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俠胡金銓》將分為兩集上映:
第一部曲——《先知曾經(jīng)來過》:以編年史的方式逐部介紹胡導演的經(jīng)典電影,讓觀眾感受他的電影魅力,并透過重要學者及影評人們解析電影美學,再加上和胡導演合作過的重量級影人如徐楓、鄭佩佩、王童、徐克、吳宇森、洪金寶等,一一分享當時的回憶與細節(jié),逐步揭露胡導演的電影方法、美學風格,和他投入藝術之風范與瘋魔行徑。
第二部曲——《斷腸人在天涯》:細說從頭講述胡金銓飄泊一生無以為家的宿命,從北京、臺灣、香港到美國,這樣的宿命如何反映在他的作品之中,如何影響他的藝術生命軌跡。尤其在他晚年仍努力企圖創(chuàng)作拍片,卻一直壯志未酬的歲月,并非大家所想像風光。他是個創(chuàng)造時代的人,也是個在大時代翻轉中,時不予我的孤獨英雄。
片中并透過胡金銓一手栽培,也是《龍門客?!贰秱b女》男主角石雋的腳步,重返當年拍攝場景,讓鏡頭仿佛穿越時空,閃回當年的點點滴滴。俠客老矣,卻不放棄追尋五十年的恩師記憶,如師如父,情誼真摯。
★ 電影大師胡金銓是影壇的武俠巨擘,一生作品不多,但開創(chuàng)全新武俠電影手法,作品奠定武俠電影的類型
★ 《尋找背海的人》導演林靖杰記錄了胡金銓的導演養(yǎng)成,探討他的電影美學及他對電影藝術的熱愛與追求
★ 第一部曲集合曾與胡金銓合作影人石雋、吳宇森、徐克、洪金寶、許鞍華、徐楓、鄭佩佩、王童及影評人焦雄屏、聞天祥、黃建業(yè)等人回憶訪談
★ 第二部曲從北京、香港、臺灣到美國,發(fā)掘生活對胡金銓作品的影響,去理解胡導演如何成為一位獨特的藝術家
★ 罕見從胡金銓的親人、親近友人口中回憶一代大師的生活點滴,讓觀眾更了解他的一生及創(chuàng)作
這部長達220分鐘的紀錄片分為上下兩部,推薦先看下部《斷腸人在天涯》再看上部《先知曾經(jīng)來過》,或者只看下部也可以。蓋因上部是對胡金銓導演重要作品的藝術評述。對熟悉導演的影迷太淺,對沒有看過導演作品的觀眾,采其訪?論述的形式又不足夠有吸引力。
了解導演的最好方式還是得看電影原作,至于導演的創(chuàng)作方法論,不如直接看電影書來的具體深入。簡中世界特別推薦《胡金銓武俠電影作法》《胡金銓談電影》這兩本。尤其前者,片中字幕也多有摘錄。上部《先知曾經(jīng)來過》較有價值之處是請到了胡金銓的御用男主角石雋,重訪當年多部電影拍攝的取景地憶往昔。盡管多是擺拍,但總歸是銀幕外的一份致意。
下部《斷腸人在天涯》通過胡金銓導演的親友和眾多電影的人追憶,概擴式的介紹了導演的生平,當然是有所取舍的。胡金銓晚年的落寞和未能拍出《華工血淚史》的遺憾被放大了。這種落寞和遺憾確是歷史的真實,尤其《華工血淚史》堪稱華語電影未竟遺憾Top1,超過楊德昌未完成的《追風》。
同樣作為影屆后輩,單就和胡金銓的交往上,徐克似乎更多是利用和盤剝,吳宇森則是發(fā)自內心的尊敬和誠心的幫助,兩相對比、高低立現(xiàn)。胡金銓是百年來華語電影少有的文人導演,費穆以外再難有人能夠比肩。其藝術水準和影史重要性,怎么強調都不為過。只是觀眾的認知,也需要一個成長的過程。太多人推崇徐老怪而不知也不覺胡金銓的好。胡金銓的電影是必看的,而且值得一看再看。圖示為胡金銓的電影劇本分鏡手稿若干。
