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無力掌控
每天認真的撿寶特瓶,在小飯館刷盤子,在學校讀書,金子試圖讓自己的生活朝向光明有毅力有目標的方向前進。因為她有一個剛戒毒的媽媽露絲。
或許只要她認真工作賺錢,露絲就可以擺脫以往的墮落,一起過正常人的踏實生活。
她也試圖在平淡的生活中尋找激情,與街頭佇立的年輕小伙談笑,發(fā)生點激情事。
年輕的軀體散發(fā)著荷爾蒙特有的味道,吸引著飯館老板的兒子,他們的愛情更讓她對未來很是期待。
只是母親浸淫在黑暗邊緣的心智無法回到正常軌道,打鐘點工過平凡的生活。
她會在半夜偷偷的化妝,穿上暴露冶艷的衣服,到深夜的街頭,沉淪于性給予的刺激。這樣的刺激才讓她感覺安全。
盡管遭遇強暴。
只是老板娘的同情不代表愿意接納這樣的家庭。
愛情被掐滅的瞬間,帶來的傷害遠不如自己的母親。盡管遭遇強暴還是選擇化上濃妝游蕩在深夜的街頭。
所有的美好幻想在逐漸的幻滅。
愛情,沒有了。
母親的擺脫過去,失敗了。
金子。我甚至感受不到她沉淪的太多掙扎。
她化上與母親如出一轍的濃妝,紅唇,綠色眼影,穿上了高跟鞋,露出了漂亮的背。在“甜蜜之家”操起了妓女的營生。
她似乎只是自暴自棄的進入與母親相似的未來。多么的諷刺。
也許當母親有一天發(fā)現(xiàn)之后,她臉上的震驚會帶給金子一絲絲報復的快感吧。
甚至Mon trésor,也只是在母親在某個平順到幾乎被忽略的時候的一聲感嘆??上У氖沁@樣的感嘆救贖不了她的沉淪也無法避免金子的絕望。
“我的寶藏”,是否是她一生所守護?她的飛蛾撲火甚至讓人感受不到抽離的渴望。
賴以為計的原有世界筑成的巨大堡壘給她的安全感,猶如戰(zhàn)爭之于戰(zhàn)士。
與Amos Kollek的《Fiona》相比,《Mon trésor》顯得溫和許多。
以一個新生的導演,她的悄然探索值得肯定。
同是以色列裔的Keren Yedaya眼中的色彩并不十分偏激,她從一個細膩的角度刻畫了在邊緣游蕩而后絕望的悲哀。這種悲哀并不總是讓我們憤世嫉俗,有時候,更多是無可奈何。長鏡頭下的寫實深入,某些鮮為人知的角落發(fā)生的交易、掙扎、沉淪、絕望,帶著一種屬于另一種氛圍的疏離姿態(tài)在畫面中演繹他們靜靜的不飽和色調(diào)。
如果一再的努力都無法往自己期待的方向前進,那么,什么都不要了吧。
這是金子無法掌控的希翼,而后決然。
2 ) 較差
簡單來說長鏡頭沒問題,但是鏡頭內(nèi)沒有太多信息,整理衣服,洗澡什么的太長沒什么內(nèi)容,故事太簡單,媽媽去接客,女兒不讓,但沒有制止住,女兒和人談戀愛,后來因為對方媽媽反對,吹了,女兒最后繼承媽媽事業(yè),故事就over了,這難以支撐起來90分鐘的長度,只能用那些重復冗長的鏡頭來填充。人物的身份,本來是能做出很大的阻力的,這里的阻力就是付不起房租,太弱太簡單了。
人物簡單,故事簡單,鏡頭簡單
3 ) 赤貧者的生活掙扎
女主角不漂亮,但是演出純樸而真摯,非常打動人。當照顧母親的信念被摧毀后,她在痛苦中自我放逐走上跟母親相同的道路。。。。
4 ) 一張空虛的臉
一個少女走向賣身的過程不需要太多的“情節(jié)”和“戲劇沖突”。的確,情節(jié)是俗套的,但這種俗套來自于寫實。
我覺得影片還是很細膩的,有幾處細節(jié)抓的比較好。當金子第一次接活后給自己買了瓶可樂,還有煙,然后坐在露天餐館的桌子旁。此刻我看到的是這個過去揀瓶子省吃儉用的女孩在享受她的第一次奢侈。而當她回家后面對麻木的母親抽泣時,她在為自己哭泣。她是多么希望母親能發(fā)現(xiàn)她的轉(zhuǎn)變,罵她打她,也許她可以再次回到原來的生活軌道。她跑出去攔住母親,這是這個靈魂最后的掙扎,最后在那個富人party的結(jié)尾,是一張空虛的臉!
