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不少人以為《臉龐,村莊》(2018)是華妲退休前最后杰作,她連奧斯卡終身成就獎亦袋袋平安,偏偏俏皮一笑,又交出這部活潑生猛的紀錄片。由巴黎、洛杉磯到北京,馬不停蹄開班分享創(chuàng)作理念,這位九十歲祖師奶奶不言倦,反正花樣年華已被喚作「法國新浪潮祖母」,索性成為影壇萬年青。 本尊娓娓道來啟發(fā)《短角情事》(38 屆)的好奇心,《拾穗者與我》(25 屆)的細膩觀察;至今不輟光影實驗,不吝將藝術觸覺傳承。是為一生回顧展?言之尚早!
疫情之前去過日本豐島跳島,當時在豐島美術館感受了一次不尋常的藝術體驗。那是這樣的一個裝置——整個藝術館就是一個裝置,白色的半圓建筑像個希臘產(chǎn)的飛碟。地面上是2灘水滴匯聚的裝置,天花分別是露天的圓,剛好把外面的景借到建筑里。
這個美術館的目的就在于讓人們席地而坐,看看水滴的運動。對我來說,無異于把我拉回兒時看螞蟻從這里爬到那里的時光。這對我來說真是一次慈善之舉。當時工作很忙,像小時候那樣的時光越來越少有,所以很感激那個藝術家,把沒有意識到正在流逝的自己,拉回那個時候。不管是當時的感受還是就那樣的形式,讓我感受到藝術善的一面,畢竟不是所有藝術品都強調善。
隔著屏幕看瓦爾達,又一次讓我感受到這種力量,還有瓦爾達讓人拍案叫絕的創(chuàng)意。這部紀錄片就像一個了解瓦爾達藝術說明書。靈感-創(chuàng)作-分享——從龐雜的世界提取一個理念,重新整合創(chuàng)作,再分享出去。
世界是實在的,不隨人的意志而轉移。但人又是主觀的,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世界,瓦爾達的世界真是太神奇了。
一句希臘語而不是英語或者別的什么語言,去表達那種相見的喜悅。
從諳熟食物營養(yǎng)的拾物者,到從一個心型的馬鈴薯生根發(fā)芽的善意
每個老人曾經(jīng)都是被疼愛的小孩
一起觀看寡婦的影片又獨自傾聽她的心聲,那種即與集體共享一種情感又保有隱私感的設計
還有三聯(lián)畫的形式
在《臉龐,村莊》中采訪到一個說給羊角帶上彩色帽子的觀點
給貓的葬禮,改變了孩子對死亡的感覺
在沙灘中工作在沙灘中流逝
...
瓦爾達分享出來的她看世界的方式,真的太有趣了。
靈感,創(chuàng)作和分享。
靈感是拍電影的原因
沒有什么是普通的。
他們代表沉默的大多數(shù),這就是我拍的東西。
海灘是讓人充滿靈感的地方,是存于內心的風景。
電影人的噩夢是空空如也的影院。
紀錄片分為兩種,一種純粹且未經(jīng)加工,僅僅呈現(xiàn)現(xiàn)實,那些紀錄片可能是非凡的;我希望它變成一部電影,有真實的現(xiàn)實,也加上一些自己的編排。
三聯(lián)畫
正是藝術,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國家,民族,宗教和年齡。 我對其他人更感興趣,我更喜歡拍攝他們,其他人激起我的興趣,激勵我,引起我的好奇心,讓我困惑,讓我著迷。
如果我們“打開”一些人,就會發(fā)現(xiàn)一些風景,如果人們“打開”我,他們就會發(fā)現(xiàn)海灘。
我喜歡將現(xiàn)實和其代表形象聯(lián)系在一起。我也會把動態(tài)畫面和靜止畫面結合在一起。
牛,動靜結合。
當我一個人在海邊時,我能更好地感受一切,雙倍的感受。 真實的人是我作品的核心。
JR攝影師,我們一起找到了下降的視力,帶來的美。
藝術就應該讓我們意外。
在模糊中消失,離開你們。
在資料館看的第一部電影,觀感極好,沒有小孩也沒人亂說話,最后大家還一起鼓掌了??比起導演,阿涅斯奶奶在這部紀錄片中更像是一個行為藝術家?????印象很深的有好多,比如那個心形的土豆,那個靜止的牛和倆動態(tài)的牛,努力生活的小人物和大人物們,那些cos出來的畫,那個不愿意割掉羊角的女人,那些好大的肖像畫,被搬進室內的海洋,用膠卷做的小屋(回收利用原來是一件這么快樂的事,小時候一直對回收無感,它對我來說就只是幾塊錢或者一個很丑很丑的小學生參賽作品)那些死掉的、被剖出內臟的魚,十六位寡婦的訴說,遙遠的近代中國人,美麗的法國村莊,那扇藍色木頭窗戶,從垃圾堆撿蘋果吃的生物學畢業(yè)生( ̄? ̄),每個人都值得被關注,世間萬物都值得被注視!
