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曲高和寡
這部片和exstitentialism,deconstructionism和nihilism有很大的關(guān)聯(lián),必須得對這方面知識有了解的人才能明白I Heart Huckabees的含義。只能說它是曲高和寡了,不過真正明白的人會很喜歡這部片子,它的原創(chuàng)性和獨特性是很讓人有印象的。
2 ) Absurdity
It'll be an enormous understatement to call this movie "odd", in which the story is heavier and more stagnant than the big rock with signified presence at both the opening and the end of the movie, while all the characters talk faster than a machine gun, all at once and all the time. For a comedy, this movie surely throws around a lot of fancy words, existentialism, nihilism, identity, nothingness etc. It serves its comedy purpose well by not taking these abstract concepts too seriously, but the movie goes to the other extreme by making the characters almost randomly burp out these words just for the heck of it, totally exempts itself from any concern of their original meaning it borders on blasphemy. Admittedly the movie has its cynical and funny moments, yet as hard as it tried to make u laugh, not heartily but pensively and self-contained, mind you, it eventually fell into cliché. I welcomed the weird yet undeniably original idea of "the existential detectives", given the pleasant experience I had with the crappy clinic of the eternal sunshine. But the problem is the ideas and preaches of the two detectives had almost nothing to do with existentialism itself, they sounded more like an amp-ed up version of some random preaches of a spiritual guru on day-time TV –"everything is connected",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you and me"; "there's no remainder in the equation of infinity"...Caterine, the French "thinker", has at least a faint resemblance to a post-modern existentialist in comparison. Yet even her version of existentialism (or nihilism/deconstructism for that matter) is watered down and twist, she mentioned the "absurdly theatric" process of the alternation between what she called "pure being" and "human drama". Now "absurdity" is a keyword, if not THE keyword of early existentialism, which indicates contrast of the facts that there's no intrinsic meaning of being and human's incessant effort of finding one. It's a far cry from Caterine's assertion, makes