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zhàn)時期,男孩喬喬(戴維斯)和母親(斯嘉麗)生活在納粹德國統(tǒng)治下,他不知道母親在家中藏著一個猶太女孩(麥肯齊),而母親秘密為抵抗軍工作。喬喬渴望加入希特勒青年團,他腦內出了一個顛覆版的希特勒,這個希特勒有魅力、傻傻的、天真可愛,是他的朋友,幫助他應付生活中的困境。
(本片將于2月12日上映)
塔伊加·維迪提可不是一盞省油的燈,就沖他把電影《喬喬的異想世界》里1945年的第三帝國拍得像春天般絢爛,我也得給他點個贊。
他當然不是一盞省油的燈,他自己都按捺不住寂寞,粘上一嘴夸張的小胡子,一頭扎進了小主人公喬喬的腦海里。每當這個10歲孩子失意的時候,他就會從他腦海里鉆出來,以滑稽又不失俏皮的方式開導他。沒錯,我們的塔伊加·維迪提導演扮演的角色,正是喬喬心中最崇拜的一個男人——阿道夫·希特勒!
沒有人會用俏皮這樣的字眼去形容這位殺人魔頭,正如沒有人會讓1945年的德國街頭一片生機盎然,但塔伊加·維迪提做到了。他這通一反常態(tài)的操作,不但創(chuàng)造出一個史上最滑稽的希特勒,也就此定下這部電影的基調——盡管故事的背景足以用沉重來形容,甚至喬喬的媽媽還被殘忍的納粹絞死了,然而影片仍舊使用了輕松搞怪的喜劇方式,讓人在悲傷的時候卻忍不住想笑。
這是塔伊加·維迪提一次危險的嘗試,他成功了。所以當我們看到元首躺在小納粹的床上,兩個人像好朋友那樣聊天時,我們必須驚訝于色彩在整個影片中的畫龍點睛。這個劇組無疑擁有一個相當出色的美術指導,無論服化道還是各種暗藏的小細節(jié),它們在劇情中所起到的推進作用,并不亞于演員們的精彩表演。讓我們先從色彩的角度,來看看這部電影是如何“救活”那死氣沉沉的第三帝國的。
紅黃綠——絢爛的暖色世界
黃色是一種暖洋洋的顏色,它清新不失靈動,成為許多文藝片導演熱衷的色系?;孤宸蛩够銟O其擅長使用黃色濾鏡,也許你早就在他的電影《維羅妮卡的雙重生命》中領教過了。在這部《喬喬的異想世界》里,偏向沙色的淡黃色更是成為一種近乎“標配”的基本色系,它正是小主人公身上穿著的那套德國少年團制服的顏色。德國少年團是希特勒青年團的附屬組織,其成員全部為10-14歲的少年。年滿14周歲后,這些少年便自動升級為“希特勒青年團”的一員。也難怪有人看到這些穿黃軍裝的孩子聚集在一起時,立馬會想起韋斯·安德森的電影《月升王國》。在這部電影中,導演韋斯·安德森同樣使用了大量黃色濾鏡。
同樣黃色系的還有塔伊加·維迪提飾演的希特勒。在喬喬的想象中,他的元首還是一幅中青年時代的模樣,身上穿著一套納粹沖鋒隊的褐黃色制服。當兩個“小黃人”擠在一起大眼瞪小眼時,本身便自帶一種喜劇效果。而影片絕大多數(shù)的外景,都發(fā)生在陽光明媚的世界里,小鎮(zhèn)中亦有多座淡黃色的建筑物,這種高亮度和低飽和度的小清新組合,讓電影自然呈現(xiàn)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格調。想象一下常見的二戰(zhàn)題材電影,但凡出現(xiàn)1945年的德國城鎮(zhèn),無不一派鉛灰色的天空,和一張張毫無生氣的面孔。色彩的運用,可以直接表達出一部電影的內在氣質。
綠色也是這部電影特別偏愛的顏色,它是兩位勇敢女性的專屬色。從斯嘉麗·約翰遜扮演的羅茜一出場,我們便注意到她穿著薄荷綠的襯衫,身披一件有黃褐色花紋的淡綠色開衫,美麗優(yōu)雅又迷人。綠色孕育著希望,就像電影中的媽媽,她的真實身份是一名地下工作者,是第三帝國的掘墓人。綠色象征著青春,就像那個猶太女孩艾爾莎,當她重獲自由時,身上穿的正是那件喬喬姐姐留下的綠色毛衣,她終于可以在陽光下肆無忌憚地跳舞了。
綠色還是德國國防軍M36式軍裝的顏色,K上尉總是習慣性地把領口敞開,這一條我們稍后再說。綠色也躲在喬喬的“納粹房間”里,那只中綠色的衣柜多次出現(xiàn)在鏡頭中,分外顯眼。你可以認為這是美術指導出于平衡電影色系的一種考量,更可以相信這是一次錦上添花般的嘗試。
此外,紅色雖然在影片中著墨不多,但每次運用都極富沖擊力。它是掛在街頭巷尾的紅色萬字旗,也是最后K上尉那極富浪漫色彩的紅色斗篷。當然,最最讓人印象深刻、堪稱神來之筆的,當屬那只可愛的紅色鐵皮機器人了。那憨憨的水桶頭和長方形身體,配上為帝國征集鍋碗瓢盆的口號,有誰能不被萌倒呢?你看,明明是一件逼迫少年兒童去做苦力的事情,經過塔伊加·維迪提一番天馬行空般折騰,居然讓人情不自禁地拍起了手。