最后,跟觀眾分享自己的世界果然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也好想這樣做,可是我是個蠻無聊的人??希望下輩子可以成為一名導演(或者物理學家?)
Varda par Agnès是一部小得不能再小的電影,但從運鏡到剪輯再到配樂,幾乎無一處不有趣。
那種感覺就像,花了極少的錢做了一桌最最簡單的家常菜,沒有多高級稀罕的食材,也沒有多精致優(yōu)雅的環(huán)境,但就是讓人吃得唇齒留香。
這部電影在法國上映不到一個月,瓦爾達便于巴黎逝世,在她91歲生日的前一天。其他評論中也已多次提及:懷念、大師、之母……影片中穿插的她的那些經(jīng)典之作,就是明證,無需贅言。
還是回到電影本身,瓦爾達就像一個巨大的發(fā)光體,你很難想象那樣一個思維敏捷、口齒清晰、中氣十足的Madame居然已經(jīng)90歲高齡了,外媒對她的評價“monument du 7e art”(電影界的豐碑) “influential director who lived for every moment ”(永遠活在當下的影響力導演)……
瓦爾達在電影中說她拍了很多真實的人、無意義的瞬間,她好像并未因為自己的導演身份而帶上攻擊性,在菜市場上撿剩余食物的人、年老的寡婦、法國農村的路人……愿意跟她交談并出現(xiàn)在鏡頭中,那種日常和細膩,在很多男性導演中的作品中確實較為少見。
我想其中的原因,除了眼緣(瓦爾達那么可愛的)以外,還有一部分是被拍攝者能感受到瓦爾達對別人的尊重和真誠吧。這里需要補充一個小細節(jié),Varda par Agnès是我目前看過的所有電影中片頭最長的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將致謝放在片頭的電影。影片中有幾幕是瓦爾達對著臺下的學生講的,我留心看了片頭,有一頁寫著謝謝索邦大學的教授xx和他的學生們:xx,xx, xx……然后是一二十個名字。
愛人,尊重人。瓦爾達的電影那么有魅力的原因,或許就在于此吧。
電影,一如人生中,重點在于感受和體驗。 Les films, comme dans la vie, se concentrent sur les sentiments. 記錄生活,更重要的是記錄記憶。 Enregistrer la vie et, plus important encore, enregistrer la mémoire. 對于她來說,靈感從生活中不請自來。她記錄的都是她生活中的人和事情。觀察記錄真實,記錄已知和未知,人和社會。 創(chuàng)造力,她知道如何去安排選景,如何表現(xiàn)人物和環(huán)境的關系,如何進行場景的切換,選用什么樣的拍攝方式,如何選角。 自由,拍攝自己的朋友選用各種名畫;面對演員的自主性她也有解決方式,坦然處之。她的自畫像非常有個人藝術特質。 她有很深刻的藝術底蘊,她用巴爾東?格里恩的畫作作為電影的核心意象。她用馬鈴薯開設了一個展(視覺藝術)。也許展的意義就在于藝術家用自己的方式講述了自己的經(jīng)歷,表達自己對一個事物,一個社會,一種對于客觀的主觀感受。她將自己的作品表示為向15.16世紀三聯(lián)畫的致敬。 作為一個藝術家,她給了我藝術的新視界和新的表現(xiàn)形式。她的三聯(lián)畫(弩瓦穆堤三聯(lián)畫)給我了新的啟示,去思考一個畫之前發(fā)生了什么,之后發(fā)生了什么。三聯(lián)畫這樣的結構給了我很好的解釋。她給我展示的可以是什么人發(fā)生的什么事,也可以是一種理念,比如生活需求。
她的生命有想象力和創(chuàng)作力。她有著自由而靈動的靈魂。我羨慕這種自由。
他以為我們可以在幸福之中再加上一些幸福(但是他錯了)(此處寫出軌)
32:00左右
大特寫的乳房、人臉、眼睛、靜止甚至直視鏡頭的人。
享受選擇顏色的過程……藍色紅色黃色……顏色野餐的主題是紅色,彩色淡出的繽紛
這部電影我想這么形容它,它就像一個夏天的美麗桃子,色彩是那么的好看,但在里面有一條蟲子,這是一個悲劇。
