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年間,舉人趙行德(佐藤浩市 飾)面對西夏的考題啞口無言,抱憾殿試。此后心灰意冷的行德決定遠走塞外,前往令人充滿遐想的西夏游歷。旅行途中,行德所在商隊遭到漢人組成的傭兵部隊的襲擊,他被迫編入部隊,并漸漸得到隊長朱王禮的賞識和器重。在與回鶻人的作戰(zhàn)中,他救下并藏匿了回鶻 公主斯魯比婭(中川安奈 飾)。二人由恨轉愛,并相約逃跑前往西夏,無奈陰差陽錯,行德只得留下愛人獨自前行。誰知他一去兩年,期間斯魯比婭竟被西夏王子李元昊(渡瀨恒彥 飾)霸占。飽受命運的左右與玩弄,行德注定在歷史塵沙中留下一段千古傳奇……
本片日本歷史小說名家井上靖的名著改編,并榮獲1988年第12屆日本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男主角獎(西田敏行)。
第一集《探險者來了》 “你為什么一定要把它們拿到歐洲去呢?”當這個英國人第一次展示他在中國搜集的文物時,當?shù)毓賳T只是這樣淡淡地問了一句。他叫斯坦因。斯坦因 有人說他是那一代最驚人的探險者、考古學家,也有人說,他是盜賊,是騙子,是絲綢之路上的魔鬼。 1907年初夏,他第一次來到敦煌。 敦煌位于亞洲中部,東經93度,北緯40度。它北臨蒙古高原,西接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南鄰青藏高原,這個位于中國甘肅西部,這個僅有十八萬人口的小城市,曾經是連接東西方貿易的咽喉要道,絲綢之路上的一顆明珠。 1000年前,曾有四條道路從這里通向西方。十幾個世紀以來,這里曾經匯集著來自歐洲的貨物和文化;來自中亞的語言及文字,來自印度的藝術和宗教;它們在這里與中華文化全面交融。莫高窟藏經洞的文獻,被稱為人類進入中世紀歷史的鑰匙。但是,當斯坦因來到時,這個沙洲小縣已經被中國人遺忘了。陸續(xù)登場的是西方人。他們有英國人,過去的一個世紀,是屬于這個國家的,世界三分之一以上的商船,飄揚著他們的米字旗;有法國人,在東南亞叢林里,已經布滿了他們的身影;有德國人,他們已經在中國山東建起了歐式洋房;還有俄羅斯和亞洲新崛起的日本,他們正在中國的東北開戰(zhàn)。 當這些國家越來越強大時,古老的中國仍在沉睡。 王道士 1900年,斯坦因在中國新疆開始了他第一次探險。與京城轟轟烈烈的庚子戰(zhàn)亂相比,他的身影有些微不足道。但是,這一年敦煌城外的一個小人物,不經意間將他和這片山崖連在了一起。 當天“忽有天炮響震,忽然山裂—縫,”在一個叫王圓祿的道士寫給慈禧太后的信中,藏經洞的發(fā)現(xiàn)頗有一些神秘。之后他說,“吾同工人用鋤挖之,欣然閃出佛洞壹所,內藏古經萬卷?!? 藏經洞里原來中國傳統(tǒng)的四書五經、經史子集也有,有佛教的、道教的等宗教的一些經典。 “還有呢,這個官方的文書,也有私人的文書,就是好多經濟的文書。什么戶口、賬本、地契什么都有,這都是第一手材料?!?這是春天的莫高窟,在這片延綿近<?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兩公里的礫巖峭壁上,分布著上下五層,持續(xù)開鑿一千多年的七百三十五個洞窟,對于所有的游客來說,來到這里,藏經洞是一定要看的。 藏經洞的發(fā)現(xiàn)在敦煌還有另外一個版本,據(jù)說,王道士雇了一個人在這間甬道內寫經。這個人休息時,經常將點旱煙的芨芨草插到墻上的縫隙中。這天,芨芨草居然一下子深入到墻體中,他小心地敲打了一下墻壁,里面?zhèn)鱽砹艘魂嚳斩闯翋灥穆曇?,密室就這樣被發(fā)現(xiàn)了。 當異域的探險者們逼近時,封閉的寶庫敞開了大門。 藏經洞的發(fā)現(xiàn)者王圓祿,關于他的記載只有他的一篇墓志銘,于是我們得知他來自湖北農村,八九歲時因為饑荒來到西北,他曾混在軍營,卻又“歷經魔劫”,最終出家當了道士。應該說,如果不是藏經洞的發(fā)現(xiàn),歷史是不會記住這個不識字的道士的,藏經洞的發(fā)現(xiàn)改變了這個小人物的一生。這之前,敦煌當?shù)厝朔Q他為王阿菩,意思是他有菩薩一樣的心腸。人們還說他很節(jié)儉、很辛苦,一年到頭都只見他在四處云游化緣。 對于藏經洞,王道士的心情很是復雜:這些經卷雖然珍貴,但他能拿這些東西做什么呢?他挑出一些佛經寫卷和絹畫,送給附近的官紳和士大夫們,但是,沒有人對這些經書感興趣。他年輕時當兵的上司延棟,一位駐扎酒泉的滿族官僚甚至覺得這些古代寫景經的書法還不如自己寫的好。 這是今天的蘭州,一百年前在這里當時擔任甘肅學政的葉昌熾收到了敦煌縣長汪宗翰送來的一批禮物,幾本來自藏經洞的繪畫和經卷,現(xiàn)在看來,葉昌熾是當時最有可能將藏經洞文書留在中國的學者。 從他的《緣督廬日記》中可以看出,這位進士出身的學究隱隱感覺到了這批古物的價值,他建議甘肅藩臺把藏經洞中所有古物運送到省府蘭州保存,藩臺衙門的回答是,沒有經費。 這一年前后,中國社會發(fā)生了一件大事,延續(xù)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被廢除。 這一年,負責全省考試的葉昌熾去了酒泉,但沒有再往西去敦煌??h長汪宗翰更甚,他住在敦煌卻沒有去過藏經洞。酒泉距離敦煌三百公里,藏經洞距離縣城不過二十公里,兩位讀書人就這樣與歷史上的一次大發(fā)現(xiàn)失之交臂。而此時,歐洲人斯坦因正不遠萬里地想敦煌進發(fā)。 英國和俄國互相監(jiān)視,日益懷疑對方向新疆擴張,全把眼睛盯著衰老的中華帝國。當年的斯坦因這樣分析了亞洲中部的局面。他們兩個國家實際上都做好了將來有可能作戰(zhàn)打仗的這么一個準備。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知道,中亞細亞那個地方的地理情況, 這張照片記錄了斯坦因沿途進行地圖測繪的情景,而這一張是他對冰山進行的專業(yè)勘測?!拔覀兪莻€向前行進的大旅行隊,出駱駝外,還有十五匹馬,三十頭毛驢。”如果是一個純粹意義上的學者或者是民間的探險者,他有這樣的能力嗎? “看到我們的路線與野駱駝的足跡相交叉,我想到了玄奘筆下那些讓旅行者迷路的魔鬼?!痹谏衬穆L旅途中斯坦因總是隨身攜帶兩本書,一本是《馬可波羅游記》,一本就是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伴隨他的還有一條名叫達夫的小狗。 對于一般人通常產生畏懼的沙漠,他卻說,我時常希望再次回到自由寧靜的沙漠中去。這張照片就是當斯坦因經歷了幾個月時間沖出塔克拉瑪干沙漠后在冰河邊祈禱的情形。 這時已經到了1907年春天,“當看到北面荒涼的山峰遙遙在望時,我高興起來,地平線上一次又一次出現(xiàn)烽火臺,這些都好像是我在中國這片土地上順利開始的好征兆?!? 1907年春天,在千佛洞的洞窟前,五十七歲的王道士在等待斯坦因的到來。七年了,藏經洞里的這一堆殘書故紙并沒有給他帶來什么好運。不僅如此,藩臺政府還責令王道士對其代為看管而一分錢不給的。 