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ff. 比我想象中要好,雖然是非常老套的傳記紀錄片拍法,采訪+跟拍+編年史,但荷索真的太太太好了,最最偉大、純真、充滿好奇的一雙眼睛,將一切不可能的化為可能的強大的手與心,他所記得和在乎的是圓圓的石頭,不知其源的瀑布,風吹過大樹的沙沙聲,車輪碾過的痕跡。無論看幾次《灰熊人》里聽錄音的那個片段我都會渾身發(fā)涼,荷索給了這個世界太多太多見到了但未曾見證的神奇,電影強調(diào)了很多德國到美國的轉(zhuǎn)變,但我覺得最重要的可能也就只是他喜歡的那個洛杉磯里的David Willson的博物館,虛構(gòu)借由物質(zhì)而變得足夠真實,這是荷索的影像他的聲音他的臉給電影的意義,一切虛構(gòu)都變得足夠真實,足夠無需質(zhì)疑無需思考,只需要感受,不需要夢境,沒有夢境,Only The Fire Within。
以前覺得赫爾佐格后來變了,但實際上他一直沒有變。
2.5 #25SIFF @環(huán)藝,更像是赫爾佐格的粉絲片,著名的吃鞋子的電影人,采訪幾位導演演員講講赫老,一些他的電影和與他有關(guān)的電影、電影花絮,博士母親“幸好”沒有父親管的童年、一些舊地重游、瘋狂的金斯基等等,基本都是舊料,如果本來就很熟悉赫老,尤其是如果連他的《陸上行舟》和《冰雪紀行》這兩本書都讀過了,這部紀錄片基本上沒有必要看了,悖論的是,電影節(jié)期間會來看這部紀錄片的多數(shù)肯定是比較熟悉赫老的觀眾;趙婷老師鏡頭還不少;要感謝上藝聯(lián)片中涉及的片重要的基本都已經(jīng)過了大銀幕(包括昨日女孩、青年特爾勒斯)
3.5
SIFF#25,特立獨行劍走偏鋒,書寫是他最后的慰寄。出走一生,歸來仍是少年。從慕尼黑走到巴黎,去為洛爾獻上祝福。從慕尼黑到洛杉磯,從保守到隨心所欲。從痛苦出發(fā),走進《灰熊人》,挑戰(zhàn)人類的極限。當年有幸翻譯過《陸上行舟》和《沃采克》的字幕。Mark侏羅紀技術(shù)博物館
25thSIFF#02|美琪 如果赫爾佐格不是一位導演,那他一定是一位天賦異稟的運動員,在他骨子里的那種不受任何拘束、傾其全力地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意志,任何人都應(yīng)該為他強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在他電影中的角色也都不無例外地被賦予了這層激進特質(zhì),只是結(jié)果或成功或破滅。以赫爾佐格九十年代前往美國發(fā)展為分界線,德國新電影運動時期的他以徘徊于受資金困擾和馴化其生涯相愛相殺的金斯基展開,并提及了他童年時期的貧困經(jīng)歷,憑借驚人的天賦拍出處女作的經(jīng)歷;美國時期的他則更傾向于將精力放在拍攝紀錄片和與好萊塢演員合作時的奇趣經(jīng)歷。赫爾佐格在美國非常受歡迎,以至于《辛普森一家》為其專門設(shè)立了一個角色。他作品的風格之于影史必然是橫空出世的,就像他拍電影是永遠一襲黃色雨衣示人的形象。
從大銀幕白鉆石愛上赫至此,十分認同他能把不可能變可能拍出你想象不到東西的觀點。對著不知源頭的溪流說是自己的靈魂風景,想著自己牽掛的人從慕尼黑步行到巴黎,告訴你鏡頭下的企鵝會自己獨行70公里… 迷戀真實虛構(gòu),他那“狂喜的現(xiàn)實”和戈達爾“熾熱的希冀”是能讓我一直品讀的風景。布萊希特的背后是某種真實。他要飛。他直面。以及沒想到真的看到了大衛(wèi)林奇曾提到的他的極小鉛筆字的日記。密密麻麻的文字他說是他最后的寄托。“最好的是,沒有規(guī)矩我們自己定規(guī)矩”。他甚至能記得五十年前拍《侏儒流氓》時,整天聽到的樹葉的沙沙聲…“我記得我在這里拍過好東西?!?真好吶。“我的時代還沒結(jié)束?!币磺幸驗橄矚g所以我無意親切稱呼:我們老沃納。
3.2分
紀錄片本身著實有點一般了… 看點基本還都是Werner Herzog的個人魅力。
2023SIFF觀影第二場。紀錄片拍得中規(guī)中矩,但是赫爾佐格太偉大且有趣了,整個觀影體驗還是很不錯的。特別喜歡赫爾佐格五十余年后重回《侏儒流氓》拍攝現(xiàn)場,50年前的拍攝影像與當下情景疊合交織,泥地里的車轍依稀可辨,風吹樹葉聲仍似過往,赫爾佐格駐足聽了一會兒后走向背離鏡頭的深處。電影里出現(xiàn)了很多次赫爾佐格的背影,無論是他替他的精神導師祈禱遠行徒步從慕尼黑到巴黎,還是走向海邊尋找?guī)兹f年來被海潮海風打磨得特別圓潤的石頭,赫爾佐格總是無比堅定赤誠。他給大眾帶來的電影藝術(shù)作品,更像是他自己激蕩的生命體驗的再表達,他說他電影中金斯基的表演接近癲狂的神性,但他其實骨子里跟金斯基有種某種相似性,對自我表達的無比堅信,堅信能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哪怕是陸上行舟。意外驚喜,Patti smith唱了片尾!
