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二子(陳佩斯 飾)待業(yè)在家,整天無所事事。哥們麻桿聞得居委會有意讓他們幾個待業(yè)青年合伙承包一家小客店,趕來和二子商量。二子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于是和麻桿開始“招兵買馬”,他們找來了失業(yè)在家的女生英子(張靜林 飾)、父母都不在了的大虎和不堪忍受繼父虐待的小豆(李楠 飾) 。在二子父母的資金和多方面支持下,這群年輕人終于領會了營業(yè)執(zhí)照,將小客店包了下來。然而,開店后困難接踵而至,這群年輕人最后能否獲得成功?
陳佩斯的作品總是以一些夸張滑稽的動作語言去搞笑,并且自評此謂高級喜劇。 看到評論中說這是北京味道,我很心疼,誤解北京了,北京不是這種弱智作品可以表現(xiàn)的。北京的味道不是表面上的侉和瞎逗,王朔和王小波的作品表現(xiàn)最到位,表面的混不吝骨子里高貴,但是與現(xiàn)狀不符,就形成了一種擰巴,這才是最吸引人的。陳佩斯是純粹的庸才,做個演員就可以了,擔當不了這么高的贊譽,這幾年又火起來無非是被一些人拿來踩真正的喜劇大師
這是陳強、陳佩斯父子兩人合演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系列電影的第二集,第一集叫做:父與子,結尾就是二子高考時太困睡著而沒有考上大學, 這集接著第一集的結尾,由于高考沒考上,只能自謀出路,二子和伙伴開了家小旅館。這里有個八十年代的名詞“待業(yè)青年”,待業(yè)青年是等待就業(yè)的青年,和九十年代的“下崗工人”相對應,這兩個名詞都是一個意思“失業(yè)”。但是失業(yè)是資本主義的東西,咱偉大祖國怎么可以失業(yè)呢,所以用了一個待業(yè),等待就業(yè)嘛。也像近幾年的一個名詞“負增長”,聽起來光亮一些而已。 故事充滿著辛酸,火車站蹬三輪拉大胖子,冬天沒暖氣旅客鬧意見,代買香煙顧客有矛盾,顧客丟了錢幾乎破口大罵,合伙人因為情感糾紛要大打出手,最后老奎撤資,二子和伙伴們只能賣血。 這個故事,可以拍成悲劇,但電影卻表現(xiàn)的積極向上。老奎一開始不同意開店,但在老奎嫂的調撥下同意了,主要還是老奎同志自己,在八十年代以進國企為光榮,能夠支持兒子創(chuàng)業(yè)做個體戶,之后更在旅館里做個勤務工,拳拳愛子之心呼之欲出,想到第一集結尾時,老奎用一輛平板車拉著呼呼大睡的兒子,頗為幸酸。 再說那個因丟錢而破口大罵的顧客,其實只是一場誤會,后來錢還上了,過后還送上一面錦旗。麻桿和二子都愛英子,雖然幾乎打起來,但兄弟情還在。關鍵時刻,兄弟們一起去獻血,那種同舟共濟的干勁才是這個比家美旅店成功的最大因素。 這個“天生我材必有用”系列電影后面還有三集(傻冒經(jīng)理、父子老爺車、爺兒倆開歌廳),從大學落榜到自力更生到南下淘金最后父子翻臉,算是改革開放這個大時代下的縮影 電影主題曲叫做“不吃饅頭蒸口氣”,是一首西北風歌曲,是中國搖滾的雛形。
挺好看的,也是百無聊賴看了吃面 主角與配角之后想找兩部陳佩斯的電影看看,我其實心里知道不可期望太高,但是看完后還是有余味的,7分還是有的,二子這個人還真挺義氣挺靠譜的。。。然后就是那個味道怎么都學不來的,有喜劇的內核和沖突,沒看過的可以看看,還有就是晴雯好漂亮啊,以前的女生都好漂亮,不是千篇一律。
印象比較深的就是那個二子騎車載客到旅館的情節(jié),讓我想到駱駝祥子,也確實苦了他了,那么熱的天還有就是好幾個人住一間房,讓我想起我很小的時候住的招待所,應該也就是這樣的,呵呵......
