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是什么樣的經(jīng)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故事中,贊恩的父母在無力撫養(yǎng)和教育的狀況下依然不停生育,作為家中的長子贊恩,弱小的肩膀承擔了無數(shù)生活的重壓。當妹妹被強行賣給商販為妻時,贊恩憤怒離家,之后遇到一對沒有合法身份的母子,相互扶持勉強生活。然而生活并沒有眷顧贊恩,重重磨難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震驚的舉動……
談談《何以為家》的幾個譯名吧,很有意思。
第一個,直譯的《迦百農(nóng)》。很多人說這個其實比《何以為家》更貼近電影的靈魂和文化內(nèi)核,確實沒錯。
迦百農(nóng),英文叫做Capernaum,這其實是圣經(jīng)新約里的一個地名,也是耶穌曾經(jīng)傳道的地方。
它曾是一座無比繁華的猶太城、港口城市,耶穌的第二故鄉(xiāng),但是迦百農(nóng)的人民不愿意相信耶穌并將他趕出城外,這座沒有信仰的城市也終究應驗了耶穌的預言而毀滅,變成了一座廢墟。所以迦百農(nóng)也被叫做“被上帝遺棄的城市”。
發(fā)生神跡的地方卻變成了一片苦不堪言的亂象。所以這個詞也有“混亂”和“失序”的意味。
就像電影中的主角zain,過著仿若被上帝遺棄的生活。
不得不說,這真的是一個很有味道和深意的名字。
香港的翻譯則是《星仔打官司》。
這個……不知道該怎么評價。很多香港外語片的翻譯,被吐槽的也蠻多的了。
《摔跤吧,爸爸》,香港的譯名是《打死不離3父女》,
《神秘巨星》,香港的譯名是《打死不離歌星夢》,
《三傻大鬧寶萊塢》香港也叫《作死不離3兄弟》。
看下來的感覺是,他們比較注重傳達電影的劇情,用詞更加一目了然。力求在短短幾個字之中高度概括電影的表層內(nèi)容。
不是說全無好處,但確實有點破壞意境。
臺灣的是《我想有個家》,比較有時代感的感性。中規(guī)中矩。
然后就是現(xiàn)在用得最多的《何以為家》。(雖然我老是讀成《何以家為》)
——個人覺得,這個譯名真的是里面最好的翻譯了。起碼是在中文的語境下,最貼合的翻譯了。
既準確地描述了劇情,比港臺的翻譯又信達雅得多。
何以為家,以何為家,一下就有種悲涼感,漂泊感,無奈。想起來都覺得臉頰吹過寒風。
《迦百農(nóng)》也很美,可以說更有內(nèi)涵和深意。但脫離這個解釋之后,放在中文的語境里,異域氣息和宗教感太重。不是我們土生土長的漢語習慣。
即使了解了這個譯名背后的深意,沒有這樣信仰環(huán)境和歷史的人群中也很難感受到這個詞所包含的蒼涼與神性。
這就是語言和文化之間難以逾越的壁壘。
詞語不僅僅是一個詞語,它們從遙遠的歷史中走來,包含了那個詞語背后的整套語言邏輯和文化內(nèi)涵。甚至有些詞語,一個詞天然就構成了一個故事。所謂恰如其分,就是用詞得當。將中文的美感化入這個故事,或許也會讓我們更容易“進去”一些。
當然,個人感受不同。
其實你也不用主動判斷,看完電影之后能深深留在你腦海里的那個名字就是你體會到的,這個電影真正的味道。
* 資料來自網(wǎng)絡,自己整理(有錯誤一定指正我)
中國版海報上的一句宣傳語非常引人注目: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澏?/blockquote>黎巴嫩女導演拉巴基以她獨特的視角和方式,呈現(xiàn)了這個發(fā)生在黎巴嫩貧民窟中的敘利亞難民的故事:
年齡不詳、據(jù)說是12歲左右的男主角贊恩,與父母、兄弟姐妹為了躲避 敘利亞戰(zhàn)爭,非法生活在黎巴嫩的貧民窟中。一大家子擠在一個非常小的房子里,睡覺時所有人都橫七豎八地睡在地上。父親不讓他去上學,而是讓他去小賣店里打工。他每天要去小店整理商品、送貨,有時還要和妹妹薩哈一起上街賣果汁,維持生計。
贊恩一家小小年紀就要扛起生活的重擔贊恩和妹妹薩哈當他最在乎的妹妹薩哈初潮來月經(jīng)時,贊恩不僅幫助妹妹洗褲子、偷衛(wèi)生巾,還再三叮囑妹妹一定要藏好衛(wèi)生巾,不然被父母看到,她可能就要“被結婚”了。
但很不幸,父母最終還是決定把這個12歲都不到的妹妹嫁給房東阿薩德,以此來抵扣上漲的租金。他拼命抵抗、試圖救回妹妹,但還年幼的、弱小的他,最終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妹妹被帶走。
