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天風趣的沉子鈞任職銀行主任,家有賢妻,育有三子女。他閑來酷愛唱戲,妻子和長女慧英卻認為當戲子丟人。一家原樂也融融。踏入一九四三年,年關將至,年事漸高的鈞突遭任職的銀行辭退。鈞恐妻兒憂慮,強裝笑顏,暫且典當度日、徹夜改卷。英不忍老父操勞,暗中代父執(zhí)筆。英學業(yè)成績優(yōu)異,理應升讀大學,鈞決偷偷與鄰里關仲平搭檔表演相聲為生。英與未來翁姑出席宴會,發(fā)現(xiàn)‘笑笑笑劇團’的演出竟由父親擔綱。真相既已揭露,鈞卒可坦然傾吐滿腔委曲,英痛悔錯怪慈父,一家和好。
演父親的鮑方真的演得太好了,表情、動作、神態(tài),演活了人物。
搜一下,原來他是1998香港經(jīng)典武俠劇《天龍八部》的掃地僧,還是鮑德熹的父親,就是《臥虎藏龍》的最佳攝影。
另外值得欣喜的是那是1960年,不知是不是新思想還是本身就有的,三觀太正,正的令人著迷和欣喜,人物生活態(tài)度也讓人拍掌激賞。
最后看到女兒直到最后還磨嘰的哭起來,不肯贊同父親,真的討厭女兒,媽媽也是。說明當時時代還是有這種風尚的。
感謝此片,本來看到片名當喜劇看的,其實大部分還是一個悲劇,除了大結(jié)尾。
值得再次學習觀摩。
1960年的黑白片,李萍倩導演悲劇喜作的代表。 講的是男主角因年紀大了被裁員,面對現(xiàn)實與理想的困境,為了養(yǎng)家糊口,決定去表演他擅長但卻為世人所不恥的滑稽戲,但有一天,還是被家人發(fā)現(xiàn)了…… 電影中反映出的許多問題在今天看來依然不過時。 一是職業(yè)選擇上。但凡是在混亂的時代,幾乎文藝方面都會成為末端,所謂“亂世文章不值錢”,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都是特指這樣的時代。所以在職業(yè)選擇上,選擇偏文藝的,就要承擔更大的風險。影片中處于抗日戰(zhàn)爭末期,物價飛漲,人們生活水平低。戲子遭人看不起。男主這種銀行職員下海唱戲更是被人幸災樂禍。其實,男主和搭檔的相聲還挺好玩的,而且他反串女角戲腔炸裂惟妙惟肖,要是放在如今這時代,必定能虜獲不少粉絲。 二是女性地位上。影片中的戲文里唱到“難道結(jié)婚就是為了生孩子”,“難道家務只有我一人做”,時隔半個世紀,也依然是家庭中的核心矛盾所在。 三是親密關系上。為了讓家人放寬心,男主兩度欺騙家人,希望獨自扛起重擔,但最后還是暴露了。面對女兒的埋怨,他巧舌如簧都無效,最后只得說“我都是為了你們好啊,你們可曾為我想過”,如果沒有前面展現(xiàn)男主角對家人做出的犧牲,沒有看到他大男孩一般樂天的性格,真的會把他當作典型的直男癌。他肯定是有大男子主義的,也必定有拉不下面子的考慮,但這種大男子主義里更多的還是對家庭的擔當精神,值得點贊。當然,我覺得更成熟的家庭關系是能夠坦誠以待,彼此保持理性,大部分事情都能商量溝通。但這需要雙方思想契合關系平等。像影片中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傳統(tǒng)夫妻模式是很難做到的。 由于是老片子,渣渣像素我還用50寸大屏看,真是辣眼睛,幸好劇情不幼稚,耐人尋味的細節(jié)非常多,而我欣賞水平也不賴,還算挺有意思的。
http://www.56.com/u96/v_ODc3MTM0Njk.html
20150114 藝術影院 相聲部分特別好??!
