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部分根據(jù)18世紀亞美尼亞詩人Savat Nova的生平拍攝,但更多地是以詩句代替了詩人的形象。全片幾乎沒有對白,主要是旁白和劇中人自言自語。
無法用文字概括該片的內(nèi)容,而且每個人都有權利按自己的方式詮釋它。影片幾乎從頭到尾都是精彩瞬間,電影語言的詩化、色彩的明艷、構圖的奇特均衡、內(nèi)容上的儀式感、宗教感和展現(xiàn)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都使影片具有超凡脫俗、特立獨行的品質(zhì)。
影評:
試圖用文字概括這部影片的內(nèi)容,基本上是一種荒謬的想法,而且對于亞美尼亞傳統(tǒng)文化和宗教無法了解太多的我們,甚至無法完整說出哪怕一個細節(jié)所提供的含義。但對于這樣一部風格鮮明突出的杰出影片,如果是因為無法描述而使一些朋友失之交臂的話,那對于我們這個每日碟評欄目來說,是個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盡管以下文字僅僅是提供一個視覺概況和大意揣測,也顯露出編輯作者的淺薄無知,我們還是做出一篇碟評,供大家參考批評。
我是一位生活和內(nèi)心充滿痛苦的人。石榴的顏色,就是血的顏色,它帶著利刃的創(chuàng)痛。
我生活在一個富足的家庭,從小受到父母的無上寵愛。我從小就生活在嚴謹而溫和的宗教氛圍之內(nèi),在寺院中博覽群書。我們民族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女人們赤足清洗著地毯、男人們把線染成各種鮮艷的顏色,我們向騎白馬的圣喬治頂禮致敬,通過浴室的窗戶我見到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乳房。
我成長為一個蒼白清俊的青年,學習音律的同時,我也在生命中第一次愛上了一個女孩,她是我一生的女神,我們在對方心里尋找著自我。在富饒美麗的生活中,我得到的只是痛苦。我們享受著宮廷一般的社交、游玩、騎獵,但內(nèi)心是無限的空虛。我們?yōu)樽约旱膼蹖ふ乙粋€庇護所,但正相反,這是一條通向死亡谷之路。我怎么用蠟做成愛的城堡,面對你熾熱的火焰:你是火,你的衣服是火;我是火,我的衣服是黑色。
為了尋找自己的庇護所,我尋找了每一間修道院,我成了一名神父。我們的父親,我們的宗教領袖拉扎路斯逝世了,天上仁慈而權威的父親失去了最得力的權杖,我在圣堂中埋葬了我們的精神之父——葬禮上擠滿了溫順的羔羊。
我仿佛回到了童年,又見到慈愛的雙親,狂風驟起,將我從夢中驚醒。我看清了一切,奇怪的是很不文明。我明白是生活拋棄了我,我開始了自我流放的游吟詩人的生涯。
我是一個生活和內(nèi)心充滿痛苦的人,在祖國的大地上流浪也無法止歇我的憂傷,我知道,等待我的最終將是死亡。
我去了,兩個小天使把我?guī)У酵ㄍ劳龉戎?,他們還沒有忘記帶上我的木琴,也許我將在天堂為我的父親歌唱。
這部色彩鮮艷、民族風味濃重、宗教感儀式感極其強烈的影片,是前蘇聯(lián)“最后一位天才導演”帕拉杰諾夫著名的“詩電影”杰作之一。影片描述的是亞美尼亞一位十八世紀游吟詩人的故事,這不是一部傳記影片,而是一首關于這位詩人的精神影像的詩歌。篇中運用大量象征、隱喻手法,展現(xiàn)了十八世紀亞美尼亞民族風貌和這位詩人的心路歷程。欣賞這部影片,不僅僅是一次觀影,更是一次朝圣,一次對詩意精神的膜拜之旅。
