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聊聊第二集:Come on!只是一場show!
看到女主角手腕上的紗布,我以為這是苦情戲;再看到她狂奔在一個人人舉止怪異的大街上被追殺,我以為這是恐怖片;再看到身穿小迷彩的女2帶著女主去搗毀發(fā)射器,我以為這是科幻片;最后大幕揭開人人都是演員并以此戲弄犯罪的女主,我終于恍然大悟:原來是真人秀的劇情片!
這個詭譎的世界里,所有人都是知情者,唯獨主角毫不知情——這是《楚門的世界》的舊腳本。只是相比15年前的那部電影,這集《白熊》里的圍觀者并未一起坐在酒吧里望著電視,而是人人手捧一部手機自媒體,進行自己獨家的實況轉(zhuǎn)播。圍觀演員的角色也發(fā)生了變化,從謹小慎微的路人變成了近距離的恐懼施加者,但無一例外的是,這群人都讓主角成功做到了崩潰。
相比最后楚門的出走,這集最殘忍之處在于,女主角掉入了酷肖的循環(huán)。今天剛剛看完了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開篇便探討了生命的永恒輪回。如果說生命只有一次不再反復,似影子一般,那么它就了無分量。如果女主角在謀殺了嬰兒之后像她的未婚夫一樣干脆地了斷自己,責任就在輕忽的死亡中終結(jié)。但是人們卻用高超的科技將她拴在輪回的軌道上,植入恐懼,消除記憶,再繼續(xù)植入,那么女主角便在一遍遍負罪的重復中被最沉重的負擔壓垮(好吧,鹵煮聽到她殺豬一般的吼叫真是嚇尿了)。
是消費主義把女主角推入循環(huán)漩渦的嗎?可是沒有人因此牟利。是娛樂主義干的嗎?可是沒有群體狂歡。所有充當圍觀者的演員們都抱著誠摯的心理,他們質(zhì)樸的笑容都只是為了“懲惡揚善”。我想,恰恰是“善”造就了酷刑,而科技充其量只是刑具。
突然間我意識到,黑鏡只是人類人性異化的一個幫兇。從第一季開始,黑鏡是眾人圍觀首相與豬ML而娛樂至死的幫兇、是少女成為艷星而消費至死的幫兇、是夫妻情感破裂而質(zhì)疑至死的幫兇、是少女失去男友聊以自慰而智能至死的幫兇。始終不變的都是我們的劣性——獵奇。每個人卑劣的初衷如稻草一般,最終壓垮了自己。剛開始,人人都只是想“看一眼”“聽一下”“感受一下”,在科技的推波助瀾下,終于自食其果。
也許《白熊》的一開始,人人都只是想體驗一下懲罰的快感,而他們沒有料到的是,自己也掉入了另一種循環(huán)的圈套。演員們一遍遍走回高處的房屋、踏進汽車、穿上小迷彩,他們自己的生命之輕便也流失掉了,一遍遍用黑鏡窺伺著自己殘酷無趣的生活。
2 ) 【E03】獨立有時比自由更重要
1.
--So any decision that has to be made,any policy,we just put it online.Let the
people vote,thumbs up,thumbs down.The majority wins.That's a democracy.
--So's YouTube,and I don't know if you've seen it,but the most popular video,is a
dog farting the theme tune to Happy Days.
--Well,today it's Waldo.
--No.It's still the dog.
這是黑鏡E03The Waldo Moment里我印象最深的對話。
人人都有一顆八卦的心,人人都有低俗需求。比起真正推動社會的議題,人們更愿意關(guān)注的是八卦、丑聞(尤其是性)等等。而后者,也正是網(wǎng)絡(luò)上最熱門的話題。即使是嚴肅的話題,流傳最廣的版本,也往往是調(diào)侃嘲諷的段子。
Waldo大受歡迎,并不是他有多犀利深刻的見解,而是他能用幽默的大粗話去攻擊社會上的得勢群體(片中即政客),正是他的粗俗和攻擊性迎合了觀眾。
我想,這也是人性最真實的一部分。再有邏輯的辯論,也不如一句羊駝來得痛快。反思生活觀察社會的帖子,遠不如毀三觀的我和弟弟滾床單了熱門。
并不是說這些都不好,只是說,這就是網(wǎng)絡(luò)時代的特質(zhì),娛樂、輕松,再加一點諷刺攻擊。這里有海量資訊,有一切刺激多巴胺元素,有一定的言論自由,有部分真相,但是在這里追求民主追求深度,只是一個美好的夢想。
2.
