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詠嘆調(diào)》和《911》
連看兩部集錦導演的影片:《詠嘆調(diào)》和《911》。
《詠嘆調(diào)》(aria,imdb編號:tt0092580),有趣的電影,十個導演,一人用一段詠嘆調(diào),拍一個短片。各人視角不同,趣味迥異,大導演戈達爾用《阿爾米德》,啞劇式的表演,暗喻男性女性的不可溝通。威爾第的音樂用得最多。導演們有借一段詠嘆調(diào)另外講個新故事的,也有拍成較煽情的MTV。很欣賞肯羅素(Ken Russell)根據(jù)《圖蘭多》中“無人入睡”拍的短劇。這個導演有段時間專門拍音樂家傳記片,光怪陸離的《馬勒傳》尤其妙。這段“無人入睡”也是一個風格,極具裝飾性的華美畫面講述一個投胎天使遭遇車禍的故事。Bill Bryden干脆用卡魯索的原聲配唱,演繹《丑角》中的“穿上戲裝”。D版片名為“末日風情畫”。
像這樣許多導演共同合作拍一部影片的類型,前一陣剛看過一部《11'09''01 - September 11》,題材要比《詠嘆調(diào)》重大許多,而且條件也苛刻,十一個導演在11分09秒的時間內(nèi),拍一部有關911的短片。限制雖然多,但呈現(xiàn)出的視角和手法更多元。而且明顯分出三個層次:
——埃及導演Youssef Chahine、印度導演Mira Nair、法國導演Claude Lelouch手法平平,雖有點巧思,但在如此重大的題材上,欠缺力度,感覺蒼白。
——伊朗導演Samira Makhmalbaf、非洲布基納法索導演Idrissa Ouedraogo、波黑導演Danis Tanovic、以色列導演Amos Gitai的四部短片最令人興味盎然,提供了遠離“事發(fā)現(xiàn)場”的另類視角:一個伊朗鄉(xiāng)村小學女教師努力讓孩子們感性上理解這場遙遠的災難;一群非洲小孩異想天開要抓捕本·拉登,獲取賞金為母親治?。徊ê谛℃?zhèn)的婦女在這場波及全球的災難后,依然堅持自身抗爭的權利;數(shù)千人瞬間罹難,讓特拉維夫街頭日常便飯式的恐怖爆炸變得無足輕重。
——最有力、最震撼人心的四部短片,直面災難,各自交出了最雄辯的答案,甚至是彼此沖突的,你可能會不同意甚至感到厭惡,但這正是他們的力量所在。墨西哥導演Alejandro González I?árritu,類似先鋒視覺作品,長時間的黑畫面后面?zhèn)鱽砺÷”浪?,警笛、現(xiàn)場目擊者那句著名的“Oh, Shit!”,短促的畫面像眨眼一樣掠過(著火的人墜樓),雙塔在安魂曲樣的音樂中緩緩倒塌,最后屏幕上耀眼的白色上緩緩出現(xiàn)一句箴言“神之光,到底是賜予光明還是讓令人盲目?”先是阿拉伯文,后是英文,該片由于阿拉伯文單獨停留太久而遭致非議。同樣是11分9秒,但這部短片給人的感覺是最漫長的;
英國導演Ken Loach給出了一份最令人意外震驚的答案,回顧歷史,1973年9月11日,智利民選總統(tǒng)阿連德在軍人政變中殉職,這場由美國中情局一手挑起和資助的災難毀滅了智利未來的希望,數(shù)萬名阿連德的支持者在后來的大清洗中喪命。Loach請悲悼親人的美國父母也記住另一個911。此片爭議最大,正因為這個段落,美國拒絕上映整部電影。抨擊者認為導演將兩場災難混為一談,是無恥的怯懦。但短片采用的大量歷史鏡頭仍讓每個觀者窒息。所有的人類災難都是相似的;
