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這是中國版《瀨戶內(nèi)?!穯??
通過毒舌電影眾籌才看到這部電影,事實上這部影片開畫時間是四月份。
沒有想象中那么糟糕,當然也談不上多好,畢竟是影評人的非專業(yè)處女作,不得不承認,處女作拍成這樣已經(jīng)相當厲害了。
影片節(jié)選了身處廣州城六個青年的生存狀態(tài)片段:一個富二代不斷的泡妞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感,因為他的事業(yè)發(fā)展已經(jīng)被家族所圈定;一個青島廣漂長期找不到自己的工作方向,不斷求職失敗,屢敗屢戰(zhàn),以為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能夠證明自己;一個外漂回廣的科研胖子,在相親中認識一個本地女孩,兩人開始一段若即若離的交往,然而最終也是無疾而終;一個銀行工作的眼鏡男,來自交往的女孩所給的物質(zhì)壓力非常大,終于不堪忍受選擇分開;一個字紙媒即將終結(jié)的女孩,卻仍然選擇去報社做記者,面臨的人生也是十分困惑;還有一個滿嘴心靈雞湯的職場培訓師,他貌似積極向上的職場發(fā)展真的是成功的唯一渠道與證明嗎?看上去恐怕更多是自欺欺人的心態(tài)吧
毫無疑問,這是六個非常典型的當代青年寫照,毫無掩飾,真實的狀態(tài)。這是一部非常真誠的寫生電影,絕不矯情,雖然缺乏戲劇性,但無疑是原生態(tài)的,就是描寫了六個人生失敗者的當下狀態(tài)。影片鏡頭下的廣州非常有感覺,演員的粵語原聲尤其能夠帶出廣州地域特點,而且影片的配樂也是出人意料的驚喜,作為一部處女作太棒了。
要說不足之處,可能就是整體太過散文化,沒有一個故事主線,更糟糕的是這六個角色完全沒有變化,開始什么狀態(tài)到結(jié)尾也是什么狀態(tài),所以一個半小時讓觀眾看得有點難以忍受,畢竟大部分還是作者假借人物在自言自語自己的心情,要是剪掉半小時效果一定會更好吧。演員的表演就沒什么可說了,畢竟都是素人,自己演自己沒什么不對,所以即使這是一部相當任性自我的作者電影,但滿滿的是真誠姿態(tài)。
我可以理解,院線經(jīng)理極少給這部影片排片的理由,但不同意這是一部藝術(shù)電影的判斷,事實上,要不是沒錢做電影的宣發(fā),這部作者化的電影未必也就完全沒有受眾。其實即使沒有明星,這部片子也是有一定商業(yè)性的,只是大概導演自己都沒想過怎樣挖掘推廣吧?
如果一定要類比的話,倒覺得影片氣質(zhì)上有點像日本電影《瀨戶內(nèi)海》,一樣是百無聊賴的人生狀態(tài)描繪,當然后者聰明的使用了兩個當紅炸子雞小鮮肉,更重要的在于后者只有七十分鐘。
2 ) 年輕人很迷茫,然后呢
觀后感的開頭,很感謝Amy的贈票,讓我的這次觀影得以成行。另外,基于我是毒sir的粉,我可能很難做到不帶一些感情色彩,但我會盡可能地客觀。最后哆嗦一句,我只是非常非常業(yè)余的影迷,以下純粹是個人觀感而已。
————————————————分割線—————————————————————
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呼吸正?!保⑽拿恰癝omething in blue"。這個名字很有意思,有獨立電影的味道:我不是商業(yè)片,但文青肯定一眼看穿。我想就這個名字,說說我的理解。而理解這個名字,就必須從電影里的故事講起。片中有多位人物設(shè)定:信用卡推銷員A、工廠富二代B、小說男C、勵志哥D、女記者E、物理學宅男F和其相親對象G。
