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hilip Kemp (Sight&Sound)
譯者:csh
譯文首發(fā)于《虹膜》
任何熟悉歐格斯·蘭斯莫斯前作的觀眾——例如《龍蝦》(2015),或是《圣鹿之死》(2017)——都會知道,他并不會拍攝看似合理的作品。他的影片,大多具有如下的特點:極端古怪的故事,劇中的人物總在進行著遲緩的、近乎超現(xiàn)實的對話。
所以,在觀眾們看來,他或許是最不可能拍攝這種類型的導演了——《寵兒》是一部講述歷史人物故事的古裝電影。然而,這部影片令人滿意地證實了,歐格斯·蘭斯莫斯可以將他那極端特殊的手法,運用到最為平緩的電影類型之中。再說了,你能從哪些古裝歷史劇里,看到「給男人打手槍」的橋段,或是喜愛「跑得最快的鴨子」的角色呢?
在1998年的電影《伊麗莎白》中,謝卡爾·卡普爾用一種迷人的局外人視點,審視了英國皇家宮廷里那些殘酷的儀式與慣例。蘭斯莫斯把握住了這種帶有間離感的視點,并將這種手法用得登峰造極。這部影片的背景設置在安妮女王的宮廷(影片的主要取景地位于赫特福德郡的哈特菲爾德莊園,那是一幢復雜而恢弘的詹姆斯一世建筑),呈現(xiàn)了一個荒謬的人造社會。這個社會處于一種近乎永恒的癔病狀態(tài)之中,這癔病摻雜著陰謀、嫉妒與淫亂。男人們像派對皇后一樣涂脂抹粉,每個人的頭上都頂著高聳的、卷曲的假發(fā),那一團團頭發(fā)是如此碩大,就像是一具具綿羊的尸體。他們的消遣娛樂是幼稚的:鴨子賽跑、或是向一個肥胖的裸男扔橙子玩。最簡單的挑釁都會激起人們的憤怒,就連安妮女王本身也是如此。在奧利維婭·科爾曼極盡荒誕地呈現(xiàn)女王這一角色的過程中,我們仿佛看到了一個碩大的、受傷的嬰兒——步履蹣跚、疾病纏身、自怨自艾、過度被溺愛、脆弱到了極點。她的大部分情感,都投注在她的寵物兔子身上——共有十七只,每一只都對應著她的一個死去的孩子。(她的大多數(shù)孩子都胎死腹中,或死在幼年;只有一個深受疾病困擾的男孩,活到了十一歲。)
這部影片的表演水平,就像是《彗星美人》(1950)的重現(xiàn)一樣——它甚至帶有一些曼凱維奇式的、尖刺的「幸災樂禍」?!秾檭骸返某晒?,同樣歸功于三位杰出女演員的表演(譯者注:約瑟夫·L·曼凱維奇導演的《彗星美人》,也是「三個女人一臺戲」的模式,貝蒂·戴維斯、西萊斯特·霍姆和安妮·巴克斯特的精彩表演,可以說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奧利維婭·科爾曼從來沒有演得這么好過,這非同尋常,也證實了她日益變寬的戲路。蕾切爾·薇茲扮演了強大的莎拉,她是馬爾博公爵的夫人,非常機敏,還擁有危險的控制欲。她有著為自己和丈夫爭取權力的野心,但這種野心時強時弱——因為她對皇室的受害者懷有真切的同情。從兒時起,莎拉便是安妮女王的好友,它們甚至知道彼此的乳名——「摩爾利夫人」(安妮女王)和「弗里曼夫人」(莎拉)。
這時候,莎拉的表親、女王心腹的最終競爭者阿比蓋爾·希爾漸漸崛起,這一角色由艾瑪·斯通扮演。這位演員從一個較為極端的角度,「重返」了她在《愛樂之城》(2016)中扮演的那個角色。在這個「用文明的形式掩蓋罪惡」的地方,在這個被毒害的社會里,她意識到了求生的急迫性。隨后,她漸漸發(fā)覺到自己內心生長出來的冷酷與決心。她對待自己的追求者馬薩姆上校的態(tài)度,從挑逗性的蔑視(無論是在他們婚前還是婚后)轉變?yōu)閳髲托缘谋┝Γ寒斏闲T跇淞掷镉龅剿⒋蛩悴扇「鼜娪驳那髳鄯绞綍r,她不斷地踹著他的下體。
這部影片借鑒了歷史的事實:莎拉·丘吉爾確實是女王的心腹,也有可能是她的情人,而她的位置也確實被阿比蓋爾·馬薩姆(原姓為希爾)所取代。盡管如此,蘭斯莫斯和他的編劇托尼·麥克納馬拉(這部劇本改編自非虛構作家德博拉·戴維斯的原作)并沒有讓自己受到任何歷史真實性的限制:這部影片里的對話部分——當然還有某些舞蹈環(huán)節(jié),以及一些其他的元素——完全是不符合時代的?!肝覀円粋€是澳大利亞人,一個是希臘人,」麥克納馬拉解釋道,「歐格斯和我并不是特別了解英國歷史,所以我們或許可以更自由、更快速地推進故事,我們創(chuàng)作起來也會更放松。我們對于那些重大的事件,和整個故事總體的框架,有一個大致的認識,不過我們最關心的事情,是探討這三個女人之間的關系。所以,如果既定的歷史事實對我們有用,我們就讓它留下來;如果沒用,我們就不去管它。做起來其實也很有趣?!?/p>
看起來也同樣有趣。在這部影片的配樂中,我們可以聽到某種混合物?!秾檭骸烦3W尣煌魳芳业淖髌峰e雜地排列在一起,其中包括與影片設定同時期的作曲家(漢德爾、珀塞爾、巴赫、維瓦爾第),和一些所處時代略微有些不同的音樂家(舒伯特、舒曼、梅西安),甚至還有一些古怪的、急迫的金屬聲,它們仿佛來自銀幕外的某間工廠。在影片中,我們還可以看到,蘭斯莫斯大量地使用他那標志性的魚眼鏡頭、快速追鏡、推車鏡頭以及諸如此類的技巧。而服裝與布景的設計,也可以稱得上是富麗堂皇。《寵兒》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出繁華而喧鬧、常常還極端墮落的古裝滑稽劇。蘭斯莫斯曾聲稱,這部影片「暗中指涉了現(xiàn)實,我們可以在當代的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體認到類似的事件」?!秾檭骸肥欠褡龅搅诉@一點,仍值得商榷。但無論如何,它可以稱得上是一部罕見的作品,因為它為我們提供了令人興奮的另類娛樂。