日本導演今村昌平的短片看似離題萬里,一名從侵華戰(zhàn)爭中回來的老兵精神失常,所有舉止行為都像一條蛇。場景依然是類似《楢山節(jié)考》中的偏僻山村,依然穿插了大量動物行為的鏡頭。最后出現(xiàn)的字幕點了題:“戰(zhàn)爭無圣戰(zhàn)?!睂а輰雮€多世紀前那場生靈涂炭的“圣戰(zhàn)”和本拉登的“圣戰(zhàn)”并置,給了一個斬釘截鐵的否定。美國評論家認為,今村昌平是合作者中唯一一個正面抗議原教旨主義的導演,雖然用了如此曲折的方式;
極有才氣的美國導演Sean Penn給出的短片,咋看來荒謬到滑稽的程度,而且因為導演是美國人,顯得特別古怪――“一個居住在雙塔陰影下的孤老終日不見陽光,一日早晨醒來,窗臺上長久沒有陽光滋潤的盆栽突然鮮花怒放,雙塔倒塌,陽光撒滿老頭的房間”。很多人從感情上厭惡這一段落,Penn真的只是在說“塞翁失馬”的故事嗎?有個朋友事先給我講過這段的情節(jié),就是按照上面的意思,感覺只是個荒誕劇。但臨了這卻是最能打動我的一個段落,那就再講一遍:“一個精神壓抑的老頭,困守黑暗的斗室,墻上掛著亡妻的照片。在這個昏暗的環(huán)境下,老頭甚至有近乎偏執(zhí)的幻覺――老伴還活著,還和他一起生活。所以他每天細心地將老伴的連衣裙鋪在身邊入睡,一起回憶些往事。老頭拒絕愛人的離去,用一種儀式來戰(zhàn)勝死亡。911早晨,殘酷的陽光射入,鮮花綻放,也改變了整個房間的面貌。在陽光和鮮花中,老頭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親人的‘缺席’,他伏在連衣裙上,失聲痛哭?!?是災難讓我們睜開眼睛嗎(那句箴言)?還是一個隱喻人類處境的象征?最最要緊的是之后怎樣?這是留給這個老頭、所有911受難者家人和觀眾的問題。
2 ) 拉片筆記—第一部與第七部
莎米拉·瑪克瑪爾巴夫【第一部】
一. 殘酷與天真、絕望與平靜——雙重二元對立
影片第一個場景是一個拉繩的老人,背后站滿了難民,鏡頭下?lián)u到很深的井。第一個場景切換到第二個場景時,用了一句話做聲音轉(zhuǎn)場:“美國要轟炸阿富汗啦,快造掩體啦,井快干啦?!焙芎唵卫涞亟淮斯适卤尘埃?11事件以后阿富汗人陷入戰(zhàn)爭隨時爆發(fā)的恐懼中。而在第二個場景中可以看到一群干活的小孩,兩個小孩蹲著砌磚,兩人用一種十分日常的語氣開啟了話題。“有人掉進井里死了,有個人去救他,但把自己的腿弄斷了?!?/p>
這里只要看了后面就能知道,人掉進井里的這段插曲并不在主線劇情之內(nèi),導演在這里用小孩談論人掉進井里死了的情節(jié),一方面是表現(xiàn)阿富汗難民的苦難生活,一方面暗指在惡性恐怖襲擊事件和戰(zhàn)爭即將爆發(fā)的恐懼之下,一兩個人摔死了不足以引起風波,兩個小孩談起這件事就像談論吃飯一樣平常,也與后面小孩們進入教室之后再次討論起這件事形成呼應。老師進入教室以后問大家知道今天發(fā)生了什么大事沒有,于是小孩們圍繞前面所提到的掉進井里死去的兩個人展開討論,小孩用的是極為認真的語氣,眼神里是很純凈的真摯,也有茫然和無知,這里與事件的嚴肅與殘酷形成一種反差。同樣作為將小孩作為戰(zhàn)爭故事主角之一的電影,我還想起《穿條紋睡衣的男孩》,在二戰(zhàn)期間猶太人被送往集中營被屠殺,整部影片也是從一個德國男孩和一個猶太男孩看似平靜的生活細節(jié)展開。
戰(zhàn)爭的殘酷與小孩的天真單純、故事的絕望與表現(xiàn)方式的平靜,形成兩組二元對立,加重殘酷感,也引發(fā)更深的反思。
