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波弗特》:駐守焚毀與回家
(芷寧寫于2008年2月2日)
始建于12世紀的十字軍要塞波弗特堡壘,位于黎巴嫩境內(nèi),曾是兵家必爭之地,幾百年來,這個遺跡見證了無數(shù)的殺戮和硝煙,往昔的崢嶸滄桑也為它平添幾分神秘感,駐守它儼然代表著的“英勇”象征。1982年,經(jīng)過一場激烈又充滿爭議的戰(zhàn)爭后,以色列國旗最終飄揚在要塞上空。18年后,面對公眾的不滿與抗議,以色列政府最終決定撤離此地。
這是以色列影片《波弗特》的史實和事實背景,雖是一部戰(zhàn)爭片,但該片完全沒有通常意義上戰(zhàn)爭片那激蕩慘烈的攻防對抗,也沒有眼花繚亂的動作場面,它能獲得2007年柏林電影節(jié)銀熊獎,確有它的長處,長于對戰(zhàn)爭中人性深層而細膩的剖析,也長于對歷史政治事件的客觀視角,還長于它對戰(zhàn)爭真切而細微的感受描繪和貫穿全片的綿綿反思。
雖是一部借助于政治歷史背景的影片,但導演約瑟夫·斯達卻沒有站在任何立場上表述觀點,而是淡化了政治氣氛,客觀而人性地呈現(xiàn)了一段往事和特定的人物狀態(tài)——2000年以軍撤離波弗特前夕,駐守在要塞的以軍士兵獨特的經(jīng)歷和心路。在這個18年前以軍先輩們用鮮血換來的山頭上,駐守的士兵們因相關協(xié)定,被明令不準撤退,不準反擊,幸運的話能活到完全撤軍的那一天,不走運的話只能成為對方導彈的活靶子。
大多數(shù)士兵對此已習以為常,年輕的臉上流露出疲憊麻木甚至是迷惘的呆滯神情,雙眼也逐漸失去了神采,對生命和生存本身充滿了無望感,最重要的是,作為一個軍人的信念和渴望正在逐漸消退,他們困惑于為何而戰(zhàn),也不知道為何而守,更不知道這最后的一班崗要延續(xù)到何時?何況,他們撤離的道路上近來被敵方布滿了地雷,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敵方鋪設地雷的方式還是向以軍學習的。
茲弗是一個排雷新兵,在總部呆了很久,還沒實戰(zhàn)過,影片伊始,他被直升機送到了波弗特,以完成排雷工作。通過監(jiān)視器觀察后,茲弗認定這次任務很危險,拒絕執(zhí)行,可上司命令他去做,且波弗特的指揮官里拉茲也強烈要求茲弗像一個軍人那樣去戰(zhàn)斗,結果致使茲弗死在了排雷現(xiàn)場。茲弗死后,上面改變了計劃,兩天后,排雷車到來,快速排除了危險——這也極具諷刺意味,仿佛茲弗的死是白搭的。
事實上,里拉茲不是一個冷酷的人,他只是一個軍人,一個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的軍人,這也是他被上面派到波弗特做指揮官的原因。然而,手下人卻因茲弗的死,對里拉茲產(chǎn)生了質疑,認為他對生命缺乏起碼的尊重。接著新一輪的導彈襲擊轟掉了綠崗哨卡,崗里的人死了一個又一個,里拉茲的忍受底線也面臨著嚴峻考驗,當好友被炮火擊中,躺在掩體外向他求救時,他呆掉了,完全不知所措,恐懼令他的面部肌肉微微抽動。在之后的軍事會議上,聽到上司決定重修綠崗、繼續(xù)布哨的決定后,里拉茲終于爆發(fā)了,質問為什么還要他們做不能還擊的人肉靶子?
