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時代,你的情緒還有什么價值?】
難以想象本片甚至偽裝得像個披著喜劇外衣的小雞電影,卻精準地打擊和諷刺到了這個時代下幾乎是所有最炙手可熱的話題。
從故事隨著女主的騙局意外爆火正式進入主題,到整個騙局開始不受控制地go virus,我開始為這個劇本拍案叫絕。誠然它并不新穎,但毫無疑問其切入點太精準了,幾乎囊括了這個時代與自媒體和互聯(lián)網相關的一切的諷刺元素:
從一夜爆火的自媒體時代到變現(xiàn)率沖破天際的網紅;從利用信息差熟練引導輿論和制造話題到一文不值淪為炮灰的公眾情緒;從一波三折幾次反轉的網絡熱點事件到當前社會人民日益增長的表達欲與落后的表達能力之間的主要矛盾;以及在片中幾次涉及到卻沒有著重描寫的網絡暴力、槍支管理、少數(shù)群體、出名心態(tài)、渣男偶像、恐襲創(chuàng)傷和辦公室斗爭等等等等,諸如此類數(shù)不勝數(shù)。
去年的《不要抬頭》之后,很意外能夠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就看到一部同樣諷刺,同樣精準切入各種當前時代下值得深挖和探討的話題的而又不故作深沉的電影,人們可以憑借自己的喜好和知識面,從中近乎毫無保留地攫取這個信息爆炸的紛亂時代下每一個最容易被人反復提及卻從來沒有完全分析的各種熱點話題,并絲毫不用擔心無題可選和無話可說。
從這個角度來看,無論電影的劇情怎么樣,從選題上它就已經成功了。
整部電影都如同一場狂歡,披著一個小雞電影甚至輕喜劇的外殼,卻讓觀眾無時無刻不覺得如此真實和極盡諷刺。古人的困難在于他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太少,而現(xiàn)代人問題在于太多。你能看到這個信息毫無節(jié)制的時代,一個網絡騙子,甚至還不是職業(yè)網騙,只是一個出于想要吸引某渣男注意的三流網站女編輯,憑著幾張PS照片和一些靠聽PTSD互助團隊成員分享的感受編寫成的煽情文章,就在一夜之間成為了時代頂流,又在一夜之間成為眾矢之的的黑色幽默的全過程。
而最夸張的是它竟然一點都不夸張?,F(xiàn)實中比她出名更輕而易舉、更無心插柳、更不可理喻的人比比皆是。曾幾何時成為網紅還需要一個開銷不菲的團隊來精致包裝和精心策劃,如今只需要抓住人們最脆弱的情緒然后稍稍引導和利用一下,一切都會水到渠成。
每一年都有無數(shù)新網紅誕生,也有無數(shù)舊網紅翻車。無論國內國外,這樣的事件屢見不鮮。因此觀眾在看電影的時候帶入女主本人還是帶入被她欺騙的勞苦大眾,都非常容易,非常有代入感。
而電影想表達的,其實已經超出了事件本身,而是帶給觀眾的一個非常現(xiàn)實的命題:那就是在這個時代,你的情緒還有什么價值?
