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MTV的現(xiàn)場,因為背對著人群,所以每一個鏡頭都拍到了他,除了歌手的臉就是他的臉。
念白說道“生活中會有負面情緒,你需要篩選出來,然后扔掉”,對應著鏟起貓砂沖馬桶的畫面。
給腳手架小哥按工種命名的時候特別好笑,“roll-dog”負責開車帶人在不同地點轉移,被字幕組稱為“好機友”哈哈。
紐約市民找到了腳手架的使用方法:客廳、臥室、洗手間、健身館、棋牌室、辦公室。
隨處可見的腳手架,本應是保障行人不受到飛來橫禍。但實際上,隨著腳手架越裝越多,對腳手架的日常護理和檢查,也在額外支出這個城市的財政;否則,腳手架就變成了飛來橫禍本身。應該把腳手架往更好的更藝術的方向改進嗎?抑或是,跳出腳手架這個框架,找到更適合保護這個城市和市民的方法。
念白說道“我的記憶力不好,這讓我很沒有安全感”,畫面是一個路人的頭,白色長發(fā)卻頂部禿禿。
馬上接“所以我在記錄”,一整個柜子的錄像帶。還有五個黃色的筆記本,翻開,一個個小方格里面藏密密麻麻的小字,很仔細地湊近才能看清今天發(fā)生了什么。但事實上,認真讀完反倒會讓自己陷入自我懷疑,真的有發(fā)生過這些事嗎?
用記憶宮殿法來記憶購物清單,每一件商品都對應著離譜卻有共同點的街邊物品。
到了商店,自然而然開啟了「曼德拉效應」的篇幅,從商店男子的介紹,以為要進入思考了,結果轉頭竟然錯入了電影片場,感覺很戲謔。參加討論會,內容推到這里感覺開始要往諸如平行宇宙之類深奧的地方走了,落到了自己拿貼紙去改變現(xiàn)實中可能被記錯的商品名。
「如果你今天過得不好,沒關系,明天的記憶會美化今天?!?/p>
養(yǎng)貓了會發(fā)現(xiàn),如果沒有給貓咪足夠的磨爪子工具,它就會盯上家具,尤其是沙發(fā)這種毛茸茸的、巨大的。但沒想到NYC竟然是用塑料透明罩來裹家具,雖然能看到內餡兒,但使用體驗一下子下降了。對比起來,本土群眾用五花八門的針織物覆蓋家具就顯得「溫暖」很多,何況還是手工的。
很有趣的是,賣塑料罩的店家,自己家里不用。
人用塑料罩防止小動物或者湯灑等意外,而城市則有自己的辦法來防止人這個意外。椅子隔板越做越高,為了防止流浪漢躺平睡個好覺。酒店外的直角彎圍欄,為了防止人因為抄近路而踏入自己的私有土地。相當尖銳的自制障礙物,在這個城市里隨處可見,仿佛它想告訴你什么,噢,原來是FxxK YOU(畫面)
甚至,由這個「覆蓋與保護」的主題,找到了一個試圖讓包皮重新生長出來的公益組織。
聚餐分錢是個問題,尤其當那個點了四罐啤酒的酒鬼要求AA酒錢時。
那位坐在餐廳里的男士,把鴨舌帽推到頭顱,一手托著腮,滿臉分不清愁還是倦,觀察同伴在分賬單。這一段畫面真的太寫實了,和念白陳述的賬單苦惱完全一致。
去裁判聚餐的時候,我竟然也懷有一絲期待這會是完全公平的聚餐。事實上裁判遇到錢也變回普通人,錙銖必較,打包汽水填補餐費。
本以為是給房東太太報恩,期間展露了炸廚房的技藝。結果放置在新冠的背景下,變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寶貴聯(lián)系。這不是意大利燴飯烹飪指南,是完美鄰里關系升溫指南。
以上是觀影后印象比較深的一些橋段,很日常,但卻在精巧的敘事和不可多得的畫面中突出了荒誕和戲謔,幾近還原了日常生活的模樣。
John Wilson屬實是鬼才吶。
現(xiàn)在我一點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自己在一個小房間里,面對著各種各樣的屏幕。翻看著空間和朋友圈里面的里寫分享,時不時的打開ins來看看國外的事情,關注著NBA球星的生活。
看著youtube學習區(qū)的大佬們不斷的發(fā)出高產的東西,不禁想著,自己什么時候可以做出自己的一些原創(chuàng)的東西。我也試著去冥想,但是總是堅持不過3天,然后可能就會過了一周,等到自己的狀態(tài)好的時候再去進行一次冥想。就像我現(xiàn)在,我的頭還是昏昏沉沉的,手邊放著3萬的相機,并不知道要拿這臺相機干什么,也許是晚上出去玩的時候可以帶著幫別人拍拍照吧。
