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一生,參與過兩次重大的戰(zhàn)爭,一次在阿富汗喀布爾附近的山地,那時是為國而出征。另一次,是現(xiàn)在……”
“我曾經(jīng)是蘇聯(lián)軍隊的工兵少校,排爆專家,金星獎章的獲得者,蘇聯(lián)英雄……哦,那些都是往事了,現(xiàn)在我只有一個永久的身份伴隨著我:黃皮膚的雅庫特人,鍋爐工?!?/p>
“我曾經(jīng)誓死捍衛(wèi)過的國家沒有了,盡管它沒有保障我退役后的生活,可我一直珍視著我曾經(jīng)作為退役軍官的榮譽和尊嚴,我一直收藏著校官禮服,平時哪怕是在給鍋爐一鏟一鏟添煤時,我也帶著在阿富汗山地作戰(zhàn)時發(fā)的加里寧帽,帽徽的那顆紅星從不曾摘下……
我摯愛的妻子拋棄我走了,我不恨她,因為我只有傷病一無所長,1988年的那次山地排爆,爆炸的沖擊波把我高高卷起拋向天空,躺了三個月后,我成了一個怪人,被迫退役,我無法給她帶來安穩(wěn)的生活,甚至還要拖累她為生計發(fā)愁。我只剩下一個心愛的女兒,盡管她不太懂事,每次見面少不得問我要錢,我微薄的常被拖欠的燒鍋爐掙的工錢??墒撬俏椅ㄒ坏臓繏?,我很少考慮自己,只盼望女兒能有個好歸宿能幸福。
可是,我曾經(jīng)的戰(zhàn)友,如今成了嗜血的惡魔,一個不足道的理由,他就不動聲色的奪去了我的女兒,我在世間唯一的牽掛和希望!我可以忍耐他們對于我一個雅庫特人的歧視,也可以忍他們拖欠我兩個月工錢,因為我咬咬牙還能湊合著過,哪怕是只吃罐頭和干面包也能應付。可是我不能忍,也絕不能原諒他們奪去了我的女兒,我那個懷著身孕的女兒!他們必須死!
沒有言語,只有無聲的痛入骨髓的心痛。他們太可笑了,只知道偷襲打黑槍,哪里見過真正的血濺三尺的白刃戰(zhàn)爭!女兒死了,兇手也死了,大仇得報,心如死灰了無牽掛,可是我依舊是個卑微沒有話語權的雅庫特人,百年前被征服、被主流民族排除、沒有司法保障的低等民族之人。很可惜,我的小說不能結稿了,如果有誰知道我的故事,請把雅庫特人隱忍、凄苦、沉默的遭遇,點點滴滴,記錄下去吧…那也許是我來不及經(jīng)歷的第三次戰(zhàn)爭……”
野牛,后入大奶的薩沙,女上小奶的瑪莎,槍用多了就不好用了,保重身體呀。俄羅斯,還有希望嗎?曾經(jīng)有過,以后絕對沒有。39.9的肯德基單人套餐是真的坑,一個漢堡一個薯條一杯牛奶然后再加一個玩具,今天真是腦子被驢踢了才去那里吃午飯,去超意興吃把子肉魚鮮肉絲也比這個強。還有就是,多和那位女士聊聊天,一直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
當伊萬穿起軍裝,走進黑幫大佬的家,短短幾分鐘之內,他干凈利落的使用登山杖擊殺了黑幫大佬和他的手下,伊萬覺得屬于自己的時光終于不期而至了,然而這并不是自己喜歡的結局。于是,坐在了鍋爐旁的伊萬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這是一個悲傷的結局,誰能想到一個普通到可以被所有人忽視的鍋爐工會突然暴走然后干掉不可一世的黑幫大佬。但是伊萬做到了。伊萬為什么選擇這樣做?原因很簡單,原本不屬于這個現(xiàn)代社會的伊萬被人拉了過來。原本不喜歡參與現(xiàn)代社會的紛爭的伊萬,被迫參與了起來。沉默的暴怒最致命,當所有人都忽視了伊萬,伊萬最終會他們大吃一驚。
《鍋爐工》是一部巴拉巴諾夫創(chuàng)作的犯罪電影,本片有著極強的個人風格,且對于所有觀眾來說會有一些不適應。一個參加過蘇聯(lián)蘇外作戰(zhàn)的老兵,因為一次意外退役,那次意外后,這個老兵好像是變了一個人一樣,他并不能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節(jié)奏,因此在一個老戰(zhàn)友的幫助下,成為了他娛樂場所的一名鍋爐工。
老戰(zhàn)友是一個黑幫頭目,他平時使用鍋爐來處理尸體,在與自己的戰(zhàn)友的交談過程中,伊萬并沒有很在意被塞進鍋爐中的人究竟是誰。在他看來,每一次老戰(zhàn)友來處理尸體的時候,都會告訴他,鍋爐中被塞進去的人是壞人,他也認同這個理由,因此也不多過問。然而伊萬平靜的生活很快就被別人打破了。而打破它平靜生活的人卻是自己非常信賴的戰(zhàn)友。
伊萬的女兒和老戰(zhàn)友的女兒愛上了同一個人,當老戰(zhàn)友的女兒覺察出來之后,卻遷怒于伊萬的女兒,于是,伊萬的女兒被老戰(zhàn)友殺害投進鍋爐。看著一個熟悉的鞋子,伊萬開始醒悟,再回去看了現(xiàn)場之后,伊萬更加堅實了自己的判斷。于是,一場殺戮開始了。重新穿上軍裝的伊萬變身殺神,在沒有動用任何武器的情況下,隨手就解決了老戰(zhàn)友以及他的保鏢。完成了復仇的伊萬并沒有覺得暢快,只是對于自己的生活被毀感覺到悔恨,最終郁郁而終。
鍋爐工的整個基調完整的迎合了俄羅斯冬季的氣候,一片肅殺之外,基本上沒有任何的可以讓人覺得溫暖的東西。而鍋爐工伊萬是本片中唯一一個燃燒著的且非常溫暖的人。戰(zhàn)爭對于他的傷害沒有人能夠理解,以至于伊萬在余生除了守護鍋爐之外,最大的愛好就是撰寫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簡單粗暴,并沒有多少情節(jié),但是有限的框架內,我們依舊是在結尾處看到了一個讓人不忍熟視的畫面。當外界的不可抗力摧毀了屬于他的寶貴的東西,伊萬的抗爭,即使是勝利又有什么用?