*175 siff二五006好看呀!為什么顯得這么冷門!美琪感覺只坐了五分之一不到? 開場前票根都還一堆。真的好看 而且赫爾佐格年輕真的好帥
從童年至今,按時間線性講述赫爾佐格。赫爾佐格本人出演,再回故地,回到屬于自己靈魂的風景,頗動容。采訪眾多相關(guān)人士,家人、合作者、德國新電影四杰,以口述的方式還原赫爾佐格以及拍攝趣事,基本上按作者研究的寫作思路,引用提及影像,較單調(diào)的方式串聯(lián)。以影像紀錄赫爾佐格,要別出心裁才好配得上他。老年赫爾佐格,桀驁不馴依存,還帶幾分溫柔可愛。看在紀錄到最新的份上,還是四星。
赫爾佐格本人撐起了整部電影
藝海SIFF。赫爾佐格的眼神里有一種非此不可,必須達到的瘋魔氣息,某種程度他利用了金斯基的癲狂,也要為金斯基后來的完全失控負責,赫爾佐格在框里,他催化了失控。不過,這部紀錄片展現(xiàn)了導演拓展深度與廣度的一生,瀑布潛藏了生命的源頭,模糊的目標,邏輯服從于意志。
20230617siffUME,基本上內(nèi)容在書里都看過了,多放點和金斯基的相處捏,以及結(jié)尾說疫情寫了兩本書拍了一部劇情長片,東西呢?!
看到一半想起16年在影城跟老頭兒看過同一場電影?。m然是翻了好一會兒才找到那部叫《鹽與火》&看劇照大概能想起一點點)。就是知道他人瘋,但確實不知道原來能這么瘋,跟金斯基的相愛相殺也是過于抓馬好笑了,維基百科看到金斯基死在LA赫爾佐格把他的骨灰撒到太平洋。這種身體力行地去體驗(我覺得影像只是他選擇和越來越擅長的方式而已)真的太酷了,但我大概率看不動他早期在德國的作品了??
上影美琪第一場
#25SIFF 1 80歲了,一年寫了兩本書拍了一部片,還拍了這部紀錄片 2 德國的官僚,美式的傲慢,只有寫作永遠是最好的伙伴 3 他童年聽到母親對他說的話:“如果我可以把身上的肉割下來給你們吃,我會割的” 4 和金斯基相愛相殺,金斯基:果然你們沒我不行 5 已經(jīng)不是天馬行空了,是異想天開 6 又有好多片要補了,好想在大屏幕看啊
@Siff. 比我想象中要好,雖然是非常老套的傳記紀錄片拍法,采訪+跟拍+編年史,但荷索真的太太太好了,最最偉大、純真、充滿好奇的一雙眼睛,將一切不可能的化為可能的強大的手與心,他所記得和在乎的是圓圓的石頭,不知其源的瀑布,風吹過大樹的沙沙聲,車輪碾過的痕跡。無論看幾次《灰熊人》里聽錄音的那個片段我都會渾身發(fā)涼,荷索給了這個世界太多太多見到了但未曾見證的神奇,電影強調(diào)了很多德國到美國的轉(zhuǎn)變,但我覺得最重要的可能也就只是他喜歡的那個洛杉磯里的David Willson的博物館,虛構(gòu)借由物質(zhì)而變得足夠真實,這是荷索的影像他的聲音他的臉給電影的意義,一切虛構(gòu)都變得足夠真實,足夠無需質(zhì)疑無需思考,只需要感受,不需要夢境,沒有夢境,Only The Fire Within。
去local影院看的 基本上介紹了Herzog的全部電影,明顯以去美國為分界點。采訪里也有提到戰(zhàn)后的巴黎和后來的美國似乎都比德國了解Herzog的作品價值。他說因為痛苦而不是快樂才拍電影,一直想飛翔(甚至報名了宇航計劃不過被淘汰了hh)喜歡他提及母親以及饑餓的童年:“母親用一種非常冷靜的聲音說:如果可以我愿意把肋骨切下來給你們吃,但是不行——所以你們只能挨餓直到周一?!彼傻诙纹拮优惆閺拿绹w到德國來到童年的房子,透過窗戶描述童年里那件小小的房間,但是拒絕進去。
這種傳記片最難的就是如何整理與呈現(xiàn)一個導演的人生、影像與思考,并玩出花來,但這部明顯不咋樣。導演花了一點心思在LA段落上,行車抬頭視角+倒放過于單薄地承載了“夢”的主題,其實這個形式語言跟赫佐格老家的瀑布結(jié)合的話就會很好,后者作為赫自己的隱喻載體帶有明顯的“源頭”色彩 而同時又被赫自己否定其源頭的重要性,如此這個意象就能和赫年少時的跳臺滑雪經(jīng)歷相關(guān)聯(lián),為后面的“超人”執(zhí)念完成鋪墊?;仡櫟膬?nèi)容里,德國新電影的代表人物評論的最有意思 他們也提到了lotte eisner的重要地位;另一個是插入了robards演的第一版陸上行舟段落 和夢的負擔里沒有使用的片場影像一起有點價值。最后LA的那個侏羅紀技術(shù)私人博物館有點意思。其他就是一個夸夸群 無聊得很 無非就是德國人欣賞不來他 美國人能之類的鬼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