被強行帶走結婚的小女孩薩哈憤怒的他離家出走,遇到了沒有身份的埃塞俄比亞黑人女工拉希爾。這個沒有合法身份、同樣苦命的女人,卻收留了贊恩,讓他度過了一小段平靜的、不必為生計奔波的時光。但好景不長,拉希爾在一次外出籌錢時被警方拘留,再也沒有回家。
命運再一次把贊恩推向了絕望的谷底。為了照顧拉希爾年幼的兒子約納斯,他想盡辦法,包括賣曲馬多藥片的制成毒品替代物——曲馬多飲料。但最終因為被房東趕了出來,拿不回錢,走投無路,只能把約納斯賣掉。
贊恩和約納斯回到家的他,驚聞妹妹薩哈的死訊,拿著刀沖到房東阿薩德家,砍傷了他,也因此被判刑。在監(jiān)獄里,他打電話給電視臺,說要控告自己的父母,因為此刻,剛剛失去薩哈的父母,又懷孕了,還美其名曰這是“真主賜予的禮物”。
在法庭上,他說:
我希望大人聽我說,我希望,無力撫養(yǎng)孩子的人,別再生了。我只記得暴力、侮辱或毆打,鏈子、管子、皮帶,我聽過的最溫柔的一句話是“滾,婊子的兒子”、“滾,你這垃圾”。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錢。我住在這里的地獄,我像一堆腐爛的肉。生活是個婊子,我以為我們能做好人,被所有人愛,但上帝不希望我們這樣,他要我們像地毯一樣被踩在腳下。 ——贊恩看完電影,我看了一篇關于導演拉巴基創(chuàng)作過程的英語采訪,大致翻譯和采編如下:
關于創(chuàng)作動機,拉巴基說,有一天晚上她開車回家、在等紅燈時,看到一個婦女和一個1歲的孩子坐在路中間的緩沖帶上。孩子一打盹,馬上就會被往來的車聲吵醒,這個孩子只能在這兩條高速公路的中間帶茍且生存。如果他試圖離開,就可能被飛速奔馳的車輛撞死。此情此景觸動了她。
在她著手開始為電影做準備工作時,她發(fā)現(xiàn)許多孩子都很消極,不哭、不笑、不玩耍。哪怕把玩具放到面前,他們也不會去觸碰。他們的眼神里根本沒有童年的光彩,于是她問他們,“你們快樂嗎?”
99%的孩子回答“不”,他們說,“我在這里不快樂”,“為什么這個世界上根本沒人照顧我”,“為什么我要一直忍受饑餓”,他們覺得自己來到世界上是因為他們受到了懲罰。
拉巴基沒有找專業(yè)的演員,而是找來了與她設想中的故事有著相似經(jīng)歷的人們?nèi)パ堇[。因為她不希望這是一部“演”出來的電影,這些悲劇不僅是銀幕上的故事,更是每天發(fā)生的事實。所以,這不是一個有著“計劃、預算、拍攝地”等的“常規(guī)”電影。拍攝時,她也不會給出具體的臺詞,而是告訴“演員”所處的情況,讓他們自由發(fā)揮,攝影師只負責記錄。
拉巴基和贊恩在片場拉巴基和攝影師最終,他們在六個月里拍攝了500個小時的素材,并用了一年半進行剪輯。第一個版本長達12小時,最后才剪成了戛納的126分鐘版本。
對于電影的意義,拉巴基說,“我不想天真地說電影可以改變世界,但如果它可以改變你看待這些孩子的態(tài)度、或是你看待你自己生活的態(tài)度,那么它至少可以一定程度地改變你。當千千萬萬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視角看待這些問題時,真正的改變才會開始發(fā)生。”
拉巴基的編劇之一Mousanar說,“即使你深知你改變不了任何事,但你還是可以夢想你做得到。人類的進步靠的是夢想,而不是犬儒主義?!?/span>
關于贊恩的“法庭起訴”,其實是不可能發(fā)生在黎巴嫩的,因為法律不允許孩子起訴監(jiān)護人。但為了表達需要,拉巴基還是這么設置了劇情,因為她認為這是唯一讓孩子發(fā)出聲音、獲得共鳴的方法。她說,“我希望可以讓孩子直接面對整個社會系統(tǒng)去表達憤怒,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唯一的方法就是通過法庭、通過他的親口訴說”。
最后,電影里的贊恩笑了,因為他可以得到一張印著自己名字的身份證明。雖然這并不意味著一切煩惱都將煙消云散,但拉巴基說,“這是在隧道盡頭給你的一點點勝利的光芒,正是這點光芒,讓你可以繼續(xù)前行?!?/span>
對很多不了解中東的人來說,或許電影的場面本身就很令人震驚和詫異了。不過對我來說,那些都太熟悉了:混亂的巴扎、人口爆炸的家庭、賣餐巾紙的小女孩、所有人擠在一起睡覺的局促的家、毫無秩序的街道……這就是那片土地上每天都真實發(fā)生和上演著的現(xiàn)實。
影片一開始,伴隨著音樂,一群孩子一起嬉笑打鬧、抽煙、拿著槍玩?!鞘琴澏髟谡侩娪爸袨閿?shù)不多的歡笑鏡頭。大部分時候,他都在承擔著本該由成年人去承擔的責任。每一天醒來,都是一場新的奔波,一場為生存而進行的無望奮戰(zhàn)。
