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特老爺子這把歲數(shù)了,想拍個電影就拍吧,別管好不好看的了,給個三星鼓勵鼓勵哈哈。 從劇情上來說,這電影名還真是有夠牽強的。主要講述三兄弟“在路上”背包游歐洲的故事,并且在從阿姆斯特丹駛往巴黎的火車上,制服了一個懷揣300多發(fā)子彈的恐怖分子。
在此危機時刻時,已有一個見義勇為者在第一時間與恐怖分子進行了殊死搏斗,只可惜身中一槍,生命危在旦夕。就在這種極度危險的情況下,三個“好兄弟”挺身而出,尤其是斯賓塞,冒著被AK47打成篩子的危險,撲了上去(那一刻AK竟然卡殼了,雖然幾率很小,但就是這么神奇的上演了,也許是上帝聆聽到了善良的心聲顯圣啦),在倆兄弟的幫助下,成功擒住了恐怖分子。
受傷的斯賓塞還積極參與救治傷勢嚴重的那位中槍的見義勇為者。最終在大家的努力下化險為夷,成功解除了恐怖危機。
冒著生命危險勇擒恐怖分子的四位義士也得到了法國政府頒發(fā)的最高榮譽獎?wù)?,以此來表彰他們的義舉。
看到最后才知道是老爺子導(dǎo)演的,我就一直納悶誰能把平凡拍的那么有意思~看的過程會想自己從小到大如何的平凡,玩在一起的小伙伴是否有說走就走的旅行,如果自己碰到空襲是否會如此堅定……老爺子前面平淡的鋪墊,一些看似無意義的小細節(jié),在最后都用上了,人生一路上的經(jīng)驗是否還在指引著你前行~我不較真人家是不是杜撰的,給底分的朋友可不可以直接去看復(fù)聯(lián),鋼鐵俠,黑豹啥的~
薩利機長的模式,真人演出給影片不少的噱頭。電影用大量的篇幅描寫三位主人公童年到青春期到事發(fā)的部分甚至后還有歐洲旅游是的玩樂部分;但拍的毫無感染力,甚至可以說是一無是處。東木老爺子這次真是讓人大跌眼鏡.東木老爺子為數(shù)不多的撲街作。估計這一部風(fēng)格與之前大變,不是關(guān)注于事件本身,筆墨很少,大部分描述了男主的生活瑣事。
亮點或者說是敗筆就是用了真實事件中的真實人物,演技還是有門檻的,這也算是東木對于自己的一種挑戰(zhàn), 故事的本身是感動的,但這樣的感動我用五分鐘看一篇新聞報道也可以感受到。我甚至感覺克林特導(dǎo)演為了電影的時長硬湊了94分鐘,敘事風(fēng)格即破壞了故事的連貫性又讓電影的節(jié)奏更慢了。我實在想象不出來導(dǎo)演去年才奉獻出了《薩利機長》這樣的電影,同樣是想用平淡突出感動,但這部電影的平淡未免也太無奇了。演技是重災(zāi)區(qū)。
我評論電影一般是比較寬松的,只要能有一得皆可,畢竟是娛樂嘛,沒必要懟天懟地自己找不自在。
這部電影看起來挺松散,整體來說算不上佳片,但有一點很發(fā)人深?。阂粋€有點傻乎乎的,資質(zhì)偏低的,懷抱著英雄夢的少年,連參個軍都磕磕絆絆不利索,算是 Loser 中的 Loser 了。然而當(dāng)恐怖襲擊發(fā)生時,卻是他挺身而出,正因為他傻,才不會為自己考慮太多,才拯救了自己和乘客,如果整車都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的聰明人,大家早死光了。
所以,資質(zhì)有高低,貧富有差距,但沒有誰比誰高貴,在這個世界上,都各有其價值。
