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胞胎姐弟珍妮(梅麗莎·德索蒙斯-波林 Mélissa Désormeaux-Poulin飾)跟西蒙(馬克西姆·高德特 Maxim Gaudette飾)收到過世的母親娜瓦爾(盧布娜·阿扎寶 Lubna Azabal飾)的遺囑,可當(dāng)宣讀完內(nèi)容之后,兩姐弟卻一時難以接受這樣的遺囑:一份是寫給他們從未蒙面的父親;一份是寫給她的第三個孩子——他們更是不知道這個哥哥的存在。影片巧妙的游走在兩個不同的時空:母親終其一生苦苦尋覓自己的長子;姐弟遵循母親的遺囑前往中東尋找他們的父親與兄長。可越是窮其究竟,他們面對的越是理不清的頭緒跟令人震驚的真相。 本片改編自加拿大著名法語作家瓦基迪·穆阿瓦德的同名劇作。導(dǎo)演丹尼斯·維倫紐瓦榮獲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拍過《囚徒》、《降臨》還有《銀翼殺手2049》的丹尼斯·維綸瓦紐,已經(jīng)成功躋身我最喜歡的導(dǎo)演之一。他的電影,氛圍出色、敘事一流,但因為缺乏劇烈的爆點,很難成為大路貨。這部《焦土之城》一直靜靜地躺在硬盤里,直到昨天看到有人在夸這部電影,我就從硬盤的深處把它打撈出來。進入電影敘事的氛圍是緩慢的,但到最后,字幕出現(xiàn),合上電腦。還是無法脫離電影的氛圍。
作為生活在中東的阿語狗,我想大致梳理一下《焦土之城》的時間線,以及大致的背景。
1949年,一個神奇的年份。主人公納瓦爾·麥爾旺出生在黎巴嫩南部的山區(qū),一個基督教家庭。這一年,以色列建國,改變了整個中東的政治形態(tài)和格局,造成了大量的巴勒斯坦難民,有十萬多的難民跑到黎巴嫩南部。
1970年,20歲的納瓦爾,與難民營中的巴勒斯坦穆斯林男子相愛,她懷著他的骨肉,于是他們決定私奔。不幸的是,私奔敗露,納瓦爾的兩個哥哥抓住了他們,當(dāng)場處決了納瓦爾的愛人,正要對她進行“榮譽謀殺”的時候,奶奶出現(xiàn),救了納瓦爾的命。
榮譽謀殺:是指兇手謀殺家庭成員以達(dá)到挽回家族榮譽的目的,受害者幾乎都是女性,被殺害的原因主要是“失貞”和“不檢點”,常見的情況有被強奸,被懷疑通奸,打扮時髦舉止輕浮,拒絕被指定的婚姻,想要離婚等。
1971年,在奶奶的照顧下,納瓦爾生了一個男嬰。奶奶在男嬰的右腳腳跟刺了三個點作為標(biāo)記。隨后讓接生婆把孩子帶到黎巴嫩南部的基督教孤兒院。之后,納瓦爾也被送到外地,去語言學(xué)校學(xué)習(xí)法語。
四年之后,也就是1975年。宗教沖突加劇,內(nèi)戰(zhàn)一觸即發(fā)。學(xué)校停課,納瓦爾出于對孩子的掛念,只身闖入危險的南部,去尋找自己的孩子。
在路上,她將紗巾遮在頭上,偽裝成穆斯林,搭上了一輛全是穆斯林的車。不料中途卻遭到基督徒恐怖分子的襲擊,最后時刻,她拿出十字架,成功保住性命,但內(nèi)心已然心如死灰。畢竟她眼睜睜的看著那些掛著圣母圖像的基督徒,掃射了全車乘客,并放火燒了全車。
在特蕾莎難民營,她看到的是滿目瘡痍、生靈涂炭。悲傷絕望的她投靠了穆斯林組織,決心去暗殺基督教國民運動的領(lǐng)袖。
而她的孩子,在孤兒院起名為:尼哈德·梅。在他四歲的時候,所在的基督徒孤兒院被穆斯林武裝組織端了,他們把孤兒都訓(xùn)練成穆斯林戰(zhàn)士,反過來去殺基督徒。尼哈德·梅后來成為一個出色的狙擊手,他的夢想是希望自己的通緝令貼滿全國,這樣他媽媽或許就可以找到他了。
1975年或者1976年,納瓦爾成功混入國民運動領(lǐng)袖的家,給他兒子當(dāng)法語家教。時機成熟時,她遵循組織的安排,槍殺了國民運動的領(lǐng)袖。于是,納瓦爾被抓緊監(jiān)獄。
1989年或者1990年,納瓦爾因為在監(jiān)獄里持續(xù)唱歌,而得到了“唱歌的女人”的綽號。基督徒分子使勁了方法,都不能使她屈服。她就是大名鼎鼎的72號囚犯·唱歌的女人。
一個叫艾布·塔里克的劊子手,為了讓納瓦爾屈服,強暴了她。納瓦爾在監(jiān)獄里懷孕了,最后生下來一對雙胞胎。獄卒要把雙胞胎放到河里自生自滅,但是助產(chǎn)士從獄卒手中接過孩子,代為撫養(yǎng)。
1990年,持續(xù)了15年的內(nèi)戰(zhàn)結(jié)束,納瓦爾的牢獄之災(zāi)也到頭了。穆斯林運動組織的頭目找到她,把雙胞胎交給她,安排他們?nèi)巳チ思幽么蟆?/p>
2009年,納瓦爾和女兒去游泳池,意外的發(fā)現(xiàn)了一個右腳上有三顆刺青的男人。她上前去打招呼,沒想到居然是...
