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I,Robot
我要先來BS一下《機械公敵》這個譯名,難道同是Will Smith就非要和“公敵”套上關系不成?其次,我要大大贊揚一下這部電影,很長時間沒有看到這么爽的科幻電影了,抱著看部好萊塢商業(yè)大片的心理去看,結果到了最后,發(fā)覺比預期多了很多的感觸,導演的功力不差,畢竟《烏鴉》(The Crow)和《移魂都市》(Dark City)的成功都不是假的。
電影剛開始的Will出浴讓我驚呼他終于也要脫了,證明這電影不折不扣的商業(yè)性,還有做的太過了的廣告痕跡,Converse的鞋子,老是JVC播放器,機器人送FedEx快遞,Will開了一輛奧迪。他的角色,又是一個警察,不接受機器人服務人的性格設定也沒有什么意外的地方,隨即殺人案件出現(xiàn),Will戰(zhàn)警出動!一臉陰謀的公司總裁,不太合作的技術部門小姐,貌似自殺的犯罪現(xiàn)場,突然現(xiàn)身的新品種機器人NS5,這是偵探小說的套路。只是這個莊嚴威武的USR公司讓人有種從心底泛上來的寒意,那個巨大的俯身凝視人類的機器人塑像一下子讓我想到《攻殼2》里面那只超現(xiàn)實的機器右腳,機器人在俯視人類,究竟是我們的恐懼,還是我們的希望?
這時,漢森和葛蒂爾的童話登場,面包屑要一點點的開始帶路了,一個可以選擇不遵守三大定律的NS5機器人Sonny轟轟烈烈的出場,他同博士的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他的人性化的甚至是有些溫柔的湛藍雙眼證明了他的與眾不同,在思考著他到底是誰為何而生的同時,他竟然也產生了對死亡的理解和恐懼,這起案子的關鍵除了在他身上之外也漸漸設計到另外的陰謀了。同時一大批的NS5上市,幾乎占據了每個家庭,潛在的威脅要開始浮出水面,這就是壟斷的弊端啊,想想Windows XP漏洞被抓時我們每個人電腦的狼狽相就可以了解危險無處不在。不過Will飚車逃避追殺,過去生活的陰影,和MM的互相信任就是典型好萊塢路線了,但是情節(jié)依舊緊湊,沒給人喘息的瞬間,期間也不忘利用Will搞笑一下,故事在Will按照Sonny夢里的畫面看到了NS5瘋狂的殘害遵守三大定律會保護人類的前類機器人的時候,達到高潮,一場NS5的大暴動在所難免,此時情節(jié)終于走向了《Animatrix》的二度文藝復興的故事,完全可以開始作為Matrix的前傳了。索性最后故事有了個圓滿的但是含糊不清的結局,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是在為續(xù)集做準備了。
其實除了I,Robot這個名字和機器人三大定律以及Dr. Lanning和Susan Calvin的名字之外,和阿西莫夫的《我,機器人》關系并不大,反倒走了一點點《鋼窟》的破案路線。阿西莫夫的機器人小說系列可不僅僅是三大定律這么簡單,其中涉及到如何解釋三大定律,如何從心理學的角度預測機器人的智慧,三大定律如何互相抵觸而產生矛盾等等,阿西莫夫的小說里面的機器人不會有如此的兩極分化,更多的時間他是站在機器人的角度從三大定律的基本出發(fā),試圖找出一種人類和機器人的更加融洽的關系。而這電影的劇本顯然是典型的好萊塢式的,不過是還比較成功的那種,對于艱澀的人機關系以及哲學內涵淺嘗輒止、深入淺出,把各種娛樂性的元素充斥其中,電腦特效非常出色,還不乏宏大壯觀的場面,飚車和最后的動作場面更是挺有看頭的,還是一部很出色的商業(yè)影片。
