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影業(yè)榮譽出品《花木蘭》由備受贊譽的電影導演妮基·卡羅執(zhí)導,將中國傳奇戰(zhàn)士的史詩故事全新呈現(xiàn)。影片講述了一位無所畏懼的年輕女子義無反顧為家國而戰(zhàn),成為中國史上最著名的偉大勇士之一。當皇帝下令境內(nèi)每個家庭必須有一位男丁應召出征,抵御北方來犯者入侵,出身軍戎之家的長女花木蘭,挺身而出,替病痛纏身的父親應征入伍。她女扮男裝化名“花軍”,一路歷經(jīng)磨練,駕馭自己內(nèi)心的力量,激發(fā)真正的潛能。通過這段傳奇歷程,她將成為一名光榮的勇士,不僅贏得國家的認可,更博得父親的驕傲。
作者:pASslosS
昨天我們第一時間在Disney+付費觀看了這部被無限延期的《花木蘭》,先不說是否符合個人預期,目前豆瓣已經(jīng)開分,5.9分,實慘。
《花木蘭》真有這么爛嗎?
打個比方吧,哪怕是換了全新配件的車開在坑坑洼洼的迪士尼破路上都得卡底盤。
簡單來說,這版《花木蘭》沒啥毛病,硬說有毛病的話,也都是熟悉的迪士尼老味道。
花木蘭學禮儀,一只小蟲搞得一屋子人仰馬翻,單就木蘭空手接茶碗這一設計真的絕了,簡直天橋賣藝,可能好萊塢眼里的中國功夫總有點兒雜技成分,不用就不到位。
隨后離家+學藝+干掉大boss+自我超越,就像在看真人版《功夫熊貓》,真的不新鮮。
據(jù)說《花木蘭》光預算就有2億美元,也是有史以來由女性導演執(zhí)導的最昂貴的電影。
這個錢吧,與其說它花得到位,不如說花得“明顯”,比如奢華的布景和高飽和度的畫面,分分鐘要把我眼睛炸毀了。
再看皇帝的百褶衣領,服氣,真的壕。
《花木蘭》每個鏡頭都很用力,偶爾構圖也十分講究,但缺乏創(chuàng)新是毋庸置疑的,我甚至從中看到一丟丟寶萊塢成分,浮夸的慢動作和打斗里的炫技,都讓《花木蘭》無比遠離《臥虎藏龍》對中國功夫的詮釋。
雖然全片不斷提到“Chi(氣)”這個類似于《星球大戰(zhàn)》里的“原力”的東西,但真的尷尬,完全小孩子過家家的程度。
《花木蘭》場面華麗,卻不夠恢弘,尤其是幾場戰(zhàn)役,都是在狹小的空間里草草收場,打戲也缺乏亮眼之處。 其實好萊塢把這些個零零碎碎當作“中國印象”進行噴涂一直是常態(tài),以至于《花木蘭》總讓我夢回兩條典藏MV——
蕾哈娜的《Princess of China》嗑《十面埋伏》;
菲董的《Gust Of Wind》嗑《英雄》。
如果非要尋根問底,我覺得和老謀子脫不開干系……
當然,討厭《花木蘭》聲音千千萬,比如“不中國”,再比如,拍得淺。
先就“不中國”這個觀點說一說。
這版《花木蘭》是在1998年迪士尼動畫版基礎上改編的真人版,而看過動畫的觀眾其實能發(fā)現(xiàn),這兩版在大框架上沒什么改變。
雖然木蘭是我們的木蘭,但這部影片并非只為吸引中國觀眾而存在,它必須兼容美國觀眾對中國元素的記憶圖騰,有些電影不只是為你一個人拍的,我以為這是常識。
而“拍得淺”,確實,《花木蘭》簡單到可以“棄腦觀影”了。
但一個前提是,迪士尼要翻拍的《花木蘭》肯定是“家庭友好型”的,雖說是真人版,也算是半部動畫片,它注定不會復雜,就像你討厭的大多數(shù)商業(yè)片一樣。
所以,干脆把它當成以中國元素為主題的 Met gala 來看吧,這樣《花木蘭》或許會顯得正常許多。
其實1998年動畫版與2020真人版的區(qū)別是最值得一說的部分,因為由此可以看出這次究竟調(diào)整了哪些細節(jié),又在試圖表達哪些新內(nèi)容。
首先呢,花木蘭的動物伙伴小蟋蟀消失了(本片中一位士兵名為Cricket/小蟋蟀,應該是迪士尼特意留的小彩蛋),可能這個小東西確實沒啥存在的必要。
再者,原動畫里那個由艾迪·墨菲配音的嘰嘰喳喳的木須龍,被一只鳳凰取代。
其實鳳凰于木蘭來說是更合適的,尤其加上“鳳凰涅槃”這個說法。
但是在本片里“鳳凰”用得并不是很好,盡管邏輯上“鳳凰”就像哈利·波特的“Expecto patronum(呼神護衛(wèi))”,是精神外化并自我拯救的一個象征,但《花木蘭》里的鳳凰還是用得糟爛極了,它總是準時又符號化地出現(xiàn),承擔一切人物心理轉折。
OK,鳳凰來了,花木蘭活過來了,鳳凰來了,花木蘭找到自我了……
我看鳳凰才是主角,而劉亦菲則不需要飾演花木蘭,后面永遠跟著一只鳳凰飛就好了。
與其這樣,真就是木須龍更出彩,畢竟是搞笑擔當。
相較于動畫,真人版還有一些變動,一是把那只通風報信的“鷹”加工成了鞏俐飾演的女巫角色,于是真人版《花木蘭》就有了兩個吉祥物,鳳凰和鷹,其實鷹更酷炫,動不動可以變成鋪天蓋地的鴉群。
花木蘭和女巫之間的cp感也是有的,差不多就是《沉睡魔咒》里安吉麗娜·朱莉和范寧的感覺,表面正邪對立水火不容,代表的卻是兩種抉擇而非對比。
女巫就是木蘭的另一面,或者可以說是沒能成為花木蘭的花木蘭。
而且仔細看后,我發(fā)現(xiàn)花木蘭真正的老師就是女巫啊,真是手把手被教“怎么找自己”,雖然女巫失敗了,但徒弟成功了,一個小女子成為戰(zhàn)士又成為leader,之后師傅可以為了徒弟死一死了。
雖然不免狗血,但女巫的存在并不雞肋,她和花木蘭代表了兩種女性處境,女巫的力量讓她在男性主導的世界里被排斥被邊緣化,最終成為女巫。
但在遇見花木蘭之后,她看到了一個希望,那就是一個“被接受的女性領導者”是有存在的可能性的,而且木蘭保持了絕對的“真我”,無需背上男性領導者的氣質(zhì)和空殼。
這種“自我認知的坦誠”設計得很好,與其說鳳凰涅槃,不如說是女巫的死讓木蘭重生。
另一個“分身”出來的角色就是木蘭的戰(zhàn)友HongHui,一個用最正確的方式欣賞并保護木蘭的男性。
在原動畫里,是不存在這個角色的,木蘭打仗是和將軍一起打,打完還和將軍有些曖昧。
原動畫里的將軍真的矛盾,曾在木蘭坦誠女兒身之后排擠她,等木蘭拯救了國家又愛上她,還是因為皇上的一句話“這么好的姑娘可不是每天都有”……
迪士尼是缺人嗎,就這一個男的?還是只有花木蘭這一個女的?