納瓦爾崩潰了,她持續(xù)一生的沉默即將打破。她在彌留之際留下三封信,一封信給大兒子,一封信給雙胞胎的父親,一封信給雙胞胎。她立下遺囑,讓雙胞胎把信交給大兒子和他們的父親之后,才可以看第三封信。也才可以給她立墓碑。
為了揭開母親過往的歷史、為了踐行母親的遺囑。雙胞胎中的女孩兒珍妮踏上了尋根之旅。但她發(fā)現(xiàn),她母親已經(jīng)成為整個村莊的丑聞。還發(fā)現(xiàn)自己的母親曾遭受長達(dá)15年的牢獄之災(zāi),還被人強暴,不堪忍受真相的她,打電話叫弟弟西蒙過來和他一起面對真相,
真相抽絲剝繭,一點點顯露出殘酷的全貌...
20歲左右的年紀(jì),母親納瓦爾陷入戀愛,懷上了大兒子尼哈德·梅。
20歲左右的年紀(jì),尼哈德·梅成為一個暴力的極端分子。而40歲左右的納瓦爾在不見天日的監(jiān)牢里日日歌唱。并在強暴之后,懷上了雙胞胎。
20歲左右的年紀(jì),雙胞胎長大成人,在西方國家生活,說一口流利的法語,中東的苦難似乎與他們不再有瓜葛。而命運,竟也安排他們40多歲的哥哥尼哈德·梅也來到了加拿大。此時,她們活了一個甲子的母親,健康情況迅速惡化,并去世了。
在持續(xù)15年的黎巴嫩內(nèi)戰(zhàn)中,有大約100萬的黎巴嫩人逃到了國外。所以大兒子也逃到加拿大的這劇情,也是合情合理的。
中東,真的是每一塊土地都飽含血淚。這是一部太過于痛苦的電影,不想再看第二遍。納瓦爾的演員選的真好,她真的很能代表中東的女性,中東女性有一種骨子里的堅強,不折不撓的精神。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互相殘殺的歷史,但愛和和平永遠(yuǎn)都是最重要的。
《焦土之城》 個人觀影隨筆,非正經(jīng)影評 電影看完以后,坐在沙發(fā)上久久不能平靜,因為這個故事實在讓人語塞,我想之所以會有這種感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導(dǎo)演拍的手法很獨特,如此多的巧合和令人乍舌的反轉(zhuǎn),稍有不慎就會讓整個電影顯得僵硬和做作,比如《愛麗絲的失蹤》,還沒有這個反轉(zhuǎn)來的勁爆,就已經(jīng)讓人覺得有點荒誕,導(dǎo)演用了兩條線,一個是母親,一個是孩子,都是在尋找,交叉剪輯,而且線索一點一點的挖,這很像《公民凱恩》節(jié)奏,直到最后才把"麥高芬"告訴觀眾,讓人唏噓! 導(dǎo)演丹尼斯·維倫紐瓦的風(fēng)格有一種獨特氣質(zhì),徐徐道來節(jié)奏不快,清晰又有條理,即使這是一部懸疑電影,仍然拍的很不懸疑,個人很喜歡這種講述方式。 最后說說電影的主題,其實導(dǎo)演講了三個故事,關(guān)于戰(zhàn)爭,信仰和愛,三個宏大的主題被組合進了一個故事里,而且是這么變態(tài)的故事,所謂一舉三得,首先展現(xiàn)了戰(zhàn)爭的殘酷,其次信仰沖突帶來的人間悲劇,最后是愛,畸形的愛,痛徹心扉的愛,導(dǎo)演真有你的!
