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聚焦于1920年代的早期好萊塢,電影工業(yè)從默片發(fā)展到有聲電影時代的過渡時期。本片聚焦于一對男女主角的事業(yè)與情感,并追隨了這一時期其他三位虛構角色的起起落落;他們都有各自的歷史原型。
1926年的洛杉磯,墨西哥裔移民Manny(迭戈·卡爾瓦 飾)作為打雜工來到Kinoscope制片廠高管舉辦的放蕩狂野的派對工作,在這里他邂逅了來自新澤西底層的金發(fā)女孩Nellie LaRoy(瑪格特·羅比 飾);她剛來到洛杉磯,狂放粗魯,卻又野心勃勃,希望在好萊塢成為一個電影明星,而Manny也對她一見鐘情。
參加這場派對的還有當時已聲名大噪的中年男演員Jack Conard(布拉德·皮特 飾)和華裔女演員朱菲(李麗君 飾),還有尚在打拼的非裔爵士小號手Sidney(約翰·艾德坡 飾)。在派對上,Manny還結識了Jack,并在后者的引薦下來到了電影的拍攝現(xiàn)場工作,并因其過人的工作表現(xiàn)而受人賞識。同時,在片場的另一邊,Nellie也因其驚艷的舞蹈和表演而被發(fā)覺,拍攝了一部讓她聲名鵲起的無聲電影。
在后來的1927年,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上映,這永遠地改變了電影工業(yè)與好萊塢的格局。Manny把握住了時代的機會,逐漸成長,成為了電影制片人;Nellie卻因為自我放縱,無法再跟上有聲時代的步伐,逐漸沉淪,被制片廠要求強行改造。Jack因其表演能力已不再適應有聲時代,進入了備受煎熬的中年和事業(yè)雙重危機。朱菲因其同性戀身份,無法再被日趨保守的好萊塢包容。Sidney成為了黑人爵士音樂片的演員,卻被要求“把臉涂得更黑”以迎合刻板印象。
在此之后,五人的命運都急轉直下。聲貌詭異、行為變態(tài)的洛杉磯的黑幫頭目James McKay(托比·馬奎爾 飾)因Nellie欠下的賭債突然介入,打斷了Manny的美好人生,電影也在此時進入一種黑暗的氛圍。好萊塢的黃金時代,似乎在此逐漸消逝。那些曾經在影史上留下自己名字的人,也在變革的陣痛中被歷史拋棄,在時光流轉之下被世人遺忘......
(在電影院看的,討論情節(jié)的部分有錯誤還請諒解)
當1896年Lumière Brothers拍攝的第一部商業(yè)電影在巴黎上映時,這不到一分鐘的,沒有聲音和剪輯的站臺錄像轟動全世界。像靜態(tài)照片的出現(xiàn)那般,會動的圖像這一全新技術的亮相如同魔法現(xiàn)世,震撼著觀眾。
看客們?yōu)殡娪疤峁┲丛床粩嗟钠狈俊6潭處资陜戎破竞凸ぷ魇冶慵娂娒俺鲱^來。然而那時電影和藝術還遠遠搭不上邊。雖然也有慢慢踏上深刻探索電影道路,向未知冒險的人們,比如開始著手研究電影理論的莫斯科電影學院,但電影還只是很多商人的新鮮的牟利手段。巴比倫描述的就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間,美國的好萊塢夢工廠———The Hollywood dream factory的黃金時期。
在這部電影中確實可以看出那時的好萊塢電影不過是商人們工廠中的流水線產品:制片人們以金發(fā)碧眼暴露的女郎加典型白男與各種元素的排列組合,和耗費著資金和人力卻毫無營養(yǎng)與技術的大場面拍攝,形成了一部部Blockbuster。
恕我直言無法和這部戲里任何一個人共情。沒有任何一名角色讓我覺得ta是真正熱愛電影的。主角是為了活下去而拼搏努力的移民,而不是為了什么電影夢。他隱藏自己的移民身份,把黑人的音樂夢想當成博人眼球噱頭,只為能在這個地方待久一些。我反倒更能理解他對Nellie堅定的愛。主角最后落淚回顧自己的生涯我只能理解為他是想起自己對Nellie的愛和打水漂的數(shù)年,而不是為電影行業(yè)的發(fā)展感到感慨。所以對突如其來的那種煽情感到莫名其妙又可笑,不知道導演想讓人感動些什么。