陳式喜劇風格盡顯,我是當喜劇勵志片看的,也符合當時的改革潮流,格調很積極。1987年的大陸電影,某年CCTV6無聊的時候看的。懷念陳強先生!7.5
節(jié)奏比第一集緊湊。麻桿兒換成梁天出演,和上一集一樣又為了姑娘和二子掐了起來。話說雖然拍攝于87年但店前的招牌設計風格和字體可是相當超前,是放到現(xiàn)在都不違和的程度。
這個喜劇不管從結構、節(jié)奏還是內容上都是很先進的。從起意,到趣味十足的準備,到一時的成功,到挫折,到危機,到危機解除大團圓,銜接自然,笑料不斷。各位主角特點鮮明,有舊時代的印記,有一身的毛病,這樣的不完美為矛盾沖突埋下伏筆,做事之難也真是可信。就是最后那段談戀愛真的有點多余了,可以安排點別的矛盾沖突嘛,干嘛要搞兄弟之間搶女人,二子也沒說就很喜歡英子啊,雖然這英子,擺在哪誰會不喜歡呢???媽的單位里就有一個很像她的。
現(xiàn)在回過頭再看看八十年代的人們,生活不易但依然充滿積極向上的能量,雖然折騰也不招人煩,這個感覺很好!
哥們兒,不吃饅頭蒸口氣~二十塊新校服,填空題三角戀,八零年代北京人類學考,不錯
又是二子的故事,哭著借錢還算好玩兒
老爺子走好昂…父子倆拍的我小時候都看過,太有勁了~內時的北京真是有北京味呀…
1950年,著名表演藝術家陳強同志到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訪問演出時,大兒子出生,為紀念這一時刻,陳強將大兒子取名陳布達。數(shù)年后,二子出生,取名叫做——陳佩斯~
印象特深的是他媽割雙眼皮
北京的確很幸運,身為建國后的文化中心和電影中心保留了足夠多的本土京味兒喜劇,而拍攝其他城市的電影卻寥寥,更別提使用本地方言了,那些當時的城市風貌也就沒能被影像記錄留存。但北京話實在太油腔滑調了,膩歪得很。對于女性和小孩子的塑造劣于男性,英子的部分臺詞以及小女孩的表演都有著濃濃的時代造作氣息,“表演感”極重,遠不如男性形象真實、生動、可信。八十年代的時候真是非常流行男士小熱褲啊…片中男子人人都穿,自信露大腿,可惜在這一圈顏值水平不佳的演員中也沒啥好看的…反倒是年輕時的劉佩琦在眾男角的襯托下顯得格外好看(?)…鼻梁直挺、嘴唇微翹,結實精干的身材和利落的短發(fā)讓整個人看著特精神,笑起來牙齒潔白齊整微微有些憨厚靦腆,很像長輩會喜歡的那種小伙子,這和我記憶中要么鄉(xiāng)土要么憋屈要么陰損的劉佩琦形象不符啊???
很復古,很北京;櫻子很可愛
那時北京真舒服啊,沒那么多的人,生活沒那么的快
#資料館留影#80年代的喜劇和如今還是有一定代溝的,笑點不太一樣,甚至可以說,這部“喜劇片”里很多都是苦情戲,哭哭鬧鬧打打笑笑,更像一出鬧劇。這種僅憑小品式的橋段博取觀眾好感的創(chuàng)作手法,并不比那些調侃人性的喜劇片來的高明。不過陳強老爺子為了兒子還是蠻拼的,致敬老一輩藝術家的敬業(yè)精神。
別忘了那年代我們紅火的電影~一定值得支持!
老膠片+有頭發(fā)的陳佩斯+爆炸頭梁天,曾經(jīng)的北京電影,如今已無以為繼。金雞百花影院,老電影沙龍。
老北京風味的輕喜劇,八十年代獨有的朝氣,剛剛反思迷?;謴瓦^來后的那種朝氣。陳強對應的跟不上時代的老輩成為了調侃捉弄的對象,最終在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的鬧劇中達成和解。也算是八十年代特有的輕喜劇,就像里面的安雯,并不見得傾國傾城貌,可有著那個年代自力更生年輕人獨特的風姿。
又名: Erzi kai dian……Orz,兒子開店
改革年代的市民喜劇,生澀但有活力。值得關注的是,彼時老同志以顧問名義退而不休,上行下效,蔚然成風,由在革命年代演慣了反派的陳強來飾演這個被“八十年代的新一輩”嘲諷的角色,再合適不過。
一開始尋思著,樹上的馬蜂窩肯定被捅以修理前后腳進院看房的那仨人,結果發(fā)現(xiàn)張大菊根本不配這待遇,馬蜂是留給老奎的!而新店開張步入正軌之前各式搞笑橋段,從審問店客、換裝店服、到迎賓微笑,也的確證明了陳強才是影片真正的喜劇核心?!八H爹都死了我還笑什么?我要是笑了,那不成詐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