演母親的Ronit Elkabetz 在《樂隊到訪》中的角色同樣充滿了風塵感,一種冷艷。
5 ) 無
很簡單 很生活
一直都很喜歡這樣很真實的東西
冷淡 片子里的感覺 除了兩個女主角之間
不知是導演想要表達的 還是他們的生活就是那樣子
金子是個堅強的女孩子 我很喜歡 可以無視他的墮落
缺少愛 很敏感 很脆弱 他面對的不是生活壓力 是愛 是對暖的 渴望
害怕 冷漠
國外的社會條件還好 雖然生活不好 但總是有自己 同樣的我們的孩子
總是會沒了自己
還有 這絕對是 關(guān)于 成長的片子
6 ) 基本與導演無關(guān)
其實真的不是刻薄,我只能說,這是一部的確具備得獎氣質(zhì)的東西,但卻并非一部優(yōu)秀電影。
很同意一位哥們的評論,表現(xiàn)黑幫與妓女生活的東西,其實跟底層生活未必有關(guān),只是讓評委的眼球再次發(fā)亮而已,也更多了隨意穿脫衣服的理由。
也更同意另一位朋友的評論,片子最大的問題其實是阻力設(shè)置的不足,只是簡單的拿一個房租去抵擋好像并不充分,再之,也讓人懷疑以色列有那么窮嗎,國家的基本保障呢,還有更值得懷疑的一點,在以色列妓女賺的那么少性價比那么低嗎,非要娘倆齊上陣才能維持個生活嗎?
我喜歡的是攝影的自然風格以及表演上的控制力,演員都很優(yōu)秀,但至于導演,因她出色的說法實在勉強。
不當妓女可以嗎
2004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就去看電影,可以自己騙自己。假如電影太過現(xiàn)實,只能怪自己,生活在這現(xiàn)實里
nothing to say
Or, Ido
題材一般,女主的胸不一般。女兒在下海之后,更加心疼自己的母親,既然無法阻止,只能一同下海,最后一鏡凝視觀眾。
『補標』看過DVD,不過也影響不深了準備找汁源再看
母親因為生計問題還是要去做雞,而迫于生計女兒為了掙快錢,也步上了母親的后路。最后18歲的女主盯著攝影機仿佛是在說:你們是要評判我的選擇嗎?那就來吧。環(huán)境條件是一部分因素,自我的選擇是另一回事。還是說的太膚淺。
叫我的毀滅之路好了
應(yīng)該是我看的第一部以色列片子。Or為女主角名字?!坝跋癯墒煜淳殹薄埧嵊謱憣?。愛(來自于放浪成性的媽媽)給她悲劇,也唯有愛(愛情)才能帶她進入幸福的圈子。說要的堅持,為何中途放棄?無力掌控~ t11f510509 英字t1d9a306f8 “有時候,相依為命并沒有讓人更靠近”
重看。悲苦。
跟《魚缸》里的少女真是兩種風格,張揚和隱忍,哪一個更勵志呢?
掙扎的人生
類似的情節(jié)在老舍的《月牙兒》中有過非常動人的呈現(xiàn)。但在直白的鏡頭之后再去回憶那種哀怨動人有多少是來自另一性的?在馬克思的信徒之外,佛洛依德的信徒會說一切都是性的;而兩性的關(guān)系映射在同性中的時候,才最能看出這種結(jié)構(gòu)性的問題。(張愛玲的雷峰塔亦或可作如是觀)
媽的,生活好絕望啊~
有時候,相依為命并沒有讓人更靠近。如果以后無法依靠,要錢做什么?沒有了用途,賺錢做什么?買來悔恨嗎?三個人的。
作為導演的處女作,本片其實拍得還算合格。但導演在這部影片中的價值判斷卻不清晰,處于搖擺之中,也導致了人物的性格模糊不清,且轉(zhuǎn)變之間也缺乏邏輯。妓女的女兒也是妓女?這是一種無法逃脫的宿命?還是性格決定了命運?由于這種模糊,因此故事即使拍得很細,也很難打動人。
無可奈何的輪回!
挺漂亮,煽情。未保存,qvod上有。小美女
母女路線似乎中獎率很高 母親的演繹可圈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