也許Jack(布拉德皮特的角色)確實是把演戲當成了自己的生命,但我真沒怎么感受到這角色的人格魅力。他說的話確實不錯:不是高雅的藝術是絕對的對,而低俗粗劣的電影就是絕對的錯。這些膚淺的爆米花電影也有著幕布后更深邃的力量。而電影也滲透進了各個小鎮(zhèn)和普通人的生活,讓所有人平等地坐在熒幕前短暫逃離現(xiàn)實。然而在電影里他為他的事業(yè)做出了很多努力嗎?除了在片場喝的酩酊大醉和舉辦無數(shù)party外?看著影院觀眾對著他的作品哄堂大笑,被記者揭穿他已經過去的事實后,他其實并沒有嘗試改變(雖然是去歐洲進修了,)而是選擇繼續(xù)茍延殘喘。在面對Fay這個在上流社會中穿梭,卻仍是白人眼中可有可無的同性戀黃種人被好萊塢拋棄后竟然也能去歐洲追求自己的夢想的事實后,他受到了最后的打擊,回到房間了結了自己的生命。
還有Nellie都沒什么好說的,她自己也說了她就是為了證明自己才來演戲,對電影和表演也沒有隨著名氣變化和下落產生任何心態(tài)上的改變,最后也自殺。
片中的film industry,像任何工廠和商業(yè)一樣,壓榨剝削著勞苦工作的人們,把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物質化(看似包涵黑人,黃種人,卻還是白人上流社會里的戲子與笑話,)在低俗淫亂中使人們迷失自我。電影也確實提到了歐洲那些“追求”Avant-Garde的人和上流社會十分瞧不起美國好萊塢的情況,但我只能說那段大家聚會的場景很膚淺單薄,又挺沒必要的。
還有一系列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劇情,Nellie 爸爸和響尾蛇搏斗的那一長段,和托比帶主角進去看一系列獵奇,除了讓人惡心之外感覺沒什么意義(老鼠看得我快吐了。)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電影都是這些跳脫的劇情。
影片最后音樂響起時出現(xiàn)了很多美國后來的電影,從公民凱恩,后窗到黑客帝國等等。美國好萊塢在近百年也開始進行一些更深刻的思考,包括幫助美國人塑造自己的American Identity。但是和這三小時的電影確實沒啥關系。
Babylon里,我只看到了用不必要的劇情和華麗的服道化所堆砌的一場鬧劇。導演想諷刺的觀眾是能理解到,但又諷刺的有些無深度和層次且沒有令人印象多深刻的反思。本可以利用男主的視角——局外人來作更多的篇章,但并沒有感受到在這方面的努力。
今天早上看到一個朋友圈,說去西部支教,本來抱著改變當?shù)亟逃睦硐?/p>
沒想到被學生給改變了,有個男孩天天臺球喝酒騎摩托,也考上了高中
放假蹭車去拉薩,像武俠小說里的人一樣邊玩邊結識朋友
他們沒有什么見世面的需求,在小縣城的生活也一樣生命力十足
這幾年經歷這么多事,很多人對于所謂“做題家”改變命運早就嗤之以鼻
一方面是客觀上不太可能,“過上好日子”再也沒有路徑依賴
另一方面對好日子的定義也越來越分裂,到底什么是幸福、滿足、快樂
大家都在尋找答案,再進一層,我問過朋友,快樂一定是要正面的嘛?
如果我沒有傷害到任何人,我可以盡情放縱嗎?也許這是個偽命題,再往下討論更沒完沒了
回到巴比倫,比好萊塢往事更加淺薄張狂,電影藝術的理由讓一切人物的瘋狂有了支撐
但我覺得和電影沒太大關系,這撥紅樓夢中所稱的清氣和濁氣中的人, “置之于萬萬人中,其聰俊靈秀之氣,則在萬萬人之上;其乖僻邪謬、不近人情之態(tài),又在萬萬人之下?!?
