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廣救法侶,圣母觀音
早上閑翻書,看到北魏瑤光寺尼慈云墓志銘,據(jù)說是假造的,但碑文仍很有意思,想到這部電影,可以互為注解。
碑文如下:
尼俗姓元氏,洛陽人也,少處宮禁,長入寺宇,儀容婉妷,肌膚瑩潔;自頂至腫,不有玷贅;房闈妙緒,千態(tài)尤端;左張右搏,俯熨仰承;骨肉勻合,無少漏隙,床幃精麗,栴檀梅馥,四方瞻禮,歡喜踴躍;尼猛勇精嫥,廣救法侶,不意攖疾,遽爾萎謝。正光三年八月一日卒于寺,越十日,葬于芒山之原。
法師慧密,痛芳容之遽遠,懼山谷之終遷,為銘玄石,以期不朽。其辭曰:
發(fā)大誓愿,成大善行,三界幻化,五欲紛乘,宿世有緣,智者始應,依次慧業(yè),盡度眾生,元神即竭,遂已戕身,容顏已渺,涕泗空淪,伐石銘記,永慰幽冥。
女性長存之德,引導我們上升。
哪里下載?
日本人是認為女人是這樣普渡男人的。當然還有16歲淺野溫子的裸體。
八百比丘尼,欲海泛慈航。最后一幕,血一樣的夕陽染紅海面,海邊的少年對著大海呼喚不死的比丘尼,赤浪中比丘尼緩緩現(xiàn)身,一瞬間,鮮紅的山茶花綻放。goo映畫的內(nèi)容簡介寫得準確且文筆甚佳,值得參考。松田英子、鹿沼えり和淺野溫子的體與顏。淺野是年16歲,看過的日文評論幾乎都在談論她的裸身出鏡。
跟以往若松的片子感覺不大一樣,尤其是構(gòu)圖方面。莫非若松和ATG產(chǎn)生了化學作用?片中的幾個女演員都很養(yǎng)眼。(翻譯日劇的朋友過來支援一下吧……)
好慈祥,包容一切罪孽的觀世音菩薩!最后紅衣走來,浴火重生,真是美極了!
永恒的圣母澤被大地,茶花凋落,便是人類沉淪之時。
松田英子 Eiko Matsuda(2011年去世)淺野溫子 Atsuko Asano557
做夢素材,食美人魚肉的巫女啊。來來往往紅塵群像,盤身癩瘡的老人,被詛咒的狐貍女,被驅(qū)逐的罪犯暴徒,一心向死的少女,追求永恒的少年,掌握權(quán)力的俗人,都如潮汐般來了又走,走了又來,所以看似鎖骨菩薩,實則無間地獄,看似是無上崇高的愿望,實則是食人魚的罪罰,生的意義因為長度被剝奪,死的方式或者說儀式遠比死亡本身更重要。缺點在于話說的太多了,而且場景之間沒有銜接好,文本內(nèi)容過度反而壓縮了有那些美到極致的畫面。
八百比的傳說,若櫻民間故事!女性用身體普渡眾生相,禪意頗濃的不死之身!女配16歲的淺野溫子是最大看點,當時圓嘟嘟的臉還有點嬰兒肥,片尾的船戲沒有特色,白衣紅裙褪去后難掩肉色香艷!片中的布景和鏡頭感很美,山林神社大海波濤,以及女主的圣母慈悲!