女主不僅沒有經歷過所謂的恐怖襲擊,甚至她本人是一個對這種事情漠不關心,最大的遺憾是因為錯過911而失去和別人聊天是的談資的這么一個沒心沒肺的人??杉词故沁@樣的性格,在逛了一圈受害者資料的網站,去聽了幾場創(chuàng)傷互助小組的交談以后,她就可以寫出那樣一篇具有煽動性的文字,并且?guī)鹨粓鋈珖再|的號召活動。
可想而知,公眾的情緒如今已經徹底淪為了笑柄。
在過去的時代里,公眾的情緒只能被國家、政府以及大型資本企業(yè)這種級別的巨頭煽動。但如今,感謝互聯(lián)網,這個世界終于發(fā)展到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也可以煽動情緒的時代。那么這個時候你就要考慮一下,自己這點情緒是不是太容易被煽動了。
煽動情緒是有技巧的,你根本不需要真的經歷什么,只要把握住所謂的話題性和流量點,把握住人們愿意被煽動的情緒,你就可以做到設身處地和身臨其境。她的演講甚至比親歷者更加催人淚下和感同身受;她面對突發(fā)狀況時的鎮(zhèn)靜和漠然在別人看來甚至成了堅強與勇敢。
如果一個騙子能這么輕易地獲得成功,只能說明很多人是不在乎上當受騙的
誠然女主是一個嘩眾取寵的沽名釣譽之徒,可那些輕易就被她煽動的蕓蕓眾生是否又缺乏了最基礎的質疑和判斷能力?沒有人去懷疑,沒有人去驗證,唯一發(fā)覺不對最后戳穿她的女孩,還是因為個人恩怨與辦公室斗爭引起的同行嫉妒。這同樣是個巨大的諷刺。
因為人們沒興趣得到真相。他們只是想找一個由頭把自己的表達欲傾訴干凈,把自己的情緒發(fā)泄出來,至于這個tag打的是NotOkay也好還是別的什么也好,無所謂。
再進一步:即使她通過偽造親歷恐襲的經歷賺取了一波同情,自己也獲得了不小的名氣和利益(甚至到她公布真相也還沒看到她得到什么實質性的巨大利益,自己依舊住在小破公寓),可當她坦言自己這一切都是編的以后,人們的態(tài)度轉瞬之間180度轉換。當初捧得有多高,現(xiàn)在踩得就有多狠,網絡暴力、死亡威脅紛至沓來,甚至成為了合理的宣泄方式,就因為“你欺騙了我們”。
可是,人們真的在意她的經歷是否屬實嗎?她所寫的文章、她所發(fā)起的活動、不依舊是一個可以讓人們傾訴自己不開心往事、承認自己情緒失落的渠道和舞臺嗎?即便她本人的經歷是假的,可是人們并沒有因此而損失什么。
但是人們依舊不感謝她,仿佛她十惡不赦,仿佛她罄竹難書。
因為人們沒有自己的情緒,他們只知道流行。追捧她的時候是流行、毀滅她的時候同樣是流行。這些打著正義的旗號對女主作出的各種網絡迫害,本身就是另一種被煽動的和另一種政治正確。
這個世界又回到了那個人人擅長喊口號、扣帽子和下結論的時代,人們不喜歡思考,而喜歡結論,他們享受著把人分門別類,然后高喊著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同時將其碾壓砸碎的過程;LGBT成為新的流行元素,女主在出名前無法融入他們甚至成為了一種落后的代表;槍擊案幸存的黑人女二將對校園槍擊的聲討改為了對女主欺騙感情的聲討,唯一不變的就是聲討得同樣得撕心裂肺、同樣聲淚俱下、同樣肝腸寸斷、同樣一呼百應。她憤怒地控訴著女主把她的情緒和文字化作出名的臺階的同時,自己也在用女主和妹妹做著同樣的事情。
所以你看,直到電影落幕,鬧劇依然沒有結束。時代依舊是那個時代。一個明星誕生了,另一個明星隕落了,沒有什么區(qū)別。第二天太陽照常升起,人們依舊一點就著,依舊一煽就動。他們很快就會忘記這個紅極一時又一夜退網的小丑,轉而去追捧另一個他們毫不了解的新人網紅。
多么的現(xiàn)實。
可以說電影的故事框架并不新穎,甚至可以用老套來形容。這樣的題材和故事結構在過去的很多年里往往是那種找金凱瑞、杰森貝特曼、本斯蒂勒或者亞當桑德勒當主演的諷刺喜劇,講述一個喪失生活目標又渴望關注的中年男人陰差陽錯在一夜之間要么身價斐然,要么家喻戶曉,要么獲得神力,總之享受一番生活后卻又不得不面對這種利益帶來的副作用并付出慘重的代價,最終幡然醒悟,回歸平淡。