他承受不住這個時刻,事實上,他無法熬過這個瞬間。因此,我不斷重復這一幕。我嘗試去“重復”,我運用了“重復”的手法
33:22左右
40:42 模仿畢加索的畫進行人物裸替造型 審核原因圖不放了
(回頭真應該把《藝術的故事》好好拿出來補補基礎,二百多不能白花呀)
48:33 女人的孕肚 切開大南瓜+掏籽的隱喻
49:33 選取了一些人的臉來探討“一些人他們也曾是新生兒”,最后一張臉很有嬰兒的懵懂無知的感覺
1:14:22 土豆革命 萬物皆有靈
后面裝置藝術了,比如遠方的9個寡婦被每個觀展的戴著耳機聆聽不同的聲音,暫不表
1:50:40 近視的視覺化處理,跳動的字符
就像海風和沙子沖掉巖壁上的人像一樣,老太太和JR在最后也消逝在海、風、沙子之間。
渺滄海之一粟。
#上海電影節(jié)#聽瓦爾達說,說那些電影,那些想法,那些人,以及那些事。依然是那個調皮而又充滿激情的生動的小老太。
瓦爾達的公開講座選錄+CC碟訪問選錄+創(chuàng)作實錄。她真的是創(chuàng)作欲極強的人,平面照,紀錄片,劇情片,行為藝術,裝置藝術一個不落,思維又是如此開闊和敏捷,言行又是如此風趣和睿智,這一切奠定了她的獨一無二。希望這不是瓦爾達的最后一部片。
“如果打開‘人們’,會發(fā)現(xiàn)一個故事。如果人們打開‘我’,會發(fā)現(xiàn)一片海灘” 學會陪伴時間。那些別有味道的設計和創(chuàng)作,信手拈來的靈感,像童心對世界保持的好奇,以及分享的樂趣…瓦爾達對電影的謙卑,值得永遠敬仰。膠片副卷做成的電影小屋,就是最純粹的夢…
讓人如沐春風的一生,光影流年,完美謝幕,她知道從一個世紀通往另一個世紀的通道。
既是阿涅斯電影大講堂,也是瓦爾達作品回顧展。靈感、創(chuàng)造、分享,三個關鍵詞的提煉精準、透徹,不僅適用于電影,同樣適用于詩歌。靈感是寫什么,創(chuàng)造是怎么寫,分享是如何傳播。藝術家的一生,就該以藝術的方式來告別。你好阿涅斯,再見瓦爾達。
#2019法國電影展# - 當觀看這樣一部真誠的、智慧的、輕盈的、用整個生命作為長度的影像時,我想多說點什么,可是我什么都說不出。
燈亮的時候有種“啊,這樣就結束了嗎?”的遺憾,根本看不夠。一位以愛意觀望世界的人,絕無僅有的美麗靈魂,她的時間已經(jīng)到了。
模擬訪談,大師班現(xiàn)場,新浪潮祖母對自己過去幾乎所有作品的親自講解回顧。盡管瓦爾達已90歲,影片的形式也有點平淡和重復,但是偶爾仍有幽默和睿智的靈光閃現(xiàn)。靈感、創(chuàng)新和分享這三條電影創(chuàng)作定律讓人印象深刻。但愿這不是老奶奶的最后一部作品吧!
阿涅斯·瓦爾達的一生,就是把名字寫在海灘上。以《兩個瓦爾達》開始,以《臉龐,村莊》結束,熟悉瓦爾達后期紀錄片拍攝模式的,應該對這種大師班和工作坊視頻不陌生。若是第一次撞見的,可能會覺得“純分享”的表達形式有所局限,很像藍光高級花絮。瓦爾達看似精心準備了這次謝幕,她和桑德里娜·博內爾坐上《天涯淪落女》的推軌就出現(xiàn)了,但有些元素又隨心所欲,作曲家、下半段突然切入更深的創(chuàng)作:攝影和當代藝術。正是如此,我覺得如果拿電影導演來描述瓦爾達是不夠準確的。結尾和《南特的雅克德米》一樣,不走字幕。瓦爾達最終選擇了諾曼底的海灘——那段故事也是《臉龐村莊》最讓人觸動的一段。
這不是一部電影,沒有任何打分的必要。
簡單,聰明,清澈見底,坦率真誠。周末看一部這樣的片子真的神清氣爽。
是瓦爾達對畢生創(chuàng)作生涯的溫情回顧,時間線非常清晰,創(chuàng)作靈感、理念、內涵、所指皆被娓娓道來(法語真好聽啊)——縱然評論家們從各種角度剖析過她的電影,終不及有幸聽導演自己敞開胸懷的真誠分享;這也許是瓦爾達寫給自己的遺書,是留給電影史的教科書,更是送給影迷的情書——已不能用單純閱讀一部紀錄電影的邏輯來評判了。/(私以為)瓦爾達最好的三部作品恰好跨越三個十年:南特的雅克·德米 1991>、阿涅斯的海灘 2008>、臉龐·村莊 2017>,她已把每個階段想說的話都透徹而深邃的說完了。// 化用一句評語:阿涅斯·瓦爾達本身就是電影藝術史上“最美的收獲”。// PS. 一個彩蛋是得見近半世紀前作品的超清片段;R.I.P.