這張DVD中,還有一個20分鐘的帕拉杰諾夫自述紀錄片,雖然無法看到原長50分鐘的全貌,但對于我們了解這位天才還是極為有益的。對于導演工作,帕拉杰諾夫說:“我相信,你必須生來就是一個導演,它就象十個童年的冒險?!?br/> 此外,一個10分鐘的靜物“寫生”短片也值得一看。這個不知題目(有俄語?原文)的短片,如靜物寫生一樣,描述了民族風格的花盆、椅子,古老油畫上的男人、女人,生活中略現(xiàn)殘破的建筑、雕塑。不知導演用意為何,但透露出對傳統(tǒng)文化的欽敬,同時也流露出對傳統(tǒng)文化被時間吞噬的一種失落感。
導演背景介紹:
前蘇聯(lián)導演帕拉杰諾夫(SERGUEI PARADJANOV,1920-1990)一生僅以四部劇情長片呈現(xiàn)于國際,但他那結合詩、繪畫、民俗志的獨特影象風格,卻使得他緊隨在塔可夫斯基左右,成為電影史上兩朵異樣奇葩,爍爍閃耀著。
他之所以和塔可夫斯基相提并論在于:他們的電影都是詩的,亦即把俄羅斯傳統(tǒng)的抒情詩融入影象里,成就影象詩或詩的影象。此外,兩人也都樂于采用非習慣性的敘事。然而,在整個電影風格上,帕拉杰諾夫離傳統(tǒng)更遠,更狂野,也更傾向繪畫。
帕拉杰諾夫的獨特風格來自于他的亞美尼亞血統(tǒng),那屬于高加索的神話傳說,以及回教與基督教交錯的宗教圣靈,是他所有創(chuàng)作汲取的靈感源泉。他的作品將高加索的草原復活在中世紀的時空下,隱隱透露出一個著魔的宇宙,神秘而詭異,并充滿強烈的儀式性質(zhì),人和動物在其中不面淪為犧牲祭品。
這些與土地偎依的人物,在帕拉杰諾夫的鏡頭下具有莊嚴的美,乍看儼然如圖畫里的宗教圣像,而失去了寫真性。而所有人物的心理都沒有加以刻畫,主角通常擺蕩在犧牲、服從和熱烈追尋自由中,最終毫無動作,也無作為,只是在土地上生與死,因為帕拉杰諾夫從不以連續(xù)性的敘事來描述人物的遭遇。
然而,帕拉杰諾夫的電影較接近圖畫電影或照片電影。攝影機定住不動,攝入一張張照片式的影象,影象有如一幅幅中世紀的壁畫、或拼貼的畫作,所有的物質(zhì)都呈現(xiàn)在同一平面上,沒有透視與景深,宛如被禁閉在畫框里無法移動向外,卻又象向鏡框外作無限延伸。
可知,帕拉杰諾夫不只專擅電影,對詩與畫也十分嫻熟。他一生集詩人、短篇作家、畫家、和導演于一身,各類作品都相當豐富。他去世后的隔年,亞美尼亞共和國 EREVAN市政府將他故居改成博物館,開放給公眾,陳列他的繪畫、拼貼、手稿、家具、海報等,展現(xiàn)他一生不尋常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
1924年出生于喬治亞首府TBILISSI的帕拉杰諾夫,父親是個古董商,母親是當?shù)氐拿琅?。他中學進的是音樂學校學聲樂和小提琴,并參加繪畫和壁畫課程,也參與戲劇演出,后來他的戲劇教授督促他報考莫斯科電影學校(VGLK)。1946年,他考入VGLK,受教于導演IGOR SAVTCHENKO。第二年,他與一群TBILISSI同學因夜晚荒唐行徑及同性戀嫌疑被捕——這是他首次嘗到牢獄之災。帕拉杰諾夫叛逆?zhèn)€性使他象冷戰(zhàn)時期的不少蘇聯(lián)導演一樣,動輒被控以莫須有的罪名而羈獄。
隔年被釋放后,IGOE SAVTCHENKO找他擔任一部新片的助導,并讓他導十分鐘的一個段落。1951年,他在莫斯科和一個靼旦大學女生結婚,但她的家人為報復而殺了她。帕拉杰諾夫乃在第二年搬到基輔,進入基輔的杜普仁科制片廠,與人合導兩部片。終于在1958年執(zhí)導自己的第一部長片,那是一部有關愛情的音樂喜劇。這期間,他有了第二次婚姻,對象是個外交官的女兒。1961、62年,他各有了一部長片,但這三部影片未在基輔以外地區(qū)上映。