吳宇森:“我的電影的話,除了張徹以外,最受影響的還是胡金銓導演” 許鞍華:“把這個剪接跟動作混合地天衣無縫的,變成一種飄逸的,應該是胡導演第一個做出來的” 回憶起60年代看胡金銓電影時的感想:“每個人的出場造型都不一樣,都很好看很新穎” 胡導為了把各種搭景做舊/做出質感做出了各種努力 談到《俠女》竹林戲那段的一些剪輯:“只要是一個移動的動作的時候,他(胡金銓)都用差不多半秒或者是三分之一秒去完成。因為我們的視覺沒法跟那么快,每個鏡頭只有三分之一秒時你已經(jīng)不會去注意它動作連不連貫了。而是一個姿態(tài)。那個姿態(tài)會有一個感覺。就是會變成,你抽掉什么,然后它動作不連續(xù),但是因為它有一個韻律在那個地方。就是一個感覺。他是在剪一個「味道」的東西,而不是在剪招式?!?——徐克補充:“胡導的電影我是學了很多...他的動作里面缺鏡頭...因為他中間有些東西是靠我們去聯(lián)想...如果我們沒有這個聯(lián)想,我們直白的把這種畫面放進去的話,也許,胡導那個片段里面,就失去了他的特點” 薩特亞吉特.雷伊看完《空山靈雨》后說開頭走路的那段戲處理地是對的,不能像一些人說的那樣剪短。 胡導喜歡在電影的畫面里放煙/霧,他認為這樣畫面上能增加中國國畫/水墨畫的感覺。他后來還補充說中國畫有很多空白部分,但空白在片場制造不了,所以就用噴煙了,因為煙是沒有顏色的。 胡導對服裝/造型/美術的設計很有那個年代的氣質,而且不乏大膽的配色。 胡金銓喜歡指導演員們具體怎么去演(面部表情、肢體動作等)。石雋說他第一次演電影(即《龍門客?!罚r基本是靠模仿胡金銓的指導來完成拍攝的。 胡金銓家里一堆書,平時也涉獵很廣,甚至連五一六通知和毛仄冬語錄之類的都有了解 胡金銓認為電影是獨立藝術,并非任何其它藝術的副產(chǎn)品 胡金銓晚年因為不想妥協(xié)于商業(yè)而事業(yè)落魄生活拮據(jù),最終死時賬上只有一兩千美金。 ——胡晚年想拍《西游記》《利瑪竇傳》,想拍史蒂芬.霍金。為此做了很多研究和筆記,但最終因為資金不了了之 他準備了二十幾年想拍《華工血淚史》,籌備期間經(jīng)歷了各種困窘,好不容易終于找好投資準備開拍卻意外去世了
類型片大多我并不感興趣,正如武俠小說一樣,當其開始類型化后,就意味著不斷地進行自我模仿,而藝術性正是在一遍遍的模仿中喪失的,但是在某一時間段,大眾卻常常沉溺于類型片,這應該是人類對于追求智力普遍存在的惰性,所以武俠小說,看幾部優(yōu)秀的即可,過多的閱讀實際上只是虛擲精力。
因此,此處將選擇十幾部優(yōu)秀的武俠片來進行比較和歸納,也是為了不必像玩一個游戲一樣,反復重復類似的過程。
首先,關于類型片,需要進行下區(qū)分。針對武俠片,常常容易混淆的幾種類型片為:動作片,古裝片,功夫片,戰(zhàn)爭片。由于武俠大多是一個歷史概念,新中國后應該就不存在這個概念了,所以很大的部分都是什么到中國幾千年歷史的,所以很容易以歷史為背景,那么不可避免會與古裝片混淆,但是民國服裝實際上已經(jīng)不算做古裝了,但是以民國為背景的武俠片也不少;至于動作片,則只是電影的一種要素,即使是現(xiàn)代商業(yè)片,動作片也占據(jù)了很大的一部分,武俠片大多設計打斗,自然也難免有動作戲;至于功夫片,則是從武俠片衍生的一個概念,武俠小說為了方便表達,常常起一系列名稱,尤其是金庸小說,如降龍十八掌等,此外傳奇功夫,后續(xù)民間功夫則是有考據(jù)的功夫,如洪拳、詠春拳等等,有時間倒是可以考察下中國功夫的真實性,功夫片區(qū)別于武俠片在于強調功夫,而不在于俠義和江湖;至于戰(zhàn)爭片,常常也會以宏觀和微觀結合的方式來表現(xiàn)戰(zhàn)爭,其中設計武術和俠士的也不少,區(qū)分則在于以何為主,戰(zhàn)爭片常常揭示權謀和苦難,而武俠片則在于江湖和人情。以上四種,功夫片與武俠片最難區(qū)分,因為存在衍生關系,如下面要討論的《功夫》,此處也算作武俠片,當然更是功夫片。