“在阿富汗,他們把姑姑埋在地上,埋到了脖子,然后用石頭打死了她”說出這句話的孩子用的是一種很平和的語氣,我們也可以由此推測出,這些暴力事件、自然災害、殘酷的意外,大家都早已習以為常?!跋掠炅?,洪水來了,死了很多人”一個小孩說完這句話,身邊的兩個小孩露出了非常天真的微笑,導演對兒童演員的調(diào)度是成功的,捕捉到了這些孩子最自然的狀態(tài),在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顯得十分讓人心疼。
“真主毀了它們”——用小孩的一句無心之語,把宗教矛盾帶出,極端伊斯蘭教文明的籠罩下,有人以宗教之名,行魔鬼之事,而孩子一句無心的“真主沒有飛機,真主會殺人嗎?”在純真的兒童話語中,提出全片最深刻的疑問。
二. 手持中近景——紀實風格的營造
第一部短片和后面的幾個短片都采用的是手持的拍攝方法,且中近景居多。特別注意的是影片中老師的出場鏡頭,是直接給了一個正面的近景鏡頭。沒有任何鋪墊,也沒有特別的電影技法,觀眾直接看到老師表情嚴肅的臉。包括一開始老熱拉繩子取水的場景,都采用了的是這種樸實簡潔的拍法。手持中近景讓影片有很強的紀實風格,因為手持拍攝有一種呼吸感。此外中景是所有景別中最客觀的,不像大廣角使得空間畸變,也不像長焦特寫那么情緒化,展現(xiàn)的是一種客觀冷靜的視角。
導演在細節(jié)上也體現(xiàn)出較強的把控能力。兩個小孩蹲著砌磚頭的正面中景,看似構圖十分隨意,但在兩個小孩中間的景深處一直能看到其他做工的小孩,以及來來往往推著推車走過的人,這里體現(xiàn)出導演對畫面真實感和細節(jié)的把控。此外影片中有許多其他細節(jié),例如老師用一塊黑板畫鐘,以手指做指針,來模擬時鐘走過一分鐘,這里在道具的設計上符合背景設定,實現(xiàn)了對真實環(huán)境的復原。
不過在影片的最后給了一個大廣角仰角鏡頭,磚窯的煙囪上方的天空濃煙滾滾,煙囪下老師和孩子們駐足仰望。此時哀歌再次響起,遠景大廣角鏡頭顯得更有肅穆哀婉的氣勢。
三. 塔樓與煙囪——巧妙的對比和互文
在莎米拉·瑪克瑪爾巴夫的短片中,我認為最好的設計就是塔樓與煙囪形成的對比和互文。老師問孩子們:“你們知道塔樓是什么嗎?”孩子們顯然并沒有對高樓大廈的認知,他所知道的最高的建筑物也許就只是磚窯的煙囪,這個設計很自然地表現(xiàn)了貧窮與富裕的對比。而老師為了告訴孩子們世界上發(fā)生了什么嚴重的事件,只好把煙囪比作是塔樓,而煙囪上方的濃煙,又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飛機撞毀世界貿(mào)易中心大樓之后產(chǎn)生的爆炸濃煙。孩子們被老師叫出去站在煙從底下默哀,即使影片并沒有對911事件現(xiàn)場畫面做任何的展現(xiàn),但無形之中已經(jīng)形成一種巧妙的互文。
觀眾此時腦海里也許會浮現(xiàn)出911事件的慘烈畫面,大樓被飛機撞毀,濃煙四起接著轟然倒塌。而老師最終到底有沒有讓孩子理解到這一事件的意義呢?她苦心的人道主義立場是否讓他們接受了?——這些都不得而知。
岡薩雷斯【第七部】
岡薩雷斯這部短片是最具有先鋒實驗性的,超過百分之八十的畫面都是黑屏。那么它在電影本體上最具實驗性的地方是什么呢?我認為是探討電影聲畫關系。這部短片看似是聲音脫離畫面獨立存在,但其實并不然。從這部短片中,我們可以從一個十分新穎的角度探討聲音在電影中的敘事功能。
一. 聲音的敘事功能
