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最高通緝犯》打向自己的一記耳光
先感嘆一二。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真帥!很少會覺得一個滿頭白發(fā)、大腹便便、煙不離手的老男人帥,可是偏偏就是菲利普,用他獨特的人格魅力和對于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以及對于自己內心正義的維持,讓我覺得這個男人散發(fā)出了耀眼的雄性魅力。看來,男人不用靠顏值、不用靠身材、不用靠金錢,也一樣可以有吸引力。
瑞秋·麥克亞當斯(Rachel McAdams),連續(xù)兩部時空旅行者愛人的扮演,讓我對瑞秋印象頗深。而她離經叛道的性格下卻有著一顆善良憐憫的心,溫柔又不失堅強,這樣的女性該是無人能抗拒的吧。片中多次出現瑞秋騎在單車上遠去的鏡頭,率真而又性感,若我是男人,必也會愛上她。
整部影片近兩個小時。從頭到尾都圍繞著一個身份特殊的嫌疑人員。菲利普對他嚴密監(jiān)視,借助自己高超的情報機關查出此人的身份、接觸的人群。期間他和他的同事產生分歧,一個要抓、一個要保,而從美國空降來的Robin Wright(話說,她太適合飾演這種女政客了),似乎一直在維護他、幫助他,而且在道義上和他站在一起。
諜戰(zhàn)片一般都很燒腦,這部影片燒腦程度較低。除了以上三路人馬外,這個一半車臣一半俄羅斯血統、降生于罪孽的年輕人,請來了家族財產的管理者、一位同情他的性感律師。四路人馬最終達成一致目標,以年輕人所繼承的遺產為誘餌,誘出一個真正的恐怖活動支持者。這個誘捕過程異常順利,本身也不是影片的重點。影片的點睛之處,在于誘捕成功后情節(jié)的意外翻轉??谥行Q自由、和平的美國官員,最后關頭才表現出自己的真實意圖:凡是與恐怖活動有關的人,都以恐怖行動來捕滅,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結局就像是一記打向自由、平等、人權的巴掌,所謂的自由,只是片面的自由;所謂的平等,只是在判定為合適人群的平等;所謂的人權,只是一部分人的人權。近兩個小時的平鋪直敘,只是為了告訴觀眾這個結局??此破降那楣?jié),包含著導演辛辣的諷刺。以暴制暴、以恐怖治恐怖。當我們?yōu)檫@個出身悲慘、命運考核的年輕人悲嘆的時候,也只能像瑞秋和菲利普一樣,無奈、無力。。。。。。
世事沒有絕對的對錯。站在各自的角度來看,自己都是對的。人類的平凡和渺小恰恰反映了這種人為操縱的局限性。小影片、大世界。
片中感人至深的還有兩處,一處是菲利普和線人暢談的一番話;另一處,是這個線人,明知自己把父親送上不歸路時,突然的擁抱。世事規(guī)律抵不過人情冷暖。
2 ) 電影慢談之[0343] A Most Wanted Man 最高通緝犯
這基本上算是菲利普?塞默?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的遺作?!攫囸I游戲3:嘲笑鳥(下)The Hunger Games: Mockingjay - Part 2】雖然在15年發(fā)行,但胖子在其中只是打了個醬油,而且拍得其實挺早的。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演技精湛并不值得懷疑,但是這種身材要做男主角,的確需要獨具匠心的劇本才可以支持,要能才票房上搶錢并不是那么容易。走在人群中中會被人迅速遺忘的間諜,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跟他搭戲幾個人都是不錯的演員,羅賓?懷特Robin Wright很快就可以超越【紙牌屋】的角色,而唯一沒有在海報中出現的吉里格力?多布金Grigoriy Dobrygin,就是苦大仇深的Issa, 他所變現出來的壓抑,跟他的角色十分陪襯,也是霍夫曼Hoffman命運最好的注腳,無論是戲里,還是戲外。