斯坦因來了,他身邊跟隨著一個中國師爺。他的駝隊帶著很多大木箱不知做什么用;其實這些箱子都是空的。敦煌人仍與馬可波羅時代一樣虔誠。 “在幾乎垂直的礫巖峭壁上,有許多昏暗的洞窟,這奇特的景象使我想起了很久很久以前看到的早期意大利的繪畫。”一百年以后,人們從四面八方來到這里,而一百年前,斯坦因說,“這里是一個被世界忘卻的地方”。 這是夏天的沙洲市場,這里距離莫高窟二十公里。斯坦因剛到達敦煌時,曾和敦煌知縣王家彥一起吃飯,之后他給知縣全家拍了一張全家福。他和中國人打交道,得出了一個很重要的結論,他取得了很重要的一個經驗。就是說什么呢,清朝的官員非??粗啬愕墓巽?,中國人非??粗啬愎俚拇笮?。 這是斯坦因來到中國時所持有的護照,護照上的職位是英國大臣。他是如何獲得這一稱謂的,至今仍是一個謎。 這是王道士見到的第一個外國人,他第一次見到大人物屈尊住在帳篷里。此時,敦煌縣城里彌漫著不安的氣氛,農民們正在抗繳官糧,而偏僻的莫高窟此時顯得格外安靜。 “這是一個能使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共同瘋狂的神奇寶窟?!彼固挂蛞簧急3种粋€習慣,就是每天夜里將一天的行為和想法都記錄下來。他還帶來了一個照相機,這些照片是斯坦因在莫高窟停留期間拍攝的。而這張照片記錄了當時藏經洞的外觀,通過這張唯一保留的照片,我們看到了當時藏經洞口擺滿經書的情景。 “他是一個孤傲的忠于職守的人,見到生人非常害羞和緊張,臉上不時露出一絲狡猾機警的表情。”對王道士斯坦因是這樣形容的。 斯坦因來時,敦煌一年一度的浴佛節(jié)剛剛結束,這個習俗一直保存到現(xiàn)在。這是斯坦因為王道士拍攝的一張照片,也是王道士唯一的一張近景照。 “從一開始我就感到他是個不好對付的人,用金錢來收買顯然是不可能的,這會傷害他的宗教情感。”時間一天天過去了,斯坦因卻始終無法進入藏經洞。 這是敦煌榆林窟,在這里有一張著名的玄奘西行的壁畫,玄奘是斯坦因最崇拜的人。他發(fā)現(xiàn),這個被稱做唐僧的和尚在中國家喻戶曉。 在這張斯坦因給王道士拍攝的照片中,王道士身后的壁畫非常顯眼,這是王道士剛請工匠畫的唐僧西天取經圖。斯坦因發(fā)現(xiàn),每當他向王道士描述自己沿著玄奘的足跡穿越沙漠時,平靜的他就流露出興奮入迷的表情來。 他靠聰明,不是靠幸運。王圓箓和斯坦因經常吵架呢,一吵架的時候關系一僵的時候,他就給他講玄奘的故事。斯坦因會動腦子,他說你看當年玄奘把經從印度取回來,我是從印度來的嗎,我的中國助手告訴王道士,是唐僧的在天之靈將這些經卷托付給他。而現(xiàn)在,我這個從印度來的玄奘的信徒要把這些東西重新帶回印度去。 這一天,王道士將一束經卷交給了斯坦因。夜里,翻開佛經時,斯坦因居然發(fā)現(xiàn),在經文的邊頁上有兩個字玄奘。記得那是很熱的一天,外面空無一人,我在蔣師爺?shù)呐阃聛淼讲亟浂辞埃谀抢镂乙姷搅送醯朗?,他顯然還有些緊張和不安。王道士終于引領斯坦因來到了藏經洞前,向斯坦因敞開了藏經洞的門。 “他鼓足勇氣打開密室門洞,借著道士搖曳不定的燈光,我睜大了眼睛向陰暗的密室中看去,只見一束束經卷一層層堆在那里,密密麻麻?!爆F(xiàn)代學者胡適曾說,藏經洞是座和尚博物館,其實它遠不止此。 斯坦因一腳踏入藏經洞,一千年前佛國的世界,世俗的生活,西域王宮的奢華,絲綢商旅的艱辛,都歷歷在目。 “厚大的卷子用的都是很堅韌的紙,全部保存甚佳,大概同初藏入室時無甚差異?!?“有一個大包裹。里面全是稀薄透光的絹畫,繪有美麗的佛像,顏色調和,鮮艷如新。”這是斯坦因第一次看到這些經卷時發(fā)出的感嘆。 藏經洞口 莫高窟第17窟 九十多年后,一位中國學者在倫敦大英博物館親手觸摸這些敦煌寫本時,是這樣描述的,“有的寫本紙張非常好,展開時嘩啦啦作響,有一種卷子壓了金箔,有一種經卷有十二種顏色。紙張很結實,厚度像現(xiàn)在的打印紙?!薄? 這是北京地鐵建國門站,每天經過這里的人們都會看到這幅壁畫,這就是佛教經典《金剛經》,它的原版,已經被斯坦因從藏經洞中帶走,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刊印日期的印刷品之一,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書籍。如今,它成為大英博物館收藏的最珍貴文物之一。 “我決定放手一搏,我應允蔣師爺可以給王道士一筆款子,四十錠馬蹄銀,必要時可以翻倍,以換取全部的經卷。” 在一夜的狂風之后,第二天清早,斯坦因發(fā)現(xiàn)滿懷疑忌的王道士干了一個通宵,將挑出來的所有藏卷又運回密室中去了。斯坦因知道了,他無法得到全部的經文。但是王圓箓同意收下斯坦因200兩銀子,讓他們把九千多卷文書和五百幅佛像絹畫帶走。事后,斯坦因很得意地寫信給一個朋友說,在歐洲,只要買一個梵文貝葉寫本就要這些錢了。有的學者提出來,他是買的,買的就是公平交易,這完全是兩回事,這是一種騙取。 這張照片記錄了斯坦因車隊離開敦煌縣城的情景。這時,在縣城里,農民發(fā)起了暴動,焚燒了縣衙。沒人留意在偏僻的莫高窟號稱裝箱能手的斯坦因已經大功告成。二十四個大木箱里裝滿了經卷和書畫,當他最后看了一眼這里的主人時,千佛洞刮起了這個春天的第一場沙塵。 十個月后,王道士迎來了第二批外國人——伯希和的法國探險隊。 伯希和,這一年才二十九歲,精通十三國語言,法國人夸他英俊優(yōu)雅,有點兒軍人作風。他的一口流利的漢語很快贏得了王道士的好感。他還帶來一名專業(yè)攝影師,對莫高窟進行了第一次全面的拍攝。 這是當年破敗的莫高窟,這個小牌坊和古漢橋如今早已不存在了。而今天的莫高窟最著名的九層樓在當時也只有五層。幾個月前,當伯希和在新疆時,他看到一本佛經,這是公元八世紀的寫本,出自一個叫藏經洞的地方。于是慢條斯理的他直奔敦煌而來。 在莫高窟,他對洞窟進行了第一次詳細的編號。“自從人們從這一藏經洞中淘金的八年來,我曾認為該洞中的藏經已大大減少。”在西方狂歡節(jié)的最后一天,伯希和進入藏經洞。 這張由攝影師努埃特拍攝的照片,是今天我們了解當年藏經洞洞內狀況唯一的影像資料。透過這一人高的經卷,我們甚至能看到在墻壁上隱隱約約的壁畫。 “當我置身于這個寶庫,三側都布滿了一人多高的卷子,您可以想象我的驚訝?!痹舅浅乃固挂驅氊愃蚜_一空,但很快他發(fā)現(xiàn),因為不懂中文,斯坦因給他留下了許多。 他說:今天是個節(jié)日!他決定要將全部經卷翻閱一遍,在燭光下,他用了整整三個星期的時間來完成這項工作。前十天,他每天拆開近一千捆卷子,創(chuàng)下了每小時打開一百捆的記錄,他戲稱這是汽車的速度。 1908年5月27號,伯希和離開敦煌,他用五百兩銀子換得七千卷藏經洞文物。離開敦煌的第二天,就是伯希和的三十歲生日,這肯定是他一生中所能得到的最珍貴的生日禮物。 1909年9月4日,北京的六國飯店,在京的學界名人幾乎全都參加了招待伯希和的宴會。會上,他將隨身攜帶的一箱敦煌寫本精品公開展覽出來。使得著名學者羅振玉等人大驚不已。當時中國的宋版書已很稀少,忽然有人帶來了從未見過的六朝隋唐古寫本,整個北京學術界震動了。 1909年冬天,清政府下令,押送剩余的經書進京。