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鈞一發(fā)》構建了一個由大數(shù)據(jù)和遺傳技術統(tǒng)治的烏托邦,人在一出生的時候就會被告知他未來會患上的疾病和預期壽命;人的工作和階級幾乎完全由基因決定;人工受精、基因檢測等遺傳技術將取代自然的生殖過程。所有人都能毫不費力地看出這個烏托邦的邪惡之處:既然人的地位完全由基因決定,人的階級從出身將被注定且毫無改變可能,那么人與人的不平等將毫無掩飾地變成社會的規(guī)則,并且除非所有人的基因相同,這種局面將不會有任何改觀;與此同時,因為人的命運在一開始就被基因注定,人的自由意志失去任何作用,被擠壓到極其狹小的角落。在這樣的烏托邦里,人既不平等,也不自由。該如何走出這個烏托邦帶來的困境呢?一個方法是讓所有人的基因都變得“完美”,這樣平等的問題就解決了,但是會陷入一個更加荒謬的境地,如果所有人都按照“上帝”的模子打印出來,那么所有人都完美了,但是所有的人也就相同了,那么社會就會變成一場毫無樂趣的桌球游戲,因為桌面上每個球都是相同顏色的,所以談論哪個球進洞將毫無意義?;蛘咄耆珤仐壣茖W和計算機,這樣反智的構想也會讓歷史的運轉變得虛無,這顯然也不應該是科幻電影應該談論的。電影選擇了一個并不聰明的解決方法,用后天的努力來補足先天的缺陷。盡管優(yōu)質基因和精英階層直接掛鉤,但是當優(yōu)質基因無法轉變成優(yōu)質的生產(chǎn)力的時候,比如在因禍致殘的時候,他的社會地位將不被認可,所以,優(yōu)質基因和優(yōu)質生產(chǎn)力構成了精英階層的充分必要條件。那么,如果劣質基因能夠產(chǎn)生優(yōu)質生產(chǎn)力,那么這種基因決定論構建的烏托邦能否被打破呢?電影其實是根據(jù)這個思路展開的。為了延續(xù)自己的身份和階級,優(yōu)質基因的人會雇傭劣質基因的人作為替身,電影稱這種行為叫“搭順風車”。電影的主角是一個擁有劣質基因的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和醫(yī)學技術,克服了高度近視、身高缺陷和心臟病的制約,從而擁有了不亞于優(yōu)質基因的能力,勝任了精英階級的工作,甚至躲過了每一次的基因檢查,最后圓了自己的太空夢。這個設想乍看理所當然,既然先天因素是決定好的,不可更改的,那么可以改變的只有后天的個人意志的因素。所以如果后天通過加倍的努力就可以擁有和優(yōu)質基因完全相同甚至更加優(yōu)秀的能力,那么基因決定論不就站不住腳了?那么優(yōu)質基因就不應該等同于精英階級,基因和地位就不等同,通過使個人意志所發(fā)揮的作用高度膨脹,不同基因的人之間就有了平等的可能。
對這個設想的批判,只消參照另一個文本——花木蘭的故事。與《千鈞一發(fā)》最為接近的文本并非使張藝謀的《影》,而是花木蘭的故事。一個處在男權社會的女性,通過喬裝成為男性,以男性身份承擔了男性的義務(參軍)和規(guī)范準則,而沒有露出馬腳。要想指出《千鈞一發(fā)》里的設想的荒謬之處,只需要問,花木蘭的故事是否是女性主義的理想范本?讓女性成為花木蘭是否是實踐女權的唯一方式?女性與男性的平等,是否只能通過女性承擔男性的義務和責任實現(xiàn)?顯然不是這樣的?;咎m想要實現(xiàn)和男性的平等,只能通過化裝成男性,毫無保留地接受男社群的行為準則實現(xiàn),這不是對男權社會的挑戰(zhàn),而恰恰是對男權的順從。這個文本的危險之處在于,它表面上實現(xiàn)了男女的平等,實際上卻抹殺了女性主義敘事的可能——對女性的頌揚如果只能通過以男性身份的的方式書寫,那么女性身份的話語權就完全被剝奪了,女性就會陷入完全的失語的境地。并且,如果女性和男性的基因差別決定了女性在力量、體力上和男性有差距,那么,讓女性以男性標準來承擔男性的義務,不僅不會消弭這種差距,而是放大了這個差距,這一種不平等是得到強化的——女性只能通過后天的訓練才能彌補先天的差距,這實際上是在承認女性先天不如男性,女性的權利和社會地位不如男性就會變成理所當然的事。戴錦華在《性別與敘事:當代中國電影中的女性》中寫道:“女性在掙脫了歷史枷鎖的同時,失去了自己的精神性別。女性,女性話語與女性的自我敘述與探究,由于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中性別差異的消失,成為非必要的與不可能的。在受苦、遭劫、蒙羞的舊女性和作為準男性的戰(zhàn)士、英雄,這兩種主流意識形態(tài)鏡像之間,“新女性”“解放的婦女”失落在一個烏有的歷史縫隙與瞬間中?!