3 ) 在這個充滿了屎殼郎的世界,他是一只肥胖的飛蛾
《最高通緝犯》悶得我差點睡過去,但是菲利普.霍夫曼的演技太贊。一張充滿故事的臉,雖然與英俊無緣,再加上要命的大肚腩,還是讓人愿意目不轉睛地看著他。
這個胖子死于多種毒品,去世前曾說,享受并不等同于幸福。一切能帶給你享受的東西也能給你帶來痛苦,也能毀了你。他說的想必是毒品。假如貪戀的只是小小享樂,譬如美食,得到的懲罰只是脂肪和脂肪肝??旄性偕患?,貪戀網球,得到的懲罰是網球肘。再升一級,貪戀性與愛,得到的懲罰是腎虧和心碎??傊?,差不多就好,不必去追求更加極致的快樂了。
《最高通緝犯》的原著小說家約翰·勒卡雷談起霍夫曼時說,他一直在我們的眼前燃燒著,這個世界太光鮮了,使他無法承受,而不得不瞇起眼睛,在眼花繚亂中死去。嗯,他就像一只肥胖的撲火的飛蛾吧,而這是一個充滿了屎殼郎的世界。
4 ) 了解的對手與不熟悉的敵人
一如《鍋匠,裁縫,士兵,間諜》,電影充滿了灰色、陰暗與陰冷的色彩。曾經龐大的紅色帝國早已消逝,曾經的鐵幕也早已落下。如今的北極熊雖然外表強悍,實則垂垂老矣。于是間諜片的場景也不再是冷戰(zhàn)沖突中心的柏林,不再是 MI6 和 KGB 的斗智斗勇。統統換成了如今世界的熱點:中東、伊斯蘭、恐怖主義。其實不管風云變幻,情報永遠是一切政策決策的基石,對手依舊存在,只是,換了一些人而已。
電影演員的演技毋庸置疑,霍夫曼出演的 Ghunther 依舊出彩。并不需要十分用力,一個曾經失敗過并為此依然內疚的老情報員,一個充滿了智慧并依稀殘存了些許人性的人,一個摸爬滾打的幾十年真正洞悉了一些東西的負責人。可惜,和過去一樣,在這個世界上,小丑和傻子永遠才是主流。勾心斗角、爭奪利益并且急功近利才是他們孜孜追求的。
其實 Ghunther 的想法很簡單,一個了解的對手總好過一個無法預測的敵人。拉攏一切可以拉攏的,這些人也許是敵人,但我們熟悉他們了解他們。我們拉攏哪怕掌握而不是消滅他們,這樣可以把恐怖主義控制在一定程度,并且深挖,最終也許會挖出來最后的那個對手。反觀其他人,目光短淺,就想著抓捕審訊再抓捕。但是這樣真能解決問題嗎?就如同 Ghunther 和美國人的對話“抓了以后呢?那么一個大坑誰來填?”是啊,總有人回去填坑的。這個世界的惡是無法除盡的,總有人會是對手和敵人。你把了解的人都抓完了,那誰是下一個,誰來代替?一個了解的對手,你可以應對可以拆招。如果來了一個無法預測的呢?
其實這真的就是現實的寫照,如果說從 2001 年開始反恐,13 年過去了。反恐勝利了嗎?本拉登干掉了,薩達姆干掉了,卡扎菲干掉了……美國人不是應該勝利了嗎?所有列出的恐怖分子不都消滅了嗎?可結果呢?伊斯蘭國來了,聲勢浩大。本拉登還有所為有所不為,還可以預測行動。伊斯蘭國呢?美國人自己都沒摸清楚。
看著 Ghunther 落寞沮喪的背影,就是這個世界真實的寫照吧。背叛與出賣,傻子的洋洋得意與智者的失落。也對,世界的總熵值是增加的,也難怪會越來越混亂。
5 ) 寫實風格,主打內心情感自傳的諜戰(zhàn)片
電影拍得挺好,不知道為什么總有人說情節(jié)太悶,沖突不夠激烈不夠精彩什么的,問題是人家根本就不是走的那種打鬧間諜片的路子,整個片子更多地偏向于一種主角的崗瑟的內心獨白和情感自傳的性質,影片從頭到尾都透著一股子沉重陰郁以及失敗者和被遺忘者不甘的掙扎情緒,正如片子中的主角,煙不離手,酒不離手,大腹便便,氣喘吁吁,頭發(fā)也是亂糟糟,這反而才是生活的真實寫照,真正的這類用非法律手段來“尋求世界更多的和平”的人真實生存狀態(tài):瑣碎、高壓、焦慮而又圓滑,必要時甚至用直接綁架這些下三濫的手段,跟各種各樣的勢力打交道,周旋,片子中有一段將崗瑟的小組用一種最原始的軟磨硬泡的方式來逼女律師就范的過程,用最真實的手段展示了這一行人的近乎偏執(zhí)而無奈的處事手段。整個影片沒有激烈沖突的場面,甚至連槍都沒正眼出現過,都是些形形色色的勢力、人物之間的復雜微妙的關系。看到最后主角利用了一大幫人結果自己卻被人利用了之后,也只能像只老去的獅子一樣徒勞地大吼兩聲時,觀眾在震驚之余也只有深深的嘆息。所以總的來說這是一部主打內心感情戲的電影,而不是場面和情節(jié)。像鍋匠裁縫那種多少帶有點兒理想主義娛樂主義的商業(yè)諜戰(zhàn)片,雖然好看養(yǎng)眼,卻少了份質樸真實的生活氣息