首先在此影片多數(shù)時間處于黑屏的情況下,觀眾知道發(fā)生了什么嗎?——在前面幾部短片的鋪墊下,我們當然知道這部短片也是講述911事件背景下的故事。
從剛開始的宗教禱告聲,到第一句清晰可辨的人聲“oh,shit”將觀眾帶入911事件發(fā)生現(xiàn)場,我們可以聽到不斷的新聞播報聲,偶爾看到一些人墜樓的畫面,到影片最后一個猛烈的噪聲以后,突然聲音戛然而止,一個特寫畫面:爆炸的滾滾濃煙和廢屑。最后給了一個大樓坍塌的全景。從聲音和少量的畫面我們可以看出,且基本還是遵從了時間的線性關系——也就是從事件發(fā)生之前,到飛機撞毀大廈且不斷有人墜樓,到最后大廈終于倒塌。聲音顯然是有敘事功能的,且在這部短片中聲音承擔起主要的敘事功能。影片中對聲音的處理是紀實性的,用了大量失真的電話里、電視里的播報聲,以及從頭到尾忽強忽弱的噪聲,營造出一種現(xiàn)場感。
我們可以試想,如果岡薩雷斯把聲音對應的畫面全部拍出來會是怎樣?那或許難以想象,因為我們可能會看到的是一系列的蒙太奇畫面,也許觀眾會覺得影像亂七八糟,根本不像電影。不得不說黑屏帶給人的是相當震撼的體驗。在長時間的黑屏中,導演把觀眾置于一種驚恐、慌張、壓抑的氛圍里。仿佛只能被遮蔽了雙眼,靜靜等待末日的降臨,什么都做不了。
再試想,如果岡薩雷斯干脆直接采用最“偷懶”的拍法,整部影片直接黑屏,又會是怎樣?如果少了伴隨“啪”的聲音不斷出現(xiàn)的墜樓畫面,少了最后的爆炸畫面,那帶給人的震撼力也必然被削弱很多。
因此雖然這部影片中聲音承擔了主要的敘事功能,但聲音和畫面還是不可分離的。
二. 表現(xiàn)性的聲音蒙太奇使電影敘事完全脫離時空限制
我們知道凡是電影所講述的故事,都存在一個視角。那么岡薩雷斯的第七部短片是從什么視角?誰的視角?——我覺得很難說是從誰的視角,也許這部電影不存在真正的敘事視角。
正是因為表現(xiàn)性的聲音蒙太奇配合少量畫面,使得我們對電影畫面的感知可以完全脫離時空的限制:聽到飛機發(fā)出的巨大聲音時,我們可能會可以想象自己是飛機上的乘客,體驗到絕望與無助;聽到新聞播報聲時,我們可能會想象自己是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驚恐又無奈;看到人不斷從樓上墜落時,我們可能會想象自己是站在遠處的人,目睹這如地獄般的現(xiàn)場。因此傳統(tǒng)的遵循時空轉(zhuǎn)換原則的電影敘事方式,在岡薩雷斯的短片中已經(jīng)不復存在。但因為紀實感的聲音模仿了真實環(huán)境中的感受,且影片基本按照事情的發(fā)生順序來講述,敘事性又仍然保留了一部分。
所以對于觀眾來說也許更像是經(jīng)歷了一場夢,不斷地在911事件發(fā)生時的各個場景里跳躍轉(zhuǎn)換,卻又如此真實,恍若一場身臨其境的噩夢。
只是對于普通觀影者來說,如果一開始花了太長時間去接受“這個短片幾乎全是黑屏”這個事實,那許多細節(jié)必然會被遺漏掉,也許導演最初想提供的那種純粹的“沉浸式”的觀影體驗也無法實現(xiàn),我想這部電影的表現(xiàn)力也會被削弱。
一段沉默之后,剛開頭的禱告聲再次響起,接著悲壯的音樂也緩緩響起。畫面變灰,又逐漸變亮。一行字幕出現(xiàn)在屏幕上——“神的光輝,是給我們以指引,還是讓我們迷失?”當這行字幕出現(xiàn)時,我發(fā)現(xiàn)自己鼻子也酸了。倒也想起莎米拉的第一部短片中孩子們的無心之語:“真主沒有飛機,真主會殺人嗎?”