睂τ谶@種敘事的反駁是顯而易見的,女性也許在力量、體能上與男性有先天的差異,但這可以用來證明男女間的先天不平等嗎?并不是這樣的,不需要去提女性在思維上、感性上的相對優(yōu)勢,只需要去問,為什么力量強、體能好等陽剛的特質被認為是優(yōu)勢?這種陽剛的優(yōu)勢是基于社會分工體系的,陽剛的特質被認為是更適合戰(zhàn)爭、勞動,但在現(xiàn)代社會分工體系中,這種差異被淡化了。陽剛真的是比陰柔更加優(yōu)質的特質嗎?我想,孰優(yōu)孰劣本來就是個偽命題。差異本身是值得尊重的,因為先天上、基因上的差異本來就無孰優(yōu)孰劣可言。正如戴錦華在一次訪談中說的,“我一直寄希望于女性的生命體驗所累積的歷史,能夠成為另一種資源,成為面對由男性主導的現(xiàn)代文明的一種完全不同的力量,以便給我們打開可能性。我想提醒大家,想象不必那么單一,想象應該由更多的路徑和更多的打開空間。”
現(xiàn)在回到《千鈞一發(fā)》。《千鈞一發(fā)》的狡猾之處是他預設了一個前提:基因差異等同于基因不平等。他告訴你,一些基因比另一些基因優(yōu)質,比如視力好的基因比近視基因優(yōu)質,高個子基因比矮個子基因優(yōu)質,健康的基因比患病的基因優(yōu)質。因為有些基因比另外的基因優(yōu)質,所以人們要選擇優(yōu)質基因,摒棄劣質基因,所以持有優(yōu)質基因的人和持有劣質基因的人是不平等的。這種說法看似沒有問題,實際上卻非??梢?。先不去談多基因性狀、表觀基因組學這些復雜的生物問題,就先去問,健康、被推崇的性狀(比如高個、雙眼皮)等的基因是否比其他基因更加優(yōu)質。疾病基因就是劣質基因嗎?一個非常著名的反駁是鐮刀型紅細胞貧血的患者在一般的地區(qū)適應力要弱于健康人,但是在非洲等瘧疾流行的地區(qū),適應力卻要強于正常人,因為在鐮刀型貧血的紅細胞雖然攜氧能力不如正常紅細胞,但是它卻能抵抗瘧原蟲的生長和繁殖。這個例子可以說明疾病是相對的,一個地區(qū)的疾病很可能會成為另外一個地區(qū)的優(yōu)勢性狀。此外,疾病對人類社會的意義也不可忽視,如果沒有癲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學造詣不可能達到這樣的高度。如果沒有精神分裂,梵高也無法完成他最重要的畫作。如果沒有阿斯伯格,自閉癥,就不會有這么多的天才(愛因斯坦,牛頓等)推動科學、藝術的進步。就更不要說,因為對疾病的恐懼,催生了多少的科學和藝術的成就。我說這些并不是為了說明人類不應該與疾病抗爭,而是說明,在與疾病抗爭的過程中需要更加謹慎一些。正如蘇珊桑塔格所說的,對疾病的軍事化隱喻是疾病最惡毒的隱喻,因為這勢必會導致對患病的人的污名化。同樣,認為有疾病的基因的人和健康基因的人不平等同樣惡毒,因為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道德滑坡——由對疾病的恐懼到對患病的人的污名化再到對持有患病基因的人(將要患病的人)的污名化,這是我們需要避免的。同樣,性狀之間就更加沒有優(yōu)劣之分,就以高個子和矮個子為例,誰不愛《魔戒》里的霍比特人呢?那些一度權傾朝野的人,如拿破侖、希特勒,也都是著名的矮個子啊。
其實再往深一層看,基因不平等的背后其實是評價標準的單一。片中非常明顯的一點是這是個競技式社會,電影里的階層是階梯式的,從公司的高管、航天員,到公司的普通員工,到公司的最底層的清潔工。執(zhí)法部門、頻繁的基因檢測、毫無隱私的工作環(huán)境讓權力滲透到了每一個角落,酷似??碌娜笆奖O(jiān)獄。失去工作能力和基因標準不合格就會讓人瞬間跌落到社會的最底層。這樣的競技式社會明顯是有一套單一的評價系統(tǒng)的,那就是工作能力的高低。因此,工作能力更高的基因被認為是優(yōu)質基因,不利于工作的基因是劣質基因。這也是為什么片中弟兄兩人每每到了要證明自己能力的時候,就會到海里比賽誰游得更遠。兩個人都接受了社會里未言明的準則——證明自己能力的高低只能靠體育競技。這給我的荒謬感不亞于《送我上青云》里的“博士”為了證明自己能力背起了圓周率,或是兩個要決斗的人拿出來的絕招卻是在小霸王里比誰的得分高。因此,對于基因不平等的反駁,其實只需要回答,社會評價標準到底應不應該單一化。只要社會評價標準不單一,基因差異就有意義。一個生物學的反駁方法是,如果社會評價標準單一化,那么在科技的發(fā)展后無可避免地會讓基因單一化。而我們知道,所有的進化,都來源于基因的多樣化。地球上的生物之所以沒有滅絕,也是因為有多種多樣的基因和物種,得以在各個災難來臨時保存生命的火種。
