的人群向皇宮涌去,要求聲討奸臣。喜歡這個橋段,突顯了戲劇的魅力。而這改編自歷史事實。伊莉莎白長年重用軍臣埃塞克斯,埃塞克斯最終踩過界,成為女王政治上的對手。野心勃勃的他集結(jié)了權(quán)貴預(yù)謀政變。就在政變的前一晚,他請貴族們?nèi)タ磻颉_@部劇就是《Richard II》。從歷史角度看,劇中理查和波林勃魯克,正是女王和埃塞克斯再現(xiàn)。最初排演時,為了避免風(fēng)險,莎翁剪掉了其中廢黜的戲份。而據(jù)說在那天晚上,劇場將之前被刪掉的廢黜場面,原封不動地還原了。 而電影所說的,真正的莎士比亞是伊莉莎白的私生子——牛津伯爵,也不純屬瞎掰。西方真的有部分學(xué)者傾向于將牛津伯爵當(dāng)成真正的原作者。而片中那句All art is political, otherwise it would just be decoration.也很好地解釋了借莎翁名字出版的理由。 威廉·莎士比亞在一個低收入家庭長大,父母及孩子均目不識丁,很難想象他能精確運用詩中那些音律和韻腳。而后進入劇團成為演員,后來開始寫劇本。但是沒有任何證據(jù)顯示這些劇本出自他親筆。當(dāng)他11歲的兒子Hamnet夭折后,就出了那部逢人便能來一句To be or not to be的《Hamlet》。很困惑,如果劇本出自他人之手,為何要用他過世的兒子命名?莎士比亞從未接觸過皇室,怎么會這么了解詳細的皇室內(nèi)容。哪怕是想象,思想豈能突破局限。就像我們接觸不到的那些不知“沃爾瑪”為何物的有錢人,我們根本無從了解上流社會人們的生活。并且,他的劇本涉及反動,人人都看到了這一點,但他竟然從未被監(jiān)禁與拷問。最讓我不能理解的是,他的遺囑中,將所有的財產(chǎn)留給了遺孀,但對自己的作品只字未提。也許是本身作為寫作者,特別重視自己的成果,怎會任由自己的作品散落在人間,不做任何安排。 自從喜歡上Ben Whishaw就掉進了莎坑,說不上是否因為莎士比亞而愛上這部電影。只因自己入了戲,作為同是搞創(chuàng)作喜愛文字之人,不禁感慨,幾百年前的人都能讓現(xiàn)代人如此記掛。多神奇。而其中最打動我的,是片尾牛津伯爵所說:“When I inherited my earldom I was one of the richest men ever to breathe English air. And at last breath, I shall be one of the poorest. Never a voice in government. Never a sword raised in glorious battle. Words, merely words shall be my sole legacy.”僅以電影來看,甚至連執(zhí)筆者臨終時都不覺得自己是個成功的人。然而這唯一的遺產(chǎn),游走在枯黃手稿上的墨字,演繹著愛情與恩怨、野心與皇權(quán)、幻象與謊言、憧憬與彷徨、陰謀與背叛以及對于人性的思索(看似遙遠,其實恰是我們的生命本身),夾雜著都鐸王朝最后的精致與浮華,被后世銘記了整整400年,繼而伴隨著受眾的呼吸直到世界消亡的那天。黃碧云說:“(不要)說什么偉大的文學(xué)是不朽的,文學(xué)當(dāng)然朽,文學(xué)和他們社會物質(zhì)一樣腐朽,只不過人所能有的處境是那么的有限,我們又回到了從前的地方,朽不了?!? 若要窺探莎翁的人生,最不能忽視的是他最后一部作品?!禩he Tempest》之后,莎士比亞就不再創(chuàng)作了。如同筆下捐棄魔法的普洛斯彼羅,放棄了仇恨,放棄了榮譽,放棄所擁有的一切,放棄了凡塵所有的紛擾?!禩he Tempest》是他最后的個人傳記,如同是對自己的勸解,只有將內(nèi)心的聲音傾注于紙上,內(nèi)心才得以平靜。 2010年,戲劇《The Tempest》在環(huán)球劇場上演,戲中的普洛斯彼羅談到生命的易逝——這世間所有事物最終都會消失,包括——前所未有的,他加了一句——The great globe itself。