言歸正傳,談談篩選的這17部影片,如下:
實際上,武俠片是有差異的,而且根據(jù)其特點可以進行分類,可分為三類:
其一:以張徹、徐克為代表的舊武俠,此類武俠片大多以武打動作為主,故事情節(jié)相對簡單,而且比較模式化,多有續(xù)集,是比較迎合市場的商業(yè)片。
其二,以李安、王家衛(wèi)、徐浩峰為主的新武俠,此類武俠片常常弱化武打,或者符號化,武打動作具有設計性,其內核為文戲,表示社會關系,人情等,《功夫》可以歸為此類,但是又保留較多的舊武俠元素。張藝謀的《英雄》和《影》也應歸為此類,但是就像某個評論所言,張藝謀的某些電影只有能指,沒有所指,這也許是以攝影師出身的張藝謀的最大缺點,電影應該作為一種敘事語言,編劇能力是導演不可或缺的。
其三,以胡金銓、侯孝賢為主的后武俠,只是以武俠為內容,呈現(xiàn)一個全景式的武俠圖景,此類武俠片將會成為武俠片繼續(xù)突破的方向。
以上17部片按照以上歸納,所屬類型如下:
以上《繡春刀》有點新武俠味道,但是不是很強,可能是為了適應市場,過多融入舊武俠的打斗元素。
2023/4/15
先看了《大俠胡金銓》的上半部分,可能是接近四個小時太長,所以留了個“中場休息”,這本身也是很“老派”的作法。雖然下部曲名為斷腸人在天涯,會涉及到更多的地方,但那個第一部分,不了解的人可能真會覺得胡導就是個中國臺灣導演。雖然從制片公司或者部分拍攝所在地,沒準可以這么說,但香港影壇對于胡導演應該才真正具有培養(yǎng)和傳承的功用,而臺灣那邊,之后幾乎就找不到多少胡氏武俠片的遺韻在了。而且恰恰如同我對于此紀錄片預告的觀感,開頭出片名字幕時,那個應該是在車上向外拍的樹叢流動光影,其實更容易讓人聯(lián)想起黑澤明,而不是胡金銓導演……所以與其找一幫故交來談往事,還不如將胡導演放到一個更大的影史坐標中,比如與黑澤明的比較這種思路,可能會顯得更有意義與建設性。另外片中影評人兼導演舒琪提到胡導演的電影,包括每一場戲,之后都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大意)……那是否應該以此為題,深入探討一下,這到底是為什么?如果僅僅把所有的原因,單純歸結為他的天賦異稟,似乎有點膚淺。
分上下兩部,全景式展現(xiàn)了一代電影大師胡金銓六十余載人生。
第一部從事業(yè)角度,以胡金銓御用男主石雋為敘述人,簡單介紹了早年演員生活,著重介紹并故地重游導演在70年代的多部佳作,以及80年代被市場拋棄后,盡力抓住一切拍片機會。
第二部則是介紹他的私人生活,看這部我基本是從頭哭到尾,導演太不容易了,本來是個小少爺?shù)?,結果孤零零一人來到香港,錢被偷了,要不停打零工,爸媽也都沒有,看似風光,處處都要省錢花,想去大學教電影,有戛納技術大獎又如何,沒有大學文憑也教不了,這點大陸和灣灣真是同根同源沒有啥不同哈!只能靠寫小文章掙點錢,因為自己的畫風也落伍了!最后手術錢都是借的!好不容易遇到紅顏知己,1700萬就能拍華人血淚史了,功敗垂成,否則電影史會被改寫的!