其實對性別不平等,種族不平等,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一樣的,社會的多元化,對個體與個體的差異的尊重,才是根本的解決辦法。我們不應該推崇花木蘭式的性別敘事,更不應該讓黑人去把皮膚漂白,而應該認識的性別間的,種族間的差異,去尊重和了解每一個個體。同時,為了避免評價標準的單一,社會上應該要有多種多樣的聲音,多種多樣的文化,而并非只有一個單一的意識形態(tài)統(tǒng)治,整個社會只有一種官方聲音。我們可以看到,當社會的聲音最統(tǒng)一的時候,也往往就是種族屠殺、戰(zhàn)爭等人道主義悲劇發(fā)生的時候。我所期待的烏托邦,是所有人不再被打上種族、性別、疾病的標簽,每一個人可以選擇自己的身份,聽到其他人的聲音,認識和尊重彼此的差異。我樂觀地相信歷史有其力量,我也樂觀地期待著這樣的未來。這也是我對所有不平等的烏托邦的反駁。
我承認起先我確實是抱著看看烏瑪瑟曼是怎么看上伊?;艨说男膽B(tài)來看這部電影的 確實挺無聊的一個理由 最終事實也證明了 本片可以說與烏瑪瑟曼本人幾乎沒有關系
可是我看到他作為一部99年的科幻題材片兒有個8.5的分數(shù)(查了一下 imdb7.8 也是相當之不錯了) 于是我更加堅定了看它的決心
電影大體上講的就是這么一個事兒 就是在不遠的將來 人類對于基因的研究已經(jīng)達到了一個比較牛逼的水準 即 不但可以從基因看出來你長大之后會有什么毛病最后得什么病死什么時候死 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改造受精卵 使我們的地球村真正實現(xiàn)少生 優(yōu)生 低碳生娃
我們的主人公(伊桑霍克飾)就很不幸 他是一個在如此高科技的大環(huán)境下卻是因父母避孕措施使用不得當而出廠的產(chǎn)品 是一名標準的二逼基因攜帶者(以下簡稱二逼)
他被預測出有若干多的不大不小的毛病且只能活到30.2歲 并且他悲催地被他無情的父親充滿鄙視地命名為文森特(這是他們外國人一種非常不理智的行為 知道自己家孩子短命還故意起短命的名兒 但在我國一般有文化的家長就知道給孩子起個賤名兒 好養(yǎng)活 如王八崽兒一類 聽起來就非常長壽)
于是他悲催的人生就這樣開始了 爸爸媽媽很明顯不滿意有個二逼兒子但是直接掐死又犯法 所以他們決定借助神奇的基因工程技術為他們整合出集二人精華于一身的小哪吒
于是二逼文森特和小哪吒共同成長的故事可以說就是國外版的小白菜兒 各種被家長不重視且被弟弟虐 比賽游泳一回沒贏過 直到兩人長大分別之際文森特終于豁命游贏了一次弟弟 弟弟還因為體能和心理雙崩潰導致溺水了 最后被哥哥拖回去了
長大后的二逼文森特對于成為一名太空人有著巨大的熱情 堅持每天看動腦筋爺爺和藍貓?zhí)詺馊枺ǘ宜呐枷袷潜瓤寺┦浚?但是由于社會中存在著巨大的基因歧視 于是擁有二逼基因的他只能走遍美國刷廁所
在一次機緣巧合之下 他知道有這么一類人看到了基因歧視所帶來的商機 做起了基因辦證兒的生意 于是他果斷拿起手機撥打了用白漆寫在女廁所墻上的聯(lián)系電話
所謂基因辦證兒 就是讓二逼人種在各種場合通過極其粗糙的物理手段(如將血袋兒掉包 用尿袋兒里的尿參加尿檢 往梳子上擱頭發(fā) 往鍵盤縫兒里倒頭皮屑等)使用黃金圣斗士的基因出去混 自然一帆風順 馬到功成
但是為什么黃金圣斗士本人不直接出去混呢 因為這位堪稱完美的圣斗士(豬的洛飾)是一位身殘志也殘的昔日花樣游泳銀牌獲得者 成天抽煙喝酒感嘆命運的不公 為什么有的人連一次出鏡都沒有就能得金牌 我長得這么帥卻要得銀牌!
于是兩個不同基因檔次的人開始了一個出錢一個出尿的快樂同居生活 前者通過借用圣斗士的華麗基因在夢寐以求的航天產(chǎn)業(yè)部門成功圓夢 成為即將被派往木衛(wèi)的新一代太空人 后者過上了衣食無憂穩(wěn)定節(jié)律的生活 并且逐漸把自己生活的希望完全轉寄在了幫助文森特實現(xiàn)夢想上
以上回憶結束 于是之后二逼文森特在一個相對俗套的犯罪+勵志片套路中克服重重險阻 歷經(jīng)九九八十一難(此處真的可以省略一萬字)終于在知情人的掩護下成功羽化登仙
但令人詫異的是 臨行前豬的洛給文森特預備下了成桶的血和尿(喝多少水這得)供他從外星回來以后使用 還留下一張神秘的字條 說你上去以后再看 并聲稱自己也要帶著夢想去旅行了
看到此處我內心真的是風光霽月一片明朗 覺著太好了 兩個不幸的人相互成就了彼此 有夢想敢追尋 太陽光了
結果最終的結局是 文森特爽歪歪的飛了上去 豬的洛卻美滋滋地帶著看破紅塵的微笑掛著自己引以為恥的銀牌自焚了!??!
