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影故事推進,我感受到了和女主兒子一樣的心情,怎么瞎摻和別人的事,比關愛自己的兒子還多,完全看不懂。
一樁案件經過十年庭審,沒有確鑿證據,不停就雙方證詞上進行盤問、問詢、對答,極限施壓等手段,把一件這么枯燥乏味但透著不一般的故事拍出來,著實需要些功力。
看到最終字幕處,原來帶給我違和感的女主是虛構的,解開了我的迷惑。全片都處于一種壓抑靜謐的狀態(tài),為最后的結案陳詞積聚爆發(fā)的力量。確實有被律師沖擊到,他的聲音可能并非主流,他起碼沒有被所謂的民意裹挾,被媒體的狂轟濫炸所蠱惑而失去思考的能力。用職業(yè)素養(yǎng)公平地對待這個案件。甚至直言不諱,討厭這個案子,討厭庭上假惺惺的一切,更討厭那個懦弱的他的辯護人。他連為自己說句實話的勇氣也沒有。
身為觀眾及吃瓜群眾,我看到法國每年有近4萬人失蹤,我內心毫無波瀾。那些失蹤的人去了哪兒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失蹤了,并且就這么一年年繼續(xù)著失蹤,政府部門毫無作為。怕學習一下我國每個路口安裝個攝像頭,來個天網,這治安不上天?起碼警察辦案也有線索可循吧?
整個案件在我看來感覺都不算是案件了??赡苁菐肓宋业木幼…h(huán)境,或許有一種何不食肉迷之感。但我覺得既然有先進和成熟的安保設備和技術,為什么不好好利用,讓大多數人生活在安全的環(huán)境中,它不香嗎?法國也算是發(fā)達國家了,這點設備錢掏出來應該問題不大吧。就怕是所謂的自由出來破壞真正的自由。
#22屆上海電影節(jié)影片# 看完全片對法國的司法體制,訴訟程序等能有個大概了解。作為大陸法系的代表國家,法國仍保留重罪陪審制度,因此陪審員其實掌握著被告的命運。當然,本片的重點不在陪審員,而在于對公平正義的思考,這也是任何一部法庭劇繞不開的永恒主題。法學教授雅克·維吉爾的妻子蘇珊莫名其妙失蹤了雅克被認定為兇手。沒有蘇珊的尸體,沒有其他物證,僅有的是幾名證人的證言和警方據此做出的推斷,而這一切都不利于雅克。一審法院認為雅克無罪,檢方提起了抗訴。一審的一名陪審員諾拉認為雅克無罪,并說服了著名律師莫雷蒂為雅克辯護。劇情由此展開。整片的節(jié)奏很好,重點集中于證據的收集和庭審的質證與辯論。
結尾莫雷蒂律師的結案陳詞慷慨激昂,上升到了對法國司法體制的反思,這是一場卡夫卡式的荒誕審判,沒有證據,一切結論都是依靠猜想所得。而司法的本質究竟是什么,是公平正義,但這一切在現實中 是由無數個人的意見最終匯成一個決定,而這最后的決定將會主宰一個人的命運。司法體制的運轉既是懲治犯罪的武器,也可能使無辜的人墜入深淵。 正如結案前夜律師對女主的咆哮,你根本不懂法律,你被復仇和真相沖昏了頭腦。其實,律師能做的并不是發(fā)現真相,而是就眼前的“證據與事實”為當事人辯護,最大程度維護當事人的利益。這既有庭審策略的考慮(僅基于中國司法環(huán)境的個人理解),更是律師的職責所在。有時候,真相并非司法想要的,因為司法的權力會成為別有用心之人的工具,用來借刀殺人,本片對此略有涉及。
總之,全片是基于真實事件的改編,有虛構夸張的成分,但整體而言,既有懸疑部分,也有對現實司法體制的折射,對于喜愛法律題材的觀眾值得一看。留給法律人的思考空間很大,司法的本質究竟是什么?是不是所有事情都能依靠司法的力量來解決?
