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男人av资源网站无码不卡,在线精品网站色欲,国产欧美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偷亚洲成在线观看

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

喜劇片其它2022

主演:科林·法瑞爾  布萊丹·格里森  凱瑞·康頓  巴里·基奧恩  蓋瑞·萊登  帕特·紹特  希拉·弗里頓  布里·尼·內奇廷  喬·肯尼  艾倫·莫納漢  大衛(wèi)·皮爾斯  

導演:馬丁·麥克唐納

播放地址

 劇照

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 劇照 NO.1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 劇照 NO.2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 劇照 NO.3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 劇照 NO.4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 劇照 NO.5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 劇照 NO.6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 劇照 NO.13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 劇照 NO.14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 劇照 NO.15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 劇照 NO.16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 劇照 NO.17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 劇照 NO.18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 劇照 NO.19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3-08-10 18:09

詳細劇情

  柯林·法瑞爾、布蘭登·格里森再度合作,飾演一對愛爾蘭伊尼舍林海濱小島的好兄弟,卻面臨絕交危機,這回斷的不只友情,還有手指!馬丁·麥克唐納再展拿手黑色諷刺喜劇,當友誼走到盡頭的心碎和傷害推到極端,所產生的憤怒與報復,竟然比愛情還失控,時空背景與愛爾蘭內戰(zhàn)遙相對照,更顯其惡趣味。

 長篇影評

 1 ) 馬丁·麥克唐納:風景是故事的一部分【譯】

作者:Alex Ritman / The Hollywood Reporter(2022年8月30日)

校對:覃天

譯文首發(fā)于《虹膜》


五年前,馬丁·麥克唐納帶著自己的第三部長片《三塊廣告牌》亮相威尼斯,該片不僅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更是橫掃了英國電影學院獎,并為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和山姆·洛克威爾帶來了一座奧斯卡小金人。今年,麥克唐納攜新作《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再戰(zhàn)威尼斯,與前作相比,這部黑色喜劇的戲劇性有所下降,將故事背景轉移到了1923年的愛爾蘭農村,講述了兩個男人的友誼突然結束,因為其中一個人認為另一個人實在太無趣。

這部電影在戈爾韋郡拍攝,該郡是麥克多納許多早期劇本的發(fā)生地(就在他父母的家附近),也是布萊丹·格里森和科林·法瑞爾自2008年的《殺手沒有假期》之后首次在銀幕上重聚。

在接受本刊的采訪時,麥克多納談到了自己「慢工出細活」的原因(以及擔心《三塊廣告牌》的成功可能會迫使他投入到更多的工作中去),解釋了他如何在故事發(fā)生前數十年就想好了這部新作的片名,并堅決拒絕了任何希望他執(zhí)導非本人的劇本的制片人。他還坦承,女友菲比·沃勒-布里奇給他的新作提供了反饋,值得慶幸的是,她很喜歡。

問:據說你在1994年就有了《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的構想,那么從那個時候起你就一直在完善這個項目嗎?

麥克唐納:不是這樣的,我想借此澄清一下。我最早是想到了一個標題,并且試圖以它為片名寫一個劇本——實際上那時候的標題還是「Banshees of Inisheer」(譯者注:本片的英文片名為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但它并未完成,我也不太喜歡,就把它拋在了一邊。但我一直很喜歡這個標題,覺得它值得重新啟用。因此,大約三年前,我想出了一個適合這個標題的故事。這是一個全新的故事,和最初的想法沒有關聯,我甚至對它毫無記憶了。

問:這個片名顯然與你此前的「阿倫群島」系列戲劇相關,你似乎有意將他們組成一個三部曲?(譯者注:麥克唐納以前創(chuàng)作了《伊尼西曼島的瘸子》和《伊尼西莫島的中尉》兩部戲劇,阿倫群島位于愛爾蘭西海岸,這三個故事的發(fā)生地正好就是組成這個群島的三個石灰?guī)r島嶼。)

麥克唐納:就其故事類型而言,這部電影確實像是三部曲的終章,它是一部以愛爾蘭西部為背景的黑色喜劇。但除此之外,它是一部全新的作品。

問:故事的靈感從何而來?

麥克唐納:我只是想寫一個關于兩個男人分道揚鑣的悲傷故事。部分原因可能是自從《殺手沒有假期》之后,我一直想讓科林和布萊丹再度合作。從那時起,我一直和他們保持著朋友關系,并且希望沒有其他人能夠把他們倆湊在一起,有一次差點就發(fā)生了,但最終還是沒能成行,我為此感到非常高興。他們倆也一直想重聚,所以這就是這個故事的起源——「分手」的故事和這兩個老朋友。

問:距離《殺手沒有假期》已經有14年了。你們這次的合作順利嗎?布萊丹在那部電影里的下場可是有點慘。

麥克唐納:他是自食苦果!話說回來,是的,這次合作也非常愉快。在八個星期的拍攝時間里,沒有人發(fā)過牢騷,這很奇怪。我愛他們,我們相處得很好。我們之間沒有任何矛盾,他們也沒有任何明星的架子。他們知道我仍然是一個資歷尚淺的電影人,但也清楚我有一些擅長的事情——故事和人物。而且他們知道我在乎他們所在乎的東西。

問:和你的其他電影相比,《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的節(jié)奏和氛圍似乎不太一樣,它是不是和你的舞臺戲劇聯系更為緊密?

麥克唐納:我不認為它與戲劇緊密相連,但我確實想拍一部比其他電影更安靜、更收斂的作品。這絕對不是好萊塢的風格。它在某種程度上給人一種歐洲電影的感覺,盡管我在拍攝的時候腦子里并沒有這個想法。但我很清楚要讓風景成為故事的一部分。如果可能的話,我希望它能像任何一部愛爾蘭電影一樣美麗。因此,我們一直以此為目標,這也使得這部電影留有更多的空白和安靜。而且與其他電影相比,它可能沒有那么多情節(jié),更像是一個人物研究。但我認為它和其他電影一樣有趣。

問:這是你自《六發(fā)子彈的手槍》之后回到愛爾蘭拍攝的首部電影。你是否對此計劃已久?

麥克唐納:沒錯,拍攝地點離我父母的住處很近。他們就住在戈爾韋郡的邊緣地區(qū),而我們在阿倫群島的伊尼西莫島拍攝,必須經過他們的房子才能抵達港口上船。所以在周末我會去看看他們,這很棒。戈爾韋郡是一個很適合閑逛的小城。這很有趣,因為通常在電影拍攝現場,工作人員了解的是你過去的電影,但在這個片場,他們了解更多的是戲劇。所以這不太一樣。

問:這也是你自《三塊廣告牌》之后的首部長片。當你憑借那部作品大獲成功后,是否很難專注于你接下來要做的事情,而不被噪音和大量邀約所擾?