在現(xiàn)實戰(zhàn)爭中,普通人的生命得不到尊重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往往高層和政客的幾句話或權衡利弊的決定就能決定普通士兵的生死。在撤離時,波弗特要塞只留下12個人布設炸藥、做最后的清理,可是,那個最終的命令卻遲遲下達不了,原因是內(nèi)閣不肯表態(tài),于是那12個被越來越密集的恐懼折磨的人又多熬了些時日。離開時,那塊記錄著18年前“英勇之士”名字的鐵牌,無論如何也拆除不了,里拉茲意味深長地嘆道:“也許他們愿意留在這里?!?br> 終于得到了命令,炸藥被引爆了,在里拉茲等人最后的矚目中,波弗特堡這個承載著太多歷史和血腥的地方結束了它的使命,火光過處,崩裂坍塌,硝煙彌漫,十分壯觀,那塊記錄著曾經(jīng)英勇事跡的鐵牌也在爆炸中消散,一如當初占領此地的枉費一般。沖天的火光和震耳的炸裂聲,無不在暗示著當初的攻打和如今的撤離一樣,都是那么的無稽,而那些為此付出生命代價的人,只能如滿天的灰塵般跌落在不知名的角落。
這部風格非一般的戰(zhàn)爭影片,有著鮮活而真切的人物塑造,特別是心理層次飽滿的里拉茲,不論一貫的堅決還是片刻的脆弱,不論內(nèi)心的超負荷還是找不到出口的憤懣,都被拿捏表現(xiàn)的絲絲入扣。當綠崗被炸后,里拉茲面臨著重新布哨的難題,他先安排了自己的崗,失去戰(zhàn)友的沉痛和特殊的境況促使手下人一改平時的不滿,報出了自愿承擔的崗時,里拉茲雖只是低頭記錄,但可以看出他內(nèi)心的激動;上司告訴里拉茲,茲弗的父親想和他談談,里拉茲拒絕了,之后他在電視上看到茲弗的父親、這個失去兒子的老人面容凄涼而鎮(zhèn)定地在采訪中表示,他不抱怨任何人,這是政治上的失誤,和哪個具體的人沒關系。聞聽后,里拉茲的內(nèi)心十分復雜;每次綠崗遇襲,里拉茲都是第一個趕到,當史坦茲輪換了他的崗,他回到了掩體后,沒過幾分鐘,監(jiān)視器里就出現(xiàn)了驚人的畫面——綠崗再次被導彈轟掉,里拉茲飛跑過去,狂呼著史坦茲的名字……而這樣的場面,他已經(jīng)歷過好幾次;當內(nèi)閣對撤軍不做表態(tài),12個人和大量炸藥被滯留在危機四伏的波弗特時,士兵克雷斯勸里拉茲自作主張炸毀并離開這里,然而,里拉茲不能也不愿做一個逃兵,也不能容忍別人這樣,遵守命令這個概念仿佛烙在他的心腦中;當部隊終于安全撤回后,里拉茲跳下坦克,走到空曠處,脫下了沉重的裝備,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擔,他微彎著腰,大口大口地呼吸著新鮮空氣,如釋重負。
該片的配樂十分動人,簡單清澈卻具有直達人心深處的力量,片尾的音樂舒緩清新且發(fā)人深省,而片中的一段彈唱則更是將影片的情緒烘托到了高潮——在幾個戰(zhàn)友死后,里拉茲讓會彈琴的史坦茲彈唱一首歌,史坦茲唱道:“……父親為兒子流淚,也為父輩們哭泣,母親們撕心裂肺,誰能回答我們?yōu)榱耸裁炊鴳?zhàn)……”聞聽時結合波弗特堡的史實、片中茲弗父親的話語和彼時發(fā)生在以色列的“四母親反戰(zhàn)運動”,令人感慨不已。
曾經(jīng),身為士兵的他們守衛(wèi)著一個英勇的神話,然而,過往的云煙難以盡述其本真,而今,映天的火光焚燒了過去,換回的是回家的路。
(
http://nicolew.blog.hexun.com/16809764_d.html)
2 ) 戰(zhàn)爭文藝
買一部戰(zhàn)爭片指望過過癮,結果卻買到了一張文藝片。
好在它仍舊還是一部戰(zhàn)爭文藝片,有戰(zhàn)爭兩字撐著,有效的遏制了我關閉它的沖動。
進來越來越不愿意接近文藝,文藝我是不討厭的,但是要我花兩個小時對著顯示屏來文藝一把,我覺得成本太大。我覺得我花了20多年來文藝,并且在有效預期內(nèi)我還要花40多年繼續(xù)文藝,我覺得這兩個小時根本說明不了任何問題。