3 ) 原來兩座大樓的倒塌,比不上這花開
老人每天早上起床,從衣柜里挑一套老伴的衣服
整齊地擺在床上——她曾睡的那半邊
退后兩步端詳一番,走上前,真誠地贊一聲:“你真美”
然后才自己整理梳妝,收拾停當,出門買菜,回來照顧不見光的窗臺上總也不開的花。
日復一日。
突然有一天,老人驚奇地發(fā)現(xiàn),花開了。
搖曳在陽光中,生氣勃勃。
老人沖上前把花抱在懷里,哭了。
窗臺后,遮擋陽光的建筑物不見了。
電視里,反復播放著雙塔倒塌的鏡頭。
老人卻什么也不在乎,徑自抱著花,哭得不能自已。
原來,兩座大樓的倒塌,也比不上這花開。
幾年前看過的電影。很多片段都模糊了
獨獨記得這一段,清晰異常。
老人的深情、平和、自足,幾乎看不到悲傷。情到深處無怨尤。
直到最后的慟哭,才知道真的傷痛,深植入骨。
在老人的世界里,老伴留下的花,開了。這就是全部。
很難想象,在這個世界關注的事件中,導演會選擇這樣的一個角度切入。
可是正是收入的這樣的一個故事,才讓《911事件簿》更顯完整。
在一些人心中的驚天動地,卻比不上另一些所謂的“雞毛蒜皮”
4 ) 簡評
看得比較激動,忍不住想寫點自己的看法,其實估計沒什么價值。歡迎有理有據(jù)地拍我。歡迎提供更多參考文獻。
本片在
www.metacritic.com上媒體綜合評分61,15正面評價5混合評價2負面評價,我覺得是比較客觀的,大部分美國媒體還是能夠以較平和的心態(tài)看待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對待九·一一事件的看法的。
[伊朗]沙米拉·馬克馬巴夫
“天才少女導演”的作品。老師向在伊朗的阿富汗難民(?我不信任字幕)小孩講九·一一。和《黑板》的聯(lián)系很明顯,教育同樣顯得荒誕而不合時宜。因為生存環(huán)境和所關心問題的巨大差異,老師沒有辦法讓孩子們理解這一事件的意義,也難以讓他們接受她的人道立場。幾個小孩子試圖用他們對真主的理解討論這事情為什么發(fā)生。
[法國]克勞德·勒魯什
一看就是法國人拍的,但內(nèi)容空洞,矯揉造作。毫無疑問是這些短片中最差的一部。
[埃及]尤瑟夫·夏因
以一個電影導演為主觀視點,運用了多種電影技巧,故意設置了一些邏輯漏洞和超現(xiàn)實因素,串聯(lián)起各方觀點。提到巴勒斯坦人認為自殺式爆炸襲擊是件光榮的事,提到民主國家的公民應該為政府的野蠻決策承擔責任,美國用其他國家公民的生命為代價保護自身的利益。
[波黑]丹尼斯·塔諾維奇
一上來有個Made in China的鬧鐘。一個深受創(chuàng)傷、夜不能寐的年輕女性得知九·一一事件發(fā)生后依然堅持去游行。谷歌了一下,應該是為斯雷布雷尼察屠殺。很沉靜的對戰(zhàn)爭罪行的控訴。
[布基納法索]伊德沙屋德瑞吉
這國家在非洲。很歡樂溫暖的小品。一個小孩為了給母親治病和朋友們試圖抓住本·拉登領取懸賞。情節(jié)非常生動。
[英國]肯·洛奇
老將出馬就是不一樣,手法老辣。流落英國的智利人給親人死于九·一一事件的人們的一封信為旁白,講智利1973年9月11日的事件。《圣地亞哥在下雨》里的那個事件。大量的歷史影像,中間和一小段布什的九·一一演講剪輯在一起,極富沖擊力。
我看有美國媒體對這個段落大肆攻訐(洛杉磯編年史,
http://www.sfgate.com/cgi-bin/article.cgi?f=/c/a/2003/09/12/DD259279.DTL#sept),但其論證無法立足,如果你不允許別人在你面臨苦難的時候談論他自己的苦難,為什么不將這樣的邏輯加之于己?這個短片在2002年威尼斯電影節(jié)上獲得FIPRESCI獎最佳短片,不可排除與其鮮明的政治性有關。