無疑,《寵兒》具備了極高的娛樂性,但它依舊是十分“蘭斯莫斯”的。電影將時光倒流至18世紀的英國,故事取自公爵夫人莎拉·丘吉爾和安妮女王之間的真實事件。奇特的是,跟大多數(shù)正統(tǒng)英國宮廷劇不同,上流社會的原始禮儀和政治法則淪為邊緣,電影代之以權力體系結構下清奇荒唐的三角戀之怪談?;闹?,是蘭斯莫斯構建人物生存體系的第一考量。薩特在《惡心》中寫道:“存在已經夠多了。”蘭斯莫斯運用大量的廣角鏡頭,魚眼鏡頭以及低角度仰拍來營造怪誕,疏離的氣氛,借此在半封閉狀態(tài)內創(chuàng)造無止境的扭曲空間,說穿了,就是企圖通過過剩的“存在”來揭穿“活著”的徒勞無功。艾比蓋爾的不斷摔倒,安妮女王情緒上的持續(xù)暴動,宮廷內的變態(tài)游戲,無不在訴說著“存在”的荒唐和百無聊賴。
蘭斯莫斯上一次的《圣鹿之死》更是直接將存在之荒唐的主旨發(fā)展到極致,以至于被安上了“架空故事”的帽子?!妒ヂ怪馈分惺返傥囊患医佣B三陷入怪病,而破解方式是殺死其中一人。這樣的設定面臨邏輯上的斷層,但終究契合蘭斯莫斯的“存在觀”,存在本身就是缺乏邏輯的,它是分裂的系統(tǒng),獨立于“本我”之外,游離于世間。恰恰,《寵兒》中散發(fā)的孤獨感便是以“存在”和“本我”兩大系統(tǒng)的分割為注腳,即便它在表達二者的不可協(xié)調性上稍顯溫:孤獨成為抽象的概念,依附在“本我”上,無法通過“存在”的存在消弭。存在本身不受意志控制,它處于日漸消逝的變動狀態(tài),連接現(xiàn)在和過去;本我靜止,被置于架空狀態(tài),在與存在動蕩的交鋒中時常遭空虛侵襲,只因難以掌握世間所有的表象(存在),后者來過,又走了。我認為這是蘭斯莫斯電影的基石。
電影圍繞安妮女王、馬爾博公爵夫人、艾比蓋爾三人構成的封閉權斗團體,表面是在說三角奇情,實際上不僅是在暗諷生存狀態(tài)的脆弱,也是在頌揚它的荒謬。安妮女王手握大權,奈何卻難逃弱點:對莎拉的依賴。她對莎拉的愛轟烈而極端,甚至不惜以“權力的轉移”去換取對莎拉的控制。但這樣的人往往痛苦,因為愛的不自由,莎拉對安妮女王的愛也極其不可靠。權力成了愛的換算條件,即使女王任性折騰,但本質上,與薩特的“這樣的自由有點像死亡”不謀而合,愛得再壯烈,個體的生存依舊被臃腫,衰敗,離別等羈絆著。當太多人習慣性用“愛”敷衍地為生存指出所謂的“出路”時,蘭斯莫斯高舉存在主義的大旗,讓個體回到存在本身,指出面對困獸之斗式的生存狀態(tài),尋找救贖本身就是徒勞的。他樂此不疲地賦予沒有意義的動作及語言嶄新的意義,把個人意志強加給虛妄的存在,以此探索出與眾不同的生存之道。
運用自我意志的深層含義可以理解為“反抗”,顯然蘭斯莫斯是繼承了卡繆的思想。當艾比蓋爾出現(xiàn),加劇了生存的失衡感和厚重感,也讓這場對抗孤獨和虛妄的戰(zhàn)役愈發(fā)激烈。這個狠角色一開始就被賦予了悲慘的命運,直到那場和莎拉的射槍對抗中,艾比蓋爾通過精準的爆射宣示了主權后,我們才嗅出了艾比蓋爾的心狠手辣。這樣的惡毒,被蘭斯莫斯賦予了反抗的意味:一個企圖沖破自身悲劇的女子本身就帶有生命的韌度。艾比蓋爾接近安妮并以此上位,而安妮卻誤以為遇到真情,并拿著這份榮耀去向莎拉示威。當被放逐的莎拉站在窗前,看到的是崩潰的幾十年歲月;另外一邊,兔子,艾比蓋爾,安妮公主的影像不斷交疊,以驚悚的浸入感,暗示存在即悲劇這一終極命題,艾比蓋爾看似一幅勝利者的姿態(tài),詭計得逞的不速之客,但實則永遠落入安妮女王的畸形愛欲中不得翻身;安妮呢,這個可憐又可悲的女王,最終得到的只是一堆幸福的泡沫。
所有鏡頭完美匹配了加繆的“在隆冬,我終于知道,我身上有一個不可戰(zhàn)勝的夏天”。意識到無法通過行為去改變人生時,正是“自我”淪為生命“局外人”的時刻。
這樣的無力感,透過《寵兒》中另一特殊的設計得到強化。在蘭斯莫斯此前的作品中,人物幾乎都是以一種“默爾索”式的狀態(tài)冷漠生活著,生活在墻內,被動接受墻外的奇遇。而《寵兒》中的人物并非以“活著”的消極姿態(tài)去對抗存在,而是采用作為形式去追求權力和愛,他們不像《龍蝦》中的大衛(wèi),《狗牙》里的小女兒,被迫置身于扭曲的生存體系,相反,這三人都是生存體系的締造者。進一步說,這三人以自我的力量制造了存在的假象。米蘭·昆德拉曾將幸福定義為對重復的渴望。重復便是存在之假象,跟莎拉一同經歷的歲月,給了安妮女王錯誤幻覺,以為那就是真正的幸福,最終在“愛”之旅途上的長途跋涉加速了幸福的崩盤。
插一句:要說伯爵夫人是否真的愛過安妮,我在某種程度上是傾向于有的。幾十年的相伴,習慣成為愛是人性之所趨,為了安妮好,伯爵夫人也會阻止她進食甜品(而艾比蓋爾基本都是在放縱安妮)。當然這種愛與戀愛的火花無關,而且本質上她對安妮的“愛”與安妮對她的愛”是錯位的。前一種愛更傾向于權力欲望獲得滿足、飽和下施舍的關懷。安妮的確令人同情,甚至你會為她感到心碎,因為從某種角度看,她是最純粹的,只有她是在愛的廢墟里艱難前行,她根本不care權力,權力是途徑,而非終點。
所以存在究竟是什么?這樣的探討是蘭斯莫斯嗤之以鼻的。對他來說,開放性才是個體存在的真相。與其尋找,不如在一片混沌中去給予生命意義,愛也好,悲傷也好,或者與情緒無關,存在不過是一團漂浮的物質。重點不在于它是什么,而在于它是否可以“是什么”。蘭斯莫斯的精妙正在于:我們都需要正視存在的膚淺。
蘭斯莫斯用一個傷感的的結尾,為兩個小時關于存在的荒荒唐游戲做了個了斷。在這場愛情和權力的拉力賽里,the favourite(寵兒)如同咒語,沒有人能夠如愿。
ps 這大概是我寫過最無聊的影評了吧
有趣的人 從來就不需要被過度闡釋
I love you but, If you love me, Love has limit. It shouldn't have.