you wonder if the director threw this conversation in just for the sake of mentioning that word. There are abundant superficial references of this kind in this movie, like the mentioning of Mcgregor totally out of context, and the flash of the book of Kafka in the trash. All these are not to say this is not an interesting and unique movie. There are some genuinely funny moments, like in Bernard's office when he turned around the back of his suite was printed with the scribble from the blackboard, it's self-mocking moments like this that saved this movie from being a self-important bore. And, personally, I appreciate that the director took time out of the busy soul-searching to take a jab or two at the hypocrisy of certain self-righteous religious ppl.
3 ) 我愛哈克比:How am I not myself ?
高考季里,看看這部燒腦劇,也是一件蠻有意思的事。
首 先,看《我愛哈比克》這部電影要先學(xué)會一個詞叫“潛在喜劇”,就是說看這部劇的時候可能不會讓你直接笑出來,但仔細把玩就會覺得很有喜劇效果,介于正劇與 喜劇之間。而所謂喜劇,用魯迅的定義,就是“喜劇是把人生無價值的東西撕破給人看”。把玩這部電影,會發(fā)現(xiàn)他的定義用在這里更好一些。這就是這部電影給人 的第二個印象,那就是荒誕奇崛,而且晦澀難懂。說它燒腦,不是像《盜夢空間》那樣的在故事情節(jié)上繞彎,而是電影本身每一段的展示,都充滿了深奧的哲學(xué)討論,在庸常的人生中隨時出現(xiàn)的有關(guān)宇宙真理以及詩歌藝術(shù),或者有關(guān)存在主義,,或者有關(guān)毀滅、建設(shè)、事物之間的連接性的探討,讓這部片子曾現(xiàn)出一種迷離玄虛的境地。
看 這部劇,大概100個人之中,有99個會感到頭疼。它在現(xiàn)實主義與超現(xiàn)實主義之中的轉(zhuǎn)切,還有過多的對于哲學(xué)意義的探討,都讓人無比頭大。往前一步,變成 純粹的哲學(xué)問題的探討,也會很有意思,或者退后一步,變成庸常人生里的雜拌,也比較有意思,但兩者的混搭,真的讓人看得痛不欲生。起碼我看了三分之一時依 然不知所云,到二分之一時才意識到整個片子都會是這個樣子,為了加深印象,不得不以快進的形式,重頭再看一遍,然后再接著看下去,完了之后還是有一些問題 不得頭緒,擱置了一陣子,再去搜尋下有關(guān)資料,才算明白了怎么回事。還是忍不住大喊幾個F**K。
不過,這使我對導(dǎo)演大衛(wèi)·O·拉塞爾刮 目相看。最近幾年他的作品從《斗士》到《烏云背后的幸福線》再到《美國騙局》,一部比一部精湛,一流的編劇能力,以及一流的演員調(diào)教能力,還有對問題意識 的深刻表現(xiàn),都讓人對他的導(dǎo)演功力大家贊賞。不過,也因為在如上幾部片子里,他展露出來的批判意識,大都集中于一個小而微的領(lǐng)域,看似缺乏斯皮爾伯格那種 通覽寰宇的氣概,使得拉塞爾有了“美國馮小剛”的稱呼,大意是說只會玩小聰明,有匠心而不大氣。但看了《我愛哈比克》,就知道,他完全不缺宏觀的眼光,而 且也絕不是玩玩小品就完了。讓電影主題深刻起來的功力,他一點都不缺,相反馮小剛一旦玩起深刻,則總是露怯,《夜宴》玩砸了,《一九四二》也砸了。而拉塞 爾則是一路水漲船高,全無顛覆的跡象。單論導(dǎo)演功力,他完全配得上一個奧斯卡最佳導(dǎo)演的小金人了,只是他的作品,如《斗士》、《烏云背后的幸福線》、《美國騙局》,還是因為缺乏足夠的大氣而使他吃了一些虧而已。但是同樣充滿話癆氣息的科恩兄弟都已經(jīng)拿到了小金人,相信拉塞爾也會有翻身的那一天。