麥克唐納:實際上,因為我不是那種連軸轉、不停地拍電影的人,而且我不太喜歡工作,當某部作品獲得成功時,我擔心的是它會讓我不得不面對更多的工作。所以我沒有太多你所說的憂慮。我每年都會寫一些東西,但那只是為了自己而寫的,而不是受人委托。如果它不好,我就把它扔掉。我喜歡《三塊廣告牌》以及隨之發(fā)生的一切,這是出乎意料的一次旅程,非常有趣。但你確實要謹慎對待它。我不覺得我必須以任何其他方式重復它,或是重復《殺手沒有假期》。坦白說,我根本不關心作品成功與否。《三塊廣告牌》的成功太反常了。我認為它只是出現得恰逢其時。當時MeToo運動如火如荼,弗蘭西斯的表演非常精湛,以及各種相關言論四處傳播。所以這種情況很難再發(fā)生了。

問:或許正是《三塊廣告牌》的巨大成功,人們對山姆·洛克威爾飾演的種族主義者產生了不少反感,有人埋怨你給了他一個救贖的結局。這種反饋會讓你覺得不適嗎?

麥克唐納:作為一個一直反對種族主義并經常思考這一議題的人,我覺得這種看法很有趣!但我認為這部電影并不是少數人所認為的那樣。我完全明白他們?yōu)槭裁磿@么想,但我覺得那只是以一種簡單的方式進行解讀。我并非要把自己的看法強加給他們,但他們似乎錯把洛克威爾的角色看作是這部影片的英雄。他試圖成為一名英雄,但慘遭失敗。因此,我試圖講述一個關于我們把誰當作英雄或反派的故事,并且引發(fā)圍繞這個問題的討論。我覺得以種族主義者的視點解讀這部電影的結尾有點過于簡化。但我能理解。

問:你一直都是自編自導,你有想過執(zhí)導別人的劇本嗎?

麥克唐納:到目前為止從來沒有。幸運的是,我一直都有積壓的故事可以回看。我也不認為自己將來會去改編別人的故事。因為不經常工作,所以在空閑時候我總會寫一些東西。寫新故事一種愉悅,也是我最快樂的時候。

問:那你有沒有考慮過將自己的戲劇搬上大銀幕?

麥克唐納:我堅決反對這件事。盡管我說過討厭劇場,但我確實認為你應該盡自己所能寫出一部最好的戲劇,而不是著眼于把它置于不同的藝術形式中。你必須尊重藝術形式本身。而改編通常是撈錢的一種手段。此外,我也覺得戲劇的故事講過之后就沒必要再重述了。

問:你的女友菲比·沃勒-布里奇也是一位才華橫溢的編劇,她會充當你的劇本的參謀嗎?

麥克唐納:算不上參謀,她通常會在劇本寫完后讀一下。而且她很喜歡這個故事,這很棒。

問:她有給出什么建議嗎?

麥克唐納:沒有,但她的贊許對我來說已經足夠了。

問:你和你的哥哥約翰·邁克爾·麥克唐納似乎一直保持著有好的競爭關系?

麥克唐納:我不確定這算不算競爭,我們都希望彼此拍出好的作品。

問:不過你們倆都頻頻與布萊丹·格里森合作……

麥克唐納:他還從我這里偷走了拉爾夫·費因斯!

問:就像《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中布萊丹扮演的角色一樣,你是否曾經因為某人無趣而與他絕交?

麥克唐納:不會,他們只會偶爾讓我惱火!我保留著所有無趣的朋友。


原文鏈接:

//www.hollywoodreporter.com/movies/movie-news/martin-mcdonagh-interview-banshees-inisherin-venice-1235206905/

 2 ) 恐懼吞噬靈魂|死亡與孤獨哪個更可怕?《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的悲劇內核

你好,歡迎在我的B站頻道,觀看《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的視頻版影評

Part 1:鬼才馬丁·麥克唐納

還是老規(guī)矩這里不會復述劇情,

建議大家先看電影再來看漫談。

馬丁·麥克唐納的電影作品不多,

從《殺手沒有假期》到《七個神經病》,

他只拍自己寫的東西,

是個難得的作者導演。

2017年《三塊廣告牌》之后,

大制片人和大制作紛紛邀約,

但是馬丁不在意外界的環(huán)境,

他喜歡遵循自己的創(chuàng)作節(jié)奏。

2018年他還交了個新女友,

兩個人隨便灑點才華,

觀眾們的小心臟就要受不了。

《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創(chuàng)作背景很簡單,

馬丁·麥克唐納非常喜歡《殺手沒有假期》的二人組,

總想著三個人再合作一次,

沒想到一晃十四年過去了。

正好他手里有個【阿倫群島三部曲】,

其中一個本子很適合拍電影。

于是,他就為 Colin Farrell 和 Brendan Gleeson,

量身定制了這部《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

馬丁的寫作方式也很有趣,

他是典型的人物推動劇情。

在有了兩個角色原型之后,

與《殺手沒有假期》相反,

他這次想創(chuàng)作兩個男人分道揚鑣的故事。

有一天他突然想到,

如果其中一個人

以砍掉自己的手指為威脅,

故事會如何發(fā)展?

當他被這個瘋狂的想法嚇到之后,

他知道演員和觀眾也會有同樣的感覺,

于是,就這樣寫完了悲傷的分手故事。

如果讓我用一句話概括劇情,

那就是不高興想和沒頭腦斷絕關系,

結果兩人再也無法成為朋友的悲劇。

正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

這一切到底是為什么呢?