套用一句最俗套的話,他們不瘋魔不成活,
他們要創(chuàng)造、要表演、要把自己的靈魂大開大合
能量則來自瘋癲、酒精、賭博和性
他們是火,要把自己的命快快燒掉,這樣過一生,也可以吧?
很久沒寫影評了,工會邀請可以有幸提前看到Babylon。從最后一幕結束掌聲響起,到回到家中,整個人都始終久久的陷在電影里面走不出來。
當初看完Lalaland,也是如此的心情。那時紐約初寒正飄著小雪,抬起頭滿是飛揚的白色,城市里看不見星星,我卻始終哼唱著city of stars。
娃娃臉的每一部電影里,都飽含著非常極致的個人情緒??隙ú簧偃藭X得矯情,而對我而言卻是幀幀擊中的感同身受,因此后勁十足。
電影本身,Babylon是一個幾乎沒有主線的,借著主人公這個墨西哥移民的外人視角串聯(lián)起來的好萊塢形象集錦。整部3個小時的電影,我們看到是多場荒誕離奇的人物秀。
每個角色的出場都伴隨著的宏大輝煌的場面,靈活沉浸的調度,夸張諷刺的臺詞,大膽跳躍的剪接,讓觀眾目不暇接。在視覺上大肆炫技的同時,御用作曲再次貢獻了堪稱lalaland姐妹篇的精彩配樂,從電影的角度將娛樂性拉到最滿。
影片的第一個小時,我?guī)缀跏侨虧裰劭艟o緊盯住大銀幕。在盛大華麗的制作之下,導演正在竭盡全力的通過劇場里的每一個元素,為觀眾展示電影的魅力?;蛟S是因為我也踉踉蹌蹌的在所謂電影行業(yè)里爬了十年,跟隨著這些人物的出場,我竟然也渺小的感動了。
在第一幕的瘋狂派對上,男主人初見這個自稱天生是明星的不羈女孩,他用亮晶晶的眼睛望向她,用西班牙語說出了一句樸實的情話:我想我愛上你了。而女孩,不知是沒有在意,還是沒有聽懂。
在我看來,這便是全片的主題了,我想我愛上你了,瘋狂的那種。這句話,是對女孩說,也是對電影說。而卑微的是,這是一場單方面的,個人的淪陷。
好萊塢不會特意善待任何一個人,在這里,我們看到一個個靈魂艷羨著瘋狂著,直至消亡。
明明都是假的,明明我們知道電影是假的,可它為人類制造了閃閃發(fā)光的美麗泡泡,而望著那些泡泡,我們竟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那么多光怪陸離的故事里,我們竟然都能看到自己。
那些泡泡,你愿意做戳破它們的人,還是愿意和它們一起破碎呢?