贊恩這個小朋友最讓人心疼的地方在于,他太清醒了、看得太明白了,他的眼神成熟而充滿焦慮,沒有孩子的單純和童真。因為小小年紀,他就深諳社會運行的規(guī)則。
他知道房東兼自己的雇主阿薩德給自己妹妹零食是別有所圖,于是一出門就把那袋東西扔進了垃圾桶;
他知道女孩子褲子沾血是來了月經(jīng),知道來了月經(jīng)的女孩子很可能會被父母賣給別人結婚,于是為妹妹洗褲子、偷衛(wèi)生巾的同時,千方百計教導妹妹隱瞞這件事;
他知道阿薩德和父親一起來家里是為了提親,于是極力要求母親趕他們走;
他知道妹妹被帶走是要去“被結婚”,于是用他那無比弱小的身體反抗、撕扯、叫喊、追逐,卻因為力量的不對等,只能眼睜睜看著心愛的妹妹被帶走;
他聽到父親說漏嘴的”醫(yī)院通知書“,追問是誰進了醫(yī)院。得知他心愛的妹妹薩哈去世時,直接拿了把菜刀沖了出去;
他知道母親再次懷孕意味著又一個悲劇要降生,于是他打電話給電視臺說出自己的故事,甚至把自己的父母告上了法庭。
出現(xiàn)在法庭上的他,說出了叩擊靈魂的陳述: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贊恩的理智和清醒,甚至讓人不敢相信他只是個12-13歲的小男孩。他比周遭那些拼命為自己找借口、參與這個混亂的社會運作的大人們,都要善良得多、清醒得多。但他卻是最痛苦的。
父母可以為薩哈那身不由己的婚姻找借口,比如“替她找個好人家,讓她睡在床上”。但贊恩知道,妹妹不僅嫁的身不由己,還是赤裸裸的童婚;
阿薩德可以為娶了個11歲的小女孩找借口,比如“別的女孩也是11歲結婚,活的好好地”,但贊恩知道,妹妹的逝世與這個壞男人的行為有著直接的關系;
母親可以認為再次懷孕是“真主賜予的禮物”,但贊恩知道,又一個孩子的降生,不過就是重復他或者妹妹的命運。
他最終把這些痛苦的原因,歸結為了父母的錯。是沒有養(yǎng)育能力卻要不斷生育的父母,造成了那么多孩子的悲劇。
越窮越生、越生越窮,失敗的父母指望著孩子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在他們眼中,男孩是工具,可以分擔生活負擔,女孩是商品,可以賣了換錢。最終,他們親手毀滅了那么多孩子的一生。
這電影最讓人難受的是,贊恩的經(jīng)歷并不怎么特殊。他所碰到的社會問題,在敘利亞、伊拉克、阿富汗等國家里廣泛存在著,無數(shù)人都茍活在陰影之下。電影里提到了許多在中東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我來大致闡述一下:
1、生育率極高、失業(yè)率極高
有一個角色讓我印象深刻,就是那個在市場里賣紙巾的小女孩梅森。走在敘利亞的一些街道上,你真的會很詫異,因為有的人帶了幾包小包裝的餐巾紙,坐在人行道邊,就算是出來“做生意了”。在擁堵的街道上,也經(jīng)常能看到小朋友拿著幾包餐巾紙敲著私家車、出租車的窗戶。
上世紀80現(xiàn)代,阿拉伯世界迎來了一波出生率爆炸,一個家庭生育5-10個孩子是家常便飯,我經(jīng)常調(diào)侃他們“家里有只足球隊”,敘利亞也不例外。
從1981年到2000年,全國總?cè)丝谟?05萬飆升到1632萬,但GDP總量卻只增加了11.8%。社會發(fā)展程度、提供的崗位遠遠跟不上人口的激增。在“阿拉伯之春”爆發(fā)前夕,敘利亞全國的失業(yè)率高達30%。剛剛步入勞動力市場的年輕人,平均需要花4年才能找到第一份工作。
而內(nèi)戰(zhàn)爆發(fā)之后,大量難民涌入約旦、黎巴嫩、土耳其等鄰國,給這些國家的就業(yè)率也造成了非常大的負擔。社會根本無法為這么多人提供就業(yè)機會。
于是,在這些國家的難民聚居區(qū)域,會看到大量找不到工作、無所事事的青年,或是隨便拿幾包餐巾紙、口香糖就到街上賣的人。
2、教育問題
影片開頭,伴隨著音樂,一群孩子一起在抽煙。這樣的場景可能令人驚訝,但卻是真實發(fā)生的。在敘利亞街頭或者廣場,我經(jīng)常看到未成年人一身痞氣地抽著煙。而當我和一些當?shù)厝肆钠饡r,他們也全然不覺得“孩子抽煙”有什么問題。
由于每個家里孩子都很多,父母無暇去太多地顧及到孩子的教育。從影片里我們也看到了,贊恩的父母根本沒想要讓他去讀書、去成為更好的人,而是希望他快點長大,幫忙分擔照顧弟弟妹妹的事務、幫忙去店里打工貼補家用。他們生孩子是用來“使用”的,而不是“給予愛”和“培養(yǎng)”的。
3、結婚問題