紛繁的細節(jié)——決定這部電影的成敗
說完色彩,我們再來聊聊細節(jié)。如果說電影打造了一個絢爛多彩的世界,那么這些紛繁多姿的細節(jié),則決定了這個世界的成敗。
在《喬喬的異想世界》中有不少粉墨登場的角色。這其中無論主角還是配角,甚至一些龍?zhí)祝麄兊脑煨痛蠖艰蜩蛉缟?,表演風格上也具備喜劇電影的夸張或荒誕色彩。前文已經提到斯嘉麗的薄荷綠著裝,但真正讓觀眾感覺到切膚之痛的,卻是她腳下的那雙復古皮鞋。羅茜曾憤怒地讓喬喬好好看看這些被掛在絞刑架上的人,沒想到當絞刑架再次出現(xiàn)時,喬喬卻看到了他母親的鞋子。短短一組鏡頭中,導演做了兩次細節(jié)上的前后呼應:絞刑架是一次,鞋子是一次。在芳草青青的河畔,羅茜曾給喬喬系鞋帶。現(xiàn)在,該輪到喬喬給死去的媽媽系鞋帶了。
系鞋帶是一個隱喻,標志著喬喬的成長:他必須告別一個無知的小男孩,而選擇做一個大人了。這同時呼應了之后他給喜歡的猶太女孩——伊爾莎系鞋帶。伊爾莎是并不是傳言中頭上長角的妖怪,而是一只不折不扣的“兔子”,一只被“囚禁”在暗室中的“兔子”。兔子當然又是一個重大的隱喻,而喬喬不忍心殺死那只兔子,在一番思想斗爭后最終將其放生,這很可能是他人生中做出的最重要抉擇,它釋放出兩個重大信號:一是喬喬從此守住了心中的善,哪怕面對自己的納粹信仰威脅之時,他的第一選擇仍舊是善良;二是為將來“放生”猶太女孩伊爾莎,埋下了伏筆。
中國有個古老的成語,叫“狡兔三窟”。伊爾莎告訴喬喬,為了活下去,她已經換了好幾座“窟”。喬喬又何嘗不是那只兔子,在并不比德國人仁慈的俄國人面前,他就像一只兔子那樣被拎到槍口上。本片的英文名叫《Jojo Rabbit》,也許所有那些在戰(zhàn)爭年代手無寸鐵的平民,都不過是那只可憐的兔子。
“放生”喬喬的并非俄國人,而是被俘的K上尉。諷刺的是,若不是他“污蔑”喬喬為猶太人,俄國人就會把喬喬當做納粹槍斃了。一夜之間,螻蟻不如的猶太人,居然成為小納粹喬喬的救命符,這是一次多么荒謬的前后呼應啊。而K上尉,則是全片我最喜歡的配角。他是一個真正有血有肉的德國人,而電影同樣通過一系列微不足道的小細節(jié),來展現(xiàn)這位德意志軍人的復雜內心。從他第一次登場起,我們便注意到他M36制服上的領口是敞開的。第三帝國的軍紀極其嚴明,如此的不修邊幅,倘若被德軍憲兵發(fā)現(xiàn),定會被施以懲罰。而他仍舊我行我素,說明他的內心已經麻木,對這場戰(zhàn)爭不再報以任何希望。這就讓他之后放過伊爾莎和拯救喬喬的行為,有了更加令人信服的動機。
至于那件夸張的紅斗篷,以及M36鋼盔上的紅纓,更是將K上尉內心的浪漫主義情結推向極致。這絕對是一個心思細膩,又懂得享受生活的男人,和忠心耿耿的副官之間似乎也存在一些超脫友情的曖昧??上У氖?,他卻生在了一個殘酷的戰(zhàn)爭年代,這是當時千百萬德國人無法逃避的宿命,和萬劫不復的罪與罰。
如此繁星般的細節(jié),還能抓出好幾把,哪怕在一些近乎龍?zhí)椎慕巧希瑢а菀矝]忘記“前后呼應”。那五個黑衣人——蓋世太保也是讓人印象頗深的存在,老大是個又瘦又高的男人,四個矮子緊緊圍在他身旁。而當他們再次出現(xiàn)時,盟軍已經攻占了小鎮(zhèn),這些壞蛋全部脫掉了象征身份的黑色西裝,換上了不同顏色的衣服,打算冒充平民逃跑。這是非常寫實的一幕,有多少狡猾的魔鬼就此逃脫了戰(zhàn)爭制裁,難以計量。而那個胖胖的女人——號稱為國家生了18個男孩的女秘書,則戲劇性地成為“困獸猶斗”的代表。她不但把孩子變成人肉炸彈,還差點害死不想打仗的喬喬。在第三帝國宣傳機器的洗腦下,她已經徹底喪心病狂。最后關頭,她甚至抄起一挺MG機槍,殺向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
我又想起伊爾莎和羅茜的對話。當羅茜無奈地告訴伊爾莎,喬喬的思想有些極端時,她一定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從她的為人處世和鼓勵伊爾莎的那番話來看,誰都明白這是一位溫柔、睿智又勇敢的好媽媽??蛇@樣的好媽媽,為什么還是沒法阻止兒子成為一名納粹呢?我想這才是塔伊加·維迪提丟出的一個隱藏問題,它值得我們深深反思。但無論如何,守住心中的良善,永遠都是生而為人最后的底線。就像塔伊加·維迪提在采訪中所說的那樣——“愿我們能夠用愛消滅無知?!毕M蠹叶枷駟虇桃粯樱鎸π闹心莻€糾纏不休的魔鬼,勇敢地對它說出——“Fuck off”!