Denis Villeneuve, at this stage, can be sufficiently estimated as one of the most distinguished and visionary commercial directors of our era, so let us dive into his two earlier Canadian outputs, which have legitimately put his name on the map.
POLYTECHNIQUE is his third feature, a black-and-white reenactment of the deadly école Polytechnique massacre in Montreal, on December 6, 1989, which left 14 women murdered. With its 77-minute length, it is a succinct, intense drama, and unlike Gus van Sant’s ELEPHANT (2003), it sends you shudders right out of the box when gunshots suddenly disrupt the pedestrian school life of école Polytechnique, an engineering school, blood splatter and panic erupts.
After that, the film rewinds back to an earlier time of this fateful day, we get a glimpse of the unnamed killer’s (Gaudette) motive, his targets are female feminists, but Villeneuve and his co-scribe deliberately keep a lid on the details, we don’t know what breeds his hatred, maybe the lowdown is still inconclusive (an incel before the digital age?), ergo, the film’s fulcrum is to deplore the dastardly act itself, regardless of its grounds.
Valérie (Vanasse) is one of the fortunate survivors of the ordeal (does she suffers from the survivor’s guilt?), and before that, she has a first taste of working-place sexism when she is interviewed for an internship, and her classmate Jean-Fran?ois (Huberdeau) is also on the spot, being the stronger sex, he is spared by the killer with other males, but he seems to be the only one who shows some valor when all hell breaks loose. And after the fact, he is tormented by mounting guilt that he hadn’t done more to prevent the mass killing (a typical messiah complex), whose ramifications are immeasurably grave, varying from individual to individual.
Shot with an absorbing fluidity often with unconventional frames (like the topsy-turvy shot of the hallway), appending a bland positive note to the coda, and grappling with prickly subjects with conviction and tact, POLYTECHNIQUE is a dry run of Villeneuve’s next picture INCENDIES, a bi-continental truth-seeking drama that knocks you dead with a bang!
A modern-day Oedipus tale that beggars belief, INCENDIES is a riddle in two parts. In the wake of the passing of their mother Nawal Marwan (Azabal), an Arabic immigrant in Canada, twins Jeanne and Simon (Désormeaux-Poulin and Gaudette) are requested, upon Nawal’s will, to ferret out their father (whom they think is dead) and brother (whose existence is unbeknown to the twins hitherto) in the Middle East.
The narrative bifurcates and alternates between Nawal’s checkered past in her war-riddled fatherland (an unnamed country, but the events alluding to Lebanese Civil War, and her actions take a leaf from the book of a Lebanese woman Souha Bechara), and decades later, the twins’ journey (Jeanne goes first and Simon will join her later) to their provenance, to discover the inconceivable story of their parentage. As an audience, you are granted an advantage of first-hand information from Nawal’s POV, while the twins slavishly track down breadcrumbs, gather details in dribs and drabs, so the film hooks you by this tack, you are one step ahead in the game, until the riddle is solved, you are in utter shock, like the twins. If you think finding out they are the offspring of a rapist is a major hammer blow, you are too naive!
INCENDIES is everything one needs to show his competence as filmmaker, blaring out Radiohead’s monotonous jeremiad, Villeneuve bestrides the two narrative strands with precision and grit, Nawal’s traumatic experience is steadfastly devised to elicit a vicarious frisson of terror and her “the woman who sings” incarceration marks a heartfelt homage to a woman’s indestructible fortitude. However, the tricky part is the final reveal, and how those characters react to the bombshell, Azabal, who is superlatively good from A to Z, registers Nawal’s quiet implosion in fine fettle, but Désormeaux-Poulin and Gaudette’s philosophical acceptance leaves much to be desired.