[墨西哥]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多
《通天塔》的導演!主要時間都是黑屏,開頭有許多人念經(jīng)(或祈禱?)的聲音,濃郁的宗教色彩撲面而來。倏忽而過的鏡頭,閃現(xiàn)幾次以后才能辨識出是從跳樓往下墜落的人?,F(xiàn)場的嘈雜音效,多種語言的新聞報道的聲音,非常強烈的代入感。樓里的人最后的留言。背景音樂讓人非常緊張。很長的嘈雜和突然的靜音。大樓倒塌的影像。抒情音樂和念經(jīng)的聲音。念經(jīng)的聲音變?nèi)?,屏幕緩慢地一點一點變白,字幕“Does God's light guide us or blind us?”阿拉伯文單獨停留了很長時間英文才出,字幕在光中散盡。念經(jīng)的聲音再出。
我非常喜愛這個短片。
[以色列]阿莫斯·吉塔
極為復雜的場面調(diào)度,一鏡到底。在特拉維夫耶路撒冷街,鏡頭追蹤著各種各樣的人們在一個恐怖襲擊的現(xiàn)場忙碌著,視點不停地變換。來了一位女記者試圖報道這一事件,但嘗試了很多次,電視臺都不肯直播。結尾的聲音透露出,在世界的另一個角落發(fā)生了更嚴重的事情。
這段構思很巧妙,拍攝難度非常大。
[印度]米拉·奈爾
一個真實的故事,失蹤的穆斯林印度裔美國青年被人懷疑涉嫌恐怖襲擊,結果是為了救人犧牲了。這個段落我覺得很一般,要表達的意思過于傳統(tǒng),老調(diào)重彈無甚新意。
[美國]西恩·潘
哲理小品。這真的是導出我心目中的大爛片Into the Wild的導演么……我覺得這個段落拍得太精彩了。攝影、剪輯和表演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巧思和亮點,結尾又讓人回味無窮。這要不是美國人拍的會被噴死的,不過憑什么在災難面前我們就必須放棄全部的詩情呢?
一個獨居的老爺爺?shù)纳?。養(yǎng)著盆因為見不到光老枯著的花,老念叨太暗了有光就好了。不停地自言自語,為不在的老伴挑衣服穿。雙塔的倒塌讓陽光照進了他的家,花活過來了,他為離世的老伴痛哭。我覺得novich的“是災難讓我們睜開眼睛嗎”說得很精彩。
全片攝影角度經(jīng)常很奇怪,用了多處大特寫、高速攝影、分切鏡頭、變焦鏡頭,疊印的鏡頭。老爺爺洗臉的高速攝影特別可愛。
[日本]今村昌平
二戰(zhàn)歸來的士兵行為變得像蛇一樣。結尾字幕:沒有神圣的戰(zhàn)爭。
我的評價(實在忍不住想要排一下):
杰出:[墨西哥]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多、[美國]西恩·潘
優(yōu)秀:[伊朗]沙米拉·馬克馬巴夫、[布基納法索]伊德沙屋德瑞吉、[英國]肯·洛奇、[以色列]阿莫斯·吉塔、[日本]今村昌平
還好:[埃及]尤瑟夫·夏因、[波黑]丹尼斯·塔諾維奇、[印度]米拉·奈爾
惡心:[法國]克勞德·勒魯什
5 ) 無數(shù)的911
有很多的感動,不是煽情的結果,而是來自真實畫面的感染
同情、憎恨、寬容、諒解......
9.11,恩,讓我們想到的只有美國的那次大災難
在過去的幾十年、幾百年里,這樣的9。11多不勝數(shù)
又有多少人記住了?
西方世界的所謂強者在阿拉伯世界犯下的罪行加起來豈止一個911?
但是大家記住的卻只有這一個
那時的恐懼、悲傷都已經(jīng)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中
實在悲哀!為其他911事件的受害者默哀吧!