有關(guān)電影《我愛哈比克》,圍繞著哈比克連鎖百貨商店在一個小鎮(zhèn)的擴張,引發(fā)了本地人的連鎖反應(yīng),從而引發(fā)了有關(guān)生態(tài)、城鎮(zhèn)化、建筑與人的關(guān)系,還有如上所說的存在主義、宇宙擴張、人生的意義等一系列的思考與討論。哈比克是美國一家創(chuàng)辦于1964年的百貨連鎖商店,它 的銷售網(wǎng)絡(luò)跨越整個國家,在銷售的同時,這家店也相當(dāng)注意關(guān)于社區(qū)建設(shè),家庭關(guān)系,兒童教育,環(huán)境保護等社會公益事業(yè)。所以,很多人對于哈克比的心態(tài)是開 放的,而且是喜歡的。但凡是總有反對,當(dāng)哈克比在影片中的小鎮(zhèn)開建新店時,一個叫做“空地聯(lián)盟”的環(huán)保組織站了出來,積極抵制商店的建設(shè),這個組織的宗旨 是讓世界盡可能地保留自然狀態(tài)的空地,拒絕工業(yè)的介入,拒絕城鎮(zhèn)化對大自然的入侵。而“空地聯(lián)盟”的兩位核心組織者艾伯特(杰森·施沃茨曼飾)與布萊德 (裘德·洛飾)之間存在著分歧,他們在組織中進行權(quán)力斗爭的同時,他們自身也各自擁有著自己的問題。先是艾伯特患有嚴(yán)重的中年危機,不斷思考自己生活的處 境,認為自己越來越往懷里去。而布萊德則與漂亮的女友坎貝爾(娜奧米·沃茨 飾)生活中存在著嚴(yán)重分歧。然后兩人都成為了一家私家偵探所的顧客,這家偵探所是由杰斐斯夫婦(達斯汀·霍夫曼和莉莉·湯姆林飾)開辦的,這對夫婦分別開導(dǎo)并記錄這兩個人的生活軌跡。而后,艾伯特又與消防員湯米(馬克·沃爾伯格)攪合在了一起,矛盾越來越大。艾伯特與布萊德的個人問題也跳躍到了更宏大的話題中去,從而是不是就引發(fā)一場有關(guān)意義的討論。
片中更多地出現(xiàn)存在主義的探討,需要小解釋一下。存在主義一詞的拉丁文existentia,意為存在、生存、實存。存在主義哲學(xué)論述的不是抽象的意識、概念、本質(zhì)的傳統(tǒng)哲學(xué),而是注重存在,注重人生。 但也不是指人的現(xiàn)實存在,而是指精神的存在,把那種人的心理意識,往往是焦慮、絕望、恐懼等低覺的,病態(tài)的心理意識,同社會存在與個人的現(xiàn)實存在對立起來,把它當(dāng)作唯一的真實的存在。
有關(guān)片中具體的討論,不多描述,僅舉兩個例子來說一下。其一是作為消防員的湯米,他一直更自認為是一個哲學(xué)智者,而其中最為突出的觀點應(yīng)該是對于發(fā)達國家過度開發(fā)能源,而對于貧困國家的傷害,這個觀點清晰的表現(xiàn)在,他和艾伯特在收養(yǎng)蘇丹難民 的家中的那一場論戰(zhàn)。本來收養(yǎng)家庭認為自己做了一件善事,但湯米卻認為造成那些國家貧困和動亂的元兇,正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這場探討,從世界范圍內(nèi)剖析了美國霸權(quán)存在的事實。使得原本有關(guān)收養(yǎng)有關(guān)愛心的小清新變成另一種可供批判的對象。
還 有一個例子,是艾伯特幼時的一段日記,他這樣寫道:我從學(xué)?;貋恚瑡寢尯鸵粋€奇怪的女士在廚房里。媽媽讓我回房間,我想我是碰到麻煩了。她關(guān)上門對我說普 雷被車撞死了。然后她把我?guī)Щ貜N房那個女人面前,她要我拼寫單詞,證明我識字多。我說我要去洗手間,我爬出窗戶,我沿著街一直走,我看見巴尼正在玩沙灘 球,他說我看起來很難過。我告訴他我家貓的遭遇,他說那是件令人難過的事。之后我哭了,我試著掩飾住悲傷,一些小孩在笑我。巴尼告訴我當(dāng)他的狗死的時候他 也哭了,而那些孩子還是不停的在笑。
這段話,以一種兒童體的方式被寫出來,還帶有鮮明的意識流的寫法,文字隨著意識的流傳快速跳動,甚至 情節(jié)在敘述上都帶有某種不連貫性,但好在還讓人可以輕易地讀懂。而這篇日記的存在,它描述的事實在于一只寵物貓的死亡,對小孩的心理產(chǎn)生了極大的悲傷,但 他的媽媽那時候卻與莫名其妙的人在談話,而不在于孩子的心理創(chuàng)傷。在大人眼里看似極小的事,但對于孩子來說,卻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以至于使得在成年之后依 舊存在心理陰影。
How am I not myself ?是片中裘德·洛的一句臺詞,怎么才能不是自己,變成超然的存在,這個問題,充滿了整個電影之中。我就不多說了,想好好動一番腦子的話,不妨看一看。
4 ) 高貴的鬧劇
我敢說有100個人看這部片子99個都頭痛,每一個段落中都存在這巨大的沖突,而且是那種基本上常人都不可理解的矛盾,每個人都有著對許多終極問題的巨大困惑,他們不厭其煩的,長篇累牘地試圖表達出來并希望贏得理解和尋求幫助,片子中的圍繞huckabees這個大型商店的各種人中展開了關(guān)于存在主義,毀滅,建設(shè),事物之間的連接性的大討論。
而對于我這個沒看懂的人談?wù)撨@些有什么意義嗎?我的理解毫無建設(shè)性,毫無理論基礎(chǔ),因為我對這些關(guān)乎哲學(xué)的命題基本都沒有什么認識,而自認為對這些嚴(yán)肅的問題并不反感的我卻每每討論或者介紹這樣的相關(guān)理論的時候又覺得這樣的東西過于形而上,脫離實際,對我的生活并無指導(dǎo)意義,我是怎么也找不到那個切入點啊。我想這并不是一個可怕的虛無主義的傾向,別擔(dān)心。
HOW AM I NOT MYSELF?(我怎么就不是我自己了呢?)
Fuckabees
http://tygoonray.blogbus.com/index.html 5 ) I (L) COINCIDENCE.
