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發(fā)生在1968年的美國芝加哥,民眾們對越南戰(zhàn)爭和麥卡錫主義的反對呼聲越來越高,一場聲勢浩蕩的民主運動一觸即發(fā)。約翰(羅伯特·福斯特 Robert Forster 飾)是電視臺的攝影記者,他親眼目睹了事件的來龍去脈,并有幸成為了事件中的一員。
一次偶然中,約翰結識了名叫艾琳(弗娜·布魯姆 Verna Bloom 飾)的女子,她的丈夫在越戰(zhàn)中不幸死去,約翰對艾琳心懷憐憫。隨著時間的推移,約翰漸漸愛上了善良堅強的艾琳,而艾琳亦對正直的約翰心生愛慕,兩人走到了一起。然而,這段戀情遭到了艾琳的兒子哈羅德(Harold Blankenship 飾)的強烈反對,不惜以離家出走來表示抗議,可是,就在哈羅德離家當天,騷亂爆發(fā)了,在一片混亂之中,艾琳悲哀而絕望地尋找著自己的兒子。
媒體是 “改變、塑造和控制人的組合方式和形態(tài)”的重要力量,而他們卻濫用了這股力量。
關于媒體攝影的討論爭議,關于黑人的訴求,關于馬丁?路德?金的葬禮,關于大游行,好吧,這些故事穿插在其中,形成了一部完整的電影情節(jié)。但我想,如果不是對當時的時代背景有所了解,那么很難明白其中的深刻意味,帶給觀眾的更多是零零散散的情節(jié),更甚之是乏味,一頭霧水。
電影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前后開頭。同樣是發(fā)生車禍,沒有救護車,沒有警察,只有路過的攝影師,咔嚓兩聲,心情好或者幫你叫救護車,心情不好,完全無視。濃濃地諷刺意味,將媒體人的冷酷表露無遺。
描述黑人這部分依然如此,警察對他的懷疑,黑人本身對他的嘲諷,媒體的無視。整個社會都是浮夸的,人們只關心那些所謂的大事情,正在發(fā)生的吸引眾人眼球的大事件,而忽略了周邊生活的瑣事。況且它們也并不是瑣事,對黑人的歧視由來已久,即使馬丁?路德?金也無法改變得了的固有態(tài)度。但他們在面對真正的大事件的時候也只能靠邊站。
這其中媒體的作用就體現(xiàn)出來,媒體是 “改變、塑造和控制人的組合方式和形態(tài)”的重要力量。但他們卻濫用了這種社會所賦予的權利,成為了FBI的傳話筒!
而幸運的是,我們所遇見的聽到的更多是有良知的媒體人。比如經(jīng)常聽到的記者臥底幾個月探究黑幕,揭露一個個事實真相。比如曝光那些民告官的不公,曝光那些虛假謠言。但是,當遇到真正不可阻力的時候,所受到的迫害也是最嚴重的。
六八風云席卷歐美,攝影記者約翰發(fā)現(xiàn)所屬電視臺有份為FBI提供新聞片段,協(xié)助檢控示威者,他也被借故辭退。和他相濡以沫的單親媽媽艾琳在芝加哥民主黨大會示威中與兒子走散,向他求助,唯約翰卻忙于拍攝大事件,陷入記錄和生活的兩難。
韋克斯勒作為好萊塢著名攝影師,曾掌鏡過諸如《靈欲春宵》、《飛越瘋人院》等經(jīng)典影片。攝而優(yōu)則導,韋克斯勒感覺到了1968年美國社會的蠢蠢欲動,他想拍攝一部能夠記錄時代的電影。顯然韋克斯勒并不想要一個好故事,他只是想方設法要把這個故事放在時代背景中去,哪里有新聞就去哪兒拍攝,將紀錄片和故事片之間的關系推到了極致。
韋克斯勒承認在《冷酷媒體》里大部分拍攝思路都是直接從讓·呂克·戈達爾那里偷來的。紀錄片形式的片段均取材真實,主線故事穿插其中,讓觀眾身歷其境,與那個動蕩混亂的年代融為一體。把紀實片段和虛構情節(jié)揉合得天衣無縫,片頭新聞工作者的倫理爭辯和片尾黃裙艾琳在真實軍警間穿梭尋子,已成為影史經(jīng)典。鏡頭如何面對暴力等問題,放諸今日也絲毫沒有過時。