A銀行打工仔,拿普通工資,有任性女朋友,經(jīng)常被抱怨工資低,終日游走在失意的工作和感情生活中。偶然的機會下,認識了E,擦出火花卻不敢建立新的關(guān)系。
B是一名富二代,過著被家里安排好的生活,連選擇床單的權(quán)利都沒有。電影中,他不想接受家里安排的工作,終日無所事事。在偶然機會下認識并癡迷女生樹樹,經(jīng)常想在樹樹可能出現(xiàn)的地方碰到她,多次未果。
C是雙失青年:工作失意、情場失意。一直在找工作,也一直在換工作,想成為小說家。
D應該是所謂的夢想講師,正能量溢出。
F是物理怪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沉迷藝術(shù),據(jù)說要尋找所謂的可能性。G與其相親,并有所交往。但G最終沒有接受F。
故事發(fā)展下來,幾位年輕人的生活中充斥著各種迷茫。但還是俗語可以神總結(jié)這些“迷?!保耗腥藷?,要不為了錢,要不為了女人。但失落、彷徨和厭煩,無不是個人的情緒。廣州,是一座千萬人口的城市,一個人要哭,不會影響一個城市的毫厘。導演也用了大量的城市景象告訴了我們這一點。一覺醒來,大家該干嘛就干嘛,廣州呼吸正常。而英文名Something in blue,原來是爵士歌曲的名字。但私以為,blue也可作年輕人的小情緒。
說說優(yōu)點。這部片,拍出了廣州的市井氣。不了解廣州的人,可能認為珠江新城、廣州塔這些物才是廣州。但老廣卻覺得,情才是廣州的真義。百花甜品店的一碗糖水、城區(qū)老巷、奔襲在馬路上的運輸貨車、年輕人上山時下山的那群老人等等,這些才應該是讓老廣心安的影像。導演花了大量的功夫表現(xiàn)一個老的廣州,值得點贊。導演也常有神來之筆。例如,天橋上,A與女朋友互相抱怨時,背后的路燈亮了。晚上,A與岳父岳母晚飯后,來到江邊通完電話后,很累,背后的海珠橋燈飾滅了。通通這些,都顯示城市對個人情感近乎冷漠的態(tài)度,細節(jié)中不斷印證電影名字:呼吸正常。
另外,語言方面,也很本(cu)土(kou)。粵語的大智大慧,有一部分是體現(xiàn)在日常慣性的粗口使用上。如果街坊或者兄弟之間的一段話也沒有夾雜一兩個廣式粗口,恐怕是丟了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質(zhì)感。能在大屏幕上聽到廣式粗口,實在是爽,有種主場作戰(zhàn)的快感。
說說缺點??赡苁芟抻趫龅鼗蛟O(shè)備,鏡頭語言略顯單調(diào)和平實,未能用鏡頭去引導劇本。大量的聊天場景,例如在咖啡店、圖書館、甚至在白云山的亭子上,鏡頭都是對稱的。鏡頭讓我覺得這更像是一部紀錄片,而不是電影。大概記得白云山亭子的那一幕,A自己說喜歡了另外一個女生,此時廣州城區(qū)上空的云朵飄開,鏡頭拉遠,依然是對稱,C君念了一段話劇,結(jié)束。本以為云朵飄開,鏡頭由局促,最后變得開朗,都預示著A君要勇敢建立新關(guān)系。誰知道,最終的行動只是至于雨中的碎碎念,有點失望。
另外,整個電影下來,電影過于碎片化,而且故事也無趣。整個電影下來,我看到年輕人身上盡是迷茫、無聊和沒意思,但然后呢?每個年輕人都會迷茫,但選取一個故事擺上銀幕,是否需要讓我們在看到迷茫之余,得到點什么呢?啟示不必須是偉光正和心靈雞湯,但總該讓我們得到什么吧。很多紀錄生活的電影,都是如此的平淡,但一點都不平凡,因為我們可以看到諸如“知足常樂”“平淡是?!钡葐⑹?。很可惜,這部電影讓我看到了這一代人的迷茫,卻就止步于此了。
總體而言,瑕多于瑜。評分3星,我希望這是作為云舅在獨立電影路上的一種鼓勵。加油!