先表明立場,我並不信巧合這回事。
複雜得超越千絲萬縷,簡單得也總有一絲連繫,弗氏亦曾提過一個“收音機”的例子,好的就是緣分,錯的就是誤會,不要濫用歸納法,您是在哪一方聽歌的一位?
用一張白紙說能解釋全宇宙嘛?雖說萬物皆空,但現(xiàn)在至少您在用“一張白紙”詮釋著,千絲萬縷就在您手上的白紙裡,您看到嗎?
太多問號,太多答案。要知的聽十萬個也不夠,相反一個都嫌煩,忠言逆耳。不要打爛沙盆也不衹留於表面,沒有啟發(fā)沒所謂,繼續(xù)活下去。
您到來這裡讀到幾句廢噏也不一定要歸納於“COINCIDENCE”的檔案內(nèi)。
"You rocks, ROCK!"
而這句不是很諷刺嗎,如果我這塊石頭都不能,誰能?
6 ) 我愛哈克比的解釋
〈我愛哈克比〉是編劇兼導(dǎo)演大衛(wèi)·拉塞爾個人自編自導(dǎo)的第四部作品,像宣傳語一樣,這部喜劇電影講述的就是——它想要講述的事情。這是一個關(guān)于人生的探討的復(fù)雜問題,它的核心帶著存在主義的哲學(xué)意味,雖然看上去好象晦澀難懂,但如果你細細回味一下,似乎還是能找到其中便于理解的蛛絲馬跡的。
影片中的哈克比在現(xiàn)實中,真的是一家非常有名的超級連鎖百貨店。這家創(chuàng)立于1964年的老店的第53家分店在去年成立,這讓它的銷售網(wǎng)絡(luò)跨越整個國家。在銷售的同時,這家店也相當(dāng)注意關(guān)于社區(qū)建設(shè),家庭關(guān)系,兒童教育,環(huán)境保護等社會公益事業(yè)。每年,哈克比都會花費超過4000萬美元用于慈善事業(yè),聯(lián)合各種協(xié)會成立公益基金,同時組織有效地回收了700噸廢紙,并且在山火和自然流失林地栽種了超過1萬4千棵樹苗,這些都是哈克比在2004年的環(huán)境保護主題活動的一部分。
而人物的設(shè)置中有艾伯特,布萊德,湯米等,而這三人又同時圍繞著一個名為空地聯(lián)盟的環(huán)保組織,而其中身為消防員的湯米更自認為是一個哲學(xué)智者,而其中最為突出的觀點應(yīng)該是對于發(fā)達國家過度開發(fā)能源,而對于貧困國家的傷害,這個觀點清晰的表現(xiàn)在,他和艾伯特在收養(yǎng)蘇丹難民的家中的那一場論戰(zhàn)。本來收養(yǎng)家庭認為自己做了一件善事,但湯米卻認為造成那些國家貧困和動亂的元兇,正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
即使思路就進行到這里,我聯(lián)系導(dǎo)演大衛(wèi)拉塞爾的《奪金三王》,再加上對于存在主義的理解,(存在主義一詞的拉丁文existentia,意為存在、生存、實存。存在主義哲學(xué)論述的不是抽象的意識、概念、本質(zhì)的傳統(tǒng)哲學(xué),而是注重存在,注重人生。但也不是指人的現(xiàn)實存在,而是指精神的存在,把那種人的心理意識,往往是焦慮、絕望、恐懼等低覺的,病態(tài)的心理意識,同社會存在與個人的現(xiàn)實存在對立起來,把它當(dāng)作唯一的真實的存在。)我腦海中突然有這樣一個概念,本片在存在主義的掩藏下,表達的是美國民眾在911事件,攻占伊拉克,進行全球反恐背景下的觀念沖突和復(fù)雜情感。