導演生前苦哈哈說自己沒有錢,但收獲這么多好朋友也是財富??!石雋感謝他的培養(yǎng),承認他們是師徒關系。鄭佩佩寄語他下輩子活得輕松一些。大家那么感謝他的栽培,不是耍耍嘴皮子的那種,是在他生前就陪著他,石雋給他交10年勞保。他培養(yǎng)的幾位長相大氣性格堅韌的女主角,這幫女主角在生活中也是雷厲風行獨當一面的,跟徐楓那幾部佳片,都是徐楓自己掏腰包修復的;跟彭雪芬那部大輪回,也是彭雪芬掏的錢修復的。頗有種善因得善果的意味!
我把武俠片分兩類:胡金銓的,其他人的。武俠片是華語電影大類,它提供視覺享受、滿足快意恩仇和超越地心引力的想象、推動電影工業(yè)的發(fā)展……之所以把胡金銓單列,因為它的電影可以歸入純粹的“藝術品”,它和其它武俠片最大的不同,是沒有裹挾在老港 片那份“盡兼過火,盡是癲狂”的烈焰中,其寫意、精致感、中式美學放諸影史也是獨一份的存在。70年代后的武俠片大都繞不開胡 的“陰影”,也再沒有達到胡的高度。
胡金銓電影像中國畫,講究氣韻、留白,其中多為山水畫,《空山靈雨》的深山古剎、《俠女》的荒園竹林、《龍門客?!返拇竽畾庀螅恳粋€角色都帶徐霞客、蘇東坡、李白的影子,故事還沒展開,已經(jīng)帶觀眾神游了幾公里。其人與景永遠處在自然的流動中,風 、竹、草、煙、水波、落日,仿佛任一自然元素都是配角,且演技不俗。尤其煙,胡導愛在片場點火放煙,以降低畫面飽和度,制造水墨畫的意境,他的說法是“殺去顏色,制造空白”。
某些場景又變工筆畫,在狹小的固定空間展現(xiàn)人物沖突,雕刻微觀調度的美學,如《迎春閣之風波》《龍門客棧》的客棧。他善用空間,如導演舒琪所說,胡金銓一個景拍十次,就有十種色調、角度和情緒。
他的選角也顯高級感,通常不是傳統(tǒng)的帥哥美女,御用男主石雋眼神深邃,但老相,帶骷髏感,不討喜,“俠女”徐楓美得高級,但眼神過于凌厲,其他多為路人,都是黃金配角。最喜歡《俠女》中喬宏的和尚形象,救場天花板,安全感和壓迫感都是頂級。
整體最喜《空山靈雨》,最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的氣韻。
專注、勤奮、落寞、精氣神
胡導心心念念《華工血淚史》(I Go,Oh No)
胡金銓導演的幾部重要作品,就差《忠烈圖》沒看,一直等修復。這個紀錄片,沒去采訪張艾嘉,沒想到;神秘的小榆沒出鏡,沒想到;焦雄屏這么能說,沒想到;徐克自稱胡金銓的學生,也沒想到……
上半部是標準武俠片教科書,從美術、剪接、意境等不同角度去分析胡導的作品 。下半部催淚,看到胡導是如何從北京逃出文革來到香港奮鬥,而這個命題也一直存在於他的作品裡,看到這是他一生精神的追求。胡導是個非常作者論的導演,本來沒有對他有多大了解,但是看完長達四小時的片子,我只想快點看完胡導的作品。此片的導演很聰明,分了上下兩部,在沒有什麼導演本人畫面跟講話的情況下,把人物展現(xiàn)得非常清晰、到位!