所以真人版在這里也做得不錯,將軍仍是將軍,由甄子丹扮演,但是新人物HongHui是與木蘭平級的戰(zhàn)友,更加平等,在劇情上也更合理。
HongHui這樣的男性,現(xiàn)實世界中太少了,他承認木蘭的能力,接受木蘭的幫助,并在關鍵時刻以輔助的身份幫助木蘭,喜歡木蘭但不強求,雖為武夫,但一雙眼里柔情似水。
而且他不是為了和木蘭談戀愛而存在的,兩個人只是輕輕表明了一個有可能的開端,戰(zhàn)爭結束,竟然是初戀般的感覺,著實舒適。
另外,本片對“忠、勇、真、孝”的詮釋也讓人如沐春風。
如果是中國編劇寫這四個字,基本不會去解釋,角色去做就好了嘛!
但是迪士尼的《花木蘭》非解釋不可,不僅要解釋,還踩住了我的淚腺。
木蘭離家時拿走了父親的劍,劍上的“忠、勇、真”(loyal,brave and true)是作為一個信條陪伴著她。
最初這三個字可能是關于家庭的、國家的、軍人的,但到了最后其實都變成了木蘭自己的,一個角色與這三個字融合的過程,真人版《花木蘭》也算做到足夠細致。
最后,花木蘭弄丟了父親的劍,得到了一把屬于自己的劍,其實也是傳承,但不是固守的那種。
包括在詮釋“孝”這個詞的時候,英文是“devotion to family”,相較于我們慣常說的“孝”,這里強調(diào)了其中的那份榮譽感,不只是指由下及上的遵從,而是無差別的對家庭的熱愛和奉獻。
至少真人版《花木蘭》做到讓“忠孝”從愛出發(fā),是從心里迸發(fā)出來的力量,木蘭沒有背著幾個重重的殼子去玩命,她內(nèi)化了這四個字,以最為輕盈的姿態(tài),也是我們經(jīng)常忽視的姿態(tài)。
再者就是花木蘭的身份認同,至少我小時候看的花木蘭種種,木蘭男兒身時是兄弟情,女兒身時愛情就來了,本質(zhì)上是編劇偷懶。
或者說那時的編劇只會描寫刻板的“男性”和刻板的“女性”,而且注重性別扮演上的獵奇,把“男性特質(zhì)”看作一件披在木蘭身上的衣服,只要脫下戎裝,木蘭只能是女兒身。
當然,年幼無知的我們當然覺得,女的就是女的啊,穿上軍裝你是男人,脫下軍裝你還能是別的?
但看看這一版《花木蘭》吧,木蘭的角色一直是內(nèi)外合一的真實存在,披上戎裝的是本來的她,脫下之后仍是她,木蘭的“中性”氣質(zhì)被詮釋得非常到位,也最為真實。
所以你如果想從這里面找一些反差,比如劉亦菲穿上個神仙姐姐套裝出現(xiàn)在結尾,突然變得好有女人味,那這版《花木蘭》也就沒意義了。
此外還有兩個角色也很有意思,作為如此“女性主義”的一版花木蘭,“花父”和“將軍”理應代表父權制的壓迫,但是創(chuàng)作團隊并沒有這么做。
甄子丹飾演的將軍正如木蘭的父親一樣,他們不制定父權制的規(guī)則,只是遵循這些規(guī)則,而且只要醒悟過來,會不信任父權制度。
男性領導者不再信任父權制度,這樣太難了,但是《花木蘭》就這么演給你了。不是女巫和木蘭要聯(lián)手毀滅地球,卻是兩個手握權力的“長輩+男性”把大門為女性推開了。
這就像我們現(xiàn)在的情況,不僅是女性要去爭取什么,還有男性愿意為此改變什么。
也就是迪士尼拍吧,這種劇情放到國內(nèi)叫“幻想”。
片中還有一些類似的小細節(jié),比如開篇木蘭的追雞大戰(zhàn),從高空墜下毫發(fā)無損,花父本來是充滿驕傲地看著女兒,結果在鄰里的議論紛紛中變成了猶豫和顧慮。
再看看花木蘭的原生家庭,花母才是貫徹父權制的“合格女性”,而花父一直在有意縱容并給予花木蘭挖掘天性的空間。
花木蘭她媽媽天天:“你得成為一個女人??!”
花木蘭她爸卻說:“你能成為一個戰(zhàn)士!”
再比如當木蘭告訴父親她弄丟了那把劍,花父滿臉通紅,頭部甚至有微微的顫抖,就那個局勢,怎么著也一巴掌上去了,對于一個殘疾退伍老爹來說,那把劍就是命根子了吧,但是這版《花木蘭》沒有,花父說“孩子,劍沒有你重要”。
真的,這是幻想片。
而且這版花木蘭的身份認同精準卡在了各種女性議題的點上,這些都是原版動畫不存在的部分。
比如花父在木蘭女兒身的時候告訴她要“藏”,當木蘭的將軍發(fā)現(xiàn)“男兒身的木蘭”一身武藝后告訴她“不要藏”。
但在第一場戰(zhàn)斗結束之后,暴露了性別又“沒有藏”的木蘭成了將軍口中的恥辱。
總而言之,男女有別,男的有能耐不施展是錯,女的有能耐施展是錯,這版木蘭終于體會到了現(xiàn)代女性的痛楚。
但是花木蘭的故事有一個超越性別的“點”,那就是戰(zhàn)士不分性別,在逃亡中,在激烈的戰(zhàn)斗中,沒有性別之說。
那么最后,說一下劉亦菲。
罵劉亦菲的比夸她的多,但劉亦菲拉胯了么?
我覺得沒有,因為根本沒有最適合“花木蘭”的演員,只有電影的詮釋是否符合你對花木蘭的想象。
想起糟爛的國產(chǎn)版《花木蘭》,里面趙薇形神疲憊、臃腫渙散、全程情傷。
臨了老父親說:“有女兒真好,從小就孝順、懂事、聽話,現(xiàn)在又成了一個漂亮的將軍……”
再對比劉亦菲這版,木蘭其實多了一份神游的氣質(zhì),始終被身處的環(huán)境有限影響。
于我而言這是一種更為自由的詮釋,如果說劉亦菲撲克臉,請回想《刺客聶隱娘》,我覺得這兩個角色在氣質(zhì)上有相似之處,她們的目光被束縛,但望向云海之外。
其實這版《花木蘭》歸根結底是要解決關于“自我”的問題,環(huán)境帶來的挑戰(zhàn)與自我追尋的節(jié)拍是吻合的,一切都是為木蘭而存在。
而迪士尼這次撲街,說明大家還是有些苛刻的。與其說要“還原”真實的木蘭,不如問一問我們這個時代需要怎樣的花木蘭,所以我是覺得這部片子是過了及格線的,如果它比2009年《花木蘭》的6.2分還要低,真的無法理解。時代在倒退?可能吧。
申明(為避免雙方心情不好):
1. 我并沒看過原動畫作品,下面一切討論基于記憶里對《花木蘭》故事的解讀。這也是我相較于其他觀眾有更低的心理預期的原因。
2. 我從未贊揚過西方電影曲解中國文化這種現(xiàn)象,只是想表達我們有自己的花木蘭,我們的文化足夠堅毅,不需為這件事氣急敗壞。
3. 我給這部片高分的最主要原因是鞏俐飾演的巫師,這個角色的加入讓我看到了女性之間的扶持。
4. 我把這部片當童話看,不當歷史劇看,不贊同這個觀點的請繞道。
5. 致那些說我收了錢的人:是不是世界上只要有人和你的想法不一樣,就是收了錢?我就不一一回復你們了,我只回復講道理的人。
————————————
截圖一段發(fā)條張在電影最Top公號里的話。
這就是我的態(tài)度,扭曲了我們的文化,是他們無知,不是他們傲慢。所以,大家樂呵樂呵,不用為這個事兒著急上火。
打低分的情理之中,覺得不錯的朋友也不需要藏著掖著。每次我都看各種相關評論里會有人“怯生生”地問,“為啥我覺得還行?”
