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了1960年代美國黑人社團黑豹黨歷史上的真實事件,故事聚焦于Hampton之死,他于1969年被殺,死于芝加哥警察局和FBI組織的一次突襲行動。警方開了80槍,而“黑豹黨”成員一共只開了一槍,這一槍還是來自于一位成員被警方打死后的肌肉收縮。Hampton與懷孕的未婚妻正在睡覺時,頭部被近距離射殺2槍,他當晚被下了藥,根本沒聽見任何警方的動靜,死后尸體被拖進小巷中,年僅21歲。經(jīng)過審訊,他的死被判定為“正當殺人”,后來在1982年,以185萬美元的賠償數(shù)額,達到了民事訴訟的庭外和解。
極其糟糕的中文譯名,和如此精彩的電影本身,大概是我看完這部電影后的第一印象,《耶穌是我同伙》和前一陣子的《芝加哥七君子審判》幾乎發(fā)生在相同的時間段中,《耶穌是我同伙》中甚至還提了一嘴當時在芝加哥接受審判的黑豹黨領(lǐng)導人博比·希爾。(現(xiàn)在豆瓣上已更名為《猶大與黑彌賽亞》,我寫這片影評的時候名字還叫《耶穌是我同伙》)
然而我覺得,本片要比《七君子》更好,《七君子》更多聚焦在了庭審之上,復原當時的圖景與審判,復原政府的黑幕,雖然節(jié)奏,鏡頭和表演都很好,但是看過之后,未免會感覺這些所謂的“七君子”,仍帶有一些幼稚的理想主義,這些人反叛的同時也吸毒泡妞,但仍不妨他們被稱為美國的脊梁。
《耶穌是我同伙》,完全就是另一重意味了,一場直線向下的悲劇,一個幾乎可以稱得上是英雄的殉道者,他們有著明確的景愿,有著腳踏實地的行動,但是時代并不允許一個黑人救世主的存在,更不要說,門徒中的猶大,會將手中的匕首刺向耶穌的胸膛。
劇透預警
黑豹黨
首先稍微介紹一下背景,電影并沒有對當時整個運動的全景進行描述,只將鏡頭聚焦在了黑豹黨其中一代領(lǐng)袖弗雷德漢普頓身上,如果對這段歷史不太了解的讀者,可以看看我接下來寫的一點對黑豹黨的介紹。
黑豹黨起源于對白人暴力鎮(zhèn)壓黑人的反抗,這種鎮(zhèn)壓其實從未停止過,從南北戰(zhàn)爭之后,黑人雖然獲得了一些權(quán)力,免去了成為黑奴的命運,然而在美國很多地區(qū)根深蒂固的觀念并沒有改變,白人至上主義在多地奉行,如果你知道格里菲斯的《一個國家的誕生》,就能看到里面對于3K黨美化的描述:黑人對白人暴力相加,于是白人組成了3K黨執(zhí)行正義。
當然這在今天看來是極為政治不正確的觀點,可是在當時,這種膚色之間的隔閡絕對比今日要嚴重很多,甚至今天,我們都依舊能看到白人警察跪殺黑人的事件發(fā)生。
總之,在那種情況下,黑豹黨應(yīng)運而生,創(chuàng)建者休伊牛頓和博比希爾發(fā)現(xiàn)了法律中關(guān)于持槍的一些漏洞,那就是,只要不把槍口對準人,那么拿槍上街就并不違法,于是黑豹黨成員活用了這種辦法,總是帶著一堆人上街,跟著白人警察,如果看到白人警察想對黑人施加暴力,他們就會進行抗議并舉著槍把警察圍住,雖然黑豹黨拿槍也不會真的去用,不過一般看到這些舉著槍虎視眈眈的黑人團體時,白人警察多少還是會收斂一些。
但是很快各個州就開始立法禁止攜帶槍支上街,黑豹黨為了能繼續(xù)發(fā)展下去,開始研習社會主義思想,其中尤其對毛選格外青睞,我想大家應(yīng)該聽過黑豹黨通過倒賣毛選完成初始資本積累的故事,但也確實,毛選成了黑豹黨的指導綱領(lǐng),他們形成了屬于自己的一套體系理論,通過救助自己所轄區(qū)域的黑人,給孩子提供免費早餐,免費醫(yī)療,來發(fā)展黨員,推廣思想,之后通過非暴力,但是不放棄暴力手段的方式一點點爭取到參政議政的資格,并準備以此推廣革命。