這是一個陽光的編劇和一個陽光的導演弄出來的結局么??!
你106分鐘的電影前100分鐘都在告訴我們 又要有夢想 去你媽公平不公平的社會 我們要永不放棄 我們要力爭上游 我們要有夢就追 我們要逆天改命 結果最后一個剛剛讓我們感到重新被希望點燃的人竟然被火點燃了!!!
這時候可能會有還沒看過本片的人就問了 說哥們兒你會不會是沒怎么看過電影兒自己瞎編了一個主題啊 其實人家可能根本就不是說的陽光的事兒
我覺著應當不會 因為劇中的一折經(jīng)典唱段——可能也是導演編劇認為應當被后人不斷傳誦的一部分(當然很可能不會成為)——是這樣兒的一個事兒 成年后文森特的弟弟小哪吒成為了一名警察 受命調查發(fā)生在哥哥工作單位里的一樁謀殺案(它不在主要內容里是因為它真的是醬油支線)
案件真相大白之后弟弟提出 咱們再比賽一次吧 我個圣斗士基因輸給你個二逼我有點兒不服
于是兩人深夜來到兒時記憶中的海邊 脫光了 游啊游啊游 游著游著弟
弟累了 說 哥 太遠了 咱回吧 哥說不 咱直接游到對岸(我去) 于是弟弟也不肯服輸 接著游啊游啊游 又游了一會兒弟弟實在不行了 說哥你是怎么做到的 哥哥說 我的辦法就是 拼了命我也不放棄(- -)
于是弟弟又一次由于體能和心理雙崩潰溺水了 又一次被哥哥拖回去
難道這么主旋律的一個橋段不是為了讓堅持自己實現(xiàn)夢想的陽光普照大地的一個橋段么?
明顯就是!明顯是他們不知道哪兒進水了讓豬的洛燒死了!
最后就是 說什么也于事無補了 片子已經(jīng)上映了這么多年 已經(jīng)對不知道多少曾經(jīng)敢于追尋夢想的青少年執(zhí)著而狂熱的內心蒙上了一層又一層厚厚的陰影
為了讓故事更加陽光一點 我們心中可以有一個自己的結局 那就是豬的洛真的去了環(huán)游世界旅行 最后在我國和一名業(yè)余男子花樣游泳教練一見鐘情 隨即兩人迅速墜入愛河并喜結連理 最后豬的洛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教練老公的鼎力支持 最終在2008年北京殘奧會上一舉奪得沒腿組男子單人花樣游泳金牌 最后一個鏡頭 兩人在傍晚的水立方夜景之下激情擁吻 五個福娃在旁列成一排微笑祝福 鏡頭拉高 片尾曲北京歡迎你響起 出字幕
電影中一個場景是男主摘掉了隱形眼鏡,因此看不清車流。晚上,車輛如織,他需要過馬路,但是他看不清,只看見亮色的物體從右邊不斷飛馳而過,他必須要過馬路,最終他還是勇敢的踏出了腳步,盡管周圍的環(huán)境對他來說一片模糊。這個場景在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突然發(fā)現(xiàn)很久以前我看過這個片段。就是根本記不清其他的部分,卻只記得這一片段。但是現(xiàn)在看來這部片子依舊不過時。
影片所設定的未來社會,基因操控一個人的一切,就是通過基因的選擇造出完美人,而自然受孕的十有八九是缺陷人,科技即是上帝??此聘鼉?yōu)化了,但是由此帶來的歧視卻變成了基因歧視。現(xiàn)今社會下,仍舊存在著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歧視,人種,膚色,國籍...到了未來只不過換了個殼,依舊存在歧視?!叭毕萑恕庇肋h也沒機會通過努力成功,永遠只能做下等工作。
我們的主角Vincent就是這樣一個缺陷人。他一出生就被注定了結局,99%患心臟病的幾率以及30.2歲就會死去。因為他是自然受孕的,他的基因充滿缺陷。人生剛開始,就給你畫了個框框,告訴你:你只能待在這個圈子里。多么可悲。大多數(shù)的缺陷人認定了自己的命運,而Vincent不甘于此,他的夢想是要當宇航員,去土星,去外太空。依他的基因,他絕無可能成為一個宇航員。相關的公司第一步就是檢查你的基因,他們只需要完美人,不需要殘次品。一滴血,就可以把你排除在外。現(xiàn)實生活中,不也是這樣么?條條框框限定好,有一條不符合就可以pass掉你,而無視你真正擁有的能力。
然而,夢想的力量是無窮的,Vincent為了他的夢想,各種努力,他對自己的完美人弟弟說:我從不給自己留后路。這樣才能勇往直前。用句我們中國人的話:我命由我不由“天”,這里的“天”即是影片中的基因。
這是一部1997年的電影,描繪的是未來世界,但是即使到了將近20年后的今天,這部影片所展示的未來感依舊很強烈,以至于兩位主角年輕的臉才讓我感覺到這是部有年頭的電影了。伊?;艨四贻p時候真帥,還有裘德洛,真是嫩出水啊。片中兩人是要扮演相似的兩個人,不細看還真是有點像呢,只不過伊桑霍克更加棱角分明。臉型更加立體。老片子看的不多,反倒是近幾年的片子看了伊桑的人類清除計劃,前目的地,都是很棒的電影。這應該是我看的第三部他的電影,真的很不錯。我有個習慣,看多了某個演員的電影,比較有好感的,我會去翻他以前的電影,可惜目前他在國內不算特別主流的好萊塢大明星,好多他的影片資源都難找,真的有點遺憾。
五星推薦此片,佳片永遠值得推薦。更何況還有那么帥的主角顏值演技都杠杠的。
新西蘭作家兼制片與導演Andrew Niccol可真讓人吃驚!