Waldo大呼“Don't vote for me!”,卻在人群的笑聲中被毆打,Waldo的扮演者被迅速替換。
是愚蠢的大多數(shù)嗎?不,只是不愿思考、自由卻不獨立的大多數(shù)。
人既有“低俗”的需求,也會自控和反思。前者給人欲望和生命力,后者讓人區(qū)別于動物。有的人“低俗”久了,麻木地只會大笑和大罵。有的人喜歡“低俗”,但也從不放棄思考的機會,關(guān)注社會并努力讓它變好一點點。
劇中貌似無立場的Waldo最后被操縱,被打造成“the perfect assassin”、“a global political-entertainment product”,既能無形地灌輸觀點,又能大賺一筆。
再客觀、再中立的媒體,也無法避免其固有立場(Waldo抵觸政治,也是政治立場)。新聞資訊從題材內(nèi)容的選擇,到字數(shù)篇幅時間的裁定,都是一次次主觀的判斷。你能看到的,是篩選過的信息,是真實的一部分。
在發(fā)表意見前,問問自己,究竟是你的觀點,還是哪里讀到的觀點?是不是你已經(jīng)習慣于在有自己的想法前,先看看別人的想法?要知道,比起自己寫評論,簡單地轉(zhuǎn)發(fā)推薦和最右是最輕松的做法。
不要急著肯定,急著否定,急著判斷,急著站到某個陣營,不盲目相信權(quán)威,不依賴大多數(shù)的判斷,多聽多看多想。比起自由,有時候獨立更重要,就像胡適曾經(jīng)說過的“自由是針對外面束縛而言的,獨立是你們自己的事,給你自由而不獨立,仍是奴隸?!?br>
3 ) S0E02 作為公共景觀的媒介審判
第二集編劇感覺蠻神的。
這集背后的隱喻主要是圍繞媒介審判展開的。后20分鐘直接深度挖到另外一個程度。
前20分鐘:
Hunters象征媒體,拍照的游客象征著如今媒介環(huán)境中所存在的各路看客。這一段不太難理解。
1. Hunter一路對于新聞事件中所涉及的報道對象窮追猛打,尤其是馬頭女手中的電鋸活生生地讓我想起來在電視記者手里拿的話筒。編劇很明顯對于這種現(xiàn)象本身是反感的,甚至覺得這種行為是極度畸形甚至變態(tài)的。所以就出現(xiàn)了中年男人拿著電鉆要xx女主的鏡頭。
2.大眾媒體、司法體系本身在這一類(虐殺女童)案件中也難以保持客觀中立的態(tài)度,對于被告人本人的表述無視,而媒體在評價女主的申辯時直接斥為狡辯。而被告人對于自己行為的辯護是合法且合理的
3. 各路看客對于新聞報道所涉及對象的感受熟視無睹。當女主高喊HELP ME HELP ME的時候,依舊在拍攝不幫忙。而且他們對于事實的真相本身并不關(guān)心,而是裹挾著自己的情緒做一個圍觀者,激動時用言語作為武器(在這集里女主游街時砸向車的各種亂七八糟的東西可以視為其象征)進行攻擊。
4. 這種大眾傳播的麻痹功能并不是什么新鮮玩意。社會公眾表面上言語的參與代替了實質(zhì)上的社會參與,表面上更為積極參與的背后實質(zhì)上是更為冷漠的心態(tài)。編劇尤其強調(diào)手機,暗里有一種很悲觀的心態(tài)。科技發(fā)展、技術(shù)進步實際上是讓這種麻痹作用更為嚴重,而本應(yīng)嚴肅的司法審判成為了一種娛樂形式。
(讓我吐槽搜索....搜索花了100多分鐘想表達的,黑鏡20分鐘就表達完了)
——————————————————————————————
最后20分鐘,尤其是白熊正義公園的出現(xiàn)真心牛13
前20分鐘所展現(xiàn)的所有情節(jié)實際上都只是白熊正義公園的daily routine,媒介審判成為了White Bear的一個公共景觀。在這個公共景觀是由四方共同完成的:公園管理者、無聊地演員、苦逼的女主、蛋疼的游客。