我們所能看到的故事初始,便呈現(xiàn)了兩個愛人間的一個微小沖突,并順勢道出愛的真意。
女王 Anne 擁有十七只兔子,以這種方式紀念著自己失去的十七個孩子,除了它們之外,她還擁有一間華麗寬闊的臥室。沒人來覲見的時候,她一個人呆在這間屋子里尤為寂寞。兔子關在籠子里,門童也只是一個物件。直到遇到情人 Sarah。
她是真切地愛 S,為她寫過許多情緒濃烈的詩,將自己的國家交由她全權管理,國庫緊缺的檔口還建造宮殿送她。不幸中的有幸,S 也全心愛她。愛她的一切,包括身理和心理上的雙重缺陷,也愛她的身份,勤懇為她打理深陷混亂的國家。然而,這部拍攝采用35mm的膠卷電影幾乎全部用來見證,兩人青梅竹馬時起的經年愛情走向激烈落幕。
這場愛情權游開戰(zhàn)的導火索,當是石頭扮演的侍女。她能從泥地里爬上女王的豪華雙人大床,實屬偶然中的必然。電影里的形象基本屬于,有理想有文化,長得美還不要臉。石頭的美貌,從出場就被蓋了官方章:出個門不是被鄉(xiāng)野村夫猥褻,就是被宮廷男爵一見鐘情。個人認為電影中石頭最美的一幕,當屬她無聊陪在女王床頭,孤立地坐在雕龍繁花的墻壁前。鏡頭先對準她交叉錯落的手指,再到纖細雪白的小臂,最后讓她整個人弱小地呈現(xiàn)在巨大華麗的背景之下,成為這幅精美絕倫的油畫里的一部分。
盡管如此,蕾切爾扮演的寵臣 S 仿佛才是導演歐格斯的寵兒。從平日作為公爵夫人的高貴霸氣,到騎馬狩獵時到颯颯英姿,甚至跟女王事后清晨里的隨性嫵媚。留給她的每一幕特寫,都讓觀眾瞬間會意,只有她才是這個偌大宮殿里的靈魂與象征。
電影名字叫做寵兒,似乎該斷定所指女王的寵臣(們),實際上女王 Anne 更像是公爵夫人 S 的寵兒。我只能說,歐格斯既是悲觀又無比幽默的,而女王正是兩個元素的集合投射。女王渴望擁有自己的孩子,她自己卻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小孩。她不關心國家大事,靠吃甜食跟打牌來度日,善妒又容易哄,善良又愛賭氣。她只有兩種表情,放肆笑或者氣鼓鼓,平靜的面孔只有困意濃重時才能出現(xiàn)。
其中有一個細節(jié),是 Abigail 向女王尋求庇護。女王聞聲開門,只見石頭叉開兩腿坐在地上,面對自己失聲痛哭。乍一看十分不理解:這幅丑樣子,怎么能引得女王的憐香惜玉?后面細想,也許在這里女王并不是因為喜歡而施以援手,更深層的原因是同情,瞧她這般受挫哭鬧的樣子可不跟自己一摸一樣?而愛人每次見到這樣的自己,并沒有給予溫柔安撫,只有厲聲教訓。那一刻起,Abigail 在 Anne 心中的意義,不再只是一個消遣的工具,更是一個同類??此茡碛幸磺?,被愛卻是 Anne 一直苦求而不得的全部。
在旁人看來,S 利用女王通向權力頂端,在我看來,S 只是借用被賦予的權力來悉心愛她。女王跟 S 這種不對等,成為了她在愛里患得患失、愛耍手段的癥結。開篇的對話成了兩人的親密關系從牢靠走向殘破的注腳。真愛應當是沒有限制,你為什么不能足夠愛我?
結局當然是不會好的。歐格斯的愛情觀從《龍蝦》里可窺探一二:真愛是存在的,但你是不配擁有的,弱者相互抱團取暖是有可行性的。我對《龍蝦》的喜歡遠遠大于《寵兒》。倒有一點相反,不滿前者的結局,驚喜于這部電影的結局:畫面隱晦而隱喻強烈,對峙的內化表演令人戰(zhàn)栗。
在《寵兒》里,為這段愛情糾葛助興的還有兩點。一是其中男性統(tǒng)統(tǒng)是荒誕無能的。他們的存在只是女性斗爭的棋子,他們的命運也因為斗爭結果的變化而隨波逐流。以喬扮演的 Masham 來說。自詡為自己是紳士,卻在小樹林的泥巴地里打滾,跟一個侍女一起,像兩只野獸一般粗暴調情。堂堂第一男爵的美貌,連 S 都忍不住想要淺嘗一把。他也只能在舞會上為女王助興,在女王制衡公爵夫人的游戲中寒酸迎娶侍女。或許當時欣喜若狂,可新婚之夜不僅沒有同房之實,往后的日子還得喝靠喝悶酒來消散當面被綠的恥辱。除了花在女性之美上的濃墨重彩,歐格斯也絲毫沒放過機會,利用男性群像將宮廷里的奢華淫樂生動描繪一番。
更有意思的是,整個電影散發(fā)出一種強烈的性隱忍。全片并沒有多少眼見的裸露,可以說真章全藏在鏡頭之外。世界上不可能有哪一個導演能拍盡一切,但優(yōu)秀的導演會引導你走向一座想象的橋,目送你到達他腦海里的世界。起碼歐格斯在這部電影里,不再留戀于用玄虛的文字來傳遞內心想法,而迷上了更有力道的方式正面挑逗觀眾。電影里被刻意切成局部的鏡頭跟流暢的情色對白形成對比,絲毫不違和,像極一把鹽撒得恰到好處。
拋開破有歷史韻味的背景故事,浮華奪目的宮廷陳設,電影只剩一段堪稱無聊,關于你到底愛不愛我的拉鋸戰(zhàn)??梢姷?Sarah 全然愛錯了人,Anne 樂此不疲地試圖靠小把戲來索取更多愛, Abigail 不愛任何一個:這場爭斗,對任何人來說都是悲劇,沒有贏家。
真愛當然是存在的,真心從來經不起考驗。人心猶如瞬間內漲落的潮汐,憑什么以此要求永恒的快樂和充沛的愛意。歐格斯不是對愛情缺乏信心,是對你們人類沒信心。
首發(fā)于公眾號「麻瓜看戲」
1. 說這部電影是宮斗的朋友們真的是認真的嗎?從頭到尾大概只有石頭姐忠實地沿著黑化,勾引,經營的套路在走,婊里婊氣地各種算計。其他兩個當事人完全是佛了吧,不說女王,就連馬夫人也是遇到問題就無比敷衍地討好兩句,聊聊竹馬情誼,反而是黨爭滲透的無比嚴重。
2. 女王和馬夫人的第一場戲完全驚到我了,這濃濃的武則天x李治即視感是什么情況?