而這一切,似乎都在一個紐約客的身上克以得到一些的靈感,他有自己的煩惱,有著戒不掉的煙癮,怎么都得不到解釋的問題,還有對于一個如何做好一盤意大利燴飯的煩惱。
一個在普通不過的紐約客對于自己的生活提出的種種疑問,她在別人的幫助下以及自己的成長下得到了解答。也許有些沒有。
我不知道如何評價一部影片,但是約翰在這里面運用的全是生活中的素材,并沒有過度的修飾,但是句句旁白都很應景,而且十分的幽默,我會感嘆如何找到如此豐富的素材。你不知道如何做的時候,可以看看約翰威爾遜的這部影片,它可以帶你深入的了解到紐約,了解到一個在紐約的普通人是如何在生活中找到其中的涵義,可能這也是就是當時CASEY NEITASTE為什么會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如此成功的原因吧,是真誠,是對于生活的細心的注意,是一個紐約客的感悟。
約翰威爾遜的十萬個怎么做可能教會大家的不僅僅是如何做好一頓燴飯,了解了腳手架文化,而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其教給人們帶來的對于怎么做的回答。
看第一集的時候就想推薦給所有人,因為太好玩,甚至舍不得一口氣看完。 每一集都由John Wilson相同的旁白開啟,“Hey New York”(你好哇 紐約)。面對世界上最為人熟知的城市之一,對創(chuàng)作者而言,這里還有什么? Nerd氣十足的導演本人舉著相機走上紐約街頭,他有點喪又野心勃勃,他想記錄下自己生活中的一切,同時,他“想用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來拍攝紐約”。
而他在某種程度上的確做到了,用最spontaneous、最隨意的”傻瓜式“記錄素材,二次創(chuàng)作出令人拍案叫絕的作品。明明是我們熟視無睹的人群、街道、地鐵、餐廳、超市,竟然都被他編成了一幕幕彼此關聯(lián)的日常戲劇。
這部帶點神經質的絮絮叨叨的短劇,似乎需要花一點時間看上一兩集才能明白它是什么。這些無法被簡單歸為「紀錄片」的視頻總是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又總在結尾處真情流露,讓準備好一笑了之的觀眾們無法不正視生活本身的詩意與深邃追問。 第一集標題是Small Talk(閑聊),John Wilson在節(jié)奏飛快的紐約城里四處晃啊晃,看紐約客們都是如何閑聊的。 他飛去坎昆,偶遇了一個獨自前來參加狂歡派對的男人,閑聊的最后卻是他告訴Wilson自己的好友一個月前自殺了,Small talk變成了heavy talk?!盜t's brutal, man“,紋著大花臂的及時行樂者瞇起眼睛說。 后面一集比一集腦洞大開,從「腳手架架設指南」到「如何給家具覆膜」「如何增強記憶力」,標題看上去越實用的,內容越出人意料,根本猜不到半路跳出來怎樣的人物和故事。
最后一集的拍攝背景是新冠疫情爆發(fā)之初,Wilson像個脫口秀大師,把前面五集出現(xiàn)的主題一一call back,也提醒著我:前面的五集,其實是他過去兩年的生活。
我太喜歡導演John Wilson了,因為他擁有我既欣賞又嫉妒的能力:持續(xù)在日常中發(fā)掘新奇,永遠保持著敏感的觀察力和新鮮視角,能把隱藏在生活每個角落里的古怪、荒誕、牢騷、溫柔、傷感悉數(shù)挖出,一頓亂燉后,端出以小見大的奇妙。 同樣是紐約電影人,John Wilson像一個接地氣版的Woody Allen,他把暗中觀察與犀利思考從中產階級的精神生活移到街頭和普通人的家里。剝離了紅酒、文學、知識分子高談闊論這些小資產情調的生活本身,竟然還是很動人,值得細細觀看。 Wilson也仿佛我愛的Carrie Bradshaw宅男版,一次隨機散步都能引發(fā)他浮想聯(lián)翩——“I couldn't help but wonder...”