1965年,國際影展首次認識帕拉杰諾夫?qū)а?。他前一年拍攝、為紀念烏克蘭作家MIKHAIL KOTSIOUBINSKI百年誕辰而改變自其短篇小說的《被祖先遺忘的陰影TENI ZABYTYH PREDKOVI》先在MAR DE PLATA影展獲最佳導演和評審特別獎,接著被選參加舊金山、羅馬、蒙特利爾的影展。影片在莫斯科的一間大電影院推出時,觀眾在贊賞中有所保留,盡管如此,并無法使此片作更大范圍的發(fā)行。
此后,帕拉杰諾夫多次公開聲援被官方逮捕的知識分子,終于把自己也拖入險境。1973年12月,他從莫斯科旅游歸來,旋被當局逮捕審問,并入獄。莫斯科電影界在圣誕節(jié)時獲知他被捕的消息,隔年年初,此消息被歐洲的報紙轉(zhuǎn)載登出,帕拉杰諾夫被控“同性戀” 罪名,判決五年的勞改營。同時,一個被盜印的《石榴的顏色》版本被偷運出國,引起國際關注,歐洲電影界組成一個帕拉杰諾夫聲援團向蘇聯(lián)施加壓力,經(jīng)過法國作家阿拉貢的奔走,他才在三年后獲釋。
此后,他的幾個拍片計劃都未蒙通過,生活陷入窘境。1982年,又在老家被KGB逮捕,控告他用幾壺酒賄賂官員讓他的侄兒進大學,所幸入獄半年多即被釋放。1983年,蘇聯(lián)的政治逐漸松綁,他才有機會拍攝20分鐘的短片《蘇哈密堡壘的秘密 LEGENDA O SURAMSKOJ KREPOSTI》。本片在1986年參加鹿特丹影展,大受好評。此時他已定居在EREVAN,拍攝機會源源不絕。1987年的《吟游詩人ACHIK KERIB》受邀倫敦及紐約影展,并在1988年第一次獲準出國參加鹿特丹影展。遲來的榮譽對于已邁入老年的他似乎帶點苦澀。1990年,他因呼吸道并發(fā)癥時時于EREVAN。7月,他的靈柩被移往亞美尼亞偉人紀念館,沿途有五萬多人追隨他的行列。 二:關于本片背景知識介紹:
本片人物:莎耶特.諾瓦介紹
《石榴的顏色COLOR OF POMEGRANATES》(1969)原名《莎耶特.諾瓦SAYAT NOVA》,諾瓦是十八世紀亞美尼亞著名的吟游詩人,年輕時曾受到格魯吉亞的國王賞識,被召入宮,成為宮廷詩人,晚年則篤信宗教,成為僧侶,避世于修道院。帕拉杰諾夫在片頭就告訴觀眾:“不要在影片中尋找諾瓦的一生?!彼娪胺椒▽⒃娪跋蠡皇谴蛩愠尸F(xiàn)抒情詩人VALEIR BRIOUSSOV所說:“中世紀亞美尼亞的詩是雕刻在宇宙歷史中人類精神最輝煌的勝利?!?br/> 補遺:僧侶詩人薩雅·諾娃(1712- 1795)出生于格魯吉亞首都塔部利什附近一個村莊Sanahin,其父母為亞美尼亞人,在塔部利什做地毯。(與帕拉杰諾夫同為在塔部利什出生的亞美尼亞人),他原名為Haroutiun Sayakian,年青時,他成了一名吟游詩人?;顒佑冢焊耵敿獊?、亞美尼亞、阿塞拜疆。而后被亞美尼亞人稱之為“SAYAT NOVA(歌王)”,比較有傳奇色彩的是,他與格魯吉亞王國安娜公主相愛了,因而被國王下令放逐。在亞美尼亞北部的一個修道院里度過殘生?;蛟S與本片有著一定聯(lián)系就是:薩雅是由入侵格魯吉亞的波斯王國士兵所殺害。
開頭便是一串物象:(在紙上滲透的)三個石榴、刀、腳、葡萄、手稿、魚。全片極似《2001太空漫游》最后的段落(白色房間),講述人一生的斷裂與焦灼。
全片多是斷裂的剪裁:人走出他的時間性,并超越他的存在性。成為風,永恒的大風。每一幀都試圖構成世界名畫。人與人的交流,不過是反復排練名畫或是名著。大量的直視鏡頭,既是不言而喻,又是被動的表演。
“你是火,你身穿火焰;你是火,你身穿一片漆黑。兩種火焰之間,哪種能夠讓我承受?!被鸩皇俏?,而是一種現(xiàn)象。世界亦非物,亦是一種現(xiàn)象——或許稱為“焦灼”。人該怎樣承受世界(焦灼)。
