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從一個宮廷樂師薩里埃利的角度,為我們呈現(xiàn)了天才莫扎特的一生。薩里埃利(F·莫里·亞伯拉罕 F. Murray Abraham飾)是維也納音樂界里有名的人物,自視甚高的他自從遇到了莫扎特(湯姆·休斯克 Tom Hulce飾),心里的妒嫉之火便熊熊燃燒不能平息。莫扎特總能以他超乎常人的音樂作品贏得全場驚嘆,他的《費加羅的婚禮》等歌劇,都成了傳頌千古的經(jīng)典。 薩里埃利對莫扎特又羨慕又嫉恨的心理已經(jīng)發(fā)展到幾乎扭曲的地步。他在莫扎特的事業(yè)上一次次的從中作?!室饪s短歌劇的上演周期,惡意刪改莫扎特的作品,在莫扎特承受著喪父之痛時給他無情的精神折磨。貧窮虛弱的莫扎特在生命最后的幾年里,寫就遺作《安魂曲》,一代大師35歲就與世長辭,留下不朽作品。而薩里埃利,早有等待他的宿命般的結(jié)局。
“莫扎特傳”的譯名名不副實,因為并非是忠實于人物真實經(jīng)歷的傳記電影,而更像僅從真實歷史借去只鱗片爪再用想象連綴起來的虛構(gòu)作品(不過如莫扎特死后被草率葬在公共靈位的引人扼腕的結(jié)局已經(jīng)廣為流傳得成為他公共形象建構(gòu)的一部分)。另外莫扎特的故事是由一位宮廷樂師薩列里講述的,于是在原本就不可靠的歷史文本的基礎(chǔ)上又增加了敘述者視角的限制。同時以莫扎特的嫉妒者-崇拜者薩列里的晚年講述來建構(gòu)他的一生,既避去無趣冗雜的瑣碎,他的形象又在薩列里的痛苦掙扎中愈發(fā)鮮明。
薩列里的人物設(shè)置遠不是僅作為莫扎特形象建構(gòu)工具而已。莫扎特在他的選擇敘述中形象的某些特質(zhì)被突出,因而作為典型形象的人物得以確立,然而獲得鮮明典型性的同時喪失深層靈魂的多義。莫扎特的形象從登場起即固定,或者說并非是通過后續(xù)情節(jié)對主體人物的形象進行運動式的補完,而只是不斷強化在此之前就已經(jīng)確立的形象而已。薩列里卻恰好相反,可以明晰地看到他靈性的掙扎和善惡二分的緊張,而他的形象在運動的情節(jié)和敘述推進中逐漸豐滿。
在分析薩列里之前,先來關(guān)注莫扎特的父親。父親在電影中真正出場的時候不多,可他卻起到極為關(guān)鍵的符號作用。父親首次出現(xiàn)在莫扎特歐洲巡演的時候,與薩列里不懂音樂的粗魯父親對比。第二次是終于擺脫父親束縛的莫扎特違背父親而提前結(jié)婚。第三次是父親來到維也納。第四次也是父親本人最后一次出現(xiàn),父親因拒絕薩列里匿名送來的女仆而與史坦絲發(fā)生爭吵,最后離開維也納返回家鄉(xiāng)。
首次出場表現(xiàn)的是威嚴的父親對莫扎特的全權(quán)掌控,或稱之為父權(quán)的壓抑。以結(jié)婚為標志事件,莫扎特以為可以終于從父親的陰影中走出,興高采烈地向父親寄去一封信。父親來到維也納,尤其是站在樓梯上張開黑斗篷抱住莫扎特的那一幕極具象征意義。莫扎特表現(xiàn)的是對一位神圣父親天生的本性向往,手忙腳亂地用各種行為來討好。以婚禮作為“謀殺父親”的事件失敗。第四次,父親作為抵御者的行動失敗而“潰逃”,薩列里的介入(女仆)開始滲透進來。精神上“謀殺父親”的努力失敗,甚至父親肉體死亡后,陰影依然籠罩。
歌劇《唐·喬望尼》中死去的將軍,“他喚醒了父親,在世人面前指責兒子。”(薩列里語)薩列里最后實施的行動就是模仿父親的穿著,如未散去的鬼魂。
除晚年薩列里的講述外,電影可大致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九十分鐘,薩列里在此階段的變化可以在他對上帝的祈禱中窺見一斑。 幼年薩列里隨父親去教堂參加禮拜,父親在祈求生意興隆,他卻在默念,“上帝,使我成為偉大的作曲家,讓我通過音樂贊美您的光榮,我自己也能因此而榮耀。親愛的上帝,使我聞名世界,使我聲名不朽。即使身亡后,所有人都贊美我的音樂。作為回報,我愿奉獻出我的貞潔,我的努力,我的謙卑和我每一刻的生命?!?