3. 女王與馬夫人的矛盾點整好就在這種反差巨大的身份定位上。女王是矛盾的,一方面想要馬夫人帶來的依賴感與安全感,一方面又因為身為女王的自尊想要擺脫這種弱勢的地位。于是本來已經成為一種習慣的相處模式在阿比蓋爾的闖入下讓女王發(fā)現(xiàn)了另一種關系的可能。
4. 其實女王一直想要的只是馬夫人的服軟。馬夫人每一次隨意的討好都有著立竿見影的效果,她畢竟還是最了解女王的人。然而最后的那句“真愛不會欺騙”才是馬夫人真正的風格。女王對信件的執(zhí)著也不過是想看到馬夫人的謙卑態(tài)度吧。
5. 不光是愛情,有時真實的會讓人感到疲憊,而虛假才能帶來輕松。所以總會有那么多自欺欺人。
然而結尾鏡頭也在警醒我們,為了現(xiàn)狀的安逸而留下內心的空虛,真的會是一種美好嗎?
6. 非常喜歡這種戲劇一般的敘事方式以及張力十足的鏡頭與音樂。黑白色調感覺十分舒適,簡約而怪誕,分明又模糊。(雖然聽說只是因為劇組缺錢....)
《寵兒》在這屆奧斯卡獲得了 9 項提名,最終主演奧利維婭 科爾曼拿到了最佳女主角,捧得小金人。
對于這部電影,很多人有爭議。
但如果只是將這部電影簡單的歸納為宮斗,那也太小看這部電影了。
這部影片細節(jié)華美、布景精致,三位女演員收放自如,都貢獻出了耀眼火花般的演技,而廣角鏡頭和魚眼鏡頭,上萬支燭光以及極簡又繁復的配樂,有種讓人無法忽視的,不同于以往古裝宮廷劇的怪異美感。
這種怪異的美感無法形容,既濃又美又奇特,后來了解了這位希臘導演的其他作品,原來風格一向如此。
一位女王,兩位寵姬,這三個女人決定著一場戰(zhàn)爭的走向,和兩個國家的命運
故事發(fā)生在十八世紀斯圖亞特王朝的最后一位國王安妮女王繼位后的幾年。
安妮女王登基的兩年內,經歷了喪夫之痛,并且英國還加入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戰(zhàn)爭,和法國開打(為了爭奪殖民地和海上控制權,不想讓法國得利)。
她和丈夫喬治感情不錯,但是在他們多年的婚姻中,一直在經歷著喪子之痛,安妮女王一共經歷過十七次懷孕、流產、早夭、病亡,沒有一個孩子活過十一歲。這對任何一個女人來說,都是無法想象和難以忍受的痛苦,如果心志稍有不堅,早就瘋了。在一次又一次喪子和產后抑郁的折磨下,她的身體飽受痛風的煎熬,常常痛得無法行走,只能坐輪椅。心理狀態(tài)更是常常陷入兩種極端 ,時而抑郁消沉,甚至有時想要自殺,有時又暴燥無常,發(fā)起脾氣來,狂暴得讓人無法接近。
痛苦和悲傷讓她狂吃蛋糕甜點,而她脆弱的胃又承受不住,吃過之后就嘔吐,整個人虛胖、浮腫、無力。每日既要忍受著痛風的折磨,也要忍住對孩子的思念和悲痛。
為了排解對孩子的思念,她在臥室中養(yǎng)了十七只兔子,代表著她失去的十七個孩子。每離開一個孩子,就好象她的一部分隨之失去了。她不能看見孩子,當看到庭院中有少年演奏音樂,她就會被剌激到控制不住的發(fā)狂,大叫,當看到有嬰兒,她就會發(fā)瘋般搶過去緊緊抱在懷中哭泣。因為,她的孩子有的出生后就沒了呼吸。
她失去了孩子,失去了丈夫,可她又是大英的女王,身上又有著一國的重擔。
還好,她身邊還有莎拉 丘吉爾,她是安妮女王年少時就一起玩耍的知己,也是唯一能排解女王憂愁的閨蜜,更是她身邊的女官、顧問。打理她的生活,幫她處理政事。莎拉果敢堅毅,處理政事手腕強硬,游刃有余。她愛穿褲裝 ,行事酒脫 ,槍法和騎術了得,她生育了三個兒女,都已長大成人,而她仍然看上去優(yōu)雅、年輕富有活力。并且她的丈夫更是英國一代名將馬爾伯勒,正在前線打了大勝仗。
莎拉對于女王來說,是完美的,子女成人、丈夫為國效力、個人身體強健,都讓女王羨慕。女王無論是生活上,還是政事上,甚至整個國家的勝與敗,都于莎拉有莫大的關聯(lián)。
所以,女王離不開莎拉。在影片的前半部中,莎拉簡值在宮中風光無限,她穩(wěn)操大權,女王對她言聽計從,她可以轄治大臣,所以人都知道,女王聽她的。并且只有她敢管女王,會怒懟女王妝沒化好,難看得象只獾。會禁止女王吃不健康的零食,在女王猶豫不決時,她告訴女王,為了國家,你必須要這么做。當女王情緒低落想自殺時,她對她說,你從這里跳下去,草坪會護著你。然后趁其不備,猛得將女王從窗戶上拉下來。
當然,莎拉吃醋時也會掐著安妮女王的脖子直接就懟到墻上。猛人一個。
也會在女王心情不好時,輕快的推著她穿過走廊,逗得安妮女王直笑。
她愛女王,她認為女王與國家是二位一體,她愛這個國家,同時她也能為在前線的丈夫籌集軍費,為國分憂。
影片一開始,英國打了一場大勝仗,是繼續(xù)打,還是議和,財政大臣戈多爾芬和下院議長哈利爭執(zhí)不下。財政大臣戈多爾芬和軍隊總司令馬爾伯勒都想趁勝追擊,但哈利堅決反對,支持議和。哈利擔心戰(zhàn)爭已經打了幾年,花費太多,這樣下去會招致民怨,不如見好就收。而莎拉認為,只有讓法國人吃更多的虧,才能換來和平,現(xiàn)在遠不是議和的時候。至于軍費問題,只有加重稅收了。
好像一群綿羊
下院議長哈利急了,但他見不到女王,既然莎拉將女王藏得密不透風,他完全不知道宮中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女王到底是怎么想的?他必須開始想別的辦法了。
他把目光停留在了莎拉的新待女阿爾蓋比身上,這位年輕漂亮的小女仆的眼睛中有著不安份的欲望。
阿爾蓋比是莎拉的表妹,她家道中落,父親為了還債曾將她賣到下流的街道中。她無比渴望能再次回到貴族階層,她讀過書,受過貴族教育,會法語和拉丁語,當個有衣穿,有屋住的女仆可絕不是她的終點。哈利向她指出:通往權貴的路充滿了泥濘、危險、和未知,你應當有個不同的朋友。寵愛如無定風向,每刻浮動。