在我看來,Babylon是一個包裹在音樂喜劇之下的重核悲劇。很多人會不可避免的拿這部電影和lalaland對比,這兩部作品過于相似,依舊是講夢想和現(xiàn)實的一體兩面。lalaland的傷,來自于妥協(xié)。而Babylon的痛,則是覆滅。
而影片的后面一個多小時,我們又繼續(xù)碎片化的穿插進這些角色的瘋狂之中,看他們被淹沒,被沖散,看他們閃光的眼睛,看他們毅然決然的悲壯。
人們還在好萊塢中追逐夢想、名利、金錢、欲望。那個時代如此,這個時代如此,未來也將繼續(xù)如此?;蛟S沒有最好的時代,每個時代都是最好的時代。
實話實說,我不覺得這部電影會擁有如同lalaland一樣的傲人口碑。會有人覺得它冗長,低俗,情欲,零碎,做作。如果說前者是一封情書,而babylon則更像是遺言。在那樣的彌留之際,當你也不知道該說些什么的時候,有人會沉默無言,也有人會全盤托出。
如果你愛電影,請你一直愛下去,因為我們都是那些美麗的泡泡。
查澤雷的電影存在一種連續(xù)性,這點顯而易見。但《巴比倫》同他以往的電影有一點顯著不同,那便是敘事視角的擴張,而他一如既往的人物刻畫方式使得整部電影抻得很長。對比羅伯特·奧特曼等人的電影便可發(fā)覺查澤雷在群像處理方面的稚嫩之處。當然這并不重要,如果查澤雷選擇拍一部關于當下的、而非默片時代好萊塢的電影,說不定會更好(這部電影也會像是《愛樂之城》的另一面),然而這并非他本人所能決定。
電影中多次借角色之口表達對電影的迷戀,但相比《爆裂鼓手》的瘋狂和《愛樂之城》的甜蜜,這部電影始終沉浸在一種懷舊的感傷中,或許這也對應著導演本人成名后的惘然。保持激情地生活和創(chuàng)作很容易燃燒殆盡,就連最初光彩熠熠的好萊塢也會無可避免地陷入單調中——陳詞濫調正是它的主題。某種意義上來說現(xiàn)在的好萊塢也和一百年前一樣,周而復始的循環(huán)如同周而復始的生活——永遠沒有什么something bigger, Manny最終的和解不過是一種寬慰,真正的結局只可能是奔赴死亡。
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Manny可能是唯一一個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相比之下皮特飾演的Jack Conrad直到最后一刻才在評論家的話中認清現(xiàn)實。在這個人人都渴望成為something bigger的好萊塢——盡管Manny自己也這么說,但他后來追尋的實際上僅僅是Nellie的愛,這算不算一種大智若愚呢?
查澤雷的電影總是關于孤獨的人,唯獨《愛樂之城》是個例外,每每回望這部電影都會覺得無比純真。那里也有想要成為something bigger的人,也有夢想向現(xiàn)實的妥協(xié),但卻在四季流轉的瞬間中意外地創(chuàng)造出了永恒。
《巴比倫》是一部關于物是人非的電影,查澤雷像費里尼在《阿瑪柯德》里回憶童年那樣“回憶”了自己曾經理想中的樂園,十年過去(對于查澤雷自己的執(zhí)導生涯而言),彼時的風流倜儻已成為夢幻泡影,任何沒能理解這一變化的人是幸福的,因為他們還有希望,而此刻的好萊塢已經失去了希望的眷顧。
拍攝現(xiàn)場的混亂不堪入目,但是看到男主苦等一個小時拿到相機駕駛救護車一路疾馳到拍攝現(xiàn)場,忽然覺得一切值了。夕陽下相擁而吻,蝴蝶落肩頭,成就瞬間的永恒之美。在拍攝現(xiàn)場被問為什么能一秒流淚,“因為我會時常想起家鄉(xiāng)”,人只活一瞬間不是么。