莫扎特來到維也納,薩列里為他寫作歡迎曲,寫完之后感謝上帝。
薩列里迎接完莫扎特回來,受到打擊?!拔宜闹皇歉桧炆系?,他給了我這種欲望,卻又使得我如同啞巴。為什么?若不要我用音樂贊美,為什么要給我欲望?有這種與生俱來的欲望,卻不給我才華?!?
薩列里心愛女人的心被莫扎特占據(jù)后,他祈求上帝快讓他走。“上帝到底有何意圖?是在測試我嗎?想讓我了解寬恕的意義,不管多么痛苦都不要心生攻擊?為什么是莫扎特來測試我,心中充滿了對他的恨意,我人生中第一次有了殘暴的想法?!?
莫扎特的妻子史坦絲晚上來薩列里住處前,薩列里祈禱,“親愛的上帝,給我能力,寫出真正的音樂,讓我知道你還眷顧我。”
“從此我們勢不兩立,因為你選擇了自大、色情、下流、幼稚的男孩作為你的工具。所給我的獎勵,只是讓我能了解他的才華。因為你不公道、不仁慈,我拒絕你。我發(fā)誓,我要盡我的能力去害他,我要毀了你的工具?!?
第二部分是九十分鐘到一百二十分鐘,薩列里派出女仆開始實施行動。第三部分是莫扎特父親去世直到他自己去世,薩列里穿上莫扎特父親生前的穿著去勒令莫扎特寫作《安魂曲》。“最后薩列里寫的真正美的、具有深度和熱情的音樂奏響在莫扎特的葬禮上,薩列里終于受到了上帝的感召。上帝被迫去聽,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最后我終于可以取笑他。”
可以明顯看出,電影除了表面的莫扎特故事外,還暗藏著一條薩列里的主敘事。這條敘事我將其稱為,作為彌賽亞的薩列里故事。此之謂“庸人彌賽亞”。
與道成肉身,創(chuàng)世之前就與上帝同在的耶穌基督不同,作為“庸人彌賽亞”的薩列里并非是天賦的,而是自致的或者說上帝以另一種形式“任命”的“拯救者”。這體現(xiàn)在他和上帝的緊張關(guān)系中,幼年時祈求能成為一個音樂家,不久他的父親在用餐時噎死,他得以順遂心愿。但在見到莫扎特后,深昧莫扎特驚人天才的他發(fā)覺自己的平庸開始嗔怪上帝為什么只給予以渴望而不賦予以才能,于是只能在二者間掙扎。他同上帝的關(guān)系也非耶穌基督式的,而是永遠處于掙扎中。“你那仁慈的上帝,寧愿毀了自己的最愛,也不愿讓庸人分享一部分光榮。他殺死了莫扎特,卻使我活著,折磨了我32年。我慢慢看到自己消失,我的音樂消失,直到?jīng)]有一個人彈奏?!鄙系鬯蹬R給他的啟示是莫扎特,使他得以了解到自己的平庸,同時卻沒有逃脫的途徑。
莫扎特當著皇帝的面使他難堪、奪去他心愛女人的心,“那是上帝,透過荒唐的笑聲取笑我,把我的平庸展示給大家看?!彼恢碧幱谔觳排c庸人二分的緊張之中,而迫切地需要解脫和拯救。上帝提供啟示而不提供拯救,只能依靠自己。而莫扎特逝世后,他仍然要忍受“平庸”的折磨,看著他的音樂漸漸消失。他的報復之路即是一次“救贖”之路,為人類的“平庸之惡”而受難。
而在薩列里痛苦的受難之后,世間平庸的惡被引入啟示之中,薩列里在“報復之路”中獻身。電影最后,薩列里給所有庸人獻上一場盛大的彌撒,以血腥方式獻身的薩列里在彌撒中再次以不血腥的方式為所有庸人而奉獻。此奉獻確實贖罪。
不作為所有人類的彌賽亞,僅作為“庸人彌賽亞”的薩列里,與作為彌賽亞的耶穌對位,完成一次對人類精神的審視。
我代表全世界的庸人,我是他們的英雄,我是他們的守護圣人。到處都是庸人,我寬恕你的罪,我寬恕你們的罪。
Requiem ?ternam dona eis, Domine, et lux perpetua luceat eis. 主啊,請賜予他們永恒的安息,讓永恒的光照耀他們。
這是一篇不太想說技術(shù)的影評。
我并沒有特意重新再看一遍過。我只想說說,當你忘掉這些演員后面有攝像機,而是只有你的的時候,粗糲,不經(jīng)過疊嶂的知識加工,又最經(jīng)時間考驗的記憶中感受。
上一次,是幾年前紐約圣誕節(jié)前的一個寒冷的夜晚。一家精品旅館找出了一份保存完好的膠片拷貝,于是在自家的地下小影院舉辦的放映。畫面自然有一些歲月的劃痕,觀眾三三兩兩不過十人,制作人和女主角也在席間,三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便是Q&A,大家各自侃侃而談一個小時,從籌備到拍攝的過程,也少不了一些趣事,直到觀眾所有問題問完,仍是依依不舍。那時我突然覺得電影藝術(shù)和觀眾該有的距離原來就是彼此面對面,沒有托起來,也不需踩下去,坦白說,踩也是很費力的,誰想一天到晚放眼望去只能踩,只能恨呢?