在此,巧妙的是The Globe不僅是指這個地球,也是這間戲院的名字——即大家熟知的環(huán)球劇場。 這個改編將臺上的表演者與臺下觀眾微妙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癆ll of our shows, all of these things that we’ve created here will disappear, they won’t be around anymore.”你所在之處,你所看之物,正如莎翁所寫:“We are such stuff as dreams are made on, and our little life is rounded with a sleep.”猶如做夢般,當(dāng)你醒來,一切幻象便消失了,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它們存在過。然而,我們終將沉睡。如同對于睡眠者而言,醒著的生活是一場夢。 人們大半生執(zhí)著于功名利祿,榮譽與仇恨,至年邁之時,是否可以像普洛斯彼羅一樣,看化所有的一切。捐棄魔法的普洛斯彼羅,在扮演普洛斯彼羅的莎士比亞,以及莎翁本身都令我著迷。很多時候出于對原作的尊重,會特別執(zhí)著于弄清真相。出自我手的作品,而后人祭奠的卻是另外一個,多么有失公允。然而或許莎翁本人已經(jīng)不在意這些了,像最后一部作品所寫,如電影所示,一切終將逝去——我們終其一生所追求的,最后亦是過眼云煙。恰似飛鴻踏雪,鴻雁已去,而印記,猶若世人執(zhí)著的功成名就,不論多深刻多美,終將熬不過這個冬季,雪融不知影蹤。 “Now my charms are all o'erthrown, And what strength I have's mine own...As you from crimes would pardon'd be, Let your indulgence set me free.”——The Tempest
“莎士比亞是手套匠之子,在某個時刻他前往倫敦,根據(jù)傳說他成為演員,最后變成劇作家,他的親生父親和兒女都是徹頭徹尾的文盲,他的遺囑中連一本書或是手稿也沒提到,沒有任何種類一張手稿,曾被人發(fā)現(xiàn)過是出自莎士比亞親筆,四百年來連一份文件也沒有”,那么他的劇作是如何寫出來的呢?
七號評分:7.77
劇 情 簡 介
故事發(fā)生在15世紀末期,英國文藝復(fù)興時期。
本杰明(塞巴斯蒂安·艾梅斯托飾)是個詩人兼戲劇作家,平時他寫的戲劇都會在劇院里演出。
可是英國王室的輔政大臣威廉·塞西爾(大衛(wèi)·休里斯飾)認為其劇作有煽動成分。
于是他派人將本杰明抓捕后關(guān)入大牢
可沒想到的是,本杰明被神秘人保釋后帶到一個小城堡。
一個穿著華麗、舉止紳士的男子接見了他。
他是塞西爾的女婿,假借岳父的名義釋放了他,可本杰明不知道他為什么這么做。
男子遞給他一個劇作本,要求以他的名義在劇院里演出。
原來,男子是第17代牛津伯爵愛德華·德維爾(瑞斯·伊凡斯飾),愛好寫劇。
但在英國王宮,寫劇不是一件正事,會為王室蒙羞。
于是他想到將自己寫的劇作以別人的名義問世,被成千上萬個人看到,其內(nèi)容便可以影響到人民。
愛德華表示,如果效果好,自己可以源源不斷提供劇本,還拿出了一大筆錢作為報酬。
不過前提是,本杰明必須守口如瓶。
本杰明是個清高的人,他猶豫是否應(yīng)該這么做。
于是心事重重的他將此事告訴了戲劇演員威廉·莎士比亞(拉菲·斯波飾)。
演出開始后,慷慨激昂的臺詞很快就感染了所有觀眾,全場掌聲雷動久久無法平息。
但在表演結(jié)束時,莎士比亞竟然恬不知恥地在劇作本上簽了自己的名字并昭示眾人。
偷偷在一旁觀看的愛德華驚詫不已,但是對于他來說,名節(jié)比一切都重要,他無法拆穿。
之后,本杰明找到愛德華為此事道歉,告訴他自己沒有告訴莎士比亞劇本出自于哪里。
愛德華沒有辦法,他決定將錯就錯,通過本杰明將劇本源源不斷地提供給莎士比亞,完成自己的心愿。
就這樣,每場演出都取得了成功,莎士比亞也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人物。