好喜歡Jojo,小演員演的太好了!十歲左右的孩子,底線是搖擺的,天真可以讓他們遵循本能的善良也可以讓他們被誘導成邪惡。因為是孩子,所以一切情緒的表達那樣直白純粹,好的時候笑起來像天使,壞的時候像是另一種不可理喻的生物。
因為是主角,Jojo是全片中除猶太女孩外絕無僅有的幾個“無罪”角色。他雖然參加了軍事周末,卻因為“膽小”連兔子也不敢殺,使用武器也只傷到了自己。他母親是地下工作者。他救了一個猶太女孩;雖然威脅和欺騙過她,但那是因無知和蒙昧而犯下的錯,他最終保護了她,告訴了她真相,和她在片尾音樂中一起跳舞。
其實蠻絕望的一個故事。瘋狂的年代,不要說做一個好人,做一個手上不沾血的人,都那么難。
短短六個月,十歲的Jojo長到十歲半,夢碎了,家沒了,這樣可憐的孩子,我們卻要說一聲謝謝導演仁慈,這是一個浪漫結局——因為那么多同時代的曾經像他一樣大的年輕人,要么死在了戰(zhàn)場上,要么死在了自己的罪里。和平的舞曲,何其來之不易。
有些片段一直在我腦中閃回:Jojo放生那只兔子,他最終被Captain K放生;Rosy笑著給Jojo系鞋帶,Jojo哭著給死去的Rosy系鞋帶,最后再給Elsa系鞋帶;Jojo隔著柜子門對Elsa說德國勝利了,他不敢面對她,怕被她看穿了心事;以及最后的最后,Elsa看見星條旗飄過,給了Jojo一耳光,最終選擇原諒并看著男孩兒跳舞。
可惜一耳光能消解的罪那樣少。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by Anita Barrows and Joanna Macy
"Let Everything Happen"
Rainer Maria Rilke
God speaks to each of us as he makes us, then walks with us silently out of the night.
These are the words we dimly hear:
You, sent out beyond your recall, go to the limits of your longing. Embody me.
Flare up like flame and make big shadows I can move in.
Let everything happen to you: beauty and terror. Just keep going. No feeling is final. Don’t let yourself lose me.
Nearby is the country they call life. You will know it by its seriousness.
Give me your hand.
"Gott spricht zu jedem nur, eh er ihn macht"
Rainer Maria Rilke
Gott spricht zu jedem nur, eh er ihn macht, dann geht er schweigend mit ihm aus der Nacht. Aber die Worte, eh jeder beginnt, diese wolkigen Worte, sind:
Von deinen Sinnen hinausgesandt, geh bis an deiner Sehnsucht Rand; gieb mir Gewand. Hinter den Dingen wachse als Brand, dass ihre Schatten, ausgespannt, immer mich ganz bedecken.
Lass dir Alles geschehn: Sch?nheit und Schrecken. Man muss nur gehn: Kein Gefühl ist das fernste. Lass dich von mir nicht trennen. Nah ist das Land, das sie das Leben nennen.
Du wirst es erkennen an seinem Ernste.
Gieb mir die Hand.