同時,本片中由于大多數懸疑設置與解扣都集中在辯論的語言之中,稍微走神可能會錯過劇情。不是一部傳統的懸疑片,追求視覺感受和期待反轉的觀眾會倍感失望。
【幾點吐槽】·最沒能理解的是女主諾拉僅僅是作為一名一審陪審員,本職工作是小餐館廚師,除此之外與雅克的交集僅在于雅克的女兒是她兒子的家庭教師。 但她卻竭盡全力想為雅克擺脫嫌疑,尋找真相,動機成謎。
·原本以為雅克的法學教授身份會是一個情節(jié)發(fā)展的伏筆,到最后才發(fā)現是自己的意淫
·法國人的工作效率確實令人無語,這樣的庭審節(jié)奏放在中國難以想象。
·并非懸疑片,重點在于劇情背后留給人們的思考空間。單論案子,細節(jié)部分略混亂,最終也沒有交代,但這不影響整片的發(fā)展。當然,律師的臺詞振聾發(fā)聵,尤其是結案陳詞。值得法律人借鑒。
Une intime conviction ,原原本本的意思是“內心確信”,或者稱之為“自由心證”。不知道為什么要譯為“最后的審判”這樣一個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的名字。
整個電影都圍繞著自由心證展開,主角也是一位一審的普通陪審員,一位假設的為自己的確信、心證執(zhí)著到底的人。一方面,著名的法律格言寫在法學的教科書上,似乎深入人心,比如無罪推定,不得自證其罪……幾乎人人耳熟能詳;另一方面,絕對違背“法律格言”的事件卻總是層出不窮,不管古今中外,幾乎是偏見一般深深扎根現實,在“真相”面前,沒人會在意那幾個法律格言。在19世紀初,當內心確信出現在法國拿破侖刑法典里,上述法律與真相的糾葛,不是緩減、減輕,而是史無前例地加重、積壓在了陪審團的內心之中。我們每個人在某種程度上都是裁判者,我們的依據也是不可言明的內心和良心,或者說是一種常識。最后,真實與否、罪與非罪的判斷,完全成為不可預測的個體化行為。換言之,我們既能為自己的心證找到充足的理由,也可以完全憑借成為常識的偏見來給出結果。自由心證的結局似乎真的成了卡夫卡的小說: 我們在逃離真相、逃離法律的過程中,完成了真相和法律預設的結果——心證是無謂的,良心也是無謂的。
當然,電影并未展開這么多反思,只是執(zhí)著于一點: 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偏見判決一個人有罪,定罪必須找到堅實的證據,否則即推定無罪。問題就在于,也許真相、正義本身也是一種偏見,而這種偏見對于結果毫不在意。所以,如果說自由心證是正義的支柱,那么,非正義也與正義并行不悖。
全劇的高潮在于辯護律師最終的結案陳詞,但整體感覺情節(jié)牽強,疑罪從無本是一個被廣泛接受的原則,這樣一個沒有證據、連基本的死亡結論都不能確定的情況下,還要二審,且結果異常曲折,雖說是真實案件改變,在當前的年代下存在是存疑的。但是辯護律師結案陳詞提到了一點就是,即使司法被判無罪,但是民眾因為輿論的引導,有罪帶入對嫌疑人的傷害是無窮的
我們從小便從電影或小說中得知許多陰謀與手法,或者從別人口中聽聞許多個人意見看法,這不僅逐漸養(yǎng)成看見黑影就開槍,還有以自身角度觀看一起事件,妄下定論的習慣,但每個人心中所認為的真是事物的全貌嗎?我們都聽過“無罪推定”、“罪刑法定”、“證據裁判”等原則,但也常無意識做出許多與之違背的行為,如同《最后的審判》中一口咬定雅克為嫌犯、制造輿論的情夫杜蘭德,甚至是想幫雅克脫罪,卻不斷想找出杜蘭德犯案證據的諾拉都是如此。
我們通常所說的刻板偏見,大都來源于對一個人或者是事物的初始印象,或許是觀念中的普遍印象。比如說,看到一個人兇神惡煞的面孔,就一定認為他很不好相處,甚至有犯罪的基因,看到小孩子,自然認為是天真無邪的一種等等。這樣的印象一定程度上來源于日常生活中,我們所遇見大部分事物時候的普遍看法,通常情況下,這種看法,沒多大問題,但凡是無例外,它也會有失算的時候。比如今天這部影片。