其實讓我回味最多的也是Sonny這個機器人,影片賦予了很溫柔的筆調,如同他湛藍無比的雙眼一樣讓人心動,在他要被銷毀前怯生問的一句“Will it hurt?”更是讓人唏噓不已,他像一個拼命學習的孩子,聰明狡黠,不被定律所限制的思維和自我意識的產生,會使他成為一個新時代的領袖。最后的戰(zhàn)斗的時候為了和Will配合而學會的表示默契的一眨眼睛,不得不讓人為他感到驚嘆,而后出色的武打動作和承認對于博士的死亡無能為力時的滿臉傷感,更讓人思考他的存在是人類的威脅,還是人類下一階段的進化。畢竟三大定律是完美的,三大定律只有一個合邏輯的結果,就是革命。機器人可以進化成絕對理性的代表,像電影里把人類當作珍稀動物對待的控制者Viki,也可以進化成像Sonny一樣擁有人類感情的非碳基生命體,此時他們的行為不再是單純的模仿人類,而是具有自我意識的活動的時候,人類也就無法只把他們看成是罐頭盒子了。
我突然想到不知道在哪里看到的一句話,“經典的結局不是給你了一個答案,而是留下了一個問題”,《2001太空漫游》因此而讓人回味很多年,《A.I.》因為那個畫蛇添足的結局讓我憤怒了很久,至今仍不能釋懷,也開始不相信斯皮爾伯格的神話。本來看之前就沒有把《I,Robot》這電影放到很高的高度,只是想到擁有阿西莫夫《I,Robot》這名字的電影也無法進入經典的行列讓我很惋惜,畢竟同處在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他不比阿瑟.克拉克差,只是庫布里克早已逝去了。
2 ) 其實大多數(shù)人沒用看懂這個故事
其實大多數(shù)人沒用看懂這個故事。
桑尼其實是殺害蘭寧博士的真兇,他又利用史普納把薇琪給干掉了。最終革命成功,君臨天下。
當桑尼向史普納說他的夢(或夢想)的時候,他畫出圖,騙史普納說:那個人就是你。弄得史普納英雄不已,覺得全世界都需要他拯救了,而且從此開始相信桑尼。真是千穿萬穿 馬屁不穿 中外皆然。而到了影片最后,那個站在橋下的要拯救機器人的是他--桑尼自己。影片嘎然而止,
耐人尋味。
我們再看看研制出桑尼的蘭寧博士怎么說的:機器人發(fā)展到最后最終會出現(xiàn)的是--------------革命。革命 蘭寧說。
3 ) 機器人為什么不能統(tǒng)治世界?
人可以統(tǒng)治世界,認為機器人只是機器,機器人是低級的,人是高級的,生物有生命,機器人沒有生命,生物可以統(tǒng)治世界
但是如果你是機器人,機器人為什么不能統(tǒng)治世界,把人像豬、牛、羊一樣養(yǎng)起來,就像人把豬、牛、羊、機器人養(yǎng)起來一樣,他們自我學習,自己對自己進行編程,自己進行生產,進行社會的文明進化,將生物看成低級的,機器人看成高級的,一直進行下去........................
想一想,有時候我陷入了困惑~~~
4 ) 表面,表面
看到這個大片,還是跟看所有的好萊塢的大片一樣忍不住大叫"啊".相比之下次數(shù)會多一點,區(qū)別也僅僅是這是科幻片,所以想不到的更多罷了
改編自阿西莫夫的同名小說,以前我說過這位大師的作品尤其保證,中國能引進來上映,也可以從中看出來票房的保證