個人的奮斗可以有,歷史的進程不可無。這電影拍攝本身相當?shù)膽?yīng)景。福爾曼流亡美國,拍完《飛越瘋?cè)嗽骸芬院?,自己都沒想到有一天能回到祖國老家拍電影,全程劇組賓館被裝竊聽,拍到哪里秘密警察鬼鬼祟祟跟到哪里,好像一部關(guān)于莫扎特的biopic能搞出什么通敵賣國的陰謀詭計(雖然也不是沒可能)。
鐵幕下長大的福爾曼,太清楚那些不是東西的東西是什么個東西了。沒有赤色的創(chuàng)傷是很難拍出《飛越瘋?cè)嗽骸返摹?8世紀的維也納雖然沒有干部書記,但家長式的威權(quán)資格老要管教管教桀驁不馴的年輕人都是一樣的。老爹門口一站,哪管你寫得好不好,上來就失望煤氣燈,讓人自動覺得有罪喘不過氣來。幾個老不死眉來眼去三言兩語,幾下就能塑造出那種令人作嘔的教導主任式的壓抑。到底是霸占著解釋怎樣是藝術(shù)和什么是美的權(quán)力。德不配位,但就是放在了能壓你一頭的上面的位置上,掌控著你能自我實現(xiàn)的邊緣。這就是我們對《飛越瘋?cè)嗽骸防锏淖o士長或者《哈利波特與鳳凰社》里的烏姆里奇源自于童年近乎PTSD式的生理不適。你可以說他們代表或者象征著那種抑制生命生長的惡;你也可以說惡的觸手爪牙,物理的延伸,別的啥都不干干不了怎么就偏偏來制你。個體消亡附依了也好,還是長出來的盤紙錯節(jié),他們唯獨不是活生生的人,只有人的形態(tài),只是惡的平庸,只能是抽象的“他們”。
而薩列里不同。是人。是我們。你在“他們”身上看不到薩列里的煎熬,虔誠,犧牲,委屈,虛榮,不甘,憤恨,羞愧,嫉妒。你也看不到“他們”有薩列里的欣賞,懊悔,自責,甚至最后真正的欽佩。莫扎特死前短暫的一瞬,是通過薩列里的手寫下來的。
你怎么就不懂呢? 不不不,你太快了,我不懂啊。
那一面催,一面一副急著要哭的樣子,還有緊接著以為作業(yè)已經(jīng)可以交差,而天才才剛要施展才華的反差都讓我揪心。這些都是太過熟悉的感覺,只要你有過一刻想要爭取。中學時候一道數(shù)學題做不出的懊惱,平靜下來花好久做了出來,卻總有人不打草稿就能說出答案的,你想到的當然不是把你同學干掉,而是嫌自己太笨,這種智力的崇拜當然是病態(tài)的,可是我們又無時無刻地被逼著赤裸地比較,從文藝復興的畫家們到中學課堂,“你有還是沒有”的問題都在折磨著我們。
但薩列里最后還是觸碰到了他一生都覬覦的那點神性了,盡管是那么短,他也在那一刻明白自己做了什么樣的一件事情。明白了有些東西高于我們。高于個人,甚至高于作者,接手的人知道有更大的責任,要保留下來,就像維吉爾死前想要付之一炬的《埃涅阿斯紀》詩稿。他的救贖并不是垂垂老矣時在精神病院承認自己是兇手的懺悔,而是莫扎特的生命的最后一刻就開始了,畢竟……他也完全可以燒掉或者說是他寫的不是嘛。
反觀他們呢,始終就只有那種你能奈我何的傲慢,好像校長站在領(lǐng)操臺上放眼望去,幾百個人齊做廣播操就是好,齊是自我意志的延伸。瞧他們亂涂亂畫莫扎特手稿的給得意的,有薩列里的勇氣承認什么是美什么是好么?好在小人得志雖然卑劣,但看來沒有什么深度。太監(jiān)壞,也就是壞在sm道具花樣多而已。要去humanize他們是很難的,做正常人做的事也似乎不可想象。你指望他們眼里,他上帝算個什么東西?