Notably, in this Oedipus tale, Oedipus himself is relegated to a marginal place, it is his mother and children’s story to be told, and by doing so, Villeneuve potently denounces the warfare that germinates such unthinkable tragedy, and shows us religion can be a lifesaver, but also the scourge of partisanship. Both INCENDIES and POLYTECHNIQUE are conscience-driven works of art daring to look man-made atrocity straight in the eye, and raring to urge audience to make their own unaffected judgment, although, for me, it would take an oceanic effort to rewatch them, precisely, once is enough, I dare you.
referential entries: Gus van Sant’s ELEPHANT (2003, 8.1/10); Villeneuve’s PRISONER (2013, 8.1/10); Xavier Dolan’s I KILLED MY MOTHER (2009, 7.1/10).
Title: Polytechnique
Year: 2009
Country: Canada
Language: French
Genre: Crime, Drama, History
Director: Denis Villeneuve
Screenwriters: Denis Villeneuve, Eric Leca, Jacques Davidts
Music: Beno?t Charest
Cinematography: Pierre Gill
Editing: Richard Comeau
Cast:
Karine Vanasse
Maxim Gaudette
Sébastien Huberdeau
Evelyne Brochu
Pierre Leblanc
Johanne-Marie Tremblay
Pierre-Yves Cardinal
Rating: 7.3/10
Title: Incendies
Year: 2010
Country: Canada, France
Language: French, Arabic, English
Genre: Drama, Mystery, War
Director: Denis Villeneuve
Screenwriters: Denis Villeneuve, Valérie Beaugrand-Champagne
based on the play by Wajdi Mouawad
Music: Grégoire Hetzel
Cinematography: André Turpin
Editing: Monique Dartonne
Cast:
Lubna Azabal
Mélissa Désormeaux-Poulin
Maxim Gaudette
Rémy Girard
Abdelghafour Elaaziz
Allen Altman
Baya Belal
Dominique Briand
Majida Hussein
Nabil Koni
Rand Faris
Nabil Sawalha
Baraka Rahmani
Mohamed Majd
Rating: 7.9/10
【by 周婷 form FunYS 】
"你是否會想,如果人生過去的某個環(huán)節(jié)發(fā)生一點點變化,是否現(xiàn)在的自己會是另外一個模樣。"
看完《焦土之城》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混亂,這種混亂并非來自電影的敘事手法,而是一些縈繞在思緒里、精神中的某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感情,伴隨著輕微顫栗,我試圖從中整理一些思緒出來。
中東題材的影片大多會涉及到信仰的部分,這部也不例外,不同民族間信仰的沖突是故事發(fā)生的基礎(chǔ),在這部電影中有一個需要注意的背景是,故事發(fā)生在黎巴嫩,它既不是一個穆斯林國家,也不是一個基督教國家,兩種宗教都是國內(nèi)的主要宗教,故事中發(fā)生在1975年左右的基督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戰(zhàn)爭,并不是我們本身所想像的宗教沖突,而是因兩種宗教掌權(quán)的問題引發(fā)的內(nèi)戰(zhàn),更傾向于政治權(quán)利派別之間的斗爭。
片中以納瓦為主要人物有幾個重要的點:
1、穆斯林丈夫遇害,母子分離,背井離鄉(xiāng)。
這是第一個點,也是第一次的信仰沖突,對納瓦的沖擊很大,信仰、親情與愛情發(fā)生了沖突時,她選擇了暫且放下愛情,離開。(脖子上帶著十字架)
2、公交車事件。
這一次是純粹的信仰沖擊,如果說摯愛的離世是信仰的不相容,那么這一次是納瓦的信仰給她的致命一擊,她毫不猶豫的以基督徒的身份成為了穆斯林的殺手,并最終被逮捕入獄(脖子上帶著十字架)
3、監(jiān)獄中的歌聲。
在暗無天日生不如死的折磨下,她所憎惡的信仰卻又成了支持她走出監(jiān)獄的武器,讓她強大,讓敵人害怕,她的歌聲有一種圣歌般的純潔。(脖子上帶著十字架)
4、泳池邊的偶遇。
這里要說的是大兒子阿布塔雷:身份是基督徒與穆斯林的兒子,幼時孤兒院被炸,被穆斯林收養(yǎng)并培養(yǎng)成殺人機器,后被基督徒俘虜為基督徒賣命,最后進入監(jiān)獄,折磨犯人(這里感覺應(yīng)該都是基督徒,因為照故事之前的交代,穆斯林是直接被殺掉的)。
納瓦這時唯一知道的是1+1=1的結(jié)果,而個中原因卻是她不知道的。在這一場與信仰和復(fù)仇有關(guān)的戰(zhàn)爭中,納瓦的一生到底是為了什么而戰(zhàn),又是為了什么而復(fù)仇呢?