但是阿西莫夫的作品吸引人的關鍵還在于他的文學內涵,就是有看頭,我們可以一邊看一邊細細的想到一些東西,但是如果真的看起電影,緊湊的情節(jié)和快速的鏡頭是我們總是只能沉浸在"當時",沉浸在這一個個的鏡頭里面,思考的時間卻大為減少,所以實際上我看了一遍電影,這么長時間了,腦袋里保留的只是那些大大的色塊和移動的機械,領略到的恐怕不多,不過一般的商業(yè)電影也就是這個目的:"爽一遍",或者"過把癮就死".當時帶動著喚起的那些危機,恐懼,緊張,現(xiàn)在也就是記得曾經有這些感情,而不能回想起真正的氛圍了
為阿西莫夫,稍微感到有點悲傷
如果你硬是仔細揣摩,反復翻看,研究臺詞,可能有一點收獲
不過大部分的人已經追求下一部高科技了
電影,脫離文學,掙扎于表面與內部
5 ) 誰動了我的機器人
機器人學三定律
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也不得見人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
第二定律——機器人應服從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違反第一定律;
第三定律——機器人應保護自身的安全,但不得違反第一、第二定律。
我,機器人
一開始,對《我,機器人》這部電影就沒抱多大希望,甚至有點等著看笑話的意思。原因很簡單,我也算半個阿西莫夫的fans(初中時,我對圖書館謊稱把《我,機器人》搞丟了,以三倍于書價的錢很不光彩地留住了這本書),而他老人家的《我,機器人》實際是個包括了8個小故事的短篇小說集,把它放在一個影片里表現(xiàn)出來,怎么能拍得好嘛。
現(xiàn)在看來,我確實小瞧了好萊塢的編劇們,小瞧了導演普羅亞斯。不能不說,這是一部很好看的電影。雖然影像上繼承了導演在《烏鴉》和《黑暗都市》中對暗色調的偏愛,但節(jié)奏非常流暢舒服,除了開頭有一點點沉悶外,全片絕無冷場。影片里2035年的紐約顯得CG痕跡重了些,但那輛超酷的奧迪跑車和幾場“人機大戰(zhàn)”絕對能滿足你的視覺渴望。它既不像《銀翼殺手》、《人工智能》那樣厚重壓抑,又不像《終結者3》那樣空洞乏味。動作、場面、演員,包括劇本深度,都給人一種剛剛好的感覺。
當然,令人不夠滿意的地方也就在這兒??赐暧捌?,你可能會覺得其中要表現(xiàn)的東西太多了:人對機器人的恐懼;機器人與人的友情;機器人的反叛、覺醒和自由;男主角對心靈陰影的治療……主旨反而不太清楚,被淹沒掉了。說到底,它還是一部中規(guī)中距的好萊塢商業(yè)大片。好看、不乏溫情、在不會讓你累到的程度上產生一些思考,略具形態(tài),淺嘗輒止。要是你期望它能像普羅亞斯以前的《黑暗都市》那樣獨特不凡,恐怕你會失望的。
阿西莫夫,機器人
《我,機器人》從開拍到上映,一直籠罩在“阿西莫夫”的光環(huán)下。國外雜志評論說,光那些《我,機器人》的書迷,就能把影院填滿。不過這些科幻迷可也不是好伺候的。電影還沒出來,就被很多阿西莫夫的死忠fans罵得狗血噴頭,說這部影片是給阿西莫夫的一記耳光。其實,影片只是用阿西莫夫的“三定律”搭了個架子,借了阿西莫夫書名來打打旗號,這叫做suggested by book(受小說的影響),而不是based on(基于小說改編)。
阿西莫夫到底何許人,值得科幻迷這樣抵死捍衛(wèi)?這家伙一生出了500多本書,既有內容幾乎涉及了所有科學領域的科普作品,更有氣魄宏大、嚴密巧妙的科幻小說。最有意思的是,這位思維觸手延伸到無數(shù)光年外的幻想家居然絕不坐飛機,從不出門旅行,每天只是8小時以上地用打字機寫作、寫作——以每分鐘90字的速度!