我就想問,為啥不能覺得還行呢?各有各的想法不是嗎?
———————————
一. 故事
這部電影的改編,起承轉合完成得很好。
從被排擠,到逐漸成長,再到初試牛刀,拯救王朝,最終衣錦還鄉(xiāng)??梢钥闯稣侩娪暗墓?jié)奏掌握得挺好,她的成長史伴隨著迭起的高潮。
期間,有許多點都足以打動人心。
這里重點提兩個木蘭心理上的轉折點,而這兩個轉折點都與鞏俐飾演的巫師有關。
巫師與木蘭其實是同類,她們都天賦異稟而不被人理解。木蘭選擇了隱藏自我,巫師選擇了釋放卻被流放。而當巫師找到了同類,她想帶木蘭找到歸宿。這里,我甚至愿意把巫師的引誘當成對木蘭的保護,她不止是希望木蘭歸順于她,也希望木蘭免受流放之苦。
第一次巫師與木蘭相見,巫師希望她不要隱藏自我。而木蘭了悟,于是選擇了“真”,勇于面對自己身為女人的事實,最終選擇用女人的身份去戰(zhàn)斗。
第二次,是在木蘭被驅逐之后。巫師看到了她的痛苦,真誠之人反遭背叛,于是巫師更進一步希望她們站在一起??赡咎m還是選擇了——“忠真勇”,冒死回到了軍營。
所以,木蘭的兩次心靈上的轉變都因為巫師。而巫師最終也被木蘭征服,已經(jīng)坐上龍椅的她,看到自己木蘭走上了自己曾經(jīng)渴望的道路,于是選擇走下神壇,引領木蘭到達終點。
不得不說,這是這部電影很符合現(xiàn)代女性的一次改編。男主被拋在一邊,而巫師——另一名女性,成為了木蘭真正的領路人。同時,伴隨著貫穿全篇的“忠真勇”三個字,花木蘭也成為了一名勇于面對自我的女性,而非以男性的身份取得勝利。
另外,男主的戲份也處理得當,不多不少,最終留給大家一點意猶未盡的曖昧。
這也是我給了這部電影高分的原因,作為女性,我更希望在看到故事里的女性能有自強自立的,互相扶持的一面。
二. 場景動作
這里要夸劉亦菲!可以說不僅外貌氣質(zhì)完美符合,可美可帥,而且全程演技、動作無一掉鏈子。男性時,臉部線條便俊朗起來;女性時,臉部便柔和起來。真真難得!
電影也適當?shù)乇憩F(xiàn)了一下木蘭被放逐后柔弱的一面;以及,面對愛情時,試探著碰觸了一下對方的手。不是牽不是握,更不是像兄弟一樣擊掌。只是輕輕搭上他的掌心,淺笑著收回,然后決然上馬離去。
另外,大制作的場景值得大吹特吹,咱大中國的壯美也值得大書特書(雖然好像是在新西蘭取景哈哈哈)。但重點是,整個畫面很有中國的留白意境,頗有山水畫的味道,令整個電影的中國氣質(zhì)更盛。
但戰(zhàn)爭場面還是太小家子氣,一兩百人的械斗根本無法彰顯我們中國古代的戰(zhàn)爭了。以迪士尼的資本,完全可以做出更恢宏的氣勢來。
三. 西方視角
這個部分來談談,這部外國人制作的中國電影哪些部分是通過西方視角構成的。
首先,“氣”的設定明顯是一個外國人對中國武術武俠的誤解。我們的那些飛檐走壁行俠仗義的“超能力”都是哪里來的呢?于是,這里把它歸結為“氣”。同時,把它作為天賦異稟的存在,有氣的人,可正義可妖魔。
服化道方面也值得吐槽!為啥中國的場景里永遠有日本元素的存在???從將士頭上的羽毛,到丞相的衣服,乍一看都是日本風格。分不清中日文化的毛病,外國人算是落下了。
另外,不斷出現(xiàn)的“忠真勇”三個字,更像是導演為了強調(diào)中國文化而故意放大的??梢韵胂螅斘覀冊谂臄z一部關于忠孝勇敢的電影時,很少會反復強調(diào)我們心照不宣的文化積淀。但這終究是一部拍給全球同胞的電影,這樣的處理必不可少。
同時,電影對皇帝的刻畫也頗為奇怪。他的龍椅是在一捧金光里,常??床磺迕嫒?。當敵人來臨時,他毅然選擇親自與對手決斗。瞬間有西部牛仔決斗的味道了!
而事實上,在我們的故事里,皇帝怎么會和誰單獨決斗呢?太離譜了。而此時,花木蘭也被刻畫成超級英雄電影里,那個只身上陣的英雄,解救了只身的皇帝,殺死了只身的部落首領。其實哪一點,都不太符合我們的傳統(tǒng)。
這一段高潮,滿滿的西方文化味道,藏在了東方美學的表皮之下。
但這樣的表達方式不失有趣,畢竟這就是一部妥妥地通過西方濾鏡看到的東方電影。
總體來說,這是一部毫不血腥,適合小女生看完后振奮人心的童話電影。但如果你要把它當歷史劇看,實在有失水準。
預告片出好幾版了,從最開始的女性意識覺醒到現(xiàn)在終于開始替父從軍,但是一部電影拍完了就是拍完了,預告片怎么改電影總體內(nèi)容是不會大改的,或許是幾個月前反響不好讓迪士尼重新補拍了一些內(nèi)容,但是我相信內(nèi)在核心依舊不變,依舊是女權主義搭配個人英雄主義的慣有路子!
可是問題來了,這個路子用在花木蘭上,國內(nèi)會吃這一套嗎?
我們想說一下迪士尼過往的動畫改編電影,國內(nèi)票房一般但是口碑還不錯,這其中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文化的好奇心!
對于國內(nèi)觀眾來說,無論是美女野獸還是阿拉丁,無論是歐美童話還是中東阿拉伯故事,其實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正如同白人和黑人在我們眼里都是外國人,究其原因就是我們對于不同于中國文化的其他文化都有好奇心但是都不熟悉,
可是花木蘭不同!
即便改編于迪士尼動畫片,那也不能改變花木蘭來自于中國古典詩歌的事實!
我們對其他文化可以不熟悉,但是對自己文化難道還不熟悉?
你拍了一部花木蘭,內(nèi)里的核心價值觀完全歐美化,替父從軍的孝道成了逃婚從軍的女性意識覺醒,你還想告訴大家:看,這才是你應該贊揚的花木蘭精神!你這是在侮辱誰呢?