看了電影之后對真實事件有了興趣,搜索了一下當(dāng)時的新聞,卻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媒體的問題還是蠻大的。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了解事情過程了,卻發(fā)現(xiàn)對事情描述幾乎沒有正確的報道。真的不能相信互聯(lián)網(wǎng)啊。
事件最開始的報道是引用的法國媒體的。所以錯誤在所難免。但問題是你搜索新聞出現(xiàn)的最多的就是這個報道。
之后開了新聞發(fā)布會之后事情就比較還原了,但實際上報道并不多。
但是你回過頭如果只是對事情有興趣直接百科的話,效果卻是這樣的。
可以明顯看到,都是一樣并且錯誤的描述。最神奇的是,一旦你想改動這個錯誤,似乎還要經(jīng)過很多驗證的程序,很不方便。
從這個事件上來看,大家真的不能相信百科。網(wǎng)上確實是有真相的,但是真相卻需要發(fā)掘。不能只以一篇報道來定性。不過更深刻地發(fā)現(xiàn)了墻的作用了。
最后吐槽一下美國電影的一個糾結(jié)點,很多的大導(dǎo)演到最后都向宗教致敬一樣,最后就變成神拯救世人了。有時感覺特別無語好嗎??吹摹犊衽贰堆獞?zhàn)鋼鋸嶺》到這部,總是宗教引導(dǎo)人性。看不懂啊
紀錄下平凡人的非凡時刻,真實、平實的敘事,智慧老人Clint Eastwood果然從不嘩眾取寵。
老東木的美式英雄情懷,連演員都沒找,原型親自上陣??坍嬘⑿圩匪莸搅送辏沟脭⑹律咸拥梅浅C械,整體的剪輯也相當(dāng)混亂。影片有宣揚信仰高于一切,甚至藐視學(xué)習(xí)的成分。奧朗德友情出鏡,在場的法國觀眾笑了。
一開始故事講得比較混亂,時間線亂插。不過看到最后竟然覺得挺好看的,大約是因為有真實感,像紀錄片。
這就是所謂的“劇情紀錄片”吧,選用原型人物本色出演,這本身已經(jīng)是東木最大的勇氣,然而也不得不承認,這次玩的并不漂亮。開頭大段篇幅鋪墊了三位主人公成長歷程與歐洲游記(意義不大),卻在最最重要的驚險救援行動也就幾分鐘之內(nèi)草草了事,還用點交叉剪輯玩點結(jié)構(gòu)?最大的感受是:“明星與素人真是有著很大區(qū)別”。
東木這次不知道是被制片人坑了還是被編劇坑了,這啥啊,驚險的動作戲就最后十幾分鐘,前面竟然一大段很土錘的歐洲游記,誰要看這個,拿幾張自拍拼成蒙太奇知道這幾個哥們兒去過哪兒不就行了!但那樣電影可能就只剩下三十五分鐘了… 平凡人成為英雄的故事當(dāng)然可以拍,但這個電影不及格
我覺得我挺理解東木爺爺?shù)?,怎么了我他媽的都?0了,還要你們來教我怎么拍電影?????沒關(guān)系您開心就好。。。
從小受到的歧視并沒有讓三人成長為畸形的人,他們反而用最勇敢的行為證明了那些霸凌的人才是真正的弱者。非常怪異的觀感,即使是沒有重點的鋪陳,仍然很舒服。
東木太大膽了!居然用事件親歷人作為演員重現(xiàn)事件本身,這種手法本身就是創(chuàng)舉,他難道會不知道這樣拍的難度嗎?肯定比誰都明白,還有觀眾的歡迎程度、對素人的調(diào)教難度,都是顯而易見的,但是老爺子就是去嘗試了,相比起單純迎合觀眾的觀影習(xí)慣的舔狗式拍法,這種創(chuàng)舉本身就很值得加分,沒見過這么玩兒的,牛逼!影片用大篇幅描繪很“無聊”的旅途,正是在說明:你無法預(yù)知危險什么時候發(fā)生。如果一開始塑造性格的回憶段落還會刻意提醒危機,那么去歐洲的vlog式旅程正是在弱化危機感,好讓時間線接軌時顯得事件更突然更危急。還是說,老東木太穩(wěn)了,讓人不易察覺所以也不容易接受??催^太多刻意的手法之后,更多的會去考量創(chuàng)作者的動機和電影反應(yīng)出的世界觀價值觀,反正東木是值得你看到這些的。他一直在拍大事件下的小人物,這部也是一樣。