薩哈結婚的方式,如今依舊廣泛存在于穆斯林社會。比如在伊拉克南部,自由戀愛不被允許,男女學校分開,到了結婚年齡,由父母經(jīng)由媒人介紹,為自己的兒女選定一個對象。在相對發(fā)達開放的巴格達這樣的大城市,兩位年輕人會在雙方父母親人均在場的情況下見面、交談,來確認彼此是否同意這樁婚事。在欠發(fā)達地區(qū),年輕人根本沒有選擇,父母之命,只能遵守。
在相對開放的敘利亞,已經(jīng)有大膽的年輕男女敢于“偷偷談戀愛”了。夜晚的大馬士革老城,我甚至見過一男一女坐在幽暗的臺階上聊天的溫暖場景。但總體來說,“自由戀愛”還是禁忌話題,一般互相看對眼的年輕男女首先要報告父母,然后舉辦定親儀式,再開始“名正言順”地戀愛。在定親到結婚這段時間,都各自住在自己父母家里。
4、童婚和家暴問題
許多中東國家是不設定最低結婚年齡的。據(jù)《古蘭經(jīng)》記載,穆罕穆德娶過一個9歲的女孩為妻,于是,他們認為女孩滿9歲即可以結婚。
如今,童婚問題在中東許多國家依然普遍存在。敘利亞內(nèi)戰(zhàn)爆發(fā)以來,動蕩、貧窮這些負面因素大大增加了童婚率。2011至2014年間,約旦境內(nèi)敘利亞難民當中的童婚占全部登記婚姻的比例從12%上升到了32%。
同樣嚴重的還有家庭暴力問題。由于婚姻并非自由選擇,也沒有婚前正常的戀愛、相處時間,很多有家庭暴力傾向的男人根本不會被發(fā)覺。我認識的一位在巴格達女權組織工作的姑娘告訴我,光是在伊拉克,就有超過20%的女性遭受著家庭暴力。而警察通常會認為家暴是“家務事”,對報警不予理會。
在伊拉克這樣非常傳統(tǒng)穆斯林社會里,女性根本沒辦法離開家庭獨立生存,所以逃跑無門、報警無門,只能默默忍受著悲慘的命運。
5、難民身份問題
敘利亞內(nèi)戰(zhàn)爆發(fā)導致了大量人口涌入約旦、黎巴嫩、土耳其等鄰國。但聯(lián)合國難民署無法安置如此多的難民,于是很多無法通過正規(guī)流程申請去歐洲等地的難民,只能通過偷渡、無身份等方式茍且為生。
申請成為難民然后移居歐洲并不是容易的事,需要經(jīng)過繁復的申請流程、審批流程。況且“難民”這個身份會受到很多限制,比如找工作、居住區(qū)域等。
我有個在黎巴嫩的敘利亞朋友,不想拿難民的身份,但好在她母親是黎巴嫩人,所以她可以在戰(zhàn)爭期間暫居黎巴嫩。但敘利亞護照讓她在找工作時遭到了很多挫折,比如同樣一份工作,她作為敘利亞人,拿到的工資遠比黎巴嫩人低、甚至公司會因為國籍問題而不給她原本她完全可以勝任的工作。
至于偷渡,不僅價格昂貴,還要承擔遙遠航行可能帶來的意外。一般來說,他們會先從敘利亞來到黎巴嫩或土耳其,從這里的港口出發(fā),乘著偷渡船去往歐洲。許多人就死在了這漫長的航行之中。我有一位敘利亞朋友,她的哥哥就在戰(zhàn)爭期間偷渡到了瑞士,據(jù)說,偷渡費用取決于很多因素,比如航行時長、船只大小等。
但能有身份或偷渡成功都已經(jīng)算幸運的了。就像電影里展示的那樣,許多逃離故土的人根本拿不到合法身份,沒有護照,一直以黑戶口的方式膽戰(zhàn)心驚地活著。
盡管這是一個非常沉重的話題,但我還是很高興有拉巴基這樣的導演可以把這些故事搬上大屏幕,讓生在和平時代的我們,可以看到世界的另一頭正在發(fā)生的故事。
認識到世界的多樣性,可以一定程度上改變我們對生活、對社會、對世界的理解。希望當你和別人談起中東時,除了“一直在打仗“、”好亂“、”好可怕“之外,可以聊出點別的東西。
最后,就像電影結尾說的,愿每個勇敢的小孩,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
我想再加一句,愿混蛋大人都能受到懲罰。
假如你只是為了這一張截圖而走進電影院,那你會失望的。
影評稱述式的在講述一個少年犯動手前的一小段人生,但是,這不僅僅是父母的問題,當然我也說不清到底指責了多少問題,因為影片里和現(xiàn)實里的問題真的太多了,我指責不過來了。
我們當然可以把問題很淺薄的歸結到父母身上,非常簡單的說出父母皆禍害,或者窮人就不應該擁有孩子,生殖癌繁殖癖和地球請罪吧,之類的流行詞匯總結。
但是至少在這部影片里,父母不過是這一場巨大的多米諾骨牌游戲里,站在孩子前面的倒數(shù)第二塊。
當父母本身無法成為頂住家庭的脊梁,那父母就會成為最后被壓下來的那一塊多米諾骨牌,重重的壓在孩子的身上。
然而他們并不是唯一的多米諾骨牌,戰(zhàn)亂,動蕩,窮困,宗教,愚昧,醫(yī)療,教育,當所有的有序都已經(jīng)失去秩序,全部支撐社會狀態(tài)的多米諾骨牌都已經(jīng)倒下,窮人的瘋狂繁衍,父母的無責任感,是否是這個電影最想要譴責的內(nèi)容?