信仰
之所以說“信仰”而非宗教,首先是因為宗教是哲學(xué)加上一定的上層建筑(迷行、儀式等)才稱之為宗教,片中真正涉及的部分拋開了那些儀式;其次,對于超道德的部分(哲學(xué))也未作更多的說明,因此“信仰”正巧不包括儀式,也不涉及哲學(xué)思想。而這場由政治引發(fā)的宗教戰(zhàn)爭歸根結(jié)底也無法說清到底誰對誰錯,在戰(zhàn)爭中無論哪一方都是施暴者,也都是受害者。
納瓦:納瓦出生于一個基督教家庭,生長在一個有民族狹隘主義的環(huán)境里,丈夫的被殺是因為“蒙羞”而蒙羞是因為信仰不同(這時沒有發(fā)生戰(zhàn)爭,因此也沒有基督徒與穆斯林的敵對關(guān)系)。這里埋下了一顆仇恨的種子。公車屠殺事件和孤兒院被炸都是基督徒所為,也是讓納瓦的仇恨瘋狂起來的導(dǎo)火線,這里她從出生起就信奉的以愛為名的上帝和圣母成為了最可怕的劊子手,它殺死了她的摯愛,帶走了她的兒子,屠殺了無辜的百姓,納瓦選擇了成為穆斯林的殺手,因為“敵人的敵人可以暫時作為朋友”。因此她的“復(fù)仇”對象實際上是她的信仰。(從她一直帶在脖子上的十字架可以看出)可在她最難熬的時光里,又是這個信仰支撐她走到最后。
所以說納瓦的一生都在跟她的信仰作斗爭,無論何時,她都帶著十字架,她愛它,也恨它,它毀了她,也幫助了她。影片開頭說:裸體、不要棺材和墓碑、背對著這個世界下葬。結(jié)尾處說:可以面朝上、裝棺、刻墓碑。這種變化或許就是她一生對信仰的一種愛恨交織的感情吧——既無法深愛它,又無法拋棄它。
阿布特雷:他的一生坎坷,但是影片中都是屬于側(cè)面交代的,他的經(jīng)歷到他復(fù)雜的信仰,既是穆斯林,又是基督徒。到最后戰(zhàn)爭結(jié)束,真相水落石出,沒有再交代阿布塔雷的信仰。他的信仰跟他的身份一樣復(fù)雜。他究竟是穆斯林還是基督徒?他到底為那種信仰而戰(zhàn)?或許連他自己都說不清。
愛也好恨也好,信仰是客觀存在的,影片既是為了信仰而戰(zhàn),又是為了向信仰復(fù)仇而戰(zhàn),我們無法評說信仰的好壞,甚至無法區(qū)分不同的信仰,他們是糾纏在一起的,納瓦和阿布特雷的一生就是最好的例子,這才是現(xiàn)實。那么對于信仰來說,究竟是外在的形式重要,還是心靈的祥和重要呢?沒有了外在的形式,我們是否無法區(qū)分不同的信仰?沒有了心靈的祥和,我們又是否淪為的殺戮的機器?信仰如何去保護如何去愛,才是一個難以言說的問題。
仇恨
關(guān)于這個部分是我后來的感受,源于對三封信的思考。觀影時一直在想:為什么要寫信?為什么要尋找爸爸?為什么要尋找兒子?為什么要雙胞胎親手將信送到收信人手里?為什么是在死后?為什么不永遠(yuǎn)埋藏這個殘忍的真相?影片結(jié)束后,這些想法尤其強烈。
納瓦的這三封信,在她身故之后可以說是毀掉了三個孩子的人生,尤其是阿布特雷(這個部分關(guān)于愛,在下個部分會細(xì)說),對雙胞胎來說,誰能夠接受自己的哥哥是自己的父親呢?!這讓三個孩子要如何繼續(xù)他們的生活?這是一個母親的愛嗎?
