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心動的感覺
有多久沒有這樣子的感覺了?一氣呵成的看完這部兩個多小時的片子,套用前兩天看到的一篇文章的主題:爽,就一個字!
導演的風格很熟悉,查了一下,是《尋找夢幻島》,也是很喜歡的一部作品。
看了一分鐘的片頭,我就已經毫不猶豫的給了5星;現(xiàn)在看完了,我想給個六星,太久沒有對生活有這樣的激情了!
人總是要死的,但活著就要面對!
里面的歌也很好聽,最近總在聽HIT FM,好久沒有聽這一類的歌了。
2 ) Don't make your life so miserable
Meeting an insurance agent the day
your policy runs out is coincidence.
Getting a letter from the emperor
saying that he's visiting is plot.
在電影中,harold的人生因為他自己不小心把手表調慢了三分鐘而改變,這是coincidence;然而事實上,這個情節(jié)其實是這部電影的plot的一部分。而我們的人生,不會有那么多coincidence,我們也不知道冥冥之中是否有who在設定我們的plot。你厭惡了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嗎?你討厭擁擠不堪的交通嗎?(還記得么?美國人最討厭的三件事,第一是工作;第二是交通;第三是找不到襪子)在我們已知的范圍之內,要想改變,只有靠我們自己。我是真的打算把學習一樣樂器放到我的日程表里面了。此外,我還打算去買一個烤箱,試著自己烤些cookie……
多引一句:
The ultimate meaning to which
all stories refer has two faces:
The continuity of life,
the inevitability of death
story如此,人生更如是……
3 ) 我們是自己的Heroes
看<筆下求生>很容易讓人想起<楚門的世界>:同樣原本過著平凡簡單日子的兩個男人,發(fā)現(xiàn)自己不再是自己生活和命運的主人.相似的情節(jié),卻因為有了不同的發(fā)生背景有了不同的反應和結果.
電影中的楚門,原本是快快樂樂的單純男人,直到有一天他發(fā)現(xiàn),他的整個一生,不過是導演和編劇手中的傀儡,無數觀眾眼中的"明星",他的整個世界,不過是三尺熒屏中一個巨大的金色鳥籠,他憤怒,不甘,他不愿意成為這樣的"hero",他抗爭,當他最終推開通往外界的那扇門,他的生活于是從悲劇轉為正劇.
而Harod,平凡的稅務人員,有點偏執(zhí),有點木訥,刷牙一定要多少次,上班一定要定點出門,面對心愛的女人腦中無數遐想,口中卻木訥無言.而當有個女聲在耳邊縈繞,并開始逐漸預言和控制了他的生活,他恐懼的只是這個作家會怎樣安排他的結局.當他看到了作家的小說結尾,發(fā)現(xiàn)自己會英勇的死去,他放棄了自己的生命,選擇了成全:成全作家的作品,也成全了自己小人物的輝煌.而這樣的成全,這樣的寬容和善良,令作家也為之感動,同樣選擇了放棄,為了他更改了結局.Harold終于憑借自己,掌握了自己的生活,他成了人生這部作品中真正的主角,真正的hero.
片名叫做<stranger than fiction>,直譯是<比小說還奇幻>.我們常說,人生如戲,而其實,任何恢弘的巨著也比不上人生這幕大戲的多姿多彩,迂回曲折.而人性中的善良與單純,高貴的品德,是唯一的財富,和武器.
4 ) 奇幻非奇幻
從畫面上,剛開始他生活中每天不停重復的動作注釋做得很精巧,很喜歡。包括片尾的制作和整個電影音樂的配合都覺得很舒服。
整個觀看的過程一直有許多疑問在腦袋里,那個對他生活做出記述的女人是誰?在找工作的黑人女孩和那個騎自行車的小孩跟他又會產生什么關系?他這么一個無害的人會有什么結果呢?為什么他就會死?包括基本上要到結尾時,他到底是活是死?就算他必須死又是怎么個死法?