這種極其背離原著和國內(nèi)觀眾的既往認知的電影口碑會好?我不敢相信!
當然,如果迪士尼完全理解并尊重花木蘭原本的精神那就另當別論!不過,這么多年了,我不認為迪士尼會改變風格!
因此,我認為花木蘭的國內(nèi)票房和口碑真的有極大撲街可能!
另外說一下主演劉亦菲,她是真的不抗票房的,雖然社交軟件她的粉絲聲音很大,但是絕對數(shù)量真的沒有那么多,否則她的電影也不可能部部撲街了,論粉絲戰(zhàn)斗力很厲害,但是票房是需要用錢投票的,是看電影口碑的,鹿晗大流量,上海堡壘又怎樣了呢?
2020年9月3日,提前猜票房,總票房2.5億到3億上下,首日票房8000萬到1.2億!如果口碑極差,首日票房5000萬上下,總票房不過2億!
2020年9月4號,我看完了全片,我決定改一下票房預測,首日票房5000萬,全部票房1.2億!
2020年9月6號,沒想到口碑蹦么這么快,11號是周五,花木蘭首日票房很難超過信條了,預測首日收3500萬,次日2500萬,首周票房7000萬到8000萬,總票房過不了一億……
接下來公關的整體思路:大力抨擊看盜版的行為,將看盜版和電影質(zhì)量掛鉤并模糊重點,宣傳不看正版沒資格評價電影!進一步刺激粉絲護主的心態(tài),爭取在上映之日能多圈一點是一點!
聲明一下,我沒有看過正版,所以沒資格評價正版花木蘭,也不清楚質(zhì)量怎么樣!我只是看過了盜版,盜版是真的爛!
另外,劉亦菲本人不討厭,但是她的部分粉絲和她背后的公關團隊是真的討厭!
粉絲群體一定要多動腦,反擊要打對要點,你們要分清楚合理分析預測和黑之間的區(qū)別,盲目罵別人黑,恰好給自己樹立了更多對立目標,對電影對劉亦菲都不是好事!pg one和肖戰(zhàn)的前車之鑒如同昨日呀!
9月7號,最后更新:從公關思路來看,口碑已經(jīng)徹底沒希望了,那么接下來重點就在首映票房了,團隊很清楚這是一部后繼乏力的電影,首映和次日票房幾乎就是全部票房,那么目前營銷的重點就是如何引誘或者忽悠更多觀眾去看,所以接下來就是重點抨擊盜版,宣揚看盜版道德有問題,道德有問題的人評分自然不公正,爭取盡量蒙蔽更多觀眾,通過好奇心驅使觀眾走進影院一探究竟,口碑不要了,票房不能放棄!
其實對于一個明星來說,演技呀人設呀口碑呀,重要但是并不是最重要!一個明星存在的價值是她的商業(yè)價值,電影明星商業(yè)價值最直觀的體現(xiàn)就是電影票房號召力,所以明星背后的營銷團隊可以不要口碑,但是票房不敢放棄,一個明星一旦商業(yè)價值被質(zhì)疑了,那她離被市場拋棄也很近了!
剛開始我們會疑問,營銷團隊為什么不讓劉亦菲跟迪士尼切割呢?現(xiàn)在從這個角度考慮,你會發(fā)現(xiàn),不是不切割,而是不能切割,想保人就必須保電影!
粉絲或許只是想單純?yōu)閻鄱拱l(fā)生,而明星背后的團隊卻深知利害關系!
想明白了這些,自然就理解了公關團隊所做的努力!都是生意呀!
可能誰也不會想到3月初《木蘭》首映禮會是好萊塢上半年的最后一場盛宴。
我記得那天星光大道從上午就開始封街,周圍堵得水泄不通。紅毯從每年承辦奧斯卡的杜比劇院由內(nèi)往外鋪開來,道路兩邊扎起類似軍營造型的帳篷,一字排開中國古代的兵器鎧甲,今晚的好萊塢要以最隆重的姿態(tài)迎接一位東方公主,她是女兒,是戰(zhàn)士,是領袖,她是花木蘭。
結束白天的工作之后,換了件紅色真絲襯衫就匆匆趕到首映式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許多人都穿了點紅在身上,還有白人女孩一身旗袍,攏著披肩或團扇,三三兩兩在木蘭的巨幅海報前自拍,也十分賞心悅目。進場時,遇到木蘭父親的扮演者,華裔老戲骨馬泰,牽著兩個可愛女兒的陳可辛導演,還有《硅谷》中扮演Jing Yang的喜劇明星歐陽萬成,總之業(yè)內(nèi)跟中華文化沾親帶故的幕前幕后全來了,大家的表情都是滿懷期待,衷心希望電影能好。
首映慣例,一進劇院就人人上交手機上鎖。坐在位置上等待時,想起曾經(jīng)為《環(huán)球銀幕》寫過一篇專題,從黃柳霜到花木蘭,細數(shù)大半個世紀以來華人演員在好萊塢的風風雨雨。終于,《花木蘭》要上映了。這部電影的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又超越了兩年前引起行業(yè)熱議的全亞裔陣容浪漫喜劇片《摘金奇緣》。更恢宏的制片規(guī)模,好萊塢最大廠牌的真人公主系列;更深厚的文化淵源,中華民族耳熟能詳?shù)慕?jīng)典故事;更中國的演員陣容,齊齊站上奧斯卡杜比劇院的舞臺。在開場前我就有些心潮澎湃,很難不帶有個人情感觀影。
以下的隨感可能會有一點涉及劇情的部分,不過《花木蘭》的故事和關鍵情節(jié)我們都太熟悉了,只是提醒一下對劇透非常介意的人不必往下:
1.《花木蘭》電影整體是偏青少年向。這不是關于《木蘭辭》的戰(zhàn)爭史詩片,還是非常迪士尼動畫改真人的風格,整體劇情上比較低齡化,也在意料之中。除此之外,視覺效果、打斗設計、戰(zhàn)爭場面均在線,演員除了老戲骨們穩(wěn)定軍心,童年小木蘭格外可愛,總的來說完成度算高。
2.“忠、勇、真”是貫穿全片的三字真言,代表這一版花木蘭的精神,最后還加上了一個字——“孝”。英文用的是devotion to family,含義比“孝”字要更廣闊一些,既有家族的榮耀又有戰(zhàn)士的屬性,我覺得更好。電影中還盡可能使了點中國古代文化,比如《木蘭辭》里的“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四兩撥千斤”之類的。
3.和98年動畫電影相比,有兩處比較大的改編。一是把李將軍拆分成兩個角色,一個是甄子丹飾演的將軍,一個是和木蘭有感情線的同僚新兵宏輝。肯定有人要抗議政治正確了,但我覺得改得不錯,擺脫了又是軍旅上下級又要談戀愛的復合關系。甄子丹負責師長的部分,他看木蘭就是欣賞有為后輩,甚至悄悄納入準女婿的名單,還能制造笑點。宏輝跟木蘭的情感線更加青澀單純,一起入營訓練,同寢同食,有過矛盾和誤解,也有悄然心動,舍生忘死,他們是伙伴,是戰(zhàn)友,是戰(zhàn)場上可以交給對方的后背,兩位演員也演出了這種情竇初開的清澈剔透。