《最后的審判》是一部講述法律公平與正義公正的電影。片中通過一起案件將這個矛盾點一步一步深化,最終讓所有人真正去思考,當法律以及正義都存在偏見的時候,我們還能用什么守護善良。
本片中一個家庭主婦失蹤了,然后她的丈夫就成了主要嫌疑人。警方辦案并沒有完全的講求證據,而是非常單純地將自己對于該男子第一印象,本案十年前已經成為定論了,但是現在卻重新被提及。然后警方一口咬定,這位失蹤的主婦一定是被她的丈夫謀殺致死。然后,丈夫被送上了被告席。
影片主要講述的就是如何幫這個丈夫一步一步洗刷冤屈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將由被告代理律師的一個朋友,餐廳的女廚師一步一步揭開。
如果能將一部影片分為兩部分的話,那么本片無疑很好劃分。開篇的瑣碎以及對于大環(huán)境進行了深度刻畫,慢慢的走向正軌,在一個大家都認定了的事實面前,最終結局發(fā)生發(fā)轉。影片結尾處,作為被告的代理律師進行了十分鐘的精彩演講,并將這個演講完全的融入到了電影的核心觀點——法律要堅守正義,當中??梢哉f是本片最為精彩的部分。其他的時間內,我們大體上在做一種分析和懷疑,總體波瀾不驚。因為女主角的生活與本片核心并無太大關系。除此之外,本片的看點,接下來一一分析。
真實事件改編
作為一個法國的真實懸案,本片來源于21世紀初期法國的一起懸案,該女子因為與別人有婚外情,某一天無故失蹤后,丈夫因為丟棄了家里的床墊而被警方懷疑。且警方在他家中發(fā)現了一些血跡,因此丈夫被起訴殺害妻子。但是一直以來警方都沒有證據證明自己的判斷是否準確。所以,那起案件懸而未決。
本片根據那起案件改編,但是卻沒有將他拍成懸疑片。這個劇情其實可以參看大衛(wèi)芬奇的作品《消失的愛人》,那部影片中同樣有著這種設定,妻子因為想要離開丈夫,因此制造了一起看似丈夫殺妻,其實自己逃離的案件。那部電影很精彩,當然是作為懸疑片而言。本片相比之下,就很克制了。僅僅是當作一部嚴謹的故事片。
輿論和謠言
片中所謂的對于丈夫不利的證據,大都沒有一個準確的內容,所有的所謂的證據,大都來源于猜測與懷疑,就如同后面最終辯護的律師坦言的那樣,警方對于證據的描述中,出現了太多的“可能、大概、也許、估計是……等詞語”而這些詞語顯然跟一個嚴謹的證據有區(qū)別的。而采信的證人中,大概率地出現了偽證等現象,這也是警方對于本案瀆職的最直接表現。
而輿論更甚,大家似乎都樂于看到一個殺妻后偽裝成失蹤的變態(tài)成為新聞的頭條,而不喜歡讓一個看似是變態(tài),其實可能是受害者的人生還。媒體無休止的報道,引導了大眾輿論對于本案的風評,最終導致了不公正的事情發(fā)生。
司法的公正
正如律師演講所言,司法講究的是公正和公平。本案中的司法人員無論是檢察官,還是警方,都違背了這一原則。檢察官對于直接證據不予重視,反而是對于輿論以及莫須有的證據非??粗?,警察在辦案中不斷地采取刻板偏見來取證,而沒有經過嚴謹的判斷后,就輕易下結論。這些都屬于對于司法公正的褻瀆,但是在輿論的壓力下,警方僅僅想要快速結案,檢方也有著這樣的顧慮,因此,是不是冤案,對于他們而言不重要了,只要公眾認可,就可以隨意構陷好人蒙冤。
本片的英文名叫做《信念》這或許更加能體現男主內心之中的歷程了,十年蒙冤,究竟是什么能讓他堅持這么久。唯有信念。而對于類似的司法公正有著訴求的影片,或許《十二怒漢》是個不錯的參照點,推薦大家看看。
除去對前陪審員的身份于這場案件的影響以及她的“過分熱情”感到疑問之外,其余部分就新人作來說已經相當成熟豐滿。對于真相的堅守,慷慨激昂引人追問的結案陳詞,剝繭抽絲的證據查找,還有少不了的“法理情”,這個故事講得很滿也很全。當然,還有一部分可能是導演本人游走在道德邊緣的大膽,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了。
電影節(jié)的字幕是從網上down的么?好多好多地方連時間軸都對不上,好歹上點心行么!