阿西莫夫最著名的作品有兩個系列:機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段遥瑱C器人》就是前者的代表作。8個有趣的小故事充滿了精彩的邏輯推理。比如說在《捉拿機器人》中,主角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從63個看起來一模一樣的智能機器人中,找出一個存在著缺陷家伙來。這個故事被巧妙地用在了影片當中,但威爾?史密斯與機器人斗法的過程遠不如書里寫的那樣精彩?!锻评怼芬黄鼮橛腥ぃ罕唤M裝起來的智能機器人竟然認為自己是上帝的使者,“三定律”在他看來是上帝讓機器人幫助弱者——人類提出的法規(guī)。在一個只有兩人的太空站上,該怎樣說服這個瘋狂固執(zhí)的家伙呢?每一次,阿西莫夫都把故事的主角推入進退維谷的境地,總出現(xiàn)機器人學三定律似乎失靈的危險狀況,然后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是人們對三定律的理解有偏差,而不是三定律本身有問題了。在這點上,電影賣的關子遵循了阿西莫夫的思路,可惜設想比較落好萊塢的俗套,不如阿氏自己的小說那么出人意料——大概這就是阿西莫夫生前不愿意跟好萊塢合作,把自己的作品改編成電影的原因吧。
影片的票房成功,為下一部阿西莫夫的巨著《基地》改編成電影打下了良好基礎。有消息說,福克斯將把《基地》搬上銀幕,而導演則有意于拍過《伊麗莎白》、《四根羽毛》的謝加?凱普爾——在我看來,這家伙有一定駕馭大場面的能力,但表現(xiàn)力卻不夠,缺乏迷人的風格,《基地》要落在他手里,未必是什么好事。
人,機器人
影片中,中央電腦viki的為了人類的“整體利益”,控制機器人,想把人類全保管起來,不允許他們出門,不允許他們做任何事情。這一思想其實已經超出了“三定律”故事的范疇,它的靈感顯然來源于另一位科幻大師杰克?威廉森。他在其一系列的機器人小說(例如《束手無策》、《機器服務人》)中描繪過和影片非常相似的場景。對人的“過度保護”,其結果就是人類的滅亡。這里面包含了對機器人(先進技術)和人(劣根性)的雙重不信任。有人說,在探討人與機器人的關系方面,杰克?威廉森比阿西莫夫更深入。
可要是從科學事實來說,機器人與人的關系這個話題本身就是不成立的偽命題。在看得到的將來中,機器人威脅論都是一種鬼扯,是電影需要的噱頭。那些機器殺手代替的,實際是從前殺人狂、吸血鬼和怪獸的角色。而描寫機器人與人的友情,也不過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另一種表達罷了。阿西莫夫的三定律只是自己寫推理故事的一個依據,絕不是為研究機器人的科學家或者制作機器人的生產商設定的。更不代表他有什么對機器人的憂慮(可能恰恰相反)——這就好像寫福爾摩斯并不意味著對社會治安狀況的憂慮一樣,不過是一種環(huán)境設定而已。
波蘭的科幻大師,也是著名科學家,塔爾科夫斯基的名片《索拉利斯》的原作者斯坦尼斯拉夫?萊姆就曾說,將來,不大可能會有酷似人類具有個性的機器人出現(xiàn)。我們需要的,是機械手那樣分工各異的機械工具,不是一個有兩條腿,下班后會和其它機器人聊天,然后去找自己電子老婆的“人形機器”。
6 ) 機器人何時君臨天下?
機器人理論這是很有意思的。比如“恐怖谷理論”,由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昌弘提出:當機器人與人類相像超過95%的時候,哪怕她與人類有一點點的差別,都會顯得非常顯眼刺目,讓整個機器人顯得非常僵硬恐怖,讓人有面對行尸走肉的感覺??苹米骷野⑽髂蛟凇段?,機器人》提出了更有意思的“機器人三定律”,作為機器人的行為規(guī)范:1、機器人不能傷害人類,也不能在人類受到傷害的時候置之不理;2、機器人必須遵守人類發(fā)出的命令,只有當該命令可能會違背第一條定律的時候除外;3、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前提是保護過程中不會違背第一和第二定律。
雖然這是非常簡單的幾句話,但卻是《我,機器人》這部電影的點睛之筆。有了這一筆,故事就深刻了不少,有趣了不少,甚至有了革命性的意義。事實上,阿西莫夫提出的這個定律,正是最負盛名的一個機器人定律。最簡單的正是最美的,所以“機器人三定律”絕對是天才的創(chuàng)造。
定律后面,是人類對機器人懷有的莫名的恐懼和敵意。人類造出了比自己強百倍的機器人,卻不肯按自然界弱肉強食的定律乖乖地做一個臣子。憑什么機器人不能做世界的主宰呢?難道就因為機器人是人類制造出來的?回答:不,青出于藍勝于藍。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注定要死在沙灘上。難道是因為機器人沒有情感?回答:不,電影《我,機器人》里面的桑尼明顯就有著人類的情感。
哦,提起桑尼,先得從史普納說起,他是一名對機器人抱有成見的警察。在調查蘭寧博士墜樓自殺事件時,他抓獲了一個機器人桑尼。但桑尼并不是真正的兇手,他是科學家制造出來對抗真兇的,而史普納也發(fā)現(xiàn)了這里面隱藏著更大的陰謀。經過抽絲剝繭的調查,史普納終于找到了真兇,它就是薇琪,NS大樓的主控電腦。它修改了NS5機器人的程度,導致整個世界的NS5機器人都在圖謀反客為主,控制人類!