朋友曾經(jīng)跟我開玩笑說,雖然正能量和封建毒草這樣的詞很蠢,但這里的毒草也未免太多了一些。要么是春藥,要么是毒藥,過把癮,求速死,做鬼也幸福。真正給你力量的幾乎沒有的。壯志凌云一定要澆滅,才華橫溢一定要辜負,傷痛和無能上癮。連李白也是“且放白鹿青崖間”,仰天大笑,避世吃老酒。
薩列里本應(yīng)是最懂莫扎特的人,結(jié)果不做高山流水,偏偏要做特供審查員打他的七寸。有個不懂還得硬裝懂的皇帝,幾個指手畫腳的樂師做領(lǐng)導,有個從小摁著他窒息的爹,有個養(yǎng)女兒跟養(yǎng)狗一樣還“你彈你彈呀”的土豪(philistine)老板,有個勢利眼丈母娘。甚至他自己也肆意揮霍著才華。得承認,唯一有點倒霉的倒是他的老婆。
何等的孤獨。美好的東西像是世界的囚徒,但也有如希望自由和真理啊,關(guān)都關(guān)不住。
莫扎特走投無路接私活寫出了《魔笛》,這相當于在情感公眾號上寫《安娜卡列寧》了;丈母娘嘰里呱啦追著一頓罵,他眼睛一亮,鏡頭一切切到夜后詠嘆調(diào),本意是幽默,可怎能叫人不動容呢?(我當然知道這不是真的。)
我人下流,但我的音樂不是。(I'm a vulgar man. but I assure you, my music is not.)
莫扎特的音樂就是一支穿云的箭,是莎士比亞說得最好:
Who doth permit the base contagious clouds To smother up his beauty from the world, That when he please again to be himself, Being wanted, he may be more wondered at By breaking through the foul and ugly mists Of vapours that did seem to strangle him.
—Henry IV, Part 1 1.2.205–210
牢籠里的鳥兒要唱歌,梔子花都是痛痛快快地香。肖申克里公放(正好又是)《費加羅的婚禮》,Sia的大俗歌里唱的那樣,我不管,我要唱,走調(diào)也要唱,不唱就會死。不是爭一口氣,不是我命由我不由天,不是只有同歸于盡玉石俱焚 。雨水沖刷瘡痍大地,石頭縫隙迸出的一朵花。
原來人間的美是這個樣子給人力量,給人希望,像那句話說的,猛然發(fā)現(xiàn),并非死亡漫漫,而是生生不息。悲劇是悲劇,前半部陽光明媚意氣風發(fā),后半部寒風凌冽雪上有霜。但抹抹眼淚又何妨。美好的音樂確確實實是留了下來,生命一瞬,藝術(shù)永恒。閹不掉,謫不了,美屬于我們?nèi)祟悺?/p>
福爾曼18年去世了,所以夏天時候,我在電影節(jié)上看了他生平的紀錄片,不長。這是那天最后一檔,意料之中的是觀眾寥寥無幾,我又想起紐約的那個夜晚。一對老夫妻開始還興致勃勃,剛15分鐘看完導演父母在集中營雙亡后就起身離去。 …… 結(jié)尾,福爾曼搬回了捷克,最后他說幾句話,我概括大意是:他們雖然已經(jīng)倒了,但我們被他們弄壞過的腦子,還要好久好幾代人才能修好。
我深以為然。
180min導剪版。一天不妒英才,二眾生不平等。攝剪樂演服化道全方位教科書,開場五分鐘就能預知的三小時古典主義享受。無論是關(guān)于誰的傳記電影,自圓其說永遠比還原真實重要,因為真實還不原,比電影更能“還原真實”的媒介也多了去了,相信以“曲解”為由貶低本片的各位比起導演都是超級庸才。
Too American
小時候看這片兒,同情莫扎特。現(xiàn)在再看,同情的就是那個嫉妒莫扎特的樂師了?!吧系奂热唤o了我欲望,為什么不給我才華???”此問堪可讓天下庸才抱團一哭!