3 ) 真的,不,好,看
(作為眾籌觀影團的同步第一批觀影者說一點不成熟的小看法。不喜勿噴)
除了片中確實有的一些生活化的笑點讓我們樂了幾次(全片眼鏡男基本承包了所有笑點),基本看一半就開始犯困,努力強撐沒讓自己睡著。
總體上,四個字:“不知所云”,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
1.劇本主線不清晰,吸引力不強,被一句句話切分成N個小片段,有些凌亂。(觀影完很多影友都說要睡著了)
2.演員臺詞不過關(guān),服化道粗糙,打光不講究,很多專業(yè)素養(yǎng)上感覺確實業(yè)余
3.過多的長鏡頭,演員和導演都無法很好的駕馭,使得很多情節(jié)銜接的留白尷尬而冗長
4.聲畫交錯類剪輯手法用得太頻繁,且剪輯節(jié)奏混亂
5.結(jié)尾戛然而止,似乎故事都沒有說完,個人感覺相當莫名,反正看完這部電影沒弄明白導演究竟想表達啥。
當然,好的一面是:不可否認,毒舌電影開辟的眾籌新觀影模式是一次很有意義的變革,個人也會繼續(xù)關(guān)注毒舌電影團隊的后續(xù),并期待中國電影越來越好!
兩星作為鼓勵和期待。
以上。
4 ) 毒sir也有走眼時
參加毒舌電影眾籌看的這片,看完好生失望。
這是一部完全沒有故事情節(jié)的電影,素得象白水。整部片子完全是平的,沒有任何波折,說實話半截我看睡著了。
每個片斷都用一句話開頭,沒想到這一招從頭用到尾,也是醉了。
號稱是表現(xiàn)當代年輕人的生活狀態(tài),可是90后都這么頹這么弱雞么?真不敢茍同。
難怪說大夫不能給自己和家人看病,毒sir評其他電影都很到位,評云舅這部電影可是太過譽了!
5 ) 這只是活在臆想中的廣州印象。
離開廣州已然五年,然而所有的童年回憶依然在,每年也依舊會回去一兩趟,特地去幾家白吃不厭的老店坐上半個夜晚。感情沒有變。百花,白云山,花城廣場,這所有意象堆積出來的確實是那個廣州。
不談情懷,我首先要問的是,這部真的是電影嗎?
在北京電影學院的交流當中,導演提到他的閱片量過萬,臺下觀眾表示,“假如你看過一萬部電影,你的電影還拍成這樣,我建議你放棄電影?!?br> 文本的泛濫讓這部電影陷入一種毫無方向感的境況。對比戈達爾的《隨心所欲》,也是以標題來引導敘事的電影,單一主人公把人物的狀態(tài)緊緊抓回到巴黎這一具有強烈景觀性的地域中,其對話也在這一空間中得以合理化。(在巴黎討論哲學應該并不算是一件非常突兀的事情吧),而《呼吸正?!分兄魅斯?wù)摰氖虑樗麄兊纳顮顟B(tài)似乎都是封閉的,他們的困境與其說是在廣州這一地域所存在的困境,不如說是一種作者觀察下的當代人的困境,然而這種所謂的困境看起來更像是作者臆造出來的,全無因果,全無語境,因而讓我無比困惑。多視點多向度的人物關(guān)系更是讓作者急切討論的主題陷入泥潭之中,作者似乎失去了對整個敘事結(jié)構(gòu)的控制,電影語言的匱乏放大了這一敘事技術(shù)(而非具體的電影技術(shù))的缺陷。