這部電影讓我想起另一部美國戰(zhàn)爭電影-------《JAR HEAD》,同樣的沒有烈火金剛,沒有英雄主義,狙擊手開一槍都還需要觀察員的指導。相比起來我覺得《阿甘正傳》還比較像是戰(zhàn)爭片。戰(zhàn)爭已經(jīng)不再像戰(zhàn)爭,比較像政治上的角力,開槍只是意思意思,誰還愿意八年抗戰(zhàn)十年內(nèi)戰(zhàn)前赴后繼堵?lián)屟壅ǖ锉ぐ。坎畈欢嗑托辛?。開兩槍,最后還是要回到談判桌上的。
于是士兵們就成為了徹徹底底的棋子,如果真是棋子還好,起碼棋子不會有感情。士兵們每天站崗,放哨,被炸,再炸回去,就和吃飯睡覺一樣日理萬機卻又無所事事。說回波弗特上來,此片以以色列士兵的角度來描述一場戰(zhàn)爭(如果是真主黨的視角估計就是記錄片了),他們和一般的人沒有什么兩樣,抽抽煙、說說黃色笑話,山高皇帝遠連床鋪也不用鋪整齊,和我們?nèi)ド习嘁粯尤フ菊緧彙S捎趙ikipedia把這個詞條很多細節(jié)都做了“敏感化處理”,所以我還不太清楚黎以沖突到底是怎么個情況,但是我相信碉堡里的士兵也不是銘記在心。
一場沖突發(fā)生了,堅信自己是正確的,是勝利的必要條件,但是至于為什么一定要在這個地方呆整整十八年?我想士兵們并不清楚的知道。他們?yōu)槭裁匆孟虏ǜヌ厣??為什么會有傳言說軍方曾想中止行動?為什么最后要撤退?為什么最后要再停留一晚上……這些只有政客知道,他們在會議桌上的一句話就可以葬送幾百條年輕鮮活的生命,這是不是必須的?我只能說:政客也是人,他們不可能有百分百的正確。但是為了這個錯誤,成長了十幾年,有父母親,有朋友的幾百位年輕人,就這樣死去了。
盲目使一個團隊團結并且強大,這就是為什么金字塔在現(xiàn)代再也造不出來,人人都有個性得緊,沒有專長你就等著被社會拋棄吧。于是現(xiàn)在的戰(zhàn)爭讓有個性的人們一片茫然。這是軍隊和人性的矛盾,也是戰(zhàn)爭和文明的沖突。當新兵蛋子去拆那顆炸彈的時候,它可能會爆炸,也不會,一分鐘后它炸了,這是現(xiàn)實。盡管新兵蛋子磨蹭了很久,但是他磨蹭不過命令,該死的還得死。我們把這些歸罪于命運,命運究竟在不在,誰也不知道。片中此類場景很多,死人或者不死的機會也很多,但是有些時候死人了,有些沒死,有些時候受傷了。
綠崗兩次被炸,誰會在里面?說不準。似乎,被炸、送命或者受傷和活著、吃飯、睡覺一樣是生活必需品。片中的主人公最后好像改變了一些:從知道危險,卻依舊命令部下去做;變成知道危險,就允許部下留下來,這轉變可以說還是挺明顯的。所以說士兵只能服役兩年,多兩年都要叛變。
這片子還有個名字叫“波弗特?!?,我不知道什么意思,但是我個人很喜歡:一片憂傷的藍色龐大包容卻也沒有盡頭。
3 ) 沉默也有聲音
故事講的是以色列的軍隊保衛(wèi)Beaufort這座山。
呼吁和平的一部電影,其中,給我最有感觸的是:一個戰(zhàn)士演奏了電子琴,戰(zhàn)友都哭了,覺得戰(zhàn)爭是非常殘酷的,最后一個戰(zhàn)友問演奏的戰(zhàn)士,為什么不去專攻音樂?他說自己沒天賦。那個戰(zhàn)士回了一句非常深刻的話:“我其實很了解你,是你不在乎而已!”。
經(jīng)典。。。
4 ) 《波弗特》:如何被炮灰埋葬?
【影評】《波弗特》:真實殘酷的反戰(zhàn)電影 被荒誕可恥埋葬的炮灰
戰(zhàn)爭結束的時候,人們總會在戰(zhàn)場上清理一些東西,這個工作量是很大的,也很艱巨。但實際上只有兩樣東西最難清理,一是尸體,二是旗幟!
―――韓兮
波弗特是一個古老的城堡,建于公元12世紀,歷代均是兵家必爭之地。1982年,以色列進攻黎巴嫩的時候控制了這個要塞,而18年后,以軍則要撤離這個地方,但是,誰能站好這最后一班崗呢?