他甚至讓我想到那個沉迷拼貼手法的戈達爾,他們都以某種方式創(chuàng)造了畫面與內容之間獨一無二的關系,只不過一個關于革命與浪漫主義,一個關于不著邊際和“屎尿屁”。
他還讓我想到了《假裝我們在城市》里的Fran和五條人的歌。
John Wilson在采訪里說,“我一直有一種沖動,就是把我生活中的一切都拍下來,然后把它做成藝術?!? 從今年開始,我重拾寫日記的習慣(以前也斷斷續(xù)寫過幾年,但從未真正找到寫它的動力),我把我的日記叫做#Todaywellspent(今天好好過)。本質也就是普通人的流水賬,我試圖每天花一點時間,寫下今天見到了誰,發(fā)生了什么對話,吃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我也嘗試在日常中抽絲剝繭出一絲新奇,例如去餐廳的路上看到某個路牌很像鬼臉, 爬山時在半山腰看到一把憑空出現(xiàn)宛如佛像的椅子。
日記寫著寫著,我發(fā)現(xiàn)原來每天的生活還蠻有意思,即使是在「朝九晚五打卡」的上班族時期,一天的信息量也常常會超過我的想象。
直至今日,在世界上最偉大的一些城市居住過、也旅行過十幾個國家之后,如果要問我哪一段人生過得最多姿多彩,我大概仍會毫不猶豫地回答:紐約。
紐約當然是激動人心的,這個巨大容器本身吞吐著無限可能性,但我仔細一想,其實更可能是因為在紐約的那幾個月,我每周都在寫「紐約客」專欄,把這一周的吉光片羽統(tǒng)統(tǒng)記錄。即使只是一個在公車上跳舞的乘客、一位因為買二手家具閑聊起來的臺灣老奶奶、一支在時代廣場地鐵站即興演奏的樂隊,或者一個枯坐圖書館時因為觀察他人而突發(fā)奇想的念頭。
或許還是劉瑜在許多年前寫過的那句話,「我相信是一個人感受的豐富性、而不是發(fā)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決定他生活的質地,是一個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決定他生活的色彩」。
而當一天發(fā)生的大事小事,外界環(huán)境扔給我的所有互動和在我腦海里彈跳的所有想法都被記錄時, 當我認真對待每個靈光一現(xiàn)時,或許我才能說,這一天是well spent的。
大概,生活能夠承載的想象沒有盡頭,用John Wilson自己的話來說——“從固定一個電源插座開始,到火山邊緣結束”。
城市交響曲這種自《持攝影機的人》開始流行于20世紀20年代的紀錄片類型,是通過一座城市的地理景觀和城市面貌,給觀眾心里產生對這個地方風土人情的感觀與態(tài)度。
很難想象得到這種初期偏向實驗性的影像風格,在多少年之后被使用在了一部如此接地氣卻也不乏幽默的劇集里。相比使用先鋒性的影像使觀眾產生聯(lián)想,導演約翰.威爾森選擇了更直接的旁白方式,以每集二十多分鐘短劇告訴我們——現(xiàn)在,美國,城市中的人們在如何生活。
這部紀實喜劇集被我稱之為一個視頻剪輯博主的極致追求。這種把生活中習以為常一直忽略的“小驚喜”式的素材夾雜在一起給觀眾帶來了極度的舒適感。
要知道這些來自日常不經意的小瞬間們,很可能并非全部來自與HBO合作拍攝的規(guī)劃之下。至少這種記錄的方式應該多半源自John Wilson作為一個觀察者和影像記錄者的自覺。
我也稱《How to with John Wilson》為生活觀察類的小短片,剪輯素材就來自魔幻又真實的生活累積,就是一個人,在一處,待一段時間得出的觀察剪輯小文章。
這并非是絕對的技術或專業(yè)影視制作上的優(yōu)勢就可以完成的??此茦闼?,卻從內容上做到別出心裁。
