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想天堂者得天堂,想地獄者得地獄
“… … 那一次,蘇東坡與佛印又泛舟西湖之上,蘇東坡年輕倜儻,瀟灑英俊,經(jīng)常和佛印開玩笑,于是對佛印說:“你長得一身橫肉,我看你就像一坨屎?!碧K東坡以為這樣可以惹惱佛印,讓他大發(fā)脾氣。沒想到佛印只是微微一笑,說了一句讓蘇東坡大吃一驚的話:“我看你像一尊佛?!边@佛印的確了得,蘇東坡罵他像坨屎,他居然還說蘇東坡像一尊佛,這是何緣故?聰明的蘇東坡當時聽了也甚是不解,回去見到蘇小妹,和她說起這件事。于是蘇小妹告訴他:“難道你不知道,慧眼所見即心中縮影?你心中是團糞,故看到大師是團糞;大師心中是如來,故而看你是如來化身。 ”… … ”
這是東方的禪機。西方的看法呢?也許,都是類通的。
對每一個家庭來說,都有全家死光的那一天。關鍵是,你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就好像電影想闡釋給我們的,你所想的,就是你所見的。 想天堂者得天堂,想地獄者得地獄。
一塊石頭,在3000年前,看到它的人覺得它就是普通石頭一塊,放在路中間還會扎到腳;3000年后,現(xiàn)代的人們說,它是鉆石,是很珍貴的,于是見到它的人就兩眼放光。其實,這塊石頭本身沒有高貴或便賤,它是空的,它的意義,是你賦予它的。你賦予它什么意義,它就有什么意義。
所以,調(diào)回頭來,全家死光這個事情,其實也是空的,它的意義也是你賦予的。每個家庭都有這一天,人總是要老的嘛。電影里的全家死光這件事,你想賦予它什么意義?你可以認為這是殘忍的故事。你也可以認為這是一個勵志的故事,我們會經(jīng)歷一些困苦,但是要積極的面對它,最終得到成長,這是一個好事情。
關于上帝是否殘酷。如果你看過《黑客帝國》也許會有一點明白。我們做得每一件事都是一種能量,每分每秒都在產(chǎn)生能量。每個人、每個事物也都在產(chǎn)生能量。能量和能量會發(fā)生反應,一波一波,不斷的能量反應鏈,雖然我們暫時不知道結果,但結果早就定了。是的,就像有些化學反應比較慢,需要更長時間,可能幾天或幾年,但其實最終的產(chǎn)生物是必然的。這個結果早就在你將各種化學反應物放進試管的那一刻,就已經(jīng)定了。后面的步驟,就像計算機內(nèi)的程序,會沿著必然的軌跡一步一步進行下去。好像《黑客帝國》。
調(diào)回頭來說上帝是否殘酷。其實和上帝沒關系。我們每個人都在自己制造自己的人生軌跡,我們?nèi)松脑嚬芾锏拿恳粋€反應物,都是我們自己放進去的。這些反應物就是我們平時的所作、所為、所想。不僅僅我們的行為產(chǎn)生能量,我們的思想一樣會產(chǎn)生能量,甚至這是一個更強大的能量,只是大部分人不自知。能上天堂是我們自己推動的,會下地獄也是我們自己推動的,和上帝他老人家沒什么關系。
你覺得死亡就是不好的事情嗎?全家死光就是不好的事情嗎?如果全家死光,但是都上天堂,從此沒有病痛,可以飛翔,生活在美好的仙境,這不是好事情嗎?也許有些人認為這不是好事情。所以,還是那塊石頭一樣,它的意義是你賦予的。生死的好壞也是你賦予的。
這部電影是個好電影,它引發(fā)我們深思。 克里斯和安妮也在電影中為自己的人生、為自己所見、所想賦予了他們認為正確的意義,然后就得到了他們的結果。 是的,這是電影,他們在演給我們看。 那你呢?你想賦予我們的世界,我們每天每秒所作、所見的每一件事物什么意義??!你想制造什么能量,如何推動我們的人生??!