主人公不是英雄,也不是倒霉鬼。他本身不好也不壞,就像你,就像我。
看他每天的工作和生活,開始的時候覺得他就是一個嚴重的強迫癥患者(對于數字),可是慢慢覺得其實我們都一樣,都在或多或少,有意或無意的強迫自己,就是電影里那個詞“毫不知曉“。 我們是不是每天都在做著許多“毫不知曉”的事情?只是沒有人在我們耳邊紀錄并不停的念給我們聽,讓我們更了解自己和善待自己。其實有許多可以阻止和不可避免的事情等著我們,我們無從知道。雖然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不夠好,也不會沒有原因的去審視自己的一切,電影中的他是幸運的。他開始改善自己的生活了,一點一點越變越好,珍惜別人善待自己,我害怕老天對一個正在努力的人做出不公平的事情,可是本身沒有所謂的老天爺和上帝,公平更不知怎么定義了??吹娇旖Y束了,我抱著他必死的心情面對他的死亡,撞車的那一幕,我差點哭了。 許多人面臨死亡毫不知情,可是他不一樣。
喜歡這部片子,雖然那種巧合不一定存在,可是主人公那樣的人物卻隨處可見,我們可以更好的。
5 ) 非常奇幻
一位國稅審計員,過著一板一眼的生活,有一天要去查一位面包店女老板的帳,對她一見鐘情,并慢慢的追求她,終于搞到手了。其實原本一成不變的生活,很難改變,是因為在他的耳邊總有一個女性的聲音令他無法忍受,經過多方咨詢調查,終于發(fā)現(xiàn)這是一位女作家的聲音,他在描述主人公的生活,并且絲毫不差,最恐怖的是他知道第二天就要死亡,而且可以說是一個不可避免的事情,所以他義無反顧的去承擔了,奇幻的事他沒有死,因為作家改了結局,悲劇變成了喜劇,傳世經典也無法鑄成了。
說到底,你撇去故事新穎的結構不談,它只是講述了一個俗套的道理,在死前你會做些什么,我認為是做好平常身邊的每一件事,你的本職工作,關心一下你的朋友,對你的愛人互訴衷腸。其實也是你每天都要做的事。
6 ) 一支筆,奇幻人生誰成全了誰?
不知道應該如何描述對這電影的喜愛,從片頭精準的計數搭配著巧妙的卡通“注釋”開始,我就知道這是符合我胃口的。音樂、俏皮的悶不住找樂子的數字們,癡癲的艾瑪?湯普生,謹小慎微的法瑞爾,老道的達斯汀,都是我中意很久的了。
生活原本就索然無味,小說家基本的職責就是制造驚喜,讀者也許可以循著作家已成簽字的筆墨去改造生活,這當然是皆大歡喜??墒菬o厘頭的發(fā)現(xiàn)作者與圓形開始共同創(chuàng)造著故事,哈羅德提供最井井有條、毫無新意的素材,也就提供了一萬個驚喜登場的空洞。而伊芙,則在這樣規(guī)整的白板上,狠狠地、賣力的、淘空自己靈魂的花費筆墨打下一個又一個痕跡,讓這條筆直的線開始變得曲折有趣、凹凸有致。
Little did he know,他毫不知曉。心里在說,Oh, my god, son of bitch~這不是以前學英語最討厭的倒裝句么?現(xiàn)在卻顯得那么的曼妙有趣。哈羅德毫不知曉,有人在一筆一劃的書寫他的人生,決定他的生死,伊芙也毫不知曉,她書寫的是真實的人生,并要決定他的生死。上帝的wristwatch撥錯了,讓哈羅德聽見那充滿修辭的他本人的人生注解。感嘆的是編劇,可以讓原本令人納悶的騎單車的小孩、巴士司機,合乎時宜的出現(xiàn),又能順其自然的完成伊芙要哈羅德,這個男主人公死去的結局里。伊芙的所有小說主人公都得死,她對死亡是如此著迷,千方百計的此岸沿著,對前面生活細節(jié)冗長、細微但甜美的描述,就是為了讓他死去。也許,就是因為她沒發(fā)現(xiàn)自己對生活的畏懼、對真實的畏懼、以及對無畏的畏懼。無畏的哈羅德在看完“他”的小說之后(伊芙最后描述他死去的章節(jié)是草稿)平靜的接收著,告訴她應該這樣寫完,主人公只有這樣死去才是一部杰作。然后第二天“以身赴死”。這樣才令伊芙發(fā)現(xiàn),寫作并非是那么的無關痛癢。沒錯,你描述他人的人生,別總是說得很輕松。
最終哈羅德沒死,不然就不稱其為喜劇了,伊芙終于換了一件女人味的衣服,終于有點女人味的開始和人打交道,并且心存感激了。哈羅的成全了伊芙讓她變得鮮活,伊芙成全了哈羅德讓他still alive,編劇成全了我們的慈悲,這個故事成全了這部影片,故事中的故事成全了這個故事,生活本身是誰成全了誰?