導演奇特的個人日常積累與癡迷記錄的習慣也是讓我們多少有些驚訝的原因。在此基礎之上,再采用有趣的剪輯方式作為加成,就產生了我們看到的具有一些最具原初靈感創(chuàng)意的一段段短劇。
即使以這部劇集的拍攝為由,有圍繞一些問題展開的“專題拍攝”,但素材庫的累積是導演本人在紐約和美國各州走走晃晃所拍攝觀察得來的。多數(shù)觀眾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里多少會想要看一些沒事閑晃的狀態(tài)下的“另一種可能”。
在我的認識當中,旁白可能從來都不是一種多么高明的方法。但是當連導演的那些配音連敘述時的停頓和語氣都變成了一種表演時,不得不承認這種恰到好處是令人舒適的聰明之處。
再者,一部紀實劇集做到在每一集中有不同的問題與喜劇效果表現(xiàn)方式的同時保持較為統(tǒng)一的主題表達。這是高于以往導演制作每個單獨的vlog小視頻之處,也是能夠稱之為一部影視作品的框架基礎。
開篇定調便很自然地選擇了全劇集都在使用的small talk,把作者與觀眾也放置在了一個安全而友好的距離上。少冒犯而多理解的溫和表達,一些因成習慣所以熟悉而又出人意料的細小觀察角度,讓這部劇集沒有成為又一部打著另類旗號,實則還是一碗老式心靈雞湯的cliché。
我們使用影像以及其他各種形式進行記錄的初衷總與想要留存的記憶有關,但記錄與記憶又從來是不盡相同的。正如那些為了保護建筑反而讓它們失去原有美觀的腳手架,那些為了保護家具不被弄臟而永久不被摘掉的塑料膜,那些為了記得所做的記錄卻永遠不會回看的錄像和日記——這些記錄保存方式千奇百怪,確實經得起歲月流失,但我們唯一珍惜的仍然是隨時間而變化著的記憶。
如果將旁白去掉只留下影像空放,我認為多數(shù)鏡頭都可以作為一部電影中的空境留白或轉場,是可以做為那些靈光一現(xiàn)的華彩部分而存在的。然而,這些片段被集錦式的排列在這部劇集當中,變成了是一部包袱密集且氣口均勻的秀。
觀看過程中我在想,現(xiàn)代人可能回不去那種放下手中鏡頭和屏幕的阻隔而選擇去與別人直接面對面的交流了。后一種方式不再為我們最習慣的方式,由此與真人交流在我們看來變得無比尷尬和困難重重,即使內心從來并不希望如此。
我們會更加期盼一種無交流但有共鳴的獲得方式——尋找一些抽象奇怪的共同點,比如劇中提到的曼德拉效應集體失憶小組。
那些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一直存在,圍繞著我們,只不過在我們沒有了太多沉重的思考之后,愈發(fā)突顯了出來。而《How to with John Wilson》也給出了對于這種現(xiàn)象的解決方式,即得過且過,實在是適合有一定自我調侃興致的觀眾來接受。
這部劇集給我極度舒適的另外一個原因,也是源于這種表達風格的統(tǒng)一以及素材內容編排的和諧程度很高——感覺像在看一場紀實向的脫口秀,可能是影視博主這種職業(yè)出現(xiàn)之前,導演所沒有(或是不屑)嘗試的一種東西。
畢竟,抖包袱一樣的方式和節(jié)奏也很難讓人有一種深刻感。甜點終究只是甜點,我此次的贊嘆也只能出自腸胃而不是后腦勺。
隨著信息技術進步,設備普及以及拍攝成本無限降低,誰還不能有個幾十分鐘的vlog來記錄自己的生活呢。但是如果要把這種現(xiàn)代技術進步帶來的方便轉化成能和風格沾上邊的、有所表達的藝術作品仍然需要一些影像化規(guī)格的要求,這可能也是我們在區(qū)分《How to with John Wilson》不能將其劃為純正的紀錄類型的電影。
然而,這種差距究竟有多么遙不可及呢?