審判活動成為一種公共景觀這個問題,在??隆兑?guī)誡與懲罰》里就已經(jīng)分析過了(= =所以說??率莻€聰明的男人...),這集碉堡的地方就在于告訴大家:嘿嘿,媒介審判也是一種公共景觀,我們不能單純批評下媒體和受眾就了事,而要看到背后的權(quán)力關(guān)系。
公園管理者象征著現(xiàn)實中掌握社會權(quán)力、把控意識形態(tài)的一方。把媒介審判改造成公共景觀,以此牟利、把自己塑造成絕對的正確方。他們還把握著話語權(quán),整個案件的描述、細節(jié)實際上都是以他們的為準。他們還設(shè)定了一些規(guī)則,要求所有游客遵守。這種公共景觀的操控背后隱藏著意識形態(tài)的滲透.....對比現(xiàn)代媒介環(huán)境....呵呵呵
苦逼的女主,有沒有殺小女孩都不能確定。但是,她還是如囚犯一樣,是完全不存在自由意識的,每天都要被迫上演同樣戲碼,成為公園管理者的工具。
演員象征著現(xiàn)實生活的媒體,自覺地參與到這種公共景觀當中。
觀眾象征著普羅大眾,他們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參與到這種公共景觀當中,他們既是參觀者又是演員。他們還是公園管理者真正利益的來源(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他們還必須遵循公園管理者的規(guī)則和控制(最后提到的監(jiān)視攝像頭)。
這四方的互動實際上表現(xiàn)了媒介審判作為一種公共景觀在社會生活中存在的一種模式,以及之間的權(quán)力關(guān)系。
哎,以前都沒有反映過來,媒介審判也可以是一種公共景觀= =
有人覺得和楚門的世界像= =還真蠻像的....不過楚門的世界更關(guān)注楚門內(nèi)心的掙扎以及與制片人兩方的互動,楚門和觀眾(第三方)并不存在直接互動。如果編劇是意識到媒介審判是公共景觀編的還蠻神的,要是是本來想copy下楚門的世界.....祝他們幸福。嗯
半夜三更果然說話沒有邏輯
4 ) 《黑鏡二》:三種死亡
人先天具有生產(chǎn)意義的強迫性傾向,哪怕是在面對三個不同人物、不同背景和不同主題的故事的時候??此扑缮⒌呐帕薪M合也會具有一種意義一致性的誘惑,使我們充滿好奇的發(fā)問:為什么有且只有三集?為什么它們以這樣的順序排列?或者更直接的,為什么它們可以被歸納入同樣一個名字下面?對于《黑鏡》這部有后現(xiàn)代氣質(zhì)的迷你劇而言,這樣的追問尤其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拋棄了現(xiàn)代性的、對于具體內(nèi)容的細碎糾結(jié),懸置了基于所指進行的引申意義的無效努力,而直接指向符號的邏輯與能指的邏輯。
在《黑鏡》第二季中,第一集和第三集的基本對立是顯而易見的:在第一集中,我們看到男主人公真實的死去,然后以一種虛擬的方式復活(高科技造就的仿真機器人,能夠極其逼真地模仿男主人公生前的思維習慣和語言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維系其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際關(guān)系與歷史痕跡);而在第三集中,我們看到男主人公真實的活著(在影片結(jié)尾的黑夜中他雖然孤獨、但依然是一個鮮活的生命),但卻以一種虛擬的方式死去(他的心血——卡通形象Waldo——已經(jīng)被奪走,他喪失了自己的符號價值,失去了自己的聲音,成為黑夜里的幽魂)。