這些想法很好,挺多也付諸實際了,但是政府肯定是不允許這樣一個隱患的存在,于是兩位初始領(lǐng)導人休伊牛頓和博比希爾先后被抓,其中《芝加哥七君子審判》中就是描述了博比希爾審判的過程,他在庭審中因為沒有自己的律師,所以自己為自己辯護,這引起了法官的不滿,讓警衛(wèi)把他捆在椅子上封住嘴,這也成為了美國庭審史上值得詬病的一頁。
在兩位創(chuàng)始人落馬的情況下,一位黑豹黨的新秀:埃爾德里奇·克里夫上位,那時正值馬丁路德金被刺殺的時局,完全“非暴力抗議”的路線基本宣告失敗,更多黑人轉(zhuǎn)頭選擇了以更暴力的方式進行抗爭,克里夫就是這一思想的貫徹人,他不僅鼓動黑人進行抗爭,甚至開始團結(jié)所有被壓迫的群體(我們可以看到電影中黑豹黨也在努力團結(jié)各種反抗政體)。
但是克里夫很快受到了美國政府的“關(guān)照”,警察拘捕了他,他在被保釋后潛逃出美國,在阿爾及利亞建立起了黑豹黨的海外分支(電影中也有提到)。
黑豹黨此時群龍無首,也就是此時,《耶穌是我同伙》中的主角,弗雷德漢普頓成為了新任的領(lǐng)袖,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基本延續(xù)了之前的一些政策,包括救濟黑人兒童,提供教育,醫(yī)療,武裝黑人,不主動進行暴力活動,團結(jié)各個階層的力量等等。
當然,結(jié)局也如電影一般,在FBI的突襲活動中身亡,被黑豹黨的FBI線人下藥昏迷,死在了睡夢之中。
這之后,黑豹黨的影響力慢慢開始下降,雖然后來休伊牛頓被釋放,重回了黑豹黨領(lǐng)袖的位置,但是因為在牢獄中染上毒癮,所以做出了很多錯誤的決定,加速了黑豹黨的瓦解,海外的阿爾及利亞分支也沒能繼續(xù)發(fā)展下去,克里夫最后回到美國,同樣,博比希爾希望通過從政來復興黑豹黨,也未獲成功。
黑豹黨就這樣成為了時代之淚,不過現(xiàn)在想來,相比于美國黑人一生氣就上街游行,過一陣子又不了了之的所謂“黑命貴”運動,黑豹黨所推行的綱領(lǐng)與運動,反而更有建設(shè)性的意義,但對美國政府而言,也更為危險。
爛譯名下的好電影
就如我開頭所說的那樣,電影的譯名實在是夠爛的,《耶穌是我同伙》???英文名直譯過來是《猶大和黑人救世主》,猶大我們都知道,是耶穌十二門徒中最后為了利益將耶穌出賣的那個角色,黑人救世主顯然就是指的漢普頓,我猜這個譯名是直接把“彌賽亞”和耶穌等同,但是“彌賽亞”其實是對救世主的一種稱謂,耶穌可以是彌賽亞,漢普頓,對于那些黑豹黨人來說,正是屬于他們的救世主。
雖然譯名很糟糕,但是電影,真的太漂亮了,在描述這個幾乎是“完人”的漢普頓之外,背叛者奧尼爾的角色讓本片有了值得多角度思考的深度(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一切基本都是真事),于是在對漢普頓的惋惜和感到FBI殘忍的情感之外,我們卻很難對奧尼爾做出一個非黑即白的判決。
如他所說,他的行徑,留給后人,留給歷史去書寫吧。
黑人救世主的殉道
弗雷迪漢普頓,在影片中幾乎被塑造成一個完人的形象,他演講時慷慨激揚,他關(guān)心黑豹黨和所有黑人的命運,他把自己獻身給事業(yè),這幾乎是無私的舉動,讓漢普頓這個角色幾乎完美地對應(yīng)到了“救世主”的形象。
里面有幾段場景我想專門提一下。