而如果依照這樣的思路,杰斐斯夫婦在解決生活心理危機的外衣掩護下的怪誕舉動,和那些飄渺,理還亂的相互聯(lián)系的治療觀點,就有了一個很好的解釋,其實這應(yīng)該是在隱射911后,布什政府在反恐的旗號下,對于公民權(quán)利的侵害,當(dāng)然,正如影片中那三人都是自愿卻尋求杰斐斯夫婦的幫助一樣,在現(xiàn)實中,以911事件為信號,接下來的一系列政府行為,可能也算是順理成章的,或者說是民眾在當(dāng)時情況下的唯一選擇。但是正如影片中湯米的偏執(zhí)和婚姻問題,布萊德的危機感和艾伯特的迷惘,無助,也正對應(yīng)著現(xiàn)實中,特別是如同布萊德的習(xí)慣性玩笑,撒謊一樣,布什政府在發(fā)動伊拉克戰(zhàn)爭的理由和證據(jù)上的疑點重重,再結(jié)合杰斐斯夫婦的無孔不入,隨意躍入汽車,進入私人住宅,甚至是監(jiān)聽,翻垃圾箱,更是讓美國人對于生活完全喪失了安全感,這也同樣反映在布萊德和道恩愛情的脆弱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凱瑟琳,這個法國女人,她的象征意義應(yīng)該也是明顯的。那這樣的思路下,她與艾伯特和泥式的云雨交歡,似乎就比較容易被理解和接受,表現(xiàn)出一種法國式的散漫和激情,要做愛,不要作戰(zhàn)。而她的出現(xiàn),又導(dǎo)致了艾伯特與湯米之間的疏遠和背離,也代表著民眾之間觀念的對立。
當(dāng)然,影片中的隱喻應(yīng)該是全方位的,而特別是對于三個男人之間既對抗又溶合的象征意義,以我現(xiàn)在的環(huán)境,不太可能找到足夠多的反映社會思潮的新聞資訊與之對應(yīng),而布什政府政策對于國民權(quán)利的侵害,相信由于反恐體系對于提高中國在東亞的地位,有著直接的促進作用,所以國內(nèi)也并無過多的提及,那法國在此次戰(zhàn)爭中的立場,其背后的深刻含義,由于外交辭令的粉飾和新聞系統(tǒng)的過濾,我實在無從得知。不過,即使因為有著主客觀(地頭蛇)的種種原因,無法給出證據(jù)確鑿的完備解釋,但相信以上分析還能算是理解本片的一個較好的視角。
以鬧劇起家的O Russell,好多沒有打磨過荒謬和胡鬧反而精彩。
2006-2-25
睡了小半個開始,太丟人了,不過shreoshi家實在是太cosy了,哪像我家那么冷啊,還是搖搖椅。。。
噢 loser
雖然是拉塞爾的鬧劇,卻很搭舒瓦茨曼的氣質(zhì)。人生真是在世界觀的瓦解和重建中跌宕起伏。荒唐而多隱喻,笑點莫名戳心窩。#卡司閃瞎眼#
大衛(wèi)歐拉塞爾十分善于拍這種類型的離線式喜劇。據(jù)說拍戲時這群大牌演員們自己演的是什么都不太清楚
怪雞電影。
好多熟悉的臉啊!
明星太多
堪稱猜猜尋明星版
·····
無厘頭的劇情。唯一的看點是群星。6 out of 10
什么玩意兒?完全沒看懂。jude沒有了英音。。>.<。男主那家伙眉毛也太重了吧,重到讓我很想抽他耶。。。
叨(裝)逼到了極點,I‘m sorry4myself2 watch this shit
彈著陽春白雪的調(diào)子,實際上唱的還是下里巴人的歌詞。
有一點點玩弄形式的嫌疑
what a enjoyable mess
大衛(wèi)·o·拉塞爾好像很喜歡這種怪兮兮的喜劇,神經(jīng)質(zhì)的人物,關(guān)注角色內(nèi)心的困惑,談不上多好,卻總有奇怪的笑點
能請來這樣的卡司來拍一部關(guān)于形而上學(xué)的電影現(xiàn)在想來有點不可思議。疑惑點之一是Catherine 到底是虛無主義的代表還是悲觀主義?好像許多人都喜歡把這兩種哲學(xué)混在一起談。也好奇這些好萊塢明星們在拍的時候是否有對號入座?;蛟S他們都明白 Brad 的美式膚淺但仍然選擇接受他的世界觀?anyway...自備氣球練習(xí) pure being 這招是學(xué)到了。
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