伊萬是屬于冷戰(zhàn)時期的人物,然而當1991年蘇聯(lián)解體后,冷戰(zhàn)似乎成為了一個歷史代名詞,曾經(jīng)的風云人物并沒有因為新的時代的到來而有任何的改觀,屬于伊萬的榮譽被人們封存進了歷史的記憶里。而那些投機者,并沒有為那段歷史流血犧牲的人此時此刻卻化身上流人。他們無惡不作,但卻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
對于伊萬來說,自己是經(jīng)歷過生死戰(zhàn)爭的,但是所謂的老戰(zhàn)友卻不一樣,老戰(zhàn)友一生雖然經(jīng)歷過好幾個地方的輾轉,但基本上屬于后勤部分,沒有經(jīng)歷過戰(zhàn)場上的生死之戰(zhàn)的他自然不必像伊萬那樣被戰(zhàn)爭后遺癥所困擾。因此,在轉型成黑社會之后,如魚得水。
伊萬之所以活得很別扭,無外乎自己無法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規(guī)則體系,他只能活在往日的榮光里,但是往日的生活已經(jīng)徹底的從現(xiàn)代生活中剝離了出去,因此,伊萬除了那個鍋爐房,自己的生活以及身份全都無處安放。而伊萬本人是一個黃種人,在固有的印象中,俄羅斯人一直是白種人,但是伊萬所屬的族裔是雅庫特人,他這個身份在俄羅斯是難以找到依靠點的,因此,女兒才會對那個男人說愿不愿意娶她。女兒為的是擺脫自己現(xiàn)在的身份,從而能讓伊萬和自己找到依靠。
然而現(xiàn)實卻總是這么的殘酷,伊萬的女兒至死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被殺,而伊萬的戰(zhàn)友,同樣的問題也不會明白。只有伊萬自己知道,殺戮不過是他回歸了軍人時代的生活,而被殺則是非常簡單的道理,因為自己的戰(zhàn)友只是一個后勤官。如果將外界環(huán)境恢復到戰(zhàn)爭中,伊萬有一千種方式解決他的性命。這也就是為什么伊萬可以只身不攜帶武器,僅僅憑著登山杖就能解決兩個人。
他穿上軍裝,戰(zhàn)爭剛剛開始,他來到鍋爐房,便化身普通人。沒有人理解他不要緊,只有他自己知道,在自己的世界里,誰才是主人。
……
你好,再見
優(yōu)缺點明顯,很有意思。這個片子完全適合東木重新開發(fā)。
未免太有腔調了一點
滿屏配樂給人逮到個名家就拼命薅的感覺。真是音樂太滿,故事太短。劇情和手法一樣的生猛粗礪。三星半
鍋爐工燒女兒鞋和照片的時候我驚了,怎么能這么平靜
和嗎啡、棺材一道,成為巴拉巴諾夫的20世紀癲狂三部曲吧。鍋爐工形式感最強,步調節(jié)奏如《兄弟》,變態(tài)勁的實驗感卻不如另兩部。
B裝太大就會太刻意 從演員到鏡頭 對90年代的俄羅斯現(xiàn)實發(fā)力不足 隔靴搔癢
看后無感留爪印~
有點哥特小說的意思。我有個小學同學,他爸爸只上過小學二年級。我們上初一的時候,他爸去俄羅斯給人燒鍋爐。后來不知怎么的就寫起小說了,曾經(jīng)連續(xù)三年進了諾貝爾文學獎前六名。后來寫電影劇本,也總是獲得一些最佳編劇、最佳男演員之類的獎項。去年聽說改行做了殺手,被捕入獄了。
配樂太可怕了
短評都很到位,但居然沒有一人提到那兩枚嫩穴,氣不過,說一下。
配樂沒完沒了,仿佛配樂師傅按了下play選循環(huán)播放就不管了
高潮少了點,內涵少了點,沖擊少了。。
yellow lives matter
色調、音樂、布景什么的都很像《棺材》嘛,Balabanov還是不會讓人失望的,如SMZ上的網(wǎng)友所言,“雖非他的最佳,但也是一部很不錯的片子哪?!?,好多令人倍感親切的熟面孔,加一顆友情星。
一般啊。蘇聯(lián)解體后那個“瘋狂的九十年代”所以燒妻也是瘋狂舉動中的一行為
酷,很酷!
巴拉巴諾夫2010年的新作。劇本(人設,故事,人物關係)都很不錯,但是總覺得電影不夠《棺材200》狂!不過看過他其他作品的人在此片一定有驚喜~
BAM 8/12/2013 6:00pm - Balabanov's films got such great music.
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此片給你答案:什么是人性的淪喪。太牛叉了,近來看過的最冷酷,最干凈利索的黑色電影。不喜歡的部分是,音樂填得太滿了,只要沒人說話,那該死的愚蠢的音樂就會響起來,如果沒這音樂,妥妥五星。
過程很長,高潮很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