經書并沒有裝箱,只用草席草草遮蓋。從敦煌到北京,一路都有經卷丟失。 這是北京的廣化寺,1910年藏經洞文物運抵北京時,這里開始興建中國第一座近代的國家圖書館。中國的國家圖書館比日本晚了四十年,比法國晚了一百二十年,比英國晚了一百六十年。但是押運的官員竟直接把大車開進了自己的家里,挑選精美的經卷據(jù)為己有。因為怕被人發(fā)現(xiàn),他們將萬張的經卷一撕為二。 這是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的藏經洞文物,后人總結說,藏經洞文物藏于英國者最多,藏于法國者最精,藏于俄國者最雜,藏于日本者最隱最秘,藏于中國者最散最亂。 1924年,美國人華爾納來到敦煌,粘走壁畫26方,取走唐代彩塑一尊。俄國人奧登堡,拿走敦煌文文物三百件,日本大谷光瑞考察隊購得四百件。今天,敦煌藏經洞的文物散落于世界上十多個國家。 這是春季的敦煌,這時距離敦煌藏經洞文物流失已經過去整整一百年了“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碑敃r著名國學家陳寅恪曾這樣感慨。 道士塔 “我的兒子今年十歲了,有一次他看一個電視節(jié)目,介紹一些來自吐魯番敦煌的壁畫,和雕塑等文物是怎么被分割裝箱運到柏林的,我的兒子說,我不能理解他們?yōu)槭裁纯梢赃@樣做。” “我曾經給王道士贈送了七十五兩銀錢,可是被夸大到十萬兩,村民們要求和他分享這筆錢。他當然拿不出,只能裝瘋賣傻,才躲過了這場災難。”在華爾納寫給斯坦因的信中,有好名聲的王道士卻因藏經洞晚節(jié)不保。 1931年,王道士死在莫高窟,從發(fā)現(xiàn)藏經洞以來,他從未離開過這里。對于這個瘦弱的,經常帶著一臉笑容的道士,有人說他是他是藏經洞的發(fā)現(xiàn)者,莫高窟的維修人,也有人說他是目光短淺的宗教信仰者,是有小聰明的中國農民,是出賣藏經洞文書的罪人,中國文化史上的**賊。一百年來關于王圓箓的歷史定位一直爭論不休。 這是法國巴黎的國家圖書館,這是巴黎吉美博物館,伯希和從敦煌帶回來的文物大多存放在這兩個地方。 回到歐洲后,伯希和成為世界上最權威的漢學家之一。有人這樣評價他,“沒有他,漢學將成為孤兒?!钡牵谶@張1935年1月20日《北平晨報》發(fā)表的公開信中,中國的學者們將伯希和冠以盜賊的名分。 1930年,七十歲的斯坦因最后一次來到中國,但從這封南京來電中可以看出,他被中國政府認為是不受歡迎的人。在新疆,他一直被處于嚴密的監(jiān)視中,最終,被逐出中國。 這是英國倫敦的大英圖書館,斯坦因從敦煌帶回來的文物大都藏在這里。2008年,這里的學者向我們攝影組展示了一百年前斯坦因帶來的敦煌唐代寫經。 西方人說是斯坦因發(fā)現(xiàn)了藏經洞,八十歲時他死在阿富汗,他的墓地建在異鄉(xiāng)的沙漠,他說,沙漠是自由安靜的,他喜歡這里。他這樣為自己寫下墓志銘,馬克.奧利爾.斯坦因通過極為艱難的印度、中國新疆、波斯、伊拉克的旅行,拓展了知識領域。不知為什么,對于1907年的敦煌之行他只字未提。 在斯坦因去世的這一年,中國大地上正進行著二十世紀最慘烈的一場戰(zhàn)爭,這場戰(zhàn)爭改變了世界的格局。 這一年,一個曾從法國學習繪畫的名叫常書鴻的中國人。帶領十多個志愿者從戰(zhàn)火中來到敦煌,從此,西方人在敦煌的探險史結束了。 《敦煌》:第二集《千年的營造》解說詞 他叫彭金章,今年70歲,1963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考古專業(yè),49歲時來到敦煌,開始了一段與莫高窟為伴的考古生涯。 二十一年來,他時常往返于大泉河兩岸,河邊的林蔭小道此時秋意正濃。河的另一邊,綿延一千六百多米的崖壁上,大小不一,排列著七百三十五個洞窟。如此大規(guī)模的窟群因何而來,又是如何建造的,一直是他考古研究的目標。 在莫高窟有四把鑰匙,可以打開這里的四百九十二個洞窟。中國文化千余年來存留的奇跡就在這一扇扇窟門背后絢爛無聲。那思維禪定的瞬間,那融入慈悲的微笑,在那色彩與線條之間流動的樂章,帶領我們穿越了久遠的歷史長河,重現(xiàn)昔日永恒的時光。 這是公元848年,在敦煌從安史之亂開始的戰(zhàn)亂局面已經持續(xù)了九十三年。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叫張議潮的人幕兵集眾發(fā)動一場血戰(zhàn),收復了多年戰(zhàn)亂的敦煌城。 三年后,唐王朝在敦煌設置了歸義軍,收復失地的功勛將領張議潮被任命為敦煌歸義軍節(jié)度使。接到任命后,張議潮舉行了盛大的游行儀式。在后來為他修建的功德窟——莫高窟156窟的南壁上,那次游行的壯麗場面被繪制成為一幅壁畫長卷,至今保存完好。 在修建洞窟的時候,張氏家族在前室北壁上留下了一方題記,它對后來人研究莫高窟營造歷史非常重要。隨著時間的流逝,墨色因墻體的斑駁而模糊。有幸的是,在藏經洞發(fā)現(xiàn)了當時題寫時所留下的紙稿,在這份名為《莫高窟記》的題記中,整個莫高窟營造的緣起漸漸在字里行間浮現(xiàn)。 這是前秦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366年。中國北方正處于五胡十六國的戰(zhàn)亂紛爭,人們對和平生活充滿向往,佛教也開始走向興盛。絲綢之路上往來印度和中原的僧人也絡繹不絕。這時有一位名叫樂僔的出家人,向西行游途經敦煌鳴沙山,忽然看到前方千佛現(xiàn)出真容,熠熠金光將他籠罩。經歷了這片神奇的景象,樂僔不再行走,他決定在鳴沙山東面的崖壁上開鑿了莫高窟第一個洞窟。 和所有的研究員一樣,彭金章大部分時間都在和洞窟打交道,在這些已經經歷了一千余年時光的洞窟里,任何一個細節(jié)都有可能被忽略。 “底下壁畫上頭又畫壁畫,可是這個洞窟據(jù)說這樣子的,你看,下面,最下面的,白的,素面,因此說在北涼壁畫底下是沒有壁畫的。無畫呢比北涼還早。北涼是420年前后。”學者們推測這是崖壁上現(xiàn)存最早的洞窟之一268。主室只有一個人的高度,<?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一米多的寬度,南北兩側共有四個小窟,里面只能容納一人坐下,這就是專門用來坐禪修行的禪窟。學者們無法斷定這是否是莫高窟第一個洞窟,但能夠推測的是,樂僔當年所開鑿的也是一個禪窟。 洞窟這個建筑形式源自佛教的故鄉(xiāng)印度,釋迦牟尼曾在石窟內“西向結跏趺坐”,遠離城市喧囂,并且冬暖夏涼。莫高窟最早的營造便因坐禪修行開始了。 第285窟壁畫. 這是多室禪窟當中的一個小禪室,看,這是禪床。自從佛教傳入西域后,沿途開鑿了許多石窟寺。這些開鑿的山崖,大都由粗砂巖或砂礫巖組成。莫高窟的地質結構屬于第四季酒泉系砂礫巖,適合開鑿石窟,崖壁前方就是寬闊的大泉河,由南往北由此經過,現(xiàn)在幾近干涸。 一千多年前從三危山的溝谷中涌出各股泉水匯流而下,大泉河碧波蕩漾。河邊成片的白楊樹林,映著碧藍的天空,氣候宜人。