就我所看到的電影語言的匱乏而言,作者好像對場面調(diào)度毫無概念,人物在空間之中的唯一功能就是把作者書寫的臺詞念出來,鏡頭的功能只有對著平衡構(gòu)圖下毫無狀態(tài)的人物進行記錄(而這種記錄卻并非紀實性的記錄)。而主題的顯現(xiàn)都是通過臺詞和字幕實現(xiàn)的。作者似乎沉溺于對稱構(gòu)圖的美感之中,鏡頭之中毫無景深可言(這導致了整個電影觀感的平面化)。剪輯也顯得稚嫩,單一場景內(nèi)部的剪輯都是功能性地對準了人物的對話,場景之間的切換毫無設(shè)計感的黑幕標題實現(xiàn)。而具體到表現(xiàn)內(nèi)容的人物對話的實現(xiàn)方式除了一鏡到底和正反打,節(jié)奏上全無統(tǒng)一可言,操作上全無設(shè)計可言。
是否作者低估了觀眾的認知能力,還是作者低估了作為表意手段的電影,這我不得而知。電影文本當中所有的幽默點都是人造的,沉溺在作者的小資生活情調(diào)當中,而不指向社會與生活。然而這種人造的幽默卻并非通過電影的手段呈現(xiàn)的,更像是電影中的棟篤笑,廣州淪為這場棟篤笑的一塊迷人幕布,觀眾除了聽作者自以為是的對話與生活體驗以外,全無其他觀感的體驗。這是不是電影?引薩里斯對作者論的觀點,在作者論的同心圓中,技術(shù)在這部電影中是幼稚且簡單的,個人風格是毫無特點的糖水片式的,內(nèi)在意義是淺顯而無益的。綜上,這個作者連場面調(diào)度者都算不上,遑論作者。
這不是作者電影,那么他的商業(yè)性幾何?除了影評人的集體站臺而導致的遮遮掩掩,大家似乎都無話可說。戈達爾也沒有原諒他眼中的特呂弗對法國優(yōu)質(zhì)傳統(tǒng)的回歸,同樣是影評人,似乎我們只看到了當代中國影評人的同謀。我們期待電影主題內(nèi)容與手段多元化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容忍這樣的電影?對不起,它并不是電影,所以我們無須容忍。
至于導演以后要不要再拍?獨立電影請加油,導演也務(wù)必不要放棄電影。可是拜托作者請先翻翻巴贊的那本《什么是電影》,再翻翻基本的導演藝術(shù)的書籍,然后多拍幾部短片練練手再卷土重來吧。
6 ) 《呼吸正?!罚阂暂p幽默對抗生活之重
得益于后窗高達兄的大力推薦,昨天下午在鼓樓盧米埃影城,觀看了李云波(網(wǎng)名:云中,微博:清影像)導演的電影作品《呼吸正常》。這個四字片名很準確地概括了影片的氣質(zhì)定位,跟國內(nèi)很多獨立電影強調(diào)質(zhì)感、粗糲,甚至苦大仇深的取向不同,本片采取了輕幽默式的城市生活敘事方式,這種表達風格,會讓我想起《愛情麻辣燙》和《失戀三十三天》。
正如《愛情麻辣燙》以作為四川小吃的麻辣燙來指代愛情一樣,《呼吸正常》里的廣東話、煲仔飯、各式甜品和悠閑、慵懶的生活氣息,也賦予這部電影濃厚的廣式風味。蓑翁的好友半島兄,曾經(jīng)在廣州生活過三年,而這部電影最打動他的,也正是這種純正、真實的廣州城市質(zhì)感。而對于更多的沒有廣州生活經(jīng)歷的觀眾來說,本片通過四個男青年的故事,所折射出的當今年輕一代的生存困境,也足以引起他們的痛感和反思。
小張、阿洪、阿浩、老K,是影片中的四位男主角,他們家庭背景和志趣愛好各異,但無一例外都在廣州這座城市的生存打拼過程中,遭遇到深深的無力感。