Part 2:恐懼吞噬靈魂

如果說影片由三個重要元素構成,

除了小島上的主要人物,

與他們生活在一起動物,

貫穿始末的,

還有伊尼舍林島的風景。

馬丁在采訪中提到,

風景也是故事的一部分。

這次他想拍一部更安靜、更收斂的作品。

這也使得影片中出現了更多空鏡和風景。

在這個虛構的小島上,

壯麗的自然風景之間,

很多鏡頭都帶到了宗教符號。

逆光的十字架、圣母的塑像,

默默地見證了這場分手大戰(zhàn)。

每周人們都會聚在教堂,

一起禱告,向神父懺悔。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我們可以明顯的感覺到,

影片的主人公們并不信教。

被視為全村最傻的 Dominic

直接表示他不信那玩意兒。

Padraic 基本上把神父

當做打「小報告」的工具人。

要去放火燒家時候直接早退,

沒看到他糾結什么信仰問題。

從 Colm 幾次的懺悔來看,

他擺明了就是走個流程,

完全不尊重神父,

也不信什么懲罰。

他會被死后如何能不朽的問題困擾,

也說明了進天堂對他來說不算安慰。

在1920年代,

我們先拋開愛爾蘭內戰(zhàn)的背景。

因為導演在很多采訪中都表示,

島外的戰(zhàn)爭只是島內事件的背景,

并不是他的主旨。

在這個被宗教氛圍包裹的小島上,

當人們已經不再相信天堂和上帝,

「死亡」的恐懼再度降臨,

第一個被擊中的就是 Colm,

原因很簡單,他比 Padraic 更年長。

就像 Colm 與 Padraic 的對話,

報喪女妖觀察和監(jiān)視著每個人。

她到處散播死亡的謠言,

她誘惑每個瀕臨絕望的人。

在反復刷片的過程中,

我傾向于把人物的動機,

歸結為「恐懼吞噬靈魂」。

Part 3:死亡與獨孤

在馬丁的對白設計下,

簡單的對話也變得有趣。

Padraic 和 Colm 是一對非常有趣的人物,

Padraic 看起來傻了叭唧,沒有文化,

但是喝醉之后,總是能說出至理名言。

同時,他對待牲畜和動物有極大的同理心,

他并不認為驢子就低賤,驢糞就不值一提。

相反,Colm 看似和 Siobhan 一樣

是大家公認的 Thinker,

懂音樂有文化藝術修養(yǎng),

但是他卻非常的自私,

甚至利用最好的朋友。

Colm 因為畏懼平庸的死亡,

害怕默默無聞、碌碌無為的死去,

與 Padraic 絕交是他最后的掙扎。

這是一個非常自私且單方面的決定,

放眼島內島外 Colm 能影響的人,

就是他唯一的朋友 Padraic。

也許他并不是因為討厭 Padraic 才要割手指,

而是通過割手指去改變一成不變的枯燥生活,

他割完手指后就趕緊坐在壁爐旁,開始創(chuàng)作,

把痛苦當作創(chuàng)作靈感的來源。

他是享受這個過程的,

就像他說的,對他來說是個解脫。

是對他即便用盡全力去創(chuàng)作,

也無法寫出不朽作品的解脫。

而 Padraic 之所以對 Colm 死纏爛打,

并不是因為他真的傻,

雖然他是小島上的倒數第二傻,

但是 Padraic 更害怕「孤獨」。

電影的開篇,

Siobhan 問 Padraic 會不會感到孤獨和悲傷,

Padraic 一副不知道你在講什么的態(tài)度,摔門而去。

電影的結尾,Padraic 被孤獨和悲傷包圍著卻無人言說。

他其實一直害怕孤獨,

他會讓 Jenny 進到屋里。

他一直追問 Colm

是不是作曲結束了,

兩個人就可以一起去酒吧喝酒了,

因為他太需要這個唯一的朋友了。

兩個人就這樣被「死亡」和「孤獨」驅趕,

一個為了創(chuàng)作而無所不用其極,

一個把悲傷換化為憤怒的火焰,

當一方想要停戰(zhàn)的時候,

另一方的反擊才剛剛開始。

而可悲的是,

整個島上懂 Padraic 的人只有Colm,

他知道 Jenny 對 Padraic 有多重要,

他欣賞 Padraic 醉酒的胡言亂語。

他們都討厭警察,

他們從不傳播謠言。

但是 Jenny 的意外去世,

讓兩人再也無法成為朋友了。

電影用小島壯麗的美景,

去襯托人的痛苦和悲傷。

用鬼魅一般的配樂,

去鋪陳人物的情緒和轉變。

用窗戶玻璃的物理阻隔,

去呈現人物的自我封閉。

Siobhan 是影片中唯一一個,

穿著明亮顏色衣服的角色,

也是唯一一個離開島嶼的人。

看似是孤島把人逼瘋,

對死亡和孤獨的恐懼才是一切的導火索。

在這個斷崖的揮別鏡頭里,

我開始覺得是報喪女妖站在后面,

但是想到 Dominic 之后的消失,

我覺得這個鏡頭的遠景里,

更可能是絕望的 Dominic 也在目送 Siobhan 離開。

而 Siobhan 的表情也顯露了她的擔心,最后應驗了。

Part 4:人生的意義

這部《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

其悲劇的內核,沒有結果的結尾,

不僅是對愛爾蘭內戰(zhàn)歷史的叩問,

更是對于我們當下與未來的追問。

在 Terry Eagleton 的《人生的意義》一書中,

他寫到:“實際上,

在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泛濫的世界里,

宗教與其說是人民的鴉片,不如說是大眾的強效可卡因?!?/p>

“一旦傳統(tǒng)信仰在歷史危機面前瓦解,人生的意義問題就會把自己推向前臺?!?/p>

“在所有的藝術形式中,悲劇最徹 底、最堅定地直面人生的意義問題,大膽思考那些最恐怖的答案。最好的悲劇是對人類存在之本質的英勇反思,其源流可追溯至古希臘文化……最有力的悲劇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句,刻意撕掉所有觀念形態(tài)上的安慰?!?/p>

“如果悲劇千方百計告訴我們,人類不能照老樣子生活下去,它是在激勵我們去搜尋解決人類生存之苦的真正方案…”

喜歡自編自導的馬丁·麥克唐納今年已經52歲了,

他像電影里的Colm一樣,也為自己算了一筆賬。

他估計自己能用于創(chuàng)作的時間大約還有「25年」,

于是,他決定未來更多的拍電影而不是創(chuàng)作戲劇。

理由很簡單,因為拍電影更快。

關于【人生的意義】這個問題,Terry Eagleton 在書中提到,

“對尼采或王爾德來說,我們所有人(只要有勇氣)都能夠成為以自己為作品的偉大藝術家,手中握著泥土,把自己捏塑成某個精致而獨特的形象。關于這一點,我認為傳統(tǒng)智慧的觀點是,人生的意義不是預先規(guī)定好的,而是人為建構出來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極為不同的建構方式。

“邏輯上不可能有一個終極意義,一個終結所有闡釋的意義,因為它本身也需要闡釋。既然一個符號的意義來自于它與其他符號的關系,那么,就不會有一個終極的符號,正如不會有一個終極數字,或終極之人?!?/p>

“現代性的一個特征是,幾乎沒有任何重大問題能夠一勞永逸地得到解決。”

最后 Terry 把他理解的人生的意義比喻為爵士樂演奏,

“雖然每位樂手都為「整體的更大的善」作出了貢獻,

但他不是通過苦澀的自我犧牲,而只是通過表達自我?!?/p>

好啦,這次就聊到這里!

希望屏幕前的小伙伴,

都能自由地表達自我。

好電影和書一樣,值得被反復觀看。

我們下期再見!

2023年1月27日小玄兒記

-----------------------------------------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

歡迎在 Bilibili 和 Youtube 關注「小玄兒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更新,北美新片測評&電影藍光/DVD套裝收藏

《悲情三角》雙金棕櫚導演:魯本·奧斯特倫德的「男人困境三部曲

我去日本都買了啥|東京&京都藝術影院巡禮&迷影周邊

《極度空間》|看清「消費社會」的底層邏輯,雙12你剁手了嗎?

藍光碟收藏|帕索里尼「生命三部曲」 講述的快樂與僭越的體驗

藍光碟收藏|雅克·塔蒂 TATI|景觀社會里的小人物

感謝小伙伴們的支持!你們的每一個關注對我來說都彌足珍貴!