唯一的區(qū)別是如今它換成了大器晚成的佐伊達奇,譜寫了一曲以女生為主角,全世界互聯(lián)網現(xiàn)狀為舞臺的諷刺喜劇。不得不說達奇的表演真的很恰到好處,沒心沒肺里帶點婊里婊氣,又很擅長裝可憐。這個角色幾乎是給她量身定做的。她的角色本人并不是一個處心積慮的壞人,很多時候只要她愿意裝可憐,愿意賣慘,愿意豐富更多的細節(jié)來讓自己的謊言更加可信,收獲的效果會更好,但她始終還是自己那種沒心沒肺的性格。也正是這樣的性格讓她最終引起了周圍人的懷疑。這個從2014年的《吸血鬼學院》就被我注意到的女演員終于等到了屬于自己的大女主電影。
最后,有一點遺憾的是,盡管電影的劇本并不難寫,創(chuàng)意也不是什么神來之筆的奇思妙想,各種事件在國內也從來不缺??梢哉f這樣一個故事想要本土化是易如反掌的,成本也不會很高,又可以有足夠的空間避開一些審查上的雷區(qū),但可惜,國產片目前為止依舊沒有類似的創(chuàng)意出現(xiàn)。
(完)
網絡上被噴,現(xiàn)實中別人用鄙夷的目光看待的女主,為了火和吸引男神的目光,撒謊自己要去巴黎。一看機票,唉呀媽呀這么貴,在倉鼠電腦前亂操作下,發(fā)現(xiàn)新世界。就P圖捏造自己去巴黎旅游。真巧呀!巴黎遭恐怖分子襲擊,女主需要填滿整個圓。咋辦呢?有了! 拿著行李箱混入巴黎航班出口的人群,讓人更加相信自己去過巴黎。不知道當天發(fā)生的事,可以加入幸存者會里打聽。女主表現(xiàn)的一點也不像幸存者,因為她本來就沒經歷過。為了編造自己的遭遇,結識朋友小妹。小妹是提倡“安全使用槍支”大火的,她本該有個Sister。小妹一直困在Sister的那場痛苦的遭遇中。 女主寫不出遭遇,讓小妹給一點建議,趁機東摘西摘的寫出自己的遭遇,她提倡“not okay”大火。她得到了辦公室,得到男神,得到名氣。當她得到男神,意識到自己并不喜歡他『可能他太渣』。她的成功,引來一個女同事的嫉妒。她趁女主離開,偷看她的秘密。 她參加小妹的“安全使用槍支”活動,在演講中。小黑子扔鞭炮,因為聲音太像槍聲,小妹陷入恐怖的遭遇中。她多希望能像女主一樣趕快走出陰影。 到家之后,同事上門給女主兩個選擇,①同事寫稿揭穿,同事大火②自己承認錯誤,自作自受。女主承認錯誤,小妹知道她撒謊,來到公司大吵一架,女主被辭。女主再次被黑,這次黑的讓她搬到父母那里住了。一個月,她參加了互助會,她準備采用“幫助受傷的人”這個方法。寫稿去小妹的演講,小妹出場,她怒斥女主,說女主盜走了她的建議,欺騙所有人,為了火捏造自己是幸存者,她可以原諒但不再友好。原本想道歉的女主,轉身離開。
有人說女主活該,有人說女主同事討厭。你更同情誰或更討厭誰呢?
電影告訴我們要保護好自己的隱私不要讓別人偷看,哈哈開個玩笑。除了要注意隱私保護,還有不要為了出名而捏造事實,不擇手段?,F(xiàn)實中還真有哦!可以百度一下“假冒911幸存者。”
是的,事情往往沒有表面那么簡單。
電影標題和電影簡介,只是宣傳方讓你簡單以為你會看到的東西。但當你真的融入電影去感受女主的世界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
……以下內容,涉及輕微劇透,請選擇閱讀………
這個notokay不是指女主,notokay,不是說這個主線話題叫notokay。而是在說這個新媒體時代notokay.說的是這個一部分人創(chuàng)造話題,一部分人盲目跟隨,一部分人裹挾向前的社會notokay.說的是這個到處充斥政治正確,各種族群,態(tài)度,主張,社團,表面的,暗地里的,你知道的,和你不知道的,變成了構成社會的主要成分notokay.