這里距離當時的交通要道敦煌城不遠,但又相對偏僻,適合開鑿修行,于是便開始了延綿千百年而不中斷的洞窟營造。 在早期洞窟275窟內,南北兩壁的墻上有幾座小小的屋檐,這是典型的中原建筑風格-闕。小小的闕形龕內,交腳的菩薩恬然微笑。隨著時間的推移,崖壁上出現(xiàn)了這樣專門用來禮佛供養(yǎng)的洞窟,這些洞窟改造了印度的窟形,并加入了中原文化的痕跡。但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這些早期洞窟空間較小構造簡單,在崖壁上零零星星并沒有形成規(guī)模。 一直到公元439年,在統(tǒng)一北方的戰(zhàn)爭中,北魏攻克北涼,涼州一帶眾多工匠由于戰(zhàn)亂紛紛遷來敦煌。此后,洛陽也來了大批官宦,僧侶、工匠,正是這些徙居敦煌的人們,在莫高窟進行了一次規(guī)模浩大的開鑿,并給洞窟造型帶來了新潮的中原審美風格。 這個285窟正是那個時期營造的最好見證,窟的西壁有佛教印度教的天神,線條流暢、豐滿圓潤,是受中亞西域的影響又在敦煌被本土化了的形象。而在窟內的其他地方卻已顯露出當時盛行的中原風格。 “你看這個菩薩,面貌清瘦,身材修長,戴著高冠,大袖,這種在中原廣為流行的畫風,不再限于畫紙上的丹青風流,而躍然于莫高窟的壁畫間。畫像磚,畫像石里頭可以找到的,也是中國的。” 讓人更嘆為觀止的是285窟,覆斗形的窟頂,不同文明的印記在這里碰撞融合。中國神話中的雷神、飛仙、伏羲、女媧和佛教中的摩尼寶珠都匯集在了這方形似倒斗的穹頂上。四面斜坡的結構能分散,窟頂上方的重力使洞窟堅實穩(wěn)固而且空間寬敞,從而成為了莫高窟的營造中最為普遍并延續(xù)不斷的樣式。這本身也是佛教石窟傳入中國后的新創(chuàng)造。有如此深厚的中原情結,開鑿了這個洞窟呢。 考證一個洞窟的主人,供養(yǎng)人畫像與題記對于學者尤為重要。供養(yǎng)人一般是指奉獻自己的資產,造建洞窟的人,他們的形象往往被繪制在洞窟內,并附有題記。 “大代大魏大統(tǒng)四年,這個時候正是東陽王元榮就任瓜州刺史期間,” 在285窟,位于說法圖下方,長達一個壁面的供養(yǎng)人畫像中,有一些穿著王公、嬪妃的服飾,在當時能以王者身份出現(xiàn),最有可能的就是瓜州刺史元榮?!昂芸赡苓@個就是,這就是他們東陽王夫婦。” 東陽王元榮他是第一個長期牧守敦煌的中原王室成員。在敦煌期間,他曾出資請人抄過大量的佛經。藏經洞遺留的原件當中,有一份《仁王般若經》,末尾寫到:“佛弟子元榮,既居末劫,生死是累,離鄉(xiāng)已久,歸慕常心,入法之錢,即用造經。愿天生成佛?!睆倪@段發(fā)愿文中我們不難體會到,身處異地他鄉(xiāng)的元榮希望通過佛教尋得安寧與祥和。 莫高窟也逐漸轉變?yōu)閬碜运姆降娜藗兤砀!⒚鉃?、開窟做功德的神圣場所。莫高窟在經歷千余年滄桑后,得以幸存也并非一帆風順。 公元557年,又一次朝代更替發(fā)生在北方,北周王朝取代了北魏,并在短短的幾十年內換了三個皇帝。時局動蕩,越來越多的百姓選擇出家,數(shù)量竟逐漸達到了全國人口的十分之一,給統(tǒng)治者帶來了政治、經濟上的巨大威脅。 終于,北周武帝在公元574年下詔滅佛。在這場浩劫中,敦煌地處邊陲有幸未受到破壞。 十五年后,隋煬帝楊堅結束了魏晉南北朝將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將旗幟插滿天下。楊堅出生在陜西的一座尼姑庵,由比丘尼撫養(yǎng)到十三歲,使他跟佛教結下了因緣。登基后楊堅下詔,修復前朝廢棄的寺院,并在敦煌大造舍利塔。他和兒子楊廣都注重發(fā)展西部,使河西的生活呈現(xiàn)出一片祥和的景象。 短短三十余年的隋代,莫高窟造窟高達近百個,崖面上的洞窟由星星點點逐漸連成一片。 開鑿洞窟首先要構思出洞窟在崖面上的位置和樣式,繼而開鑿甬道,甬道挖出后,繼續(xù)朝著崖壁上方及四周擴展,石沙從甬道排出,既安全又便于操作??唔敵尚椭?,便向下挖掘,直到整個洞窟的樣子被鑿出,再根據(jù)需要進行裝飾工序,一個洞窟才算完成。 由于勞動工具簡單,無數(shù)的工匠一鏟鏟挖掘,一筆筆勾畫,正是他們在這樣簡陋的條件下,用雙手鑄就了整個崖壁的輝煌。 96窟.九層樓 莫高窟在外觀上,最為顯眼的就是位于石窟群中段的標志性建筑—96窟,又叫九層樓。紅色樓閣依山而建,氣勢雄偉。 1999年,對于考古界,96窟的歷史原貌一直是個迷。就是那個秋天,彭金章帶著這個謎團,領導了一支團隊,對這里進行了一次考古發(fā)掘。在這一次發(fā)掘中彭金章發(fā)現(xiàn),一層地表下面還有一層截然不同的地表。隨著挖掘的深入,彭金章緊張的心轉變?yōu)殡y以言喻的欣喜,民國、清代、元代、西夏、唐代各時期洞窟的地面先后顯露。整個九層樓營造時的歷史原貌浮出了水面。 那是在公元684年,武則天當政,朝中關系極為微妙,此時,薛懷義、僧法明等僧人便偽造了《大云經》來討好武則天。因疏中說自己是彌勒下世,女子為王,武則天甚是歡喜。彌勒為音譯,意譯為慈氏。所以當690年,武則天如愿以償?shù)巧匣饰粫r,便自稱是慈氏越古金輪圣神皇帝。 那時全國興起了一股大造彌勒像之風,96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鑿的。 窟內只有這一尊彌勒塑像,所以又稱大像窟。它的形象據(jù)說就是依照武則天的面容而塑。專家們推測,像這樣高大的洞窟,開鑿時極為困難,首先要在崖壁的高處挖出一條甬道,然后向上挖出崖頂,再逐漸下挖,并在第一條甬道正下方鑿出第二條甬道,挖出的石砂從下方的用到排出。就這樣依次向下,直到地面。經過精確計算甬道的位置也恰能增加彌勒像的采光,佛像的胚胎是在挖掘洞窟時由設計預留下的崖壁砂石加工而成的。 根據(jù)專家們推測,營造這樣大型的洞窟往往要花費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才能最終完成。對于96窟開鑿的經過,當時并沒有詳細的記載,但在公元966年的一次重修中,就使用了木匠五十六人、泥匠十人,而這次歷時十天左右的重修,只換了兩層木構而已。以此看來,96窟在建造時的工匠規(guī)模是多么龐大。 遠久后的今天,我們能感受的,只有那大唐帝國恢宏無比氣度的象征。前流長河,波映重閣,那三百多年前只有一個洞窟高懸的崖壁到唐朝年間已經是計窟室一千余龕,莫高窟在唐朝進入了自己的黃金時代。 莫高窟有近一半的洞窟是在唐朝時修建的,這其間一些紀念家族洞窟營造而刻寫的石碑,成為了今天研究洞窟淵源的重要史料。 修建于中唐時期的148窟是一個開放參觀的洞窟。窟的前室里這塊石碑從洞窟落成之時就屹立在此,就像一位千歲老人對我們講述著前塵往事。 唐天寶十四載,也就是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了。駐扎西河的軍隊被調往中原平叛,敦煌防務空虛,陷入了各種勢力的亂戰(zhàn)中。加急的求援信向中原王朝發(fā)出,整個敦煌城在重重包圍中開始苦苦的等待。可是援軍遲遲沒有音信,命懸一線的孤城中人心惶惶。最高軍事首腦周鼎萌發(fā)了棄城逃跑的念頭。