阿爾蓋比跟在表姐身邊,默默觀察著一切,她知道自己有機會,她看到在莎拉的強悍之下,脆弱的女王很多時候并不開心,她更需要的是溫柔和理解。也許莎拉意見是對的,但在她嚴厲的生活約束下,女王并不開心。
阿爾蓋比悄悄告訴哈利,對于加稅一事,女王有些猶豫。
第二天的議會上,原本女王將要宣布繼續(xù)戰(zhàn)爭,費用由加重稅收來解決。但哈利搶在女王宣布之前,巧妙的透露出加稅的嚴重后果,以及議會內大多數(shù)人都支持不加稅來議和。
頓時議會內吵成了一鍋粥,原本的演講稿根本用不了,這情勢又無法收場,安妮女王眼珠一轉,猶豫幾秒,馬上滾下臺階,裝作暈到。
事后,女王單獨召見了哈利,哈利趁機說了很多莎拉會不講給女王聽的話。
女王同意不加稅,但要前線到位,一旦法國有新的舉動,馬上可以采取行動。
同時,在后宮中,女王開始寵信阿爾蓋比,冷落莎拉。
莎拉和阿爾蓋比,開始在后宮中爭奪女王的寵愛。
權力之巔,是個人的孤獨與虛無,但她始終保持了清醒
莎拉是驕傲和強勢的,因為她很強,所以她做不出那些一味遷就和討好的事,但阿比蓋爾則不同,她知道莎拉輸了還有自己的宮殿和領地,但她如果輸了,她將有可能重回那臭哄哄的泥沼,做一個下賤的妓女。
所以她必須贏,哪怕手段無恥且低劣。
誰有自尊和底限,誰大意了,誰就輸了。
而女王呢,在后宮中,她有時冷落阿比蓋爾,有時冷落莎拉。
冷落莎拉的這段時間,她享受著阿比蓋爾溫柔體貼的照顧,重拾了信心,開始親自處理政事。
她想念莎拉,但莎拉的出走如果只是為了折磨她,讓她在難過與后悔中不得不屈服的話,她會馬上殺了她。
在影片中,莎拉照顧女王的時候,女王的房間格外整潔,零食是健康的堅果和簡單的餅干,阿比蓋爾把持后宮的時候,女王的房間布滿了浮夸、艷俗的鮮花,桌子上是甜膩的點心和蛋糕,還有熱巧克力。女王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順著女王。
甚至房間都有些雜亂。
莎拉被下了毒,騎馬時摔下來,被馬拖在地上,徹底毀了容。
莎拉在妓院被救出時,財政大臣問她可曾受到虐待,她笑著說,他們救了我,你來的正是時候,如果我愿意,他們正打算給我介紹個掙大錢的活兒。
語速飛快又毒舌,就象她第一次見到滿身泥漿的阿比蓋爾,當時蒼蠅圍著她亂飛,莎拉問,這是你的朋友?
毀了容的莎拉回到宮中,阿比蓋爾已經占據(jù)了一切,她嫁給了第一男爵馬沙姆,搖身一變成為了貴夫人。而朝堂之上,哈利也日日和女王會晤,開始占據(jù)上風。
這場爭斗,莎拉落敗,她交出寢宮鑰匙,離開了宮殿。
不久之后,英法議和,簽定條約。她的丈夫從戰(zhàn)場歸來,既無戰(zhàn)爭,用處也不大了。
后宮中阿比蓋爾又誣陷莎拉將女王的錢占為己有,轉給了自己丈夫,又燒毀了莎拉寫給女王的信。徹底切斷了女王與莎拉殘存的情感和思念。
莎拉苦苦等待女王的回信,卻等來的是驅逐她的衛(wèi)隊。
表面上看,阿比蓋爾得到了一切,此時小白兔也開始卸下了偽裝。此前她細心照顧女王的十七只兔子,聽女王講述這些兔子的故事??扇缃瘢弥跛臅r候,她開始用腳踩這些兔子。
睡夢中的女王聽到了兔子的吱吱慘叫,醒來時用威權命令阿比蓋爾給她揉腿。
阿比蓋爾的臉慢慢從得意變成了失落、麻木,最終和兔子的臉一起,模糊、淡化、遠去。
她只不過是只寵物而已。
表面上,是女王寢宮中兇悍公爵夫人和心機女仆的爭寵,但其實是國會中輝格黨和托利黨的權力較量,也是那場西班牙王位爭奪戰(zhàn)中國家利益的決擇。一場內宮之中的爭寵之戰(zhàn),影響的卻是一場戰(zhàn)爭的結局和兩個國家人民的命運,甚至是整個世界格局的變化。
你說安妮女王又胖又弱又糊涂?可這樣的安妮女王,在紛亂的后宮,和吵成一窩粥的議會中,難得在兩派之間,審時度勢,每一次都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在影片中,馬爾伯勒在前線指揮大軍大勝法軍之后,她聽取了哈利的意見,停止戰(zhàn)爭,拿到利益,見好就收。
歷史上,英國在局面戰(zhàn)據(jù)優(yōu)勢的情況下,果斷喊停,英法兩國議和簽定了《拉施塔特和約》,英國得到了直布羅陀海峽和大片北美殖民地。
因為當時的俄國已經開始發(fā)力崛起,一個保持實力的法國,是遏制俄國的最好屏障,而一個分裂和勢均力敵的歐洲,才是對英國當時最有利的選擇。
而直布羅陀海峽和北美的殖民地,則為日后英國成為海上霸主奠定了基礎。
而且安妮女王在位期間將蘇格蘭和英格蘭正式合并,成為了大不列顛王國。在位期間,她還頒布了一項法案---安妮女王版權法令,這是近代史上世界第一部保護知識產權的法令,確認了對原創(chuàng)知識產權的保護。之后各國對知識產權的立法都從中受益良多。
拖著病痛的身體和抑郁狂燥的心理狀態(tài),卻能在國家事務中做出正確的選擇,安妮女王始終保持著清醒?;蛟S,我們可以認為,正是因為她的病體,她的痛苦,所以她巧妙的利用了身邊的人和資源,為自己解決痛苦,在紛爭中擾亂別人的視線,而自己始終清醒,審時度勢,做出了一個個相當理性的判斷。
在她統(tǒng)治英國期間,雖然每次議會都吵成了一團,但在關鍵時刻,每一次決定,女王、議會、軍隊三股力量都合并成一股強有力的力量,為大英帝國日后成為世界霸主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
這樣的女王,你還能說她弱、糊涂、沒主見?