不鼓自鳴的樂器(而人在擊打樂器時,聲音卻不能穿過銀幕)、自動翻頁的書、會行走的衣服……人又與這些自動的物有什么區(qū)別?人不過是:裝飾墻壁的孔雀、無水的金碗。
祭典、大禮,讓自然不再自然,本就是人的非人。
詩是不能化約的。夢亦是不能化約的,能被記住的只有夢之殘骸。這部電影正是詩,并提醒我們: 電影曾是多么具有可能性的藝術。
戀物癖式的電影。
另:“戀物癖”和“戀尸癖”兩個詞雖不相等,亦非平行,卻是彼此的廣義。
作者:Jonathan Rosenbaum (Cineaste)
譯者:csh
譯文首發(fā)于《虹膜》
令人驚訝的是,我們對于蘇聯(lián)電影的整體了解是如此匱乏,而對于謝爾蓋·帕拉杰諾夫(1924-1990)的作品,我們更是知之甚少?;蛟S蘇聯(lián)史的特征可以看作是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之一——這個國家傾向于遺忘自己的歷史,這種傾向甚至發(fā)展為一種保持無知的欲望。當我在十三年前(譯者注:本文寫于2003年)寫出那篇關于帕拉杰諾夫的三部影片的文章時,據(jù)我所知,當時還沒有任何人寫過關于他的一本書,或是一部專著。我寫作那篇文章的一個月前,他剛剛第一次訪問西歐——參加鹿特丹國際電影節(jié),我十分有幸能夠參加那次電影節(jié)。而在四年之前,他才剛剛從十六年左右的禁令中被解放出來,才得以作為一位電影導演重新開始工作。在那之前,自1969年的《石榴的顏色》之后,帕拉杰諾夫——無論是作為囚犯還是作為導演的時候——所申請拍攝的每一個項目均被駁回。
那么,他的罪行是什么?在斯大林時期,帕拉杰諾夫被關押在為同性戀準備的「再教育」勞改營中;在六十年代中期,赫魯曉夫下臺前不久,他以「形式主義者」的罪名在媒體上遭到抨擊;當他簽署支持烏克蘭不同政見者的信件之后,他被稱為一名「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由于「資產(chǎn)階級主觀主義和神秘主義」以及「意識形態(tài)偏差」的罪名,他從未被允許完成他1965年的《基輔壁畫》;經(jīng)過多次的爭斗,他那部亞美尼亞語的杰作《石榴的顏色》被導演謝爾蓋·尤特凱維奇剪短了二十分鐘。在此后的十幾個(或是二十幾個)電影計劃均被否決之后,他在1973年底被逮捕,罪名包括外匯交易、藝術品投機、褻瀆偶像、傳播性病、煽動自殺以及同性戀,他也因此被判處五年的勞役——由于全球范圍內(nèi)的抗議,這一刑罰后來被削減到了四年。根據(jù)其中的一個說話,他在受審時承認自己是雙性戀,但看起來他受到的大多數(shù)、乃至所有指控都是徒有其表的,而他「真正的」罪行,是他的離經(jīng)叛道,以及他作為「搗亂者」的身份。
在四年之后,他第三次被捕,罪名是試圖賄賂一名官員。在監(jiān)獄里被關押了半年之后,他才被洗脫了所有的指控。因此,他在《被遺忘的祖先的陰影》(1964)和《石榴的顏色》(1969)之后得以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是《蘇拉姆城堡的傳說》(1984),后來他又拍攝了篇幅更短的《吟游詩人》(1988)——拍完這部影片的兩年之后他便去世了。