就在這時,他卻意外的接到了邀請,去莫高窟觀禮一座新開的佛窟。 這個窟的形狀類似于民間的棺材,這是涅槃窟獨有的樣式,涅槃是經過多年修行終于擺脫生老病死的輪回,達到一種寂靜常樂的永恒境界。那環(huán)繞著釋迦摩尼涅槃像長達三個壁面的經變畫圖解了佛陀涅槃前后的莊嚴場景。窟頂上方的千佛又宛如一方佛國凈土的蒼穹如夢如幻。這個窟的主人叫李大賓,是當?shù)氐耐?。涅槃窟的落成,在敦煌烽火連天的時候曾鼓舞著軍民與城池共存亡的決心。 大漠的冬天已經來臨,李大賓所做的一切最終沒能打動周鼎,他決定棄城而逃,臨行前被軍中部下當即逮捕縊殺。接下來敦煌軍民在孤城中苦苦堅守十一年,最后因內無糧草外無援軍被迫放棄。往事已隨大漠風煙遠去,記載歷史的石碑上大唐隴西李府君幾個字赫然在目。 除了這些由世家望族修建的大洞窟外,崖壁上由黎民百姓出資修建的小洞窟占了絕大多數(shù)。這個只有幾平方米的107窟由晚唐的一戶人家營造,除了家庭成員外,身份卑微的奴婢也拿出自己僅有的所得參與建造。壁畫中奴婢身份的母女倆衣著簡單樸素,母親在題榜中說,她們出資繪制了六身釋迦摩尼像愿舍賤從良。敦煌世世代代的人們不論財力的多少,在這里尋找自己精神寄托的期望從未間斷。 天寶十四載,也就是公元907年,安史之亂爆發(fā)了。 這個時候,中原由于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專權,陷入了一片混亂,這些都大大削弱了唐朝的實力。終于在公元907年,離敦煌一千八百公里的都城長安化為廢墟,歷史從此進入動蕩的五代十國時期。 而敦煌由于地處偏遠,管轄相對獨立,在中原群雄割據(jù)的時候,這里卻無有戰(zhàn)爭。公元914年敦煌迎來了一位新的統(tǒng)治者曹議金,他主張對近鄰修好,重視農牧業(yè)的發(fā)展。敦煌城再次恢復了一派繁華的景象。經濟的繁榮,加上歷代開窟積累下來的豐富經驗,莫高窟的開鑿開始了一個以大洞窟為主流的新階段,這也是它營造史上最后一次黃金時代。 61窟是莫高窟最大的洞窟之一??咧骶褪遣苁蠚w義軍第四位統(tǒng)治者曹元忠和他的夫人。這是一個中心佛壇窟,正方形的主室面積有一百九十六平方米,最高的地方有九點五米,相當于今天的三層樓房。由于空間巨大,開鑿洞窟時,留下了一塊崖體,用來承載窟頂重力,并在上面繪制各種富麗的裝飾,形成了這種典型的殿堂風格。 這個時期的洞窟樣式也已經完全中原化,在曹氏時期一系列大規(guī)模開鑿及對歷代洞窟的重修后,莫高窟也逐漸形成了歷史上最大的規(guī)模。 莫高窟的壁畫彩塑,大多集中在崖壁考南部的洞窟中,學術界大致以此為依據(jù)把莫高窟分為了南北兩個區(qū)域。 南區(qū)從南北朝到元代相繼誕生了禪窟,中心塔柱窟,覆斗頂窟,涅槃窟,大像窟,中心佛壇窟,共計四百八十七個。這些時代風格鮮明的洞窟內,有壁畫四萬五千多平米。壁畫四萬五千多平米,彩塑兩千多尊。 而莫高窟的北區(qū),洞窟分布疏密不均,殘缺不全,曾經一度被認為是敦煌考古的沙漠。但北區(qū)洞窟的作用是什么,和南部洞窟又有什么關系呢?這些對于彭金章而言卻充滿了吸引力。 出乎大家的意料,一批又一批的文物被先后發(fā)現(xiàn)了。長年被忽視的二百四十三個洞窟終于有了自己的門牌號碼,“一百二十七,三米二一百二十八……”不論酷暑嚴寒,他的腳步踏遍了北區(qū)的每一個角落。 “這有煙筒,煙道,看,黑黑的,是不是?。贿@里呢,用瓦磚封起來,就像現(xiàn)在的圓的煙筒一樣,煙都出去了。這有個臺,放一點兒做飯用的東西啊,或者放個燈之類的?!?經過考古證明,這里曾是僧人們居住的僧房窟,修行的禪窟,儲藏糧食物品的倉廩窟,埋葬僧侶的瘞窟。和南區(qū)禮佛的殿堂一起,構成了完整的石窟寺院--莫高窟。我們仿佛聽到了,那一聲聲開鑿的叮當聲,猶如一聲聲不倦的叩問,從歷史那端傳過來,又傳開了去。 五代宋初期間,海上貿易之路興盛,莫高窟的開鑿也止于元代。明朝嘉靖帝封閉嘉峪關,沙洲民眾內遷,敦煌莫高窟進入了凋零的時期。 而這座寶藏歷經塵封,在20世紀初將重新被世人所知。中國、古印度、古希臘、中亞文明,四種古老的旋律在這里匯成了千古絕唱。 無數(shù)虔誠的心曾踏上這條路途,朝圣這片荒蕪當中的精神家園。她歷經戰(zhàn)火的紛飛,滅佛的蕭條,奇跡般地留存至今。歷史中的人們無論是否留下了姓名,他們對崖壁獻上的旋律如今仍在空中回旋。 佛光. 2007年4月23日的上午,我們的攝像機在鳴沙山上拍攝到一段奇異的景象。這是否就是當年樂僔看見并曾感召過他的光芒呢? 彭金章寫道:“我也曾看見過這樣神奇的景象。如果不是喜歡這里,我不會來,如果不是喜歡這里,我來了也會走。一年中,秋天是敦煌最美的季節(jié)。那碧藍的天空,那金黃的白楊葉子,這一些都讓我深深地沉醉?!? 《敦煌》:第三集《藏經洞之謎》解說詞 敦煌,這個絲綢之路上的重鎮(zhèn),曾經風云際會,見證了古老的中華帝國和廣袤遼闊的中亞地區(qū)無數(shù)的歷史變遷和盛衰榮辱。 當朔風和黃沙蝕盡最后一絲榮光,敦煌也無法跳出盛極而衰的宿命。衰落的敦煌被人漸漸遺忘,直到公元1900年,“忽有天炮響震,忽然山裂一縫,吾同工人用鋤挖之,欣然閃出佛洞一所,內藏古經萬卷。”道士王圓箓夸張地描述了他在敦煌莫高窟發(fā)現(xiàn)藏經洞的過程。愚昧的王道士怎么知道他挖出了亞洲最偉大的古代文化寶藏。 敦煌也因此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數(shù)年之內,藏經洞內的典籍書畫被各國探險者割裂瓜分,流散到世界各地。 如今,平靜祥和的敦煌依舊保持著它與生俱來的文化熱度。人們已經習慣于打那個聞名世界的小小洞窟稱做“藏經洞”。 在今天敦煌的莫高窟,藏經洞的正式編號是十七窟,位于第十六窟內甬道的北壁。這件文書現(xiàn)藏于俄國圣彼得堡東方研究所。從題記中可以看到,它寫成的時間是大宋咸平五年,也就是公元1002年,只是現(xiàn)在所知發(fā)現(xiàn)于藏經洞的文書中有題記的最晚的時間。因此,學界普遍認為藏經洞封閉的時間應該在公元1002年之后,也就是說,在藏經洞被重新鑿開之前,這些珍貴的文獻已經沉寂了近九百年。 雖然敦煌文獻幫助我們破譯了不少撲朔迷離的歷史密碼,但是藏經洞的性質和關閉的原因,卻一直是個謎。對此,學者們也存在著不同的看法。 “為什么這些數(shù)量眾多內容紛雜的文獻會被儲存在這里呢?我主要認為可能是避難說,主要是受戰(zhàn)爭的影響;那么敦煌的僧侶們呢?為了避免這些藏經受到戰(zhàn)爭的破壞,而把它們封存在藏經洞之中?!?除了“避難說”,對于藏經洞的形成,敦煌學者還有另外一種觀點。“藏經洞的東西,實際上是被古代的敦煌僧人所廢棄的一些物品,這種觀點我稱之為,‘廢棄說’?!? 根據(jù)已有的敦煌文獻研究,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佛教典籍占了藏經洞文獻的近百分之九十,而其中很多的佛教典籍,又與始建于公元834年前后的敦煌三界寺有關。 據(jù)記載,自西晉僧人竺法乘最早在敦煌建寺弘法開始,歷代僧俗都在此地營造寺院。