先用懸疑將觀眾和女主一起丟進“追求真相”的迷霧中,再用男主最后那一大段理性結詞撥開濃霧,顯出司法正義之光。
趕在下映前看了 很驚喜 尤其是最后OLIVIER GOURMET在法庭上那一大段辯論 其中關于司法的反思真是振聾發(fā)聵 情感 猜測 操縱 證據 假設 包括對“正義感”的執(zhí)著 都不應該僭越司法本身的角色 最喜歡的還是他看著家屬那一句“可能她就是出門了 只是后面的事情我們不得而知罷了”
真實案件改編,一位編劇的導演處女作。一個失蹤的女人,導致丈夫在十年里承受殺人嫌疑,作為他首次受審時曾任陪審員的女主,找到律師男主偏執(zhí)的幫他洗脫嫌疑……這種沒有證據的審判故事,基本將論點放在程序正義、群體歧視上,是《十二怒漢》的路數,本片同樣,它展現的是程序正義與各角色動機的沖撞(男女主、可疑的失蹤者情人、檢方、群眾),最激烈的沖突來自于代表追求真相的女主,女主這個角色是本片最大的虛構,編導的主張顯然是落在這里,她以局外人的身份拋棄工作忽視兒子,去介入這個案件,卻被律師男主怒吼“你和陷害失蹤者丈夫的情人一樣!”,我想這句話,也是編導對聽信媒體的群眾喊的吧。男主的表演充滿力量,結束陳詞很像阿爾帕西諾了。那些不停抽煙的鏡頭挺屌。堅決貫徹了法語電影寫實傳統,因電話錄音是主要線索,對聲音元素有設計
不管如何角度的庭審戲(辯護者、法官、陪審團),所代表的理性客觀立場都是相對而言的,因此如果不具有更廣義的“正義性”(參考Just Mercy, 2019),劇作出的沖突只會落在個人良心與體制對抗所之上,無法用使命感真正洗刷十年不白之冤
恰恰是這個虛構的女主角,讓一個客觀的真實事件帶著強烈的主觀色彩,不太懂導演的這個操作.......
女主簡直圣徒!
Entre juger et préjuger, le film a intelligemment honoré une vraie réflexion sur la définition de la justice. Une fidèle démonstration de la procédure judiciaire fran?aise.
3.5 Olivier Gourmet 這一次有些過度吼叫,不及Marina Fo?s.
導演處女作,視聽嫻熟得可怕,故事推進干凈利落,律政片剪出懸疑動作片的緊張感。案情本身不嚴謹,偵探迷看了會嫌棄。流程方面律師免費剝削餐廳主廚搜集情報有點離譜,后者動機不足。但編導試圖探討女主角行動背后的動機和邏輯,從案件本身抽離去觸碰審判過程對各種人性的折磨,破題思路我很喜歡。字幕有點問題,但對白說太快,特別是Olivier Gourmet含著餐巾紙一樣說話不清楚,我聽得不是很明白。片名intime conviction我理解不到位,“內心的信念”不知和法律用語“心證”有無關聯。
"A miscarriage of justice is not an accident. It's willfully playing fast and loose with our principles. "
真實事件改編,這是近段時間所看的第二部法國庭審片。法國的法庭真像菜市,法律程序也是漏洞百出,從案件的偵破到檢方控訴再到法官庭審,均是差錯不斷,笑話甚多。大陸法系相比英美法系,真是差了許多。
真實事件改編,但全程不是很入戲,對于案件細節(jié)的拼接有點支離,不過一些對法律程序本身的探討略大膽,十分鐘的結案陳詞也是狠狠燃了一把,結尾字幕部分意味深長。
根據真實案件改編。一個單親媽媽,近乎偏執(zhí)的相信嫌犯是清白的,為了洗脫嫌犯的罪名,她參與到為被告收集有利證據的過程中。她的工作量非常大,她在這個過程中越陷越深,甚至不管兒子不要工作。最后法律的正義得到了伸張,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被告殺害了妻子,于是他被釋放了。故事看起來沒什么問題,但是女主這個角色居然是虛構的,導演這波操作非常迷幻。
芭蕾舞演員離奇失蹤,法學教授丈夫被懷疑殺害妻子,但陪審團成員諾拉堅信被告無罪,且找來最好的辯護律師。這是發(fā)生于2000年法國的真實案件,也是導演安托萬·蘭博的長片處女作,他因在片中采用案件主人公的真實姓名,且將竊聽錄音的部分內容改編為對白,被涉案人告上法庭,法庭一度將影片禁映。本片結合法庭片的腦力競技與懸疑片的驚悚元素,引人反思何為公平正義。
comment se defendre?
這幾天是司法主題的小電影節(jié) 昨天電影院再次放映本片 導演也來了 和我們分享了創(chuàng)作靈感 前期的準備 選角 之后的電影計劃 也回答了一些觀眾就劇情和人物設定的提問~ 整體感覺還不錯
英美法律政劇有太多相關主題的片段了,對司法體制的反思這個主題也是比較陳舊的了,大陸法系拍成這樣,也就還行吧
主旨好,疑罪從無,反思法律公正性。但女主卻是本片虛擬角色,她能忽視兒子,自己的事業(yè)和安全,偉大之處顯得無從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