慧眼所見即心中縮影。我們要想如來,做如來;不要想F,做F -_-
2 ) What Dreams May Come
先留地兒 慢慢寫
今天在mule上,逛,
看到這個,
又想繼續(xù)看一次,
我覺得是一個宗教意味很濃郁的片子,
其中也可以看到很多名畫的影子,
如果你了解文藝復興,了解油畫,
應該能有更加深刻的感觸
本身的大綱繼承了希臘神話故事中,
俄耳甫斯Orpheus去地獄尋回妻子的故事
故事是一個悲?。合旅娼o大家貼一下~
奧爾甫斯”常譯為俄耳甫斯(Orpheus)。他是希臘神話中的一位歌唱家、詩人和演奏家。他的歌聲充滿神奇的力量,使他成為當時世上最有名和最受愛戴的人。他是繆斯九姐妹中的第一個,最受藝術家們崇拜的卡利俄佩的兒子。他總是拿著一把豎琴,這是光明和音樂之神阿波羅送給他的禮物,繆斯們親自教會他彈奏。他一歌唱,連鳥兒都會安靜下來,野獸順服地聚在身邊,他的聲音能感動巖石,連樹都會拔地而起靠近他,他的歌聲甚至能平息狂暴的海洋,馴服可怕的地獄之門的守衛(wèi),長著三個頭的惡犬。
俄耳甫斯是一位悲劇人物,他與美麗的妻子歐律狄刻在享受人生最幸福的時刻,妻子突然被蛇咬死。他歷盡艱難下到地府,用琴聲打動了冥王,在即將把妻子的亡靈帶回人間的最后一刻,他忍不住違反了冥王不許他回頭看妻子是否跟上來的戒律,使一切努力成為了泡影。他意志消沉,不愿意再婚,也沒有心思唱出歡樂的歌。在一次盛大的集會上,他拒絕了人們要求他唱歌的請求,可是那些喝得醉醺醺的婦女們,認為他侮辱了她們,恨她們,于是失去理智的女人們用棍棒和石塊襲擊俄耳甫斯,把這位不幸的歌手撕成了碎片。
俄耳甫斯死了,他去陰間與妻子團聚了 。他的豎琴最后化作了天琴星座。
中場休息,下次再寫~
3 ) 漂亮的畫面,卻帶著人生的哲理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和我一樣的.
反正我是在初中的時候,就先聽了許茹蕓的一首歌,叫做<美夢成真>.這個MTV中,運用了很多電影中的鏡頭,當時就對這部電影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而當多年之后,在我大三的那年看到這部電影的時候,卻有了不一樣的想法.
靜靜的再次重新聽許茹蕓的歌曲的時候,發(fā)現(xiàn)這首歌,竟然是那么多的歡快和充滿希望.但是相對于電影的起伏跌當來說,卻顯得微微的蒼白.
不能不說,這是我看過最好的一部電影.無論是從場景,還是色彩,以及藏于身后的人生哲理.
不想多談電影的情節(jié),因為想讓更多的人看看他~
只是想對其中的幾個哲理表示一下尊敬:
第一個,當然是片中對天堂的詮釋,天堂就是自己想去的地方,每個人的天堂都不一樣.每個人可以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雖然在這個地方,我一直覺得影片有硬傷,對于一個人,如何到另一個人的天堂里.但我覺得這部片,至少很明白的告訴我們說,天堂是什么樣子的,而不是泛泛而談的快樂~而這也讓我明白,人生是沒有天堂的,只要你覺得有,那就是你想要的生活.僅此而己.而這樣的僅此,卻也是那么的不容易,需要用盡一生的力量來描述,來繪圖.
第二,什么是地獄.在這部片里面,有一段話說得很好.主人公的兒子說,地獄中的人不知道自己己經(jīng)死了,他們不知道為什么自己就成了那個樣子.而他們也將陷于自己所悲傷的情緒中,不能自拔.并且孤獨的生活.
其實,人生中的地獄和天堂不也是這樣么?天堂就是快樂,和想要的地方.而地獄,就是你所選擇的悲傷.
在理性的分析這部影片的時候,我突然覺得文字是很無力的.我無法將我心里的感動和感慨完整的傳達出來.不知道應該怎么說.
我是那么的愛這部片子,看了數(shù)十遍,仍是每遍都泣不成聲,為里面的愛情,父子之情,父女之情所折服.
所以,我勸大家都看看這部片吧~
人生在世,好片難求~不容易啊,不容易
4 ) 死后我會去哪里?