小張畢業(yè)前,女友以去美國為名離他而去。而他在廣州頻繁更換各種工作,卻始終找不到對工作的認同感。他一心想寫小說和戲劇,懷揣文藝之夢,可是這樣的興趣堅守卻無法折現(xiàn)為各種基礎(chǔ)工作所需的技能,在用人單位面前一文不值。當他再遇前女友之時,前女友并未去往美國,或許她的遠離,只是從小張身上看不到生活的希望而已。
阿浩被人喚作“二世祖”(即俗語中的“富二代”),父母在佛山老家有家小廠,一直希望他回去子承父業(yè)。擁有強烈支配欲的父母,習慣于幫阿浩安排好一切,以至于阿浩總想擺脫父母的控制,卻已經(jīng)無法脫離父母而生活。阿浩暗戀中大的女生樹樹,但他卻不敢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大膽追求,而只是滿足于不斷刷新樹樹的微博和朋友圈,甚至跟蹤、尾隨而已。樹樹在阿浩精神世界里,扮演的就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彼岸的角色。彼岸的存在,能給阿浩無趣乏味的生活以一點希望,但這樣一個彼岸,對于生性懦弱的阿浩來說,其實永遠無法到達。
阿洪倒是這個三人組當中難得正面、積極的形象。跟小張和阿浩相比,他擁有一份還算體面的在銀行的工作,每天也在積極為生活勤勉打拼。然而遺憾的是,他的女友由于出身富貴家庭,是一個極端的物質(zhì)主義者。阿洪在銀行中的辛苦所得,根本無力應付女友不見溝壑的物欲。阿洪在愛情中的迷失感,折射出的,實際上是一個毫無背景、全靠自己努力的個體,跟一個從未品嘗過生活艱辛、從小衣食無憂的個體之間的差異,從本質(zhì)上來說,這就是一種階層隔閡。阿洪之所以會移情別戀,對從事記者工作的小王產(chǎn)生感情,正是由于兩人無人所依、獨自在廣州打拼的生活狀態(tài),迸發(fā)出強烈的共鳴。
跟上述三人相比,老K的煩惱又來源于他方。他家庭背景優(yōu)裕,父母都是成天到處旅游,而他自己也經(jīng)受過良好的理工科教育,從事科研工作。然而整日沉浸于科學理論,讓他的生活多少顯得不接地氣,與人溝通與交往的技能欠缺,以至于在相親、找女朋友的時候,也只能自顧自嗨地鼓吹自己的科學觀與人生觀。盡管生活無憂,并且滿腹經(jīng)綸,但是強烈的孤獨感還是讓他迷茫、失落,而擺脫這種負面感覺的方式,最初他選擇了說唱、獨立電影等地下藝術(shù),后來當眼鏡女孩出現(xiàn)后,他就把掙脫無力感的希望,放在了女孩所指向的愛情身上。女孩最終會選擇自我、木訥,而又明顯不接地氣的老K嗎?影片結(jié)尾處設(shè)置的兩人在鏡頭中相遇,于天橋下重逢的場景,確實給人幾分溫馨的想象;但至于他們的愛情是否會有結(jié)果,我們?nèi)匀徊坏枚?br>
四位男主角,各自演繹出面向不同、煩惱各異的多元化人生面相;然而總結(jié)起來來說,他們的煩惱卻不外乎源自于階層固化、經(jīng)濟理性主導社會價值觀,以及高消費、低收入這些共同的社會問題,因而盡管影片具有濃厚的廣州特質(zhì),但它通過這四個故事所反映出的,卻是中國當下的80后、90后青年所普遍遭遇的社會困境。大規(guī)模的改革和階層流動時代已經(jīng)結(jié)束,社會發(fā)展進入平穩(wěn)期,大學畢業(yè)已經(jīng)成為青年人的標配,就業(yè)困難、婚戀困難,要實現(xiàn)自身階層的向上流動,更是難上加難。