對于老爺子來說恐怕是災(zāi)難級的失誤了,大篇幅流水賬式的記錄,盡管只有90分鐘卻像看了10集美劇那么長,前半部分過于連篇累牘,仿佛看了一篇枯燥無味的紀實新聞報道。從《美國狙擊手》、《薩利機長》到這部,連續(xù)三部基于真實事件的社會題材,差不多能看出東木的疲態(tài),老爺子真該換一下其他題材來拍啊。
難看得驚人了,思路是美國主旋律,美學(xué)是中國主旋律,關(guān)于美國大兵拯救巴黎是如何煉成的
挺喜歡這片的兩點嘗試。第一,去英雄化;冗長的閑筆把三個主角打造得毫無魅力,他們就是身邊的普通人;第二,無趣的閑筆將三人尤其是斯賓塞的英雄主義,做出了冥冥之中的一種宿命般的必然效果。如果斯賓塞沒有參軍,如果沒有在威尼斯遇見美女臨時起意去巴黎,如果AK沒卡殼,這都將是另一個版本的故事。
并不難看。故事主題是凡人如何成為英雄,從創(chuàng)作語匯就是如何在日常性中提取電影性;但片子很快就在成為英雄(走向電影性)和日常真實性呈現(xiàn)這兩大訴求中分裂,最后,僅剩下缺乏電影性的旅游素材,和略顯業(yè)余的英雄時刻。片尾愚蠢的紀錄片和電影拼貼顯示了這種導(dǎo)演思路上混亂。
太失望了,你以為是一部驚險的事件類,結(jié)果大部分時間是童年回憶,兄弟友情,以及歐洲游記???大概只有結(jié)尾那一點點事件重現(xiàn)還不錯,整體太奇怪了。東木頭這部不知搞什么
No.61 閃回的回憶都是為了說明為什么在關(guān)鍵的時候人會沖上去,為什么會急救,為什么會在那列火車上,可評分這么低說明大家都習(xí)慣了看假的超級英雄吧。
目前為止看到的最平淡的后911反恐片。它不是壓抑后爆發(fā),就是純平淡。但確實因為大段游客日常和無奇的成長經(jīng)歷,更凸顯三人的”平凡”,不知覺剝除電影這個形式賦予的“主角光環(huán)”。讓最后跳起來奪槍的一瞬,更有“平凡人也能做這種事啊”的感知。就電影本身講,也算任務(wù)達成了。煽情指數(shù)幾乎為零。
從電影語言角度講,不是佳作。但這個切入點我個人很欣賞,世上每個英雄、每個小嘍嘍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哪怕并不具有戲劇性。
從三位主人公的少年教育,一點點build up the foundation of American spirit. 其中不乏自我的調(diào)侃,但最終是字里行間透出對建立在清教徒精神之上的無畏的美國精神的驕傲。整個故事在這條主線之下形散而神不散,可是形散看起來也是挺致命的。
又被盜號了。厲害了我這個號~
最大亮點是真人出境,而且?guī)缀蹩床怀鰜?/p>
片子拍得水了點,簡直像一晚上剪出來的,但毫無疑問這就是老牛仔喜歡的平凡人的英雄主義故事。從一開始選用真人而不是職業(yè)演員也就說明了致敬個人和還原事件的意義遠大于改編成成熟的電影語言,可惜不像sully一樣找到平衡的折中點,到頭來太著重刻畫人物稀釋了事件本身的沖突,不如一開始就拍個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