奧利維婭 科爾曼將安妮女王的心理變化演繹得層層遞進,直至最后爆發(fā),也將她的痛苦、脆弱、多疑、裝傻、關鍵時刻的決斷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捧得小金人實至名歸,而影片中艾瑪斯通和雷切爾 薇姿的表演也是讓人回味無窮。
有人說這部劇宮斗比延禧攻略很低級。倒不如說正是因為光榮革命后的《權利法案》和新型的議會制度,對王權進行了必要的限制,保證了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國王在稅收、軍隊、選舉等很多核心環(huán)節(jié)上,無法像大清皇帝一樣為所欲為。
《寵兒》的確是一部難得的佳片,結合歷史來看,更是如此。
時隔七年,希臘鬼才導演歐格斯·蘭斯莫斯帶著其新作《寵兒》再度回歸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最初聽聞蘭斯莫斯年新作入圍威尼斯主競賽時,我不免有點恍惚,總感覺《圣鹿之死》的熱度還沒涼透,就又有新作品面世。
翻看蘭斯莫斯導演的創(chuàng)作歷程,我們不難看出,自從拍出蜚聲國際的《狗牙》之后,這位鬼才導演便悄然進入了創(chuàng)作旺盛期。盡管也在拍完《阿爾卑斯》后蟄伏了四年,但從2015年至今,他連續(xù)推出了《龍蝦》《圣鹿之死》以及剛剛在威尼斯完成首映的《寵兒》。
以荒誕詭異、反烏托邦為人熟知的蘭斯莫斯,他的眼光和思維一向極端且詭異,從《狗牙》開始到《龍蝦》進入正軌,僅僅憑借前幾部作品,他便形成了明顯的個人風格。
讓人稍感意外的是,2017年入圍戛納主競賽單元的《圣鹿之死》,手法依然熟悉,可惜終究缺少了讓人拍案叫絕的神來之筆。那么,今年這部《寵兒》又是以一副什么樣的面孔來迎接影迷呢?
至少在目前看來,《寵兒》是蘭斯莫斯所有作品中最易懂、也是對觀影人群最為友好的一部。全片在整體節(jié)奏上控制得非常得當,歡樂之處讓人笑個不停,黑暗之處讓人毛骨悚然,看似粗鄙卻又俗得幽默。
和以往的作品相比,蘭斯莫斯可以說是從最初粗糲生猛的創(chuàng)作,漸漸過度到了成熟的對視聽語言的把控。如今已然更諳熟觀眾的觀影心理,且不論優(yōu)劣,至少在情節(jié)起伏上越來越胸有成竹。不過也不乏有影迷慨嘆,后來的幾部蘭斯莫斯作品,盡管有暴力、諷刺,以及對社會群體結構的思慮,卻少了些先鋒的探索和前衛(wèi)的沖勁。
1.一襲爬滿虱子的華麗長袍
什么樣的電影才是最好的,大概是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每個人都會有自己偏好的電影風格和類型。但是若說最熱鬧的影片類型,一定跑不了女性宮廷戲。
電影《寵兒》中主要的角色雖然只有三個女人,卻是一臺以這三個女人為主軸、關于大不列顛帝國斯圖亞特王朝最后一位君主安妮女王晚年的上流社會群像大戲。
影片分為八個小節(jié),捕捉了在維多利亞式華麗宮廷中,所謂上流社會的瘋狂做派與陰謀盤算。蘭斯莫斯以極端的荒誕黑色喜劇風格,呈現(xiàn)流動欲念下的人物心理空間,表現(xiàn)出被狂喜戲謔掩蓋著的悲涼。
晚年的安妮女王(奧利維婭·科爾曼飾),在影片中被描述成一個病態(tài)、孤獨地躲在城堡里的女人,將內心黑洞一般的空虛和寂寞,通過食欲和性欲來發(fā)泄。她瘋狂地吞食蛋糕,卻在身旁放置隨時嘔吐的木桶;將血橙扔在裸男身上,濺出血漿一樣的顏色,來滿足自身畸形的性快感。
從登基開始就注定失勢的安妮女王,在影片中總是帶著乖張的微笑。她飼養(yǎng)了十七只兔子,暗示其不幸夭折的十七個孩子。在這種瘋狂而扭曲的宮廷生活中,相識于微時的閨蜜(及同性情人)——馬爾伯勒公爵夫人(蕾切爾·薇姿飾)是唯一看似真實的感情寄托。
有名無實的女王安然地沉溺在荒唐的游戲中,心甘情愿地對馬爾伯勒公爵夫人交出權力,對自身的困境卻視而不見。這種扭曲而平衡的關系,被公爵夫人的落魄遠親艾比蓋爾(艾瑪·斯通飾)打破。公爵夫人與女王之間的同性關系,既是其地位保障,也意外成了艾比蓋爾上位的秘訣。
從“婊子”這個帶著強烈形容性質的名詞開始炸裂,一直到酣暢淋漓的結尾,《寵兒》可謂是一路爽快到底,散發(fā)著某種淫穢的、迷離的美感,既骯臟又懾人心魄,三個女人的角斗,各自勢力的牽引拉扯,像三條濕滑黏膩的毒蛇交纏,將沖突濃縮成最純粹的狀態(tài)。
奧利維婭·科爾曼演繹下的安妮女王極度乖張神經質,矯揉造作地放縱孩子般的脾氣,最終卻迷失在令人心疼的頓悟中。那一刻,她在宮殿的走廊上狂奔著,圓睜的眼睛里寫滿迷失和恐懼。
艾比蓋爾機關算盡,爭得一時盛寵,到頭來卻不過是為背后勢力作嫁衣裳。而影片中最惹人喜愛的大概是馬爾伯勒公爵夫人,面對私欲毫無歉意,坦蕩直率像個堅定的犬儒主義追隨者,卻還是從“權”與“利”的鋼絲上摔了下來。
揭開每個陰謀歹毒的傷疤,底下都是荒謬可笑。每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軟肋,但一切皆與男人無關。在純粹的女權當?shù)赖恼位袨楸澈螅@些女性角色都以自己的方式綻放、垮臺,構成逐漸錯位的關系圖譜。究竟誰才是誰的統(tǒng)治者?誰又是誰的寵兒?