 3 ) 每一根手指都代表著我對自己的深深厭棄

《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帶著一絲喜劇色彩,這是馬丁·麥克唐納導演一貫風格,這種“喜”不是給觀眾捧腹,而是拿來攪動氣氛,推動劇作的戲劇張力,一個簡單故事就有了黑色味道。一對親如兄弟的朋友突然割席,明面上看是因為大家價值觀、性格不同而鬧別扭,骨子里卻帶著互相失望、自我厭棄的沉重情緒,唯有暴力能證明活著的痛感。

面對科爾姆一夜之間的變臉,性格直來直去的帕德里克無法理解這種突如其來的絕情,一直追問自己是不是哪里做錯了,得罪了他??茽柲肪芙^回答,被逼得太緊,才說帕得里克這個人太無趣,和他做朋友沒意思。這種回答顯然不能滿足帕德里克,他繼續(xù)試著道歉、請求和解,但科爾姆冰冷如斯一直拒絕。兩個人物的境況走向失控。

伊尼舍林這個類似監(jiān)獄的小島,就像天然的密閉空間,面山臨海,地廣人稀,原住民寥寥,典型的熟人社會,大家對彼此知根知底,沒有勇氣去改變什么,祖祖輩輩按部就班地生活在這里,一有空就去唯一的酒吧消磨時間,外面大陸上炮火隆隆也影響不到他們的日常。島上唯一的警察形同擺設,這是個失敗父親、不合格的執(zhí)法者,一有不悅就暴揍不聽話的兒子或者看不順眼的人。女人們熱衷于八卦,沒有隱私這回事,便利店的人可以隨便拆看別人的信件。如果沒有交惡,科爾姆和帕德里克也可以像父輩一樣波瀾不驚地活下去。不過,絕交這件事也只是枯燥生活的一點調劑,日子還得往下過。

科爾姆有些藝術細胞,會作曲、彈小提琴,以為沉浸其中能獲得愉悅,暫時擺脫現實喧囂紛擾,回到一個人的精神領域。并沒有,他對音樂一知半解,連莫扎特的生活年代都記混亂了,去教堂告解,也不能獲得心靈平靜。帕德里克是個直腸子,不藏話,有些粗暴,但人品不差,還算可愛,這兩人并沒有利益上的糾葛和本質上的沖突。

科爾姆和帕德里克絕交就像一場宣戰(zhàn),他想表明自己和帕德里克不是一類人,自己有內心信仰、精神追求,講求生活品質,不想和粗魯的人繼續(xù)來往,變成一個麻木不仁的人。真是這樣嗎?在伊尼舍林,他們就是一類人,相似得不能再相似,百無聊賴的時候都愛去酒吧消磨,在家里一個人和狗狗生活獲得溫暖,另一個人和一頭驢親昵,覺得自己有無言的知己。

當科爾姆向帕德里克宣稱,如果你再來糾纏,我就每一次切一根手指給你。這看似和對方進一步劃清界限,發(fā)出堅不可摧的暴力警告,更深層次去看,更像一種自我厭棄之人,借著肉體的疼痛抵抗毫無變化的虛無生活。帕德里克無法理解這種置身泥潭一般的掙扎,還是厚著臉皮一次次去和科爾姆搭訕,他就一次次地收到了切下來的手指。

疼痛掩蓋不了無趣生活的底色,報喪女妖傳遞的死亡預言也沒給這個小鎮(zhèn)帶來震顫。內心細膩的科爾姆對自己的失望,對平庸生活的絕望大于別人,帕德里克只是一個發(fā)泄的出口。當然,在科爾姆去告解的時候,電影給出了一點曖昧的信號,在這個男多女少的島嶼上,兩個光棍好友,尤其是科爾姆可能對帕德里克產生了不一樣的感情,所以他想借著絕交封堵這種情愫的蔓延。但自我厭棄才是最大的導火索。

最大的沖突來自于嫉妒,外面來的大學生到此地考察,懂得音樂,和科爾姆走得很近。帕德里克知道后,心情不爽,編造一個謊言就把人家攆走了。在他看來,這只是一個無傷大雅的惡作劇,對科爾姆而言,卻是非常傷自尊的事,氣憤難當,他沒說一句話,卻默默切光一只手上的所有手指,全部丟了給帕德里克。這些手指代表著他對自己、對帕德里克的無盡失望。帕德里克心愛的小毛驢因為誤食手指被噎死,兩人的矛盾沖突達到高潮。

在雞零狗碎、雞飛狗跳的枯燥生活里,這個島嶼并不是沒有希望,真正試圖改變生活、離開這個鬼地方的人,是一個女性,帕德里克的妹妹西沃恩,她是唯一清醒、自立的人,向往外面世界,并寫信求職,終于得償所愿,出去就不準備回來了。而互相復仇之后的科爾姆和帕德里克,站在荒涼的海邊,看似和解了,其實未必,他們還得繼續(xù)面對這一地雞毛的島嶼,活在對生活的失望、對自我厭棄的陰影里,無法自拔。

 4 ) Inisherin 拍攝地介紹:Aran Islands之Inishmore

好像除了環(huán)球旅行影評人海老鼠以外,我還沒看到有對影片拍攝地的介紹,正好2020年疫情席卷歐洲之前去過這個小島,并且聯系我的旅程和電影有不少有趣的重合,于是寫下這篇文章也當做當時的游記了。


Aran Islands

影片中小島叫做“Inisherin”,現實中的拍攝地應該位于愛爾蘭西邊阿倫群島(Aran Islands),其中有大多數場景應該是在面積最大的一座島嶼 Inishmore上拍攝。從地圖上看如下:

紅框即Aran Islands,中間最大的一塊即為Inishmore

Inishmore

Aran Islands由三座島嶼Inishmore, Inishmaan和Inisheer組成。Inishmore是其中面積最大的島嶼,大約長12km,寬3km,也是三座島嶼中最受游客歡迎的小島。游客一般會從Galway前往該島嶼,可以選擇輪渡甚至是搭乘飛機(AER ARANN ISLANDS據說也是愛爾蘭唯一的私人航空航線)前往。我當時選擇的就是搭乘輪渡,從Galway到渡口先坐大巴(大概是50分鐘)再轉輪渡(40分鐘左右)才能最終到達Inishmore小島。不過建議搭輪渡之前做好準備(吃暈船藥或者一上船就睡覺),我當時完全沒想到還有暈船這回事,海浪非常大,船身很晃,去程的時候就暈船了,去廁所吐完之后才沒事,后來回程的時候一上船就睡覺就沒有暈船。

@Google Map,藍色坐標為我當時去了的幾個地點

船票和坐吐了的小輪渡

Inishmore可能是愛爾蘭傳統(tǒng)文化被保留的最好的地方,據認為,小島在有5000多年前就有人類的的居住歷史,但現在仍然處于較為封閉和原生態(tài)的狀態(tài),島上約有900名常住居民,很多游客來到這里是為了尋求愛爾蘭文化和傳統(tǒng)以及自然風光。我的一位愛爾蘭同事就說她曾經來這座小島上參加為期一周的愛爾蘭語夏令營,規(guī)定在島上只能使用愛爾蘭語進行交流。這也是為什么在電影中也展現了大量的愛爾蘭風格音樂。

