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中敘述1979年的暑假,女主角孟娟(陳妤飾演)邀請大學同學書蘭(劉倩妏飾演)到家中的香蕉園幫忙採收。兩人偷偷發(fā)展出一段曖昧的情誼,還結伴到美麗島雜誌社為自由人權發(fā)聲,眼看彼此找到心之所向,卻渾然不覺踏入白色恐怖的風暴中。
第一次看閩南語的電影,跟鄉(xiāng)音相似的背景,讓一直都是看國語英語的我仿佛聞到了雨后芭蕉清新的空氣,有被感動和驚喜到。看一段在“熟悉”的環(huán)境下發(fā)生的同性愛情故事,感覺還是蠻復雜的。有對愛情消失的不舍難過、對“鄉(xiāng)音”的親切、對大環(huán)境的憤懣、和對貌合神離的語言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的感嘆,雜糅成對青春回憶的遺憾。
整體來說片子沒有太專一于愛情的描寫,而是用孟娟和書蘭的相戀經(jīng)歷串起“美麗島事件”、同性戀接受過程、臺灣戒嚴時期等內(nèi)容。表達的內(nèi)容太多有時會讓人出戲,相反覺得對感情的深入探索還不夠。
les電影總能給人唯美感傷的情緒,可能真與女性的細膩有關吧?!笆裁炊疾灰f”,無論是書蘭和孟娟的分開,還是孟娟后面的選擇,都是大環(huán)境造成的遺憾,歷史終究是犧牲個人。片子突出個人權利是跟環(huán)境息息相關的,也是我覺得在表達或影射意圖上過于明顯的一點。
說一些題外話,對臺灣歷史一直不太熟悉,但是靠著背景的勾勒,也大概可以感受到當時的大環(huán)境。有些傳統(tǒng)還真是一脈相承,大陸與寶島,tg和國民黨,好的壞的都一脈相承,可以感受到導演想批判或者影射的對象,但也偏偏是這層影射,讓我感覺到兩岸的創(chuàng)作者在感情上、認識上始終存在一條鴻溝,也因此有些悲哀失落。像是家門的兩兄弟,卻因為爭吵最后分道揚鑣,明明是家人,說著一樣的語言,有著一樣的經(jīng)歷與回憶,卻回不去從前。
令人心碎的愛情,夏日,青春,美好?;ハ辔浪祝喕乜芍男睦镆灿兴?。無奈,只能分隔兩地。是對她們又些殘忍,她在香蕉園等她這么多年,她又何嘗不是在馬來苦守沒有太陽的明天。只因她知道,環(huán)境不允許她這么做。她們早已經(jīng)過了那個夏天,因為屬于她們的夏天在彼此的心里永存。又何嘗不是杜鵑啼血般的歌頌 ,屬于她們的愛情。我相信,愛會戰(zhàn)勝一切吧??。
表述白色恐怖受到的傷害令人動容,至少我是第一次看到這么直觀完整的場景描繪,受到?jīng)_擊。這個對抗不了、不能言說的暴力,和所有人不敢為同性戀畫家說話,甚至需要一起嘲笑他的這個暴力是一樣的。暴力源于我們對不同的恐懼。迫害面前沉默就是允許。是我們允許去侵犯人的權益,是我們允許因為一個私人的理由去嘲笑一個人的人格,去言語霸凌同伴。
用白色恐怖來寓意,或者說讓主角發(fā)現(xiàn)同性不容的傷害有點不直接。我更愿意解釋為因為政治原因,保護自己也保護她而分開。前者是主旋律,映射了后者。
模糊的照片,不能明說的觀點。不知還要花費有多少人的眼淚、受傷,它要求我們?nèi)グl(fā)聲、斗爭,只為一個不那么害怕的人群、不那么怒氣騰騰的世界。
臺灣電影首先要警惕的問題是過度文藝。其次,不要總拿政治和性別說事。
一者是風格上的,脫離現(xiàn)實的土壤;一者是主題上的,博取眼球。
對于后者,我們很能理解。當社會從保守走向開放,批判前種環(huán)境的壓迫是人之常情。
因此,大量臺灣電影把視角聚焦在“白色恐怖”和“LGBT題材”,這實屬正常。
問題在于,創(chuàng)作者一旦預先設定好探討的主題,然后發(fā)展故事,有墜向主題先行的危險。
《弓蕉園的秘密》直白地把性別與政治結合,幾乎像一則控訴“白色恐怖”的檄文。
同性戀情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傳統(tǒng)習俗和執(zhí)政理念的違逆,同樣算一種政治性表達。
《弓蕉園的秘密》甚至拋棄了大多數(shù)同性電影都會表現(xiàn)的角色摸索性向的過程。
兩位女性角色在電影開始便已經(jīng)一起,好像理所當然、名正言順。
這難道不正顯示出創(chuàng)作者急功近利的意圖?為了表達主題而硬生生地虛構人物和配對人物。
從最開始鏡頭里電視播放的“zhan-中”事件,也能看出創(chuàng)作者強烈的政治訴求吧。
這樣的電影真的不必看,因為即便不看,僅看劇情見解,我們也知道它要表達什么。
當故事不再能構建額外的意義,全部在預期之內(nèi),這樣的電影還有拍攝必要嗎?