6 ) 一部關于背叛的電影
Guardians of Galaxy余熱未散,The Giver便新鮮出爐,這也導致了上映了將近一個月的A Most Wanted Man在周六晚七點的場次,除開我尚屬于90后的年輕觀眾,其余的都被老爺爺老奶奶包場了。
完全是沖著Hoffman去看的。說實話,我并不是他的粉絲,代表作里我只看過海盜電臺和紐約提喻法-后者還是剛來美國第一個學期的電影課上被動看的-當時聽力還不完全過關,何況是一部如此晦澀的影片,3年后的我早已不記得影片情節(jié)了。盡管如此,當聽說了他overdose而去世的新聞,還是非常震驚,那時饑餓游戲2仍未下架,他在里面扮演游戲設計師,Revolution有他的功勞。我看著新聞上他的圖片,覺得十分眼熟。于是查他的資料,才知道他本是如此有天賦的演員,卻止步于47歲。是的,就如那些紛紛發(fā)表微博紀念Steve Jobs逝世的人一樣,實際上連一件蘋果產品都沒用過,卻情深意切表示惋惜,就當我膚淺吧,我只是想看Hoffman最后一部作品。
不想討論演技,每個演員都是演技派,哪一個沒有自己的代表作?從影片開場,觀眾跟著Hoffman看他如何爭取時間安撫線人,放長線釣大魚,一步一步直至收網-看著target終于上鉤-呼,大功告成,高度緊繃的神經終于放松下來,卻在接下來一分鐘內用你來不及反應的速度,毀掉happy ending。噢,對不起,原來Hoffman也是一條魚,更大的網等著他,一并捕撈。作為觀眾,只能像Hoffman一般,所有震驚無奈憤怒絕望除了大喊大叫F word,別無他法。那句話叫什么,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我以為Hoffman和Robin Wright之間那一點小溫情會走到最后,當他說出那句 “To make the world a safer place, isn’t that enough?”, 她知道她獲得了他的信任。我以為Issa和女律師之間會有發(fā)展的可能,當他靠在她身上哭,她知道她獲得了他的信任。然而,看完了想一想,這里面不充滿了背叛嗎?當間諜注定是背叛的下場,兒子不得不出賣親生父親;瞞著自己的client而替Hoffman引導Issa來抓大魚,女律師別無他法也只能背叛Issa;而結局最大的背叛,也給觀眾造成最大的心理落差。她看著他,眼神復雜,最終揮揮手,讓司機開車走了。Issa被捕,女律師瘋狂掙扎,就在同一天,她才將護照給了他,而他把他母親的手鏈,送給了她。你看風中的Hoffman,突然就老了好多。落魄,失魂,輸得一敗涂地。
電影的結尾,他下了車,往前走,直到看不見他身影,戛然而止。接下來會怎樣呢,我看著他開車時的臉不停地想。他會辭職嗎,他會自殺嗎,不會吧。畢竟這是他生活中,除了香煙烈酒鋼琴曲之外,唯一的事情了。
fuck!??!菲利普·塞默·霍夫曼演的太好了,真想替他去死。細節(jié),無處不在的細節(jié),注意每個演員的手。菲利普·塞默·霍夫曼拖著臃腫疲憊的身體、完全無處埋葬的靈魂,舉輕若重地演著舉重若輕,煙,一根接一根。越接近結尾越約翰·勒·卡雷,絕望、溫柔,傷感瀕死。
稍微有點悶,但比鍋匠已經好太多了?;舴蚵媸茄莸奶珔柡Γ瑤缀跏撬粋€人撐起來大半部戲,遺作緬懷。并且第一次覺得瑞秋長得好看。
一般不喜歡間諜題材,因為難看懂,但這片的個人角度還滿細膩的~以及,所有的男青年都太帥?。?!
