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人不能太貪心
臺灣有幾個好導演,王童無論如何應(yīng)該算一個。據(jù)說他以前是畫畫的,畫畫的改導演也不稀奇。俄國有個名導演分鏡頭的說明,畫得清爽。攝影師一看就明白,他畫得象連環(huán)畫一樣。一看就知道以前是畫畫出身。
這部影片是說日治時期的臺灣人農(nóng)民的日常生活。電影里農(nóng)夫兄弟撿到一顆炸彈,是美國飛機投下來的。他們認為是祖宗積了德,否則為什么不往別人家的田里投,卻偏偏投到他們租的田里來了呢?而且投而未炸。這不是祖宗積了德又是什么呢?那時日本已經(jīng)統(tǒng)治臺灣很久了,一般老百姓都淡漠得很。反正天天要吃飯,做活。老百姓在誰的治下也沒什么好日子過。什么商女不知亡國恨,那還得算高看了一眼。全村人一合計認為這個炸彈還是有用場的,他們向村公所的所長請求,要把炸彈抬到縣上去請賞。所長是個日本人,胖而憨。于是三人拉著炸彈去日本人那里請賞,所長陪著。路上所長把制服脫下來浸了水蓋在炸彈上,據(jù)云可防太陽曬炸了。后來走到一個吊橋上,對面來一抬棺材的。對面見了的人害怕,在橋上就晃了起來,差點把寶貝給晃到河里去了。結(jié)果是把小板車給晃到河里去了,沒法子。只好撅根樹棍抬著,經(jīng)過一番周折總算是把炸彈抬到縣上。在街上走的時候,一街的人都驚了,跑得鞋都掉了。誰見那黑乎乎的大家伙不怕??h官也怕,縣官是個日本人。差點沒活劈了鄉(xiāng)下那個胖所長。最后拎著三八大蓋槍站在縣衙的后墻上,用槍立逼著兄弟倆把炸彈抬走。兄弟倆覺得很委屈,向縣太爺保證不會炸。一邊說一邊用東西砸,以證明確實安全。縣官不要,說安全也不要。抬走,不抬走,死啦!死啦的!拗不過這個死不開眼的東西,只好抬走了??赡苁且驗樗麄兊牡囊煌ê遥◤梽?cè)拥胶@锞驼?。炸暈了許多魚,兄弟倆就撈魚,總比什么沒有強啊。附近許多人也來撈魚,氣得兩兄弟夠嗆。一邊撈一邊罵他們:“不要臉的東西,是你們家炸彈炸的嗎?你們也來撈!”不管誰的治下,其實老百姓就是為了過日子,繁育后代。最起碼的標準是:餓不死。至于誰來統(tǒng)治他,他是不大關(guān)心的。有個人說被日本人統(tǒng)治還不如死掉好了,我說你吃個燈草說得輕巧。那是大勢,個人與大勢相比多渺小啊。你死掉好也改變不了什么,只是多個蠢人而已。亂世的人不如太平盛世的狗。因為那個時候就是亂世,人只能這么想,這么做。夢想低微到可笑,可悲。
晚上兩人抬著炸來的魚回家,全村老少延頸相望。一大早就說請賞去的?大家想知道日本人賞個什么東西。最后家家分了條魚,于是全村吃魚。炊煙四起。老大的兒子坐在門檻上吃飯,碗上搭一條魚。尾巴還伸出碗邊一大截子。魚是整頭整腦的。他的兒子無限向往地說:如果美國飛機天天來就好了,那我們就能天天吃魚了。但老大的母親,也就是孩子的奶奶馬上就訓他說:憨仔!人不能太貪心啊。美國人一個月來一回那我們就有魚吃了。窮人的夢想有個炸彈落下來,也怕是貪心。
2 ) 成長...經(jīng)驗...影評...(二)
電影<稻草人>
這是日據(jù)時代末期的故事,訴說當時臺灣的老百姓的甘苦與無奈,在那個年代裡日本對臺灣的殖民主義非常的徹底,日本稱之為"皇民化運動"。此片便是在這歷史背景之下展開的...