晚唐五代,敦煌的官方寺院有十七所之多,三界寺便是其中之一。 那么,三界寺與藏經洞到底有著怎樣的關聯(lián)呢? 公元900年前后敦煌發(fā)生戰(zhàn)事,三界寺在戰(zhàn)火中被焚毀,收藏于寺中的全部佛教典籍隨之損毀殆盡,劫后的三界寺開始重建,但寺內藏經匱乏,不敷供養(yǎng)誦習之用,如何重建經藏,成為僧人們面臨的迫切問題。 《三界寺一切入藏經目錄》 這件寫巻名為《三界寺一切入藏經目錄》,它長達<?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六米,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寫卷的題記中說,弟子三界寺比丘道真,乃見當寺藏內徑論部帙不全,遂乃啟顙虔誠,誓發(fā)宏愿,謹于諸家函藏尋訪古壞經文,收入寺中,修補頭尾,流傳于世,光飾玄門,萬代千秋,永充供養(yǎng)。” “三界寺的藏經呢,實際上是由道真和尚主持完成的,經錄的下面有題款,題款的日期是長興五年六月十五日,也就是公元934年。” 此時正是中國歷史上分裂混戰(zhàn)的五代十國時期,連年的征戰(zhàn)使中原的社會生活處處水深火熱。而懸隔數(shù)千里的敦煌一地卻保持了相對的太平。 除了道真和尚以外,三界寺一定還有其他的僧眾參與搜集經卷,對寺院來說,經藏是血脈,不可或缺。 道真和尚在這幾十年中是如何搜集佛經的呢? 敦煌文獻中有這樣的文書記錄,“三界寺張僧政將去,法華經抄壹拾貳卷,阿彌陀經抄柒卷,梵天問疾經壹卷”,這是當年道真和尚親筆寫下的借條,由此看來,借經抄寫是當時道真和尚和寺中其他僧人為三界寺補充經書的手段之一。面對卷帙浩瀚的佛教三藏,以個人之力繕寫經卷以為功德供養(yǎng),當然是杯水車薪。 在中世紀的寫本時代,佛教僧團有專門負責寫經和管理經書的機構,經司。參與寫經的經生有出家人,也有在家弟子。繕寫經文有一定的報酬,不過,三界寺相對于城內的大寺來說,地偏人少,寺產不厚,他們請人抄寫經本,數(shù)量必然非常有限。三界寺里的經卷應該還有另外的來源。 敦煌是絲綢之路上一顆最耀眼的明珠,千年之前,來自南亞、地中海、中亞等地的文明就已經在此匯聚,中亞西域佛教更是在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今天,每逢傳統(tǒng)的佛教節(jié)日,敦煌莫高窟前總會熱鬧非凡。當?shù)仳\的百姓會聚集到這里,進香拜佛,在道真和尚生活的那個年代,人們?yōu)榱似砬蠓鹱娴谋S?,經常向寺院捐贈佛經供養(yǎng),以個人或者家族出資繕寫佛經,再把這些佛經捐獻給寺院,這部分佛經就成了供養(yǎng)經。 這件寫巻里記載了一位名叫康秀華的施主為寺院出資抄寫《大般諾經》以為供養(yǎng)的事情。他一次向寺院捐獻了銀盤子三枚,總共三十五兩,還有麥一百石,粟子五十石,另外還有化妝品叫做胡粉,胡粉四斤。當時四斤胡粉就是六十四兩。 “按當時的價格來折算,就是一兩銀子相當于五石麥子,這么一個價格。那么胡粉的價格多少呢?胡粉的價格就是一兩胡粉也相當于五石麥子,這樣折算下來,就是六十四兩胡粉也就是三百多石麥子左右。那么三十五兩銀盤子折下來,也就是一百五十多石麥子,總共是六百石。一部大般諾經也就是六百卷,正好在這個價格上,這個價格是當時一般老百姓掏不起這個錢的?!?眾多捐經者的名字大都不為人知,從這些殘留下來的題記和文書中我們可以感知他們施種福田時的虔誠,更有人為了捐施傾其所有,以換取內心的幸福和安妥。 由于三界寺地處偏僻,規(guī)模也不大,要在短短時間內迅速提高藏經數(shù)量,僅僅靠信眾供養(yǎng)也是不夠的,僧人們還要另想辦法。雕版印刷發(fā)明以前的寫本時代,書記寶貴難求。所以敦煌各寺院一直有將本寺部分閑置或損壞不全的佛經寫巻相互交換補充的習慣。 于是,到其他寺院去搜求成了道真和尚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他滿懷希望地叩響每一家寺院的門環(huán),每一扇寺門的背后似乎都蘊含著可能。他四處奔走,在高山大漠戈壁風沙之間艱難的穿行,慢慢的黃沙故道上經??吹剿L塵仆仆的背影。 “像道真和尚向敦煌地區(qū)其他寺院里頭乞求佛經這種行為就稱為乞經,那么敦煌地區(qū)乞經呢,它很復雜。就是說,它不但是敦煌當?shù)氐乃略褐g它的佛經交流的一種手段和渠道。那么道真和尚呢?他向其他寺院乞經,同時很可能他也向中原地區(qū)乞經?!?另外,敦煌地方政權每年還派出使團,使團中除了官員還有僧人,這些僧人除了請求經書,另一個目的就是巡禮,到中原地區(qū)的名寺古剎禮拜和學習。這種頻繁的交流使的敦煌地區(qū)的佛教深受中原佛教的影響,敦煌地區(qū)逐漸盛行起了五臺山文殊菩薩的信仰。 也許,道真和尚也曾是出使中原使團中的一員,這位滿腔赤誠,黽勉努力,持之以恒的沙門后來成為總管敦煌僧團事務的最高領導人。道真和尚為了完善三界寺的經藏耗盡了畢生的精力,在敦煌經卷里他的名字最后一次出現(xiàn)是公元987年,勤勉一生的他大概在這之后就圓寂了。 三界寺收集佛經的工作持續(xù)了多年,在道真和尚和其他僧人不辭勞苦的努力下,三界寺的藏經從無到有逐漸豐富起來。 公元1006年,地處敦煌西部的于闐王國被一股外來勢力滅亡,大西北再次陷入新一輪的動蕩之中。消息傳到了敦煌,戰(zhàn)爭即將降臨的恐怖氣氛籠罩著沙漠中的這片綠洲。莫高窟附近的三界寺內氣氛變得異常凝重,僧眾們擔心多年來苦心經營的藏經再次遭受滅頂之災,他們緊急商議應對之策,最后決定,把三界寺全部的經卷和佛教供養(yǎng)具立刻封存起來,以躲避可能的戰(zhàn)爭災難。 經過周密勘察僧人們選擇了三界寺附近的一個洞窟,這個洞窟是晚唐時期敦煌地區(qū)河西都僧統(tǒng)洪(鞏?)和尚的影窟。河西都僧統(tǒng)就相當于今天當?shù)胤鸾虆f(xié)會會長的職務,在洪和尚圓寂后人們?yōu)樗ㄔ炝艘粋€影窟,也就是紀念堂。 三界寺的僧人們將洪和尚的塑像請出影窟騰出地方,來保護那些來之不易的經卷,經過整理,所有佛經都搬入洞內,碼放整齊,為了萬無一失,洞窟封閉之后,僧人們請人在封閉的整面墻壁上繪制了壁畫,以掩人耳目。日子一天天過去了,滅亡于闐王國的那股外來勢力并未東進。公元1036年,西夏王朝攻占了敦煌。 由于西夏也信奉佛教,敦煌佛教并未受到影響。按著常理推測,如果藏經洞關閉是為了躲避戰(zhàn)爭,而戰(zhàn)火并未降臨,,佛經又是僧人們日常必須使用的東西,那么理應是重開洞窟的時候了,事實上,三界寺的僧人再也沒有打開藏經的洞窟,者又該作何解釋呢。 針對避難說的種種疑點,有的專家提出了另一種推測,廢棄說。也許它能為我們破譯藏經洞的前世今生。 “它們實際上是被當時的敦煌僧人認為呢,失去了使用價值,沒什么用處了,所以,敦煌的僧人就把它們按照他們自己的處理的方式把它們封存在一個洞窟里面,因為是一些他們認為的廢物,沒有用的,所以封存以后呢,也就不再管它了,不再開啟它?!?方廣锠先生幾十年來為了編纂《敦煌遺書總目》走遍了世界上收藏敦煌遺書的主要機構,是迄今為止中國敦煌學界查閱敦煌遺書原件最多的學者。 