一個是他出獄后,在教堂的那次宣講。表演得真的是太好了,我很少能見到這么激情澎湃的演說,而至關(guān)重要的就是,如他自己所說,他只是在講真話而已,他將自己內(nèi)心的思緒,如潮水般宣泄出來,而這種真實的情感,在人群中得到廣泛的共鳴,這一幕所具有的沖擊性,可比什么槍戰(zhàn),爆炸要猛烈得多,因為這是一種純粹語言的力量。
“行動大于言語,但是既然你在用嘴說話,那么在你演講的時候,就要記住你是一個詩人”
還有一段,就是最后一夜,我們甚至可以叫做“最后的晚餐”的一幕,當“皇冠”黨給漢普頓募集了一些資金,黑豹黨成員勸說漢普頓跑到阿爾及利亞避難的時候,漢普頓拒絕了這一切,并不是什么“我不會逃避”這樣的爛俗理由,而是“這筆錢,可以給黑人們再建一個好一點的診所”,“這個黨不是為了我,而是為了人民而建”。
所以,當這一切都破滅的時候,當政府的機器無情碾壓掉這個小小的幻夢之時,也更讓人感到悲慟,他們的景愿很小,他們這筆小錢,不過能為幾個黑人提供更好的治療,但是政府并不在乎這些,因為他們?nèi)莶幌乱粋€異己的存在。
所謂“黨同伐異”。
猶大的刺殺
FBI的殘忍,在影片中很多是通過奧尼爾這個“猶大”的角色表現(xiàn)出來的。
奧尼爾開始就因為偷車被捕,所以不情愿地成為了FBI的線人,但是一來二去,他覺得賺點錢也挺好的。
后來他知道了黑豹黨對叛徒的手段,所以心生動搖(其實這反而是FBI做出的殘忍行徑,但是沒有人告訴奧尼爾,所以FBI所做的這一切,成為了奧尼爾擔驚受怕的噩夢)。
在這之后,奧尼爾雖然對黑豹黨越發(fā)地有歸屬感,然而在FBI的脅迫之下,保全自身的意愿還是占了上風,于是他最后給漢普頓下了藥,讓漢普頓憋屈地,沒有反抗地,死在了夢境之中。
奧尼爾這個演員,也真的演得很好很好,記憶猶新的就是當他假模假樣地去指責黑豹黨里有內(nèi)奸(其實是他自己)后,先發(fā)制人的他自認為洗脫了嫌疑,于是開車出去的時候忍不住笑了出來,這份演出實在是值得多看幾次。
而在奧尼爾身后的FBI探員和FBI探員背后的美國高官,高官背后的美國政府,其實也很值得玩味,當他們以為大功告成后,沒想到上面又加碼了別的命令,甚至變本加厲地去威脅他們,于是這些人只能身不由己地去代表著“上面的意思”完成殘忍的屠殺。
其實我有在想,奧尼爾如果不告密,難道漢普頓就能免掉一死嗎?他不幫忙畫藍圖,警察難道就不會破門而入,難道就不會展開屠殺嗎?不可能的,最多只是會遇到一點困難而已,奧尼爾只能算是“幫兇”,漢普頓的死,根本原因不是下的安眠藥,不是那支射殺他的槍,不是持槍的警察,而是他們所有人之后,那個決心要除掉黑幫黨的意志。
奧尼爾,最后以死謝罪,還真的就和猶大走向了相同的命運,同樣因為一點蠅頭小利而出賣了屬于他們自己的“救世主”,同樣因為愧疚而選擇自裁,只是,這個救世主并不是耶穌,無論有多少人去呼喚,他也不會再復活了。
最美之愛
影片,還有一段非常美麗的愛情。
黛博拉和漢普頓的愛情,幾乎是理想化的,美麗到有些不真實的。
兩個人在一場演講中相遇,黛博拉希望漢普頓能用更詩意的方法表達自己的觀點,后來黛博拉加入了黑豹黨,為漢普頓撰稿,兩個人情投意合,靈肉相交。
喝咖啡的那一段,可真是浪漫而又委婉,黛博拉說:“我不知道你會這么羞澀”,在外人面前的漢普頓,是那樣張揚,霸氣,充滿著理想化的思維,然而回到了家,卻又是那般溫柔,小心翼翼的呵護著他所希望保護的一切。
當然,在這之后,黛博拉懷了孩子,漢普頓卻并不能給孩子一個完美的出生環(huán)境,因為他們身處戰(zhàn)場的最中心,所以對于漢普頓來說,自己為之獻出生命的事業(yè),和想要守衛(wèi)的家庭,同樣構(gòu)成了一組無可調(diào)和的矛盾。
只是黛博拉和漢普頓是如此相愛,他們相信著更好的未來會解決這一切。
如果還有未來的話。