4. 另一條新故事線是鞏俐飾演的敵軍女巫。去掉了動畫片里的小龍木須,魔法的部分由女巫承擔。其實這條線的想法非常好,同樣是天賦異稟的女人,都受到現(xiàn)實社會的壓抑,分屬不同的陣營。我理解導演和編劇是想要的在戰(zhàn)爭中出現(xiàn)一個女性與女性之間的交流,大女人對年輕女孩的引導和關照,只是魔法的部分有點過多,以至于最后的轉折略顯突兀,可惜了鞏皇的氣度萬千。如果要能再好好構建一下這條線,一定會讓電影更上一層。
5. 劉亦菲的表演在我看過的她為數(shù)不多的作品中可以算是最優(yōu)秀的一次。不論文戲武戲,還是全英文對白,都可以感受到她百分之百的勤奮,而且并沒有過度用力。在與鞏俐、甄子丹等前輩對陣的時候毫不怯讓,活脫脫一位初出茅廬卻天賦過人的戰(zhàn)士,演情感對手戲時又回到小女兒神態(tài),像是從南北朝民歌里走出來的一樣,古樸純真。我相信她唯有把自己身心完完全全交給了這個角色,才能有如此表現(xiàn)。而且,真美啊。Niki Caro把劉亦菲拍得很美,是一種女導演才會捕捉的天然美,與她之前影視作品高濃度“男性凝視”(male gaze)下的美非常不同。木蘭散開云鬢,掙脫鎧甲,素顏紅衣,仗劍縱馬,一往無前殺入敵陣,奧斯卡杜比劇院四層樓觀眾掌聲雷動,我的思想從銀幕內(nèi)外聯(lián)通古今,啊大好中華女兒,忍不住有點淚目。
6. 電影最后,花木蘭回到家園,和家人團聚,與父親和解。將軍帶著皇上的賞賜而來,并再次傳口諭,請她出任御林軍軍官。木蘭心動了,她抬起頭,只見家族圖騰的七彩鳳凰自由翱翔于天際,故事停在這里。這一筆讓我有些意外,它比所有以前的木蘭故事都要更進一步,“A girl became a soldier, a soldier became a leader, and a leader became a legend.”女孩先成了戰(zhàn)士,然后成為領袖,最后成就一段傳奇。既然天生我材,何必卸甲歸田,這可能也是更契合時代精神的表達。這就是此刻的木蘭。
7. 首映式上還有一個動人的瞬間。在電影放映前,導演上臺依次喚出全體演員亮相,大家站成一排,最后出場的李連杰站到左邊,甄子丹站到右邊,然后,劉亦菲一身鳳凰刺繡曳地長裙,波光粼粼的女孩昂然走到最中間。導演驕傲地說,這就是我們的木蘭,現(xiàn)在也屬于你們了。
=====================
稍微補充一下:這篇是3月份首映后就寫下的即時感受,只不過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檔期延后到現(xiàn)在才發(fā)出。如果讓我現(xiàn)在打分,大概會打在3.5。流媒體網(wǎng)站觀影和大銀幕呈現(xiàn)是一定會有差距的,而且杜比劇院首映時的氛圍確實很有感染力。
其實前幾條基本上都談到了本片的局限和缺陷(定位青少年向,故事低齡化,”孝“字不恰當,鞏俐線很可惜等等),但我不同意喊一句爛片拉倒。作為一個好漂青年,我更愿意見好,點出電影在迪士尼真人公主系列電影中表現(xiàn)不錯的地方,和華人女星領銜2億美金成本全球發(fā)行大片本身的意義所在。
就像《黑豹》不是專拍給非洲觀眾,《阿拉丁》不是專拍給阿拉伯觀眾,會有新一代的小朋友在世界不同角落認識和記住這一版Mulan,你我都不是target audiences。
一切都在過程之中,沒有當年的黃柳霜,就沒有后來的喜福會,有了這一版花木蘭,也許未來就多一些機產(chǎn)生讓華語觀眾和全球觀眾都能更享受的富含中國元素的電影,我是這么期待的。
真人版《花木蘭》的口碑呈現(xiàn)明顯的中西方差異。西方影評人多數(shù)予以正面評價,該片在爛番茄的新鮮度為75%(平均分6.85/10),Metacritic評分為67,雖然不算出彩,但在迪士尼近年的真人改編電影中排名靠前。至于代表西方觀眾口碑的IMDb和爆米花指數(shù),由于摻雜了太多與電影無關的政治因素,暫時無法作為參考。而在中國,無論豆瓣(4.9)、貓眼(7.6)、淘票票(7.6)觀眾評分還有微博大V推薦度(50%),當然也包括該片目前的票房形勢,都無一例外地表明它的口碑已經(jīng)撲街。 一部電影在不同文化之間存在口碑差異實屬正常,但差異大到出現(xiàn)爭議的也并不多見。我的一貫主張是,一部電影的主體反映的是什么文化,則該文化中的影評人和觀眾的整體意見更值得參考。比如,對于李安的《雙子殺手》、全亞裔美國人陣容的《摘金奇緣》的評價,我就跟美國人站一頭;對于張藝謀的《十面埋伏》還有本片的評價,我就跟中國人站一頭。 懷著對西方影評人到底覺得它好在哪里的好奇,我認真瀏覽了Metacritic上的十多篇影評,大致的總結是:第一,認為較之于以往迪士尼的真人改編電影對動畫片的忠實復刻,本片對動畫片進行了大膽改編,值得贊美;第二,認為本片的風光優(yōu)美,可以做屏保,認為武打動作精彩,戰(zhàn)爭場面壯觀,史詩氣質(zhì)十足,而不再是動畫片那樣的小兒科;第三,認為新增的女巫角色(鞏俐)加分,造型也不錯,兩位女主的互動提升了故事內(nèi)涵。我倒是也讀到一篇跟我的看法頗為相近的差評,來自《好萊塢報道者》的Inkoo Kang,這是一位韓裔美國影評人,由此可見,對于本片切實存在的種種問題,西方影評人還是可以抓住的,但前提可能是要先去掉東方主義的濾鏡和對中國文化多一點了解。
在我看來,真人版《花木蘭》存在三方面的問題。
第一,是劇情上的荒腔走板,把原本動畫版合情合理的一個故事結構改得漏洞百出。在主線劇情上,動畫版的木蘭本是一名性格活潑的弱女子,是從軍之后通過嚴格訓練才逐漸變得強大,這個過程構成了人物成長的弧度。真人版卻改成她是從小天賦異稟擁有“氣”的奇女子,宛如蘊含原力的天行者。于是她不需要成長,天選之子遲早要發(fā)光,她只需要克服自己的心魔,向同袍承認自己的性別身份,為此一天到晚糾結于求“真”,整個一工具人。