影片一開始鏡頭,Padraic走在碼頭上,背景還有一道美麗的彩虹

我下船見到的小島第一眼:一搜被擱置在碼頭旁邊的船

用谷歌地圖可以找到在碼頭附近有小島唯一一家超市Spar,品種雖然不多,但建議如果沒有更早就準備好干糧的話,一定要在這個超市備好,因為島上幾乎沒有其他地方可以購買稍微平價的食物了。

我當時來的目的其實是在島上騎行,邊騎車邊觀光,但是雖然說小島長12km,實際上路途高低起伏不定,騎行路途還是要比想象中困難,并且愛爾蘭的天氣變化無常,海風又超級大,一天騎下來真的很累,建議還是租一輛電動車比較方便,不要為難自己(當時學生黨還是有點窮)。不過我也看到有同一班輪渡的游客來這邊徒步,我在騎行的路上也見到他們好幾次,如果更喜歡步行并且體力驚人,或許也不失為一種好方式。

騎行完第二天全身疼

Dún Aonghasa

為什么知道是Inishmore?除了海老鼠寫的那篇關于配樂和拍攝地的介紹文章,下圖這個拍攝地點是最好的證明。這個景點叫做Dún Aonghasa ,應該是每個來到這個小島的游客都會去的地方。Dún Aonghasa是阿倫群島中最大的史前石堡壘,有3000多年的歷史。堡壘呈半圓形,圖中Padraic正是坐在堡壘墻壁遺跡上,邊上是沒有圍欄的懸崖。在靠近海那邊的懸崖因為沒有圍欄進行保護,跨出去可以直到87米之下的大海。

坐在堡壘上的Padraic

Padraic就是坐在左邊這個堡壘的圍墻上,右邊直接是懸崖

從空中航拍可以很好的看出堡壘外三層的結構 (//heritageireland.ie/places-to-visit/dun-aonghasa/)

另外在下面這張劇照中,我估計背景中箭頭所指的突起的地方也是Dún Aonghasa堡壘。

孤獨的Colm

Dún Aonghasa標準的打卡圖(因為我看到海老鼠那篇文章里也有一種從同樣角度拍的照片),曾作為我2年的手機壁紙

我當時也是看著這樣的大西洋風景吃我的面包午餐,但后來發(fā)現我放在單車籃里的Kinder巧克力被人偷了(也怪自己,不該留在車籃里),非常傷心,我在小島上還丟了手套,后來海風吹的我的光手還是有點疼,但這也算是難得的經歷

在堡壘的另一邊,即Padraic坐著的背面,景色如下圖,這也是后來Padraic和Siobhan揮手告別的懸崖。

懸崖景色

//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885251557/

電影《閏年》也在這個懸崖上拍了最后求婚的場景:

//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986186764/

//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488354717/

Na Seacht dTeampaill - The Seven Churches

七教堂應該是在Inishmore上另外一個比較著名的景點,摘抄一段介紹的翻譯(看著還是挺有意思的):

盡管它的名字很流行,但在‘七座教堂’中實際上只有兩座教堂; 其他建筑物可能是朝圣者和附屬建筑的住所。 árainn 作為朝圣地的重要性體現在 1607 年,教皇保羅五世對所有在特定圣日造訪該島教堂的人給予了大赦。
該遺址上最大的建筑是 Temappall Bhreacáin(‘Breacán 神廟’),尺寸為 5 米乘 13 米。 Breacán 據說生活在 6 世紀,他的原名是 Bresal。 根據一首 15 世紀的詩,他從 árainn 驅逐了一個名叫 Breacán Cláiringneach(‘變形’)的惡魔,接管了這個地方并采用了他的名字。 這個故事可能是對以前異教徒遺址基督教化的隱喻。 Teampall Bhreacáin 最古老的部分是西北角,其中有一對‘突出的安塔’之一(參見 2.Teaghlach éinne)和 10 世紀的大型磚石建筑。 教堂在13世紀擴大了一倍多,從西墻可以清楚地看出建筑風格的差異。 在西墻的中央,就在頭頂上方有一個銘文:OR AR II CONOIN:'為兩個大炮祈禱'。

我在這個景點匆匆而過,當時想來是因為感覺這個地點的名字和權游中Light of the Seven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實際上我沒有找到什么聯系。兩座教堂遺址的廢墟旁邊還有不少凱爾特風格的墓碑,因為在島嶼上能停留的時間不長,我在此只打了個卡就返程了。

很典型的愛爾蘭石頭建筑的廢墟

Inishmore島上的動物

我在影片中見到Padraic的Jenny的時候很驚訝,因為在找七教堂的路途上也見到了一直非??蓯鄣捏H!還心想導演不會讓這頭可愛的驢也參演了電影吧?!不過對比發(fā)現并不是同一只。

我騎單車靠近的時候它本來在比較遠的位置,看到我停下看著它,它就向我走過來了,后來還歪著頭擺造型讓我拍照,我覺得它當時可能以為我會給它喂食才向我走來,可惜我的干糧早就被掏空,只好狠心撇下它繼續(xù)趕路。記得在路上好像看到介紹說驢也是Inishmore最普遍的馴養(yǎng)動物之一。

擺著頭給我拍照的小可愛

可愛的Jenny,它代表了Padraic這類型的鄉(xiāng)下人,stupid but nice

我在小島上也看到了一只和電影里的這匹馬毛色接近的馬,它有另一只長得像Bojack the Horseman的馬作伴,沒有像小驢一樣那么孤單。騎行的時候我還看到當地居民邊騎單車邊遛馬,第一次見到這樣的方式遛動物,非常驚奇(沒有拍照)。

白色的馬

一棕一白相伴,當時還覺得棕馬有點像Bojack(除了花紋不是菱形)

除此之外,牛也是島上常見的動物之一,Padraic家也養(yǎng)了牛。這么看來,電影還是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小島居民的實際生活。

躺著的牛與遠處的房屋,可以看到現在的房屋風格與電影中19世紀20年代相比還是發(fā)生了一定的改變

不過,本來來這個小島的目的之一是來看看像小羊肖恩一樣的黑面羊,但是在這座島上并沒有看到這個品種,但在愛爾蘭大陸的西部,能比較容易找到黑面羊。

Macha na Bo Hiking Route中看到的黑面羊

當我在小島上我靠近這些動物的時候,它們都會好奇地走近你,非常友好,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影片中Padraic在失去了Jenny之后會如此傷心,在這里生活的居民應該真的是把這些動物都當做了自己的朋友。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在如此空曠寂寥的環(huán)境下,除了人之外,或許也只有動物能成為自己的朋友了。