《耶穌是我同伙》可以算是開年的驚喜之一了,因為其基于歷史的緣故,所以可能在了解這一段黑豹黨的往事后,大家對本片的接受程度會更高一點,但毫無疑問,本片無論是在情感,表演,和想要傳遞的思想上都非常有力且完整,影片中的“漢普頓”與“奧尼爾”又正好對應(yīng)了圣經(jīng)故事里的“耶穌”和“猶大”,讓本片有著近乎宗教啟示錄的意蘊。
誠然,這段不光彩的美國歷史,現(xiàn)在已經(jīng)少為人知,我猜美國課本談到這一段可能就模糊處理了,然而電影將這一段重現(xiàn),讓我們看到這番“美國黑人反抗運動最高潮”的景象,這么比一比,不知道現(xiàn)在那些上街打砸搶燒,0元購的美國黑人們會不會自慚形愧,50年前的這群黑人,他們愿意為了自己的事業(yè),為了一個景愿而付出生命,現(xiàn)在的黑人呢,是為了自己的耐克和阿迪達斯上街破壞的主罷了。
我想,估計現(xiàn)在FBI再找線人,也會很容易吧。不知有多少人會為了那30銀幣,把有毒的利劍刺向本來要解救自己的恩人懷中
一邊打了七把lol人機一邊把電影看完了 。我看這個主要是因為戴錦華老師的推薦 ,還有就是我一看視頻里的電影封面,這不是亞特蘭大里那個神神叨叨的老黑嘛(名字忘了...),于是我抱著對這哥們兒的好感把電影看完了,果然演技不差。女主是墮落街傳奇里的那個胖妞,她演的也挺好的。政治是不流血的戰(zhàn)爭這個說法我還是第一次聽到哈哈,有受到教育。至于能受到多少啟發(fā),害,早就被娛樂消解掉了,我不是因為一部電影就堅持道路自信了,發(fā)展才是硬道理,隨著我們的社會變得越來越好,自然會有人去思考道路選擇這些問題。這部電影給我的最大啟發(fā)其實是存在即合理,也許山那邊的人們就適合那樣生活,所以那邊就總會有猶大站出來跳反。不管電影是怎樣敘事的,我們是我們,他們是他們,那個風起云涌的、共產(chǎn)國際的、第三世界主導的六十年代已經(jīng)過去了,現(xiàn)在是對面的大樓玻璃上的藍天白云反射在坐在沒改造的老舊小區(qū)的七樓里的我的眼睛里的中午,天氣悶熱,電風扇和電腦的噪音相得益彰,我得趕緊再來一把,殺殺時間。
繼女孩折戟后帶著不良的預感鼓起勇氣看了《猶大與黑彌賽》,果不其然地沒有期望還是失望了。
影片是“傳記劇情片”,講述1960年代后期芝加哥黑豹黨主席被FBI線人背叛,并被FBI暗殺的事件。
什么叫傳記劇情片?到底是寫實性的傳記還是藝術(shù)化的劇情?最后呈現(xiàn)的效果卻是一個既不寫實的傳記也不藝術(shù)的劇情。
影片從直白露骨的片名,到平鋪直敘沒有觀賞性和附加創(chuàng)作價值的劇情,并沒有多少電影的藝術(shù)在里面,是一個完全低配翻版的《愛爾蘭人》。假如作為單純的傳記電影,又存在著許多細節(jié)上不符合現(xiàn)實邏輯的畫面。
總之這部影片用平實的手法,講述了一個為一部分人所熟知的故事——并不能提供任何附加的信息和思考,我不明白對于他們?yōu)槭裁葱枰^看這部影片。
而對于那些對這個故事一點也不知道的觀眾,我也并不知道這部刻板描畫了傲慢無知的一個群體和散漫天真的另一個群體的影片在什么地方有能夠強烈激發(fā)觀看的興趣之處。
但是超脫出電影的范疇來看它,倒也并非沒有任何意義。雖然電影中所想表現(xiàn)的事件,拋開歷史原罪來看,是一個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