女主瘋瘋癲癲的證明想自己可以與響尾蛇決斗,結果被咬,現(xiàn)場一片恐慌。Fay沉著思索,毅然決然的砍斷蛇頭,吸出蛇毒,酒精消毒傷口,Laroy感動到與其相吻,可能是為了補償那個聚會上被強行打斷的未完成之吻吧。
……
所有沉迷于狂歡、紙醉金迷的角色,最后無一不落得非自然死亡的結局。
影片盡管有三小時長,但是情緒非常intense和edgy;導演對光影、音樂節(jié)奏有著非凡的感知力,使之配合劇情更加充滿戲劇性和張力。
Margot飾演的Nellie,Brad Pitt的Jack都是開頭Party的沉迷者,他們都意識到了自己的沉淪,都動過和愛人離開的念頭;一個去墨西哥,一個去歐洲,但最后都還是寧愿選擇在這個色彩濃烈而迷幻的世界里結束生命。確實,如果離開了他們就不是這個character,他們就不是自己了。只有在這里,他們心中的夢之地,燃盡自己的生命力,才是符合角色的。
而studio executive Manny,吹小號成名的Sydney,和歌唱家Fay,最后都看清了浮華外衣下失控的生活和丑陋,找到平凡的、完全屬于自己的生活,抑或是遠走高飛。
影片中不乏荒謬的場面,從一開始的運輸大象中讓人啼笑皆非的混亂場面;到后來把大象牽入舞廳、和Tobey Maguire角色把他們引到的洞穴中的鱷魚、老鼠,全部和人混在一起,完全就是現(xiàn)代人獸性的集合,充滿了反烏托邦的元素;從一開始的籠中打斗,到中間完全扭曲的xx場面 (讓我想到 Brave New World 中空虛放縱的享樂),再到最后(也許是inspired by《1984》里101號房間,只是反過來)的生吃老鼠。印象很深,Tobey的角色轉過頭說,這個人會為了錢做任何事,然后向臺上扔紙鈔。
Manny片中兩次進影院,第一次是初次見到有聲電影的驚駭;第二次則是滿懷著回憶對著已經發(fā)展相對成熟的電影留下眼淚。最后的閃回,Margot的Nellie和Manny在成名之前,邊吸*邊相互分享對電影的幻想和熱愛的時候,能真切感受到52年,離開多時組建家庭的Manny心中對于那個gilded age的回憶;后面各個經典電影的閃回也證實了這一點。
那個依靠著瘋狂生活支撐極致創(chuàng)造力的時代遠去了嗎?也許并沒有。Manny牽著女兒和妻子回到以前工作的片場門口,里面依然人來人往,一代又一代對電影懷著憧憬和幻想的人來到這里,揮發(fā)無窮的才華,支撐著Hollywood的發(fā)展。而通過歷史我們也知道,這樣的縱欲從未遠離這片gilded的土地。
[小記-圣誕前夕在飄著小雪的費城和朋友看了這部電影。當影片中1920s的片場仿佛假戲真做、群演仿佛stoned一般打打殺殺正酣時,影院的煙霧警報器突然響了起來,屏幕熄滅,人群有序疏散;我和朋友也仿佛如夢初醒一般恍惚地從消防通道中下樓;在寒風中待了將近半小時才回去繼續(xù)觀影。事實證明現(xiàn)實生活也可以充滿戲劇性。]
結尾拼接屬實沒必要……
三星半,一封名為《好萊塢進行時》的恐嚇信兼情書,由現(xiàn)任好萊塢工業(yè)之子書寫,呼喚回歸影院在表層,呼喚從業(yè)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在里層。電影可能真的快死了,但它畢竟早就死過八百回了,所以就靜待其下一次的重生吧。另外,1、收尾部分的電影史混剪堪稱一次真誠地抖機靈,動人歸動人,卻也完全不是Chazelle的過往水準,實現(xiàn)效果有待商榷。2、李麗君與瑪格特·羅比貢獻了年度級別的GL時刻。
愛這部電影的人,不免是有一些抖M傾向在身上的。他/她們需要一個強悍的、技藝超群的、令人心悅誠服又獨屬于他/她一人的抖S。