新增的女巫角色也是個反復向觀眾宣講價值觀的工具人,同樣擁有“氣”的她跟花木蘭其實是一體兩面。明明身懷神奇的“黑魔法”,卻被精神控制而聽命于可汗,明明具備強大的超能力,最后卻被一箭射死,這樣的劇情實在離譜。而無論從造型上還是人設上,女巫都是典型的西方文化下的產(chǎn)物,放在一個中國故事里非常違和,可謂敗筆中的敗筆。
副線劇情同樣問題山大。在動畫版中,故事背景設定為國與國的戰(zhàn)爭,外族入侵,造成生靈涂炭(雪崩大戰(zhàn)之前有個場景特寫了村莊盡毀),皇帝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子民而戰(zhàn),花木蘭們則是在保家衛(wèi)國,最后的決斗也發(fā)生在皇城百姓的圍觀之中,于是保家衛(wèi)國、保護百姓與保護皇帝的目標是三位一體的。到了真人版,國與國的戰(zhàn)爭仿佛降格為兩個君主之間的私人恩怨(殺父之仇),最后整個皇城更是空無一人,只剩下幾個主角決斗,這樣視覺上與劇情上皆空洞的戲碼連家國情懷都談不上,花木蘭們的英勇不過是為了保護一個皇帝,而與天下蒼生無關。
第二,是價值觀的腐朽不堪,迪士尼顯然是為了迎合中國觀眾而大量植入忠、勇、真、孝、氣這些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或概念。不客氣地說,迪士尼就是為了賺錢而不恥于向第三世界傳播腐朽價值觀,典型后殖民主義的騷操作。當年動畫版主要面向的是美國觀眾,并未販賣過上述價值觀,全是真人版主動加進來的。你販賣也就罷了,可一向講究潤物細無聲地輸送價值觀的迪士尼(乃至好萊塢)啥時候學得跟中國某些主旋律電影一樣,靠在講故事過程中直白地反復宣傳這些價值觀來做戲了?那幾個大詞無數(shù)次地出現(xiàn)在臺詞中,就差直接拿個大喇叭沖觀眾喊了;又生怕中國觀眾被臺詞教育得不夠,還要通過在道具上刻出漢字、在結尾字幕里寫成大字來加強學習,這幾個斗大漢字顯然不是給美國觀眾看的啊。這樣的諂媚令我不適。
我尤其反感的“孝”,動畫版幾乎感受不到,在真人版中竟然升格為了主題。動畫版除了見媒人之前那首Honor to Us All中提到“obediant”(這首歌只是對古時“好妻子”價值觀的客觀描述,不反映主創(chuàng)立場),臺詞從未出現(xiàn)過“孝”或與之相近的中英文表述,劇情對父女感情著墨也不多。當木蘭被發(fā)現(xiàn)是女兒身趕出軍隊后,她給木須龍說道:“也許我并不是為了爹爹,也許這么做只是想證明我自己有本事。這樣往后再照鏡子,就會看見一個巾幗英雄?!边@一句臺詞,就把《木蘭辭》替父從軍的核心動機“孝”轉換成了個體的自我實現(xiàn)。反觀真人版,除了大量增加父女感情戲份,全程臺詞多次提及“devotion to family”,還通過故事開頭父親的玉佩刻“孝”和故事結尾皇帝的寶劍刻“孝”來首尾呼應地灌輸,從現(xiàn)代中國人的角度看,這是隱喻父權加皇權兩座忠孝大山壓著木蘭不得翻身?。?/p>
同樣地,如之前已經(jīng)分析過的,原本在動畫版中并非劇情重點的“?;省?,被真人版去掉劇情枝蔓之后加以凸顯。動畫版里設定的宏觀意義上的“保家衛(wèi)國”,到真人版里只剩下“?;省边@樣一個狹隘符號。真人版一心“?;省币簿土T了,竟然還宣揚“忠君”?!赌咎m辭》的結局眾所周知,木蘭解甲歸田,動畫版也遵循了這個結局,到了真人版里她居然接受了皇帝的任命,去給皇帝當侍衛(wèi)(又是字面意義的“保皇”)!不僅如此,動畫版里皇帝有當著全城百姓的面向木蘭鞠躬答謝救命之恩,接著木蘭還跟皇帝來了一次擁抱,這些處理都在有意消解所謂的君臣關系。到了真人版,皇帝從始至終都高高在上,君君臣臣的界線分明。這種關系上的區(qū)別,從兩版皇帝的造型也可看出,前者和藹可親,后者威嚴陰郁。
無論是從西方影評還是媒體報道中,都無人提及和討論本片的“忠孝”價值觀,也不關心“?;省钡脑O定。沒有經(jīng)歷過幾千年君主專制的美國人大概完全意識不到“?;省边@樣的設定何其腐朽,當年張藝謀的《英雄》,在國內(nèi)被詬病最多的就是它宣揚的?;手髁x,但到了美國都是好評,反正這樣的價值觀又沒有壓迫過他們。在這一點上,需要成長進步的是美國人,不然,就趕緊讓川普登個基吧!
第三,是審美上的東方主義。這一點跟價值觀問題類似,美國主創(chuàng)和美國觀眾在英語文化和語境里不覺得本片的價值觀有什么問題,但我作為一個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荼毒的中國人,對此是敏感的。同樣地,片中那些美國人喜歡的奇觀美景和華美服飾,中國人未必受用。
所謂東方主義,最早是西方藝術史在19世紀出現(xiàn)的一種風格,一群法國學院派藝術家到中東和西亞旅行之后,通過繪畫反映當?shù)氐娘L土人情,實際上是刻板印象的大雜燴,主顧自然是喜歡獵奇的法國貴族,無論是這種創(chuàng)作還是觀賞,都帶著濃濃的殖民主義味道(下圖是其代表畫家Jean-Léon Gér?me的一幅作品)。如果說本片中西域小城五顏六色的布景多少還符合點實際,到了福建土樓還把當時中國百姓穿的粗布衣服搞出大紅大綠,這就完全是強加的東方主義審美了,是穿給西方觀眾看的。
本片置景方面最大的一處槽點甚至不是東方主義,而是比它更早的“中國風”。在西方藝術史18世紀的洛可可時期,正值啟蒙運動,那時西方知識分子不滿于歐洲政治現(xiàn)狀,對遙遠東方的中華帝國充滿了美好的臆想,由此誕生了藝術上的“中國風”,以各種道聽途說的中國風土人情入畫,創(chuàng)作了許多不中不西的畫作。本片中一群后宮嬪妃在金鑾殿前大搖大擺散步的場景,像極了洛可可時期的中國風畫作,徑直把凡爾賽宮花園里的景象移植到了中國廟堂。何以18世紀歐洲人的臆造,還會出現(xiàn)在21世紀美國人的電影中?難道藝術指導的家里還沒通網(wǎng)嗎?需要何等的無知或輕慢,才會造就這樣的貽笑大方?