死后我會去哪里?
這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常常問自己的問題。這部電影就給了你一個這樣的答案。
只要你不是自行了斷的(就像片里的那個安妮,當然你是也無所謂,只要你有一個愛你的好老公。),所有人,哪怕是生前殘廢,難看,或是傻,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天堂。這個天堂真比現(xiàn)實社會好。可一切只是空想,美國大片的主題無非是“愛是最偉大的救世主!”
可能嗎?也許可能,那你就只能在你死后再去考量吧。但愿你還能完成這件事。
5 ) 思想的力量
這部電影很久以前就想看,查找時卻不知道電影的名字,只記得上高中的時候看見影院門口的海報上寫著:…丈夫來到妻子的畫中…,于是在網(wǎng)上一頓狂搜,印象中海報上那個人的外形輪廓很像勇敢者游戲中的那個男主角,后來一查果然是他,能讓觀眾憑模糊記憶判斷出他是誰的演員, 演技的確很棒。
原以為這是一部輕松的影片,沒想到它竟然講了那么多令我們產(chǎn)生思考的東西,里面有很多處句子都可以作為名言警句了。看第一遍的時候經(jīng)常會走神,因為當中的對話總會讓人聯(lián)想到一些事,而且畫面和顏色也很吸引人,不得不又看了第二遍。
影片試圖讓我們相信真的有天堂、地獄和永恒的愛情,而這些確實都是我們一度所懷疑的東西,對于我們的前生與來世,真的有存在過嗎?但如果真的有如男女主人公那樣要經(jīng)歷那么悲慘的痛苦的遭遇,才能再次換取來生的緣分,那這種緣分不要也罷,美好的生活應該是輕松快樂的才對。
男主角死后之所以能夠來到妻子的畫中,他所看到的一切都是他對妻子的思念帶給他的,他和他的以另一個形象出現(xiàn)的女兒所看到的美人魚和在空中跳舞人們的場景,也是男主人公女兒思想的呈現(xiàn)。前生的想象成了死后的天堂,這個邏輯合理么。
印象深刻的情節(jié):男主角來到類似圖書館的地方拜見另一位眼鏡使者,老先生告訴他這里智慧的語言可能會干擾你。一些智慧的書籍或是名言有時可以解答我們心中的疑惑,適當?shù)慕梃b可以用來平衡你的心態(tài),但如果將實際的生活盲目的按其照做那可能麻煩就大了。再智慧的言論也是人的言論,不是神的言論,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正確的判斷。
另一個情節(jié)就是男主角在鋪滿人臉的路面行走的時候,無意間碰到了自己的父親,他的父親表示出了極度的歡迎,而男主角忐忑的表情真是太搞笑了。這一幕又讓人想起曾經(jīng)的一部日本暴力題材動畫片,這段情節(jié)兩者極為相似,看來日本的動畫產(chǎn)業(yè)的確很成功,影響范圍很廣。
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一句話:地獄的可怕之處就是會使人喪失理智。憤怒、貪婪、無止境的欲望….都成為了喪失理智的根源也會使人變得瘋癲。但你可以選擇離開地獄,就像有人說的“地獄和天堂都在每個人自己身上”,忘記仇恨會使人重新快樂起來。
影片另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是自殺的人不能上天堂,估計影片作者應該是名基督教徒,他是希望把這個思想傳遞給所有人吧。生命是寶貴的,任何人都不具有決定他人或者自身生死的權利,否則就破壞了自然界的規(guī)律。(但也有個例請看《地獄警探》中基努?里維斯的最后反轉)
整部影片一直都在闡述人思想的能力,這讓我想起大學時的一位女同學給我講的一個故事,講的是一位女教師人到中年翻看自己學生時代寫的筆記,其中記錄了一批她自己十分討厭與憎惡的事,包括不喜歡什么樣的人,不喜歡哪些事,還有不想從事的職業(yè)等等。后來她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丈夫和所從事的工作都在她當年筆記記錄的討厭事之中。心理學研究者把這種現(xiàn)象解釋為思想的力量。