“能去電影院看的片子就盡量別在網上看?!?/span>雖說角逐今年奧斯卡的影片早就能看了,但當?shù)弥恍┢訒M上映時,我便一直盼著,包括《1917》、《極速車王》、《喬喬的異想世界》(Jojo Rabbit)等等。
哪怕比原先預計的晚了半年,可只要能在大銀幕上看到,一切等待都是值得的。
我知道現(xiàn)在來聊一部去年的電影可能有些遲了,影片中的隱喻和細節(jié)也有許多人分析評論過了……不過,關于好作品的評析是不嫌多、不怕晚的嘛。
《喬喬的異想世界》是一部光看簡介就能大概猜到要講什么故事的影片,事實也的確如此,所以該片的重點不在于多么跌宕起伏,而在于怎樣生動活潑地傳遞它所蘊含的思考、意志和感情。
不得不說,影片采用兒童視角敘事是一種非常討巧且安全的辦法,同時展現(xiàn)了幻想和現(xiàn)實兩個世界中“美好與荒誕”的雙面性——相比之下,我對配角K上尉更感興趣:在本片的語言環(huán)境下,他的“異想世界”恐怕不比喬喬遜色,相反,還會多出一抹溫柔和血色。
【這是一句意義不大但還是要說的“劇透預警”?!?/blockquote>《喬喬的異想世界》漂亮到不像一部二戰(zhàn)題材背景的電影。
因為它源于10歲少年喬喬·貝茨勒主觀視角,少年眼中的世界總是陽光明媚、五彩斑斕的,只是“碰巧”混進了一些和納粹相關的東西而已。
在別人眼中,行將就木的第三帝國是灰色的,而喬喬眼里卻充斥著春意盎然的暖色調,黃色的少年團制服,紅色的萬字旗標志,綠色的樹林、草地和母親的開衫……對少不更事的他而言,戰(zhàn)爭意味著勇氣和榮耀,自己偉大國家的前途正一片光明。
導演塔伊加·維迪提飾演的幻想版希特勒為影片增色良多,滑稽、精明、狡黠,時而裝模作樣派頭十足,時而膽小如鼠歇斯底里,完美融合了朋友、偶像和父親三種身份,更讓《喬喬的異想世界》平添一份天真又荒誕的喜劇氣質。
出于主客觀上都足夠寫意的基調,觀眾在欣賞影片時也不能帶上太寫實的眼光,除了出現(xiàn)在不同場景里的兔子外,最有代表性的東西就得數(shù)翩翩起舞的蝴蝶了。
對忠于領袖的小納粹喬喬來說,跳舞和蝴蝶都沒必要存在,他們甚至是會擾亂自己意志的靡靡之音。
無奈,年少的他畢竟還沒被定型,尤其是猶太姑娘艾爾莎出現(xiàn)后,喬喬無法抑制肚里的蝴蝶開始蠢蠢欲動——無論是對希特勒片面的狂熱信仰,還是對艾爾莎不自覺的親近,都是喬喬被腦海中的“美好”所吸引的結果,區(qū)別在于,前者源于宣傳營造和自我憧憬的修飾,后者則源于未知好奇下的主動探詢。
當喬喬心中的蝴蝶終于勝過身上的制服時,他卻在廣場上追逐蝴蝶時看到了母親羅茜的那雙舞鞋。
這是影片中最妙的一處轉折,蝴蝶這一抽象事物和系鞋帶這一行為,都象征著喬喬尚未成熟的少年心性,后者更是一路見證了喬喬磕磕絆絆的成長,從不能自理(讓媽媽幫忙),到步履蹣跚地吃教訓(被媽媽捉弄),最后到突然會綁鞋帶(替媽媽系上)……
如果說蝴蝶飛舞是循序漸進中抽出了嫩芽,那么學會系鞋帶便是“揠苗助長”式的一夜催熟。
當然,《喬喬的異想世界》由始至終都沒有脫離十歲男孩的目光,不管是被夸張戲劇化的戰(zhàn)場,還是喬喬與艾爾莎來到街道上的起舞,都貫徹了影片最顯著的氣質和基調。
除了色彩之外,影片在構圖、鏡頭等方面都高度保留了一致的意境塑造,即:喬喬無限神往且半真半假的異想世界,無論何種逆境,抑或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最終都會被喬喬美化/異化成能夠接受的解釋。
我不禁會想,同處在一片天空下的克倫琴多夫上尉,他的世界又會是怎樣一副場景呢?
《喬喬的異想世界》中每個角色都很出彩,我最中意的人物便是K上尉,雖然類似設定的配角并不少見,但他在本片中卻擁有了能夠媲美主角喬喬的能量。
剛一登場的K上尉就散發(fā)著與周圍格格不入的氣質:衣領敞開、槍帶斜跨,在德軍里稱得上是不修邊幅的異類了,而且他還直言不諱說出了“我軍必敗”的腹誹,哪兒像個帶領第三帝國青少年們蓬勃向上的好教官啊?