仇恨在真相水落石出之時就被巨大的無奈和悲痛沖刷去了一邊,但是在我看來,有些細(xì)思極恐,三封信本身難道不是一種復(fù)仇?當(dāng)雙胞胎揭開母親過去的經(jīng)歷的時候;當(dāng)雙胞胎得知1+1=1的時候;當(dāng)阿布特雷看到信的時候;當(dāng)阿布塔雷看到雙胞胎的時候;當(dāng)阿布塔雷的影子在顫抖的時候;當(dāng)阿布塔雷佇立墳前的時候……每一個片段都有一種復(fù)仇的感覺。穆斯林告訴納瓦雙胞胎沒有死的時候,納瓦的震驚,她說“我不要,我做不到”,那是兩個不該存在的孩子,他們的存在時刻提醒著她那段可怕的經(jīng)歷,她不恨他們嗎?一個折磨了她13年的可怕的男人,最終成為了雙胞胎的父親,她不恨他嗎?她苦苦找尋多年的兒子竟然是她最恨的人,她不恨他?不恨命運嗎?應(yīng)該是恨的吧……
納瓦是個普通的女人,普通的母親,如果說因為事情早已過去了,所以你應(yīng)該放下;因為無論如何你是一個母親,所以你應(yīng)該放下;因為你是一個將死之人,所以你應(yīng)該放下的話,于一個普通人而言是否有些過于殘忍呢?有些真相,如果想知道它,必須得揭開早已愈合的傷疤。
她想知道真相,也許這很殘酷,但找到失散的兒子是她的執(zhí)念,那畢竟是她一生中唯一的摯愛的孩子,她心心念念的一定要找到的兒子,為什么他會是一個殺人不見血的劊子手,她應(yīng)該是想要知道的吧;她隱忍的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任性的釋放,一次忠于自己意志的“不再緘默”,當(dāng)這一切壓在心底的時候,納瓦選擇的是“無法面對這個世界”的面朝下的下葬,她心底的傷口其實從未愈合過。
我們沒有權(quán)利用“母親”、“過去”、“將死”這樣的字眼去綁架納瓦——一個有思想和感情的普通女人,她不完美、不高尚、不偉大(這一點從一開始就是這樣,她不是為了偉大信仰而戰(zhàn),而是在向她的信仰復(fù)仇),那么最后的這三封信不正是這樣一個普通人的選擇嗎?再偉大的母親也不可能拋棄一切除了“愛”之外的任何情感,那么納瓦的選擇又有何不妥呢?
愛
這里的愛只說人物關(guān)系之間的愛,超道德的部分暫且不在討論范圍之內(nèi)。主要說的除了雙胞胎對納瓦的愛、納瓦對未謀面的阿布特雷的愛之外,還是著重要說阿布特雷對母親的愛。
所謂“愛之深,責(zé)之切”,在我看來影片中最大的悲劇就是阿布特雷,他的痛苦不亞于納瓦。作為一個孤兒,他的一生都在為了尋找母親而努力,他渴望成為一個烈士,只為了能讓自己的照片貼滿大街小巷,好讓媽媽看到他,他無所謂效力于哪個宗教,無所謂殺誰,他只要把任何事都做到極致,都是為了“紅”,為了有一個理由讓媽媽看到他找到他,其實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對未謀面的媽媽的愛,為了得到媽媽的消息他不惜做任何事,無所謂對與錯,但萬萬沒想到的是他的所做所為傷的最深的恰恰是她的媽媽,這是一個天大的玩笑,足以摧毀一切,片中投在墻上顫抖的影子,佇立在墳前摸不清的情緒,都足以感受到那種愛、傷心、痛苦、悔恨、憤怒等等無數(shù)的情感交織,這種交織帶給人們的震撼才是巨大的,到底是什么感情呢?郁結(jié)在胸口,說不出。
罪惡竟然來源于愛,而愛又毀于罪惡,這種愛恨的交織,才是真正的無奈所在,我們能說什么呢?因為有恨就否定愛的存在嗎?還是因為有愛,就寬恕一切的恨與惡?不,那是神性,不是人性,人性也許是:我在內(nèi)心深處深深的愛著你,這種愛任何感情都無法比擬,可是,原諒我同時也恨著你。
沒有愛也就沒有恨,同樣,沒有恨,愛又如何存在?雙胞胎如此,阿布特雷如此,納瓦也如此。
無奈
影片之所以會撼動人心,在我看來是一種深深的無奈。對戰(zhàn)爭的無奈、對信仰沖突的無奈、對愛情的無奈、對親情的無奈……