他1997年自編自導的第一部電影《Gattaca》實在是一部天才之作。故事對基因決定論的描述,對生物科技突飛猛進后未來世界的秩序與偏見的刻畫都讓人一下子想起來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Andrew Niccol據(jù)說將執(zhí)筆《美麗新世界》的劇本,由導演Ridley Scott于2011年搬上銀幕),但比《美麗新世界》似乎還更進一步,尤其在科幻的份量上;但更為可怕的是這部1997年的電影所描述的基因歧視恐怖世界,竟原來絕非天方夜譚。
1
基因工程自從1973年后美國生物學家Stanley N. Cohen 和Herbert W. Boyer將DNA分解成段并重新組合后有了突破性的發(fā)展,并以1990年美國的人類基因組計劃為標志進入了一個新紀元,今天的生物科技不僅能夠克隆,轉基因,甚至還能創(chuàng)新物種?;蚩萍嫉陌l(fā)展帶動了優(yōu)生學,美國一位醫(yī)生的曼哈頓與洛杉磯診所已經(jīng)幫幾千對夫妻選擇孩子的性別,并宣布在未來的幾個月內將實現(xiàn)選擇后代的眼睛、頭發(fā)顏色,以及膚色。
在Andrew Niccol創(chuàng)立的Gattaca世界里,這樣的優(yōu)生診所已是社會流行,實際上,也只有付不起錢的窮人才會選擇“劣等”自然生育,因為診所里培育出來的強化基因受精卵,是“自然受孕一千次也達不到的奇跡”。 當父母對這種強化基因小孩有所質疑的時候,醫(yī)生還很貼心的回答:“別擔心,孩子還是你們自己的基因結晶,不過是最優(yōu)的結晶?!?br>
一旦全社會都在制造這種“最優(yōu)結晶”,整個人類社會的結構便發(fā)生了深遠變化。人種、地域、性別等因素不再重要,因為比較“最優(yōu)結晶”, “次優(yōu)結晶”或者“自然結晶”很明顯成了體制的殘次品,被系統(tǒng)性歧視排斥鄙視。而造成這種新型基因歧視存在的關鍵,我想,一方面是社會自然競爭的結果,但更重要的,是基因決定論。
基因決定論認為,一個人的行為、個性和樣貌都是由基因唯一決定的,人的基因有優(yōu)劣之分,人類應致力于“改良品種”。納粹德國就曾經(jīng)利用基因決定論鞏固金發(fā)碧眼白皮膚的雅利安人種的“高等”地位,作為屠猶的論證。生物學家Richard Lewontin, Steven Rose和Leon Kamin 這樣總結基因決定論的理論體系:
“生物(基因)決定論者們實際上在探求人之所以為人以及人類行為的根本。他們認為人類生命以及行為是構成人體細胞的生物化學物質特性的結果;并且這些特性都是由人體基因的構建所唯一決定的。最終,一切人類行為——也就是全部人類社會——都由一系列要素決定,從基因到人之個體到全部人類的行為總和。”
但實質上,現(xiàn)代基因工程技術的發(fā)展,并不能得出任何決定性的結論。比如通過對基因順序的檢測,我們可以預測出一個人患老年癡呆癥的幾率,但這個幾率目前只能達到5%左右;哪怕是電影《Gattaca》中基因技術高度發(fā)達的未來社會,對各種疾病以及壽命的預測幾率依然不能達到100%。但人們往往把概率和實際發(fā)生混淆起來。概率講的是從統(tǒng)計角度出發(fā),某事件若多次重復,出現(xiàn)某種可能的百分率;而作為人這個獨特的個體來說,概率只能代表一種可能——30%患心臟病的概率并不能預測出來這個人將來一定會患心臟病,他/她還有70%的可能完全不會患病。
基因決定論目前仍是生物學界辯論的主題,也有不少知名學者支持基因決定論,比如1998年,美國國家癌癥學院生化實驗室的基因結構及規(guī)范主席,生物學家Dean Hamer在他的著作《與基因共生》中就說每個人的“核心性格”都是“自出生以來便銘刻進身體,就如同自己眼睛的顏色一樣,是父母基因的饋贈”。紐約州冷泉港實驗室主管,DNA結構的共同發(fā)現(xiàn)者James Watson也說過“我們的命運由我們的基因決定”。
2
基因決定論的存在使得基因歧視成為不可避免的結果。早在1982年,美國律師協(xié)會會刊就刊登過一篇文章指出至少有六家知名化工廠定期給員工驗血以確診誰更易受化學物質的影響,雖然其中兩家公司,杜邦與陶氏,都否認使用檢測結果來決定雇工需要?;蚱缫暸c種族、性別、年齡、國籍等歧視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這并非是基于實際發(fā)生事件的歧視,而是一種推測性歧視,是基于將來某種狀況發(fā)生的可能幾率而實施歧視,同時完全無視事件根本不會發(fā)生的幾率。這種推測性歧視使得對抗之的手段變得十分有限,因為在法律上很難證實某種基于推測的歧視。所以,盡管美國2008年五月21日終于通過了歷史性的《反基因歧視法》,其有效性仍待考察。
