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朗的一個小鎮(zhèn)里,有一個10歲大與母親生活在一起的男孩,他與普通孩子唯一的不同就是雙目失明,但上帝卻給了他極好的聽覺。所以,他的工作是在樂器行當調(diào)音師,以及創(chuàng)作自己的音樂。每天,他坐車去一個生產(chǎn)樂器的作坊,穿梭于都市的喧鬧聲中,用耳朵感受世界。
嚴格意義上講,影片并沒有給出什么故事,而是以一幅幅讓人印象深刻的構(gòu)圖,探索人類與聲音的關(guān)系,讓觀眾靜靜地用心去體會,去感覺。
《天籟無聲》獲邀參加1998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并獲得"特別關(guān)注"在內(nèi)的三個獎項,被影評人Harlan Kennedy譽為是此次影展中最優(yōu)秀的影片。
同樣是拍孩子,是枝裕和拍出了《無人知曉》,莫森拍出了《萬籟俱寂》。聲音與人的關(guān)系會有多緊密?在失去了眼睛之后,世界的表現(xiàn)只剩下聲音的形式,時間的流逝不再通過由盛而衰的光線,而是緩緩淌過的流水,蜜蜂的嗡鳴,敲門時重重落下的回響。緊握住每一秒顫動一次的世界,計算著日復一日被消磨的生命,為明天的面包哀愁,這一切是他的負擔,而他只不過才度過了人生十分之一的光景,尚還年幼,心智上不可能融入成人世界,依舊有著孩子的天真和行為方式,聽見好聽的聲音會因為追隨而與身邊人走失。房東和老板敲門時的聲音與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前奏一毫不差,這是命運催促著要來扼你喉舌的響動。貝多芬在創(chuàng)作這首曲子時失去了聽力,他受失音的影響而創(chuàng)作出這首音樂,而主人公卻是在身處那些無法被隔絕也無法逃離的聲音中,感受到了同樣關(guān)于命運的步步緊迫。人創(chuàng)造音樂,命運創(chuàng)造聲音,使人與聲音、與身邊人緊密在一起的,是命運,也僅僅只能是命運。西西弗斯拉緊他的巖石,丹尼絲的瓶子永遠滴著,大地不停旋轉(zhuǎn),進入黑暗,又再度日出,年復一年。拉車的孩子與馬的影像交叉展現(xiàn),水邊女孩的身影仿若跌墜花叢的蝴蝶,每個人都在萬籟俱寂的世界中聽著痛苦發(fā)出順從又平靜的顫動。我們窮到只剩下了聲音。
萬籟俱寂是部沒有太多劇情的電影,但是會讓人內(nèi)心平靜。不需要想太多,靜靜地看美麗的構(gòu)圖、鮮艷的色彩,感受人與萬物的關(guān)系,傾聽其中的聲音。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小女孩耳朵掛櫻桃,花瓣裝飾指甲,在音樂下跳舞,特別的鮮活。
其次就是最后小男孩指揮大家用工具奏樂的那段,他在發(fā)光,他肯定能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指揮家,我是這么相信的。
最后,可能是文化背景吧,我沒能理解為什么小男孩的母親不去工作付房租,而是要小孩承擔家庭的重擔。
情節(jié)不是特別懂,但這部電影仍然值得觀看,套用李安的話,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原來并不是關(guān)于盲童題材的絕贊,盲童克爾斯特人物設(shè)定的就不合情理,音有優(yōu)悅噪雜之分,但盲聽憑何判定物之優(yōu)劣。劇情編排更是漏洞百出,導演因為有意渲染故事,而忽視孩子天性,這片也就小學音樂課上放放的水平。
很純粹的一部電影。盲童眼睛看不見,上帝卻給了他敏銳的聽覺。用心用耳去感知這個世界,而聲音給他構(gòu)建的世界也是無比豐富的。導演用視覺去表達聽覺,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細節(jié)都可以是有韻律的。很喜歡電影里的小蘿莉,隨著音樂舞動,用櫻桃當耳墜,用花朵染指甲,感覺是形式大于內(nèi)涵的電影吧。
對比與《魔毯》而言,除了小孩子本身的表演靈動性,我更喜歡《魔毯》,可能是因為第一次接觸莫森導演的伊朗電影是從《魔毯》開始的,給了我比較大的思維沖擊,相較于《萬籟俱靜》,就沒有那么多讓我驚喜的地方,影像風格上,景別構(gòu)圖固然是獨具美感的,但并沒有太多創(chuàng)造性的場面與設(shè)計,因為這次主要是放在了聲音上。
或許是我沒有在合適的時間遇到這部電影,看完后只感受到別具一格的美,藝術(shù)色彩十分濃郁,但卻不適合我這種想看故事的人。
Get lost to find. 有自己獨特的一套視聽表達,純真美好,同時有背景有層次。PS. 那個大市場空間很難忘,水晶宮的感覺啊