片頭開始於一片激昂的軍樂,一群日軍將戰(zhàn)爭中傷亡的臺灣人送回故鄉(xiāng)...一只骨灰盒一片小日本旗,還有一位雙腿已經(jīng)截肢的傷兵...他依然軍姿威武的挺立著,就像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由此可見當初日本的皇民化教育對臺灣有著多大的影響,然而當村民迎接骨灰的哀奏吹起...我們才想起了戰(zhàn)爭的罪惡與人性私欲的殘忍。村民們默默帶著骨灰盒離去的畫面,似乎是對戰(zhàn)爭最強烈有力的控訴!!!
稻草人開口了,交代出了本片的人物背景,其實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在那句"這輩子啊...我看水仙只能跟我一樣,穿同樣的衣服,做同樣的夢,等待另一個同樣的明天"。它道出了大環(huán)境底下小人物的悲哀和無奈,我們只能用同樣的夢去迎接明天...在這個未知和徬徨的社會裡我們只能用夢來麻醉自己,讓自己有活著的勇氣和期盼...和片中人物一樣麻木無言,只有在生活中的一些小片段,或是悲哀或是快樂的生活,卻不知道夢什麼時後能到來。然而戰(zhàn)爭和誰來統(tǒng)治人民對他們而言並比不上讓一家老小吃口飽飯重要,也沒有比他們照顧同村的居民重要!!!
哥哥:我們?yōu)槭颤N要去當日本兵,不是死,就是斷手斷腳
只得到一張獎狀,一面旗子...
那有什麼用啊!?
弟弟:那面旗子拿來做內(nèi)褲都不夠...
當未爆彈掉落在兄弟倆的田裡時,夢終於到來了!未爆彈給兄弟倆帶來了換取日本人獎賞的機會...這可是上天給這對兄弟的善心所予以的回報。當費盡周折的將未爆彈運到城裡的日軍警備部時,狗逼官員大吃一驚!!!這他媽是炸彈啊!!!兄弟的夢碎了...面對現(xiàn)實的時候,夢依舊是夢...它並沒有給予兄弟倆發(fā)財撐起一家老小的實質(zhì)幫助,只好將未爆彈丟到海裡...再度面對另一個同樣的明天。當然...上天是可愛的,祂關(guān)上大門...感覺將人們推向現(xiàn)實的地獄時,卻又開了一扇窗,告訴人們:這裡我忘了鎖了,你們可以從這裡偷偷來接近你的夢...我能暫時裝沒看到。所以炸彈爆炸了!!!在海裡爆炸了...一條條的魚被炸得浮出海面,當兄弟倆正慶幸自己命大的時候,圍觀的人們一個個衝往海裡,歡樂的去撿這白吃的午餐...而兄弟一面撈魚一面大喊"那素偶們炸的魚啦!!!那素偶們的魚啦!!!"人類的私欲啊...又再度浮現(xiàn)了...所幸這兄弟都不是戰(zhàn)爭狂人,不然弱者擁有武器將是最大的撒旦,因為弱者將會反抗,扯遠了...回到主題來吧。兄弟們滿足的將魚帶了回家,而一家老小村里長幼也滿足的吃上了一頓全魚餐...
荒誕的故事,幸福的結(jié)局...永遠會發(fā)生在你我之間。心存感念和滿足,處處是天堂...小人物的生活永遠都有說不完的傳奇...
那時的臺灣應(yīng)該是我爺爺和曾祖父的年代,爺爺當時讀到了大學?好像?算了...不是重點,對於我而言,日據(jù)時代的故事都是在祖輩口中聽來的,他們有時口中操著閩南語和日語...各種名詞聽得兒時的我找不著北,我想日本對他們那一輩的人有著一種扭曲的情結(jié)吧...很難描訴那一輩人,日本人一面壓榨百姓的生活,苛稅.掠奪.壓榨...另一方面又給他們完善的教育和開發(fā)著各種建設(shè),姑且不談那些建設(shè)只是為了能讓日本更好的奪走臺灣的資源...畢竟哪個國家不是這樣對待自己的殖民地的,而且客觀的說,臺灣在戰(zhàn)後的經(jīng)濟起飛也是運用了這些建設(shè),所以臺灣和日本的關(guān)係總是有些曖昧和變態(tài)...曖昧的是對日本雖有著萬千的痛恨卻還是變態(tài)的想要原諒它?!真是十分的扭曲...或許這就是殖民地的一種悲哀吧...而臺灣更加悲哀,從最早的原住民,也就是所謂的高山族,到早期的大陸沿海移民,然後是一幫紅毛的荷蘭仔來占領(lǐng),還給了臺灣一個夢幻的名字"福爾摩沙"意為美麗之島,最後清政府又在甲午戰(zhàn)爭中將這美麗之島割給了日本。
臺灣一直都在飄著...晃著...所以在我看來臺灣人總有種樂天知命的豁達,更有著一種隨遇而安的豪氣,也對自己出生臺灣的有著扭曲的悲傷情懷和感慨...一面對自己的中國文化自豪又一面迫於現(xiàn)實生活低聲下氣...
