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讓我們擁抱吧
外婆: 貝蒂?戴維斯過去常涂大紅色的指甲油。
Lizzie:是嗎?
外婆: 嗯,那是你父親過去常叫你的。
你會穿著我最好的外套和高跟鞋,不停地自言自語。在你自己的孤獨世界里。
他說,上帝,Lizzie到底以為她自己是誰啊,貝蒂?戴維斯?
我從來不喜歡貝蒂?戴維斯,更喜歡芭芭拉?斯坦威克。
你知道你和芭芭拉哪里像。
Lizzie:媽媽……
這也許不是全劇中最精彩動人的一段對白,但一定是我最喜歡的。
貝蒂?戴維斯與芭芭拉?斯坦威克同列美國影評協(xié)會所評百大女演員,前者第二,后者第十一。兩人的星光同樣燦爛奪目,不同的是兩人的星路與性格。
貝蒂?戴維斯早期的演藝生涯并不順利,不僅與公司合作不成功,追求完美的她也常常因為追求完美和情緒化和演職人員合作不愉快,知道30歲職業(yè)生涯才有了轉機。她演技與美貌并重,性格坦率而又固執(zhí)己見,常常能力挽狂瀾,把一部爛片從死亡線拉回院線,甚至尖刻的影評人口碑之前。
相比之下,芭芭拉?斯坦威克則沒有那么驚艷。芭芭拉的童年十分不幸,母親死于車禍,父親酗酒離家,她淪落在寄養(yǎng)家庭長大。正因為如此,也造就了她脆弱敏感,反復無常又堅強獨立的性格,她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真實到觸手可及。低調的演藝風格,寬泛的戲路造就了這朵好萊塢常開不敗的奇花。
借用Joan Blondell的評論:“斯坦威克小姐讓我們笑,讓我們哭,讓我們想擁抱她?!?br>而這句話恰好可以用給本片中的Lizzie(Emily Mortimer)。
《法蘭基 我的愛》是蘇格蘭女導演Shona Auerbach的處女作,似乎也是為女主角Emily量身打造的。導演所要塑造的女性形象,幾乎是她心目中完美的女性,如此多的情感,乃至每一個屬于Emily的鏡頭與對白,都值得細細品味。以至于男人在這部電影中,不是惡棍,即是陪襯。
回到影片中,小男孩Frankie可愛、聰慧,又因為先天不足而散發(fā)出些許神秘感,即使對合她朝夕相處的媽媽來說也是如此。影片開始于搬家途中,信紙上的獨白,舒緩的琴聲,聽似說給父親,其實是無意中和單身母親的交流,幽默、樂觀的家庭氛圍,F(xiàn)rankie調皮的嗓音再配上暖暖的畫面感,影片的基調不知不覺間緩緩定下。
多么幸福的一家小三口,差點就騙過觀眾,讓我們忽視掉背后的艱辛與顛沛流離,那僅僅屬于Lizzie的一切??墒情_場的幾分鐘,關于Lizzie的鏡頭,滿滿的全是母愛:
1.陌生小鎮(zhèn)的第一次購物,她特別在意收銀員Mary對Frankie的看法,知道確定他的聾啞不被歧視;
2.“爸爸”給Frankie的郵票貼滿集郵冊,這其實都是她的功勞;
3.她對Frankie的管教嚴格而積極,按時睡覺,不要求老師特別照顧,鼓勵他帶助聽器……
4.Mary來為她介紹工作,在家人面前,她并不想立即接受。
短短幾個細節(jié),Lizzie的性格躍然于鏡頭前,對外堅強而獨立,哪怕工作不穩(wěn)定,生活拮據;感情細膩,對Frankie強烈的保護欲激發(fā)出本能的防備感。
唯一沒有告訴我們的是Lizzie自己。原來她的心里有如此重要的一個秘密,是支撐她外在性格的一切動力。什么秘密呢?Lizzie又是如何保密的呢?
Frankie有一個“父親”,這個“父親”愛著他卻見不到他,但他們可以通信聯(lián)系。于是Lizzie就通過代回的信件細心地虛構了一個謊言:“父親”是一個遠洋貨輪ACCAR的水手,航線常年遠離英國,僅有的靠岸機會趕上搬家,用郵票代表自己的經歷激勵Frankie努力學習,聽從媽媽的管教。
可是天下沒有完美的保密措施,鬼使神差的沖突帶給我們兩條線索:
明線:恰好有一艘船叫ACCAR,而且馬上要靠岸了!