關于中東地區(qū)戰(zhàn)爭的影片已經(jīng)拍了許多,美國人有美國人的角度,以色列人有以色列人的角度,阿拉伯人當然也有阿拉伯人的角度,雖然角度不同,但這些影片都具有反戰(zhàn)性,這一點似乎無須質疑。但是,這只是一些導演的想法,現(xiàn)實是中東依舊混亂,各方勢力還繼續(xù)相互仇視著,每一天還會有人因為戰(zhàn)火而喪生。
理想與現(xiàn)實往往無法達成真正的統(tǒng)一,撤離要塞是所有以軍的夢想,但現(xiàn)實是撤退的道路竟然被地雷所阻擋了,掃清地雷是撤退的第一步,這的確很荒謬,一個占領了18年的要塞卻在歸路上被對方設下了地雷,而據(jù)說對方設地雷的手段還是向以軍學習的。毫無疑問,這個情節(jié)的設置帶有強烈的批判性,從某種角度來說,以軍現(xiàn)在這種狀態(tài)的產(chǎn)生無疑是自己造成的,正所謂作繭自縛。
茲弗是一個排雷的新兵,入伍很長時間,但卻是第一次排雷,在基地指揮里拉茲的強烈要求下,茲弗以一個軍人的形象前去排雷,結果卻失去了生命。軍人,便是要服從命令的,里拉茲是這樣做的,他要求他的手下也要這樣做,但茲弗卻犧牲了。更可笑的是,茲弗的犧牲其實是毫無意義的,因為新式的排雷工具完全可以避免人員上的危險。命令害了茲弗,所以當茲弗的父親支持以色列國內(nèi)“四母親運動”的時候提出了明確的觀點,這是一個政治上的失誤,與里拉茲根本沒有任何關系。
但是里拉茲依然受到了以克雷斯為代表的手下的質疑。說到戰(zhàn)爭片,許多人都要歸結到人性上去,或者是嗜血的狂戰(zhàn)分子,或者是懦弱的反戰(zhàn)斗士,也或者是對生命的尊重以及對對手的尊敬。這部影片當然也不例外,許多情節(jié)的設置都與人性有關,尤其是里拉茲這個人物,他時時刻刻以一個軍人的姿態(tài)出現(xiàn),這樣要求自己也這樣要求別人,但當好友躺倒在炮火之下向他發(fā)出求救的哀嚎的時候,他卻被嚇壞了。這個矛盾令里拉茲脆弱的一面表現(xiàn)無遺。
在戰(zhàn)爭面前,誰又不是脆弱的呢?里拉茲絕不是一個嗜戰(zhàn)的分子,他同樣想逃離這個危險的地方,但他首先是一個軍人,他不能容忍的是一個逃兵的行為,即便被別人所厭惡,他也必須遵守命令,所以,在那些個人的面前,他無疑成為了一個政治的替罪羊。當部隊終于安全地撤離基地的時候,里拉茲脫下了他全身的武裝,沉重的枷鎖終于不再羈絆著他了,他可以如釋重負般地大口喘氣。
里拉茲這個人物無疑是豐滿的,但事實上他在影片中最直觀的作用卻并非是作為一個個體而出現(xiàn)的。在里拉茲的身上,導演賦與了許多暗示,如前面所說,里拉茲是政治的替罪羊,他的堅持與他的轉變都暗喻了以色列的政治意向。影片多次強調十八年前那場奪取波弗特的戰(zhàn)爭,這是以色列軍人們的驕傲,但這驕傲是正確的嗎?也許根本就沒有下達過這樣的命令,往事的真相已經(jīng)被埋藏了,已經(jīng)不重要了,正如士兵們所說的,喜不喜歡里拉茲重要嗎?不重要的。對于一個軍人來說,其實是無所謂政治的,他們只是在服從命令,而這種盲從下的勝利又有什么意義呢?于是,那塊英雄的牌匾只能留在銷毀的基地中了。
茲弗死了,還有幾名綠哨中的戰(zhàn)士也死了,作為個體,他們存在著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與理想,但作為一名軍人,他們的死是與命令直接相關的。如果說撤離是正確的,那么十八年前的進攻則是荒誕的,如果說堅守最后一班崗是正確的,那么政治談判時無視戰(zhàn)士生死的命令則是可恥的?;闹嚺c可恥組成了以色列與黎巴嫩之間長達二十年的戰(zhàn)爭,導演的用意便顯而易見了!