可是久而久之,貪心的莎士比亞不滿足于小劇院。
于是,他向本杰明提出要錢建造更大的劇院。
無理的要求被本杰明拒絕了,但是莎士比亞竟然通過喬裝跟蹤,發(fā)現(xiàn)了愛德華的身份……
影 片 淺 析
非常喜歡這部電影,不僅僅是油畫般質(zhì)感的畫面和對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天馬行空的幻想,重要的是,演員們出色的表演讓我完全相信這個故事。主演瑞斯·伊凡斯對角色的詮釋非常成功,深陷宮中身不由己的無力感一覽無余,之后在觀看自己作品問世的過程中,情緒遞進的準確表達更是讓人動容。
影片采用雙線敘事,給我們講了兩個故事,而這兩個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就是對于詩歌文學(xué)有著極高天賦的牛津伯爵愛德華·德維爾。在電影中,他是莎士比亞劇作的原作者,也與伊麗莎白女王有著親密關(guān)系,導(dǎo)演用愛德華悲慘的一生來告訴我們,只有最悲情的人物才能寫出震撼世人的四大悲劇。
命運總是造化弄人,從小生活在宮廷中的愛德華不愛權(quán)謀愛詩歌,不被支持卻一直堅持自己的愛好,自小就開始寫劇作,他一直堅信文字可以帶來權(quán)利。其實他并沒有錯,文字可以改變?nèi)罕姷乃枷?,?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群眾基礎(chǔ)是王國穩(wěn)定的基本,但是他面臨的困難是自己的文字無法為群眾所知。
所以他找到了本杰明,想借他的名義演出自己的劇本達到目的,可陰差陽錯的是,本杰明的猶豫給了莎士比亞機會,但是在首場演出極其成功的情況下,愛德華決定將錯就錯讓莎士比亞繼續(xù)掛名自己的劇本,這也為之后的失敗埋下了禍根。
人至賤者無敵,得了便宜還賣乖說的就是莎士比亞這種人,貪得無厭的他不滿足于憑空得來的一切,殺了敲詐他的基德之后靈機一動,想到自己也可以用敲詐這一招對付愛德華,但這也觸及了本杰明的底線,本杰明自從看了愛德華的劇作之后,知道他才氣勝過自己百倍,心中已經(jīng)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忠于文字的本杰明怎能讓不學(xué)無術(shù)的莎士比亞玷污?
可是這個時候莎士比亞已然深入人心,沒有辦法的本杰明用了最不該用的方法,向塞西爾的手下告密,目的是要讓莎士比亞被抓,讓他付出代價,可是最終的結(jié)果我們都看到了。愛德華究其一生耗盡所有家產(chǎn)寫下震撼世人的劇作,卻落得如此悲涼的結(jié)局,讓人唏噓不已,但是影片結(jié)尾本杰明對愛德華夫人說出的那番話才是影片的核心,“夫人,你,你的家族,甚至我,甚至伊麗莎白女王本人,會被后世記得的唯一原因,是我們有幸活在你丈夫在紙上著墨創(chuàng)作的年代?!?/span>
窮困潦倒的作家、詩人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在我們嘲笑他們舞文弄墨拿不到政權(quán)的時候是否應(yīng)該想一想,是誰讓歷史被我們銘記于心,又是誰書寫一段段精彩的篇章為我們后人所傳頌?在我們?yōu)樵?jīng)有著豐功偉績的古人歌功頌德之時,也千萬別忘了撰寫這些古人事跡卻不被人知的無名英雄們。
文字或許無法贏得王國,卻可以讓你的英雄事跡名垂青史,為后人所傳頌,古人的豐碑不是由磚石砌成,而是在詩人的筆下由詩人筑造的。
其本身也如詩歌的敘事。
最后20分鐘一直在飆淚 然后驚訝的發(fā)現(xiàn)自己一點不恨駝子了
這么多評論,就沒有一個人把這其實是個亂倫電影這件事說出來……太囧了……
電影拍攝本身亮點不多,前后穿插剪輯與演員變化使敘事的連貫性大打折扣,且并未增加故事本身的懸疑色彩。但對莎翁作者論懸案而言,這是一次精彩的視覺論戰(zhàn),盡管過于戲劇化,但疑點與相應(yīng)推理的展示合乎情理,對語言魅力的刻畫也稱得上可歌可泣。
陰謀論!亂倫!