暗線:Lizzie的前夫Dave一直在鍥而不舍地登報尋找。
第二個線索只有外婆知道,此后外婆的角色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她又是怎么樣的一個人呢?
外婆從影片開始以來一直是粗俗、暴躁又不乏幽默感的可愛老太,但從看到報紙開始,她便處處質疑Lizz的做法:
1.她要求Lizzie停止謊言,告訴Frankie真相;
2.她幫助Lizzie接下工作,勸她不要再逃避;
3.她一面告訴Lizzie“不能永遠活在想象中”,一面堅決阻止Dave一方;
4.她為Lizzie的徹夜不歸揪心,也會一起慶祝為她暖心,直到風波停息,她才終于舒了一口氣,告訴Lizzie心里話。
外婆也身為母親,所以她最了解Lizzie的弱點,也最了解如何保護她,她不會像Lizzien那樣構筑夢境,而是回頭面對現(xiàn)實作出最壞的打算,F(xiàn)rankie可以不用再幻想,但Lizzie的生活不能死掉,畢竟Frankie最需要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雖然她沒有改變Lizzie的選擇,但也深深影響了她,除此之外,外婆也沒有讓Dave影響到他們的生活秩序,沒有打破Lizzie辛辛苦苦重新建立的平靜。
Lizzie此刻卻面臨艱難的抉擇。如果告訴Frankie真相,小男孩純樸的夢想就要破滅,而他對父親的期望很高,這可以解釋為什么他后來會期待一個又一個驚喜。Lizzie深深熟悉這種感覺,F(xiàn)rankie的夢就是她自己的夢,過去的她為Dave付出了所有換回了審慎敏感的性格,從此對前夫死心。對現(xiàn)在的她來講,這個秘密就是全部底線,更是她心中的一道邁不過的坎,這一點或許連她自己都未曾察覺。所以Lizzie面對的另一個困難是能否邁過這道心坎,重新建立對外界的信任,這是影片所要表達的重要的一點。
沉重的思緒壓迫著Lizzie脆弱的神經,終于在小女孩帶著Frankie偷窺Lizz的隱私時爆發(fā),這一段的對白感人至深,相信不少人看到Lizzie“I'm here,Frankie!I'm the living one here!I'm the one that still is here”時都落淚了吧。Lizzie幾近崩潰,但仍堅持認為自己與Frankie相依為命的生活足夠了,并不需要名存實亡的“父親”,因此她差一點就告訴了Frankie真相。
可是Frankie真是一個特別的小孩,他不僅聰明,而且早熟。自信與勇敢勝過了自己的母親,當母親來告解,他為她而傷心而不生氣。讓Lizzie最終沒有說出口,重燃希望。
Lizzie最后還是作出了最后一絲努力,但是沒有成功。傷心無助的她坐在海邊,茫然而不知所措。面對大海,像面對一面鏡子,映照出自己的生活乃至內心(此時的音樂為佩爾特的《鏡中之境》,喻意無窮反復、沒有方向)。
故事從她與Mary的對話開始有了轉機,然而面對新的機會,Lizzie仍然堅持一貫的獨立與防備?!癗o past,no present,no future.”她想給Frankie一個完美的父親,但也怕自己陷入感情的牽連,重蹈覆轍。她與“父親”Gerald Butler第一見面的細節(jié)也很值得玩味:
1.點單時Lizzie要了白水、穿著不甚講究(畢竟不是為了約會),一貫的樸素讓自己很窘迫;Gerald則要了重口味的美式咖啡,抽普通煙(伏筆),隨意、干脆,大大咧咧,但有備而來。
2.Lizzie給了Gerald一疊Frankie的信,卻只給了一封自己的回信,想讓對方充分的了解Frankie卻不希望借此了解自己;Gerald則較少說話,思考很多。
3.Lizzie談到付錢;Gerald環(huán)顧四周,一是為了掩飾心中的不在乎,二是怕引起誤會(蠻正派的形象)。