鋪陳和人物性格做得不錯,高潮過于狗血,“我這樣,都是為了你們好”的段子,中國家庭成員之間什么時候能坦誠相待呢
那時候電影的三觀啊 現(xiàn)在追也追不上
2019-03-30,說小顧小顧就到,叫這片子“三笑茅廬”好了;43年應該還沒“時代曲”的叫法吧?沈老爺子揶揄的兩首歌,一首是老婆龔秋霞的,只指指點點了句歌詞,另首白光的就全不給情面了。都是賣笑的,不厚道
世道一向艱難,該拆穿的時候還是要拆穿,在難過的時候笑出來需要更強大的心靈,中國傳統(tǒng)生命哲學一向是無為而非樂天,生活要緊,面子也就沒那么重要。
【中國電影資料館展映】原來過去戲子和曲藝演員的地位如此低下…為了生計去說滑稽戲就覺得很丟臉?在這片香港上映的60年代,大陸人民還有大把吃觀音土的、餓死的人呢。相聲表演部分很不錯。后面說教成分過濃了。兩星半(昨天倆哈哈大笑的傻逼今天還在,還多了一個中年女傻逼,煩死我了)
結(jié)尾稍嫌用力,但是整體非常感人,流暢自然,演員都很到位。李萍倩一早一晚最喜歡的就是《少奶奶的扇子》和這部。
鮑方 龔秋霞 李萍倩 石磊 王愛明 剛在百部香江不可不看電影展映看了,鮑先生演出最奔放最跳脫的一次, 使出渾身解數(shù), 把這個沉重負擔下的父親時悲時喜演得入木三分,別人笑我太瘋癲,我說他人看不穿,編導嘅李導是重拍舊作, 借機抒發(fā)他對被當作漢奸影人又被當腐化小資導演的自我辯白......
2015.01.14小西天做為年前賀歲片放的,卻看到了人世滄桑感。父親說相聲和女兒半夜批改作業(yè)的段落都很感人,笑中帶淚的正片。
大陸和香港左派對傳統(tǒng)舞臺藝術在電影中的穿插往往有神來之筆,可惜受限消亡
生動活潑,逗趣的部分樂而不俗,細節(jié)豐富,要是可以更生活化些大概比較好,沉重的是生活壓力世事艱辛,面子活著尊嚴作為沖突核心不過是推動故事,錯置為主題何苦來哉。
家庭倫理。如果那些大道理不說的那么直白(比如結(jié)尾),將會是非常精彩的影片。在當時的年代也許避重就輕了,但是跳脫開左翼的觀點,無論是人物塑造還是劇情編排,都相當成功。
石慧可真是太美了 古人的生活選擇狹窄的令人心酸
舊時代北方老文藝的銀幕收錄大全/抄寫橋段想起愛的教育,又見家庭片模范兒女形象的“自為的孝的主體”,似乎此類形象必然要經(jīng)歷受誤會背鍋-忍辱負重-真相大白獲得理解,完成孝行確認的過程?其中角色(父親)視角又小于觀眾視角,等于是孝子被誤解給觀眾帶來快感,但觀眾理性上又希望父親盡快理解他以達成孝行和家庭圓滿,在個人價值高揚的當下這種觀念大概確實過時了,子女行動上已經(jīng)有所付出,憑什么不可以盡早通過主動辨明來達到理解?/鮑方+龔秋霞很像趙丹+吳茵/全片毫不觸及香港現(xiàn)實,大概受眾確實是南下一代,從脈絡上看真要放到49前其實是偏保守的商業(yè)派影片?抨擊日本侵略也可說與戰(zhàn)后官方話語立場相近,但地點上確實移到香港了,是左翼脈絡在殖民地主動采取的柔化手段,還是說原先的保守派在時代變遷下不自覺成為進步者/結(jié)尾草率了
完美詮釋什么是真正的笑中帶淚;苦中作樂的現(xiàn)實批判及鮑方精湛的滑稽表演不禁令人聯(lián)系起卓別林喜劇。雖然結(jié)尾說教式苦情戲拉低了全片的水準,但卻也能不令人生厭地討巧收尾。
講述生活之不易。讓我想起粵語片《父母心》。
3.5;和申相玉《浪漫爸爸》的劇情與人設有相似,而且都是1960年的家庭喜劇作品,日常生活氣息濃郁,后半部略遜。
左派電影之中比較舉重若輕的一部。家國內(nèi)憂外患,內(nèi)憂用喜劇談倫理,半嗔半喜地解決了,外患沒有說,也說不得。也是苦中作樂的。
資料館2015.1.14.7pm 1944年的滿洲國,由日本人實際掌控的銀行,親善旗號下的裁員,通脹的物價,掙扎在生存與面子間的中產(chǎn)階級。相聲編排的很好,但那時那地可以直接罵日本嗎?戲曲、相聲是父親性格塑造的重要手段,一些環(huán)境做得也不錯。但戲劇核心是和母女斗爭面子問題,不必搞到最后那么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