一個片中的細節(jié),一位被警方描繪成為冷血殺手在和警方持槍對戰(zhàn)中被擊斃的幫派分子,不過是母親口中的乖寶寶不巧帶著長槍去追尋自己被警方帶走生死不明的兄弟的下落,而那位被警方轉(zhuǎn)移醫(yī)院可能被秘密殺害的兄弟之所以入院也只不過是因為保護社區(qū)而被警方射傷,而警方之所以要騷擾社區(qū)也是因為幫派號稱要趕走警察自治被挑戰(zhàn)了權(quán)威,而幫派之所以要趕走警察實現(xiàn)自治也不過是因為警方濫用暴力,而……
但是從片頭大家認真學習毛主席語錄的花絮中,我們還是能夠深切地感受到老嗲主義的前瞻性、正確性和領(lǐng)導性的。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zhì)彬彬,那樣溫良恭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
可惜片中的主角們只學到皮毛,“槍桿子出政權(quán)”、“政治是不流血的戰(zhàn)爭,戰(zhàn)爭是流血的政治!”、“歷史是人民創(chuàng)造的”等語錄喊得很響,表面文章做得很足,落實到行動中卻全然看不到組織性、紀律性和政策綱要。
影片中,在一個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環(huán)境,照搬兵法紙上談兵,而沒有成功構(gòu)建有XX特色的XX主義,是注定要失敗的。
用請客吃飯的態(tài)度來搞革命(Revolution),最終不過是搞成了復仇(Revenge)——冤冤相報何時了,無窮匱也。
拍這樣一部社會熱點但是效果普通的影片,也很像是用請客吃飯的態(tài)度在鬧革命,將政治明星化、革命娛樂化,我并不知道它的用意能何在。對了,影片最后表示主角后人是現(xiàn)黑豹黨主席,搜得死內(nèi)。
希望我們正在經(jīng)歷和大家所需要面對的各種社會正義抗爭,不會淪為像該影片一樣刻板形象描繪、浮于表面形式的風潮而已。
公眾號【紐約Gnome看世界】原文: 不管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革命都不是請客吃飯
a.以這種方式描寫Hampton是值得懷疑的。1.它把重點放在Hampton的自我犧牲上,而不是黑豹黨及其合作力量的集體行動上。2.把他的死說成是“必要的”,賦予它一種不必要的悲劇性品質(zhì)。
b.影片始終關(guān)注個人行動和決定,這喚起了一種對暴力的非人性的認識(如黑豹黨成員射殺躺在地上的警察)。所有暴力都是非人性化的,但影片沒有區(qū)分有一定政治意識的自衛(wèi)行為和警察的暴力行為。
c.后殖民主義的主要角度,涉及到它選擇在哪里找到它的戲劇性以及它所呈現(xiàn)的視角。影片不是以Hampton的政治為中心,而且講述了他與奧尼爾之間的故事。大多數(shù)決策時刻都涉及奧尼爾。比如在1:19處Hampton的演講。鏡頭在奧尼爾,Hampton和fbi特工之間切換,這表明線人面臨著痛苦的抉擇——犧牲自己,聲援Hampton還是背叛他。奧尼爾的視角代表了導演的政治選擇,即關(guān)注他們認為最有趣的元素。對他們來說,Hampton故事中最有趣的部分似乎是一個告密者的心理,一個充滿矛盾并面臨道德和生存困境的人,而不是Hampton本人所實際代表的政治潛力。