你心里想的是什么,達到哪種程度就有可能把它演變成為現(xiàn)實,這就是思想的力量。那名女教師就是因為錯誤的過度關注了一些自己不想要的,怎知這些消極的思想竟也無形的演變成了一種力量,結果一切不想要的卻成為了現(xiàn)實,真令人無可奈何。
積極的思想加上正確的選擇就能成為自身的力量,其實這種力量我們都曾經(jīng)感知到,只是經(jīng)常忽略它,原因是我們都缺乏一種持之以恒的信念,因而才不會輕易看到這種力量的展現(xiàn)。
6 ) 我思故我在之愛本源
“美夢成真”在于一個“夢”字,因為是夢,所以我們享受了一場無與倫比的視覺盛宴。自從看了“去年在馬里昂巴德”后,這是一部再次讓我震撼的片子,無論是主題還是表現(xiàn)形式都做到了極致。
首先來順一下故事:克里斯蒂和安妮相遇一見鐘情,在山坡上確定下戀情然后結婚(結婚后有甜蜜的一段時光),之后生了兩個孩子,孩子死前三個月克里斯蒂教女兒玩象棋,與兒子進行了一次心靈交流理解了彼此,三個月后和長大了的孩子打水仗,第二天上學途中孩子死掉,接著是葬禮,葬禮過后安妮精神分裂,被送到精神病院,克里斯蒂提出離婚并讓她不要放棄但安妮愿意去接受現(xiàn)實并配合治療所以他們沒有分,一晃四年過去了克里斯蒂在給一個小女孩檢查接到安妮的電話,為了能讓安妮回來慶祝他們的double day克里斯蒂答應安妮幫她取畫,在取畫途中出車禍死掉,死了的克里斯蒂來到了想象的世界中,也即是安妮的油畫,在這里遇到了女兒和兒子,而在這期間安妮忍受不了痛苦自殺身亡下了地獄,克里斯蒂就去地獄搭救她,最終救出了安妮,并在最后雙雙投胎,邂逅在一個湖畔。這個故事的順序是我調(diào)整的,影片的順序用了很多閃回,先描繪了一段美好的時光作為前奏為后面的用愛營救提供了可能性,并用一系列的閃回來證明這種可能性。也因為這種蒙太奇,讓影片的敘事充滿了美感。
一、主題
故事的順序大抵是這個樣子,我得首先談一下片子的主題。這是一部母題為“愛”的影片,其中由此延伸出來的關于想象與存在的辯證都屬于分題。為什么說母題為愛?毫無疑問,愛是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隨處可見的因素。首先一見鐘情的愛促使克里斯蒂和安妮在了一起,并結婚生兒育女,對孩子的愛讓安妮精神崩潰一度自我放棄,對狗狗的愛讓女兒甚至與母親翻臉,對父親的愛讓兒子從未放棄,而對安妮的愛讓克里斯蒂死后來到了油畫世界,對孩子的愛讓他找回了改頭換面的女兒與兒子,而克里斯蒂與安妮的愛最終讓他們到達了夢想的世界并投胎后再次一見鐘情...整部影片沒有一處不是愛的體現(xiàn),而愛當然不局限于男女之愛,還有父母之愛、敬仰之愛、朋友之愛...每一種愛都朝向著愛的母題,也表現(xiàn)了愛乃世界本源的觀念。愛乃世界本源還有一個例證是關于“我思故我在”的思辨,影片在克里斯蒂死后描繪了一個美麗的想象世界,而這個世界就是他自己想象出來的??死锼沟僖舱f,腦袋是“我”,雖然腦袋也是身體一部分,但它超越了身體而存在。同樣的,天堂是夢境是想象出來的,地獄自然也是想象出來的夢境,所以無所謂天堂與地獄,也無所謂夢境與現(xiàn)實,都是想象的結果,這個生活的世界便是一切罪惡或者救贖的來源,而愛能拯救這一切。
我思故我在是很明顯的唯心主義,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所以女兒兒子能變成別人,阿爾伯特能變成別人,全片也基于這個點而建立起來:死亡的世界。影片的主題基調(diào)是“希望”,在想象的世界里,唯有“愛”能產(chǎn)生“希望”,所以愛作為母題而不斷重復出現(xiàn)。
二、形式之美