你可以阻止蟑螂的繁衍,你可以指責老鼠的無序,你可以像看到蟑螂和老鼠一樣對窮人們吐口水,但是你無法阻止銅的生銹,肉的腐爛,窮的誕生。
當孩子作為這個社會的最后一塊多米諾骨牌倒下的時候,當孩子直接面對全部的社會壓力的時候,我們能夠只指責父母么?
不是的,是我們在此情此景之下,能夠指責的,只有父母而已。
而你肚子里的孩子會和我一樣,真的是對父母和社會最好的預言和詛咒啊。
與兩友在紐約film forum看黎巴嫩導演Nadine Labaki新片《迦百農(nóng)》(2018),戛納評審團獎。一友哭得很慘;我極力克制與分析,也有一段沒忍住眼淚(似乎是第一次出現(xiàn)監(jiān)獄那場,感覺到了、讀導演訪談也印證了,那是真的監(jiān)獄、真的犯人,很多孤苦無依的小孩,很多“非法移民”,大概是這種真實的慘令人難過)。
與是枝裕和的《無人知曉》與《小偷家族》一樣,關于貧困家庭、關于父母生了孩子卻不養(yǎng)護或無能力撫養(yǎng)給孩童造成的痛苦與創(chuàng)傷。而在黎巴嫩,因為多年戰(zhàn)亂,及近年的敘利亞戰(zhàn)爭——難民絕大多數(shù)都由發(fā)展中國家接收,如黎巴嫩和土耳其。近年黎巴嫩已接納超過一百萬的敘利亞難民,而扮演主人公Zain的12歲男孩Zain就是敘利亞難民,已隨父母在黎巴嫩生活了八年,沒有學上,在街頭長大,艱難度日,從未睡過真的床,全家人擠睡在地上——也明白為何片中多次出現(xiàn)全家人擁擠睡眠的鏡頭,皆來自真實。Zain因為這部電影獲得一個難民署的注意,已全家移居挪威,終于睡到了真正的床,也開始學讀寫。
而成千上萬在黎巴嫩或巴西貧民窟或美墨邊境“骨肉分離”的孩子,并沒有像Zain那么幸運,依然掙扎在饑餓中、置身于戰(zhàn)爭、政治體系、街頭或父母的暴力之下。Labaki懷孕期間更加留意貝魯特街頭巷尾的窮孩子,他們乞討或作童工為生,她花三年時間調(diào)研,采訪這些流浪孩童,了解他們的境況,讓他們的真實經(jīng)驗說話。她與攝制組在街頭找到Zain,找到敘利亞難民女孩Maysoun。也找到Rahil,那位埃塞俄比亞非法勞工,及嬰兒Yonas(她現(xiàn)實中是女孩)的真正父母,而他們,拍攝之后也真如電影中一樣被逮捕。
因為他們表達自己的真實經(jīng)驗與情感,有頗多現(xiàn)場發(fā)揮,比如Zain追著妹妹Sahar跑那段,他忽然跑起來,全攝制組都跑起來,于是有大段紀錄片般劇烈晃動的手持攝影長鏡頭。實景拍攝,真實人們,所有力求導演不干涉的真實性使得職業(yè)演員出身的Labaki認為自己在片中出現(xiàn)不妥,只給扮演Zain律師的自己幾個簡短鏡頭(依然有點違和感)。影片拍攝六個月,素材五百小時,初剪12小時,花了一年多時間才剪到現(xiàn)在的版本兩個小時,但感覺最后半小時還有剪裁的可能。Labaki與丈夫(也是本片作曲)Khaled Mouzanar抵押了房子才獲得資金拍攝此片。音樂在后半段偶有不克制之嫌,再少點煽情力量會更有力。
《迦百農(nóng)》以法庭戲結構全片令人想起伊朗導演阿巴斯《特寫》;關于這個戰(zhàn)亂中兒童承受成人之罪的令人驚異與心痛的小男孩又令人想起羅西里尼的《德意志零年》?!癈apernaum”(迦百農(nóng))原為圣經(jīng)中一個地名,阿拉伯語意為“混亂”。這些最易受到傷害的孩子怨恨自己為何被帶到這成人制造的人間地獄……這些令歐美觀眾認為匪夷所思的“奇觀”,也被有些影評人批評為“poverty porn”,導演對這種cynicism不以為然,她說:“應該走出你寫批評的咖啡館,到真實世界去看看”----很遺憾,絕大多數(shù)寫批評的人都不會去到貝魯特,看到他們認為慘絕人寰到虛假的“奇觀”真的是那里的日常。真正的Zain認識小女孩12歲被迫結婚或被賣,兒童被強暴、被虐待……這樣的電影,不需要多高深的哲理或技巧,這樣有切膚之痛的題材、這樣真切的關注、這樣并非獵奇的態(tài)度,就值得推薦。當很多人從歐洲視角妖魔化敘利亞難民,我們可以從近乎難民“發(fā)源地”理解他們的苦痛,而身在充當了戰(zhàn)爭災難催化劑的美國的影評人卻鮮有人提到此點,只狹隘地解讀為個體賣慘故事。