納瓦錯了嗎?她只是在為她的信仰斗爭;她的丈夫錯了嗎?他只是愛上了一個基督徒;阿布塔雷錯了嗎?他只是一個拼命想找媽媽,為戰(zhàn)爭所利用的殺人機器;奶奶錯了嗎?她只是想保護她的孫女和她的兒子才讓他們骨肉分離;信仰錯了嗎?它早在公元7世紀(jì)就已經(jīng)存在于這片土地了;戰(zhàn)爭錯了嗎?那并不是人們原本想要的結(jié)果……這其中的每一件事都是那么讓人憤恨,卻又無可奈何;或者別無選擇,或者無能為力。這就是戰(zhàn)爭的殘酷,它不僅僅只有逝去的生命……
從旁觀者來說,我們除了看著劇情的發(fā)展之外什么也做不了,我們在心里默念著那個可怕的狙擊手不是納瓦的兒子,可他是;我們在心里祈禱尼哈德不是阿布特雷,可他是;我們咬著牙祈求他們不要去看那三封信,讓這個殘忍的真相永遠(yuǎn)消失,可,它沒有……
尾
我認(rèn)為影片是在一個具體的歷史背景下從信仰、仇恨、愛、無奈四個視角給我們還原了一個真實地世界,不歌頌、不弘揚、不神化、不評價。僅僅是給我們講了一個殘忍的故事,這里面的每一個人物都是“人”。每個部分都恰到好處,墻上的影子、佇立的身影、無神的眼睛等等,留給了觀眾足夠的空間去思考和感受?!叭诵浴苯^不是能用言語說清楚的,它需要人們深入的思考與體會,“道可道,非常道”,如果能用某種感情解釋清楚一個人,或者評論一個人,那能說得出來的就不是那個人了,“人性”如果說得清楚就不再是“人性”了。就是這種說不出的“人性”才是這部片子足以撼動我們的地方吧。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作者。
---------------------(本文解釋使用權(quán)歸放影社所有,不得私自轉(zhuǎn)載、商用)------------------------
+
+
+
+
+
放你想要的 豈止于光影
如果《老男孩》讓人覺得變態(tài),那么跟此片一比簡直不值一提。
悲苦的女人啊!另,加拿大移民的過去真的好神秘阿。。
重要提醒:此片劇透了就無法看
四星半。真正的希臘悲劇,層層剝落后直指人心。面對真相,唯有沉默??催^越想越悲傷。。。
非常喜歡這部電影。雙線敘事的結(jié)構(gòu),娓娓道來,情緒到最后積累成一個震撼性的結(jié)局。雖然探討的是宗教,政治,軍事,恐怖分子,但關(guān)切的卻是個人——一個母親,那段被歷史所綿長的一生,平淡而克制的敘述,卻隱忍著強大的情感內(nèi)核,直到最后一刻爆發(fā),于是,觀眾被震懾住了,長久地處于這種情緒中無法自
停留在“失語”的狀態(tài)里,去除掉那個驚世駭俗Astonished的結(jié)局,這都會是一部偉大的電影?;秀遍g我去理解一加一的意義和有些神諭的這種錯亂的時候,跟那個女兒一樣,差點就喊出來。宗教讓人癡迷,戰(zhàn)爭讓人扭曲,自始至終不會少的愛充斥在兩者之間,讓一切都變得可以理喻。佳片。
實話說,一點不覺得假,因為母親和兒子都太努力了,總有一天他們會想見,而且在這種環(huán)境之下,一定會是以最殘酷的方式。徹頭徹尾的古希臘悲劇,交叉敘事。一般片子只會使用一種懸念營造方式,要不就是觀眾知道劇中人不知道,要不就是二者都不知道,這部片子兩個都用到了,給人以雙重震驚。兩封信很妙
一個女人的史詩 看完以后讓人恍如隔世
用倫理悲劇折射宗教戰(zhàn)爭,主題嚴(yán)肅、深刻,但故事畢竟狗血,所以,在影像、敘事上,采取極度克制、避免一切廉價煽情的手法,相當(dāng)明智。缺點是略沉悶。燒車、槍殺小女孩那場……最見功力。
看到1小時15分一下悟到結(jié)局,就像拼圖驟然清晰。對母親的動機設(shè)置感到難于贊同。真正的愛是沉默與承擔(dān),獨自吞咽和消化,是我的苦難今日在我身上清算和截止,絕不會強制性的讓一雙兒女踏上對痛苦抽絲剝繭的繼承之旅。如果導(dǎo)演讓母親瞞下驚天真相,帶著秘密離世,由兒女主動追尋謎底,結(jié)局會更震撼。
好久好久沒有看到這樣一個讓人震驚到愕然,并扼腕嘆息的故事,(或許它有些太過戲劇和巧合)一個女人愛與奇跡的史詩。宗教信仰的沖突可以烈火焚城,但綿延幾十年的親情誰也無法阻隔,“世界上最好的事,就是在一起”。22號美國上映一定再去捧場一遍,太精彩了。這屆的外語片水準(zhǔn)真不錯!