今天,已經(jīng)有許多關于他的書籍,起碼已經(jīng)有兩本法語書,而其中一本也在幾年前被翻譯成了英文——那是一本可愛的小冊子,名為《七個愿景》(1998),帕拉杰諾夫在書內(nèi)收入了一些他電影中的場景,其中只有四個場景得以通過某種形式進入實際存在的作品之中?!痘o壁畫》和《石榴的顏色》都被重新剪輯,不過帕拉杰諾夫的原版《石榴的顏色》幸存了下來(更幸運的是,這部電影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DVD版本了),而他的生命只允許他完成《懺悔》的其中一個片段(對我來說,這部電影是他除了《石榴的顏色》之外最偉大的作品,因為它很簡潔,也最具遠見)。
謝爾蓋·帕拉杰諾夫出生在格魯吉亞首都第比利斯的一個亞美尼亞家庭,他成長于一個融合了不同民族與宗教的大熔爐中;加利亞·阿克曼在《七個愿景》(上文中大部分的信息來源)中寫道,幾個世紀以來,這里的「每個孩子都說三種語言:格魯吉亞語、亞美尼亞語與阿塞拜疆語,這三種語言都屬于完全不同的語系?!顾c蘇聯(lián)當局之間的麻煩,或許正是源于這種家庭背景,畢竟他一度成為知名的民俗學研究者,在作品里探討烏克蘭(《被遺忘的祖先的陰影》)、亞美尼亞(《石榴的顏色》)和格魯吉亞(許多短片,最后一部是《蘇拉姆城堡的傳說》)。毋庸置疑,他對于改編丹麥人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和俄國人米哈伊爾·萊蒙托夫的幻想故事也很感興趣,而且他當然不會把自己看作是俄國的反對者:在鹿特丹的新聞發(fā)布會上,他甚至批評了自己的俄國朋友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叛逃」行為,他認為塔可夫斯基明明可以在俄國完成他最后的兩部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帕拉杰諾夫最喜歡的導演似乎是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事實上,除了帕索里尼之外,他提到的所有導演——包括愛森斯坦、布努埃爾和塔可夫斯基——都被他以「過于中產(chǎn)階級趣味」為由進行了批評)。
由于沒有看過帕拉杰諾夫的早期作品(除了各種紀錄片中的片段之外),我發(fā)現(xiàn)要把他最后的三部電影和此前的作品進行比較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我們似乎可以注意到一個毋庸置疑的共識:《石榴的顏色》是他最偉大的作品(這同時也是他最后一部署名編劇的作品)。這部影片幾乎完全是在正面的圣像畫機位中完成的,這讓我們想起早期電影中的淺景深空間。所有的這些畫面似乎都——無論是在表面上,還是在隱喻的層面上——與亞美尼亞詩人阿茹辛·薩亞丁的生活與作品存在著聯(lián)系,同時這些信息都是以時間順序進行排列的。但是,這部影片依然更像是一部非敘事性的作品,它并沒有傳統(tǒng)傳記作品的那種連續(xù)性與發(fā)展性。的確,這部影片似乎不該比《被遺忘的祖先的陰影》、《蘇拉姆城堡的傳說》和《吟游詩人》這樣的作品更加著名,因為它要比這三部影片都更難理解,在形式上也更具先鋒性。影片開頭所引用的薩亞丁詩句,甚至可以看作是導演本人的「免責聲明」:「我的水非常特別,/不是每個人都能喝它的。/我的詩句也非常特別,/不是每個人都能讀它的。/在我腳下的不是沙子,/而是堅實的花崗巖?!怪档靡惶岬氖牵_亞丁在許多方面都與帕拉杰諾夫有著共同之處:他們都出生在第比利斯、父母都是非常貧窮的亞美尼亞人、都使用不同的語言來寫詩唱歌、都在生命臨近末尾時被禁止在格魯吉亞創(chuàng)作自己的藝術。
另一方面,我們甚至無需使用任何系統(tǒng)的方式來解碼他的影像,就已經(jīng)足以感受到它們迷人的魔力。在開場的鏡頭中,我們看到三個石榴在白色的桌布上滲出紅色的汁液、一把血跡斑斑的匕首、赤腳碾碎了葡萄、一條魚(很快就變成了三條魚)在兩根木頭之間跳動著、水落到了書上。