在電影結尾,攝影師之死,沒有一個鏡頭的長度超過四格,中間插入黑場,攝影機滾落在地上,全世界都在看,從始至終這個攝影師都是窺探者,但如今他成了被窺探的中心。
韋克斯勒將攝影機直接對著觀眾,讓人想到《火車大劫案》最后那個經(jīng)典的開槍鏡頭,好像我們都被拍進去了,以使我們思考片中我們代表什么,也讓人思考本片至今的政治含義。
Medium Cool探索非虛構與虛構界限,鏡頭在街頭、社區(qū)社群和大機構之間穿梭,碎片化展示了1968年圍繞媒介的美國社會的種種瘧疾,而其中的混亂只是當時冷峻現(xiàn)實的冰山一角:虛偽的電視新聞,被媒介剝削的非裔社群,嚴重的社區(qū)segregation,政府機構介入大企業(yè)獲取研究資料以監(jiān)視犯罪,經(jīng)濟、教育的地區(qū)不公正… 虛構部分落到一位西弗吉尼亞的小學教師,在當?shù)匦℃?zhèn),經(jīng)濟衰敗,糧票匱乏,她一己之力教五個年級,搬來大城市芝加哥后卻不被認為是教師。她不需要被拯救,正如1968的越南不需要被美國拯救,2022的烏克蘭不需要被美國拯救,她也并不愿意在芝加哥教書。結尾明艷的黃衣女子在抗議隊伍中茫然地穿梭,尋找不知所蹤的失落、叛逆的、未來如同這個時代一般去向不明兒子。
虛構的人物在實際的環(huán)境中,參與和目睹了整個媒體拍攝下的事件。以男主的記者身份直接控訴了媒體與國家機器勾結,侵犯民眾隱私權利的真實情況。女主尷尬的居住工作環(huán)境讓人感嘆貧民區(qū)底下如黑人的歧視,從沒被真正重視。2020-12-13重看。諷刺電視媒體對邊緣社群及個體的利用,虛偽的包裝下是利益的收割。攝影機記錄者和尋子不得的母親的車禍是殘酷世界的寫照。影片的手持攝影和紀實手法的契合度確實高。
4.5. Past and present, fiction and reality, the personal and the social.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看了近兩個小時的版本 收尾呼應烘托媒體cool的倫理主題 主角可以被看作是一個hot的與冷媒體不合的溫情人 68芝加哥與美國給足了龐大又極富歷史意味的群眾背景 電影以男主為線索深入68年的芝加哥將自己深深扎進那個躁動與反叛的年代生活 在大街小巷貧民與政治精英社會問題與流行文化等等的紀錄影像中飽和
故事不強,更多是為了串起社會運動實錄,角色在其中游走達到虛實結合。對媒體在事件中的位置亦有犀利討論。最后的鏡頭對準觀眾,難怪中間還提到《輕蔑》。
拍攝手法真是新穎,真實與虛幻的結合,新聞人的倫理教材,故事的漏洞百出已經(jīng)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觀眾與電影創(chuàng)作者都將自己與那個風云變幻的時代融為一體了。
看完了才知道背景是真的-09/22/13@Regent Square Theater
政治電影也可以拍得很酷。相比名詞術語堆砌,這樣的影像更能幫助我理解政治與傳媒。
既是對美國當時社會生態(tài)半紀錄的影像志,也是對媒體行為本身的強大反諷。男主角一開始就拍攝了一場嚴重的車禍(而且他完成拍攝之后才叫救護車),結尾他卻成了另一場嚴重車禍的受害者,成為了被拍攝的對象。前后兩次攝影機絲毫不介入事件,保持了真實但卻冷酷和無作為到令人發(fā)指,這樣的真實有何用?