最后一如既往的溫馨提示 :生活中有這樣那樣的瑣碎,這樣那樣的關愛,這樣那樣的緣分會拯救我們的性命,要做就做那種連上帝都不忍心他死去的人。每個演員都那么精準,包括最后那個麻木的醫(yī)生……如果頒發(fā)最佳演員獎,我會頒給那個可愛的、不說話卻暗自抱怨著的、用自己的方式頑抗著煩悶的生活的,最后卻在緊要關頭犧牲自己堵住主人的動脈而救了哈羅德一命的手表,它是那樣的有人情味,并且勇敢~~甚至勝過人類,它教唆哈羅德去掙脫規(guī)矩的鐵鏈,促成了這一系列美好。
硬要說遺憾,就說最后霍夫曼跳入泳池時的一身贅肉,讓我唏噓扼腕——他真的老了。
我喜歡的故事,那個女作家實在演得太好了~~
有時 我們在恐懼 在日?,嵤?在一成不變 在無望 在悲劇面前迷失自我 幸運的是我們仍能從我們熟悉的手上或一種愛的手勢上或細心鼓勵上或一個愛的擁抱上或溫暖的安慰上安下心來 ------------------------ 3Q 肉同學
30/3/2007 9:30pm Cultural Centre
小說的主人公竟然真實存在,而且會由作家的文字決定他生命的走向。這么有想象力的題材已經加分了。而主人公知道自己即將會死后才開始改變乏味生活軌跡追求自己想要的方式,可能是在告訴我們這些活人,現(xiàn)在就是改變的時候了。
it could have been a master but the melodramafication destroyed it. i am sorry.
-說這些你可能不明白 我可能是在悲劇里 無聊的悲劇里 -但是哈羅德 答案不可避免的取決于你所過生活的類型和你吃的曲奇餅的質量 很幸運的是當沒有曲奇餅的時候 我們還擁有別的
"i like the part about the guitars."Maggie Gyllenhaal是個美女
奇幻作家們都來看看罷,殺人要慎重。
3.5星。創(chuàng)意佳,造勢足,意識動人,只可惜結尾提供的死法不足以服人,完全沒能壓住陣仗。
創(chuàng)意很好,一個作家筆下將要被寫死的角色因得知自己將要被寫死找到了作家。情緒的把控與轉變很好,喜劇、悲劇、正劇氣氛的轉換。但整個故事的整體掌控得卻不夠好,前面雇工人生筆墨過多,而后面遭遇命運,面對死亡筆墨不足。尤其最后兩種結局的轉折,男主角對于死亡的接受處理得不足。惜之。
后半部分不再巧妙
高開低走,創(chuàng)意點和構思其實頗為奇妙,而且影像化呈現(xiàn)出的視覺效果也能給人留下不錯的印象,但漸漸撥開迷霧就露出了心靈雞湯的真面目。尤其是那個最詩意最美好足以讓真人慷慨赴死的死亡,太鎮(zhèn)不住場面了。
I'm her brother. Her brother in law! She has a sister? No, I'm married her brother!
現(xiàn)實往往比小說更荒誕。因為虛構是在一定邏輯下進行的,而現(xiàn)實有時毫無邏輯可言。 ——馬克·吐溫
好萊塢非處方藥:宿命大補丸,需配合奇幻類型心靈雞湯服用。特征:創(chuàng)意場景腸衣,有時需借助道具,顆粒雖苦,效果甜,對待失敗者有神效。常見主治醫(yī)生:金·凱瑞、尼古拉斯·凱奇、威爾·法瑞爾、亞當·桑德勒、本·斯蒂勒等。
結局欠缺力度,所謂的無可比擬的“最詩意最美好的死亡”不過是這么一回事,看不出男主角要慨然赴死以完成一個偉大的當代英文小說的必然性。更別說最后峰回路轉地逃過死亡。但即便結局稍弱,仍無法阻礙這部電影的出色和靈活。仍然可以打5星且仍然值得一看再看。妙筆生花,遑論很多打動人的真摯——愛情線。如果你是哈姆雷特,你會為了這個劇本而死去嗎。
繼續(xù)神筆馬良,比《戀戀書中人》少了意淫,多了人生思辨,魔幻現(xiàn)實主義也更多落腳在“現(xiàn)實”上。人生本來就有許多旁白君干涉者,有許多無意中主宰我們命運的人,我們知曉一個必將到來的死亡結局,努力活著,不過想成就人生這本長書的偉大和無悔。
創(chuàng)意很好,但我實在想不出那個被廢掉的結尾是怎樣讓其成為最優(yōu)秀的英文小說的。這種類似的完全不可避免的BUG還有在一個叫羅隆祥的科幻短篇《山海間》,里面有一個宇宙聞名的詩人,而這個詩人在寫一首即將宇宙聞名的詩,然后她就死了。聰明的做法是繞開寫,但他偏偏要把它寫下來,這就是悲劇。
看似有新意但完全不對味口。男主形象降分。配角雖都是大牌但不閃哦。感覺和金凱利那部楚門很類似。很一般。
這是一部文學興味極高,劇情不俗又感人的電影。 這故事原本是關於一個人不知道自己就要死了, 然後死掉的故事。但是如果這個人明知道自己就要死了,然後真的死了, 而且是自願受死,儘管他知道可以避免....你說, 這難道不就是我們希望他不要死掉的那種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