這一對立的內(nèi)在張力體現(xiàn)在:虛擬的活著比真實的活著更真實。對第一集的女主人公來說,虛擬機器人不僅提供了真實、乃至超現(xiàn)實的肉體感受,而且也提供了情感的慰藉和交流的可能,而對于第三集的男主人公而言,他的全部真實生活只不過是躲在卡通形象Waldo背后替他說話,而沒有表達真實自我的機會。他創(chuàng)造出一個卡通符號,成為它,最后被卡通符號所吞沒。同樣,我們也不得不說,虛擬的死亡比真實的死亡更真實。在后現(xiàn)代生活中,主體的真正價值不過是在社會網(wǎng)絡(luò)中激蕩的意義效果,而早已抽離了其本身內(nèi)在的物質(zhì)屬性。當?shù)谌哪兄魅斯珡囊饬x的能指鏈條中剝落下來成為孤獨的一環(huán)時,他在符號層面上真正死亡了。
第一集和第三集在對立之外的一致性,表現(xiàn)了后現(xiàn)代對于符號象征性功能的奇妙倒置。齊澤克所引述的關(guān)于“國王的兩個身體”的悖論——國王的身體是崇高的、非物質(zhì)的、神圣的符號和屈從于腐敗和換代循環(huán)的世俗的肉體的結(jié)合,它存在于這樣讓人好奇的事實之中,一旦一個人充當了國王,它日常普通的特性就經(jīng)由一種實體性改變而成為了一個魅力的客體——在后現(xiàn)代政治生活中已經(jīng)全然失效。在第一集中,作為主人公社會存在的象征符號不僅不是崇高的、超現(xiàn)實的,反而是膚淺和世俗的。虛擬機器人是一個完美的自我映像,但它永遠不可能與自我完全一致——反射作為一種重新標記,自己本身總是已經(jīng)是一種多余的標記。它只能以一種扭曲的、移位的方式進行自我反映。女主人公很快就厭倦了機器人死板僵硬的模仿,她所期待的是看到模仿的失敗之處,是重新標記的空白之處,是符號機體上可能出現(xiàn)的、轉(zhuǎn)瞬即逝的人性光輝。在第三集中,Waldo,一個虛擬卡通形象,“is not real”,“he doesn't stand for anything”,它只會污言穢語,插科打諢,和民主政治的高貴氣質(zhì)沾不上邊。但正如主人公老板所言“he is not real ,but he is realer than all the others”, “he doesn't stand for anything, but at least he doesn't pretend to”。 在意義平面化和缺乏深度的時代,真正嚴肅的態(tài)度恰恰是嘲笑一切嚴肅的態(tài)度。虛擬機器人究竟缺少什么?Waldo又代表什么?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又要使用那個用濫了的術(shù)語“沒有所指的能指”來回答呢?在這里是主人能指S1在持續(xù)補充著能指鏈S2,而這難道不恰恰是因為它不指代任何所指,才使它成為所有其它能指的代表嗎?
最后我們回到第二集,“白熊”這一集在整部迷你劇中無疑激發(fā)起觀眾最強烈的情感共鳴。這種沖擊完全可以理解:如果說第一集和第三集是關(guān)于兩種死亡的寓言,前者是肉體的死亡,后者是符號的死亡。那么第二集恰如它的位置所證明的一樣,處于兩種死亡之間。這里我們又要回到齊澤克對黑格爾“否定之否定”的繁瑣解釋——第一種死亡試圖否定對象的直觀性,從而毫無察覺地走向了自身的對立面成為了對象的他者;而第二種死亡不僅否定對象,也必須否定對象所暗示的相互作用的系統(tǒng),從而否定一個完整的統(tǒng)一體。