形式之美包括了故事的形式,也包括了節(jié)奏剪輯等。影片的故事內(nèi)容在前面已經(jīng)順過,而形式上并不是這樣安排的。影片只用了七分多鐘來展現(xiàn)家庭的和諧與愛,隨之便是迎來死寂的死亡,然后一晃四年過去把克里斯蒂與安妮再次的穩(wěn)定幸福展現(xiàn)出來,接著便讓克里斯蒂死去。這樣的情節(jié)用了三十分鐘左右,可以劃為影片的第一段,為后來的影片用愛營救做了鋪墊。接著是表現(xiàn)克里斯蒂在想象的世界與安妮的世界,交叉剪輯,形成一種鮮明的“明與暗”對比。安妮選擇自殺是影片的第二部分,為第三部最終克里斯蒂往地獄就安妮的情節(jié)做了推動,與之前孩子之死讓她崩潰遙遙呼應,并用“活與死”的結果做了明顯的對比,表現(xiàn)出她對克里斯蒂的愛是那么的深沉。第三部分是地獄營救并最終成功,和前面一樣,還是運用了很多閃回,用以表現(xiàn)以前和現(xiàn)在的對比,落差之大讓人心靈也隨之震撼而產(chǎn)生心痛的感覺。最后一部分是投胎后的克里斯蒂與安妮再次一見鐘情,與開頭的一見鐘情畫面對應,也終結了“愛”的母題。
影片的交叉剪輯、閃回等技巧,用得恰到好處,所以并未喧賓奪主,而是為影片的風格服務,造就了影片的藝術。
三、畫面之美
影片的畫面無疑是美到極致,很多大遠景、全景就是一幅畫,就像克里斯蒂身處的油畫世界一樣,仿若影片本身就是一次油畫的快速瀏覽。天堂之美、地獄之苦,都完美的表現(xiàn)出來,奇妙而真實不得不為之震撼。影片還采用了高速攝影的手段,在表現(xiàn)一些轉折或者充滿感情的動作時,你會發(fā)現(xiàn)畫面變慢了,像是在沉思,也讓人沉思,仿若是別離仿若是不舍,總之千萬種感情蘊含在里面無法表達。就像,孩子上學克里斯蒂看著車緩緩從身旁開過,安妮畫紫色樹前的那個表情慢放...片子還適當運用了很多抒情長鏡頭,像開片時克里斯蒂與安妮坐在小山丘上的畫面,這畫面與油畫的畫面進行了對比,這是畫面相似或重復的攝影手法的運用。還有克里斯蒂死后安妮的生活的長鏡頭,那是一種已經(jīng)要死滅感覺的鏡頭:逐漸拉近,滿地是那種熟悉的藍花...對比的鮮明突出只剩下安妮一個人的悲痛。想象的世界是沒有約束的,可以很慢可以很美,但想象世界里也是有束縛的,而束縛來源于自己。所以天堂地獄其實都是自身而起,能拯救自己的唯有愛,這便回到了“愛”的母題。
無論是造型還是畫面構造,無論是攝影還是主題,影片都十分完美,最重要的是也表達了我所認同的東西:愛是世界的本源。“夢”是美也是恐怖的來源,但只要有愛,一切都還有希望。
一想到這是98年的片就打了五星,作為披著基督教圖景的佛教故事,俗套的愛情用輪回觀演繹竟變得有趣,天堂和地獄的想象力和物美設計極其美麗,還有著舞臺劇的精致。羅賓威廉姆斯人然老相,但美式中產(chǎn)男人外形符合本片人設,想到他人雖不在,看到電影仍覺溫暖,昨晚父母已睡,和某人窩在沙發(fā)上看,小溫馨
地獄的確很地獄、天堂也很天堂。喜歡的是每個人對自己天堂的詮釋。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歸宿。
太唯美了。也是基督教與古典異教觀念的一個雜糅。嗯,有點怕怕死了去哪兒~如果不是真實的上主的救贖,我去的和在的一定是一個極度蒼白和虛無的地方。
他回憶起家人去世以前那個早上,他們還面帶微笑,揮手道別,開著車緩緩離去,風在吹,花瓣和葉子紛紛下落。慢鏡頭,更易讓人落淚。回憶總是美好的,因為你不知道下一刻會發(fā)生什么。
地獄里往下掉,邊上都是拉長大里石柱那里有點未來科技感。以及主角在女主屋子里突然變冷那里節(jié)湊很奇怪。hd結局明顯導演很嫌棄以外都很好。特別是聽導演說完,就感覺其實看得時候那么多宗教感也許是我們另外賦予?但記得那個女的說跟他們天主教信仰有關。果然視覺表達的同時也是自我表露。
那天聽到許茹蕓的歌突然又想起來這部電影
看到畫中樹枯萎時,莫名的哭了。輸了也是有所得的!