2001年的911,無數(shù)的無辜者成為犧牲品,值得同情
但是從另一方面看,也許這是一種救贖
為那些該為無數(shù)911事件贖罪的人贖罪
真主、安拉、上帝.........
他們的決定是正確的
6 ) 一部可以讓我們初步理解不熟悉的第三世界國家的作品
《911事件簿》是由11名導演,用9分11秒,拍一部以「911」為命題作文的短片集結。11部短片各有千秋、各有優(yōu)劣,但我都喜歡
當許多的、大部份的全球媒體都陷在911那天的驚恐、不可置信的情緒中。世界也有許多角落依然過著他們?nèi)绯5纳睢?
伊朗女導演講述從阿富汗逃到伊朗的難民,每日辛勤做苦力,年輕有志向的女老師天天在工地現(xiàn)場,要求學生上課。在克難環(huán)境上課的那天適逢911,對這群小孩,死亡是他們每日面對,更是日常對話、聊天的平常事。
這是第一次看波黑導演的作品,之前因為世足賽,以及上話曾邀請波黑導演合作執(zhí)導舞臺劇,我才比較知道波黑。這個剛從南斯拉掙脫出來的新國家,在911那天,依然持續(xù)他們抗爭的生活。如同女主的母親說:「11日?每個月都有11日啊」
我個人最愛肯洛奇的部份,他弘大敍事的能力,以及不改關心弱勢及底層的心情,在這個短片展露無遺。也是11名導演中唯一獲獎的作品。因為他把1973年9 月11日,發(fā)生在智利的「聖地牙哥在下雨」事件,與美國911事件巧妙串起,在當時受到美國媒體的批評,甚至抵制,但我還是覺得他最棒。
不過,我印象最深是以色列及日本作品。以色列導演用舞臺劇形式加上一鏡到底手法,把每天會發(fā)生在臺拉維夫的「汽車爆炸攻擊」,用幽默的方式來告訴我們,在以色列「天天都是911」。
而享譽國際的日本大導演今村昌平,不改一貫以農(nóng)鄉(xiāng)為背景,並大量用動物做為故事隱喻手法,把日本二戰(zhàn)及911串連在一起。在最後導演用「沒有神聖的戰(zhàn)爭」,直接挑戰(zhàn)日本二戰(zhàn)。這樣的做法,深受大家肯定,也是媒體一致認同,唯一敢直視、挑戰(zhàn)題材的導演。
#一直都不敢看今村昌平的作品
#非洲導演其實拍的很歡樂
#法國導演不離男女情愛議題
#埃及導演太炫技導致我看的眼花瞭亂
#墨西哥導演嗯嗯太前衛(wèi)之我跳過沒看
#印度導演拍的有點老套
#西恩潘這次拍的很有意思
#一部可以讓我們初步了解不熟悉的第三世界小百科
911命題下的短片創(chuàng)作,從一個橫截面縱覽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特色和歷史思考,11位導演也確實都拍出了各自的特色。①伊朗果然以兒童為主角 ②法國不出意外是愛情片 ③埃及借助幻覺與死去的士兵交談 ④波黑為了自己的711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每月11日一直在抗議示威 ⑤布基納法索,非洲小孩想抓捕本拉登賺取獎金 ⑥英國肯·洛奇用紀錄片來講智力1973年的911事件 ⑦ 墨西哥伊納里圖玩了個黑屏演出的試驗 ⑧以色列紀錄片導演拍了個10分鐘長鏡頭,街頭忙亂繁復的調(diào)度 ⑨印度是根據(jù)個真實故事改編 ⑩美國西恩·潘采用大量分屏畫面 (11)日本今村昌平繼續(xù)動物喻指,二戰(zhàn)后歸來的士兵變成蛇。
今村昌平最好,怪力亂神一以貫之,戰(zhàn)爭無圣戰(zhàn),有的只是對人的戕害;岡薩雷斯次之,沒有表演,也幾乎沒有畫面,僅僅是聲音與字幕就夠了,足以震撼人心;西恩潘的創(chuàng)意和角度都很巧妙,只是過于煽情。其他人的,不看也罷。
Penn的畫面和燈光同步打的神來之筆。日本那個不知所謂。