第一集是第一種死亡,主人公自己死了,但在世界上還活著;第三集是第二種死亡,主人公在世界上死了,雖然他自己還活著。而第二集則是一個無盡循環(huán)的悲慘過程——主人公一次又一次在世界上死去,但同時一次又一次作為自己活過來。這種不斷死亡但卻不死的形象,一直是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永恒主題,如果我們回憶當一部關(guān)于異形的電影被稱為《普羅米修斯》時,這個直接的共同點——活死人形象——難道還不明顯嗎?超越死亡的生命既是不死的物體,也是被象征秩序剝奪支持的生命。對這一集的解讀,需要在智識層面上抵制所謂“對死刑犯的人道主義關(guān)懷”或者“娛樂至死”這種膚淺觀點,而必須看到一個真實的主體是如何產(chǎn)生的——殺死她恰恰是唯一賦予她一致性的行為。我們的整體社會是如此緊密地圍繞著這種“抵制符號化的剩余”而運作的,以至于女主人公的永久死亡或者永久得救,都會使我們失去一切。
所以為什么這部迷你劇叫“黑鏡”,羅德夫?加謝《鏡子的錫箔》(The Tain of The Mirror)一書的書名提供了一個答案:當鏡子去除它光亮的反射面后,我們看到的是它黑色的背面。錫箔既是反射的可能性,也是反射的局限性?!逗阽R》因此是一個關(guān)于反射的悖論:沒有主體能通過自己看到自己,只能通過在他者中對自我進行復制才能指代自我。這種復制是不完美的(第一集),但卻是必須的(第二集),甚至是主體存在的唯一方式(第三集)。每一種復制也意味著一種死亡,任何熟悉拉康的讀者都知道它們的名字。
5 ) 愛若是模擬的景觀
完美詮釋Guy Debord的書《景觀社會》里面的一句預言:只有當人們被分離時(這里被推向極端案例——愛人的死亡),技術(shù)制造的景觀幻象才被用來將人們重新聯(lián)結(jié)。而這種聯(lián)結(jié)一方面歸根結(jié)底是一種模擬,因為無法取代真正的聯(lián)結(jié)(人類的愛),卻惡化了真正的人際關(guān)系紐帶,比如女主得到人偶之后不再需要聯(lián)系她的閨蜜。 影片的最后給了一個積極的結(jié)局,邏輯上其實是寄希望于人類意志上對上癮的控制。其實整個影片中人偶就是一個極端化的上癮機制——無法再帶來快樂的滿足卻無法戒掉。最后所謂的每周末可以團聚“過癮”一次,其實就像是我小時候那種節(jié)制兒童打電子游戲的邏輯。我覺得整個劇情之所以要安排懷孕這個內(nèi)容也是為了讓小孩成為新的可能的寄托,從而讓女主角最后“解毒”變得略微合理。 可是大家想一下,那些沒有小孩寄托的人,還有別的希望么,恐怕除了一直依賴人偶脫離整個真正的人際關(guān)系沒有別的機會了。
反觀現(xiàn)實社會,非極端案例,所有針對大都市宅男宅女開發(fā)的產(chǎn)品——游戲,肥皂劇,真人秀,在線娛樂,通過成為他們的公共話題的愛好,聯(lián)結(jié)他們,然而代價是將真正人際間的社交活動擠壓為零。同樣是虛擬的溝通取代真正的溝通。
最后,如果我們將劇中的極端案例推向更加極端:如果女主Martha的不適只是因為人偶技術(shù)不成熟,無法做到和人類一模一樣。那么,若如Guy Debord在書中的預言,景觀的制造最終目的是制造更炫目的景觀,也許有一天人偶的真實度能夠無限逼近Martha死去的愛人,甚至繼續(xù)隨著之后的相處繼續(xù)進化發(fā)展出性格和樣貌隨時光的成熟變化。是不是完美了呢? 然而新的問題是,我們?nèi)绾螌Υ鎸嵢祟惖娜穗H關(guān)系呢,你還會珍惜你和真正愛人的關(guān)系么? 如果你離開我了,我只要花錢再造一個你不就可以了?