如果你看出了這些,那說明,它不是一部喜劇片了。你也就能夠理解,我為什么要寫這篇影評。
電影是新生代的作品,所以畫面鮮艷,敘事采用了流行的篇章分段式結構。能看得出來,創(chuàng)作者在有意無意的去實現(xiàn)分段結構的主題。在我看來,前半段主角的作死行為,與她后半段是個好人的章節(jié)所表現(xiàn)的內容,略感覺突兀。
但我理解這么設計的初衷,作死是為了在電影世界里,塑造出一個足夠大的,夸張的戲劇沖突的背景故事。但我覺得,做個好人(再聯(lián)想到這部分時長其實很長)才是作者想表達的。個人的善意,也許在別人的角度看來,并不是你以為的那樣,化妝品送給乞丐,這個情節(jié)其實不是那么隨意的。
多次在女主面前出現(xiàn)的嫌疑犯的影像,其實是在告訴我們,女主也是傷害受害者,也是有后遺癥的。而女二,那個活動家的設計,在我眼中卻并不是那么討喜。其實可以看得出來,女二在收到女主的大火文章以及請求自己轉發(fā)的鏡頭,表情是有內容的。(看完電影再看到我這篇影評的同學可以找回去再看看)(不然,我想不出這些情節(jié)設計的道理?;蛘?,照著這個思路繼續(xù)演下去)
但可惜的是,這種鋪墊設計進入主線的下一步的時候,就結束了。好,回歸了作死主角終于暴雷自作自受的情節(jié),快速推進,在女二再次找到了新的咆哮式演講素材,以及在活動中應用,并接受家庭安慰時,女主起身離去,注意這里主創(chuàng)們讓女主在這里做了個停頓。
在她已經打定主意直接離去之后,看到一些安慰鏡頭之后,女主又做了個停頓。
我不知道,這個停頓是不是因為主創(chuàng)故意想讓我以為女主也和我看到的那樣,潛意識里對女二有那么一點點,一點點另樣的情緒。
這些與主流觀影感覺不同的感覺,才是我寫下這篇影評的原因。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么?
劇情上,這部片以Danni巴黎欺騙之旅為主要情節(jié),改變了一個普通卻渴望得到強烈關注的作家生活。當謊言被內心拋出后,我們勢必需要一個更大的網來將其打撈;而更嚴重的是,當謊言遇上真實時,內心——這個始作俑者,將倍受打擊,將不堪一擊。
整部片的情節(jié)比較流暢,沒有很奇怪的情節(jié)點,以一個作家的視角去觀察真實的網絡世界,感覺女主剛開始有點作,但知道真相之后別人厭惡的情節(jié),也不會想給予其同情心,人物塑造還行。音樂很到位,與情節(jié)的配合度很高。
片名《NOTOKAY》算是直接點明了故事的主線劇情。雖然是美國電影,但是講述的流量為王以及一夜成名的故事,在這里也是屢見不鮮。
女主在類似MCN類型的公司擔任攝影編輯,屬于一個類似透明人的存在,老板對其工作能力的質疑,幾個同事的圈子她想方設法融入卻還是被阻擋在門外,自己的男神偶像同事看似很近卻連自己的名字都記不住,只有鄰近的可能是印度裔的技術怪咖各種尬聊搭訕。于是為了能夠追求自己的男神偶像,在大麻的催化下,編造了一個謊言:自己要去巴黎靜修。可是等回過神來,發(fā)現(xiàn)要去實現(xiàn)這個近似諾言的謊言時,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的條件根本不允許自己去巴黎旅行:費用自己承擔不起,又沒有合適的理由向父母尋求幫助。發(fā)現(xiàn)通過照片合成再發(fā)布到INS上也許就能兌現(xiàn)和男神偶像說過的話了,從此開始登上了一輛沒有剎車并且方向盤還不在自己掌控的車上,奔馳在自己也看不清前方的道路上。
INS上發(fā)布的PS照片并沒有破綻,或許別人也沒想要去認真看,畢竟女主并不受重視,接連數(shù)天關注者和評論也寥寥無幾,但是至少女主的目的是達到了,男神偶像關注了她的INS,這也說明了女主是真不受關注,都是同事,之前竟然都沒有互關過。也許這趟虛假的巴黎之行就會這么簡簡單單的落下帷幕,可天不遂人愿,偏偏在最后一天巴黎竟發(fā)生了轟動世界的恐怖襲擊,各個著名的巴黎旅游景點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炸彈恐襲,造成多人傷亡。而此時的女主還在夢鄉(xiāng)里,等一覺醒來發(fā)現(xiàn)手機信息直接爆了,看到新聞她也懵了,準備和關心她的家人坦白,恰在此時,看到男神偶像的關心信息,又讓女主動搖了,能夠從以前的觸不可及的男神的關心,促使她決定鋌而走險,繼續(xù)去扮演一個僥幸逃脫恐襲的巴黎旅行者。