在社會學家周曉虹老師的眼里,這一代年輕人,可以用“世俗青年”來概括,區(qū)別于20世紀前三個歷史時期里的激進青年、革命青年和造反青年,國家和社會的大環(huán)境已經(jīng)無法給他們提供成就英雄夢想,實現(xiàn)個人價值和成就認同的大舞臺。狀況好一點的青年,可以像美國社會學家米爾斯《白領(lǐng)》一書中所說的那樣:做一個安分守己的白領(lǐng),滿足于科層制的權(quán)力支配和一份尚能生活的收入,聊以度日;而狀況差一點的,則只能像影片中的小張那樣,不斷在底層的顛沛流離中掙扎,夢想和詩意永在他方。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小張的困窘與迷茫,與富士康跳樓的年輕打工詩人許立志并無二致。當然,影片也展現(xiàn)出跟小張同階層的年輕人的另一種人生選擇,那就是進入所謂傳銷或者類傳銷的組織,依靠各種空洞的青春、努力、堅持的雞湯話語而生存。然而片中幾位年輕人一起K歌時的場景卻一語道破天機。面對傳銷青年的所謂積極向上,阿浩毫不留情地說:“你再怎么鬧,還不是一個屌絲而已?”雞湯話語帶來的,其實只是虛假的自我身份認同感和滿足感而已,它根本無力改變自己的階層屬性和生活狀態(tài)。
在無力感普遍蔓延的狀態(tài)之下,如果不希望從傳銷式雞湯話語里尋找認同感,那么剩下的排遣方式,只能是模仿各種媒體營造出來的虛幻夢境了。于是在影片快結(jié)束時,我們便看到阿洪對小王的一番表白,表白里的語句,幾乎完全照搬TVB電視劇里的臺詞。通過這樣的戲仿和模擬,阿洪得出的結(jié)論就是:原來TVB里的橋段,也可以真實在生活上上演。這樣的場景安排,既可以被視為導演對于自身營造影像、又評論影像(導演是知名影評人出身)的一種戲謔,也可以反映出當下很多青年生活如戲、戲如生活的真實狀態(tài)。
盡管影片反映出的社會面相如此沉重,但本片最為難能可貴的,就是以一種輕幽默,去對抗世俗生活無法承受之重,或許夢想、愛情和生活永在別處,但好在還有無厘頭和放松一笑。這難道不是包括我們在內(nèi)的一代世俗青年的真實寫照嗎?
就此擱筆。
2016.8.7中午作于竹林齋
幾個影評人互捧,于是我就坑到電影院看完了。極其陳舊的性別觀念,泡不到妞就恨生活的落魄24歲男青年的意淫。也沒有指向任何社會問題。演員演技很差,對話沒什么大意思,還被當寶一樣摘出來作為小標題………
廣義地把男生劃分為理想、無聊、雞湯和理論,實則都是文青l(xiāng)oser。女性成為他們YY的符號。碎片化的小品,沒有實質(zhì)性內(nèi)容,呈現(xiàn)出的是一種頹態(tài)的生活狀態(tài)。它的缺點和優(yōu)點都很明顯地存在于薛定諤的貓箱中。
“整天就知道上知乎上豆瓣刷微博,秀個優(yōu)越感,裝個專家……”
去年419在庫布里克書店大旗虎皮偶然提及的作品,今天竟然在電影資料館看到了,真是天大的緣分!云中老師不僅人帥而且編導攝影剪輯樣樣拿得出手,好一封寫給廣州的情書,現(xiàn)實向無野心文藝小品定位精準,臺詞聰明不羅嗦,西裝雞湯男&天體物理學逗比博士最出彩,映后見面會最欣賞桃姐的發(fā)言,迷影精神萬歲
求映后那些影評界大佬別再拿這片子和賈樟柯、楊德昌做比較了,真心沒得比。新導演新電影,我還是老老實實支持畢贛的《路邊野餐》吧!枉費我曠了一上午課來看個舉世大爛片!