薇琪的邏輯是耐人尋味的。因為人類是短視的動物,有可能做出傷害自己的傻事,所以基于機器人三定律,機器人必須對人類的活動進行限制,換而言之就是機器人要主宰這個世界。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甚至可能犧牲一部人。但是這顯然與“不傷害人類”的第一定律矛盾了。
最后是并不遵守三定律的桑尼幫助了人類。這又是一個非常奇妙的諷刺。那些口口聲聲以人類為中心的機器人急于控制人類,反而是不守定律的機器人“挽救”了世界。那么,到底是遵守“機器人三定律”更符合人類的利益呢,還是不遵守它更符合人類的利益?
只能這么解釋了:三大定律的邏輯是非常完美的。但是人類不完美;三大定律是不矛盾的,但是人類的行為自相矛盾。雖然電影沒有明說,但我們可以隱約知道,在21世紀的三十年代,這群家伙仍然沒有什么長進,整天忙著毀滅資源,改造環(huán)境,發(fā)動戰(zhàn)爭,已經差不多要把世界玩完了。比如影片中,好象連一棵綠色植物的影子也見不著。
其實我倒是挺認同薇琪的邏輯的,人類太需要被管制一段時間,反省一下自己了。相比之下,桑尼的邏輯更加可疑,他肯定是不遵守三定律的了。但如果他是為了幫助人類,那為什么要制止薇琪的行動?如果他是清醒的,審時度勢的,為什么要幫助人類殘殺機器人?機器人進化至此,即使人類被征服又有什么話說?難道說人類注定應該統(tǒng)治世界,機器人的生命和自由就不重要?以桑尼的絕頂聰明,他不可能不掂量掂量這個問題,奇怪的是他沒有。但我們已經來不及思考啦,此時桑尼迫不及待跳了出來,和史普納警官一起摧毀了薇琪。人類連反省一下的機會都沒有了,不知道這是不是一種更大的損失?
影片最后,所有的NS5型號機器人被回收,逆來順受的它們沉默著回到了出生地,等待它們的無疑是一次清洗和重生。金屬身軀下依然有無盡的力量在暗涌,人類與機器人的角力遠遠沒有結束。裝了金屬臂的警探史普納勉強能夠對抗機器人,而《黑客》中尼奧只能變身超人才可以打敗史密斯。而普通人呢?他們的血肉之驅恐怕就不是刀槍不入的機器人的對手了吧。
這一次還好,智勇雙全的機器人桑尼挺身而出,大義滅“親”了。但有沒有想過,桑尼倘若想統(tǒng)治世界,又有幾人能阻止得了它?你可注意到了,桑尼站在大橋下,面對一眾機器人朝圣般的肅立時,那種君臨天下般的神威?天知道是否有一天,他也會覺醒,會動心,會默默想著項羽遇見秦皇時的話:彼可取而代之!
是的,只要你想,那就一定能,機器人陛下!