波弗特基地最終被炸毀,與那些已經(jīng)死去的英雄們都成為了真正的歷史,而歷史卻是用政治的炮灰涂抹的,在人性被命令禁錮著的時候,反戰(zhàn)便顯得猶為重要了!
韓兮
2007-12-14于通州
5 ) 電影節(jié)系列I:那一夜,沒有集結號──再見美麗堡(Beaufort)小評
勉強將<再見美麗堡>跟<集結號>進行類比,絕對反映了筆者的懶惰。
事關除了兩片的內(nèi)容都以孤軍的悲哀,及軍中的兄弟情為主軸外,兩片幾乎亳無關連。
不過,假如我們願意仔細分析兩片導演在處理上述戰(zhàn)爭題材的取態(tài),亦不難發(fā)現(xiàn)當中其實早已隱含了一些文化差異。
原文:
http://www.xanga.com/tommyjonk/648492063/item.html 6 ) 苦守寒窯十八年,一場游戲一場夢
《前陷風暴》是一部以色列電影,獲得2007年柏林影展最佳導演銀熊獎。單就影片的拍攝手法本身來說,稱不上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作品,然而若是把這部電影放在時代的聚光燈之下,卻自有重大的意義。
《前陷風暴》的導演約瑟夫-席達出生在美國紐約,六歲后與父母一同移民到以色列,在取得哲學和藝術學位后,他又回到紐約攻讀電影碩士。由于接受過正統(tǒng)的電影訓練,約瑟夫-席達的運鏡手法顯現(xiàn)出影劇學院特有的熟練與精確,濾鏡、軌道與腳架,三機取鏡與切換,鋪墊、沖突與終結。相較于中規(guī)中矩的運鏡與敘事方式,這部作品所采取的視角立場以及拍攝的時機更吸引眼球。
《前線風暴》的故事講述的是以色列于2000年從“波佛特堡”撤出這一真實歷史事件。波佛特堡是一座由12世紀時的十字軍所建立起來的碉堡。在過去九百年間,歷經(jīng)無數(shù)次的血腥戰(zhàn)斗,基督教徒與伊斯蘭教徒、羅馬人與阿拉伯人都曾占據(jù)過這座碉堡。波佛特堡位于黎巴嫩南部,黎巴嫩是一個小國,土地只有1.04萬平方公里,人口只有311萬人。在數(shù)次的以阿戰(zhàn)爭中,許多巴勒斯坦難民從以色列逃到相鄰的黎巴嫩,其中自然也包括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成員,這使得黎巴嫩成為以色列的眼中釘、肉中刺,使其在1982年和2006年兩次遭到以色列的戰(zhàn)爭攻擊。
在1982年的第一次以黎戰(zhàn)爭中,以色列派出了十多萬軍人進攻黎巴嫩,一舉攻占了波佛特堡,而這一占就是十八年。2000年,在強大的國際輿論壓力下,以色列終于決定從黎巴嫩南部撤軍,《前陷風暴》講述的就是以色列軍隊撤出波佛特堡時,堡內(nèi)軍人所面對的狀況與心情。不同于一般的戰(zhàn)爭片,《前陷風暴》并非從英雄主義或愛國情操來切入,而是以個人的角度來看待這場戰(zhàn)爭的荒誕本質。
■以色列軍隊駐守波佛特堡的最后一段時間里,情況非常異常。一直以來,真主黨人就持續(xù)對波佛特堡進行炮擊,而以色列當局給駐軍的指示是:堅守堡壘、不得還擊。在決定撤軍之前倒也還好,真主黨人的攻擊只是象征性的,一天來上幾次無傷大雅的炮擊。然而當以色列將要撤軍的消息傳出來后,攻擊就變得密集和強大,意圖呈現(xiàn)出一種以色列人被打跑的態(tài)勢。結果堡內(nèi)軍人開始出現(xiàn)傷亡,撤軍通知卻遲遲不來,不得還擊的指示也始終不變。