后面的劇情就開始似曾相識了,作為幸存者,受到公司老板和同事的各種關心和照顧,父母也是如失而復得般呵護,女主通過互助會結識了女二:也是一個槍擊恐襲中的幸存者,而且還是個很有名的KOL。在女二的思想引導和人氣協(xié)助下,女主的一篇講述自己“親身”經歷恐襲后幸存的文章爆火,成為了炙手可熱的網紅。一切開始向熟悉的劇情發(fā)展,得到男神青睞,然后發(fā)現(xiàn)男神是渣男果斷切割,工作也扶搖直上,有私人辦公室,電視節(jié)目邀請做客等等。
幸好女主沒有被這些完全迷失本性,并且她的動機從開始到現(xiàn)在,也沒有太大的變化,就是為了獲得別人的關注和男神,而不是流量變現(xiàn),她想要做個好人,想要走正確的道路,可是一個嫉妒她的同事還是找到了造假的證據(jù),于是一夜之間,跌入不僅是谷底而是地獄,父母失望,工作沒了,女二反目,網上一片謾罵,甚至有死亡威脅,電影就結束在女主的萬劫不復的境遇中。
這部電影還是有很多套路的地方,也有一些反套路的設置,比如女主并不是為了名利去博取流量,最后女主也沒有通過道歉或者其他方式進行洗白之類的。從中獲得的啟示還是有的。不要企圖用謊言去換取回報,這個很不可靠,甚至無法掌控。大多數(shù)民眾還是善良的,愿意直接相信網上的消息,而不去查證,可能也沒有能力和渠道去查證,同時也是容易被愚弄和帶節(jié)奏的。延伸點看的話,如今在信息量如此巨大的時代,個人成名和名譽掃地往往也就在一瞬之間,只要能夠精準戳中某個階段的熱點,而成名的代價就是完全暴露在網絡世界中,幾乎沒有人能夠在這種全方位的審視中保持完美,一旦某個黑歷史被引爆,就是一切毀于一旦。作為一部商業(yè)喜劇,還是可以看看的。
今天聊聊美國電影《不好》。
片名Not Okay (2022),別名非我所愿 / 不OK。
一個年輕女子丹妮·桑德斯(Danni Sanders)為了獲取名聲,對周圍人撒謊說自己去巴黎進修兼旅游,不曾想到巴黎突發(fā)恐怖襲擊,她莫名其妙成了恐怖襲擊下的“幸存者”。
為了圓謊,丹妮不得不維持自己的幸存者人設,她本人對此苦惱不已,但看著蹭蹭上漲的人氣和隨之而來的利益,她選擇隱瞞真相……
本片用黑色幽默的方式講述了這樣一場謊言,事情在失控的邊緣徘徊,丹妮一時陷入道德困境無法自拔。
丹妮通過嫻熟的Photoshop技能,成功讓自己成為一名巴黎游客。
而虛構的旅行僅僅是她的第一層謊言,隨之而來的“幸存者”標簽讓她不得不繼續(xù)撒了第二個謊。
謊言并沒有就此打住,她在憧憬“成功”的時候,遇到了校園槍擊幸存者、反槍運動社會活動家羅溫(Rowan)。丹妮利用自己偽造的幸存者身份接近羅溫,再次扯謊,進一步獲得幸存者生存狀態(tài),并以此打造自己的形象,騙得了家人、朋友、名聲、財富……
《不好》從一開始就打出免責聲明告訴觀眾,影片中包含閃光、創(chuàng)傷主題,而且丹妮是一個不討人喜歡的女主角。而丹妮為什么從人見人愛的網紅變成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呢,觀眾看完影片自然明白。
“不好”不僅是影片中受害者幸存者努力發(fā)聲的標簽,也是對丹妮評價。
丹妮試圖在轉型作家時的文章中寫道,她為自己錯過9-11事件感到遺憾,理由是她失去了一個和同齡人形成情感紐帶的機會。光從這一點,大家大概就能看出這個妹子的價值觀有點問題,也不用擔心她是個多么正常的人物了。
原本丹妮活的像個空氣一樣,但她又不甘于平凡,渴望得到身邊人的關注,盲目地迷戀當?shù)匦【W紅,期待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成為網紅。
在此出發(fā)點上,她的價值觀逐漸扭曲。為了求關注博眼球,她想到利用造假手段來建立自己的人設。就這樣一個旅游小網紅誕生了。