景觀真正無法取代的是真實的不完美性。
6 ) 【評黑鏡S02《白熊》】 (02.27更新,結(jié)語)
毫不夸張地講,黑鏡第二季的第二集,是我在看《黑鏡》系列以來,認為最恐怖的一集。無論哪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敢掉以輕心,心情隨著女主代入,跌宕起伏。
影片的開頭,女主在混沌和失憶中醒來,跌跌撞撞走出門去,很久才發(fā)現(xiàn)其他的人,但這些人無一例外手中都拿著手機或相機進行拍攝,明明像是在關(guān)心她的一舉一動,但是除了舉著機器拍攝便無任何反應(yīng)。這樣的情節(jié)令人摸不清頭緒,我想,估計這次是諷刺圍觀現(xiàn)象,于是,發(fā)生在我國的種種冷漠圍觀事件開始在腦中上演,好的,繼續(xù)觀影不語。
第一個沖突發(fā)生在女主為了躲避槍擊沖進店里躲藏,槍手膽大又囂張,一路橫沖直撞又敲破店面玻璃,女主驚慌失措,這時帥氣女店員立馬變成俠女,英姿颯爽帶領(lǐng)女主逃跑,過程中男店員為了拖住槍手被擊倒,女店員榮升為女伴,成了女主的生存依靠。女伴告訴女主,這個城市的人都被一個稱為“White Bear”的標志催了眠,只有看客和殺手,而這場旅程的唯一目標就是躲開看客,遠離殺手,這樣才能生存。
第二個沖突發(fā)生在大漢司機救了二女驅(qū)車停在樹林中閑聊時,魔術(shù)般地掏出一桿槍,緊張又一次襲來,并且更加強烈。大漢威脅二女來到一片林地,女主發(fā)現(xiàn)這里遍布絞刑架和尸體,又一次嚇傻,除了哭啼著服從之外,沒有任何辦法。其間女伴逃走,大漢發(fā)怒,準備用各種手段折磨女主(這一段有著極其強烈的代入感,整個人的心情隨著女主恐懼而不安,不禁佩服這些英國演員的強大演技),這時女伴適時出現(xiàn),給了大漢致命一擊,升級為女英雄。
女英雄帶著女主逃跑,并準備實施毀滅白熊計劃,途中女主記憶碎片頻頻發(fā)作,但最終無果。兩人到了機關(guān)深處,正準備實施計劃時,槍手又一次到來,扭打中女英雄中彈,女主慌亂中拿到一把槍,緊急之下射向槍手。
此時三觀重新刷新。
這槍嘭出一團彩花,機關(guān)的場景也隨即開始切換,露出了白花花的觀眾席,女槍手摘下面具,女英雄原地站起,照著觀眾們鞠躬,微笑。原來是在演戲,我松了一口氣,但隨之而來的問題又讓心重新懸起,那么女主是來干嘛的?接下來的解析,很清晰,也很殘酷,女主眼前的巨幕告訴了她和我們一切。女主的男友綁架并虐殺了一名女童,男友在服刑前自殺,而將虐殺過程全程拍下的女主則成了公憤的發(fā)泄口。國家成立了“白熊正義公園”,這里上演著一次又一次的“女主逃生記”,曾經(jīng)身為拍攝者的她如今是一輪又一輪的被拍攝者,一回回地被消除記憶,一次次的慌亂逃生并被站在樓上、玻璃外的游客像觀賞動物一般地拍攝、圍觀,周而復始,永無盡頭。
而我們最后看到的,是關(guān)在房間里被迫看著自己“作品”的女主痛不欲生的表情,聽到的,是她慘痛的嚎啕大哭,然而30分鐘之后,記憶幾乎再次消失,新的一天即將開始,等待她的,卻是新一輪的折磨。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因觸犯眾神,被懲罰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而由于那巨石太重,每每未上山頂就又滾下山去,前功盡棄,于是他就不斷重復、永無止境地做這件事——諸神認為再也沒有比進行這種無效無望的勞動更為嚴厲的懲罰了。
看完之后心里憋得難受,但又是種享受,這種壓抑只能在看《黑鏡》系列的時候才得以感受。
對于女主,這種方式實在是最殘忍的懲罰。首先,嚴格意義來講,失憶醒來后的女主,本就不是原來的那個她了。迷茫,慌亂,狼狽又孤獨無助,因此才會這樣依賴著女伴,失憶的她像個初臨人世的嬰兒,被迫接受著一波又一波的打擊,最終面對世人的蔑視與憤怒,無言以對,唯一能夠說出的句子就是“Please kill me…”,但是人們不可能滿足她這一要求,為什么?因為她冷冷圍觀而無作為,因為她實在罪孽深重。
但是人們似乎忘了,當他們在責罰女主當初面對虐殺無動于衷的同時,他們自己是不是也無動于衷地在進行虐殺呢?這種懲罰行為無異于一百倍的“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不禁想到前段時間被炒上風口浪尖的虐童女教師顏艷紅,那張舉世驚人的虐童照片風靡國內(nèi)外各大媒體,響應(yīng)起罵聲一片,不久就引來各種人肉與毒罵,一時間成了人們聊天話題中的惡魔。各媒體絡(luò)繹不絕地圍堵在她家門口,長筒大炮對準著她拍攝,來自網(wǎng)絡(luò)的公憤更是鋪天蓋地,當然,來自人群中的這些憤怒完全是可以理解的,正如片中那些對女主及男友的所作所為深痛惡覺的人。事后有記者采訪顏艷紅,問她此時作何感受,她痛哭著說:“我已經(jīng)知道錯了,為什么還有這么多的人不肯放過我?!边@樣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
而今時今日,我無意重就虐童事件而發(fā)表看法,而是這個影片引起了我的思考,面對此類事件,到底應(yīng)當給予何種程度的懲罰?是包庇縱容,還是判處終身監(jiān)禁,是讓她眾生在道德攻擊下抬不起頭,還是建立一個“正義公園”來一遍又一遍地重復絕望而可笑的“逃生記”?