另外,小島上有一片海灘(Google Map搜Seal Colony Viewpoint)是觀賞海豹的好地方,可惜當時經過的時候并沒有看到上岸曬太陽的海豹。

其他:島上的路、紀念品和沙灘

從電影的場景中可以看出島上的道路仍然是比較原始的,有點像由于長期行走而形成的山路的質感,實際在島上大部分的主要道路已經是鋪好了的瀝青,但要走小路的話,也能看到不少的原始道路。

分道揚鑣的兩人

找個類似劇照的分岔路角度的照片,雖然照片上看不太清楚,但其實已經是瀝青路

Padraic趕牛放羊路上的砂石路

前往Dún Aonghasa的砂石路

前往當地居民家的草路

半路上的冰淇淋店和當地特產Aran Sweater店

講到Aran Sweater,這種毛衣是Aran Islands島上漁民和農民的特色服飾,毛衣本身非常厚重,具有避免穿著者過冷與過熱的特點(但是真的很貴,即使打折也要100€左右)。

電影中Padraic穿了藍色的Aran Sweater

電影中船夫也穿了藍色的Aran Sweater

而美隊在《利刃出鞘》中穿的毛衣就是來自于Aran Islands的Aran Sweater,毛衣上的針腳花紋反映了穿著人的氏族與身份。

美隊的破洞毛衣,//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574105149/

Aran Sweater官網上的毛衣樣式展示 ,//www.aran.com/gents-sweaters

Siobhan在電影里寄信給大陸的圖書館接受了工作offer,我在島上也寄了封明信片。電影里雜貨鋪的老板娘正在給把原來是紅色的郵筒涂成綠色,而現實中英國的郵筒是紅色的,愛爾蘭的郵筒是綠色的,這也大概意味著內戰(zhàn)馬上就要結束了(現實中結束于1923年5月,即電影中一個月之后)。

綠色與紅色

小驢也在明信片上

電影最后結束的場景是在一片沙灘上,我也正好騎車經過了Kilmurvey Beach,但是目測電影拍攝地并不在這個沙灘上。

內戰(zhàn)馬上要結束,兩人的矛盾卻反而加深了

沙灘上好多海藻,不知道是在曬還是被沖上來的

其他地點推薦:Poll na bPéist - The Wormhole

本來計劃著也要去這個天然形成的長方形水池看看的,但由于去的路上碰到積水,目測即使騎著單車過去也會濕鞋,走了一半只好放棄。

看著像湖,其實是前一晚上下雨的積水,阻擋了我的去路

后來看谷歌地圖上也有其他網友說如果只跟隨這大路的圖標去找非常難找到,網友建議如果在海岸線邊上走的話可以跟隨紅色的指標。

紅色路標

紅牛公司曾經在這個水池舉辦過懸崖跳水的挑戰(zhàn)賽,放幾張網友的圖,可以看出還是很漂亮值得一看的地點。

//www.google.nl/maps/@53.1215518,-9.754818,3a,75y,90t/

//www.google.nl/maps/place/Poll+na+bP%C3%A9ist+-+The+Wormhole/@53.1215518,-9.754818,3a,75y,90t


總的來說,電影在很大程度上展現了小島的生態(tài)和本地居民的生活狀態(tài)。要來這里旅游的話,一定要做好耗費體力的心理準備,準備好沖鋒衣。除此之外,盡情欣賞大西洋上一座小島的風景就好。這是我最快樂的騎行之旅之一,雖然是一個人騎行,但是沒有嘈雜的聲音在耳邊,密度極低的房屋空間給我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本地居民可能會因為小島的偏僻和社區(qū)的相對封閉反而在自己的社區(qū)中保存不了秘密,但這或許是游客的福音,逃離密集的城市空間,自省到自我的渺小,但卻能體會到一種私人的、快樂的孤獨。

 5 ) 伊尼舍林的存在危機內戰(zhàn)

馬丁麥克唐納的電影世界總是存在著兩股相互抗衡的力量。一是在世界荒誕無常以及精神存在危機之下所產生的悲劇力量,二是身處其中的人們?yōu)榱讼膺@種沉痛,承受那些無法承受之重,進而武裝的幽默力量。不同于其他很多黑色幽默,馬丁麥克唐納的幽默永遠不會來源于悲劇本身也不會讓你逃離悲劇,更不會去粉飾悲劇。作為“直面戲劇”流派的殿堂人物,他總是會讓世界的殘忍血淋淋地呈現在觀眾面前,而幽默則是人們選擇去面對和承受悲劇的方式。這種濃稠的悲愴在幽默的稀釋之下,便蔓延出了一種獨屬于馬丁電影的憂郁。這種薄霧般的憂郁滋生于中世紀小鎮(zhèn)布魯日,被加州聒噪與刺眼的陽光所刺破,卻又如春草一般漸行于密蘇里艾比鎮(zhèn),漸遠至離世孤島伊尼舍林,還生在低云、遠山與海浪的包裹之中。

《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重聚了《殺手沒有假期》二人組。年過花甲的Colm(布萊丹·格里森 飾)產生了對于死亡的深層恐懼,他渴望像莫扎特那樣,通過藝術來達到另一種更加永恒的存在,于是他選擇與Padraic(科林·法瑞爾 飾)割席。后者身上有著桃源居民的赤子之心,然而卻缺乏文化教育。印刻在人類身上的群居DNA使得他不得不通過分享生活瑣事,進行永不休止的無意義交流,進而能從他人身上汲取到精神能量,用于抵御人類最原始恐懼之一:孤獨。而馬丁還巧妙的將Padraic對于孤獨恐懼的坦白嵌入到了一場博得全場哄然大笑情景之中:Padraic捉弄Colm新朋友:“你的父親被車撞了,情況很嚴重,你趕快回去,否則他將孤獨地死去”;“什么???我的父親快死了?”“不,比死更糟糕”;“還有什么比死亡更糟糕?”“孤獨”。Padraic對于Colm在時間與空間上的侵蝕,至少在Colm看來,是他通往精神殿堂的最大阻礙。

馬丁麥克唐納的電影充滿了各種人物的沖突與對立,然而這些對立從來不是簡單地建立在傳統(tǒng)意義的好壞之上。戲劇導演出生的馬丁深諳這個世界的復雜,有時人們僅僅是各司其職,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卻業(yè)已對他人造成了傷害,殺得你死我活的雙方心中都存在著善良、尊嚴、悲憫。于是自殺,或者說一方甘愿接受另一方的制裁在馬丁電影之中總是存在,觀眾看著劇中人物明明做著正確的選擇,卻只能一步一步地走向毀滅。造成原本井然有序的和諧世界失調的悲劇源頭往往缺席于電影之中,電影只留下承受著不同痛苦的無辜之人自相殘害。在馬丁以往的電影里,這個缺席的第一因或是命運弄人,比如《殺手沒有假期》里的誤殺小孩,或是世道慘酷,比如《三塊廣告牌》之中女兒的奸殺。然而在《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之中,馬丁將一切都回歸到人類自身之中,推到多米諾骨牌的不再是任何一個外部因素,那僅僅是一個人對于自己生命產生了一種新的領悟。他最大化地減少了外部的偶然性,卻增添了許多的無力與悲情。