《何以為家》真的是部好電影,整個過程如鯁在喉,但是眼淚怎么都落不下來,作為藝術電影干凈利落沒有炫技的手法和矯情的劇情。
有個細節(jié),男主贊恩褲子的logo是美國隊長的盾牌,可是虛擬的超級英雄并不能拯救身為難民,處于國家戰(zhàn)爭中的贊恩。甚至不能解救十一歲就被賣給別人當老婆,又死于生產(chǎn)的薩哈。
監(jiān)獄那一幕,一道門就把這個世界隔開,監(jiān)獄里面全部都是中東和非洲的面容,監(jiān)獄外的慰問團卻全部都是白種人,監(jiān)獄里的中東面孔的msl依舊要禮拜,信仰基督的白種人卻堅信能給這群不同信仰的罪犯帶來快樂。
但是,一些明明看起來很心酸的場景,贊恩怕約納斯跑掉用繩子把他栓在桌角,而這個場景在他不負責任只生不養(yǎng)的原生家庭出現(xiàn)過,贊恩還是逃不過原生家庭的影響。旁邊的三個男的居然在旁邊大笑?整個電影院都是他們?nèi)齻€的笑聲,這三個傻逼的共情能力有多差?
男人帶來的戰(zhàn)爭,男人帶來的生育,男人賣掉的孩子,男人娶了十一歲的女孩兒,還有旁邊的三個傻逼。(只針對電影中的男性和這三個傻逼)
但是值得驕傲的一點,這部電影是一個長的很漂亮的黎巴嫩女導演拍的。
我原以為,印度片里,女性和底層人民生存狀態(tài)之惡劣,已是世所罕有。
我原以為,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無人知曉》,母親拋棄四個孩子,任其自生自滅,已是令人發(fā)指。
卻不想,一部黎巴嫩電影再一次刷新了我的認知——
《何以為家》。
在大陸上映前,它的名字是,《迦百農(nóng)》。
《迦百農(nóng)》在去年和今年,共獲得了11項世界性獎項的提名。
其中,包括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和去年法國戛納金棕櫚獎提名。
影片開頭,一個小男孩狀告自己的父母,理由是——
他們生下了我。
戲劇性的開頭,引出一段令人震驚、憤怒、揪心、難過的往事。
什么樣的深仇大恨,讓小男孩對自己的父母沒有絲毫依戀?
什么樣的經(jīng)歷,讓小男孩成熟到能夠說出這樣冷酷決絕的話?
小男孩贊恩(贊恩 飾)的父母,是從敘利亞逃難來黎巴嫩的無證難民。
也就是,黑戶。
他們沒有收入,卻生下了一大堆孩子。
一家子生活在狹小擁擠而凌亂的公寓。
他們的經(jīng)濟來源,除了賣女兒,就是大兒子贊恩的打工費。
幾個孩子整天游蕩在街頭,贊恩帶著弟弟妹妹賣廉價飲料。
幼小的弟弟經(jīng)常處于無人看管的狀態(tài),在街頭亂轉(zhuǎn),隨時會被車軋死,或被人販子帶走。
贊恩的妹妹薩哈,11歲一發(fā)育就被父母強行賣給了商販。
贊恩無法阻止父母,只能生生看著她被帶走,懷孕,死去。
11歲尚未發(fā)育成熟的身體,根本無法承受懷孕。
贊恩,第一個發(fā)現(xiàn)了薩哈來初潮(女性第一次來例假),第一時間把她藏了起來。
他給薩哈洗干凈內(nèi)褲,脫下自己的T恤給她墊上,又給她買了衛(wèi)生棉。
專業(yè)得就像母親。
可贊恩不是母親,他只是一個13歲小男孩。
卻已經(jīng)是妹妹倚靠的肩膀。
甚至替另一位母親照顧她的小孩。
薩哈也是一樣,她替代母親照顧弟弟。
他們的眼中,都透露出與年齡不協(xié)調(diào)的早熟。
而真正的父母,卻在法庭上向律師發(fā)飆:
“你有什么權利批評我,你有過我這種處境嗎?”
“你一生都不會有這種體會,你也體會不到!”
