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在山野中的一座古廟里,一位鶴發(fā)童顏的老人端坐在廟臺上,滿意地觀看著練武的徒兒霍霍。徒兒的武功大有長進,老人允其下山闖蕩江湖。這時,黑衣蒙面的徒兒就地一跪,一支暗器射向老人,老人吃驚地瞪著徒兒,倒地而死。是年,昌明府臨江縣新來了一位縣令吳清風。他整治社會秩序,將奸殺搶劫之徒就地正法,深得民心。恰在這時,臨江縣突然出現(xiàn)了一個武藝高強、輕功非凡的飛賊。他無惡不作,一時間滿城驚慌。一位老乞丐聞風而來。吳清風命令捕快班頭鐵如龍帶人捉拿飛賊。幾天過去,不見飛賊的蹤影。吳縣令多次下令責打鐵如龍,他默默地忍受著。老乞丐戲鬧公堂,代鐵如龍挨打,顯出了不凡的身手。知府陳書虹因飛賊不斷作案而坐臥不安,道臺大人親臨臨江縣視察,吳縣令下令嚴密把守道臺行院。這夜,飛賊在盜取書生秦文萱家的"龜蛇寶硯"后準備逃走時,被老乞丐用"貓爪功"抓傷右臂。飛賊用劇毒梅花針刺傷老乞丐逃之...
好端端的一位清官縣令,上任之初敢于嚴肅秩序,懲辦貪腐。影片本應當依此路子拍下去,表現(xiàn)縣官吳清風如何想要為民辦事,兩袖清風。但卻遭遇各種險惡勢力的阻擋,不得不走向“佐羅”的道路。就是白日應付官場黑暗,夜間改頭換面,做一個蒙面?zhèn)b客,奪寶除害、歸還于民、匡扶正義。如此“花翎飛盜”,才能讓觀眾拍手稱快!
然而,影片偏偏要與觀眾的愿望擰著來!不知編導作何想法,讓故事情節(jié)弄成吳清風真的就是普通的“飛盜”了。而且一旦被“揭露”竟然原先的“一身功夫”喪失殆盡,很快束手就擒。吳清風所作所為,本來應當是大獲人心的,但編導硬要他成為“反面教材”,毫無邏輯,毫無道理,毫無可信度,就算是要表現(xiàn)“官場險惡”,如此編排也是在難以自圓其說!最后不得不讓其不明不白地屈死于大牢之中。由此,影片的胡編亂造以致人所不忍……
記錄顯示上大學時看的,完全不記得
官匪一氣最難防
看了b站的解說。故事總覺得在哪部清末民初小說里見過類似段落。大結(jié)局算是升華了主題。
寓言型的故事,假作真時真又假,官為盜處盜亦官。故事邏輯簡練,但敘事方式和表現(xiàn)方式均顯陳舊。
輕功好的飛賊。
知府還算是個好官,可惜看不清形勢,放不下權勢,該辭官啊。唉
繼續(xù)懷舊……暗黑系的武俠片,但讓我記憶如此深刻是因為當時我買票進場看電影,遇到同學被他在電影院上班的媽媽帶進來看。阿姨把我的票根要走了然后在我莫名其妙的時候(當時還以為是重新檢票+_=!)把票錢還給我了!!這讓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震撼,還挺符合這部電影的主題:官場腐敗,社會黑暗啊!
典型的反映官盜一家的片子,放到現(xiàn)在不太可能這么明顯的指向性了
“假作真時真猶假,官為盜處盜亦官”……最后道臺大人轎頂上分明印著斗大的“盜臺”!
當年啊,當年
比白衣俠女好
道臺就是盜臺,官盜一體最可怕。張繼波后來演了《狼行拂曉》的主角君靖難。
1990.07.25
那時不少動作片都是這種黑暗系,壞人可不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
噢那犀利的眼神。
知縣老爺是飛盜
第一遍是小時候村里廣場上看的
還挺真
bilibili
懸疑飛盜,挺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