其實在Gattaca世界里,雇工的基因歧視也是違法的,但“沒人嚴肅對待”。雇主可以采取各種手段獲得應試者的基因——茶杯,擦手的紙巾,不經(jīng)意掉落的毛發(fā)——基因隱私權只是個不可能實現(xiàn)的概念。電影中還有便宜的街頭基因檢測站,剛和人接吻的姑娘可以去哪里用棉棒在口中一擦便得出對方的全部基因信息——智商、得各種疾病的幾率、預期壽命等。而當主人公文森特(Ethan Hawke)打倒夜店后門守衛(wèi)警員逃跑后,隨即趕來的警探命令倒在地下呻吟的警員第一句話是:“哪兒也別碰,別吞口水”,然后迅速用棉簽獲取了警員身上攜帶的文森特基因才讓他起來。
我看到這兒,覺得又是好笑,又是毛骨悚然。如果人類的一切都能夠通過基因分析而得出確定結論,如果我們的喜怒哀類,我們的愛情與傷痛,有一天都能夠變成冰冷的化學公式,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用符號代替,都能被無限復制,包括界定我們之所以是“我”的獨特思想與記憶,那將是一個多么恐怖的末世!到那一天,“我”將不復存在,剩下的,只是“有機體”,只剩下面目相同的“完美結晶”們,就好比今天打開電視,屏幕上全是削過骨隆過鼻減過肥墊過下巴千遍一律的人造美女一樣——我們距離Gattaca的世界,究竟還有多遠?
3
2008年美國耶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John Bargh博士與助手展開了一項實驗,41位志愿者被要求描述他們對一位陌生者的第一印象。所有人看到的陌生人的圖片與聽到的介紹都完全一樣,但在說出自己的印象之前,實驗助手會不經(jīng)意的讓志愿者幫他拿一下自己的杯子,杯里有時是熱咖啡,有時是冰咖啡。實驗結果表明,拿到熱咖啡的志愿者比拿冰咖啡的對同樣的陌生人明顯印象更好。類似的實驗后又在53位志愿者身上重復,要他們對一種理療熱墊進行評估,作為獎勵,事后或被贈一個小禮物,或得代金禮券。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評估時理療墊是熱的大都選擇要代金禮券,而涼的則會選禮物。
美國國家公共電臺NPR在播報這則新聞的時候,記者忍不住評論:究竟多少“我們的思想”真正是我們自己的呢?我則忍不住想那個經(jīng)典的婚姻笑話,成功太太的秘訣在于要讓老公以為所有想法都是他自己的,嗯,都是“他自己”的。
一個更有趣的例子是哈佛大學的腦神經(jīng)專家Jill Bolte Taylor博士,她于1996年中風左腦血管破裂,后經(jīng)治療恢復。Taylor博士這樣描述她中風后的感覺:“我失去平衡跌倒,靠在浴室墻上。我低頭看自己的手臂,但發(fā)現(xiàn)我竟無法感知自己身體的邊界——我不知道自己是從哪里開始,又到哪里結束,因為構成我的手臂的分子和墻上的分子全混到了一起。我只能感到能量的存在。……最開始我有點恐懼,但很快我就為周圍的巨大能量所吸引。我再也不能確定我身體的邊界,我感到自己變得巨大,舒展,似乎我已與周圍的能量結成一體,那感覺真是美妙?!边@種美妙,平靜,祥和,與世界融為一體的精神體驗,極似佛教的“天人合一”,“涅磐”,“超脫”。腦神經(jīng)專家的Taylor博士對這種現(xiàn)象的解釋很簡單:人的右腦主管感性認識攝取信息,而左腦主管邏輯思考處理信息。當主管邏輯思維的左腦因為血管破裂停止運作之后,“我”就消失了,剩下的是不經(jīng)處理的原信息,這便是為什么她會無法分辨自己的手臂與墻壁,“所有的分子全混到了一體”;這也是為什么她只感受到能量的流動,感到自己融入了自然,無限平和美妙。
原來道教坐禪要到達的物我兩忘的超脫境界,原來佛教精神上的涅磐,都可以通過自我訓練抑制左腦的邏輯思維來達到。難怪也有那么多人通過外力——靠毒品——來攝取激素抑制左腦制造精神高潮。2006年的電影《盲區(qū)行者》中,一種未來的毒品“D藥丸”長期服用會導致左腦受損,造成左右腦矛盾,幻象頻現(xiàn),物我兩茫。
4
《時代》雜志的評論員Michael Kinsley在2008年五月的評論中說:“先天自然與后天養(yǎng)成,其實并無多大差異。也許你的父母給了你優(yōu)良的基因,或者他們給你百萬遺產(chǎn),或者他們就是高尚的人,教會了你節(jié)儉的美德與辛勤工作的道理。即使是最后這個例子,為何你就應該得到這些優(yōu)良的價值觀呢?這與繼承一對好基因究竟有什么不同?”