作為紀錄片還挺沒勁的,以為能講點什么新東西,沒想到把所有時間都用在大家天花亂墜的夸獎上。
不只停留在對胡導電影技法的解構,更多的是這段橫跨半個世紀時光的回味與追溯,通過他的作品,他的創(chuàng)造,聯(lián)系起了一段充滿著文人雅士氣質的“武俠往事”。我一直都認為胡導如果生活在古代一定會是一個同他電影世界里的角色一樣豪放的性情之輩,看完本片后更覺如此,他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一絲不茍與對待生活的豁達豪邁,活生生的就是一個“現(xiàn)代俠客”的形象。華語電影史上有過這么一位影像先知、氣質非凡的“大俠”導演,是其所幸也。
從為人處世角度講,胡金銓對得起大俠二字,他在拍攝電影時可以完全專注于當下時空的構建,從劇本、角色、構圖、剪輯、調度事無巨細的去營造他心中的意境,在影像中入世,但真到了現(xiàn)實中他又不愿意媚俗,不想迎合外界的變化與浪潮,當李小龍以痛感和打擊感將武打片引入新境界之時,他仍然在追求古樸的詩意武俠,以至于最后俠氣尚存,卻已無用武之地。從藝術上,他確實是一代宗師。不去追求武打招式的花哨,而著眼于意與境的營造:以眼神造殺氣,鑼鼓點做杠桿帶動整體場面,邊打邊造勢,將中國山水畫的詩意質地完美結合于故事之中,怪石嶙峋,奇山峻嶺,煙雨光霧,一切皆為我所用,將孤立的空間元素聯(lián)系起來形成另一處視覺空間,人、景、觀三者合一,這種工筆畫一樣極致的場景雕刻,沒人模仿的了。心心念念的《華工血淚史》終究沒拍,怕是今后也沒人拍了。
煽情猛夸為主。上集這么多人從各角度推崇,但包括舒琪焦雄屏聞天祥這些影評人在內,沒一個真正夸到點上的,還不如奧利維耶阿薩亞斯四十年前用法語寫的評論介紹含量有價值,可見華語電影圈的理論水平是什么樣的。下集最讓人感興趣的人物其實是后半生和胡金銓關系最親密但卻不知為何不在片中露臉的林榆。就這個人物和胡導相識相知的關系都可以寫個劇本另拍一部劇情片了。片中最正宗的是生活在香港的胡導侄女的北京口音,活化石一樣,這種舊時東城富貴宅院人家小姐的北京話如今已經(jīng)絕跡了,偶然聽到真是心頭一震。
這可能算是比較詳實的一部紀錄片了。再過幾年,不知道這些人還有多少能采訪的到了……前半部分做導演的作品介紹,后半部分講人的生平,結構也很清晰。當大家講到導演去世和他未完成的心愿是,常說的話就是“不好意思”,然后就掩面哭泣,甚至有人需要離開采訪間……回憶起人生,總有許多不甘,之于胡金銓這樣的大導演,亦是如此。
看上部氣得要死,(下部哭死)。拍得非常外行,有那么好的資源拍出這么個東西來?搞什么樹林敲板鼓這種舌尖上的中國的擺拍?胡金銓又不是沒有留下影像資料(聲畫證據(jù)),片中稀少得可憐。還有類似章國明說把八米厘(milimeter)字幕打成八厘米這種低級錯誤。被訪人只列title不寫具體參與的項目,有的口述源頭也不清不楚,一個人的敘述缺少其他人的證與偽。最恨讓石雋一腳深一腳淺河灘上走的擺拍,我都擔心他跌倒。硬拔老胡知識分子的政治覺悟,他曾經(jīng)明確表述過這些不重要。下半部是追思會,聽他打聽家中父母仆人,大有蒼涼之感,他還是庶出。最后華工戲要拍的歡喜到離世,簡直十三郎重遇唐滌生卻遭遇變故的痛惜
這才是藝術人生,但大師遠去,大師遠去...