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來利往。
丹妮就是一個極佳的反面教材,她的故事告訴大家,現(xiàn)代人所能看到的信息都是媒體想讓自己看到的。媒體可以輕易操縱鎂光燈,聚焦在想要表現(xiàn)的人或事上,而觀眾卻渾然不知,還以為自己擁有極佳的判斷力識別力。網民們普遍存在“三低”,上網時更要提高甄別信息能力。大家在上網時,要特別注意審視社交媒體影響力會帶來的風險。
一個人為了實現(xiàn)愿望而奮斗無可厚非,但方式方法一定要正,如果走偏門,遲早會有暴露的一天。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丹妮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網紅塌房速度之快、后果之慘。
丹妮的經歷在現(xiàn)實中有許多例子。
比如在紀錄片《不在場的女人》(The Woman Who Wasn't There ,2012)中,就介紹了一個名叫塔妮婭·海德(Tania Head)的女子。
她在9-11事件后宣稱自己是幸存者,丈夫死在雙子大廈。而實際情況是她在9-11事件發(fā)生時并不在美國國內。多年來她依靠幸存者身份撈足了社會資本,甚至世界貿易中心存者網的杰出成員。
丹妮道德感薄弱,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嚴重缺乏對別人的共情能力。她所思所想只不過是利用“幸存者”的身份獲取粉絲,成為社交媒體的寵兒。
總體來說,她的行為是可恥可恨的,但觀眾在觀影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對她的同情感??珊拗艘灿锌蓱z之處,丹妮本身也是當年扭曲網絡文化下的犧牲品。她耳濡目染的都是媒體推送的各類網紅,她選擇性看到的也都是網紅光鮮亮麗的生活,漸漸變得完全不能接受其他價值觀。
《不好》最值得稱道的一點就是沒有給予丹妮任何形式的救贖。
沒有人喜歡她、也沒有人接受她的道歉,而且丹妮也沒有做過任何自我反省或者贖罪彌補的行為。
她所做的只是顧影自憐,暗自啜泣,滿腦子想的是自己成為網絡暴力受害者,卻從沒想過自己為何被人網暴。在她的認知里,只要自己心生悔意,全世界都應該原諒她。
一個小八卦,在拍攝影片的過程中,本片導演奎恩·謝法德(Quinn Shephard)和哈珀(Harper)扮演者納迪婭·亞歷山大(Nadia Alexander)完成訂婚。
她們兩人早在拍攝電影《歸咎》(Blame ,2017)相識,并開始約會。
社交媒體諷刺劇,
現(xiàn)代網紅掘墓記。
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歡迎關注公眾號:妙看影視
聽說結局刪刪改改搞了三次最后節(jié)奏弄成這個德行也真是太爛了
肯定不算爛片,嘖…我在想此類unlikable主角的故事到底應該怎么講…如果批判是不是做成驚悚類型比較好?
知道這樣不好,但沒想到會這樣不好。在感情里卑鄙一點,因為太想和你接觸。我毫不費力地成了名人,這是我的夢寐以求,只是謊言,上帝會原諒我的。而當我說出真相,坐在辦公室承受屬于我一個人的恐怖襲擊,真正的那些不好,才接踵而至。
女主演挺好的,影片開頭不久她在街上碰到大m友那一段就很精彩。電影已經拍得比現(xiàn)實更理想了,現(xiàn)實中像阿姆斯特朗,郭敬明,豆瓣上的勞倫斯李,林培源,這些作弊造假者沒有一個是敢自己出來承認的,都是被別人實錘之后才無奈表示要痛改前非。而且不像電影里的女主角痛哭流涕,我非常懷疑他們這種人道歉悔悟的真誠。他們有些人是已經靠作弊獲取巨大利益,有些人只是換個網絡帳號又能繼續(xù)招搖撞騙。在長年累月的行騙過程之中,你以為他們會不知道被揭穿的后果嗎?他們當然知道,而且我敢肯定他們早就打好了道歉的腹稿,只等著有一天派上用場。對騙子來說,被揭穿只能算是他們的一種很常見的“職業(yè)病”吧??