一些影評人將石榴、匕首和土耳其對亞美尼亞人的大屠殺聯(lián)系在一起。但是在這一部分中,薩亞丁的一首詩歌提供了另一條線索,這些影像或許可以如詩中所說的那樣聚合在一起:
當孩子成長的時候,
他們的靈魂成熟了,如水果般,
通過三種元素:
對書籍的愛,
對上帝的愛,
對歌謠的愛。
隨著影片(和詩人的生命)不斷向前發(fā)展,許多影像變得十分復雜。在一個四周是白墻的場景中,一個穿著紅色衣服的女性角色伸展著身體,手里拿著透明的紅色布料,在一個假人身上表演著一場啞劇。在她身后,一個華麗的、空蕩蕩的相框懸在空中、左右擺蕩著。在相框后面,是一個不斷旋轉(zhuǎn)的小天使雕像。而在雕像后面,是一幅靜止的、有些模糊的紅色繪畫或是織物。然而人,即使是像這樣錯綜復雜的場景,也顯得如此原始、如此天真爛漫——這證明影像也可以天真地傻笑,而不僅僅只是可以沉思或是冥想(就像塔可夫斯基或是索科洛夫的影像那樣)。
盡管時代背景完全不同,但《蘇拉姆城堡的傳說》也同樣洋溢著這種有意識的天真感。在拍攝過以十九世紀或十八世紀為背景的影片之后(也就是《被遺忘的祖先的陰影》和《石榴的顏色》),這部影片直接回到了中世紀時期。中世紀的繪畫、戲劇與文學很大程度上奠定了這部影片的風格。
雖然這部影片仍然使用了《石榴的顏色》中的那種正面機位的拍攝風格,但它更為深入地利用了空間,也在更大的范圍內(nèi)使用了外景,這讓影片的視覺風格更像是掛毯畫而不是圣像畫。而在《石榴的顏色》的某些部分仍會使用的連貫性剪輯,在這部影片里大幅度減少了使用頻率,僅僅只用在了高潮段落之中,這讓每一個鏡頭都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事件。
帕拉杰諾夫宣稱,他在《蘇拉姆城堡的傳說》里使用的道具和服裝都來自于他自己的房子,他收藏這樣的東西已經(jīng)很多年了——這反映了他的低成本拍攝方式,這也有助于解釋他為何可以將這種非個人化的神話,以如此個人化的方式進行重新演繹。
《吟游詩人》這部紀念(剛剛逝去的)塔可夫斯基的作品,也是帕拉杰諾夫的晚期影片中最次要的一部。但是,它顯然具有更多的傳記價值與個人意義。這是一部松散的改編之作,取材自萊蒙托夫的一部關于土耳其吟游詩人和少女的故事。它的風格有些類似于《石榴的顏色》的那種正面圣像畫機位的質(zhì)感,但它增加了一些攝影機運動、對話和畫外敘述。阿塞拜疆語的對話與格魯吉亞語的敘述恰到好處地講述了整個故事,但在這部影片中,視覺層面的元素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即使它們的色彩是如此豐富,看起來也如此神秘、具有魔力——因為它們要比帕拉杰諾夫此前的三部電影都更具說明性。
由奇諾影業(yè)發(fā)行的兩張收錄帕拉杰諾夫作品的DVD都非常值得擁有。有些遺憾的是,《石榴的顏色》(在其中一張光盤上)、《蘇拉姆城堡的傳說》和《吟游詩人》(在另一張光盤上)都只有部分的字幕,但是這些影片的影像與聲音都被保存完好?!妒竦念伾返哪菑埞獗P上還附送了兩部影片:《哈可布·赫夫那坦楊》(帕拉杰諾夫從1965年開始拍攝的短片)和羅恩·霍洛威拍攝的57分鐘的帕拉杰諾夫紀錄片《安魂曲》(1994)?!豆刹肌ず辗蚰翘箺睢吠耆珱]有字幕,但它可以看作是帕拉杰諾夫獨特的詩電影風格的精彩縮影——影片里出現(xiàn)了一些零碎的物件、繪畫的局部、零散的場景、一些小男孩和他的電影宇宙中其他常見的元素,帕拉杰諾夫?qū)⑺鼈冇每焖俣哪拿商媸址粼谝黄稹6袈逋募o錄片包含了許多訪談、家庭錄像帶、劇照、攝影作品和短片段落,他將這些內(nèi)容未加修飾地堆在一起,有時候甚至沒有做好選擇材料的工作。不過這部影片仍然是無價的,因為它讓我們得以略微瞥見帕拉杰諾夫五六十年代的早期作品,它也讓我們更多地了解他的生活與職業(yè)——畢竟我們現(xiàn)在的了解仍是概略式的——在更為全面的資料出現(xiàn)之前,這部影片的存在仍是必要的。