除了服飾,風景也不遑多讓。本片在中國大江南北取景,雜糅到一塊兒帶給中國觀眾的是地理上的錯位感,不僅如此,本片集郵式地展現(xiàn)了地球上各種各樣的地貌景觀(包括在新西蘭取景),這種獵奇思路反而造成了審美疲勞,其實中國人對于意境美的追求并不需要過多實景的渲染。張藝謀在《十面埋伏》里已經(jīng)犯過同樣的錯誤,但老外就是吃寫實主義這一套。
本來我對真人版這三方面的批評,完全不涉及對演員的評價,連鞏俐都成了被導演和編劇操縱的工具人,還談啥演技啊。沒曾想,有些劉亦菲的粉絲,或是認為我說這部電影不好就等同于說劉亦菲不行,或是覺得自己愛豆主演的電影就容不得說不好,他們紛紛告訴我,本片是改編自動畫版,它如果有問題也該算到動畫片頭上。我這才特地找來動畫片看了,看完發(fā)現(xiàn)動畫片劇情沒硬傷,價值觀沒灌湯,審美也沒偏方向,我感覺還頗爽。反過來愈發(fā)坐實真人版的荒唐,如此走樣變形迂腐過時的“中國文化”,真要是走向了世界,非但不會帶來驕傲,反倒可能徒增誤解。
總結陳詞,動畫版《花木蘭》是一次成功的文化挪用。從片頭采用了文人畫的寫意筆法,就折射出它研習和尊重中國文化的誠意。無論是人物造型,還是場景設定,都充分借鑒了中國傳統(tǒng)藝術,而沒有任何獵奇心態(tài)。除去形式上大量運用中國元素,動畫版的精神內(nèi)核仍然是個西方故事,豆瓣上的高贊短評浪漫化地表達了這一點:“想象一個經(jīng)歷了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古典中華,就是這部電影給我們的夢?!彼阎惺降谋砼c西式的里來了個有機嫁接,可謂“西體中用”,讓中國觀眾與西方觀眾都能欣然接受。
真人版《花木蘭》則是一次失敗的文化雜交。它想讓西方觀眾接受的同時還特別想迎合中國觀眾,不僅引入天南地北的中國視覺奇觀,還塞進腐朽沒落的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結果,偏向傳統(tǒng)價值觀的中國觀眾會不滿于它的不倫不類不地道,偏向現(xiàn)代價值觀的中國觀眾會不滿于它宣揚忠孝。從動畫版到真人版的改編,該保留的沒保留,不該改的卻瞎改,這樣的畸形怪物,應該扔進張藝謀的《長城》里,被中西聯(lián)軍活活打死才好呢。
期待了很久這個電影的,因為期待,所以看的時候真的是心情很復雜。聲明一下,我是懷著極大的包容心來看電影的,因為我知道外國導演拍中國背景的電影極少有成功的案例,更何況是這種有著民族情感的題材,所以看之前已經(jīng)做好了這方面心理準備:只要迪士尼有誠意、好好拍,一些小bug我可以忽略。沒想到,還是被劇方的不用心惡心到了。
首先說總體感受,總體感受就是很平。不知道導演在趕什么,電影整個沒有情緒起伏:看到好幾個點感覺導演是不是要煽情了,結果感動的地方情緒根本上不去;某個點感覺導演要在這里幽默了,然而又笑不起來。因為花木蘭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所以這個片放棄了故事上的起承轉合,兩小時都在充滿深情地講述了花木蘭一生的感人故事。剛開始她有多么多么不容易,小時候家里不受待見,因為自身的女性身份受了不少歧視和打壓,后來就業(yè)后進了一個男性行業(yè)后又吃了許多苦頭,但是呢,花木蘭充分發(fā)揮了自己巾幗不讓須眉的精神,克服困難,努力奮斗,終于在男人的行業(yè)里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其實電影剛開始一直到木蘭進軍營之前都還不錯,木頭美人劉亦菲在小細節(jié)上也難得地表情豐富了起來。沒想到30分鐘之后開始影片開始逐漸放棄講故事,后面一直在抒情,巨多慢鏡頭,木蘭沖鋒了給一個慢鏡頭,木蘭馬上炫技了給一個慢鏡頭,木蘭摔跤了給一個慢鏡頭,木蘭射箭了給一個慢鏡頭,木蘭卸甲給了十個慢鏡頭……然后宏大敘事加上恢弘的背景音,總讓人跳戲感覺下一秒就要開始開表彰大會,給花木蘭同志頒發(fā)巾幗獎章并評選她為年度三八紅旗手。作為一個普通觀眾,只覺得哇好厲害好強,但是內(nèi)心并沒有被打動。
這個木蘭很強,但是很奇怪的是,她身上沒有那種感染人的能量,沒辦法讓人感同身受。
我想了一下原因,跟原作動畫相比,真人化電影變得如此空洞失去人味的原因還是在木蘭這個角色的設計上。你就感覺電影里的花木蘭很努力,很奮斗,很強大,從一開始就是武術高手,剛進軍營就是最強士兵,沒有缺點,就算有一點點小缺點也能馬上克服。簡直了,這是在干嘛,寫人還是造神呢?感覺普通人對木蘭只能遠觀不能近看,近看就是褻瀆,這個人物在電影里失去了動畫中的那種既是可愛小女孩也是強大女英雄的人物復雜性,也沒有逐漸成長的過程,感覺木蘭應該是剛出生就有八塊腹肌吧。
普通西方人沒怎么見過中國功夫,我們從小還看得不多嗎?飛檐走壁,漂亮的武打姿勢在中國人眼里見慣不怪了,花木蘭電影里拍的這些動作實在是很平庸,任何有小學三年級的武俠片儲備看到花木蘭里的動作鏡頭都提不起來興趣。除去這些花架子之外的人情味實在是很欠缺,讓人不禁疑問:東方人的情感雖然很內(nèi)斂含蓄,但是也沒有到完全感情不外露的程度吧,木蘭姐姐在她功成回家之后相見時那30秒的能量都比木蘭整部戲在情感上投入得多。
其他方面最想吐槽鞏俐這個角色。就很尬。開頭特地在一堆緊急軍情里介紹“柔然可汗有女巫相助”,還花大堆鏡頭表現(xiàn)她的魔法多么地厲害時我還以為是大boss,結果戲份半尷不尬,突然就死了。而且讓人很想吐槽:如果你是因為女性身份不受尊重而幫助柔然人,但是到了柔然陣營還不是不受尊重,難道看不出來人家只是在利用你嗎?然后后面轉變也非常突然,突然到我把自己代入到木蘭的立場來接受這個角色的轉變都尬得我滿頭黑線,好比虐待你多年的后媽在你考了一百分回家后突然開始獻殷勤給你下餃子吃,有一點點懵,覺得莫名其妙,甚至感覺沒有這個必要。
然后,李連杰為什么眼神能這么木?他要是不說話我還以為劇組照著李連杰的樣子給扎了一個稻草人擺在那里供排練用,結果拍戲的時候忘記換回真人了。
好兄弟宏輝……我真的是一直到電影最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這是一條感情線……不僅讓人仰天長嘆這個感情線也太含蓄了,原來沖鋒前他倆那個“兄弟保重”一般的對視是在眉目傳情啊。據(jù)說電影里原本有一條唯美的吻戲被中方要求刪除了,我之前還罵保守來著,現(xiàn)在看來真的是錯怪人了。這倆毫無情愫的人拍什么吻戲,喝酒拜把子還差不多!
有一個人物角色跟動畫里某個很搶眼的小角色同名,聽到的時候我就很期待,以為是個包袱,滿心期待這個角色會給沉悶的電影帶來一點喜劇笑果。結果呢!就是一個很平的角色。到底為什么要給期待啊,給了期待又不塑造一下到底是什么意思?。??