兒:阿爸!
父:幹什麼啦?
兒:老師在問要不要改日本名字啊?
父:改你個猴崽子頭啊!!!改?!等你阿爸死了!進棺材以後你要改再改!!!
兒:老師說改了以後,配給的黑糖就可以變白糖了...
父:....................
父:你日本名字改好沒有?
3 ) 臺灣的悲痛歷史
臺灣在日據(jù)日期的悲痛歷史,善良的一家人,自己都舍不得吃,還裝那么多給一個逃兵,小孩子們都很聽話哦,眼睜睜看著客人吃大餐,沒有人愿意參軍,底層人民的要求很簡單,就是填報肚子就行。斷腿的軍官,肥得像豬一樣還騎自行車的大人是對日據(jù)時代最大的諷刺。
不知美國飛機會不會再來丟炸彈,那樣就有吃不完的魚,最后不要天天來,兩三天丟一個最好..........不知者無畏
這部電影最大的成功就是沒有明星。
4 ) 王童 稻草人
之前看過王童導演的《假如我是真的》,覺得這個導演很有意思??戳恕兜静萑恕分?,真心有種如鯁在喉的感覺。
很小的時候,說到臺灣,總會說到臺/獨什么的,覺得他們怎么可以忘祖呢,但是后來了解了一些歷史之后,有了更多的感悟。有一篇文章中說到,作者的奶奶一生經(jīng)歷了清朝,日據(jù)和蔣/介/石統(tǒng)治時期,對于底層民眾來說,其實誰統(tǒng)治真的沒有多大區(qū)別,只要全家口飯吃就謝天謝地了。兒子問父親要改日本名字,被打了,除非老子死了,你再改。但是當知道改日本名可以換白糖時,父親立刻就改變了態(tài)度。真的,愛國,尊祖,首先都得吃飽飯啊,誰給飯吃,誰就是大人。
我覺得日據(jù)時代,人的心態(tài)是最值得玩味的。他們不可能把自己真當成日本人的,但是卻要被日本人拉去到南洋當兵打美國人。當那個逃兵要證明自己愛國時,唱得卻是日本歌,我想那時,人的民族認同是模糊的,或者說是沒有民族立場的,只有艱難的求生而已。后來蔣據(jù)時代,又被征兵說是要反/攻/大陸,而蔣應(yīng)該算是親/美的。也就是說,在近百年的臺灣歷史上,根本沒有那種中華民族/大/團結(jié)類似觀念可以成長的空間的,所以臺/獨才會有一定的市場。
這部黑色幽默很有姜文的感覺,盡是荒誕,盡是無奈和悲涼。
5 ) 《稻草人》的空間選擇——處境尷尬的孤島
《稻草人》的空間選擇——處境尷尬的孤島
《稻草人》的故事發(fā)生在二戰(zhàn)時期一個日本占領(lǐng)的臺灣村莊,它好像是遠離戰(zhàn)爭的凈土,又無時無刻不受戰(zhàn)爭陰影的籠罩。綠油油的水田,赤腳在田里玩耍的孩童,下雨天宛若水墨畫的草房子,一切都帶著一種田園牧歌式的悠閑與恬淡??墒撬梢h褸的紅袖子悠悠地搖蕩在綠色水田上的鏡頭,斷腿的士兵仰頭向站在桌上的日本官員行禮的鏡頭,又赤裸裸地展現(xiàn)出戰(zhàn)爭給這個村子留下的觸目驚心的傷疤。這種恬淡包裹著揮之不去的過去的悲愴和未來的不安。這兩種看似矛盾的存在,都在一家人為了生存而渴望炸彈的黑色荒誕中得到了可悲而可笑的共存。
這個小島的尷尬之處還在于,島上保留著臺灣的風土人情以及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社會的倫理觀念,卻又不斷受到新時代文化和外來文化的沖擊。祖宗的墳不能玷污,客人吃飯的時候小孩不能上桌,這些都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中國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社會中的道德倫理觀念。然而就像父親僅僅為了把黑糖變成白糖,就愿意讓孩子修改最最重要的姓名一樣,這種傳統(tǒng)的價值觀在生存的壓迫下不斷受到挑戰(zhàn),顯得極其無力。