神作!看完之后,隨意的選擇一個時間點切入,仍舊像是第一次觀看,仿佛剛看過的電影已經(jīng)是落滿塵埃的回憶。絲毫不能理解里面各種意象和隱喻,但是深刻的知道這是一種類型的極致,一個情懷的極致。
修復版用“美如畫”形容真是一點都不過分,太漂亮了?。ǜ兄x老馬?。。┻@部電影真正讓人感到電影是作為一種語言而獨立存在,有自己獨有的表達維度,因為這部電影是沒辦法用講的來描述的,只能通過觀看來體驗。。。記不記得第一次讀到讓自己無言的詩是什么感覺?看完本片,就是這個感覺
中途隱約能感覺到影喻亞美尼亞宗教史 累心 同樣是為詩電影 老塔流出的是奶 帕爺流出的是血呢。象徵術式華麗至此 令我明白為何會有嘴巴或眼睛長到手上的這種錯位符號:恰恰是源初的雙性同體的靈魂 導致單一個體承受不起欠缺的感受 但能量又往往轉(zhuǎn)化到了必須不能直接達意的雙重壓抑的詩學文體中。
【原名薩雅·諾瓦/9.0】用如詩般的柔情描述了一場關于“政治吟唱”的夢。在《石榴的顏色》中,帕拉杰諾夫冷漠地呈現(xiàn)了一個制度上的現(xiàn)實:在這看似自由的王國里,每個人各司其職,勤勤懇懇,卻可悲地缺少了激情。政治暗喻濃郁(難怪68年政府審查被禁播改名)內(nèi)容和畫面都有著濃郁蘇聯(lián)詩電影的美。
極端形式主義詩電影&真·不明覺厲·燒腦片,恍如一場盛大而神秘的祭祀儀式。平面化影像,靜態(tài)封閉式構圖,跳切與動作重復,僅少量旁白與吟誦+聲畫錯位+木偶式演員似布列松,傾倒美學同老塔。| 浸紅,晾書,染布;乳房,螺殼與牛奶;愛的蠟之城堡面對熾熱火焰;夜鶯和鳥籠;詩人會死,繆斯永生。(8.5/10)
比起塔可夫斯基更富有宗教性的精神追溯。兩種機位的固定鏡頭【平視大概意味著囚禁,那么可延展至畫框外面的既象征著通往天國的神秘與宿命?】。宛如德里克賈曼《卡拉瓦喬》的造型藝術,精神上也頗有幾分親緣性?!耙粋€詩人會死,但他的繆斯不死”。莫不是帕拉杰諾夫生前用影像與詩留下的招魂咒語?
把電影某方面質(zhì)素推到極致,但又不讓人覺得乏味,一般我都會列入到創(chuàng)作的靈感百科全書序列里。
其實調(diào)整好心態(tài)以后,還是可以耐心看完的,畢竟畫面確實存在著較強的形式美感,如果配合葛穎副教授的解讀來看的話效果更佳,但我非常好奇葛穎這些解讀是完全他自己的理解還是哪里看來的,他如何有信心確保自己的解讀是準確的?詩電影作為一極為特殊的電影類型還是極富其美學意義的,即便它如何晦澀。這里再順便補充一下本片的背景知識:①本片和《八部半》《去年在馬里昂巴德》并列為三部世界上最難懂的電影②本片也叫《薩雅·諾瓦》,因為表現(xiàn)是這位吟游詩人的生平③電影現(xiàn)在的刪減版本和片名由來自于導演的老師尤特凱維奇④導演在斯大林、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時期都坐過牢⑤本片在2015年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放映過⑥導演和塔可夫斯基惺惺相惜,《吟游詩人》即為致敬老塔的作品⑦1990年導演逝世于亞美尼亞首都,被授予烏克蘭和亞美尼亞人民藝術家稱號。