其他演員方面,給人的感覺就是他們在西方人眼里可能都是亞洲人,但是其實細分下來,有越南的有日本的有韓國的有蒙古的,華人有的講粵語有的講普通話,有的可能根本不會漢語。演戲之外呢,大家之間由于各自巨大的文化差異和語言障礙互相之間都不交流,所以電影里也是全體角色都在那里各演各的,角色之間沒有那種磁場的碰撞。不僅軍營里大家平時相處時感受不到生死兄弟情誼,甚至最后大家在發(fā)現(xiàn)木蘭是女孩出現(xiàn)在他們面前的時候,就都冷靜地接受了……冷靜地……接受了……這簡直像是被迫上班打卡,演完就各回各家互不打擾了。
我一直認為好的電影會受到各個年齡段觀眾的喜歡,動畫原作就是如此,小時候的我看得很開心,長大之后重溫也覺得很溫暖。然而電影里硬傷多到一篇不夠吐槽,其他很多豆瓣博主都寫了很多了,不想再說了,感覺被侮辱了智商。
迪士尼世界里只有這么一個中國公主,期待太高,片子不太行讓我覺得很遺憾。也許只有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觀眾可能會看得開心吧。(此處更新:問了一些不了解中國文化的美國朋友,她們的反饋也是不好,看來外國人也沒那么好忽悠。)
最后想問一下迪士尼,這種只想掙快錢沒有誠意的作品賣這么貴,可不可以退錢?
----------------------------------------------------
為了防止一些人無理取鬧,我在此貼出自己的Disney+的頁面和花木蘭電影的購買證據(jù)(坐標日本)。
多了一個星給神仙姐姐?。?!這電影很迪士尼童話風格了,符合我的預期,當時不能用普通電影的尺度來衡量!記住這是迪士尼童話系列就完事兒
真香失敗……劇情渙散,表演僵硬,打戲還是十幾年前國產(chǎn)古裝劇的水平,鞏俐這個女巫的角色加得實在是太失敗了,最后那個射大雕差點把我笑死……
……o.k.(錢德勒初見莫妮卡式ok)
今天Disney+首發(fā),198大洋線上看,伴隨著English cc字幕,別提有多爽了。3分獻給我的198塊!
垮得蠻徹底的。。所有人物都很臉譜化,包括反派,劇情不出意外地乏善可陳,沒有誰演技在線
突出了女性獨立自主的想法,不能用美貌來定義女性,應該用品格來定義。
2.5 果不其然地滑入兒戲式的東方學想象、“成為一種生意”式的偽女性主義表達。之前始終沒怎么關心過這個片的新聞,看正片才發(fā)現(xiàn)竟然是沒有歌舞片段的。其實高水平的歡脫歌舞、油膩但活靈活現(xiàn)的表演方式(比如去年的《阿拉丁》),幾乎是解除迪士尼如同僵尸般敘事模板的唯一出路了。而這部電影卻做著把僵尸進一步僵化的努力,創(chuàng)作地越認真,效果越可怕,直叫人懷念動畫版的一場場歌舞秀。迪士尼“公主真人版”電影一貫的問題都是故步自封、毫無想象力,但至少在高投資、正向創(chuàng)作心態(tài)的保證下,能做好“花瓶電影”的本分,這部同樣差不多如此。
對劇情和設定感到hmmm的朋友可以把氣理解為原力,木蘭理解為天資聰慧的原力少女蕾婭,鞏皇理解為墮入黑暗面被放逐的黑武士,這樣一來故事就通順多了
劉亦菲怎么做到一個表情演完整部電影的 鞏俐的角色完全沒必要 我最喜歡的木須也沒有 小時候最震撼的全京城百姓下跪感謝木蘭也沒有 迪士尼擅長的電影配樂也沒有 難看至極
水土不服+演員表演形如枯槁
又有鳳又有龍,真可謂龍鳳呈祥,花木蘭在這里向全世界人民拜個早年。
是很一般,但分低了??吹鲜磕峋拖窨赐捁适拢荒芴^真細節(jié),童話故事若較真細節(jié),都是假,但小孩子們就是會信會喜歡。同樣道理,花木蘭這類故事,如果真的去較真的話,你說一個女人,長期女扮男裝混跡在一幫男人當中,卻能不被認出,難道周圍人都瞎嗎?我覺得只有一種可能,該女子長得五大三粗、膚黑貌丑,所以,意淫花木蘭、祝英臺這些能夠女扮男裝,卻又長得很漂亮的人,可以休矣。最后,啥叫文化輸出,這就叫文化輸出,能讓別的民族,去拍你民族的故事。這方面,我們常年輸入,偶爾輸出,值得鼓勵。
【C+】比較失望,看得出野心很大,想做出一種有別于此前迪士尼風格的歷史史詩感,但受限于童話風格,戰(zhàn)爭場面看起來像兒戲(也和導演動作戲調(diào)度水準不佳有關)。其次,花木蘭的人物刻畫也不夠好,這個角色明明塑造空間很大,但無論是花木蘭選擇面對自己的動機,還是軍隊們接納花木蘭女性身份的過程,都處理的太過于簡單潦草,使得影片核心情感濃度大大減弱。最后,劉亦菲也不行,她太柔了,身上缺少戰(zhàn)士的狠勁兒和不屈,面對復雜情緒的場景,其單薄的演技也無法撐住人物,以至于我看完全片,竟都覺得花木蘭全無魅力。
1.皇帝要讓花木蘭做將領的時候,花木蘭卻拒絕了,因為她要回家向家人賠罪。父母沒有因為對她催婚而向她道歉,她為什么要因為展示了自己的“氣”而道歉?花木蘭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女性,她不應該覺得女性有“氣”是一種罪,她應該覺得這是她的天賦。她也不應該覺得女性不能帶兵打仗,她應該覺得男性能做的事,女性也能做。2.本以為電影最后人們不會再覺得有“氣”的女性是女巫,結果電影壓根就沒提這件事。似乎這個問題根本不重要,只要電影最后花木蘭取得成功了就行了,其它女性過得好不好不重要。但是花木蘭一個人不再受到歧視,并不代表所有女性都不會受到歧視。3.中國的故事被美國人拍成電影,演員都是中國人,說的卻是英文,這讓我感覺很魔幻。假如中國的電影公司把美國的故事拍成電影,演員都是美國人,說的卻是中文,估計會噴死吧。
30美金的超前點播...可能是我期待太高了 優(yōu)缺點都很明顯的一版花木蘭 優(yōu)點當然是武術編排和畫面 雪崩那場戲尤為突出 缺點則是我沒有看到木蘭的成長 她對自我身份的認同過程太潦草了 我完全無法和她共情 最后被剪掉的動畫版橋段的確對劇情有影響 7/10
前面部分總感覺在看亞洲地區(qū)的電影,不過在說別人為什么說英語的同時也得想想自己的IP為什么不能自己拍。迪士尼還是牛,自家的風格仍然保留也沒有太嚴重的水土不服。
西方人誤讀東方文化集大成之作
我的電影票錢
仙女姐姐好美,歌好聽
1.0 全方位的爛,不必苛責人盡皆知的劉亦菲的差演技,她真不是最差的那個,導演比劉亦菲差得多,調(diào)度根本是胡來,鏡頭設計,分鏡,剪輯全部都有很多莫名其妙,越軸胡亂用,攝影機旋轉胡亂用,劇本沿襲迪士尼動改真的一貫套路,幾乎沒改,如果說動畫我還能以給小孩子看為借口去接受劇情的邏輯問題,那么真人電影還那么胡來,我絕對接受不了,到處都是bug,更不要談人物了,最后我也不知道這片的投資花在哪了,真的用在了特效上?完全的網(wǎng)大質(zhì)感,游戲質(zhì)感。我真的沒有在這部電影身上找到哪怕一絲的優(yōu)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