我想,這或許反映出臺灣電影人在拍攝環(huán)境越發(fā)自由的情況下,反被自由限制的困境。
當什么都可以拍攝,很可能什么都拍不出來——因為發(fā)出的聲音往往針對著那些無法發(fā)聲的時刻。
當然,大陸觀眾也不要對岸一拍涉及政治或同性的電影就興奮,跟看a片一樣。
活生生把一部爛片或及格的作品捧成佳作,還呼之為“華語電影之光”。
這是多么見過世面呢,你要在那樣環(huán)境里,你也能拍出來,還能拍得更好。
因反感借LES題材,布道鄭智,鄭智意味過濃,所以不推薦。
如果你情感部分拍得OK,也能忍,實際白色恐怖拍得膚淺,情感部分拍得潦草,負負得全負。
導演兼編劇是不是臺獨不多討論,但鄭智這樣一個大議題,周導覺得HK暴動很正義的話,不知道對川普支持者闖白宮是否也同樣定義?畢竟川普支持者還是愛美國的,HK暴動者是不是愛中國大概只能呵呵。
所以,能拍美好或悲慘的愛情片就純粹一點,別搞鄭智這些幺蛾子。
兩個女孩在夏天睡涼席,用芭蕉葉扇風,脫下外套乘涼。兩個相愛的人,窩在一起,看雜志,閑聊天,教對方自己家的方言,這樣的夏日,也許真的用一生都難以忘記。
雖然是簡單的故事,但是周導真的用心拍好了。孟娟在課堂上因為同性戀畫家和同學爭吵,哥哥入獄后變得特別謹慎,再加上這一段,畫面的布局。學長說要保護阿蘭,但他其實是遮住了她的陽光。
我依舊是對青春時期女孩子們的熱戀故事愛得無法自拔,周美玲導演真的太會拍了,這部電影不好說是經(jīng)典,但是足以在華語青春電影市場里留下痕跡。雖然有些劇情不夠流暢,比如阿蘭入獄的前后,學長的身份和權力,但是周導還是給我展現(xiàn)了一個清晰的學生時代深刻的愛情故事。這個故事里沒有嬌柔做作的傷痛,沒有女生之間的勾心斗角,也沒有流產(chǎn)打胎的疼痛。只是大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短暫而深刻的愛戀。
我很反感一些電影,把情情愛愛拍的很無趣,故意去刻畫女生之間的爾虞我詐,深化“三個女人一臺戲”這樣的刻板印象。又或者是去拍前任現(xiàn)任剪不斷理還亂的無聊故事,拜托,那些男的有啥好,需要女生這樣苦苦追求。當然我并不是不喜歡男女的愛情,真誠的愛值得一切尊重,而周導這部戲里的愛情更讓我動容。
阿蘭的口音把我一下就帶回了家鄉(xiāng),這樣可愛的鄉(xiāng)音,這樣可愛的女孩。為了自己愛的人,學習臺語,去做香蕉園里的粗活,就為了和孟娟呆在一起,睡來抵。廣東口音再加上閩南語,這樣嬌滴滴的女孩,又十分十分的堅強。所以當她說和學長在一起時,我清楚這背后肯定有苦衷!她是那樣堅強勇敢的女生,如果不是為了保護愛的人,她又怎么會害怕而隱藏自己。
盡管猜到了故事走向,但是在看到阿蘭入獄的時候我還是忍不住要哭,太好哭了。阿蘭的聲音輕輕的,帶著哭腔的,細細地訴說著她對孟娟的情。她希望接她出獄的人是她,但又害怕是她。也是這次入獄讓她明白了,在這個環(huán)境她們的愛只能是留在芭蕉園里的秘密。
講真的,周導真的給觀眾帶來了好作品,很可惜沒能在院線看到。電影看完后,還有很深的感觸。六月份是驕傲月,今年的驕傲月可能還是很安靜,在學校論壇里看到有人說“我們?yōu)槭裁床荒苡憛捦詰佟?,這樣的留言獲的贊比踩要多得多。有時也會自我閹割,會問自己“我有什么好因為同志身份而驕傲的呢”。
謝謝周導提醒了我,因為在三四十年前,孟娟不知道要以什么身份去找阿蘭,因為在二十年前大陸才將同志去病化,因為到現(xiàn)在還有廣電總局發(fā)布禁止同志內(nèi)容影視的通則、南航空少被辭退、學生做同性戀反歧視演講被退學、年長的同性戀者被對方家人起訴、同性情侶不能用游樂園情侶票等等數(shù)不清,訴不盡的不平等事件。
正因為我們經(jīng)歷了那么多的不公,所以我們更要驕傲,我驕傲。
白色恐怖下的拉拉故事??上牡锰植冢鸬貌坏轿皇桥暗靡膊坏轿?,背景同樣不到位,有種閑得無聊隨便拍拍的感覺。不過周美玲拍這種臺土味就調(diào)性很足,好古早~~~
許志祥真的好討厭耶