也許,面對基因決定論,我們的確不該如驚弓之鳥過分懼怕,人因出生所造成的不平等過去有之,現(xiàn)在有之,將來也不會消失。反對基因決定論不不是為了阻礙基因技術的發(fā)展,并不是因為恐懼而放棄探索,放棄尋求生命的真相;相反,面對太多的未知,給予科學工作者們更多的自由,更大的空間才能更好的百家爭鳴,才能更接近真實。而在基因歧視問題上,更重要的該是我們究竟要如何認知基因決定論。前哈佛大學校長勞倫斯.薩默斯在2006年發(fā)布了女性缺乏數(shù)學及其他科學才能的講話后不得不引咎辭職——他發(fā)表這一言論的場合當然極不合適,顯然不吻合他校長的身份——但另一方面,我卻也惋惜他的離開,畢竟,從純科學的立場出發(fā),難道我們不該研究為什么很多女性在語言方面具有優(yōu)勢,為社么黑人的彈跳與奔跑能力那么突出,為什么亞洲學生的運算技巧領先于美國學生?結論不一定都是基因——甚至我堅信基因只是要素之一,且遠非決定因素——但一個寬松的科研環(huán)境與嚴苛的立法執(zhí)法體系應該相輔相成。最為重要的,具體到我們每個人,是我們對待歧視的態(tài)度。
索尼公司在《Gattaca》1997年十月公映之前特意組織了一場面對哺乳動物細胞生物學家學會的試映,在影片結尾,出現(xiàn)了愛因斯坦、林肯和美國最著名的女運動員Jackie Joyner-Kersee的照片,并伴隨著字幕:如果基因工程和基因實驗早成事實,那么這些名人將都不會出生——他們分別患有閱讀障礙,馬凡氏癥候群 及哮喘病。最后的總結字幕則是:“當然,另外一個絕不會誕生的人,那就是你?!痹囉车玫搅丝茖W家們的普遍好評,但公映時索尼公司還是決定去除最后的字幕與圖片——他們擔心會冒犯觀者的感受。
我覺得很可惜,索尼公司的保守決定失去了讓這部影片掀起更為激烈辯論的機會。最后這些圖片的展示其實傳達了非常關鍵的一個信息:優(yōu)化基因的同時也祛除了激勵人類不斷前進最為重要的一個元素——痛苦、問題、缺陷、不足。“完美”是祝福,也是詛咒。影片中最為完美的杰羅姆是最無法面對失意的人,而根本被當作下等人的文森特倒永遠拼盡全力向著理想努力,毫無保留。這種不合理的冒險,不畏死不自保的拼搏,就是人的精神,是潘朵拉盒底的希望,是獨立拆解的基因要素所無法總結推導的最大的不可能。這種精神讓我們認識到統(tǒng)計概率的空檔,讓我們?yōu)榱颂摶玫膼矍榕c理想奮不顧身,讓我們能夠瞥見極限后匿藏的曙光,讓我們終于成為“我”,成為一個人。
5
拋開基因優(yōu)化不談,盡管我不愿意相信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有一天能夠徹底破解人腦,我還是不得不考慮,如果基因決定論終被證明,如果“我” 最終將被解構成一堆要素:化學物質、生物電、激素,那生命還有沒有意義?如果從一出生,人的命運就真如Gattaca世界中一樣被各種概率早已界定,甚至就連文森特的反叛精神都能一早被解析預測,那我們是否還有活下去的必要?
縱觀人類的發(fā)展史,其實不同階段對“人生意義”之界定并非一成不變。信息革命之前,我們強調人與動物的區(qū)別,在于人的創(chuàng)造性,人的社會性思維,邏輯推理能力,我們強調“腦”;信息革命之后,電腦越來越強的模擬人腦,我們又開始強調人性思維中非邏輯的感性成分,強調“心”。2009年的電影《終結者之救世主》結尾就宣稱“人心無法編程”。但無論強調的是“腦”還是“心”,似乎“人生意義”都離不開對人的界定,都在強調我們與這種或者那種存在形式的區(qū)別。每當新科技新事物新發(fā)現(xiàn)將原有的人的界限變模糊,我們就得恐慌一陣,似乎不證明“人”的優(yōu)越性,不維持“人” 在宇宙萬物中的獨特地位,人生便失去意義。而這樣“唯我獨尊”的階級觀念,又與人類社會內部的種種歧視有何差異?