莎士比亞這棵樹太大,招風(fēng)也很正常,你大可以不在乎這個故事幾分真幾分假,但這絕對是一種引人入勝的好故事,一個莎士比亞式的亂倫悲劇。陰謀論的故事,一場人性的暗斗,除了優(yōu)秀的劇本,影片在技術(shù)上同樣優(yōu)秀,特別是特效制作出來的倫敦外景和泥濘的街道。故事真假無所謂,導(dǎo)演還拍過2012呢!★★★☆
敢情莎士比亞是個公用馬甲呀,呃……
讓人舍身忘死沉迷其中,全情投入無欲無求,這大抵是傳統(tǒng)戲劇在最初給他的創(chuàng)作者以及受眾帶來的最大樂趣。羅蘭再將此帶入到宮廷纏斗的全景中,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大時代造就了人們渴求觀賞美學(xué)的崛起,又在與世俗禁忌的拉扯中引申著快感慣性。這片子要是想在當(dāng)下找一個病毒營銷案例,那就是韓寒事件了
一部試圖用顛覆莎士比亞來贊頌莎士比亞的影片。只要氣息尚存,文字依舊,他就會被世人永記,因為他所塑造的那些活生生的豐碑……
不管各方理論歷史真相是如何,片子本身實在是太成功了!Emmerich真的是一切為成品服務(wù)(好像是他要加入prince tutor這條線的,本來劇本里沒有)??春弥笪覍xfordian Thoery異常感興趣,就跑去聽了很多編劇的采訪……然后我覺得這人應(yīng)該是好萊塢most annoying screenwritr。算了,作品和人要分開看
咱們也拍部《關(guān)漢卿》吧!
三星打底,虛構(gòu)故事與《莎翁情史》相抗衡,就像豆友所言勝在黑歷史和亂倫。一星給畫面,《巴里-林登》絲絨般的燭光令人動容,外景處理則如特納畫布上的霧蒙感。
2012年看2012的導(dǎo)演怎么把莎士比亞給滅了...方韓之爭的時候看這片子真應(yīng)景啊!不待見JCB這個小金毛,看看人家中年牛津伯爵多么妖孽,被Rhys Ifans叔的眼線和貴族范兒徹底秒殺, 私心多加一星!秒殺的直接后果就是隱約開始質(zhì)疑莎翁,還跑去研究了各種質(zhì)疑理論。顏控就是沒原則,我森森的鄙視自己!
看這個劇的糾結(jié)之處就在于,不看劇透你會如云里霧里,看了劇透你又會覺得索然無味。關(guān)鍵字是:亂倫、顛覆、仇殺、詩與戲劇。
熱愛摧毀世界的羅蘭.艾默里奇這次試圖摧毀大文豪莎士比亞的名聲,不過故事的主線發(fā)展到最后,爆點已經(jīng)不是莎士比亞是否是欺世盜名的卑劣小人,而是這背后的那些驚心動魄的各種宮廷爭斗,愛情和兇殺。
電影有新意,而且劇本也很有特點。導(dǎo)演不僅敢于以也是傳聞來拍攝伊麗莎白一世的王位傳承,更敢于把莎士比亞描寫成一個三道販子。
這位老兄的大部分電影都在2小時以上,不過娛樂性都還挺強。上聯(lián):莎士比亞小劇場;下聯(lián):宮廷紛爭大舞臺;橫批:亂倫皇家。
視江山如浮云,只求一生藝術(shù)抱負,可惜生錯年代,諸多名著蒙其出身本相。宮廷陰謀、亂倫愛情,加上莎翁作品的萬古流傳,反襯一個可憐的文藝范。
真是拍得不錯,這種忤逆歷史/冒犯粉絲的題材,居然能拍得這么動人心弦,導(dǎo)演的功力不容小覷。許多場景都很值得品味,尤其不少遠景更是美輪美奐。道具服裝很有味道,人物心理的推敲很細膩,而故事本身也扣人心弦。但是到底有多少人會信莎士比亞是個鳩占鵲巢偷竊別人成果的小人呢?至少我看完有小動搖。
關(guān)于莎士比亞的真相探討了好多年了,除了牛津博士、馬洛、培根等人也被視為莎士比亞的真正作者。影片用了很多插敘的內(nèi)容告訴我們牛津博士為什么不愿公開自己,且讓莎士比亞鉆了空子。莎士比亞則是十足的自私虛偽狡猾小人,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