以至到最后,我們悲哀地聽到中國士兵為了證明自己是個好人,潛意識里的反應(yīng)竟然是唱一首日本歌以顯示對天皇的效忠。這種生存壓迫下身份認知的危機貫穿全片。然而在這里,這種身份認知的困惑,并沒有指向高遠的的民族大義,而是小人物對生存最原始的渴望和掙扎,因而更凸顯出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人的無奈、辛酸與麻木。除了外來文化(日本文化)的沖擊,我們也能看到現(xiàn)代文明對這個近乎被遺棄的小村莊的沖擊。小販來到村子的時候,帶來了各種新鮮玩意,孩子們興奮不已,女人們愛美本性萌動。當闊嘴的妻子拼命地往臉上涂粉時,當她一邊洗魚一邊克制不住地放聲大哭時,我們看到一個女人最單純的愛美天性被這個沒落的小村子壓制著,看到了現(xiàn)代文明(對她來說是香水,香粉)給這個落后的村子里的人帶來的心理波動。
在這樣一個處境尷尬的孤島中,日據(jù)時代的老百姓在美日的傷害下,掙扎著生活,并無時無刻不體現(xiàn)出中國農(nóng)民一貫的純樸和認命,全片既充滿了鄉(xiāng)土小說的悲憫精神,又完成了看似輕描淡寫、滑稽荒誕卻無法讓人真正盡展歡顏的政治諷刺。
6 ) 請問你們準備好被碾過了么
小村莊,每個人都似乎透露著無知,在那個動蕩的歷史時代,一群與世無爭的小民形象,但是戰(zhàn)爭是不顧及他們的想法的,被卷入其中是他們唯一的選擇。小人物總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在眾多的利益沖突中,他們顯得那么無足輕重,那么可笑,面對突然到來的戰(zhàn)爭,他們還是吵吵鬧鬧的,丑態(tài)百出,滑稽,但我笑不出來,戰(zhàn)爭碾過他們而甚至沒有意識他們的存在。日據(jù)時代的他們被迫開始嘗試適應(yīng)環(huán)境,但是沒有人在乎他們是不是真正適應(yīng),因為無所謂,卑賤的他們根本引不起興趣。小人物可悲,卻沒有任何辦法,時代總是不會顧及那么多人的利益的。
面對無力感的解決方式就是放肆,用荒誕對抗這個荒誕的世界,然后叩問自己:請問你們準備好被碾過了么。
王童導演用荒誕喜劇的方式,構(gòu)筑了一個黑色幽默與溫情共存的特殊年代,由生存而來的各種事件都由后來人的特殊反思方式呈現(xiàn)出一種極具認識自我和反思時代的面貌,由這種特性他和他的后輩姜文達到了統(tǒng)一。
很多人都很喜歡這個片子,照鏡頭語言來說,不是非常出色,也許大伙對這樣的話題普遍比較感興趣吧,魯迅的影響過于深刻,尤其是之后又有了一部姜文的鬼子來了,到底怎么說好呢,是批判,是同情,還是諷刺。我們置身于境外,片中的農(nóng)民置身于境內(nèi),他們的行為展現(xiàn)了老百姓生活樸實的質(zhì)感和喜感以及痛楚感,相對于國家,他們更加關(guān)心自己的飯碗,其實革命也是扯淡,還不是混飯吃。所以反過來該批判的是我們自己,當我們置身于他們的狀態(tài)之下,我們表達出來的可能不只是“愚昧麻木”,還有人性的丑陋齷齪,而不是老百姓善良樸實的天性。所以最好兩三天就能掉下一個炮彈,那么我們就天天有雨吃了。
http://news.mtime.com/2017/08/02/1572003.html 在時光網(wǎng)上看到這篇標題黨嚴重但寫得還算不錯的文章,得知想看的《稻草人》上映30周年便前來觀影:在被荒誕有趣的故事吸引得同時,也被鄉(xiāng)下的農(nóng)耕生活喚起了不少童年回憶,感恩,親愛的老爸老媽通過辛勤的勞動將我們姐弟養(yǎng)大成人,那些年,你們受苦了!