被今人奉為珍寶的敦煌遺書,真是如專家所說只是當時的廢棄物嗎?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段端,自漢代以來,就是我國與西域諸國交通的要沖,沿著這條絲綢之路西來的佛教也較早的在此傳播。 這是農歷四月初八在敦煌雷音寺進行的法會,相傳這一天是佛祖釋迦摩尼的生日,每逢此日,僧尼都要舉行儀式,用凈水灌浴釋迦佛像,所以稱浴佛節(jié)。百姓們也到寺院中進香許愿,祈求佛祖保佑。 在一千多年前,敦煌地區(qū)經常舉行各種佛教法會,法會中有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轉讀佛經。今天的法會中已經看不到這樣的儀式了。 敦煌文獻中記載,在法會中轉讀的佛經首選位列大乘佛教經典首位的《大般若經》,人們認為,這部漢譯達六百卷之巨的經書是鎮(zhèn)國之寶,只要轉讀此經就可以積累莫大的功德,所有祈求的愿望都可以實現(xiàn)。 對《大般若經》的狂熱崇拜,使得這部經書的使用率很高,損壞的速度也就最快,在藏經洞中,就有大量的《大般若經》的經卷。佛經長期流通,時間長了難免損壞,為了保證經典的正常使用,敦煌寺院經常在僧團的統(tǒng)一安排下,進行經典的清理檢查,發(fā)現(xiàn)破損及時進行修復或者重新抄寫替換。 遇到破舊重復的佛經便剔除出來,堆放在寺院的某個指定的地方,這個存放殘舊經典的地方,僧人們稱之為故經處。年復一年,這里積累了很多破舊的經書,可是這些破舊的佛經為什么要這樣一直對方保存呢?它的主要原因就是敬惜字紙。 “傳統(tǒng)有倉頡造字鬼哭夜這么一種說法,因為人本來就夠厲害的,文字呢,認為是奪天地的造化的,人要是創(chuàng)了文字,那鬼絕對就治不了人了,鬼就害怕了。所以對文字的一種敬畏的心理使得人們對于寫了文字的這個紙張,都是非常珍惜,不能糟蹋?!?另外,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敦煌的紙張要靠內地轉運過去,有限的來源使得紙張非常珍貴,因而敦煌各寺院對紙張的管理都十分嚴格。 在僧團專門負責抄寫經書的機構,寫經之人領取幾張紙都要一一記錄在案,抄寫完畢必須將紙張如數(shù)交回。如有抄寫錯誤,則須在紙上寫一個“兌”字,然后憑這張紙去領取新紙。為了節(jié)約紙張,通常每張紙正面用過之后,還會反過來使用它的背面。 既然紙張珍貴,那么為什么在這些封存的經卷中還有大量背面未曾使用的卷軸式經卷呢?據(jù)專家考證,這與五代以來雕版印刷的技術進步有關。 公元971年,四川地區(qū)開始雕版印刷,佛教三藏的總集《大藏經》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組織刻印的雕版大藏經,因始刻于北宋開寶年間,后世稱為《開寶藏》。 這里是位處南京的金陵刻經處,它始建于1866年,至今仍然保持了傳統(tǒng)的木雕刻板印制佛經的方式,在這里記錄了經書的制作工藝。 首先把待印的文字寫在宣紙上,反貼于木板,然后用手把紙搓掉,墨字便留在木板上,再用刀將每個字的筆畫一筆一筆雕刻成陽文。書板雕好以后,先用刷子蘸墨在書板上刷一道墨,接著,把宣紙覆在板上,另外用干凈的刷子在紙的背面刷掃,把紙張揭下來,一頁書就印好了。 這樣一塊塊書板,一紙紙書,周而復始,再經過各道工序線裝成冊,一本書就這樣完成了。 最早的雕版《開寶藏》經本大部分已經亡佚,所幸我們還能通過《開寶藏》的覆刻本《趙城金藏》看到它的大部分內容?!堕_寶藏》的刻印先后歷時十二年,共雕版十三萬塊,最終于公元983年全部完成?!堕_寶藏》印刷完成以后,北宋王朝將這部大藏經輸送到了遼、西夏、高麗、日本等地。 敦煌地方政權與北宋王朝一直有著朝貢關系,他們也數(shù)次向宋王朝乞求賜予金銀字藏經都得到了賞賜,這次敦煌也得到了《開寶藏》。敦煌地區(qū)的佛經因此豐富起來,同時經濟的發(fā)展也是的紙張不那么珍貴了。這樣看來,殘破的卷軸式經卷似乎已經沒有必要在保存下去了。 “藏經洞的遺書絕大部分都是佛經,佛經就是佛、寶、僧三寶里面法寶的代表,既然是法寶的代表,那對于佛教徒來說是無比神圣的,即使它用破了用舊了,也不能隨便處理,要有一個妥當?shù)姆椒ā?在敦煌莫高窟呢,它恰巧有很多的洞窟,而且呢,經過清理,出來的佛經非常多,那么這也因緣湊巧,他們就選了這么一個合適的洞窟,把它放在洞窟里面封閉起來?!?如果廢棄說成立的話,廢舊的佛經似乎是被很恰當?shù)奶幚砹?,然而,在藏經洞中還有大量的從東晉到北宋時期的官府文書以及社會經濟類文書,這又是為什么呢? 在晚唐五代時期,佛教是敦煌地區(qū)的官方宗教,在百姓中影響非常大,當?shù)胤鸾探虉F的僧官都是統(tǒng)治敦煌地方政權的座上賓,甚至成為官府中的高參。藏經洞的原主人洪和尚被中央政府任命為河西都僧統(tǒng),管理河西地區(qū)的宗教事務,并以其身份參與地方政務。隨著世俗政權的鞏固,當?shù)毓俑畬Ψ鸾探虉F的控制也日趨加強,甚至百姓出家也要通過節(jié)度使同意。 這是一件度牒,上面記錄著公元938年官府批準一位姓張的女子出家的內容,“有女勝蓮,生之樂善,聞佛聲而五體俱歡,長慕幽宗,聽梵響而六情頓喜。今為父王忌日,廣會齋筵,既愿出家,任從剔削者,故牒。” 而這幅敦煌壁畫更加形象地向我們展示了那個時期女子梯度的情景。 剃度 藏經洞里,晚唐五代時期的官府文書往往都與佛教寺院有關,而另外一批晚唐時期的官府文書是因為僧人利用它們的背面抄寫佛教文獻所以保留了下來。 敦煌因為同中原地區(qū)的廣泛交往,自古農業(yè)就十分發(fā)達。今天,這里依舊保留著傳統(tǒng)的農耕方式。而一千年前的敦煌壁畫就用簡潔寫實的線條描繪了百姓農耕的場景。在晚唐五代時期,敦煌的僧人們也可以擁有與普通百姓一樣的經濟生活,從事農耕勞作,擁有寺產,還要按著官府規(guī)定承擔賦稅,甚至服兵役和雜役。由此看來,藏經洞出土的敦煌文獻中出現(xiàn)借據(jù)、房契、賬本等社會經濟類文書也就不足為奇了。 事實上,在藏經洞內的文獻包羅萬象,既有大量的儒家經典,也有后世罕見的異質宗教的文獻,還有古代西域少數(shù)民族的文本,以及大批表現(xiàn)了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各類文獻,為我們了解當時活生生的社會生活提供了鮮活的記錄。另外,藏經洞中還有大量用于供養(yǎng)的絹畫等精美的藝術品。 讓我們按照廢棄說的觀點來還原一下當時的情形。 在藏經洞封閉前,敦煌佛教教團的都僧統(tǒng)召集各寺院的僧官統(tǒng)一布置了各寺院清點藏經的活動,清點工作完成后,各個寺院清理出來的淘汰物品需要作統(tǒng)一的處理。經過詳細的討論和實地考察僧人們發(fā)現(xiàn)洪和尚的影窟大小適中,于是決定把淘汰下來的物品放入這所洞窟。各類經文文書及供養(yǎng)品就此不見天日,在黑暗中封存了九千年。 公元1900年當藏經洞被發(fā)現(xiàn)時,這些經卷文書依然整整齊齊地碼放在那里,雖然道士王圓箓不斷地翻弄,但是直到1907年斯坦因到來時,藏經洞還是基本保持了原貌。