將剪輯運用的爐火純青并利用生活當中的拍攝影像制作的成熟電影可能早就已經存在了,只不過并沒有成為什么主流受歡迎的固定型態(tài),也許劇集或者電視短片的方式比起傳統(tǒng)電影對其的要求更為適合。
之前一直對視頻博主多少有著刻板印象,一味把自己覺得有意思的,或奇特或優(yōu)越的生活剪輯進去展示給別人看(實際上如果是有本人出鏡講解那種的話我還是仍然還是認為如此)。
但我現(xiàn)在覺得正是因為這種形式的簡便開放,如果在內容上稍加心思,就會給人意想不到的小驚喜。
也許直接采用旁白與vlog這種形式是可以自洽的,難以想象我們把《持攝像機的人》里面加入旁白,但是在如此多的生活化小場景的鏡頭切換當中,如果將故事性弱化,還有點想象不出使用略帶詼諧的講述配音之外能帶出這些小情緒的替代方法。就連馬丁.斯科塞斯在《Fran: pretend it’s a city》里面沒有做到不落窠臼,還是采用了對話訪談的形式,就算Fran的回答是多么的幽默。
對于電影的愛讓我強烈的對這種過于現(xiàn)代化的方式十分抵觸,但是也是這份愛讓我冷靜下來之后思考電影的未來會不會有與短視頻、vlog等形式的交匯衍生,這又將是一種怎樣的觀看體驗。
如果真如科爾托夫的理論所強調的,導演要通過攝影機的鏡頭,即為“電影眼睛”,就是要將不斷從各處搜集來的畫面以創(chuàng)意的概念連接起來、呈獻給觀眾欣賞;由此攝影機也可以被擬人化,其人類化的行為即是通過剪輯完成的。
依照這么說,本劇集玩出來的花樣仍然屬于電影的廣義范疇之內。這也正如科爾托夫強調的另外一點——電影不應該是精英階層的藝術作品,而應該是一項能夠愉悅人心且有意思的工作、技藝或者說媒介。[1]
與其看其他人怎樣精致的生活后再刺激我們自己去努力賺錢再拼命消費,其實我更覺得還有人愿意把那些不花太多錢,但是花了心思的東西拍出來更有意義一點。甚至我認為濱口龍介在他的部分電影當中追求的那種生活中的魔性戲劇時刻正是John Wilson花兩年多時間積累的那些妙不可言的真實素材。
可能生活寫實的一面即是如此,沒有那么多激情昂揚、戲劇化的時刻,多數(shù)平靜寂寞自找樂子,或者說更多時候,是在苦中作樂也要自我低嗨一下。
《How to with John Wilson》這部劇集通過每個記錄下來的事都在告訴我們
——能夠支撐每個普通人更好的活下去的其實是我們內在共有的一種心情和想法,而非外在的物質或環(huán)境,雖然我們非常想用這些去掩蓋或占用自己的腦袋從而不用去想、不用思考。
不知道導演需要多久積累到這些素材,也不知又需要經過多久的沉淀來促成這種主題的敘述方式,但看完劇集,我可能不會認為觀看的過程是在浪費時間。
我只知道這種想法經常出現(xiàn)在刷完無數(shù)個短視頻之后,卻不會出現(xiàn)在完整的看完一部好電影的時候。
記錄與記憶從來不是一回事,可能正向我們對紀錄片/紀實題材的要求從來不僅僅是記錄而已。有價值和意義的也從來不是那些記錄本身,而是存在在我們回憶當中的那些感受與難忘,這可能就是每個人腦中屬于自己的蒙太奇。
可能,我們應該放下手中的攝影機或者尋找一刻不停地娛樂刺激的電子產品們,出去走走晃晃,看看身邊的人和事了。
[1] 引自《電影藝術:形勢與風格》插圖修訂第8版,第十一章,491頁.