上半部講藝術,下半部講人生。合在一起就是大師胡金銓的藝術人生。在我心里,他一直是華語導演最頂峰的那三兩個,真是喜歡
上篇記作品,題曰先知來過。以時間為軸巡禮胡導大醉俠至山中傳奇的七部作品,解讀泛泛都是致意。所訪皆門生故舊并不意外,倒是幾位影評人水得很。下篇記人,記少年鼎革之際被迫出離故國避亂天涯的心酸,也記人老困頓時依舊漂泊無根、心心念念的一部華工血淚史,奔走十年終于找到投資,未開拍人遽逝的遺憾。所謂斷腸人在天涯。徐克笑傲江湖的公案,和晚年與林榆生活的秘辛,都點到為止。未必挖不到話題猛料,只是是非恩怨能有定論的早已蓋棺,捕風捉影臧否人物,有意思卻失恕道。那些躁厲浮氣,到白頭時早已不值一提,許多往事注定是要爛在老人肚里的。而本片最打動我的,恰是它紀錄了那些胡導電影臺前幕后的故人,人生向晚時追憶的悵然姿態(tài)。像石雋故地重游,獨坐竹林,點一方煙餅,久久不語?;蛟S是擺拍,卻委實讓人五味雜陳,浮想聯(lián)翩。
為人不識胡金銓,就稱英雄也枉然。。。
友鄰中午和我分享了資源,很驚喜,直接網(wǎng)盤在線看了起來,看得中飯也忘記吃了,看完上半部,夜晚再看下半部,淚濕雙眼。雖然我看過一些胡金銓導演的作品,但絕對稱不上了解,對我來說,這部紀錄片是一個很好的入口,我希望它再長一些,也翻出大學時出于興奮而不自量力寫下的某篇很水的影評來看了一下,那陣子正是我與胡導作品的初見時期,時間過去有一段路了,要重溫,片中提及的書也放入購買清單,我實在是想接觸更多胡導的電影與人生啊,他的家庭出身,云游四海的光影經(jīng)歷,晚年的境況,他的學識,他的涵養(yǎng)…我覺得他真的很豐富,又真的像一個古代的人,也是一個忠于自我,并且最大程度地實現(xiàn)了自我的人,這樣的人真是少之又少,唉,可惜的是…唉,蚊子咬我了,贊美的話是說不完的,沉入睡夢,就讓我們在別處相見吧。
年度最迷人紀錄片,胡金銓太棒了,自己表演也好,全方位藝術家,開創(chuàng)了武俠電影,很多名作片段再看草木建筑的做舊和云霧繚繞的氛圍,真是夢回古代,有機會重溫最好
華人導演誰為首,毫無疑問胡金銓。壯志未酬身先死,縱是大俠也枉然。
時長長達三小時可一點也不覺得長,上集是金銓的武俠世界,下集是他的真實世界,最可惜的是《華工血淚史》還沒有來得及拍,真的遺憾。
拍人拍出了那股魂。一位投身「古裝動作片」的藝術家的思想矛盾,在風中奔跑,不見來時路。先行者不可或缺,但命定挫敗,后人離這境界依然遙遠……
很流水帳的紀錄片拍攝手法,其實感覺講到《華工血淚史》的即將開拍就可以結束了,最後花了不少時間拍受訪者對於胡金銓逝世的回憶,感覺只有煽情,甚至有點不尊重的感覺?? 多一星是因為胡金銓,如果華語電影大師只能選兩位,我覺得一位是費穆,一位就是King Hu。 文人風骨,俠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