或許永遠也沒有令所有人都能滿意的答案。
前幾天看到一句話:“世界不會被罪人毀滅,卻會毀于那些眼看罪惡上演而無動于衷的人?!倍覂H僅只是希望,當罪人最后置身于殘酷的絞刑架上時,仍然有人能夠為他們真心誠意地祈禱,像《安徒生童話》里那位踩著面包走的小女孩,最后因自己的惡行淪入殘酷的地獄時,仍有個聽到她遭遇的小女孩為她留下善良的眼淚。
概括言之,影片開始像《穆赫蘭道》,而后像《迷霧》,稍后成了《電鋸驚魂》,接著恍然大悟原來是《楚門的世界》,而末尾,則是《恐怖游輪》。
然而短短的42分鐘,濃縮了這么多的精彩而又令人毛骨悚然,神劇這一稱號,絕對是當之無愧。
——————————————2013/02/27分割線————————————————
黑鏡第二季全部看完,感觸頗深,急急將心中所想寫下,聊以分享,愿多多指教。
沒錯,黑鏡系列,我們從頭到尾看到的都是赤裸裸的科技,無數(shù)見過的或是沒見過的,高端的,神奇的,令人驚羨的科技。從Youtube到Twitter,從記憶芯片到人工智能,從記憶消除工具到操縱型卡通形象,黑鏡裹著科技的外衣,帶領(lǐng)我們領(lǐng)略一個又一個發(fā)人深省的故事。
但除此之外呢?如果說科技是外衣,那么剝開這層外衣后,又剩下什么呢?
是我們赤裸裸的人性。
君不見在科技的外衣下,包裹的都是我們百分百的思念、悲傷、憤怒、冷漠、獵奇和欲望。
人工智能,寄托的是我們對逝者深深的不舍與愛戀,不愿相信你已離開,而不得不再塑造出一個你來減輕痛苦;白熊公園,消費的是我們對罪犯的憤怒與鄙夷,朝游行的罪犯扔雞蛋,是想證明自己代表著正義,而堅決與罪惡撇清關(guān)系;Waldo,承載的是民眾的獵奇,那只藍色的熊,與政客公然叫板,開黃腔,說出了千萬民眾想說而不敢說的話,因此民眾抱著好奇的心理投它的票,看它到底能鬧多大。像引誘著小孩子罵別人的大人,孩子罵得越好越能讓大人捧腹大笑,笑完后大人說與我無關(guān),這可是他自己說的。我相信其實民眾心里也很明白,Waldo參政充其量只是一個噱頭,倘若那只藍熊真的當上了議員,或許會出來更多反對的聲音:沒人會認為那只熊在政治上將有哪些真正的作為。
黑鏡黑鏡,那些有著黑色屏幕的冰冷的科技產(chǎn)品,說是放大鏡也好,說是照妖鏡也好,其實從來都只是一面鏡子。把民眾的惡趣味放大一萬倍,就能逼首相F豬,把民眾的冷漠與憤怒放大一萬倍,就能建“白熊正義公園”。藝術(shù)高于生活,但也源于生活。看似可怕荒誕的情節(jié),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早有伏筆。
或許我們最應(yīng)該反省的,不是黑鏡改變了什么,而是黑鏡反射出了什么。
我們依然是我們。
其實相比第一季的聳動我偏愛第二季呢,并未完全從現(xiàn)實中抽離出來玩概念,實則溫柔地殺死你?,F(xiàn)代性有時候殘酷到讓人怎么也抓不住生活的實感,過度依賴社交網(wǎng)絡(luò)的自己其實也是live in the cloud吧,恍惚中我覺得自己說的話所花費的時間就是在復制粘貼,多可悲。(201看到哭啊我真是弱爆了
我喜歡第二季第一集。我想讓失去的人回來。
額 我需要一個志玲版的。。。
麻煩把第一集里所有電子產(chǎn)品都打包:那個超薄手機、超薄筆記本、觸屏式電子繪畫工作臺…另外,再給我來一棟那樣的英國鄉(xiāng)村老磚房,和一個留胡子版的阿德里安.布勞迪。謝謝,一共多少錢?