嗨,我是Charlotte,nerd,十級社恐。
我討厭家庭聚會,不知道迎面而來并不認識的親戚問我房子多大的時候怎么回答。
我討厭坐地鐵,不知道在擁擠的車廂里怎么看自己的書才能保證不被邊上的人偷看。
我討厭家里亂糟糟,卻寧可懶洋洋在沙發(fā)上看書把左腳的襪子丟到地上七歪八道的娃娃身上也不站起來收拾。
我最近,被老板建議去參加一個培訓課程。老師說了很多管理中必要的溝通技巧??晌抑挥X得身心俱疲。老師說,你們要問open question,這樣才能有去有回。老師讓我和他做角色扮演,我只堅持了兩個問題,老師就宣布我把天聊死了。課上了四次,可我依舊是社恐。別人跟我說“天氣真不好”,我卻因為喜歡雨天而自顧自沉默。
就像上廚藝課,老師教了好多做菜技巧;可我呢,我連廚房都不想走進去。
這周,因為在過去的周末參加了一場不被事先告知趕鴨子上架的無聊家庭聚會身心俱疲的我,無意中打開了這個劇集。啊,太適合經常在日常生活中手忙腳亂的我了,我需要一本生活指南。
六集,試圖回答六個問題,“如何進行一些聊天”“如何增強你的記憶”“如何保護你的家具”“如何分攤錢款”“如何提供腳手架”“如何做意大利燴飯”。
但一季看完了,發(fā)現(xiàn)他也沒給出任何建設性的意見。他不過是一個雖然特別喪,卻又努力和生活交朋友的人,所謂的生活指南,不過是帶點委屈的戲謔之語。到最后,他自己也沒找到答案:完美的意大利燉飯還還是沒做出來,他想要送飯的房東奶奶卻中風進了醫(yī)院;他想知道如何做到公平,參加了一場裁判的聚會,卻發(fā)現(xiàn)他們在宴會上拼命薅羊毛。回頭看看,生活中最終的解決方案都是一開始最不想要的,一開始最篤定的永遠不是最優(yōu)解。
你看嘛,這片子看似輕松怪誕,但我看到好像只有我們努力地得嘗所愿,就是會撞上事與愿違。家庭聚會上,我躲在一個角落里拼命吃東西,不想讓大家看見我跟我說話??勺詈螅胰プ雷由夏檬砥臅r候,別人還是抓著聊天。一點辦法都沒有。
但是,在問完十萬個怎么辦后依然毫無頭緒,在生活面前幾乎要投降的極度悲觀主義者,又常常是用盡全力努力生活的人。我可太羨慕John Wilson那永遠保持著敏銳的觀察力和新鮮視角的能力了。反正人類社會都這么讓人絕望了,遠方也好,回憶也罷,都不見得有多好,那還不如就著眼于每天犄角旮旯里的古怪荒誕和溫柔傷感。我爸常說我是個想太多的人,但此刻我覺得想太多也沒什么不好,畢竟還在努力琢磨的人,是依然相信明天轉角有驚喜的人。
我一口氣看完了一季,也沒明白怎么做。但倒是明白了,尋找答案的路,比答案本身有趣得太多太多。而本來又有什么答案呢?你喜歡人群,我喜愛獨處;你能保護好你的家具,我的家具上總有奇怪的污漬,又有什么區(qū)別呢?我手忙腳亂學了這么多年的怎么辦,到頭來來學會的,也只是用自己笨拙的處事方式,過好這一分鐘。而這當下的解決方案,換了個場景又無解,我又得再次尋找答案。
但是,我還是覺得,只要還能問怎么做,就還沒到對生活徹底投降的時候。——最后,那個中風的奶奶治愈回家了,他端了一碗不完美的燉飯給她。我真想嘗嘗。
They’re just too busy and accupied about being typical.
每個人都很忙,沉迷于追隨主流。
The world is full of people that need to get something off their chest
世界上到處都是需要傾訴的人
And even though if can be risky to open up
即使敞開心扉有一定的風險
it's worth it when you find the right person
但當你找到對的人 一切都值得
Otherwise, stuff will just keep building up
否則,情緒會不斷地積累
and you need to sift out all that bad stuff once in a while
你需要時不時地篩出所有負面情緒扔掉它們
And then you’ll be in a better place.
之后你的境況就會有所好轉
And once you take care of that,
一旦做到這一點
You’ll finally be able to return to a blissful world of small talk.