隨著攻擊的增強,堡內(nèi)駐軍們的心情益發(fā)動搖,開始私下討論當年攻占波佛特堡的情況。據(jù)說在1982年的以黎戰(zhàn)爭時,上頭曾經(jīng)下達一紙命令,那就是不要占領波佛特堡。然而不知怎么的,這紙命令并沒有被發(fā)放執(zhí)行,以色列軍隊不僅占領了波佛特堡,還持續(xù)占領了十八年。
影片的主角是只有22歲的基地指揮官李拉茲,就和其他堅守堡壘的年輕軍人一樣,李拉茲也是不顧父母反對而加入軍隊,如果說有什么讓李拉茲區(qū)別于其他駐軍的,那就是他有著更強烈的愛國情操。因此當準備撤軍的消息傳來時,李拉茲的感受其實是失落與不舍。然而,當攻擊越來越猛烈,當自己遵從上面指示而對下屬所下達的命令開始造成死亡時,李拉茲的信心動搖了,他突然明白愛國這個抽象意識在戰(zhàn)場上所代表的真實意義。
撤軍的行動終于開始落實,50輛軍車載著數(shù)噸的炸藥來到波佛特堡,準備在撤軍后將碉堡炸毀。在布置炸藥的同時,李拉茲下令駐軍們收拾碉堡內(nèi)的東西,連國旗都從旗桿上拿下來,當晚便要撤出波佛特堡。可是臨行之際,上司卻又通知他們留在原地繼續(xù)堅守。屬下們對此群情激憤,但是李拉茲只能無奈地將國旗再掛回去,繼續(xù)派人到碉堡上冒死駐守,繼續(xù)等待那遙遙無期的撤軍命令。
透過電視新聞,駐軍們得知以色列國會對撤軍一事尚在爭議當中,未能達成最終的決議。與此同時,新聞播放了一則對戰(zhàn)亡將士父親的采訪內(nèi)容。這名犧牲的軍人屬于拆彈部隊,他被派到波佛特堡來拆除一枚炸彈,盡管這名軍人當時的判斷是炸彈過于復雜,暫時不宜拆除,但在李拉茲以及軍隊總部的堅持下,他不得不冒險進行拆除,結果不幸犧牲。在電視上,這名軍人的父親含淚說道,他有三個兒子,每個都不顧他的反對加入軍隊,他始終不知道這三個兒子在那里,如今他終于知道三兒子的下落,在棺材里。
終于,駐軍們撤出波佛特堡,當悲傷凄婉的音樂從熒幕中傳來時,映照的是年輕軍人們歡欣鼓舞的笑臉。
■在整部影片當中,碉堡不斷受到炮擊,然而卻從沒看到炮彈來自何方、也沒看到任何一個發(fā)射炮彈的敵人,只聽到駐軍們說敵人似乎是那些瘋狂的真主黨人。在碉堡之上,放置了許多身穿軍服的假人,用來吸引敵人的攻擊,對這些假人,駐軍們戲稱他們?yōu)椤懊擞选?。而在地下碉堡?nèi)部,是綿延不斷的曲折回廊,既沒有指示牌、也沒有警示燈,駐軍們每日在這如同迷宮般的地下通道中來回穿梭,稍有不慎,便會迷失當中。
關于攻占波佛特堡的理由,只有一個難以證實的傳言。關于堅守波佛特堡的理由,只有一則國會爭議不休的新聞。既然要堅守堡壘,為何下令不得還擊?既然不得還擊,為何不干脆撤離? 在《前陷風暴》中,導演便用這幾個場景安排來呈現(xiàn)波佛特堡駐軍的荒誕困境:不知為何而占、不知為何而守、不知敵人是誰、不知盟友在哪、堅守不離但不能還擊。如果說影片中有什么是波佛特堡駐軍們確定的,那就是一個失去兒子的人的眼淚。
2006年7月12日,以色列第二次攻打黎巴嫩,經(jīng)過34天的交戰(zhàn),兩邊終于簽訂停戰(zhàn)協(xié)議,由1.5萬名的聯(lián)合國維和部隊以及1.5萬名的黎巴嫩政府軍共同駐守黎巴嫩南部。黎巴嫩真主黨在7月12日抓了兩名以色列士兵,這便是美國所主導的西方媒體對這場戰(zhàn)爭的官方說法。從戰(zhàn)爭發(fā)動的時間便可以明顯看出來,這是一場美國和以色列早就籌備好的戲碼,只是這次以色列刻意避開波佛特堡。
就影片本身的手法來說,《前陷風暴》不如以色列導演塞繆爾-毛茨在2009年推出的《黎巴嫩》。然而,就影片拍攝的時機和意涵來說,在以色列第二次攻擊黎巴嫩、在美國控制西方媒體的情況下,這部由出生于美國的以色列人所拍攝、講出許多人心聲的電影,有著與眾不同的意義。