薩里埃利望著床上疲倦的天才,他曾在宮廷里見過他的輕佻,在劇院里見過他的狂放,卻從未如此近距離,替他觸摸安魂曲的音符。他狼顧了一生,奈何天才卻向他致謝。從此再無一人才華若萬丈高樓,指揮時千軍萬馬。庸才向上帝求乞一世眷顧,他以為自己是天才的影子,卻忘記天才就是光。光,從來都沒有影子。
這個世界上只有我懂你,這是我的榮耀,這是我的悲慟。
神賜世人天才 世人葬送天才
當庸才遇上天才,羨慕過后只剩嫉妒!影片有兩個地方給我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一是莫扎特的笑,二是莫扎特妻子的甜,真是太甜了~~
一屋子的假毛怪!與史實不大相符,僅供娛樂的視聽享受~演M的筒子不僅長得像馬,且笑起來也像,怪不得化裝舞會也戴馬頭~他老婆好少女,雖瘦但胸不小~【天才總被庸才包圍:爹愛錢,老婆愛錢,丈母娘愛錢,同行排擠,上司不賞識】M本質(zhì)是少年人的輕快歡樂,米國人更喜歡他。共濟會。男主是gay
偽君子對真朋克的羨慕嫉妒恨,藝術(shù)的大門不向藏污納垢的心靈敞開。天才與平庸、叛逆與守舊、平民與貴族,精致復雜的雞血雞湯經(jīng)典。當你無限接近我卻永遠也無法與我平起平坐時,你最懂我。毀滅你之前我真誠地對你說,你是我心目中最偉大的作曲家。莫扎特與薩里耶利對各自父親的態(tài)度值得玩味。
我出生時拍的一部片子 我戲稱一九八四年是不死年代 八四←→不死 所以一有人問我?guī)讱q了 我總是會說「不死年代出生的」 雖然基本上講的是一個嫉妒的故事 但是八四年能拍出這樣的片子 真是叫人吃驚 莫扎特傳的音樂真的是很震撼人心
電影憑空加入一個上帝的第三方,薩列里向神父懺悔,把莫扎特的才能歸結(jié)于上帝的贈與,把自己的妒忌視為對上帝的對抗。如果沒有這個視角,二人的糾纏只是糾纏,加入了上帝這一層,就變成了天才超越時代的命運。
【A-】教科書般的劇本,教科書般的剪輯,教科書般的表演,教科書般的音樂(這點得益于莫扎特本身的牛逼),沒有任何理由不給五星。Too American?那又怎樣?電影夠好就行。
背離歷史真相而求革新與前衛(wèi)的傳記片可以走到多遠?《莫扎特傳》靠一個甘愿禁欲的虔誠信徒毀滅信仰、嫉妒致瘋的“新說故事”,足以代表好萊塢給出的最高峰之一。“我代表世間所有的庸才,我是他們中的佼佼者,我寬恕你們,哈哈哈哈....”亞伯拉罕,偉大表演的范本。音樂劇跨媒介的互文嘗試亦相當成功。
和我想象中的莫扎特先生的形象相差甚遠.
在許多莫札特的生平記錄中, 這首安魂曲事實上是未完成的, 而在電影中, 薩耶里極度想要除掉莫札特的部份也稍嫌誇大。不過整體而言, 整部電影敘述莫札特的生平, 穿插著他的創(chuàng)作, 將觀眾帶領(lǐng)到音樂的最高境界,實屬佳片,值得一看。
非常好。唯一的一個問題,我為什么總覺得男主角長得像蔡康永,連同女主角也越看越像小S起來,結(jié)果我總有《康熙來了》穿越的錯覺。
#重看#4.5;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天才總是不容于世地孤獨前行,以對手的視角描述莫扎特一生,更反襯出他天真的赤子心,這種幾乎沐浴著神之恩典的天分,即使用盡陰謀也難掩的光芒,也真是叫人絕望;世間庸才自然無法明曉一抔黃土下的熾熱靈魂,大部分人都淹沒在嫉妒、憤怒和欲望中。
杰出的存在似乎總有著宿命般的悲涼與無奈,只留給世人無盡的唏噓感慨。上帝派他將最美妙的旋律帶往人間,人類卻用虛榮與嫉妒的原罪親手將這份來自天堂的恩賜摧毀。他離開人世時窮困潦倒,長眠之處甚至沒有一塊墓碑,只能租借棺槨搬運尸骸,與販夫走卒在同一土坑中被污泥掩埋。
如果你在生卒年見遇見過一個曠世奇才是何等的幸運,當你費盡心機卻無法掩蓋他的光芒的時候,又是何等的悲哀~~
hahahhahahah 他的笑聲太迷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