前半段屎尿屁奇觀密集節(jié)奏爽到拍腿,后面非要把六個人的故事講圓非常拖沓,最后的混剪真是太沒有必要了。Fabelmans / Empire of Light / Babylon 都在十二月排隊給電影送情書,感覺電影好人卡都發(fā)不過來了。停止沒意義的懷舊吧,勸導演聽布拉德皮特自己的臺詞:別迷戀默片,別逆歷史而行
可以看成20到30年代的好萊塢浮世繪,也可以看成導演對一個震蕩電影時代的旁觀。白、黑、亞和南美,四個族裔在那個荒誕、縱欲、瘋狂又無法形容的時代,跟隨電影工業(yè)從無聲到有聲的變遷,各自走向不同的結局,令人無盡唏噓。電影最后看似混亂的蒙太奇,恰巧貼合著那個時代好萊塢的混亂,但這也正是電影借助光影,穿梭時代,表達著對電影這項藝術、或是工業(yè)的一種期待??粗兄鹘敲鎸r代變遷后的影院淚流滿面時,真心希望電影不死,我們可以永遠面對大銀幕,永遠可以熱淚盈眶。
難以相信布拉德皮特和瑪格特羅比居然把《好萊塢往事》又演了一遍。今年看過各種號稱寫給電影的情書,達米恩的這一部最合格。前半段為五星定調:似乎很久沒有遇到一部作品能夠令觀眾在完全搞不清楚作者意圖的情形下,還甘愿走進編劇天馬行空的想象圈套當中。只是后半段走向還是將影片框在了《好萊塢往事》與《愛樂之城》的結合架構里,讓人略感失望。Lala Land的配樂團隊為這部影片幾乎是原樣打造了一張2.0的原聲作品,而男女主角的theme幾乎是city of star繁星之城的翻版,令影片中原本并未過分著墨的感情線加分不少。盡管導演再次用過人的品味挽救了其相較平庸的敘事能力,但卻也并未將好萊塢往事真正變成好萊塢狂想。
“好萊塢往事”亂入“愛樂之城”。同樣講述拍電影的初心,斯皮爾伯格的“造夢之家”讓我感到廉頗老矣的匠氣,達米恩·查澤雷卻用嗑了10公斤coke般的迷幻癲狂帶給了我驚喜。默片變有聲的風起云涌,明星們的命運浮沉,通過如癡如醉的爵士樂串起,3個小時的高飽和視聽就像一場自我沉浸的趴體。好萊塢從來不缺酒池肉林和紙醉金迷,然而最終讓我們走進影院的卻是小小的雨中曲。
為什么要如此用力地講一個這么滿的故事啊,感覺被導演晃著肩膀質問“看懂我的意思了嗎!” I’m exhausted.
導演想拍《好萊塢往事》,皮特想演《了不起的蓋茨比》,羅比想要《愛樂之城》,男主想象《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珍想去《宿敵》,托比想到《小丑》,麗君想扮《一代宗師》,大家都有美好的未來,卻沒人許電影一個未來。
比起阿凡達2,這部才是我覺得更值得討論的電影,也是更屬于當下的電影,雖然它講的是20年代末的好萊塢。來看screening的影評人和記者都被開篇那場酒池肉林大戲震住了,主演們也都把看家本領亮出來了(Margot Robbie和Brad Pitt繼《好萊塢往事》之后再度聯(lián)手),真是目眩神迷,能去電影院看一定要去電影院看,回頭細說~
如果沒有最后那段混剪可能可以穩(wěn)穩(wěn)當當給四星。前面本來看得還算開心,但這結尾實在是一言難盡。知道想干嘛,但這么用力地回顧致敬和前仨小時的tone很格格不入啊。今年“寫給電影的情書”實在是有點多,行業(yè)是要靠新的好的作品來救,不是靠跟觀眾說一百遍我們一路走來多不容易ˉ\_(ツ)_/ˉ
當鏡頭從打破第四面墻的蒙太奇切回坐在電影院里的男主的時候 我和他是一模一樣的笑中帶淚表情 謝謝電影和做電影的人們
這個導演就是喜歡最后來概括中心思想…
LaRoy把男的都叫去看她爸抓蛇的那場戲,Lady Fay Zhu像去對面gay bar問趙媽需不需要幫忙救火的鐵t