美夢成真 What Dreams May Come(1998http://www.imdb.com/title/tt0120889
15.11.15 用輪回和陰陽的命題掩飾單薄的非典型治愈,墜畫段落眼前一亮。
電影的色彩真的是美的不行了,知道這部電影還是因為喜歡聽許茹蕓的美夢成真。里面那個女兒轉世的中國人,好像還是辣媽辣妹里中國飯店的老板娘...
如果說生前的夢想會成為往生后的現(xiàn)實,那么天堂或許是每個人都無法到達的話世界??上г旎傁矚g折磨世人,一念的錯差,地獄的孤寂會將美好的回憶吞噬。如果來生在海邊的碼頭能與你一起分享午餐,那或許是這一世能想到的最幸福的事,那證明你從來沒有離開過。
只要你不離不棄,地獄都會變成天堂~
第一次看到Production value破壞片子的氣氛的電影。特效做的太假了,應該卡梅隆來拍。被劇本感動得稀里嘩啦的。Sometimes when you lose, you win. 越來越相信前世今生。
最開始是從許茹蕓的《美夢成真》這首歌認識這部電影的,看過之后卻永遠記住了那油畫般的夢幻天堂。。。
似魔似幻的背景和不斷變化的場景,讓我想起美少女特工隊。也許會有人不耐煩或者看不懂。一開始我也疑惑這樣的跳躍,但幾個沉入水中的場景卻讓我想起潛水鐘與蝴蝶——那個真實故事里的靈魂受困于肉體的暢想。然后我才驚呼片子是真的在用心講一個關于靈魂拯救的故事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其實所有都是自己腦中的再造:甚至可說是男主腦中的幻影,整部片子都是他成為植物人后腦中的自白和自構。不過,我承認這個故事感動了我,說教沒有擊退我,幼稚而單純的地獄拯救沒有使我發(fā)笑,我甚至無法去尋找因果,即使這部片子本來就在講因果,也講因果網(wǎng)子上的漏洞。這是正劇和完美結局所能帶來的獨特感動,和悲戚的殘缺只隔一步之遙。
Robin Williams不經(jīng)不覺逝去已四年,咧幾年我都一路回避開重溫或睇距噶作品,就系驚自己一見到距那暖暖的笑容和眼神,忍不住眼淚滑下臉龐,一位跌落凡間的天使。飛越來生緣,愛令他從現(xiàn)實到天堂再到地獄,夢幻般的經(jīng)歷,只為能與她再重逢。以神曲為背景,如油畫世界般的優(yōu)美特效。愿Robin在天堂安息!
情節(jié)簡單,就一個字慘,但構造出的天堂地獄還是很令人新奇的。
美術太出色了!!!
勉強兩分。這片子沒劇情,上來就迅速交代男主和老婆結婚然后死了孩子死了老公自殺了老婆,之后的電影片長,就是一場心理治療的秀,這場秀呢,是被限制在基督教框架內(nèi)的:夫妻間極度忠誠,及自殺下地獄之類的宗教規(guī)范,具體的治療過程,就是威廉姆斯一直跟老婆絮絮叨叨講些莫名其妙的雞湯金句,以及美國中產(chǎn)那種不觸及事物根本的片湯話,我不禁想起中國民歌里唱的“死了老公好出門”,相比之下,美國清教徒活得真是太壓抑太可憐了。全片話療內(nèi)容的組織,基本基于威廉姆斯的意識流,于是顯得凌亂。全片美術還是很強的,做了人在油畫中暢游的場面,視效驚人,還做了冥河跟滿地人頭的地獄圖景,都是大場面,但是這種大制作在70年代還能出現(xiàn)在先鋒電影里,90年代就只能配合這種腐朽無趣反人性的保守主義表達了,時代變得越來越糟糕了,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