之后的劇情順水推舟,Gerald是一個完美的“父親”,和Frankie度過了完美的一天,然而當他們向Lizz要求再相處一天時,Lizzie拒絕了這個更完美的結局。原因很簡單,對Frankie的愛只屬于她自己,她不求也不希望第三個人來承擔,她不想讓自己辛苦經營的“父愛”被這個臨時的“父親”輕易帶走,母愛是自私的,這一點在Lizzie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Gerald的想法也沒有錯,他認為更多的相處就是更多的關愛,與Lizzie的本意毫無沖突。
是"You have to trust somebody someday"這句話最終擊中了Lizzie的弱點,讓她明白長久以來的不信任感讓自己的生活失去了應有的光彩,正是Gerald的出現(xiàn)讓她明白,原來不止是Frankie,自己也需要多一個承載希望的對象,一個可以信任的人。
于是她涂起指甲油,為新的一天靜心打扮,飲酒慶祝。她的心從此不再有孤獨感(確切的說是自我封閉)。既然已經允許了Frankie愛上別人,別人愛上Frankie,也是允許自己重新愛上別人。Lizzie終于邁過了那道心坎。
最喜歡的歌曲中,Lizzie和Gerald跳起舞,在他面前談起自己的內心,講述自己的過去,吻別……
最后的Lizzie已然能鼓起勇氣去見Dave,還可以轉交Frankie的禮物,傳遞Dave對兒子的愛。我想那禮物之所以屬于他,是因為他未曾泯滅的父愛,哪怕他對Lizzie沒有一點感情,哪怕他是一個讓Frankie聾掉的惡棍。
所以當我們回到文章的開始,重新讀起外婆和Lizzie的那段恍然大悟般的對白。
Lizzie的確有如貝蒂般的美麗,也曾如貝蒂般孤獨,她甚至還有芭芭拉的脆弱,但她的堅強獨立讓其他一切都黯然失色。
讓我們哭,讓我們笑,最后,讓我們擁抱吧。
2 ) 似水柔情
英文是DEAR FRANKIE, 譯名可以是《親愛的弗朗基》、《弗朗基 我的愛》,不得不說,后者的翻譯仿佛夾雜著微微的輕嘆,有一種氣息縈繞的溫暖感覺。
可愛的九歲半的小男孩弗朗基聽力障礙,聰明了得,又會讀唇語,又善用人心(純褒義)。他的媽媽莉茲多年來不間斷地以父親的名字和弗朗基通信以分享心情,并描繪想象中千山萬水的風景。莉茲向弗朗基描述,爸爸是一位海員,隨船漂泊四方,可惜沒有機會登陸上岸。莉茲還杜撰了船名,以增加可信度。
弗朗基和媽媽、外婆一起生活,片頭就出現(xiàn)三個人搬家的場面,弗朗基對此習以為常,媽媽焦慮惶恐的臉上,并沒有搬到海邊的憧憬。這個謎題,直到接近片尾處才揭曉,弗朗基的親生父親暴力成性,將弗朗基打成聾兒,莉茲為保護兒子,離家出走,四處搬家,以避免被他找到,也為了避免自己忍不住跑回那個家。
最不湊巧的事情發(fā)生,杜撰的船名對應上了實物,同名的船即將在他們暫時居住的小鎮(zhèn)停留。弗朗基知道了這個消息,從之前,通過地理課,圖書館的課外閱讀、弗朗基已經留意到這艘船的行蹤,而亦敵亦友的小伙伴的挑釁更激起了他的好勝心,忐忑地定下賭約,弗朗基既期待又猶疑地熱望著父親的出現(xiàn)。
莉茲深愛弗朗基,獨自到海員聚集的酒吧,卻被誤認為“特殊工作者”,莉茲只是想找到一個“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只需要一天角色扮演的男人來保護弗朗基小小的、不該被戳破的心愿。
通過朋友瑪麗的幫助,莉茲和”爸爸“約見,擬定報酬,關鍵是將她和弗朗基幾年來的通信情況進行交代。赴約的“爸爸”無與倫比地帥,沉穩(wěn)深邃,高大威武。弗朗基并不知道母親暗地的經營,既不敢觸及媽媽內心的隱痛,又無法阻止自己對爸爸的向往,便在賭約的最后一天,也就是莉茲約好讓“父子”見面的那天玩消失。終于見面的兩人從一開始的尷尬沉默,逐漸升溫,細心的“爸爸”讀了弗朗基的信件,帶來了弗朗基心儀的禮物。對于弗朗基噴薄而出的感情,熱烈激動的擁抱,“爸爸”微微錯愕,并不適應。然而一整天的相處之后,“爸爸”主動提出第二天繼續(xù)的約會。潑辣嗜煙的外婆以各種不友善考驗這個陌生的男人,卻也和莉茲一樣,在最后答應的“爸爸”額外的與莉茲、弗朗基一起相處一天的要求。在此時,“爸爸”已經走進了弗朗基的內心,知道他真正的需要。