http://www.douban.com/note/450299291/
最後的截胡一下子提升了這片子的境界。
既然都在說主演,我來說說導演好了,這貨是樂迷,人像攝影優(yōu),電影方面靠音樂錄影/紀錄片起家(合作的樂隊都不錯),身高1米94,what's not to like! 另,這可能是我看過的最干凈的反恐片(無血腥無暴力無色情甚至連追車鏡頭都無)。
全片大部分都采用很開放的“偷窺”視角,明星卡司在介于善惡之間的間諜世界里扮演著各自得心應手的角色,幾乎沒給觀眾留出任何情感代入的空間,但冷峻之余又欠缺壓迫人心的精準嚴密。幸好懸念成功保持到了最后一刻。
霍夫曼的演技頂破天那~~以為《卡波特》已經是最好的表演了,結果如此冷靜,克制,縝密但又內心灼熱的男人被他演的迷死人。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 瑞秋·麥克亞當斯 /威廉·達福 / 羅賓·懷特小姐最奸一次,表面正氣真騙到我.霍夫曼勞模這到底是他第幾齣遺作,從頭帶到尾,隱約知道不妙,跟他真人命運相呼應,最後螳臂當車他一人在車里, 拍晚這樣的戲要找其他出口是無可後非. 安息吧, 多謝您.
節(jié)奏稍微拖沓結尾黑暗fuckup,不過前面沒有鋪墊暗示轉折太過太過突兀了些
同樣是勒卡雷作品,從劇情到表演比那什么鍋匠高不知多少個檔次??吹絇SH把自己碩大的身軀塞進一輛小車的那種無所是從真是特別讓人難受,就像眼睜睜地看到英雄、真相、善意蜷縮進探照燈下粉墨登場的救世主高大的陰影
冷酷的“釣魚”反恐。每個人都只是棋子,國家機器隨時可以碾過你然后揚長而去?;舴蚵俅握宫F了將喜怒全封于體內的演技,最后的失態(tài)一下拉出落差。個人感覺比《鍋匠,裁縫,士兵,間諜》更好,沒有冷戰(zhàn)的陰鶩氣息后離現實反而更近。
國家意志是不允許工具有自己的價值觀的,間諜再高冷也是工具啊。這片的風格是穩(wěn)扎穩(wěn)打的風格,個別地方很有張力。
霍夫曼再也不能驅車在德國漢堡街,背棄上帝者依舊游蕩在世界外。故事完了,才是剛開始。舊父子的贖罪,新父子即將演繹的重溫。
威廉達福里面那件毛領老干部外套挺好看的
忙活完之后發(fā)現是個屁
原著小說的風格還是保留了,冰冷嚴峻感情盡可能克制;前半小時節(jié)奏太慢故事展開不夠吸引人,中半段之后漸入佳境;所以出來混的,什么情況下組織和領導都靠不??;縱使你費盡心力左右支絀最后趕著deadline刷完了project,功勞也都是老板的 #你除了當街大罵一句fuck之外毫無辦法#
冷戰(zhàn)一結束,間諜們也時尚不起來了。
很精彩的政治驚悚片,父子和情侶的“情感陷阱”設置巧妙,使得高潮戲令人屏住呼吸,“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式的政治棋子悲劇由霍夫曼詮釋得精準到位。
卡雷的原著就是質量的保證,電影仍舊彌漫著冷峻的氣息(雖鍋匠仍舊更好一些),任何情感都是點到即止。人物比較多,一開始半小時把關系理順后就恨暢快了。美國特工組織被黑得不輕,簡直集愚蠢草率粗暴于一身。。唉,霍夫曼的倒數第二部了吧。。T_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