熱瓦甫、都塔爾,瓶身與鍋底的《命運》。在生活場景中穿梭,馬克馬爾巴夫全然不掩飾深度個人化的"妝感"。講退無可退的困境、在貧亂交加的國時,可每個人是要齊整美麗地入鏡,巴扎上果蔬飽滿閃亮,就連瘦到爆骨的馬也潔白俊逸,拉車男孩虛脫著咬牙的臉,是唯一的一根明刺。 《萬籟俱寂》
居然在這里找到了這幾個月觀影以來最好的視聽享受了!失明但不失聰,對聲音敏銳的伊朗小男孩會用一雙局促不安的手去摸索空氣中聲音的旋律,然后感受與聲音融于一體的快樂與歡愉,自然之音實屬天籟,樂器之音滌蕩心靈,小小指揮家的成長是要在困難的生活面前依舊有自己的追求和提升。美的場景非常多:男孩與女孩靠聽摸著聲音在走散后找到彼此;男孩和樂器趴在滂潑大雨里;男孩詩意地躺在落葉鋪滿身體的秋天陽光里和最后感受敲擊樂器里天人合一的指揮合奏等等,能在伊朗的下層人的困苦生活里活出詩意和美好,在有聲嘈雜的世界里覓得“萬籟俱寂”的境界。敘事性確實弱,很多刻意倒也因為孩子們的靈性而成了最棒的組織和編排。
色彩艷麗;音樂動聽,確切的說,真是美,且獨具匠心,無論是前段那個收音機,尤其是那把跌落的琴被雨滴橋當?shù)穆曇?;小女演員們都很PP。
聲音的完美運用。 黑暗世界里五彩般的生活。伊朗片子總是在困苦中尋找溫情。
耳朵有時也會欺騙你。就像最長一日中那很悲催的兩聲“響板”。相對而言,由于耳朵比眼睛更敏感顛覆了人們的習慣認知而更適于出現(xiàn)在思辨氣質(zhì)的文藝片中。當然總難免小有爭議:用以看為本的電影載體(純聽算廣播)來表達聽覺至上的玄妙理念?……“布列松是一位不屬于任何電影浪潮的真正傳奇。他就是他自己。藝術(shù)、道德、人性與純電影的完整浪潮。今日世界極為罕有。布列松對他人苦難自覺有責,力求用自己拍的每一部電影去減輕他們的痛苦?!薄が斂爽敔柊头?015威尼斯電影節(jié)羅伯特布列松獎之獲獎感言。
這種東西真好啊......尤其在被投資人制片人和責編策劃們折磨得體無完膚的情況下再看......去他媽的類型!
嚴格意義上的塔吉克斯坦電影(與維吾爾族真像),小女孩都是美女。1.影像稀釋—特寫(淺景深、水作背景)—臉—心靈。2.莫森的電影語言:簡單、笨拙、質(zhì)樸(與阿巴斯的質(zhì)樸區(qū)別)。3.色彩的臨近感:民族服裝上的色調(diào)。4. 民族詮釋的第五交響曲。
徒有其表的形式主義,做作且毫無靈魂。越強調(diào)某個動作,越去“經(jīng)營”畫面的美,就不可能純真,不可能自然。要拍女孩的櫻桃耳環(huán)和鮮花指甲,女孩要側(cè)過臉,將手放到臉頰上。一個像雜志封面擺拍的姿勢,刻意展示給鏡頭。莫森的控制欲太強卻不會藏。這點阿巴斯才是渾然天成的。
一部試圖描述聽覺的電影,打動人的卻依然是視覺層面的東西,雀斑女孩半邊臉的特寫以及伊朗女人那花花綠綠的裙子。
萬籟俱寂只剩下音樂~美的不可言語
萬籟俱寂。只識得好聲音??粗皼]想到是這樣美的電影。詩意自然而然呈現(xiàn)其中。幾處細節(jié)甚至非常美妙。。只是不太喜歡小男孩媽媽
因為色彩畫面而出彩的電影,講的是盲人尋找音樂的故事,取名卻叫萬籟俱進,這三個矛盾體融合,看到了很多。伊朗的苦難,路上小孩拉車,女孩應該是被包養(yǎng)了,盲童也要支撐起家里的經(jīng)濟支柱,青壯年都沒錢在游蕩,老年人也是自己買不起面包,通貨膨脹加劇苦難,不是很直白但卻坦誠給你看。但是人人都很善良,互幫互助,女孩愛美,她聰慧懂得循音找人喜歡音樂跳舞,喜歡打扮,掌握老板情緒,她也有自己的苦只是不說。路上拿槍的士兵也愛音樂,男孩對音樂熱愛勝過現(xiàn)實苦難,音樂世界里是美好的,他沉浸追逐,但最終命運無情,讓他面對現(xiàn)實,工作沒有了房租付不起只能流浪,流浪漢就是他的未來,這個色彩明艷人人漂亮的民族,因戰(zhàn)爭而如此破敗窮困,但依舊熱愛藝術(shù),不知道,該讓人贊嘆的是那份熱愛樂觀,還是該讓人喟嘆現(xiàn)實無情殘酷。女孩起舞太美了
一出關(guān)于聲音的蒙太奇,行走在路上的耳朵和心靈,萬籟俱寂,沉默如海,世界再喧囂不過是舞臺;大量特寫,簡單,純凈,就這么不加修飾地、定睛望著鏡頭,一組組疊加的“描述”鏡頭制造出童稚的質(zhì)樸之美;很喜歡女孩漿果為耳墜、手指染嫣紅、曼妙舞身姿。
有音樂的方向就不會是地獄的方向。先裹好頭巾,自然的就被領(lǐng)過去了。
看到一半,暫停,出門拿快遞?;貋戆l(fā)現(xiàn)3歲兒子在看,很難相信,他居然說喜歡。劇終時,他說要“重來”,索性我也跟著重看。期間需要不停回答他,諸如“什么是盲人?”、“小男孩為什么要閉著眼睛,伸直手臂行走?”之類的問題??赡苁瞧G麗的色彩,和有趣的聲音設(shè)計吸引了他。本片的視聽確實頗具想象和魅力。只是...在這樣一個燥熱的下午,還在為生活焦慮的我,著實不太想思考家國命運這樣的“大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