從爆裂鼓手到愛樂之城到登月第一人,查澤雷的主題一直是那些輝煌成就之下看不到的昂貴代價,就像浮華的古巴比倫下埋藏的尸骨,電影里每次有電影職員死掉都有喧囂的音樂來掩蓋。像江南寫過的一句話:用什么珍貴的東西,換回了空白。多少影人的付出才換來了如今電影技術的進步??墒窃陔娪皩⑺赖慕裉?,如果這樣的天才導演都只能用電影最后的影史回顧讓觀眾驚呼啊德萊葉啊伯格曼的話,那我想電影是真的完了。
震撼到無以言表,真正的史詩。關于好萊塢最好的電影,真正的好萊塢往事。如同那段影評人與影星的對話一樣,這棟大房子誰都不在意。我們只不過是一個又一個浪頭。耀眼的那些也轉瞬而逝。但是那些電影,那些面孔,會留下來,在一百年后,還是一千年后,一個年輕人路過看到這個畫面,他會覺得似曾相識。強烈推薦電影史課放這部片子。太過迷影,而電影又值得著迷。今年最好的好萊塢電影。最后的混剪,讓我顫栗。
《巴比倫》幾近對一個時代乃至整個影史進行了回顧,技巧和調度尤其是大場景的景觀和人物調度如此恢弘簡直可以稱為奇觀電影。各種族各主角命運走向的敘事完成度也都很高,政治正確卻不惹人厭。特別是用拉丁裔的刀去殺戮其他族裔的橋段很有戲劇張力,黑人不夠黑的一幕很震撼,堪稱絕佳表演。缺點是敘事太直給,生怕觀眾看不懂各種糊你臉上,惡趣味也拉得太滿。結尾也太拖沓非要用蒙太奇拉出整個影史來蹭大腿,和《天堂電影院》一比顯得很廉價。同樣是對電影工業(yè)的追緬,《巴比倫》顯然立意和格局都比《造夢之家》要好,但如果今年的名導們僅能用對電影本身自憐自哀來拍電影,那是不是更印證了電影行業(yè)的日薄西山?電影未死而挽歌大作,我們正如男主角一樣,見證其夕陽西下、百年興亡。
是近幾年好萊塢電影中我最喜歡的。一方面能說是又一部自我沈溺感懷、如萬千部自反的好萊塢電影一樣不願意向前一步,像Nellie這個角色一般璀璨、迷亂又自滯;但我依然相信它和其中的純真——誰不會為那場山巔落日的龐大吻戲動容?電影、好萊塢和圍繞著它的夢正如開頭費里尼式的狂歡和那頭大象,藏著污穢、但龐大驚人又超越想象;同時我們看見這一江湖的一代宗師們,有人做夢,有人淡然離去,有人是耀眼落幕的白矮星,有人無法隨著時間生存衰微,有人見過神殿的污垢後回歸質樸。愛、天才和感情驅動了許多奇跡的發(fā)生,但資本與奇觀欲求的大開眼戒也在消弭著純真,無論世事如何變遷,最終電影中劇組拍攝的影像、屬於這部電影的影像和電影史的其他經典影像,消除了邊界達到了共時,在顏料和剪輯中解構,成為了最純真的情感記憶。這對一些人很重要。
在南柯一夢的風流簇擁不再之后,在宴會廳偶遇老友寒暄之后,在給侍者一筆慷慨的小費之后,隨著音樂翩翩走回樓上房間之后,或許你能理解這時候開膛結束自己生命的美感嗎。在被追殺的途中跑進舞廳之后,在和深愛你的男人舞池相擁私定終身之后,又覺得不能離開這個用電影造夢之地,或許你能理解這時候不告而別,隨著音樂消失在夜色里的美感嗎。在所有荒誕癲狂璀璨糜爛的派對全都散場之后,在所有恐懼落寞痛苦的記憶全部歸于平靜之后,或許你能理解,不論怎樣,我們還是會坐在漆黑的影院里,為一場又一場的幻夢而流淚的美感嗎。
一方面不太喜歡整部戲被塞得太擠太滿,前半段屎尿屁元素太over讓人生理不適,戲院那段混剪出現(xiàn)得有點生硬表達的情感也太過赤裸。但另一方面,我很喜歡角色在被時代拋棄后,嘗試無果后的那份對命運的坦然接受和優(yōu)雅告別(Nellie拒絕被拯救,黑夜中翩然離去的背影;Jack在感嘆“沒關系,我已經當過世界上最幸運的混蛋了”后做出了人生選擇)。以及當技術更迭時代變遷人生悲劇已成定局時,回頭發(fā)現(xiàn)最初那些酒池肉林群魔亂舞荒誕又癲狂的時刻,竟有一種原始又磅礴的生命力,如夢似幻,那也是屬于他們最后的喧鬧和最美好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