2. 走在鋼絲上的人們
宮廷中的爭寵從來都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而忠誠則是個特別有意思的概念。忠于君王、忠于權力,還是忠于自身的欲望?影片中,蘭斯莫斯便是將這種微觀的人物關系,融入到了宏觀的大不列顛斯圖亞特王朝末代君主的政治背景當中。
在我看來,“寵兒”這個詞本來就屬于社會權力頂端的專屬用詞,用虛情假意來交換統(tǒng)治者的寵愛,用寵愛交換權力,用權力交換利益,正是這個階層慣屬的生物鏈過程。
表面上有多少富麗堂皇狂歡極樂,暗地里就有多少被喧囂掩蓋的骯臟。電影中真正的撕扯,便是公爵夫人背后的馬爾伯勒公爵勢力,艾爾蓋比背后馬沙姆的權力動態(tài),以及以女王為代表的舊貴族建立的三角關系。
人類群像關系中,權力的動態(tài)變化一直是蘭斯莫斯影像表達的母題,幾乎在他的所有電影中都可以看到,原生權力被撼動、被威脅、被轉移的狀態(tài)。關于父權、管轄權、王權等具有統(tǒng)治群體的力量的討論,向來是蘭斯莫斯最饒有興趣的話題。
影片《圣鹿之死》《狗牙》中專制的父權,在家庭這個排他的團體內部逐漸被動搖;而《阿爾卑斯》《龍蝦》所呈現(xiàn)的,則是極端社會中高度管轄權的破與立;如今的《寵兒》更是將框架放在真實的歷史王權上,展現(xiàn)風雨飄搖中的權力擺動。
三個女性角色重心天枰的搖擺,呈現(xiàn)出影片權力動態(tài)轉變的圖譜,看似乖張易怒的安妮女王,其實在面對脆弱命運和大權流逝時,終究是無力掙扎。
看似對女王情深意切的公爵夫人,其實在利用托利黨老貴族的身份,暗通輝格黨,做兩面派,為自己大謀私利;看似楚楚可憐的侍女艾爾蓋比,其實保藏禍心,暗自培植著族中的政治新勢力。
權力、情欲、人性的交織,本就是宮廷政治劇最為討喜的戲碼,黑色荒誕的本質在于諷刺,乖張戲謔的背后還是哀嘆。她們受欲望驅使,用利爪在夾縫間刨出一席生存之地,以為可以將權力收為寵兒,殊不知自己才是那只被權力豢養(yǎng)的寵兒。
蘭斯莫斯將本片最大的戲劇張力留到影片最后一幕,一雙纖手在腿部的緩緩按摩,被鏡頭的角度巧妙地變成口交姿勢,權力交易始終繼續(xù)至死不休。正是這一下,蘭斯莫斯特有的猛扎下來的諷刺,既邪惡,又讓人惡心,更有著意猶未盡的悲劇性。
3. 在背后捅刀也要優(yōu)雅地微笑
繁復的宮廷黑色荒誕戲劇,最核心的脈絡在于人物關系在敘事線上合理的延展。與昆汀和大衛(wèi)·羅素不同的是,在蘭斯莫斯以往的獨辟蹊徑的個人風格中,并沒有包含這種對劇情及演員高度的掌控力。這一次,蘭斯莫斯導演明顯地為《寵兒》做了妥協(xié),收起鋒芒,變得更主流。
但是在視聽語言上,蘭斯莫斯的新作做得比以往任何作品都要出色,高度統(tǒng)一的風格完全服務于主題。視覺呈現(xiàn)上華麗而堂皇的維多利亞風格,掛滿嵌飾和掛毯的栗色鑲板,在幾何構圖中展現(xiàn)出詭秘的優(yōu)雅。
首次合作的攝影師羅比·瑞安(Robbie Ryan)打破常規(guī)的攝影平衡結構,在浮夸和極簡之間交替互文,讓觀眾透過扭曲的魚眼鏡頭看到人物心理軌跡的變化。而靈巧的廣角長鏡頭跟隨人物腳步,游走在木制樓梯、能聽到腳步回響的長廊和巨大的客廳之間。鏡頭在流動中牽引出迷失感。
唯一讓人有不適感的大約是影片聽覺上過度的鋪陳,從剛開始就響起的亨德爾,到巴赫、維瓦爾第和舒伯特的經典選段,再從奧利維爾·梅西安、呂克·法拉利這樣的現(xiàn)代派電子音樂,鋪得過滿的高強度反而造成聽覺上的不愉悅。
作者| 小飛俠;公號| 看電影看到死
編輯| 騎屋頂少年;轉載請注明出處
81/100 對我來說,這部電影講了一件事:人是如何在不知不覺中一步步失去珍貴的“東西”的。蘭斯莫斯再度展現(xiàn)了他對悲劇的獨特精準的切入角度,整個premise相比之前的作品更成熟精煉。最后一幕即便是在credits出現(xiàn)時,仍然持續(xù)回蕩在我腦海中,特別傷感。
繼“小姐”后又一部探討香艷權欲的女同電影。跟精致詭麗的樸贊郁相比,蘭斯莫斯只營造了富麗堂皇的王室美學,除此之外整個故事奇蠢無比。對看過了甄嬛和延禧的中國觀眾來說,西方宮斗戲就是笑話,陰謀陽謀都不值一提...