論如何心安理得地逗逼和無所事事”。散漫的爵士樂結(jié)構(gòu),有些侯麥的假日電影有些奧爾特曼的《人生交叉點》甚至有些伊奧謝里阿尼的味道,實際上形成了某種城市交響樂式的database(可惜拎得不夠明確)。粵語本身自帶的喜劇性在這種連接著港片傳統(tǒng)的即興創(chuàng)作中被處理成一種尷尬彌漫的冷幽默。
不是朋友圈的繽紛人生,而且real文藝青年的生活日常。尷尬癌犯了,男神隕落~
九零后的dazed and confused,突然超想去廣州
3.9 Blue. 散亂迷?;煦?,空有斗志得百無聊賴,沒有人會喜歡這種狀態(tài),我也是,就像我不喜歡潮濕的廣州,南方嘛,可我現(xiàn)在就是這樣。所以,這種直接甚至是紀錄式的手法,是不是有些太不負責任。偌大的黑暗的影廳,時不時滑亮手機,找不到出口。(又犯病了)
段子電影。臺詞略豬扒,運鏡構(gòu)圖很狗屎。各種手法跳剪阿什么的雜燉,不過電影基本的劇情都講不清楚,演員很讓人出戲。
感覺像在大屏幕上看網(wǎng)絡(luò)情景劇,只是選了一個好位置架起攝影機也算得上導演所說的“精心設(shè)計的鏡頭”?這也太對不起那些布景打光機位調(diào)度的人了吧… 哦對了我們還需要體現(xiàn)廣州的城市感,那我們就拍拍大遠景+音樂煽煽情吧
這種強調(diào)自然的主題比商業(yè)片導演并不高明到哪里去,真實的生活我每天都在自己過,何必花錢去看一個矯揉造作的版本?好電影會用鏡頭講話,甚至連臺詞都不要,而這里竟然還要關(guān)鍵句提示?天體物理博士那一段還挺有意思的。云中以前沒關(guān)注過,但看現(xiàn)場覺得是個自我感覺過于良好的人。
7.30.WE影城,坐在錄音師旁看完。這部片感覺是越往南走,越易被接受。我在線上線下都與雲(yún)中不識不熟,拋開之前網(wǎng)上的互捧吹牛以及不厚道的北上首映,單純從電影上來看還是引起了我共鳴。不論是在地緣、人緣、姻緣等層面上都讓我感到無比熟悉。而且我特別喜歡葉洪這個角色,仿佛將我演到戲裡頭了。
至少讓我對廣州有了想象
人們喜歡的電影要么是自己的夢要么是自己的生活,這片子屬于后一種??粗苌?,但內(nèi)在氣韻是統(tǒng)一的。云中很聰明,處女作不搞宏大敘事,也不玩炫技游戲,踏踏實實回到生活,磨出一篇閑散不失工整的小品文,看得人心情舒暢,還有點麻麻酥酥的。我反正是從頭笑到尾,一下都沒瞌睡。
3.8 屌絲青年的迷茫在一個水汽盎然的城市不斷發(fā)酵與流溢,廣州在我的生活經(jīng)歷里面并沒有四季,電影的節(jié)奏就好像廣州無休止的四季一樣粘糊糊。演員本身要比影片出彩,李會幾乎成為了笑點擔當。影片對廣州的寫照比人內(nèi)心感受的描述更真實,導演對演員的控制太松,有點過剩。
搖滾樂的真正鼻祖是貝多芬,理工男的泡妞神器是薛定諤。鏡頭之下的廣州很美,百無聊賴的青春很喪。
“我就像一臺殘破的收音機,能時不時收到她的消息,就很幸福?!?影評人云中的處女作,帶著偏見去看,居然一點也不裝,也不故作高冷或深沉或無病呻吟。完全輕松的生活小品,隨性又有情趣,廣州或遠或近就貼近了……“豆瓣”有臺詞硬植!
最難,平常心。
尊重年輕時每個卑微的夢想。每個迷影者心中都有一個導演夢,云中踐行了它,這種創(chuàng)作的態(tài)度值得鼓勵;想必跟我一樣,導演也是深愛著廣州的。@BJIFF 電影資料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