環(huán)境對于馬丁麥克唐納來說向來都是個重要元素,在他所拍攝的四部長片之中,三部電影的名字都出現了地名。而愛爾蘭的偏遠小島伊尼舍林,猶如一個“不知魏晉”的遺世之地,是馬丁麥克唐納思想實驗的理想場所,是兩種不同存在危機慘烈的內戰(zhàn)戰(zhàn)場,叔本華的名言“人要么孤獨,要么庸俗”成為內戰(zhàn)雙方各自的旌旗。伊尼舍林在某種程度來說,已經不再是一個地理空間,而是人類的靈魂空間?!皞ゴ蟮膭”臼菍⑷宋锏撵`魂放在火上燒”,片尾熊熊的大火,正是對于小島這個靈魂的煎烤。而故事所發(fā)生的時間1923年,正值愛爾蘭內戰(zhàn),微觀個體與宏觀世界在小島內外同時上演著自相殘殺。炮彈的轟鳴時而回響在小島的上空,而哀怨清遒的愛爾蘭民樂飄逸在背景音樂之中,二者交替著為這場注定沒有勝者的雙重內戰(zhàn)做著凄美的注釋。

長歌之哀,勝于痛哭。

 6 ) 如果不了解愛爾蘭內戰(zhàn)的歷史,大概是沒看懂這部電影

看很多影評都是把這個片當成男男分手片來看,對內戰(zhàn)的提及也只是蜻蜓點水。實際上多看英文影評,內戰(zhàn)在這部電影里不僅僅是遠方的歷史事件那么簡單,整個電影其實就是在影射內戰(zhàn)本身。導演的精明之處就在于,不嘗試直面戰(zhàn)爭的血腥場面(有很多類似的作品了),而是跳出戰(zhàn)爭本身來用隱喻和愛爾蘭傳統(tǒng)民間傳說的手法營造出類似的感官體驗。

愛爾蘭內戰(zhàn)發(fā)生于1922年6月—1923年5月之間,此時獨立戰(zhàn)爭剛剛結束,英國承認愛爾蘭獨立,并組建了臨時政府。但是臨時政府對之后愛爾蘭是建立完全獨立的共和國,還是如澳大利亞和加拿大那樣變成英聯邦國家之一產生了分歧。本來是可以經過公平選舉決定的事情,由于臨時政府一些當權者的傲慢變得艱難起來。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政客出身的臨時政府官員是親英派;但在獨立戰(zhàn)爭中,發(fā)揮巨大作用的愛爾蘭共和軍,則多由農民和工人階級組成。在公平選舉之前,親英派政客就開始逐漸搞手腕排除異己,和共和軍代表搞割席。這最終激化了兩派之間的矛盾,導致內戰(zhàn)爆發(fā)。很多前一年還一起并肩作戰(zhàn)的兄弟親人好友,因為政治立場不同必須視對方為死敵,兵戎相見。多么熟悉的故事!

實際我們從影片標題中就可窺見一斑,Inisherin在蓋爾語里實際是Inish-Erin,翻譯成英語其實是Island of the Irish。這個島在現實中的愛爾蘭是不存在的,是編劇假象出來的一個島,象征著整個愛爾蘭的島。主角兩人的割席發(fā)生的莫名其妙,正如內戰(zhàn)時社會的割裂,從現在看回去也發(fā)生的莫名其妙。最開始,可能是簡單無害的“文化人”的傲慢,但一旦話說出去了,繼續(xù)按照自己的設定走下去絕不低頭就成了一種男人的pride,所以就算最后成為死敵,也要老死不相往來。而對于男主姐姐這樣的人看來,一切仇恨的發(fā)展都無比離譜。

另外就是報喪女妖的設定,女妖在愛爾蘭傳說中是帶來死亡的信使,但死亡的陰影籠罩在島上空,卻一直沒有降臨。從觀眾的角度可能會想當然地覺得兩位男主其一可能會死;但最后死的卻是年輕的Dominick和男主的驢,這也象征著戰(zhàn)爭本身受害最嚴重的其實不是當權者,而是社會底層和下一代。在男主全身心關注著為什么朋友變敵人的時候,他其實忽視了真的在絕境中掙扎的人(被家暴的Dominick)的處境,而沒有給予他合適的支持,這也映射出戰(zhàn)爭影響的深遠性,很多時候蝴蝶效應導致仇恨一旦被觸發(fā),就好比打開潘多拉魔盒,悲劇會一個接一個,這大概也是所謂報喪女妖類似形象的來源,就好比一個被悲劇占據的環(huán)境,總有死亡會發(fā)生。

值得一提的是,愛爾蘭內戰(zhàn)盡管只打了一年,其造成的社會的割裂卻在之后的一個世紀都沒能停止,在今天的北愛爾蘭,沖突依然時有發(fā)生。就好比男主兩人雖然最終?;鸾o了彼此基本尊重,但是兩人卻再也回不到從前了。在愛爾蘭內戰(zhàn)一百周年之際,這血淋淋的現實,還是需要每個人慢慢去消化。

 短評

氣質上特像是一部四五十年代的英國“伊靈喜劇”(Ealing),以及大衛(wèi).里恩早期電影那種調,像所有“伊靈喜劇”一樣天真和古老,只是生在了當代。能想到的對標片是邁肯德里克的《荒島酒池》(1949)。

9分鐘前
  • 大奇特(Grinch)
  • 還行

本屆威尼斯最喜歡的影片!兩個人物對時間的掠奪和捍衛(wèi)都極度共情。由于現實的相似性,觀影過程中一度令我產生了些許恐慌,轉頭望著你的側臉。我那時沒想到的是你提及的關于Padraic的分析,當優(yōu)秀的朋友、熱情的哥們、美麗的姐姐這些構筑起他善良外皮的他人的美好逐漸被剝離之后,Padraic自私、暴戾、邪惡的本性就暴露無遺,而人的本來面目在多大程度上就是如此不堪呢。即使不去思考,影片呈現的本身也是個好故事。麥克唐納的編劇真棒啊。

13分鐘前
  • 莫萘
  • 力薦

能明白片子想說什么,但是我不喜歡… 以及男人真是永遠聽不懂別人的拒絕。

15分鐘前
  • 胖三三三
  • 還行

分手(指)的決心

17分鐘前
  • Esaka
  • 還行

挺魯迅的。第一次割手指非常好,男二擺脫冷氣向上走,不再仿徨的吶喊。也把一個阿Q砸出五味三道,朋友離開,他妹妹的人血饅頭也終于吃不下了。村里的狗啊驢啊牛啊馬啊眼神也冷了,翻開歷史,愛爾蘭英格蘭,寫滿了吃人二字。第二次就不好了,成了孩子氣,可見孤獨不過是另一種斗氣,茴香豆寫了幾遍,這件事沒有意義,依然是孤獨的新寫法,沒得出路。男二少了開場的凄厲之色,成了祥林嫂,孤獨本身就是咒語,一個傳一個,搞瘋所有人。最后的燒房子成了強弩之末,成了門口有兩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燒掉一棵不會改變本質,何況還沒燒成。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可悲的是他們總是強行相通,我們都覺得吵鬧只有他們不懂。