喜歡被寵愛,等于你可能會喜歡上任何人,以及被欺騙和傷害。英格蘭版《如懿傳》。PS:女王太作太可愛了!PS:石頭姐丈夫在新婚之夜居然當著石頭姐的面說“我硬的像塊石頭”…
蘭斯莫斯版甄嬛延禧,英國版[再見我的王后]。蘭斯莫斯創(chuàng)新手法升級,非常驚喜,笑到鼓掌!電影情緒從戲謔,驚悚到悲情的把握極穩(wěn),蘭斯莫斯執(zhí)導能力強大。女主們表演各個逆天,石頭腹黑太美麗,薇姿強勢如山,科爾曼完全豁出形象,三位女演員各自獻上水準之上的表演。唯一的缺點可能還是格局小,但依然是蘭斯莫斯最好笑,最好懂,最可愛的一部。
有趣比有意義還重要。古怪的配樂,華美的服裝,滑稽的表演,人設就已經秒殺。一個撒潑打滾的女王,荒淫地就想睡妹子。一個鐵t,吃醋的時候拎起脖子就把人往墻上懟。一個小妖精,管你們多大權勢,我都能爬上床得到我想要的。同人文都不敢這么寫啊。好赤姬啊。
石頭的英音不出戲,心機婊演的棒呆,奧斯卡影后沖一波。整體完成度蠻高的,奧斯卡獎沖一波。
怎么可以踩兔兔
精彩!三位女主演太精彩。然而觀眾我全程最想看還是喬阿爾文,超大自我突破,迷人。石頭姐不情愿的事,我愿意代她做完??
非常推薦!反映英國安妮女王的電影本就少,難得女主們演技也上佳。概括一下,這大概就是一個女版《李爾王》的故事——真正愛女王、從不對女王撒謊的公爵夫人被陷害,而口蜜腹劍的侍女卻獲得了女王的信任,鳩占鵲巢。金錢和權勢,并不會讓人變得更明智;同理,卑賤和貧窮,同樣也不能拿來證明人的善良。不要拿中國宮斗的標準來審視這部電影,這不是宮斗,而是人性和人的盲點。PS:歷史上的安妮女王一輩子都活得很孤獨,懷育了十七個孩子,沒有一個存活下來;但她是一位善于在政治派別中博弈的人;在她治下,也誕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知識產權相關法令、保護著作權的《安妮女王法令》。
我跟石頭姐坐在一起看的?。。?/p>
這是希臘大導歐格斯·蘭斯莫斯這幾年第一次拍別人寫的劇本,劇本沒了他那些詭異的世界觀,感覺這次到了真正檢驗導演能力和誰是鐵粉的時候。雖然看了一個頒獎季早泄的DVDscr,還是能夠感受到場景的華麗精美,蘭斯莫斯再次展現(xiàn)庫布里克腦殘粉的潛質,這次學習【巴里·林登】,用蠟燭給英國貴族打光拍的非常漂亮。除此之外,他用那些魚眼鏡頭在貼合宮殿內畸形扭曲的人物關系,同時為所有人都離安妮女王而去的悲劇結局做鋪墊,用配樂和剪輯重塑電影的節(jié)奏,整部電影看下來還是挺賞心悅目的。只是女人宮斗戲的伎倆拿到看慣了八點檔宮斗劇的中國觀眾這里,確實沒什么可看的,好在三位女演員的表演很耐看,導演的風格很搶眼,從電影化的角度看,這可比只能看故事的電視劇好玩多了。
盡管視聽語言方面顯然不如「圣鹿之死」驚艷,但不再拍寓言故事的蘭斯莫斯能把這樣一個英國蕾絲版甄嬛傳的狗血故事拿捏的恰到好處,而不讓人覺得cheesy,已經很厲害了。制作方面的高水準自然不用提,石頭姐收放自如的演技讓這樣一個心機婊竟然不那么招人討厭 ,薇姿反倒被比下去了
本屆頒獎季第一抹亮色!生猛、邪惡、狡黠,滿紙荒唐,字字誅心,精致和笨拙都剛剛好??尚Φ娜顷P系之下,是蘭斯莫斯對權力本身最深沉的詛咒和關切,永遠沒有正常的愛與被愛,尊重與被尊重都是假的,只有傷害真實存在過。
兔子再受恩寵還是關進笊籠,龍蝦跑得再快仍要熯火烹食。情愛是草藥,敷在腿上止癢,貼在心上療傷;名利是污泥,畫在臉上成癮,泡在身上祛毒。不準玩雪就打開窗子,不能吃甜就吐完再吃,道德只嘲笑弱者,美名只獻給贏家。誰在宮廷里濺了一臉鴿血,誰在床幃中拖了一根韁繩,誰是名利霸主,誰是情愛贏家?
莎拉坦誠、率真、敞亮,把最真實的一面展現(xiàn)給女王,她心直口快,甚至敢說女王長得像一只獾。正是她的“真”,讓女王感到不愉快。阿比蓋爾虛偽、心機、圓滑,她對女王百依百順、言聽計從,主動采草藥、假裝喜歡兔子、多次引誘女王。她的“假”,卻讓女王如愿以償做了愛情的勝利者,體驗了一番真正的女王。你覺得白開水最健康,你就自以為是地給Ta喝白開水,但其實Ta想喝可樂。Ta要的不是健康,Ta要的是舒服和暢快。正如真誠的愛,和寵溺的愛,女王選擇了后者。她要的不是真誠,要的是討好和順從?!扒苜\先擒王,攻人先攻心”,莎拉只是把她自認為女王想要的東西給了她,而阿比蓋爾給了女王真正想要的東西。這場斗爭,還沒開始就已經分出勝負。
蘭斯莫斯如果說前幾部電影還有一個概念在先行,或者說有個寓言藏在故事里,那這部可真是啥都沒有,淪為不知是啥了。他實在是太癡迷庫布里克了:上一部學閃靈,這部從年代劇、貴族撕逼、墻頭草的人物性格、甚至到音樂、自然光攝影都在學巴里林登。這也就算了,還請大家擦亮眼:如果宮斗劇里有什么“權”,那也只有皇權、貴族權、地主權。真的不是女權。
石頭姐不愿意和喬·阿爾文做的,我可以!?。。。。。。。?!
如坐針氈
雖然沒有《蝦》和《鹿》有嚼勁,但也絕非索然無味,娛樂性很強,完成度也相當高,像一塊花里胡哨口感豐富的宮廷蛋糕。魚眼和畸變鏡頭,奇怪的幽默感,裙子的黑白配色,現(xiàn)代舞蹈的慢放,種種戲謔鬧劇最后落回所有人的空虛凄涼。平時我對宮斗和period drama完全不感冒也不了解,不過看兩個女人為一個女人爭寵比看一群女人為一個男人爭寵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舒適多了。
跳出自己世界觀不執(zhí)筆寫劇本的蘭斯莫斯扣上冰冷幽默感 效果立馬翻倍(婊里婊氣霍爾特 看到就是賺到啊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