“任何的背叛都是正常的”
羨慕Ta們這些年輕人,該愛情愛情,該革命革命,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沒有那么多游移,沒有那么多權衡,想做事的做事,想發(fā)聲的發(fā)聲,幾十年之后坐在一起碰杯,都是夢成真的喧騰
看評論說中二尷尬的,不知道大家看《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也尷尬嗎?倒是在看完月光男孩以后接著看這部,竟然覺得故事講的比月光男孩具體有深度,說周導歷年最佳也不過分,從來政治斗爭里女性的鑲邊或者缺失,本片讓我們回憶起那個年代女學生也是革命運動的主力,當然對女性題材或者女同性戀題材的貶低和矮化,這片既不夠主旋律也不夠英雄主義。雖然她確實是英雄,但看完以后真的能重新喚起女性的政治敏感嗎?很懷疑。最后不算BE,女主為革命放棄個人感情是不得而為之,當時沒的選,如今也快了
挺小體量一故事 但也勝在不過分追求戲劇性沖突的填充 已經(jīng)是周導近年最佳了 不同于成都北京新加坡的錯位感 我完全可以感受到檳城這片土地和臺灣話帶給她的安全感 所以從劇作到視聽都是舒展的、穩(wěn)扎穩(wěn)打的 黨派政治、國際關系與身份政治、人際關系形成很明顯的符碼對照 圍困著遭遇雙重身份認同危機的邊緣人 遺憾是唯美有余思考不足 放在“白色恐怖”題材序列里難稱上乘
這個故事可以講得更動人的,有點可惜。
先甜后虐沒有劇情,她倆咋好的...
導演沒有太多交代兩個女生在一起前的情節(jié),這樣的節(jié)奏蠻少見的。當把故事背景定在那個年代,就注定結局不會太完滿。雖然在看之前已經(jīng)做好了這樣的心理準備,但看到孟娟最后一個人守著那半年的回憶度過余生,還是很難過。還是要感嘆一句,周美玲導演很會拍這種臺灣本土氣息濃厚的故事(有想到漂浪青春),夏天悶熱的香蕉園里,兩個人躺在涼席上,黏膩的皮膚互相摩擦,簡直是荷爾蒙爆棚?。ú焕⑹菍iT上過情欲課的演員)
這個電影出乎意料的對演員很滿意,特別是出演馬來西亞女生的演員,真實自然(我中意的女生類型)。結局沒有很美好,但我并不難過,不是非要在一起才叫愛情,愛過就是愛情。
集齊了女同片幾個要素,雙女主顏值高,親密自然有cp感,時代背景加周圍人的敵視,充滿悲劇美的陰差陽錯,確實是導演近幾年終于有部拿得出手的les電影了
兩星半吧。算是周美玲近年來的最好作品(?
看這個電影,就像突然面對一面往日的鏡子,顯現(xiàn)兩個往日的故事,一個是我自己的,一個是我兩個小妹妹的。編劇不仔細,故事有破綻,遺憾。
就這種牽扯zz的 很危險 而且就有些地方很沒邏輯 戀情是美好 結果沒所謂
后半程給力,是女導演的細膩。那封信太感人了。但愿有個自由之地,可以容納不同的聲音,和愛情。我們的戀情從夏天開始,現(xiàn)在冬天還沒有過完,我這一生最重要的戀情,卻已經(jīng)無法繼續(xù)了。愣是哭了。210425
周美玲也真的算是個人風格獨特了 時局命運扁平化處理 綿延一生的苦楚總顯得有些中二 鏡頭語言也仍然生硬造作 好在演員之間的化學反應還不錯 也許是聽不懂的臺語和跨文化溝通的自然緩沖化解了以往國語對白那種撲面而來的尷尬吧
有些議題沒有被抵制,卻也不曾被談起,其實才是最大的悲哀……“為什么要把照片拍得這么朦朧?因為這是我們相愛的證據(jù),卻也是不能說出口的秘密”,好喜歡這句話~
一般,電影質(zhì)感弱,劇本勉強及格,表演平均水平,更多問題在導演身上。
3-,電視電影,內(nèi)容煽情,人物簡單,結構粗糙
冬天涼席憶舊人,很想你又不敢想你;入黨不過護身符,輿情舉報為泡妞,父權話術政治規(guī)訓:一切都是為你好;19香江風波背景下回憶美麗島事件,無自由失自由,力爭不同聲音不同性向不再禁忌,挺好;不過片子制作糙了些,到處都是服化道明顯的年代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