杰作。黑色荒誕意味極其強烈,且又處理的恰到好處,一派恬淡歡樂中透著無盡心酸與殘酷。這個王童還真不可小視啊。
最近看了幾部日據(jù)時代的臺灣電影,才意識到那五十年他們所經(jīng)歷的苦難并不比大陸少。而導演卻是以"苦中作樂"的手法拍攝這部片子,荒誕又真實的現(xiàn)實,結(jié)尾一家人和和樂樂坐在一起吃魚時,我覺得仿佛這么多年過去了,生活的本真還是沒有改變。
莊子的道分文人道和至人道。文人道是極大極狂,大到神龍見首不見尾,你以為他很小,故不需要藏身于山林就已經(jīng)大隱隱于市。至人道通俗來講,就是我想給他一臺飲水機,他卻想自己動手挖口井,極小極拙,小到看不清道不明,拙到山野村夫也為之嫌棄,你以為它空無一物它卻無所不包。張大千和齊白石的區(qū)別就是文人道和至人道的區(qū)別,王童的電影表現(xiàn)的就是至人道,至于《稻草人》里的福兮禍兮的“炸彈”,那正是福氣來了門板擋不住,福氣走了要順其自然,若是心中還存有一絲掛念,那就“隔個兩三天丟一顆好了”,管我溫飽,年年有余即可。
4.5 稻草人反映出的問題是臺灣一直面臨的一大問題:普通民眾不太有國家認同,對主權(quán)沒有什么概念也不太關(guān)心;但另一方面,殖民主義的痛苦感受又是切身的。二者之間沒有太過強烈的相關(guān)性,不存在此消彼長的必然,本土主義就在這樣的縫隙里,在一點貧瘠的土壤上生長出來。悲情城市與稻草人其實是一體兩面的:大陸人和日本人沒有什么兩樣。王童用他驚人的客觀筆觸描繪了日據(jù)末期臺灣歷史和社會的吊詭,要我說這哪里是喜劇,分明充斥著無數(shù)驚悚。
原來,電影若想要感動觀眾,竟然如此簡單,不需要大明星,不需要大場面,只是認真講一個故事就可以做到。
日本戰(zhàn)敗背景,灰色調(diào)子,臺灣阿Q精神。防空演習,在截肢日本軍官的號令下,婦女們傳遞水桶往涂紅的牛身上潑水;運送美國炸彈獻給日本人,炸出一大堆鮮魚,“三天炸一次就好了,吃不完可以曬成魚干”,荒誕十足的黑色喜劇。改成日本名可以發(fā)白糖
黑色的荒誕喜劇,運炸彈事件顛簸起伏,趣味橫生,村民的愚笨卻仍舊樂趣盎然,苦中作樂,在乃人生難事。那是一個陌生又令人感到心酸的年代,那是一群困苦但卻沒有絕望的民眾。
笑中帶淚,濃濃的鄉(xiāng)土氣,可與內(nèi)地抗日題材比照著看,相當精彩
優(yōu)秀的抗戰(zhàn)荒誕喜劇。前一個小時是日據(jù)時期臺灣底層人民的生存狀態(tài),鄉(xiāng)野圖景,孩童的純稚,生活的艱難,籠罩在戰(zhàn)爭的陰云下,有種綿柔但有力的憂傷。后半小時,圍繞撿炸彈送炸彈展開,荒誕意味也達到高潮。對于戰(zhàn)爭的無知和小民生存囧態(tài)讓人心酸。最后孩子吃著魚,說希望美國人天天扔炸彈,哭笑不得。
開篇送葬的段落,倏然勾起了大佛plus的雷同設(shè)置,不知是偶有巧合還是特別致敬。同樣荒誕不經(jīng),看到了日據(jù)時代和小確幸時代寶島人民同樣的秉性,而這種秉性恐怕也是同種同族的我們骨髓里的劣根性。又想到了老庫,只不過老庫愛用婚禮,愛光怪陸離,但在老庫和王童的眼里,他們的同胞都是可悲的吧