意思是,因為我夠慘,所以我做的一切都是情有可原的。
“我們是蟲子,不生孩子就沒希望了?!备赣H說得理所當然。
意思是,我生孩子是為了存活,拿孩子當交換物,當賺錢工具。
比如,薩哈被化上濃妝,穿上艷麗暴露的衣服,推到商販面前。
瘦骨嶙峋的小身體露在外面,尚未發(fā)育成熟。
比如,母親勸說父親讓贊恩去上學,是為了他將來能在更高級的地方打工。
“為我們帶回更好的食物?!?/p>
至于上學會減少打工時間,母親說:
“讓他放學后補上就行了?!?/p>
曾經(jīng)有一段話,什么樣的人可以要孩子?
心智成熟,經(jīng)濟良好,獨立,足夠的心理準備,有人幫襯......
林林總總大概有十來條。
茲以為,有三條必須滿足——
心智成熟,經(jīng)濟良好,足夠的心理準備。
贊恩的父母一條都達不到。
自私、貧窮、毫無責任感。
與之相對的,是片中的另一位母親,拉希爾。
雖然她很愛孩子,但理性地說,她并不是一位合格的母親。
她自己是黑戶,還試圖讓她的孩子也一直背著黑戶的陰影活下去。
當她非法掙錢,進了監(jiān)獄,她甚至都不能向警察提起,家中還有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
她根本沒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孩子。
父母,真的是世上最復雜最具有考驗的職業(yè)。
可惜,這個職業(yè)的“準入門檻”一直被人們忽略。
有人說,贊恩的父母和拉希爾都是為戰(zhàn)爭所迫。
薩哈的死也有舊制度的原因在里面——周圍很多女孩都是十幾歲就結婚了。
我倒認為,人這一生起起落落,太多無常。
在有限的選擇空間里,做出正確的決定,是我們唯一能把控的事。
可直到結尾,贊恩的母親都沒有停止生育。
她又懷孕了。
還大言不慚地說:
“你會有一個弟弟或妹妹,
我希望是個女孩,我們叫她薩哈。”
贊恩的回應是:
“我不想再見到你,畜生。”
他向電視節(jié)目和法官表達:
“我希望他們不要再生了。”
但,這可能么?
看著那些空鏡頭,垃圾成堆的街景,破敗的房屋景,屋里如同行尸走肉躺在床上的人。
我只感到,他們深陷無望。
《何以為家》里的大多數(shù)劇情,都是贊恩的飾演者,贊恩的真實經(jīng)歷。
現(xiàn)實中,贊恩已經(jīng)被送到國外,接受教育,開始了新的生活。
走之前,他面對鏡頭,終于第一次露出了笑容。
原來,他和其他孩子,并無半分分別啊。
(首發(fā)于 今日頭條號:天涯小鳥movie)
【B】一些場景臺詞的表現(xiàn)過分激烈和直接,尤其是最后借小男孩之口的控訴。但仍是一次非常打動人的現(xiàn)實主義,尤其喜歡摩天輪的意象,上一秒zain飛到頂端,看見海平線和晚霞,眼前是希冀中的美好天堂,下一秒落入凡間,嘈雜襲來,耳邊處處瘡痍。
在這里,女孩是一種商品,可以換錢;男孩是一種工具,負責養(yǎng)家糊口、照顧更小的小孩。父母只管生,不管養(yǎng),將孩子當做搖錢樹和免費勞動力。他們不但不能給孩子帶來快樂,只會給他們帶來苦難和折磨?,F(xiàn)在做什么都要考證,做父母卻不需要考證。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配當父母,也并不是生了孩子就自動成為媽媽。他們只圖一時的快活,讓孩子跟著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一起受苦,他們根本不配做父母。如果不能給予孩子幸福,當初就不應該把他們生下來。他們是你的孩子,但他們更是他們自己,他們有自己的人格和思想,不應該被虐待,更不應該被販賣。父母有管教孩子的義務,孩子也有權利將父母告上法庭。贊恩什么都不要,他只要父母別再生了。因為一個人在還沒有學會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父母之前,Ta不配擁有孩子,更不配當爸爸(媽媽)。
《迦百農(nóng)》既是尖銳的,又是柔軟的。一方面它尖銳地指出了黎巴嫩社會中現(xiàn)存的諸多問題,例如敘利亞難民涌入、底層人民泛濫生育、兒童受教育權得不到保證等等;另一方面,它還帶有女性導演獨特的柔軟與細膩,極具人文主義關懷。在影片中,這個曾經(jīng)有神跡降臨的迦百農(nóng),卻生活著一群廉價販賣孩子童貞的父母,這里沒有善惡的觀念,只有為了生存不斷被異化的人群。他們貧困,但真正擺在他們面前的困境是無法擺脫貧困——他們深陷于這樣的漩渦。導演以女性的視角切入“耶穌之城”的陰暗面,以新現(xiàn)實主義手法(啟用非專業(yè)演員等)展現(xiàn)這里的一切?,F(xiàn)實中的Zein因為這部電影得到了新的生活,可那里還有千千萬萬的Zein在街頭賣著劣質(zhì)的自制飲料。只要世界上還存在著“迦百農(nóng)”,這部電影就不會過時,它會是雋永的。