黑人民權運動、反戰(zhàn)游戲、刺殺肯尼迪 記錄了美國社會在那個時代的方方面面 但是故事真的沒多大意思 形式大于內容的偽紀錄片 最后部分用攝像機記錄了一場真實的暴亂 巧合間將故事和真實暴亂合為一體倒是很棒
有意思,又是真實和虛幻界線模糊的片子(最后黃色衣服的女主角在暴亂的人群里走真是帶感),動蕩不安的芝加哥。對媒體人的諷刺很犀利,開頭結尾的對應以及——最后導演現(xiàn)身,把鏡頭直指觀眾!酷!
電影的中心問題是如何平衡客觀觀察和主觀參與 后半部分的實驗是好萊塢夢工廠流水線的反轉 和GIMME SHELTER一樣有歷史保存價值
松散的劇情結合偽記錄的形式,看似很碉堡,實則沒意思。對那個年代的美帝社會有興趣的可以一看。
虛構故事卷入現(xiàn)實洪流的概念很不錯,也能理解導演與當時所有人一樣都在混亂的時代面前迷失。問題是前半部的虛構部分編得也太他媽的沒勁了,一些對戈達爾技法的模仿也很失敗??催^這些蹩腳二手戈達爾之后才能更真切地覺出戈達爾本尊的好,他在敘述和議論之間的流暢轉換和相互平衡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學來的
黑女人攔住門說,下面來討論一下我想要的;槍店老板聲稱怎樣用槍是個人權利;攝影師覺得單位電視臺正變成暴力研究專業(yè)機構;10歲的小男孩在槍和鴿子中間選了后者,“我從不偷竊”,他憤怒的喊到——他長大后一定會沒事的,但這個社會卻沒有一點變好的跡象。People say in a big country dreams stay with ya, well I don't want those dreams.
"韋克斯勒的電影風格并不單單就是“紀實”這么簡單。《冷酷媒體》的電影風格非常繁雜,除了“真實電影”所追求的那種直接攝影外,韋克斯勒還將卡薩維茨式的獨立電影即興創(chuàng)作風格和戈達爾式夸張、抽象的新浪潮風格結合起來。韋克斯勒對媒體旁觀者的態(tài)度感到失望,他們實在是過于冷酷了。"
比起所謂媒體冷酷的主題,仿法新浪潮的技法,這部偽紀錄片更像在講美利堅政治狂躁時代大潮中的“女無所依”。斯科塞斯電影熟面孔弗納布魯姆飾演的女主人公艾琳,老家教書的知識女性進城后卻不被承認從教資格;對兒子灌輸男人一家之主女人只是陪襯思想的前夫拋妻棄子不知所蹤;與媒體從業(yè)的男主邂逅仿佛一見鐘情對了心境誰知最后……三星半
3.5 One-of-the-most-underrated-things-ive-ever-seen
影片由車禍開始,又以車禍結束,最后一個鏡頭里觀眾們凝望攝影機的鏡頭,除了黑暗還能看到什么?影片里借助各個角色的口,抒發(fā)了很多對于媒介的思考,電視是什么?攝影師的ethics是什么,記者需要保證被采訪者的安全嗎?可以和警察分享視頻嗎?采訪是變形剝削嗎?新聞是真實的嗎?還是電視臺的propaganda?影片里的許多紀錄片式片段捕捉了美國60年代末期的社會運動,越南戰(zhàn)爭、種族平等等等??傊?,這部片子包含了很多有意思的觀點,是一個社會時代巨變之下,社會觀點碰撞而出的杰作。
勉強及格。手法上有很多致敬并受新浪潮影響的地方,《蔑視》和貝爾蒙多等等亂入。故事比較弱,能稱得上故事線的就一記者的職業(yè)挫敗以及他跟一個單身母親的感情推進。重點還是串聯(lián)60年代混亂的政治世相,臨場感比較強,但是也沒揪住什么大事件,音樂和攝影環(huán)節(jié)都不錯,反思了媒體客觀,也有煽動性。
2.5 從主動拍攝一場車禍開始到自己車禍結束,既讓人扼腕又像一種嘲笑。本來是個人(攝影記者、民眾個體)與集體(電視臺、FBI、國家)的對照結果格局突然變成了找兒子,最后半個小時轉折既空洞又莫名。但是看到了60年代還沒有那么多大高樓的芝加哥。(Anthology Film Archive Maya Deren The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