正因為如此,所以第二天晚上,當在party上,弗朗基的“小賭友”再次邀賭,打賭弗朗基不敢約臺上的女孩跳舞時,“爸爸”才會鼓勵:“如果你敢邀請她跳舞,我就敢邀請你媽媽跳舞?!彼萍偃缯娴难s,兩個人翩翩起舞,而預想中會走向那個女孩的弗朗基,卻在前行后轉身,在女孩噙滿笑意的等待中,癡癡欣賞起“父母”的溫情共舞。在弗朗基的內心,這是比前一天更加美好的相處吧。
片尾,莉茲按習慣去郵局取弗朗基寫給“爸爸”的來信,卻在信中獲知,弗朗基早已弄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他在與“爸爸”分別前問:“will you back”,這個已經聲帶并沒有損傷,卻已經許久不說話的孩子,愿意用他生硬艱澀的吐字,和明知道不是生身父親的“爸爸”交流。
至于露出破綻的那一刻,我想,應該還是酒吧里瑪麗微醉后和“爸爸”的聊天。聰慧如此的弗朗基,又怎么可能被輕易地蒙混過去。所以,之前見到“爸爸”初一刻的驚疑,將“爸爸”挑揀來的“王牌打水漂石”偷偷藏起來的暗爽,與每一位相熟不相熟者介紹“這是我爸爸”的洋洋自得,只有確信,才會有那樣真誠的喜不自禁。而最后獲得認同的,也必定是真心的付出與交流,而不是那個生死垂危之間、只為滿足自己臨死遺愿強求見面而對以往的暴行無所悔改的所謂“血濃于水”的父親。
3 ) 口是心非的孩子
‘如果你沒有辦法來,我能理解’,他寫道。隨和又詳細告知‘父親’足球訓練的詳細時間和地點。。。旁白讀著Frankie寫給父親的信,平靜的童聲中藏著孩子最樸實的期待,我們都懂,因為我們年幼過,也那樣誠摯期待過。
是的,我懂得你的難處;
但是,我真的很需要你。
如果,我只說出了前半句,你能不能自己聽懂后面的話呢?
其實,那才是我真正想表達的。
口是心非,很可愛,也帶一點心酸。
過去的十個月里看電影不多,今天也是打著練聽力的口號上了BBC的網站,結果這部蘇格蘭口音濃重的電影一打開就無法停止,為那寧靜的色調,像褪色的膠片,舊舊的老房子,卻那么真實和溫馨的生活味道。
我喜歡帶著這種氣息的片子。不知道別人怎么樣,反正我是常有那種晚上失眠很難過的躺著卻哭不出來的感受,這個時候我就需要這樣一部電影,能夠讓我感動到哭,眼淚從心底流出,不需要費勁心思用語言表達什么,但卻能得著深深的安慰;哭過了,心中留下的是溫暖。
關于愛,關于生活,關于陰霾的天氣和夾著霧的清晨的陽光,需要安靜的心去體驗,只是每天的生活更多交給我們的是浮躁和擔憂。
對不起今天我沒有很多時間去回味這部好片子,不過沒關系,因為我知道我會再看它,也許這一次所看到的愛,下一次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這是期待:)
4 ) 我的第一部電影
在疲憊的現(xiàn)實里 就一點點回憶都能讓我如此愉悅
唉 最近是如此的身心俱疲 完全沒有精神生活
雖然也很很幸福 但是也有一些失落
取名我的第一部電影 其實并不是我所看的第一部
而是因為記憶力好像是這部電影將我?guī)肓穗娪?這個斑斕的世界
讓我想一部一部的看下去
5 ) 另一朵百合花
法蘭基是一個羞澀柔和的聾人(非生理性無法說話)男孩。他并非天生如此,耳聾只是他那個狂躁的施虐狂父親家暴下的產物。但那時的弗蘭克還很年幼,所以他的母親—利茲決定帶著孩子逃離,為了堅定自己,排除軟弱,她帶上了強硬的母親一起。她們過著頻繁搬家的生活以免被丈夫追查到下落。但是利茲決定不告訴法蘭基這個堅硬冷酷的事實,而是為他織了一張溫馨的網。她告訴法蘭基,說他的父親是一個飄揚海上周游各國的勇敢海員。法蘭基一直深信不疑,并且堅持與自己的“父親”通信多年,在信中交流感情,觸摸彼此的生活。
而實際上,所有的信都是利茲在當地的一個小郵局寄出的,以法蘭基父親的名義。借以這些信,她修補著那個白色小謊言,同時也窺視著法蘭基的內心,生怕他在沒有父親、缺少男性氣質的家庭的成長中出了一絲一號的差池。
法蘭基在信中書寫自己最近做了什么,交了什么朋友,上一次心情有波瀾是什么時候等等。利茲隨意捏造了一艘在郵票上看到的船的名字,沒成想有一天,這艘船居然真的航到蘇格蘭港。法蘭基開始期待,那個在信中親密地稱自己“親愛的法蘭基”的父親、勇敢高大見多識廣的父親,會不會來見自己呢?