最后一幕定格在Zain的笑容上,那么可愛那么天真,那一刻我只想贊美,又一部偉大的電影誕生了。現(xiàn)實已經(jīng)如此難以想象般地殘酷,我們還憑什么責怪它煽情!是啊,為人父母是一種能力,雖說具不具備沒人說了算,但人性良知,若要不辜負一個生命該有多難。無奈與痛苦被放得很大很真切,但不止于絕望。
十年前看Caramel開始一直關注的導演,陸續(xù)聽她先生寫的原聲,看她演的法國電影,直到Capharnaum入圍此次戛納主競賽,成為個人List上最期待的影片。十年不見,當初所有的靈氣聰明仍在,鏡頭卻越發(fā)冷靜干凈。結局處的回暖,是殘酷現(xiàn)實里女導演留有的慈悲。
在歐陸人民面前,中東這樣的超級人道主義災難本身就是淚點滿滿。這樣的題材如果是紀錄片會更具力量,但想想如此年紀的男主及孩童們居然可以“演繹”得如此逼近現(xiàn)實,女導演的確強大。另外強烈抄送國內(nèi)逼婚逼生一族。
最后的笑,之于我們大眾,本應平凡不過;之于這部影片,卻是格格不入。這也是部超級英雄電影,一個在亂世底層頑強掙扎,救妹妹、當保姆的小小蟑螂俠。#21st SIFF#
從一句話的簡介 就直擊心靈 再到120分鐘完整故事 一直受到著沖擊與震撼。 三個看片小伙伴 開篇就哭的稀里嘩啦 結束 已經(jīng)泣不成聲 真的是一部還沒看完就想讓全世界去看的電影。那句在法院上12歲的小ZEIN的發(fā)言:我要控訴父母生下我。我想讓那些無法養(yǎng)活孩子的父母 不要生下孩子。
最喜歡那個男配角,一歲的孩子約納斯。每當有音樂響起,這孩子總要試圖扭起來!
人類究竟為什么對生育有這么大的執(zhí)念?
太虐了,比《羅馬》《小偷家族》還要虐好幾倍吧。“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真是全世界的通病,對于不配為人父母的那些人,與其辯護自己為養(yǎng)活孩子付出一切,不如少花點錢給自己買盒避孕套。
愿世上的每個人凡被生下,皆有人疼,有人愛。
“你兒子一出生就死了…他并不存在,連番茄醬都有日期和保質(zhì)期,你兒子什么都沒有。”人生就像狗屎,比鞋還臟?!吧系蹔Z走我們一部分,必會還給我們另外一部分”。2018版《烏龜也會飛》+《佛羅里達樂園》+《無人知曉》…“- 你弟弟皮膚為什么這么黑?- 我媽媽懷孕時咖啡喝多了” 冷漠的生活無法歡愉?!巴炼浜腿鸬淠膫€好呢?是我的話,想送你去月球” #豆瓣標記第4000部電影#
這才是能跟李滄東PK的啊,其他都夠不到。
沒有能力的夫妻真的不要生小孩了,小孩子何其無辜。片子里的小男孩太讓人心疼了,尤其是影片最后那一笑,看得人心酸。
窮人可以生孩子,愚昧的人不要生孩子
見過游樂園女神被扒光,洗過沾了鮮血的衣服,聽過蜘蛛俠變成蟑螂俠的傳聞。才知道美麗會變丑陋,純凈會變臟臭,英雄泯然眾人,自己卻無能為力。把童貞交給世界,用匕首刺穿丑陋,靠起訴狀告父母,擠笑臉嘲弄命運。贊恩把嬰兒交給男人,才明白自己誰都保護不了。他就站在破敗的街角,仿佛人生走到盡頭。
孩子,你做了爸爸,你做了媽媽,你也做了替萬千與你一樣的人鳴不平的英雄,但你唯獨沒有做過你的本分——一個孩子。孩子,于你,這世界是該享樂的,生活之苦,是該被那個叫父母的人默默承受,不該像現(xiàn)在這樣顛倒著的,你太小,除了哭,你沒有與這世界對抗的武器,但,分明連上天都哭了,你為什么從不愿使出這個武器呢?孩子,你是上帝派來的上帝吧,你頭戴光環(huán),普照苦難,渡人卻無法渡己,而你的表現(xiàn)卻令人揪心:你好像早都知道才故意來的。孩子,我剛剛知道,迦百農(nóng)是圣經(jīng)中耶穌曾傳道的地方,你不用害怕,到達這里的憑證是要經(jīng)歷這世上最痛的苦難,而你,其實早已獲得了這個資格……God Bless every child
努力掙錢好好讀書,不要窮到只會做愛生小孩(邊看邊罵《審判日》,比《審判日》更《審判日》)
拍給生育癌看的。我就不說賣慘了,因為是真慘。善良而倔強的敘利亞小男孩,默默把全世界扛在瘦弱的肩上,拖著生活往前走。最后他露出全片唯一一個微笑我一下就淚奔了。孩子永遠是我的軟肋,我給你五星還不行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