哪怕是他展現(xiàn)槍法時,各種幅度巨大、吊兒郎當?shù)淖藙荩渤錆M了浮夸的戲謔。
K上尉由于戰(zhàn)場失利,被打發(fā)到后方來坐冷板凳,他也許有過不甘和羞恥,但(影片中前期)他更多是以頹喪和麻木示人。
大廈將傾之前,教一群小屁孩怎樣當炮灰,做一些聊勝于無的后勤工作,對一名軍人來說,不光彩,也沒意義。
于是乎,K上尉一開始更像是個整天沒睡醒的丑角,被身邊之人攪得手忙腳亂、雞飛狗跳,讓羅茜扇一大嘴巴,偶爾調笑一下天真的喬喬,活像一個爛泥扶不上墻的老兵痞。
可隨著時間推移,K上尉另一面特殊性也逐漸顯露了出來,他居然理解并接受了喬喬對猶太人的“藝術加工”,并且是在有意無意剔除掉幼稚的種族偏見后、單純對少年想象力和探知欲的肯定——他也會畫畫。
在大家原先的印象里,K上尉這樣一個不思進取的人,說好聽點叫意興闌珊,說難聽點就是混吃等死,他心中的世界肯定是一片死氣沉沉的鉛灰色……可在掏出彩筆和自己設計的戰(zhàn)袍時,K上尉的世界也擁有了和喬喬一樣的色彩。
喬喬的世界之所以五彩繽紛,是因為年少單純、見識淺薄,而K上尉的世界沒有失去色彩,卻是因為他能苦中作樂,有直面殘酷真相的勇氣,以及不忘力所能及的善良……所以,之后K上尉費盡心力救下喬喬和艾爾莎也就順理成章了。
在最后的決戰(zhàn)中,K上尉將自己的浪漫主義精神推到了極致:披著拉風的紅斗篷,頂著浮夸的紅纓,帶著與自己曖昧不清的副官芬克爾,舉著槍沖向了絕無可能戰(zhàn)勝的敵人。
是的,盡管早已認識到了戰(zhàn)爭的愚蠢和反抗的無謂,但K上尉依然沒有投降或是做逃兵,他保留住了軍人最后的尊嚴,這也是我徹底喜歡上這個角色的原因:認清了自己以及無數(shù)德國人的命運,不服輸也不逃避,用坦蕩面對覆滅,用傻乎乎的異想去迎擊萬劫不復的現(xiàn)實。
我分不清是山姆·洛克威爾的表演更出眾,還是K上尉的人設太經典,應該是兩者都有吧……原本在K上尉瀟灑地沖上去后,這個角色就該殺青了,但仿佛是為了給他好好正名一番,之后又安排了一出他拯救喬喬的戲碼。
至此,一個膽大心細、浪漫不羈的形象就徹底完成了(可惜也少了些許余韻)。
在殘酷的戰(zhàn)爭年代中,如果說喬喬的“異想世界”是經歷成長時的A面,那么K上尉的“異想世界”便是歷經成熟后的B面,他們閃耀的方式不同,卻一樣美麗動人。
當然,我如此中意K上尉,可能也是因為近年來類似的角色太少見了,在這個二戰(zhàn)題材電影越來越少、非猶太人/非美軍視角二戰(zhàn)作品越來越少的時代里,任何一個有血有肉的形象都值得珍惜。
PS:也幸好是去電影院看的《喬喬的異想世界》,該片有些地方的節(jié)奏略顯拉胯,假如在家里自己看,說不定中途就分心去干別的事了……如果你還沒看過此片,或者還想再看一遍,不妨去影院支持下吧。
【也歡迎關注我公號“有愛評論區(qū)”。】
2020年8月1日,在經歷了電影院長達半年的停工后,我終于走進了心心念念的影廳。上一次進影院觀影,是在去年《南方車站的聚會》。和朋友左挑右選,最后選擇了《喬喬兔》,作為復映后進院線看的第一部影片。 這個觀后感等了很久,因為我不知道如何去評價它?!秵虇掏谩敷E然會讓人想起韋斯安德森的作品,但它不像安德森的《月升王國》、《布達佩斯大飯店》、《犬之島》,安德森的“童話”是在他營造的近乎荒誕的精致里,講述一些殘酷的東西。 《喬喬兔》給到人的感受,首先是一個優(yōu)美的作品,孩童視角,溫暖色調,親情、友情構建起的“小小故事”。但比起影片本身的質量,它帶著的那種奇怪的立場,卻更為突出,讓人不適,這也是讓我無法一下子好好評價它的理由,我反復地在想,它想傳達什么? 你不能說它完全在美化納粹,因為它對希特勒做了喜劇化處理,將他塑造成主人公幻想中的“朋友”,這種戲劇化處理和卓別林的《大獨裁者》的諷刺是截然不同的,卓別林的戲劇化是辛辣的,帶著鮮明的對于納粹的批判,對法西斯的批駁,盡管當時的美國甚至還沒有同法西斯對立,而《喬喬兔》則將希特勒低齡化,讓他說著法西斯言論,做著幼稚的兒童行為,最終撕破面具,被主人公一腳踢出窗口。 除了幻想中的希特勒,《喬喬兔》還主要了這樣幾個人物,二戰(zhàn)中的德國,遠離戰(zhàn)場的后方,一個反納粹的德國母親,因為受傷被調到后方遠離戰(zhàn)場的“特殊”納粹軍官,信仰納粹的孩子們,一個被藏在閣樓里受到保護的猶太女孩……整個故事巧妙的回避了關于納粹的殘酷真相,集中營只在猶太女孩口中一帶而過,所有納粹的暴行在這里都沒有直接的體現(xiàn),甚至蓋世太保上門也被喜劇化,死于納粹之手的目前只有腿部出境,僅僅有最后一場戰(zhàn)爭慢鏡頭去破壞,又端起了“戰(zhàn)爭殘酷”,“德國民眾也是受害者”的姿態(tài),去描述“被戰(zhàn)爭傷害的德國人”,更滑稽的是,戰(zhàn)爭過后緊接著又飄起了美國國旗,不是被納粹傷害的人終于得勝,是美國人救世主一樣降臨。 