利茲遇到了一個難題。在多重考慮下,為了不讓法蘭基傷心,也為了讓他更投入這個謊言,她決定雇用一個男人來扮演“一天的父親”。
這個故事很像我們小時候閱讀理解總見到的那個故事:一個女孩兒很自卑,后來,她突然開始收到匿名的百合花,在每一年她的生日,從未遲到過。她的母親加入了她的幻想,她們都猜測那可能是某一個暗戀她的害羞男孩子送來的。一年一年,這些話陪伴女孩度過了起伏的青春期,實現(xiàn)了自我認同,她不再自卑,開始陽光的面對生活。后來她成人、戀愛、結婚、生子。那些曾經占據生命中最大部分的百合花慢慢退居二線,她都有點遺忘,但更多是習以為常。她一直不知道究竟寄花的人是誰,直到母親去世的那一年,她沒有收到百合花。從那以后,她也一直沒再收到過百合花。
不同的是,那個故事中的女孩兒有父親的陪伴,但是法蘭基沒有。而且另一個更大的不同是——法蘭基從一開始就知道信是母親寫的。但他沒有拆穿,而是將計就計,用母親的方式讓她知道自己的想法,告訴她我很好。
片中涉及家暴只是寥寥幾句話,我們無從推測法蘭基是否記得那件事,但是法蘭基受此傷害是肯定的。從精神分析角度說,就算有“童年失憶癥”而無法喚起對確切事件的記憶,其留下的壞影響,也一定是顯著的。家暴讓他的父親從此缺席,家暴留下的“禮物”讓他從此無法聽到世界的聲音而被磨練成一個唇語高手。雖然他一直是“幕后高人”,了解這一切事情的運轉、走向,卻還是沒有控制住加入了這場戲。他為”爸爸“和媽媽創(chuàng)造出了空間,他偷偷藏下了”爸爸“給自己的適合打水漂的石頭,他在小伙伴刺激他”我打賭你爸爸不來看你“的時候情緒失控地撫摸著墻壁上的游船瓷磚。
他終究只是個小孩子,也許家暴讓他太早懂事,太早了解了大人的辛酸,所以變得善于察言觀色和隱藏情感,卻總會有堅持不住的時候。他的情感需求有時候被這個太在意不傷害他而有點不知道怎么去愛實際中的他的母親忽略了。因為背著這個太沉重的擔子和“謊言”,這個母親是神經質的,一旦法蘭基接近這件事情的真相(她并不知道法蘭基的洞明),她就開始手忙腳亂地掩蓋。法蘭基被同伴慫恿去翻母親的衣柜來找“爸爸會不會來看我”的證據時,利茲臉色陰郁地走了進來,怒斥他們,對那個來做客的小女孩亦毫不留情。如果我是法蘭基,一定會很傷心的。我是聾人,但那不是你的錯;我沒有父親,那也不是你的錯;但是如果我的母親出于保護而游蕩在過去卻不肯參與我的現(xiàn)在與未來,這就是你的錯了。
他不戴助聽器,也是為了不讓母親內疚,而他早已釋然自己聽不見的事實,還能對同伴的嘲諷一笑置之。
孩子在家庭中,往往充當著紐帶與治療者的角色,他們是家庭的觀察者,而越是投入這種觀察的孩子,對家庭的關心也就越多,法蘭基就是如此。他試圖治愈過去留給母親的傷以及她的自罪,希望能夠一起開始新的生活。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孩子不知道、不懂,所以很多家長在孩子面前吵架,孩子勸阻安慰,卻被家長揮到一邊說“你不懂”;我們以為孩子不知道,所以在有些小事情上欺騙他,比如告訴他游樂園里有怪獸,然后回避孩子想去游樂園的愿望自己窩在沙發(fā)里看報紙。而實際上,他們知道爸爸媽媽因為某一個阿姨吵架;游樂園根本沒怪獸只是爸爸不想跟自己去。