去年被第一季第一集深深的震撼了,今年的第二季相比去年變得溫和了許多,每一集的創(chuàng)意雖然依舊很正點,單獨展開都能拍一部不錯的小電影,但都沒有往更加極點的方向發(fā)展,祈禱明年的第三季可以超越首播集那座高山吧?!铩铩铩?/p>
去世的人的“東西”都放在閣樓上……不知道呆在閣樓上的人工智能會不會寂寞(?﹏?)
第一個故事:女主角無法和模擬自己男朋友的人工智能好好過日子,很大一部分是程序沒編好導致的吧,宅男程序員們實在是太不懂得感情了。第二個故事:把懲罰虐童罪犯當成每日娛樂活動,人內(nèi)心的攻擊性總是要找一個渠道發(fā)泄,與其以道德的名義懲罰別人,不如多來點足球這種無害而有趣的活動。
人類的未來究竟會走向何方?生存還是毀滅,進化抑或消亡。隨著物質(zhì)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這個問題的答案也似乎愈發(fā)明朗。科技讓人類逐漸失去生命的華彩,人性在冰冷的機械時代里早已黯淡無光。所謂的現(xiàn)代文明不過是燃燒未來的虛空假象,我們始終在作繭自縛的道路上奔走匆忙。
今晚連著看完三集之后,忽然瞥到IPHONE黑色的屏幕,瞬間覺得脊背一陣發(fā)涼??膳碌牟⒉皇强萍几淖兞耸裁矗撬屛覀兛吹搅俗约?,到底是什么。
第一集回味長,第二集極扭曲,但第三集才是整季里感覺最英國的。
第二季第二集實在太折磨我了 這是誰想出來的陰暗故事
社交網(wǎng)絡(luò)反噬社交主體,信息不等于存在;道德審判反致道德淪喪,娛樂之罪不輕于犯罪;政治娛樂趣味根深,民主不一定得到明智。
繼續(xù)犀利,然而突破性比上一季有所降低。最喜歡第二集,挑戰(zhàn)人的道德觀邏輯和底線。
1、鑒于現(xiàn)代人在社交網(wǎng)絡(luò)所表現(xiàn)出的虛偽性,我認為這種假設(shè)至少在50年內(nèi)不成立,也就是說,科技仍然無法改變?nèi)送庠诘募倌<偈健?、沖鋒槍狂掃微博眾傻逼,假正義、偽公知、麻木不仁的看客、處心積慮的陰謀家,送你們一句話就是“都你媽別裝了“。3、網(wǎng)絡(luò)紅人什么的真可怕
其實沒有上一季那么驚艷了,不過東西嘛都是第一口最好吃所以還是公正的給滿分
需要一個替代品,需要一個懲戒園,需要一屏遮羞布
第一集模擬電話剛打通的時候我就哭了
(第二集:《白熊》)何止未來,現(xiàn)今大眾早已把恐怖事件當早餐吃,罪犯在這個能夠得到大量關(guān)注甚至欣賞的社會里,樂此不疲,于是到頭來,最終每一個人,都無法避免從旁觀者到受害者的蛻變——誰說世界在發(fā)展進化?我們一直都在弱肉強食,唯一區(qū)別不過是以前用石器現(xiàn)在用槍支。
我有幾十個G的視頻資料,能做一個蒼老師么?什么?中文服務(wù)還要另加錢?不是有谷歌么!
第三個故事不是在王尼瑪?shù)纳砩习l(fā)生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