這種奇怪的角度,帶給我的是一種尤為奇怪的感受,從加害者的角度去說,加害者中也有無辜的人,用一個孩童來代表納粹,全片中真正義無反顧信仰納粹的 只有這些孩子,又借母親的口去評價,這個孩子只是信仰了錯誤的東西。熟悉電影批評的人應該知道,有一項電影批評叫做意識形態(tài)批評,它最重要的論點就是,未說出的內容,是真正想說出的東西。上述的內容中,故事中,選擇性講述的不是真正的內容,被選擇性掩藏的,才是它真正的立場——影片刻意回避了法西斯德國、納粹的殘忍,德國民眾擁護納粹的狂熱,整個影片在一種選擇性的角度下,回避了真正重要的東西。最后呈現(xiàn)出了一個怪異的作品。 美國電影《紐倫堡的審判》用非常嚴肅的態(tài)度去討論了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法西斯德國、納粹和民眾的問題,嚴肅地討論了,當我們追究二戰(zhàn),我們在追究什么?所有的錯誤都是希特勒一人的嗎?所有的罪惡,都是納粹黨和法西斯主義引起的嗎?那么那些擁護這些東西的人呢?真的都是“信仰了錯誤的理論”的好人嗎?還是惡的人,借著“信仰”名目去作惡呢? 更遠地看,是誰放任法西斯到后來的地步?英法的綏靖政策,禍水東引,蘇德友好條例,這些大國坐視法西斯在歐洲擴張,坐視他們屠殺、驅逐猶太人;太平洋戰(zhàn)場上,大國坐看日本入侵中國,甚至恨不得都來分一杯羹,兩頭發(fā)財?shù)拿绹?,兩頭賣著武器做著貸款……當世界被拖入戰(zhàn)爭,誰是無辜的? 所有人都希望痛苦過去,希望把錯誤簡簡單單地把錯誤歸咎在一些人身上,別人只是信仰錯了什么,被愚弄,被欺騙,他們也是受害者,然后跨過去,開始新的生活——那么那些被害的人呢?在暴行中被奪去生命,承受苦難,無辜被害的人,他們呢? 紐倫堡是1961年拍的,快60年過去了,美國的電影人仿佛徹底失去了那種嚴肅思辨的精神。今天電影的立場,不再是當年的有罪,而且衰落的霸權主義在試圖改寫歷史,模糊歷史。(德國人自己都不會拍這種電影出來,德國有一部《鐵皮鼓》。)在美國國際地位日漸衰落的今天,他們仿佛只能用電影去渲染自己曾經的偉大,一如當年作為反法西斯戰(zhàn)勝國的美國,建立起美元體系,把美國夢做到最輝煌……時至今日,美國已經沒有了當年反思戰(zhàn)爭的底氣。 也許過去看到這樣的故事會感動,但今天的局勢下,擦過眼淚,帶來的更多是不安和疑惑。
關于孩童戰(zhàn)爭的電影,東西方皆有。
不過意義卻完全不一樣。
西方有《伊凡的童年》,中國有《小兵張嘎》。
今年的奧斯卡就有這么一部兒童戰(zhàn)爭電影——《喬喬的異想世界》。
背景是二戰(zhàn)時期的德國。
這部電影有太多值得稱道的地方。
不過,作為一名搖滾樂粉絲,我在意的當然少不了電影里的五首BGM。
第一首,披頭士的“Komm gib mir deine hand” 。
原曲是“I Wanna Hold Your Hand”。
熟悉搖滾樂以及披頭士的樂迷對這首歌曲并不陌生。
這是搖滾樂史上很重要的一首歌曲,也是披頭士第一首登上美國排行榜冠軍的單曲。
以這首歌為起點,英倫搖滾開始入侵美洲大陸,影響世界的“披頭士狂熱”開始席卷全球。
在《喬喬的異想世界》里,這首歌作為“希特勒狂熱”的背景音樂出現(xiàn)。
披頭士和希特勒,唯一的聯(lián)系就是“狂熱”,人們都想"緊握他們的手"。
披頭士解散之后,約翰·列儂發(fā)行過一首歌曲“God”。
在這首歌里,列儂把佛陀、基督、希特勒、肯尼迪、鮑勃·迪倫、披頭士放在一起。
在他的眼里,狂熱是一種病,不管你追捧的是對象是誰!
第二首歌:湯姆·威茲演唱的“I don't wanna grow up”。
這首歌出現(xiàn)在喬喬和童子軍野外訓練的場景。
原本是一群懵懂孩童,卻要在最純真的年紀,去殺害兔兔、甚至扛起比自己個子還要高的槍支。
這首歌曲以小孩的口吻,講述著自己不想長大的心情。
孩童的天真和電影現(xiàn)實的殘酷形成強烈的反差。
里面有句歌詞“I don't wanna be a good boy scout”,我不想做一名優(yōu)秀的童子軍。
把這首歌曲放在這部電影里,簡直天衣無縫。
值得一提的是,湯姆·威茲不僅僅是一位歌手,而且還是一位出色的演員。
第三首歌:羅伊·奧比森的“Mama”。
顧名思義,這首歌是獻給媽媽的一首歌曲。
結合電影劇情,更加讓人動容。
喬喬和母親騎著自行車,穿行在寬闊的馬路上。
此時戰(zhàn)敗士兵的汽車經過,他們失去了當時從軍時的意氣風發(fā),全身傷痕累累,目光呆滯。
斯嘉麗飾演的母親說了一句:
“孩子們,回去親吻你們的媽媽吧!”