美國人去歐洲玩一趟也不容易哦
Being self aware doesn't make it right... 大多數(shù)的我們真的是沒有存在價值啊。。
結尾還挺特別的,女主風采全被女二搶走,生動詮釋白人bitchy的模樣和可憐之處。
音樂好聽,佈景好看,演員年輕,故事貼近社交網絡。有時候我看視頻也會想,這些人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李誕說,在未來,每個人都想做五分鐘(或者十分鐘?我忘記了)沒人知道的人。我不喜歡李誕,但這句話我記了好幾年。用了九年的豆瓣,我都在想要不要註銷掉。
外國的網紅因為一個小小的「謊言」被誤解、被唾棄、被網暴、被視為全民公敵,搞得丟了工作、失去朋友、身心俱疲最終精神崩潰。我們的網紅每天滿嘴謊言、四處演戲、圈錢坑人卻被關注、被追捧、被崇拜、被看作平民偶像,弄的身價倍增、收入數(shù)億、眾人環(huán)繞最終名利雙收。一場網絡狂歡折射的卻是不同的價值觀與境遇,可悲、可憐、可嘆。。
另種形式的「XXX在巴黎」和隨即引發(fā)的風波,在小女生過家家鬧別扭的YA片固定元素之外,它算作驚喜地架設了對社交媒體病象的不留情諷刺以及足夠深刻的九段式角色剖析。這個世代所要面對的種種不安感、情緒病、矛盾和種種渴望,“不好”就是最強勁的回應。如果再算上Zoey Deutch和Mia Isaac所提供的,幾乎讓人感覺到“已經不再屬于這一區(qū)”、超出平均水準的演繹;它可能有著比在周五流媒推送、靠著各種好奇元素吸引年輕人訂閱更多的價值與力量。
6.0/10 還是蠻有諷刺現(xiàn)實的意義的
劇本很棒,看之前以為又是美式青春電影,結果事情走向完全出乎我意料,女主的虛榮心我覺得完全很理解,雖然我做不到她這么出格的事情,我完全不會討厭她。我覺得她很真實,比她那個閨蜜要“真”,她的閨蜜我不知道是演技不過關還是演員本身長相問題,我覺得她更虛偽。最后沒有和好更是太優(yōu)秀了?。?/p>
一個網紅寫手的“紅與黑”。這片不就是獻給不久前熱搜的“二舅”作者的嗎?“也許有一天會原諒她,但我們永遠不是朋友了”片子簡單順暢,完成度可以。
雖然最后的結局不一定要和解,但是這樣的戛然而止顯得很突兀!
就如這個片名一樣not ok!主創(chuàng)應該很白人吧精致利己,虛偽雙標還冷漠,整個這個人物就不配做為一個主角存在,sb至極沒有一點可愛之處,毫無同理心共情力!最后第八段字卡出一句:我沒有救贖的弧光,就算完了!就這么遮擋了故事編劇上的乏力嗎?真次
培養(yǎng)信息安全意識太重要了,電腦不用的時候一定要Windows+L啊大家!
Hopefully, you’ll find something profound inside the Trojan horse of a white girl’s imposter syndrome. It’s blowing up the footnotes in a nation obsessed with a fame-driven main slate.
一部喜劇,從某個時間點突然變得不好笑了,也從這個突然不好笑的點突然起飛,無保留重拳出擊,完美收場。贊。
結局沒有爛俗的破鏡重圓很ok。抑郁癥真是作惡的萬能理由。
5分吧 開頭warning說女主很unlikable,我還納悶,應該不至于吧…一個想紅的influencer能壞到哪里去??赐瓴畔胝f 謝謝你 片頭字幕俠,女主看了就來氣 真人版emoji尷尬死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