你就又能回到幸福的閑聊世界了
看到他寫得滿滿的日記本就懂了為什么他能拍出這部片,有趣的生活需要有趣的靈魂來發(fā)現(xiàn)
愛到跳樓,辭典型紀錄片,整合素材的能力簡直是未來機器人水平。生活沒有劇本卻如此情景喜?。ocially awkward nerd的遛彎總結,雖然你已經不再是從前那個純粹主義者了但你依然能感受到這份純粹快樂!最后一段call back太強,像是揉面團一樣拉長成六個三十分鐘的深情凝視,爵士樂一樣零碎的漫步迎來舒緩的收尾更愛紐約一點,我緊握他手說:you are so my SOULMATE,hiya NYC,empire state of mind
最搞笑的劇本來自于真實,比如《波拉特》;最高級的幽默莫過于諷刺,比如《pretend it’s a city》。本片兩個都做到了極致。一本正經搞笑,搞笑中透著些許喪,喪中又帶著某種哲理,配上nerdy宅男畫完音,直戳心靈。最后半集首尾呼應加升華,從五星提到了六星。Thank god,這種片子真是可遇不可求。
Nerdy weirdo白男的旁觀視角紀錄喜劇片和寫給紐約的情書。每一句話都能有一個對應的片段這是有多少素材啊…回味無窮,有跟High Maintenance一樣的energy,兩位主創(chuàng)估計能做好朋友吧。(看出他跟我住的地方在同一neighborhood,不知道能不能撞見呢
John Wilson拍得太好了,是21世紀的浪蕩子,影像時代的漫步者。
孤獨的人觀察力最強,而且關注點會比較奇怪,可能看似無聊沈悶,但是能自嗨。
目瞪口呆 這是我看過的最好的tv show
請認準「英美劇漫游指南」的翻譯,不認準也沒辦法,因為只有我們翻譯了??。這是英美劇漫游指南的首次翻譯,完全出自對本劇的喜愛,NEW字幕組網(wǎng)站有全6集,B站有其中4集(某2集不給過我們又不想打碼)(update:彎彎字幕組也翻譯啦?。?/p>
紐約漫游者,或是影像單口喜劇表演藝術家。因為絮語的體裁,所以作品和作者是高度同一的,Wilson很難在鏡頭前偽裝出一個人設,而觀眾愛死了他的那些奇特的聯(lián)想和微妙的尷尬——我們知道,他是謙遜的,善于在無聊日常里發(fā)現(xiàn)有趣細節(jié)的,因而可以信任的。每個主題下盛放的是孩童般的好奇心和成年人的生活困惑,而他有刨根問底的精力和深入思考的毅力,于是每次升華都是那么自然,給予我們解決問題的全新角度。笑足了五集,然而在季終猝不及防地大哭了一場——新冠入侵、被迫隔離,時刻陷入失去的恐懼之中,所愛之人離我們愈發(fā)遙遠。愿你我都能更勇敢,愿善良的房東太太永遠健康。
約翰·威爾遜總是有他獨特的視角和幽默感,而且又很巧妙地呈現(xiàn)出來。而在開心了五集半之后,最后卻突然滑向傷感。
神一般的影像表達形式 so much more than vlog 會講故事的人太牛逼了
????????可能就是我一直最想拍的那種美妙狗屁吧????????
爆尬之中又有一絲寂寞,平中見奇,發(fā)人深思……滿滿的Nathan For You之geek感,還以為是Nathan Fielder惡作劇偽造了一個身份在說話,一查原來真有John Wilson此人。
看完好想自己拍。p.s.放到上?;蛘邚V州能拍出來,北京永遠不可能。
Joe Pera + Nathan Fielder 2020 年的寫實主義經典
應該是自媒體時代內容生產的最佳范例吧
表面看似很喪,但實際上充滿了奇怪的正能量?
怎么辦從看到紐約人對街頭遛豬見怪不怪那刻開始憧憬了,感覺是很適合怪人生活的地方。
把月曜、發(fā)國新浪潮和一個nerd放鍋里煮,會獲得本劇。嫉妒到不想給五星
作者對生活的解析如同他對素材的捕捉利用一樣敏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