我們從小常聽別人說“祖國母親”。
在中國,母親和祖國,經常會被聯(lián)系在一起。
可是在西方,國家是國家,母親是母親。
西方的很多戰(zhàn)爭電影里,他們戰(zhàn)場殺敵不是報效祖國,而是回家看母親。
說個題外話,我之前看到過這么一句評論:
“你們老說祖國是母親,那父親是誰?”
第四首歌:LOVE樂隊的Everybody's gotta live。
這首歌出現(xiàn)是在喬喬的母親去世后,自己一個人面對貧瘠的街道。
鏡頭跟著喬喬的眼睛,大街小巷一片狼藉。
回到家中的餐桌上,喬喬面前只是一個小小的盤子;
而元首呢?
依舊錦衣玉食。
貧困的百姓和富足的希特勒形成鮮明的對比。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p>
“Everybody's gotta live,And everybody's gunna die.”
翻譯成中文就是: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片尾曲是 David Bowie 的“Helden”,英文版"Heroes"。
大衛(wèi)·鮑伊的大名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
這首"Heroes"發(fā)行于1977年。
一首偏舞曲風格的藝術搖滾。
在電影的最后,喬喬和艾爾莎就是跟著大衛(wèi)·鮑伊的節(jié)奏起舞的。
Hero 是誰?
是寡姐飾演的母親嗎?
她是當之無愧的英雄;
亦或者是喬喬?艾爾莎?
他們都是英雄,他們都是heroes。
英文歌詞里有一句:
"I wish you could swim. Like the dolphins can swim."
電影里喬喬曾經在母親的陪伴下學習過游泳。
當然,目的可能不太一樣。
這五首歌曲有些可能是金曲,有些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
他們原本就是意義非凡的歌曲,放在電影里,意義更加重大。
音樂是電影藝術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部分。
而《喬喬的異想世界》更是給所有喜歡電影的人上了一課。
音樂的意義就在于此!電影的意義就在于此!
以兒童+喜劇的角度來講二戰(zhàn)和德國人/猶太人的淵源很令人耳目一新,加上導演本人演希特勒和兒童對話的形式更是笑點頻出,討喜之余不忘用寡姐和山姆叔叔各自煽了個大情,該有淚點的時刻一擊即中。臺詞智慧綿密,片子本身質量過硬,起承轉合流暢無比,頒獎季目測有獎。
影片以兒童視角切入二戰(zhàn)以及納粹題材,并以略童話,惡搞喜劇的方式處理,難怪有不少人會提起《美麗人生》,當然,也不一樣。影片其實非常塔伊加·維迪提的風格,才會在這樣一個嚴肅題材如此的胡鬧與肆意瘋癲。表面是惡搞喜劇,骨子里卻又是傷感的。故事并不深,重要的還是孩子的視點很容易讓大眾共鳴吧。幾個配角表現(xiàn)其實更出色,斯嘉麗·約翰遜的服裝和發(fā)型都美呆了,完全看不夠;山姆·洛克威爾則用僅有的幾場戲證明著自己的表演才華。屬于整體很娛樂,卻又暗暗傷感的電影,也是因為這種元素混搭,才會讓觀眾在看完后的情緒會非常復雜,很難用好笑抑或感動的單一情緒來描述。雖然,我一直不是特別能領悟導演的笑點。另外,這片配樂才是亮點啊,各種經典搖滾樂,太舒服了。
優(yōu)點:立意不錯,孩子就是一張白紙,但是人性深處依然存在著善良;導演自編自導自演,希特勒的褲子肥得像小丑服,搞笑元素豐富。缺點:美國佬又用好萊塢夾私貨,解放的時候各種星條旗的鏡頭,槍斃K上尉這種敗觀眾好感的臟活兒交給蘇軍?
TIFF 19 #3. 孩子眼中的世界,笑過后又覺得有些感傷。歷史可笑,當下卻仍在重復。
除了Taika牛逼以外不知道該說什么。又hilarious又sad無謂戰(zhàn)爭中希望與光芒。斯嘉麗和那個教官的角色太棒了。后小半段眼淚嘩啦啦。
#28/LFF,真是哭笑并行,節(jié)奏感超強,不同于《美麗人生》,從小孩子視角切入,呈現(xiàn)的荒誕和瘋狂具有喜劇效果的同時能夠進行辛辣諷刺,結合近期的東西兩邊壟斷情緒,讓人沉浸同時感到不安,不經意間我們又到瘋狂的時刻。戲里戲外的瘋狂中保持理性和勇敢(戲外頂著壓力支持伍迪)的斯佳麗·約翰遜,穿戴圣母瑪利亞群青色大衣簡直頭頂光芒,圣母再現(xiàn)啊。小的遺憾是同性元素可以再運用好一些,captain K的轉變稍顯不自然。如果漫威能斂財同時把一小部分資金,部分卡司持續(xù)投入拍此類片,對其繼續(xù)收斂沒啥意見。
這可能是今年最催人淚下的喜劇。杰出的喜劇,永遠擁有一個悲傷的內核;杰出的悲劇,永遠擁有讓你淚中帶笑的魔力。從孩子的視角出發(fā)并不是什么新奇的路數(shù),但這部電影依然用這個方法,搭配孩童般的笑點,渾然天成地將戰(zhàn)爭描繪的如此逼真,將愛描繪的如此動人。