《Gattaca》中完美的杰羅姆選擇結束生命,因為他先天的基因設定讓他優(yōu)秀但不是第一,他后天的意外殘疾讓他可以感受生活卻無法再創(chuàng)造——他對生命本身失了興趣,一死了之。但杰羅姆所忽略的體驗本身,難道就沒有意義么?創(chuàng)造與實現(xiàn)的可能固然激勵人勇往直前,但正如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從無到有的沿途風景和人生細節(jié)對每個人來說也是獨特的,是不可替代的,即使被拆分為化學物質、生物電、激素、環(huán)境影響等獨立因子,也還得由人自己來綜合實現(xiàn)。而這種體驗經(jīng)歷學習成長的過程,其實才是人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實踐著的工作,至于終點處蓋棺定論的成就,倒是錦上添花的次要元素了。
《Gattaca》中文森特不懈拼搏所要證明的“靈魂無基因”,我想不該僅僅是指基因決定論最終無法預測人的未來,不能解釋人的情感;更為重要的是,即使有一天基因科技能夠決定我們的“核心性格”,電腦程序能夠解釋我們的細微情感,生命的意義依然存在:感受,體驗,學習,這一切仍須由生命的實體來親身實現(xiàn),無法替代。而除了為理想奮斗,除了實現(xiàn)目標,生命的意義,還在于每日三餐,腳踏實地,在于養(yǎng)一方赤子之心,在于被現(xiàn)實不斷撲打下卻依然熊熊不熄的求索火焰。生命的意義,正如羅素所總結,是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和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這才是真正的人之靈魂,不能轉化為公式,不是符號,不能復制,無法嫁接,不分優(yōu)劣,沒有基因。
參考閱讀:
http://www.depauw.edu/sfs/essays/gattaca.htm
探討先天不足(伊桑霍克)和后天殘疾(裘德洛)應該如何面對生命,給了個令人無語的答卷——前者可以飛天,后者可以去死?!澳憬杞o我你的夢想”,結果裘德洛還是無法獲得救贖,難道這夢想是有借有還嗎。這個結局要說是“勵志”的話,那真是把殘疾人不當人了。
看了這部《千鈞一發(fā)》,沒想到還真不錯,男煮餃兒追求夢想時不給自己留任何后路的精神真雞巴勵志啊……這種勵志非心靈雞湯式勵志,而是心靈牛鞭湯式勵志……我們曾經(jīng)都是星塵,莫名其妙地來到了父親的睪丸里,來人世走一遭后重新變成星塵……反正遲早變星塵,不如追夢盡情活……
古怪的老電影氣質,很勵志,有點基。世界若是真的如此不公平,那我們就集體作弊去吧。
“我只是把身體給了你,你卻讓我分享了你的夢想”(Nyman先生的配樂太驚艷
2018年11月26日,人民網(wǎng)的新聞宣稱,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肚рx一發(fā)》里最令人動容的是,Vincent作為未來世界里的"瑕疵人",絕不回頭,絕不留后路的追夢歷程,既然是浩瀚宇宙中微如星塵般的存在,又何懼以星塵的模樣"歸家" ,在人世間放手一搏盡興地活是Vincent的選擇,也是影片除基因重組,人倫道德等探討點,傳達給觀眾的更重要的生命意義。但結合今天的新聞來看,片中對基因技術,人類倫理的平鋪直敘,令人背脊發(fā)涼,正如《黑鏡》里所說“我從沒想過自己會活在未來,但我現(xiàn)在TM就在未來?!?/p>
看名字以為是恐怖片,沒想到是這么走心的風格。裘德洛的出場太驚艷了,那雙眼睛,那個孤傲的眼神和表情讓人難忘??伤詈蠼Y束自己生命的方式太殘忍了,難以接受。
這名字譯得太搞了~==
當你有夢想 全世界都會幫你
是該慶幸這樣的電影出現(xiàn)的時候還不是腐女遍地的年代……
沒有觸目驚心的科幻大場面,娓娓的說倫理、說基因技術的雙刃劍。落了淚的點不是主角,而是最后那個醫(yī)生,原來他一直都幫助著Vincent,這種夢想一旦被共享,也就推動了第一塊多米諾骨牌。有趣的是,片名本身是由DNA的堿基組成的,還有劇組成員名字出來的時候,也是先凸顯出G.A.C.T,很有心思的小細節(jié)。
一個凄美的基情故事
科幻版天才雷普利
現(xiàn)在再看,還挺腐的。。。
UMA太漂亮了
夢想與扼殺夢想的不公平,過去、現(xiàn)在還是未來,這是人類戲劇的永恒主題之一。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歧視史,財富、地位、年齡、性向、膚色...基因決定人生,不過是把這種歧視從人的出生開始以科學的形式固定下來。電影想講述的是:我也許沒有偉大的基因,但我有一顆造夢的心——我就是那個統(tǒng)計學上渺小到不計、但沒人可以抹去的1%。
豆瓣這么高的分,你就知道它肯定有熱血和雞湯的意思了。前半段老實尷尬,這哪是太空公司不如叫臉盲公司好了,就這么容易混進去?其實在劇本架構上是十足的套路活,好在在類型上做出了混搭的新意,節(jié)奏鋪墊之下,煽情點的安排也比較合理,這種,才叫做合格的工業(yè)化電影。
問題不在于基因,也不在于決定論,而在于一種萬惡的標準和秩序,試圖消滅美妙的多樣性。
長伊?;艨诉@樣的被認為是基因差……
非常優(yōu)秀的科幻電影!小時侯看過一次,絲毫沒有察覺這居然是97年的作品 !今天重溫依舊無法看出,當時囫圇吞棗也沒法理解其中深意,如今看過后不禁唏噓感嘆!影片各個方面都堪稱精品!導演對節(jié)奏拿捏得非常精準,看似平淡的敘事,表面下卻暗流涌動!好劇本、好配樂、好演員、好導演,成就一部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