22分鐘前
  • 餓霸地煮
  • 還行

始于兩個男人戛然破碎的友誼,一方堅定絕交,一方倔強挽留,荒唐滑稽的人際危機在分歧、糾纏、困惑中逐漸演變成極端瘋狂的暴力事件,切斷手指以表決心,焚燒房子以雪前恥,人物帶著神經質的古怪與偏執(zhí)走向毀滅,麥克唐納用虛構島嶼上人與人的對立決裂巧妙影射歷史上真實的愛爾蘭內戰(zhàn),隔海內陸無休無止的槍火仍未終結,閉塞孤島愈演愈烈的斗爭還將繼續(xù),凄厲的鐘聲猶如女妖報喪,溫柔的海浪沖刷不凈復仇余燼,在偏激的自我對抗中淪墮為伊尼舍林的永世囚徒。愛爾蘭自然風光和凱爾特民俗神話裝點寓言故事,外加招牌式黑色幽默,最大限度抽去戲劇化元素,表面冷靜克制,內核則更加虛無,從善與惡、俗與雅的矛盾撕扯里窺見人性的復雜多面,荒誕中透著徹骨的壓抑和悲涼。除去流暢的劇本和精彩的表演以外,攝影、配樂以及色彩運用都堪稱一絕。

26分鐘前
  • 懺鳥
  • 推薦

4.5。之所以喜歡,是因為覺得它與當下十分relevant。畫面遠處內戰(zhàn)的炮火,近在眼前卻仿佛又和自己無關的戰(zhàn)爭,好像在影射著什么。動蕩的時代勢必會左右人的思想,我們寄希望于調整人際關系去適應瞬息萬變的環(huán)境。但在一個你無法隨意“按下刪除鍵”斷交好友的時代你需要為友誼的破裂,或者割席所有人際關系,承受多少肉體和心靈的代價。麥克唐納寫的是現實寓言,用這個故事下探人性的深度。善良與暴行也許并不對立?;蛟S最好的辦法就是像Siobhan一樣選擇離開。(LFF2022,RFH)

31分鐘前
  • 三十
  • 推薦

男朋友變了,覺得無聊要跟你分手了。你卻想方設法想和他多說幾句話。他覺得和你說話是在浪費生命,甚至切了自己的手指扔到你家門上,你還在想著:他沒有扔在我身上,一定是因為愛我。(love fades

32分鐘前
  • 無關風月
  • 推薦

挺好的電影。是我不該在一周繁重的工作以后特別想放松的時候選擇了它?。。〉降资钦l???告訴我它是喜?。。。?/p>

33分鐘前
  • 王德西
  • 還行

男男版“分手的決心”是吧?太兒戲了,這是在過家家嗎?這就是麥克唐納的尬學嗎?威尼斯電影節(jié)果真玩兒完了… @Venezia79

37分鐘前
  • 紅酒與謀殺
  • 較差

做成話劇的話,會更招人喜歡。

41分鐘前
  • 褻瀆電影
  • 還行

極其無聊,可能我的觀影水平無法欣賞,不了解歷史,也看不出隱喻,浪費了兩個小時看兩個精神病的故事。

44分鐘前
  • 墜入
  • 較差

整部電影里唯一喜歡和感興趣的就是妹妹的角色。聰慧,溫柔,活在孤島之上默默忍受著孤獨,她也讀書,也無人可以交談,卻不給人以其他男性角色那種咬緊牙關的用力之感,而是有一種海浪般獨自舒卷的自然感,跟島上的自然風光一樣美。最后選擇在一片靜默中轉身離去,酷極了。如果可以的話,希望她才是電影的主角。所以,相比之下,我完全不關心兩個男主在干嘛,我看得懂導演意圖(哥們你的導演意圖確實也過于明顯了,),但我絲毫不與他們共情,也不是太關心他們的手指和死活。我實在是一個過于典型的女性觀眾啊。

49分鐘前
  • 恰恰
  • 還行

#venezia79 3.5 可能是我期待太高了吧 抱著期待去看結果收獲了個小品 也不是小品不好 也不是完成的不好 就是覺得差點什么

51分鐘前
  • 爍爍君
  • 還行

反冷暴力宣傳教育片

54分鐘前
  • 苦祿
  • 還行

“人要么孤獨,要么庸俗”,這是馬丁麥克唐納的思想實驗,在伊尼舍林島上爆發(fā)的是一場兩種存在危機之間的內戰(zhàn)。而在這座孤世小島的遠方,宏觀的世界之中,還時不時傳來愛爾蘭內戰(zhàn)的轟鳴聲

59分鐘前
  • 留白
  • 力薦

這部才應該叫《分手的決心》!

1小時前
  • 孔府小魚
  • 推薦

莫扎特是18世紀的(讓你裝逼?。┳蛱爝€是朋友今天就要分手(燒死你個狗日的?。┙憬阌袥]有可能你也喜歡我(沒有?好的那我可以去死了)男人喜歡男人很常見(神父你真的不是在說你自己?)我的驢我的驢我的小毛驢?。。?!實際上一點都不荒誕,封閉停滯的生活中,情緒無限波瀾:絕交、單戀、糾纏、怨恨、復仇、你侮辱我可以但不能侮辱我的寵物——這就不是我們現在么!

1小時前
  • 顧不上
  • 推薦

#79thVeniceCompetition#目測是個人本屆威尼斯最佳。兩個人物都完美踩在我的點上,一個在存在主義焦慮驅動下不顧一切的與自我割席,每次鐘聲響起我都能充分共情到那種被時間攫取的窒息感;另一個建立在社會支撐上空心的“善”被逐步抽離的線也寫得非常精妙。而在嵌入了如此精細的文本后還能將故事講得引人入勝,這編劇能力就太厲害了。

1小時前
  • Heathcliff
  • 力薦

A. 讓人如坐針氈的好??此剖欠茨砍沙鸬幕恼Q喜劇,實則是對精神內耗生動的具像化:一半的我渴望“偉大”而與“平庸”的自我割席,另一半的我因為被憎恨而變得充滿怨恨。四面懸崖的小島成為封閉內心的絕佳喻體,悶響的炮火和如報喪的鐘聲則是意識深處的背景音。麥克唐納用淺顯卻精確的符號構建當代個體的精神戰(zhàn)場,并在后三分之一由焦慮轉為觸目驚心的自毀,而結尾那場看似平淡的海邊戲,正是在筆鋒一轉中提醒觀眾:我與我的戰(zhàn)爭永無止境,我們都是伊尼舍林的囚徒。

1小時前
  • 雙晚
  • 力薦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