依據(jù)他在《斯坦因西域考古記》中對藏經洞的描述,有專家認為,藏經洞中的漢藏文佛經是按照佛教經錄分帙存放的原則擺放的。其他種類文字的文獻以及繪畫也都按分類存放在一個個包裹之中。既然是廢棄品為什么還要加以如此認真的處理?對于這一疑問,廢棄說似乎也沒能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 “我所謂敦煌遺書是被古代人廢棄的,這絕對不意味著說我認為敦煌遺書沒有用處、沒有價值,因為古今人的價值觀念是不一樣的。敦煌遺書在我看來,它有文物、文書、文字三方面的研究價值,所以它是一批中華民族,我們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一批文化瑰寶?!?藏經洞內的漢文敦煌遺書共有五萬八千號左右,此外還有一些絹畫及其他文字的遺書。今天,敦煌遺書已經成為我們跨越時空與古人交流的橋梁。 這幅《全天星》圖是現(xiàn)知全世界最古老星數(shù)最多的星圖。這卷唐代舞譜用文字將那個時代的舞姿曲調記錄了下來。而這些有關《壇經》的文獻,是我們對禪宗這個中國佛教中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宗派的早期歷史有了更全面的解讀。另外,從敦煌遺書中還可以看到中國書法字體的演變、書籍裝幀演變等細節(jié)。 敦煌藏經洞是一個真正的藏寶洞。在它開啟后,在世界人文學術中產生了一門顯學敦煌學。敦煌遺書成為研究中古時期中國歷史以及中國西域和中亞地區(qū)歷史的資料寶庫。 無論是關于藏經洞封閉原因的避難說,還是廢棄說,都僅僅是依據(jù)歷史碎片做出的猜測,還遠不能圓滿地破譯這個千古之謎,或許,謎底最終也不會顯現(xiàn)。 莫高窟里美輪美奐的壁畫,喜怒安詳?shù)牟仕?,和藏經洞里的珍貴文獻,讓我們真切地觸摸到了歷史的脈動,因為在莫高窟,歷史與我們近在咫尺。
1. 現(xiàn)代化的歷史戲劇化闡述:本集最大的特點是片子多處回歸歷史,導演通過一種虛構的,類似影視劇中的扮演的方式,對時過境遷的重要情景節(jié)由演員表演,運用光影聲效造型,再現(xiàn)敦煌莫高窟的歷史跨越1600年,這1600年里從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宋元,中國歷史中的每一個時代都留給莫高窟不同的印記和風格。這穿插了大跨度的歷史縱深,還原歷史場景的闡述。這是從虛構類片種中借鑒過來的敘事技巧,增強了影片的可視觀賞性。 2. 三維動畫,數(shù)字特效的運用:如19分時,為劇情需要“北周武帝下詔滅佛“,畫面出現(xiàn)逼真的火的特效,營造氛圍。在22分時介紹古人鑿洞窟,為向觀眾展現(xiàn)更清醒的鑿洞過程,采用了三維動畫的方式呈現(xiàn)。 3. 主要以旁白講述為主,作品都是以再現(xiàn)的方式呈現(xiàn)。 4. 片頭宏大的鏡頭設計:宏大的片頭,大量的細節(jié)鏡頭,為片子提供了一種氣勢磅礴之感,影像元素非常豐富,畫面構圖富有美感,但是意義的表達不做敘事。 5. 燈光風格:人工燈光貫穿紀錄片始終,注重光影效果,用舞臺效果營造意境,也有對自然光的使用,更多是為了追求視覺效果。
去過莫高窟,永遠忘不了進入每個窟時撲面而來的神秘與神圣感,再看紀錄片,依舊是雞皮疙瘩起一身的節(jié)奏。僅僅在片中見到古代人民集結信仰力量創(chuàng)作出的文化藝術瑰寶,帶來的震撼便讓人想要頂禮膜拜,你就知道真正的它有多美。
敦煌的紀錄片為什么這么好看?不僅因為它蘊藏著亞洲古老偉大的佛學藝術成就,也因為飽經滄桑的它見證了中國的榮辱興衰,還有當代學者們對那段未知歷史的探索與還原。敦煌天生就是一個很神圣的地方。
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雖然一開始了解聽到藏經洞的故事也恨不得罵王道士做千古罪人,但看完又見敦煌的表演,又看過這個紀錄片之后,也就釋然了。一個窮道士一輩子獻給了莫高窟,國弱民賤的民族存亡之秋,他可能是當時唯一愿意為那些經書做點什么的人。我們是不能用自己今天的認知去評判歷史人物的,當然從王道士手中騙取經書的“探險家”們沒一個無辜的。
絲路名城 漢唐風光
莫高石窟 兩關絕唱
千年如一夢,昔日的輝煌都化作一把黃沙。震撼世人的莫高窟會不會終有一日也會被埋沒?我們不知道。所以去親眼看看敦煌吧,能成為它歷史長河中的一位過客也會覺得何其榮幸。
總感覺古時候的人們比現(xiàn)代人厲害得多,無論是西方的教堂還是中國的古建筑、莫高窟,都是現(xiàn)在的人締造不出的。我們沒有了那種耐心細心,那種精益求精苦心鉆研的精神,在寂寞而清苦的環(huán)境中去錘煉材料與自己,歸根結底是我們沒有當時的人那種信仰。
人是應當有信仰的,不是說宗教迷信或者崇信神明,而是對于天地自然的敬畏與人生目標的追求。如果我生在唐朝,我也愿意去鑿窟、去畫畫、去做一位無名大師、留給后人我們國家歷史文化的記憶。
紀錄片的敘述角度比較客觀,背景音樂優(yōu)美陶醉,文案精彩,旁白感情豐富不卑不亢。感謝攝影師讓我們近距離看到莫高窟的壁畫與佛像,感謝季老爺子的策劃,永遠尊敬您對華夏文化作出的貢獻。
敦煌的壁畫和彩塑真可謂精美絕倫,看著讓人很是震撼,很想親臨去感受一下,可一想到旅游季節(jié),人頭攢動,磨肩接踵的"盛況",恐怕觀看壁畫時這份神秘和神圣感早就消失殆盡了吧.2017.11.5重溫
校內網(wǎng)的電視臺,速度很快。唉。后人總結說,藏經洞文物藏于英國者最多,藏于法國者最精,藏于俄國者最雜,藏于日本者最隱最秘,藏于中國者最散最亂。
揪心的很
等我站在莫高窟的面前 我就明白了諸多學者的遠道而來 也理解了他們的守候 這里 是千年的營造 永遠的輝煌
不過癮,十集太少了~~~~~~~~·
隨時準備去那里
演繹太多了!
敦煌在中國~
豆瓣的那些人閑得蛋疼,導演只能在制度下拍片子,沒有批評張大千什么的就否決了它的好?就能說中國沒文化?難道敦煌不是我們的?那是誰的?你別說是世界的
敦煌。。。神往。。。
一起看的朋友說它塵心重,我倒覺得沒必要要求這么高,仍是很好看的史詩型紀錄片
央視的文案配不上敦煌
去敦煌前看了一遍,當科普;敦煌回來又看了一遍,當補遺。怎么能不愛這戈壁上的每一粒沙。
還不如上次展覽聽的講解好,對佛學文化、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結合交融的細節(jié)講的太少了,只講了些浮光掠影的東西,編的亂西八糟的古代人的故事傻得要死
對敦煌心生向往啊 許巍的主題曲很好聽!
藝術人物頻道的藝術之旅。96窟:武則天。非王族專屬,一對平民母女建窟:望棄賤從良。北窟的研究。
態(tài)度是值得鼓勵的,結構有些散,但很以人為本。
看這片子能使你自然而然的安靜下來。
想去敦煌 想去麥積山 想去拉稍寺 想去炳靈寺 榆林窟…啊啊啊在這個2020年疫情嚴重影響的時候,心也像長草一樣 哪哪兒都想去
很好。紀錄片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