沒有字幕,生吞活剝看完了,DVD畫質(zhì)修復得不錯,鮮艷亮眼。故事來自于日本民間傳說,松田英子演的這個比丘尼,是一個圣母的角色,或者像中國版的田螺姑娘,拯救無數(shù)男人于焦灼。第一個出場的老頭兒是殿山泰司,在《感官》里演路邊無能的老頭。蟹江敬三、石橋蓮司尚在年輕,不過有些猥瑣。
當世界成為永恒之地前,觀音菩薩不能死,為了那些不想死的人,觀音菩薩也不能死。偉大的松田英子,神一樣的面容,那包容萬物,容納一起的交合,讓人之性徹底融化成超越肉體,超越死亡的一種永恒的溫暖,世間的萬物啊,蕩清一切虛妄卑賤的軀殼,走向那永恒的平和之中。千年的存在,普渡眾生。當人之卑賤毀滅觀音時,義人們悲切的呼喚,觀音又走了過來,存在與斗爭,永恒希冀之處,真理萬丈光芒 多么神圣 多么安詳 多么慈愛 多么宜人 純潔如山茶花
背上長著丑陋疤痕的老人、暴徒、被強暴未遂的盲女等都在圣母的肉身上找到了被寬宥的原鄉(xiāng)。若松難得的積極情色和悲憫情懷,要在道德層面批判濫用女體就忽視了片子的象征性:原始母系是引導人們單純向善的。圣母之死標志幼稚的人類進入了罪惡的中年。若松本是不想力透紙背的,點到為止。[用大海清洗下體]
《圣母大觀音菩薩》——若櫻民間故事,類似“馬郎婦”“黃金鎖子骨”等華夏故事,每個男人似乎都有自己的寓意:老人是惡疾,小偷是罪惡,村長是權(quán)力,雷管男是革命,狐貍是欲望——縱使化作千手千眼,她的慈愛終究是有限的,她只能綻放一顆時常感到悲哀的內(nèi)心。
以為just another boring pink movie,結(jié)果看著看著還真挺有意思的 有70年代風靡日本審美的三川敏郎式的浪人、有年輕的男學生、有下流的老人、有丑陋殘疾的漁夫 把隱喻濃縮在粉紅電影里是日活時代導演們的夾縫中的藝術追求 更重要的是女主找的好,佛面慈眉菩薩相 所以多香艷的情色場面拍到她的臉就寶相莊嚴了起來 確實是獵奇里的驚喜。
比丘尼,是佛教中對尼僧的稱謂。八百比丘尼就是活了八百歲的尼僧。日本民間傳說,八百比丘尼因誤食人魚肉而長生不老,人世變幻無常,閱盡人間悲喜,最終在八百歲時躲進一個山洞,絕食而亡。女主認為自己是八百比丘尼的真身,死又死不了,便在世間度人,度人超脫生死,而自己得以死。于是,腐朽將死的傷疤老人,被通緝的阿依努人,出云狐貍的盲女,硬不起來的變態(tài)怪癖老先生,身懷炸彈的革命者,還有象征著未來的男青年,每個人都在她那里得到慰藉,除男青年外,所有人在與女主纏綿后都慨然赴死、無畏無懼,我們中國所謂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在這里得到另類的體現(xiàn)。何謂生死?女主一直在尋找,從這些人的身體探尋,最后,在海上孤舟被變態(tài)老先生推下去的時候,一直想死的她卻不愿意死。這個大概也闡釋了何為生死。
也算是好多名角了
這類電影沒有字幕看起來太吃虧了,臺詞占了導演表達的很重要的部分。這種對臺詞的依賴能否算是日本電影受戲劇影響巨大的表現(xiàn)呢?
情色片很難拍好就是因為情欲情節(jié)其實很難拍。若松孝二有設計但架不住大部分橋段其實就是很難看。原始本能不可治愈,后天的骯臟邪惡卻可被安撫。為誰而設又淪為誰的工具,絕望中復蘇終究只是幻想中的光火。
同《赤橋下的暖流》,女性是神圣的治愈力量,但仍不可避免的遭到世俗強權(quán)的玷污。八百比丘尼不死不滅的詛咒讓她始終對人類歷史、社會持悲觀態(tài)度,放在若松的電影維度中,這無疑是革命浪潮退去的前兆。八百比丘尼最終被剝離神性作為普通女人死去,但她的幻影仍吸引著尋求救贖的后來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