這個結(jié)尾也太狗血劇情了吧,其實這東西有BUG,不過以討論劇情就劇透了,自己看吧。借尋親去講一段痛苦的歷史,兩個時空反復(fù)轉(zhuǎn)換,相比之下,故事隨著真相的接近而變得更有趣了。
這才是尋找她媽的故事
開頭震撼的RADIOHEAD慢鏡直接將人帶入情緒,另外電影中有一個鏡頭母親的側(cè)面神似PATTI SMITH,后方熊熊烈火燃燒著大巴車,特別美
真相殘酷,逝去母親的三封信力道十足,但在一起最美的說法難以讓人內(nèi)心釋懷。很完美的電影,只是對于角色的悲劇性命運簡單的歸罪于歷史的錯誤,編導(dǎo)的這種做法實在有待商賈。致使觀眾進入故事容易,想走出來就難了?!铩铩铩?/p>
極具震撼力的杰作。1.廢墟之城,道德荒原,宗教仇殺,殘酷亂世,古典悲劇。2.維倫紐瓦的冷峻節(jié)制深得我心,避免煽情,以隱忍內(nèi)斂筆觸帶出傷痛。3.1+1=1來自老塔[鄉(xiāng)愁]。4.雙線敘事,Radiohead配樂。5.唱歌的女囚,腳上的三點刺青。6.無言以對是對所有真相的響應(yīng) | 沒有什么比相守相伴更美好的了。(9.0/10)
無法解釋母親這樣做的動機,使得整部電影最終的主題表達(dá)顯得很荒唐。整個尋找的過程其實是不斷挖掘恨意的過程,所謂的愛在哪里?對母親第一個愛人的交代幾乎沒有。影片過分追逐劇情的奇情,反而讓批判的力度大大減弱,母親無非是把自己心中的那份恨意,又傳遞給了雙胞胎而已。
槍聲震碎一個本該幸福的家庭,戰(zhàn)火燃燒一座無辜之城,俄狄浦斯的悲劇在這上演,每個人將面對的,是內(nèi)心的煉獄和刑罰。影片結(jié)尾用三封信稀釋了壯闊的悲劇,但是卻在每個觀者心中鋪上焚城后的焦土。喜歡戰(zhàn)爭片,猜到結(jié)局但依然深深震撼。影片仿佛有一只巨大的手推動著你接近尋找的真相,真相卻最難將息。
?93//娜瓦爾對愛的理解是去系統(tǒng)化的,對信教的家族來說,發(fā)生與異教間的愛情是骯臟;對民族主義者來說,異教的難民是要清除的污垢;而對于娜瓦爾,她珍視生命、相信普適的愛,不受意見體系的禁錮,認(rèn)為只是毀滅與殺戮骯臟,事物只要是因愛而生的便是純凈。娜瓦爾在池邊近乎木訥地釋然,她把孩子看作愛的結(jié)晶,就可以堅信孩子生來美麗,其他因系統(tǒng)沖突而差生的污穢都可以原諒;通過她的孩子們對母親命運的體會,沉默被打破,身份與環(huán)境的不協(xié)調(diào)、潔凈和骯臟的沖突、愛與恨的矛盾間,意外地出現(xiàn)了一種看起來像是無奈、又像是和解的心境,結(jié)果是命運可能性的殘忍被揭露,而人之情感進入平和狀態(tài)的機會被揭示。
兩代人尋覓的身影疊畫成一個愛與黑暗的故事,時空在這片焦土上匯合,她一生的故事,用一生尋找的愛,竟在硝煙中開出荼毒惡之花;用生命保衛(wèi)的秘密,用死亡消解的罪孽,用盡力氣告訴我愛你;得知真相的一刻,如2049木馬在手,重溫回望如摸索維倫紐瓦風(fēng)格漸成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