毛主席帶領(lǐng)中共取得革命的勝利,成為世界諸多有革命意志團體之戰(zhàn)神,被諸多革命者學習膜拜。與此同時,西方世界的當權(quán)者,也在研究我們的戰(zhàn)神毛主席,并系統(tǒng)的研究反革命戰(zhàn)爭,以當代法國學者加呂拉為代表提出“權(quán)力的技巧就在于依靠支持的少數(shù),以便拉攏中立的多數(shù),并迫使敵對的少數(shù)中立或消除之”,美國的彼得雷烏斯將軍接過了加呂拉的論調(diào),并把美國反叛亂理論放在自己編輯的《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zhàn)隊戰(zhàn)地手冊》中,從毛主席到加呂拉,再到彼得雷烏斯,汲取的不僅是反革命戰(zhàn)爭的精髓,還有核心的政治愿景,這是一個政治理論,并非簡單的軍事策略。這是一種世界觀,一種處理所有情況的方法——無論是在戰(zhàn)場上還是戰(zhàn)場外。 吾輩慶幸領(lǐng)導中國革命的領(lǐng)袖是毛澤東,只可被模仿,從未被超越。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沒有壓迫的時候咱就好好過日子,讓“面包和馬戲”充滿我的人生,增智慧者,增苦惱。 重要臺詞 1“我們要的不是民主,我們要的是社會主義” 2“改革只是主人教給奴隸怎樣做個更好的奴隸” 3“你們猜怎么著?美國現(xiàn)在就著火了,在大火熄滅之前,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了” 4 “如果我們輸?shù)暨@場戰(zhàn)爭,世界可能就是他們的了,我們的生活會天翻地覆” 5. “你們能謀殺革命者,但你們殺不死革命,你們能謀殺自由斗士,但你們殺不死自由”
我在《猶大和黑彌撒亞》的豆瓣短評中說,影片展現(xiàn)了一種和中國完全不同的變革方式,漢普頓看似在演講中提到要建立社會主義,要學習毛,然而他的斗爭范圍,或者說黑豹黨的變革野心,和中國不同,并不在于要建立一個新政權(quán)、要推翻舊階級的統(tǒng)治,而是在現(xiàn)有政治體制的基礎(chǔ)上,對文化和政治(政府)進行改良(第43分鐘演講),注意,這里的政府和國內(nèi)理解的政府不同,三權(quán)分立制度下,政府與司法是分離的,我們能看到,最后即使?jié)h普頓死了,妻子和他同志們的反抗方式不是推翻政府,而是訴求于司法,要求司法對政府進行約束和宣判,這是在中國革命史上無法想象的方式,因為在國內(nèi),即使宣傳法治的現(xiàn)在,我們心底里仍然覺得政府和司法部門是緊密相連的,你無法想象在20年代,陳獨秀、李大釗去向法院提起訴求,說要控告政府,我們采取的方式,或者說一直以來中國這片土地采取的變革方式,都是推翻一個政府,推翻一個政黨,建立新的政權(quán)。這大概就是多黨制國家和一黨制國家不同文化對人的馴化吧。
當然,也有可能是,這畢竟是個面向全體民眾的電影,美國政府不可能允許毛思想的進一步傳播,所以對電影里展現(xiàn)的變革野心,刻意柔化,局限于文化和政治改良,最后引導一句,真實故事的主人公最終得到了司法上的反正,看完后的美國人民走出電影院,面對比幾十年前繁榮百倍的現(xiàn)在,欣欣然于改革的進步,雖然最后會跟風似地喊上一句pigs,大概內(nèi)心還是慶幸美國的進步和偉大吧。(手動狗頭)
所以通看全片,你會同情漢普頓的遭遇,敬佩他的革命決心,抑或?qū)ε淹揭а狼旋X,但卻始終無法對影片中提及的美國革命文化產(chǎn)生共情?!皹寳U子里出政權(quán)”、“政治是不流血的戰(zhàn)爭”、“人民的力量”...這些字眼對于我們是如此熟悉,在我們心中,它們是老一輩革命者用鮮血總結(jié)出的經(jīng)驗,是無數(shù)先驅(qū)用生命開辟出的道路,然而移植到不同的文化情境下,卻開出了不一樣的花來,顯得如此軟弱和妥協(xié)。這或是一種誤解,一種文化差異造就的溝壑,又或者是這時代不同社會一致的走向......