歷史的反派是出產黑色幽默的寶礦,荒誕滑稽的臺詞反諷極端邪惡,輕快的節(jié)奏下布局有力的最重音,俏皮童趣和嚴肅現(xiàn)實來回切換,哭哭笑笑的讓人說不出基調是歡愉的還是悲傷的;媽媽和Captain K等正面人物的設置很重要,內核其實和所有二戰(zhàn)片相同:要有希望,相信正義會最終勝利
一個從小被洗腦的男孩,偶然之下發(fā)現(xiàn)整個世界都是一個謊言。猶太人就站在秘密警察面前,秘密警察居然認不出來。那一刻,他對身邊的一切產生了懷疑。也許他狂熱追隨的納粹并不是正義的化身,也許人們口中邪惡扭曲的猶太人和其它人沒什么區(qū)別。然而最難的不是被蒙在鼓里,而是知道真相后的抉擇。你可以隨波逐流,假裝什么都沒發(fā)生;也可以逆流而上,和黑暗抗爭到底。正如母親和克倫森多隊長在時代洪流中保持清醒,沒有迷失自我。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fā)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他終于自我意識覺醒,從前輩手中接過責任和擔當?shù)慕恿Π?,和過去的自己揮手告別,投入自由的懷抱。要跳舞,不要戰(zhàn)爭。
從小孩視角放進納粹無理性狂歡并不稀奇,但是導演本人出演的希特勒是最出彩的最具waititi作者性的,從一開始精神領袖到后來在jojo饑寒交迫時享受饕餮的分歧,在貢獻笑料的同時表現(xiàn)的是jojo對于納粹身份的自省和反思。片中可以看出Waititi在美學調度上的進化,玩弄景框內的元素,像是媽媽的鞋,和屋頂?shù)难劬ΑV档靡惶岬氖?,jojo經常出現(xiàn)在框內,雖然故事中Elsa被困在墻里不見天日,但是jojo才是那個被框在體制內的人。劇本質量非常不錯,有荒誕幽默也有措不及防的悲傷,Scarlett Johansson和Sam Rockwell各自都有不少高光戲。(nouveau cinema)
胖胖你太可愛了!?。。。?!胖胖?。。。。t was not a good time to be a Nazi! Hahahahahahaha! 什麼!胖胖不在海報裡??。。?/p>
當代德國家庭版美麗人生風格化的處理,劇情節(jié)奏和情緒配樂,充分的掌控觀眾情緒,無論是單純的喜劇還是悲劇場景,甚至是充滿了多次的悲喜交加的場景。最高級的悲劇是讓人在搞笑的畫面里哭出來,最高級的喜劇是讓人在悲傷中笑出來,我靠在這里部電影里,導演兩個都做到了!有點牛逼??!雖然high不是那么高級,但是普世的high點足夠了!坐等人民選擇獎誕生
當“美麗人生”遇見“月升王國”,又溫暖又悲傷的反戰(zhàn)童話。前半段色彩斑斕得就像韋斯·安德森附體,后半段溫柔撕開糖衣包裹的真實世界。不但有影史最人畜無害的希特勒,還有最讓人心塞淚奔的寡婦姐。做一只喬喬兔,經歷人性的美麗與恐怖。
要花三星期接受祖父不是金發(fā)碧眼、沉迷于萬字而努力證明自己是狂熱分子的喬喬,擁有四個睪丸和吃著獨角獸的希特勒,陷入莫名的墨西哥僵局,以及帶眼睛的屋頂、一遍遍重復的“希特勒萬歲”…一切都嘲諷的如此可愛又到位,哭笑不得。今年頒獎季的意外驚喜,2019《月升王國》x《陽光小美女》x《美麗人生》x《無恥混蛋》…韋斯·安德森式戲謔浪漫,最悲傷的喜劇莫過于此。“外面危險嗎?非常危險”、“如果自由了,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跳舞” 幫媽媽和因加系鞋帶,是這個異想世界最真實的兩道弧光?!敖裉?,盡力而為吧” 沒有什么是一成不變的,活著就是正義。
電影以孩子為主角,但更像是成年人為復雜深刻的社會問題找個簡單解釋的安慰劑。有些感人和可愛的地方,但都比較像在套公式。而且真的給孩子們看了的話,納粹為何會產生這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以及對當下社會的聯(lián)系,都像在避而不談。總體感覺是今年的綠皮書…
TIFF.目前為止整個tiff里最喜歡的電影。
納年納兔納些事兒
首映后全場起立鼓掌,兩個多小時笑聲就沒停過。風格太塔導了,片子以一個小男孩的角度,用詼諧歡快的方式來講述二戰(zhàn)時期納粹與猶太人的故事。從小朋友的視角來看世界上的偏見與歧視顯得尤為諷刺,你可能覺得有些情節(jié)很可笑,笑過之后卻意識到這就是現(xiàn)實。
說句政治不正確的話,除了猶太人,我想看看二戰(zhàn)其他視角。
在童話里面,這就是最好的那一卦了。這樣還說“立意低”,還神馬“比較低級的左派作風”,真不知道像您如此高級的人類,還是不是一撇一捺了?有些寫影評的,使勁使得差點沒把眼珠子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