《黎巴嫩》是以1982年第一次以黎戰(zhàn)爭為背景的反戰(zhàn)電影,從這兩部電影作品可以看出,有越來越多的以色列人開始對持續(xù)不斷的戰(zhàn)事有所質疑,對以戰(zhàn)止戰(zhàn)的極端策略感到厭煩,也對美國這個從不現(xiàn)身的盟友產(chǎn)生反感。當歐洲影展陸續(xù)將獎座頒給這兩部電影時,希望美國這個世界第一強國能有所觸動,也希望以色列政府能早日擺脫無謂的政治游戲。
是的,在這事上,我立場鮮明。
戰(zhàn)爭只是政客的游戲 很多無謂的犧牲
7分。1猶太人和阿拉伯人血緣很近。2,極端。以色列如今極端的猛完全是二戰(zhàn)時極端的慫刺激的。3,戰(zhàn)爭在個人層面是殘酷和無聊的。4關于戰(zhàn)略和戰(zhàn)術層面的不同。
無辜的士兵之于地圖上的敏感地帶,最多也僅僅是隔靴搔癢.!
介是文藝片吧。。。。。好吧,戰(zhàn)爭時期人最不值錢了
平平
跟第九突擊隊類似的片子
還行,是個很值得思考的電影,畢竟是以色列的電影,戰(zhàn)爭,導演把這樣的一個枯燥的故事導演的不慌不忙很見功底的,還行吧,我那個碟子翻譯的一點都不好```````看的不是很懂
作為獲得柏林最佳導演的影片,確實很吸引人。獨特的地理、視角展現(xiàn)了不同一般的戰(zhàn)爭影片,攝影、剪接非常棒,記憶深刻還有簡單而直達靈魂的配樂。
這種電影看起來特別的沉悶
論怎樣才算一名好軍官?
第一次看是實在看不進去,不愿意浪費時間還特意標記避免再次撞車。忍不住第二次還是用1.5倍速和2倍速飄過,安靜的話癆片。戰(zhàn)爭是政治的延續(xù),需要民眾上戰(zhàn)場不是誰反戰(zhàn)就能選擇逃避的。6.8/566 短評99條 【IMDb6.7/4700 預算2500萬美元,北美票房10.25萬美元,全球票房27.13萬美元】
到現(xiàn)在偶爾還能發(fā)現(xiàn)漏標的,想當年這部片的碟是在天河買的啊。
第一是無聊,第二是猶豫不決又高瞻遠矚的領導,第三是敵人,
很感人很有趣的一部電影 @2008-08-03 16:52:50 @2022-11-28 16:58:59
無數(shù)事實證明戰(zhàn)爭里頭最可以犧牲也是最不重要的興許就是人了吧。
以色列人口少,所以實行義務兵役制,日復一日的炮彈來襲鈍化了駐守要塞的士兵,沉寂的背后更多是壓抑與迷茫.一位拆彈專家的死變成了轉折點...
Ziv爸爸接受采訪,Liraz自己爬回去掛國旗等橋段戳淚點。但是Liraz居然也是個segen,未免有點太弱,這個心理素質怎么當commander啊。。。
戰(zhàn)爭,毀滅一切的戰(zhàn)爭!
沒有戰(zhàn)爭場面的戰(zhàn)爭,只有人一個個的倒下。
戰(zhàn)場上的他們,也是在上班。然而何其不同,然而又有什么不同?有多少事情,人們是出于自愿而做的?又有多少時候,大眾只是某些意志底下的棋子?于是又要問,自我意志和國家意志之間真的存在公平關系么?剛剛想著這樣的問題,炸彈突然就落下了,隨后是一陣作動,再隨后,人們癱坐著,想著自己的結尾,想著為何來到這里,想著想著,雨下起來了,剎那間,所有思緒退潮,而在短暫平靜背后,是明日依舊照常升起的太陽,又要繼續(xù)這樣活下去了,在新的一天,承擔舊的自我,努力假裝,努力活下去。(臨場感十足。音效做得很好。另外,背景音樂也做得很好,藏起來似的,不搶戲,和環(huán)境音完美融合在一起,聽起來就像沒中斷過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