爆米花下的種族革命,不過是撫慰不平者的嗨藥。處于這個時代去回看幾十年前的革命過程,本就是非?;逎推D難的事情,能夠汲取到一些來自歷史的力量,是最樂觀不過的了。
圖片取自電影截屏
文章內(nèi)容未經(jīng)作者許可禁止轉(zhuǎn)載!
相當具有煽動性的電影。我一直在想,假如人類歷史上,非洲文明走在前端的話,黑人會不會也要奴役白人,應(yīng)該是的吧,因為這是歷史規(guī)律。
街頭版《芝加哥七君子》。相較于前者,勝之于核心人物有血有肉,復雜而豐富,歷史悲劇感在小人物的掙扎中油然勃發(fā);然而既限于一隅,單純注視小人物的人生轉(zhuǎn)變,又缺乏以小見大的妙筆,便不能以細微處見大寰宇,人物雖存,卻不能見時代,這是劇本與主題上的根本局限,雖在“猶大與黑彌賽亞”這個題目中可見偌大野心,但顯然眼高手低了
死者的未婚妻,原型人長得很美的。影片選角,怎么選了個難看的?太不符合歷史了。 黑人的表現(xiàn)欲很強,影片也是略略夸張了點,渲染效果還是不錯的。影片還是很好看的。年度最佳美國片,4.5星推薦
打著槍桿掌權(quán)旗號的黑豹在幾任領(lǐng)袖紛紛歇菜的情況下,冒出了一個弗雷德,此君一心為民,可惜不是輕易被捕,就是總部被炸,本片以耶穌猶大類比了弗雷德與比爾,臥底比爾經(jīng)歷了劇烈的心里掙扎,不過黑豹的短命早已注定,最終的射殺卻毫無疑問讓人惋惜。
演的真好,沒有主角兩位都提男配。和黑色黨徒質(zhì)量差不多
個人利益的斗爭與個體犧牲換取的集體利益,電影充滿著一些美麗的時刻,但是最激昂的畫面不是槍戰(zhàn)而是言語的力量,最痛心的不是死于抗爭而是死在夢里。
加上這部,今年奧斯卡獎最佳影片提名的9部美國電影我就都看過了。和《芝加哥七君子審判》一樣,這部也是關(guān)于上世紀60年代美國黑人革命運動的歷史題材,它們的出現(xiàn)及被關(guān)注,應(yīng)該和近期的“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有關(guān),可稱為美國社會的“主旋律”。片子拍得不錯,特別是它以被FBI雇傭的“猶大”— 臥底線人為敘述視角,除了再現(xiàn)政治歷史外,多了些許人性的內(nèi)涵。影片中信奉并極力鼓吹“暴力革命”的黑人“黑豹組織”頭目,卻被警察用秘密、卑劣地暴力手段消滅了,令人感慨:暴力革命與暴力治安孰是孰非?就看你在社會中的不同立場和位置了。
6.5/10
在看過One Night in Miami和Ma Rainey‘s Black Bottom后 我認為這部Judas and the Black Messiah是今年最好看的黑人題材電影 看片前我不知道Fred Hampton和Bill O'Neal是誰 但這兩小時我完全被這兩個人物吸引住了 他們讓我想起了刺殺神槍手中的Jesse James和Robert Ford 前者是極具個人魅力的黑人領(lǐng)袖 后者是與魔鬼達成交易越陷越深的猶大式叛徒 這兩個充滿悲劇色彩的人物的復雜多面性被逃離絕命鎮(zhèn)的兩位演員脫胎換骨般的演繹的太精彩了 印象最深的一場戲 剛出獄后的Hampton在黑豹黨集會上慷慨激昂的高喊著為自由抗爭 站在臺下應(yīng)和著的Bill與招募他的FBI探員四目相對 從他的眼神能看到這個人物注定的結(jié)局
“不流血,無革命” 片中的那段引用如是說;于是犧牲,于是留下一筆。在特殊時境造就的民權(quán)話題活躍的2020-2021頒獎季,與《芝加哥七君子審判》齊力完成了對當時的某種梳理與匯總。但更多時候,不只聚焦對Fred Hampton高亢陳詞回顧與歷史重述上,也同樣知道用“無間道”這樣的類型感來妝點和設(shè)計這個早已明確終點、但卻可以增進了解和沉浸的故事。比較難得或是之前都鮮少做到的一件事是Jesse Plemons和Martin Sheen在還原了臉譜化的人物之外,還被賦予了更多拓展角色的表現(xiàn)時刻;皆因雙方的對撞,最終成就了全員也可圈可點的表演。Daniel Kaluuya的下一提,搞快點!