尤瑟夫·夏因隨性,岡薩雷斯偷懶且裝逼,今村昌平既隱晦又直接,肯洛奇樸實而有力,西恩潘天才??!總地來說創(chuàng)意十足,水平參差
世界上的人們不會忘記的一天,但也不只有發(fā)生在美國的911。
在美國經(jīng)歷01年后一直對911題材極度疲勞,但這幾部短片實在角度立場和創(chuàng)意大不俗,強烈推薦。就個人而言,最喜歡的倒是形式為主的墨西哥那部,從最初以為電視機壞了開始,簡單凝重刺破心膜的形式讓我直接想起Rothko的畫。一個人對著黑屏幕大哭。唯一的一句臺詞也是所有短片里面,我認為最犀利中肯的。
好的不多。
伊朗Samira Makhmalbaf【6】法國Claude Lelouch【5】埃及Youssef Chahine【7】波黑Danis Tanovic【6】布基納法索Idrissa Ouedraogo【6】英國Ken Loach【7】墨西哥Alejandro González I?árritu【8】以色列Amos Gitai【6】印度Mira Nai【7】美國Sean Penn【9】日本 今村昌平【7】——總評:【7↑】
一些導演在哀悼這起災難,一些導演在控訴米國以往的暴行。伊納里圖還是厲害,用大量全黑鏡頭和聲音展示。今村昌平的暗喻也不錯,參加過“圣戰(zhàn)”的士兵回來只想做條蛇,不想做人了,因為蛇不知道什么是“圣戰(zhàn)”
全體導演在威尼斯影展得到一座特別獎。每個短片都很有意思,謝謝卓遠分享
十一位來自不同國家的導演,以完全不同的角度,就「911事件」為題,各拍一部11分鐘9秒的短片,犀利的觀點與高度的創(chuàng)意,大獲各界好評,不僅全體導演在威尼斯影展得到一座特別獎。那些所謂大師的段落沒什么好印象,而那段布基納法索的導演伊徳沙·屋德瑞古執(zhí)導的一段反倒挺有趣。
十一個不同國家導演關于同一主題的11部短片。個人認為最佳是墨西哥導演的那部,重看了幾遍。接下來是英國、美國跟日本的
從此起,對肯洛奇欲罷不能
岡薩雷斯那段實在太差勁了
我最喜歡馬克馬巴夫的,但sean pann的廣告創(chuàng)意比較討巧
我愛短片集。為嘛不拿seanpenn壓軸啊。。。鬼子的邏輯太奇怪了= =
最喜歡少年擒“拉登”那一段,煙囪就是塔樓,法國無聲勝有聲,does god's light guide us of blind us?【這段太先鋒了我一開始無法接受】戰(zhàn)爭無圣戰(zhàn),智利1973年9月11日,恐怖分子?英雄,雙塔倒了陽光進來了花復活了你卻走了
想給五星的是Ken Loach講智利的那部!畫面上最喜歡Sean Penn的老人。欣賞不來大家說很牛逼的Alejandro González I?árritu。日本那部簡直是鴛鴦刀講了一本書結果最后來一句仁者無敵的效果。。。
最棒的點題:伊納里多/安魂曲與往生 最棒的長鏡頭:阿莫斯·吉泰/無足輕重的耶路撒冷 最“離題”的提醒:今村昌平/圣戰(zhàn) 最痛心的回首:肯·洛奇/智利往事 最無奈的現(xiàn)實:瑪克瑪爾巴夫/兒童教育 最驚艷的轉(zhuǎn)折:西恩潘/光與花 最真實:米拉·奈爾/恐怖分子與英雄 最苦澀的幽默:渥德拉戈/貧窮非洲
都不錯,伊朗開的頭,很不錯。西恩潘的有點秀成分,墨西哥的非常墨西哥,英國時不時給老美照照鏡子,日本也留有廣島的傷痕。實際上,聚集這些藝術家演繹911,意義不大,不過是憤怒或悲傷。當然,一定要爭取美好生存的權利。引用肯洛奇的話:“要保有憤怒與勇氣,對現(xiàn)狀的憤怒,對要改變現(xiàn)狀的勇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