孩子的心那么脆弱,又是那么值得愛護。
6 ) 豪不濫情的真摰感動
導演把片子拍得細膩動人,情感委婉含蓄而不濫。沒有刻意設置的一幕幕催淚畫面,卻把觀眾一步步投進到法蘭奇的情感,一次過在片末,連繫著全片的核心-信件上-總括出來。積聚、壓抑了差不到兩小時的情感終於在最後一幕給打開了缺口盡情宣洩出來。這種專心致志的、用整套影片來啄磨一份情感的方式其實很考功力,相信不少觀眾也有給這類型戲悶得差點睡著的經驗吧??蛇@套《爸爸愛的回信》就絕沒有這種情況,聽聞回響均是讚不絕口;尢其重要的是完全聽不到批評這戲悶蛋的微言,於這類型戲內說,著實難能可貴。個人相信本片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導演能把一段真摰的感情以猶如無添加的形式真實地呈獻過來;許多本來在尋常類型電影中已被著墨成催淚位的地方都嚴謹地控制著,絕不容許濫情,著力把一幕幕該哭未哭的畫面化作餘波未了的情感打進觀眾心內,並在最後才一次過讓其一發(fā)不可收拾。
演出佳,情緒佳,配樂佳,雖然劇情未免有點老套,但淚點眾多。PS,Gerald出場那一刻真是眼前一亮??!
我不說,不代表我沒看到,不代表我不愛,不代表我不悲傷,不代表我不在乎,不代表我不感激
2008-10-9
單親家庭的小孩看這片子應該會有更多層次的感觸
溫情片。可總覺得拍的不夠好…
Damien Rice的歌恰到好處。
淡淡的,很美好。
細膩溫婉。雖然故事不算新鮮,但還是挺感動的
小成本,大感動。演員選得都很對。9 out of 10
看哭了...
感謝那是你,牽過我的手,還能感受那溫柔。
我想給十星?。。。。。。?!
從Butler出現(xiàn)到離開這一部份展開的差了點,故事平了散了很多而缺少足夠的情感發(fā)展的鋪墊,倒是應了鳳頭豬肚豹尾的說法;整個節(jié)奏把握得非常好,敘事上的隱忍與平淡,不溫不火地鋪展,情緒卻在這種舒緩中慢慢地醞釀并漲足,最後的略顯俗套的包袱也抖得水到渠成而不會心生厭倦;Mortimer的表演是一看點。
cctv6國配版,真情實感方能動人,關于愛以及如何去愛,溫馨卻不落俗套的英式小品。兒子給爸爸寫信述說心事,媽媽假扮成爸爸給聾啞兒子回信,一來一回,這愛的謊言卻無意間勾勒出人間的至善至愛。單親媽媽的心酸,聾啞兒子的孤獨,原生家庭的陰影,生活的艱辛,都在那些只言片語之間彌散開來……所以親媽媽為什么不能和又帥又酷又有愛的“假爸爸”走到一起呢?ps,飾演媽媽的艾米莉·莫迪默演技一流,話說誰會想到飾演胡子拉碴的船員“假爸爸”的會是曾經在《歌劇魅影》里帥到天際的杰拉德·巴特勒呢?
21_036。里面的兩位母親都為自己小孩付出很多,總體來講就是關于母愛的電影,并不需要一個男人來依靠
如此細膩動人,半年或者一年才能看到一次這么好的片子吧。
小清新們喜歡的電影
嘩嘩哭一片兒。OST好。另外好好記住一個Gerard Butler。
一切都源自愛,一切又都為了愛…
溫柔細膩,攝影配樂超贊,這樣的電影配上Damien Rice的歌想不感動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