7.5分恨吶,黑豹黨這么傻白甜,符合真實嘛。沒怎么講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的東西,就一起學毛主義給我看樂了。其實電影技法也一般,但是配上性感的黑人音樂,情緒一下就被煽動起來了。我要是非裔美國人我也去BLM了。
組織被滲透被打壓過程中殘酷斗爭的縮影,再次證明保持黨內(nèi)純潔性秘密性與紀律性之重要。各個國家有自己的歷史背景,cccp和cpc的經(jīng)歷無法(即使是小范圍)實現(xiàn)的重要原因是美政府強大且有人心,仰賴于從全球搜刮的血汗和轉(zhuǎn)嫁出去的危機,從全體國民的角度看生活沒有到一個過不下去的程度,這些轉(zhuǎn)嫁過程反向加劇了亞非拉的獨立解放斗爭,算不算某種程度上的燈下黑。
標題翻譯的是啥玩意啊。看了以后必須去看看當年的真實事件,然后發(fā)現(xiàn)歷史真的是這樣的,當年的FBI警察真的無法無天,Lakeith那個角色是真的那么糟糕。而且電影沒表現(xiàn)出來的是fred hampton當年只有21歲,都是一群熱血青年。
Revolution is the only solution. 很powerful. 在anticommunism propaganda 已經(jīng)成為宗教的美國, 這樣的題材并不是所謂的主流政治正確. 說什么黑豹黨臭名昭著的,是對zf與系統(tǒng)的暴力惡行視而不見,也是對黑人社區(qū)經(jīng)受的一切充耳不聞。電影還是可以做到更好,比如到1968年,2/3的黑豹黨員是女性, 這點完全沒體現(xiàn)。新一輪的左翼革命必須由勞動女性主導。
選角選得很到位,兩位男主都給出了不錯的表演。太心塞了,F(xiàn)BI闖進Fred家里刺殺他那一段是真的看哭了,you can murder a revolutionary but you can't murder a revolution. 真的是50年前的戰(zhàn)斗還在繼續(xù)。
這個片子叫啥猶大與黑彌賽亞啊,直接叫黑猶大唄。。。除了聯(lián)合了當?shù)厣鐓^(qū)和一開始各種不服的皇冠黨之外,沒看到黑豹黨還干了別的任何有建設(shè)性意義的事情。就像開篇hampton說做比說重要deborah說可是你就是在說啊。全片就光看hampton做演講了。。。這部電影可以做芝加哥七君子的補充知識。。。
第一遍,2021.02.13,第二遍,2021.02.15,盡管影片的拍攝制作層面覺得不錯,但其故事還是沒能引我入勝?!?美國電影學會2020年度十佳電影+特別表彰的11部作品全看了,不出自己所料,盡管有年度最愛的《心靈奇旅》入選,AFI評選的2020年度電影于我的整體觀感還是和2018年一樣不太理想,成為2010年以來數(shù)一數(shù)二差勁的一屆。
黑人爭取權(quán)利過程中,終于出現(xiàn)了表現(xiàn)更多細節(jié)的電影,這個是講一個背叛的故事,猶大被呈現(xiàn)了出來。
比起電影直接呈現(xiàn)的斗爭,我更想看O' Neal在陳述當年罪與罰后自殺的故事。
還是和許多同類作品一樣,影片對于黑豹黨的聚焦仍然側(cè)重了口號性的內(nèi)容,沒有深究其政治理念和實踐,不過這部電影優(yōu)秀的攝影和絕佳的表演完全彌補了這些小缺陷,上一次看到如此強大的二人組化學反應(yīng)還是在《愛爾蘭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