很好玩啊,我想把這樣的類型命名為隨筆電影,就像備忘錄文字整理成集,片段的連接,每一段都像是一節(jié)懸浮的車廂,共同構架一座徜徉在想象之中的列車,影像本身的形式美也足夠讓人震撼,真正的詩與獨白。此外,一直覺得意象的解讀是種私人化的體驗,怎樣的解讀都是有趣的,那些直接下定論說看不懂裝逼的人大概更多是執(zhí)著於一個固定的答案而不願意去隨心所欲地解讀看似晦澀的內(nèi)容吧?那樣也太死板了,尤其是在這樣一部自由的影片里。向創(chuàng)作者索要意義是件無聊的事,意義在觀眾與創(chuàng)作者的共同完成中方顯其真義。
平靜凝固抽象 靜物畫 宗教畫 儀式感 石榴 愛 痛苦 血都是一個紅顏色 遁入空門沒有前途不如大膽向愛 也不是所有詩人都注定孤獨 哦也 女主第二件灰羽毛衣服好美
為了體現(xiàn)出詩人的一生及其作品,導演做了5點嘗試來進行宗教畫式畫面統(tǒng)一:1人物面部不顯露表情;2入鏡人物及焦點物品不重疊;3服裝及配套動作象征化.還原宗教畫中人物形象;4顏色調(diào)配鮮艷醒目,凸顯主體.配色對應文藝復興前大部分教堂宗教版畫;5場景古老化及祭壇化.效果即是本片,勿陷入苦思
幾乎無法用語言去表達對本片的觀感,帕拉杰諾夫試圖用一種靜態(tài)的影像去表達詩人的異想世界,詩的語言和影像的語言契合互補著達成一種至高的美的享受。宗教和民族性的文化氛圍在帕拉杰諾夫的影像世界是如此強烈,帕拉杰諾夫是屬于天才之列的導演能把繪畫、音樂以及多種藝術融合為一體構建出高度風格濃縮的影像世界。對于語言的轉(zhuǎn)換無疑是一件難事,詩歌的精髓更是不可被翻譯,而電影中則用獨特的方式重現(xiàn)了諾瓦詩句所描繪的景像,把詩人的的一生虛渺的縫合起來。電影的每一個物件的擺放都是富有隱喻和充滿視覺的沖擊,這樣的一部電影很難去完全理解,但正是這樣獨特的民族性和對詩意的膜拜從而使電影成為一次跨文化的對話和個人心靈的朝圣之旅。聯(lián)想導演命運多舛的一生,不得不感嘆天才往往都是在苦難中孤獨的看著自己的才華燃燒殆盡,前蘇聯(lián)電影的榮光。
詩歌的視覺重組,GIF電影,熱門微博,看不懂都說美,像美術學院畢業(yè)作業(yè),想仿照這個形式很容易,十首詩配十個畫面,可以是油畫,也可以是裝置藝術,故弄玄虛即可。時尚大片最適合用這種形式。
總算看完了。我想這只是一首詩,不是其他。
石榴的顏色也是血液的顏色,帕拉杰諾夫?qū)ν甑幕赝?,那些美好的日子,徜徉于書本的日子,青年時代的愛情冒險跌入世俗權力的無奈,老年自我流放尋回內(nèi)心寧靜,其中的裝置藝術和象征布景是對現(xiàn)實藝術的反叛也是對苦難歲月的控訴,和帕索里尼一樣,帕拉杰諾夫的世界也是一場重返童年的冒險
象征、符號、儀式、圖像構成的一個自成一體、理想的、象征性的秩序世界。美麗絕倫。贊嘆能有這樣的電影拍出來!藝術神品!
10.0;除非你是我,才可與我常在
"He is like a god to me, a god of the aesthetic, master of style, one who created the pathology of an epoch." -----Pasolini
石榴的顏色,就是血的顏色,它帶著利刃的創(chuàng)痛。
沒有看《被遺忘的祖先的陰影》時那種強烈的感受,比較喜歡詩人童年的段落,屋頂上無數(shù)書的書頁被風吹動真是無可言喻的神妙。色彩豐富、場景怪異神奇,詩人和神靈/宗教、愛情/情人糾纏不休, 影片將傳統(tǒng)生活儀式化,在不時出現(xiàn)的反復和靜觀中展現(xiàn)其神秘和美。不斷滲出的紅色真是寓意豐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