不管你是不是瓦爾達的粉絲,這都是一部令人動容的電影。瓦爾達的生命跨越了世紀,也見證了電影,作為一門藝術,如何發(fā)展,如何與其他藝術發(fā)生可能。她分享對于電影的理解,她一生的經(jīng)驗,她如此坦誠。與《阿涅斯的海灘》相比,德米的分量減輕了許多。因為這是她獻給自己的禮物。她的旅程快要結束了,目的地必定是那片屬于她的海灘。海浪將撫過她,風將吹散她,沙將帶走她。
沒想到一個紀錄片看得我在街上哭了十分鐘。從我們的角度看,這是一堂阿涅斯的大師課,但從她的角度,其實是一場瓦爾達的告別。一個總是懷著好奇和愛的小婦人,舉了一輩子攝像機,觀察了世間形形色色的大小人物,深情地送走愛人和貓咪,最后回到她的海灘,變成一縷細沙,隨風離開。這部電影是一個儀式,由拍的人和看的人構成一次完整、長久、凝固的揮別。
既是解構,也是談心,瓦爾達奶奶的最后呢喃依然是關于電影。從構圖、動作、視角、節(jié)奏到剪輯,頂著奇妙發(fā)型的她讓電影成為一門寫作課程,最終卻輕輕推開了作業(yè)本:累了,不寫了,再會...
看靈感如何追著瓦爾達跑(x
告別
#69thBerlinale# 主競賽展映。瓦爾達奶奶的新作就是一堂干貨十足的大師班,是她對畢生創(chuàng)作經(jīng)歷的一次系統(tǒng)回顧,首先提出了她認為電影創(chuàng)作最重要的三個關鍵詞:靈感(inspiration)、創(chuàng)意(creation)和分享(sharing),然后從短片[楊科叔叔]開始,回顧了她的電影、攝影、裝置創(chuàng)作,討論到了諸如創(chuàng)意產(chǎn)生、創(chuàng)意執(zhí)行、女性身份、數(shù)碼轉型等等問題,調用的材料包括幾場大師班的錄像、影片、片場紀錄片、劇照、花絮紀錄片(尤其是CC那套作品集里的幾個重訪紀錄片)、攝影作品、裝置紀錄等等。完全是一部個人創(chuàng)作的百科全書式的作品。有很多非常珍貴的導演闡釋,對她的許多影片的理解也因此更深了一層。老太太思維清晰,影片的材料組織非常非常講究,尤其剪輯點的把握堪稱已入化境。不過還是跟之前作品重復的東西比較多,而且剪了十幾分鐘[臉龐村莊]進去……
一部以劇場演講形式展開的個人回憶錄,也涉及到諸多影史人物,對影迷可以說是一部很珍貴的影像資料合集了。瓦爾達從靈感、創(chuàng)作和分享三個步驟出發(fā),從自己早年的《五至七時的奇奧》等劇情片講到2000年左右的紀錄片《拾穗者》等,然后又講到攝影、視覺藝術及近年的《海灘》《臉龐村莊》等現(xiàn)代裝置藝術嘗試,講述她如何從真實的人與事件中獲取靈感,并一生保持好奇心和創(chuàng)作欲望。奶奶實在是太可愛了,到了她這個段位隨口說說就是引經(jīng)據(jù)典,希望她永遠拍下去。片尾字幕放到了片頭,很長很長的名單。
華達奶奶不假他人之手,用童趣任性的脾氣,幫自己完成了自傳,從劇情片、紀錄片到裝置展覽,說起一則則靈感故事,珍藏片段都放進這部充滿愛的影像日記裡??蓯廴A達,別無分號。然而,女性的柔軟,同樣的左翼,弱於高達在影像之書的嚴厲批判,華達還是多了一份惻隱之心,溝通聊天,大於自娛自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