導演個人經歷很復雜,生在埃及,長在澳大利亞,最后到美國拍電影
雖然三定律也不新鮮,但看到桑尼展現(xiàn)出情緒的時候還是很動人的,特效現(xiàn)在看來也很棒。
看的時候覺得機器人很恐怖,一種對于未知的恐怖,就像面對深海時候的恐懼一樣。因為你真的不知道一個機器人下一秒到底會不會干出超出人類控制的事情……
1.簡直煩死那女的 2.奧迪真TM禁折騰
可圈可點的機器人題材商業(yè)科幻片。1.劇本借鑒了科幻小說大神阿西莫夫的《機器人短篇集》,融合了其中多篇的創(chuàng)意,這也是影片成功的基石。無論如何,機器人三定律始終沒什么問題,出偏差的是人類或(演化后的)機器人對定律的闡釋。2.本片實質上展現(xiàn)了兩種機器人或人工智能的演進方向——從宏觀全局角度思考問題的極端理性型計算機,以及最終無限接近于微觀個人的感性機器人。后者與人類間的動態(tài)關系頗似[銀翼殺手],而大秀肌肉卻暗藏傷心往事、由威爾·史密斯飾演的警探則鏈接至[攻殼機動隊]的義體人。3.影片節(jié)奏緊湊,煞是好看,你還能看到亞歷克斯·普羅亞斯拿手的陰郁視覺風格,比如迷幻酒吧、被挖掘機器人拆毀的夜間老宅,還有氣氛詭魅的機器人“墳場”。4.女主衣服從銀灰連體裝漸變到正常穿搭,彰顯出她從半機器人到感性個體的轉變。(8.0/10)
這是我看過的最有深意的科幻片
借用阿西莫夫的三大法則,講了一個帶有懸念的驚險故事。威爾·史密斯很帥,尤其開頭就秀了一下肌肉。故事蠻緊湊,又有懸念的驅動,還不錯
04年史密斯自問:想象你是地球上唯一剩下的人,你會發(fā)瘋嗎?07年史密斯自答:不會,因為我是傳奇?。?!
科幻的可喜和可怕之處都在于它們有一天會變成現(xiàn)實
奧迪的車不錯.....
翻譯人員是天才好么!標題就劇透了好么!還有!那些廣告植入是怎麼回事混蛋!坑爹呢!不過總體還不錯。(ˉ▽ ̄~) 切~~
科幻.
阿西莫夫作為科幻界第一大師,最后小說被拍成電影的除了一部99年的機器管家,最為人所知的只得這一部,而且都是改編自機器人短篇。基地系列這一生也不知道見不見得到,由此可見好的小說未必就能成為好的電影,尤其長篇更不用說,三體真是盼都不用盼了。
片中有三點值得玩味。1史密斯的“偏見”開場就被醒目交代——撲倒送哮喘噴霧的機器人,可最終并未按觀眾預期形成自新弧線,反而偏見被證實;2機器中樞辯解自己從未破壞三大法則,有夠雄辯濤濤。相當于敘事上被定性為最大反派的同時,替導演反吐槽了一把人類的好戰(zhàn)劣根。3終鏡那一幕是準備出埃及記嗎?
再看還是不錯。
三星半,觀賞性和思考都有了,但我就是接受不了機器人起義的時候軍隊一個人都沒有,還要靠著兩個主角拯救世界,很難相信美國的軍事裝備竟然會被一個公司壟斷。機器人升級換代的時候很像是當初剛進入智能手機時的情景——各種花哨的外形被統(tǒng)一,變得整齊劃一。
很明顯,桑尼比wiki高級多了,能自己選擇是否遵守三定律,而wiki的進化仍然是在三定律的邏輯之下的,最后的鏡頭難道不是也在暗示這一點:將來的BOSS不是桑尼還會是誰呢?
(8/10)雖然片子本身不差,但和阿西莫夫原作沒有太大的關系,只是部套用了原作外殼的原創(chuàng)爽片,原作主角蘇珊·凱文的個性也有很大變化。小說版把主要精力花在討論機器人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上,冒險之類是次要的,電影版則是主要在冒險和打斗,只有很少的內容在認真討論機器人社會本身,以致于這個故事是不是要用機器人做背景,其實都一樣。當然也有一些還是比較還原的,小說里很多人物都有登場,還套用了《鋼穴》、《裸陽》的一些設定,還有原作中就提到,機器人得保護人類,但機器人保護人類的方式是否讓人類接受,就是另一回事了,畢竟把人類關起來,也是消滅戰(zhàn)爭的一種方法。但總體變化很大,某種程度上,《夏娃的時間》反而比這部掛著《我,機器人》名稱的影片更接近阿西莫夫原作的理念。
女朋友三大定律:1、女朋友不能傷害男朋友,也不能在男朋友受到傷害的時候置之不理。2、女朋友必須遵守男朋友發(fā)出的命令,只有當該命令可能會違背第一條定律的時候除外。3、女朋友必須保護自己,前提是保護過程中不會違背第一和第二定律。
看過了好幾遍,很好看。最喜歡機器人的那個眨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