如何學會停止恐懼并愛上炸彈,王童臺灣三部曲從第一部開始就是倆男主的設(shè)定,愚昧愣呼呼但都很努力按自己的方式活下去,女演員依舊都很標志性。日治的戰(zhàn)敗前夕,天皇統(tǒng)治下政策教育看上去都很操蛋也導致了一連串悲劇,但靠天吃飯的農(nóng)民在哪個朝代都不會有太大的區(qū)別,那些荒誕又很真實的喜劇橋段也很反轉(zhuǎn)的在這么苦無奈沒有希望的故事里找到了每個人的滿足,很高級的諷刺效果。早場空腹看片,然后好想吃魚。朗園中影修復(fù)版。
98分鐘版。斷了雙腿的軍人,發(fā)瘋的新娘,美國屌有酒瓶大,天皇是太陽我們是放大鏡,因客人吃掉魚而哭泣的孩子,迎著轟炸去撿鐵的村民,扛著炸彈去領(lǐng)賞……開場就用臺灣兵的死訊,制造了日本軍樂和鄉(xiāng)間嗩吶的不和諧,繼而用來自稻草人的畫外音,標記出在全片不存在又無處不在的大地立場、生存邏輯——于是村民們顛三倒四、大悲大喜以致無悲無喜的生活,在一種超越了歷史、國籍、戰(zhàn)爭的超然視角下,擁有了荒誕的喜劇性。前一個小時是日據(jù)時期臺灣后方生活碎片,有種田間“講古”的趣味,孩子一大窩的兄弟倆在家里家外演出了一種文盲式的質(zhì)樸、狡黠、蠻橫、溫柔,兩個人是很有看點的,除了抱怨稻草人不濟事那場戲略顯刻意;后半小時運炸彈簡直又一部《恐懼的代價》,而之前無甚用的瘋女人角色,在這里也制造了緊張感,最后炸魚銜接上吃魚的戲,續(xù)得好
王童的電影永遠有莫名的沉重,壓得讓人喘不過氣。就算是同樣的題目,侯孝賢可以給人淡淡的溫柔,楊德昌把血淋淋的殘忍割開給你看,而王童身上就全是滄桑的山河情懷。臺灣人民不只會小清新的時候,曾經(jīng)是影迷多大的幸福
荒誕、戲謔的背后是一個民族沉痛的歷史與血淚
有時候我覺得,對于深刻傷痛的最蒼涼的表達方式就是辛酸的戲謔,就好比這部稻草人的一樣。從哀樂齊鳴的交接到企盼炸彈的啞然,莊稼人的苦痛的快樂都來的這么直接和簡單,他們身上投射了時代,但是他們卻渾然不覺,這可能就是底層人物的涕淚歡欣。四星半。
*左邊是當?shù)孛駱方拥饺俗吡?,右邊是日本軍隊送完人吹號撤了?沙眼散光帶色盲想當兵,人家都不要,真有福氣哦*臭頭因為客人把魚翻過來吃而在門框邊大哭*我姐姐一家過的如此辛苦,你就忍心把他們的田賣給糖廠。“我明天會跟他們男人講?!?未婚夫入伍后死去,婚衣再也不脫的水仙。*參軍不是死就是斷手斷腳,得到獎狀或者旗子有什么用,旗子都不夠做內(nèi)褲。*老板不讓把啞彈留在自己也住的屋子里,“放水仙那里?”“好”*美國再多丟幾個彈,我們就有吃不完的魚啦。
異族統(tǒng)治和戰(zhàn)爭無疑是痛苦的,但對于底民而言,生活總歸就是無奈的,無論是要換日本姓名,還是去撿美國炸彈,這就是求生的方式,千百年以來壓在我們身上的只有命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