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因為第四屆山一國際女性電影展展映單元“女性主義電影:尚塔爾·阿塔曼70”,我可能也不會在《讓娜·迪爾曼》這部電影誕生了足足45年之久主動打開它,畢竟我沒有辦法保證不在影院環(huán)境觀看的情況下,我是否能夠集中注意力整整201分鐘,還是這樣一部特別的、沒有可供辨別的類型元素的所謂先鋒電影。
但出乎我意料的是,這部電影沒有想象中的沉悶,我甚至覺得窺探她房子的空間構(gòu)造都如此有趣,進門處直走是客廳,右拐進去廚房在右手邊,走到盡頭是女主角的房間。
實際上這部電影文本精巧、結(jié)構(gòu)有序(三段式),從第二天傍晚燒壞了土豆開始,(此時影片時間差不多過半),接下來的100分鐘里女主角的每一次動作都令我屏息緊張。
尚塔爾·阿塔曼如何在24歲就天才般地為她的電影注入女權(quán)主義、顛覆電影形式的長鏡頭、無盡的沉默和女主角豐富的”面孔“表演我便不再贅訴,本篇文章也不過是筆者印象主義式的觀感。
一、美妙的放映事故
值得一提的是,在觀看這部的“第二天”伊始,我的電腦畫面暫停在注目客廳的情況(字幕還在隨著音軌而匹配播放),我聆聽著女主角在廚房洗洗涮涮,緊接著出門修兒子的皮鞋,遇到了舊友但婉拒她一起喝一杯咖啡的提議。
然后我開始意識到不對勁,重新打開這部影片才發(fā)現(xiàn)這幾段場景是有運動畫面的,我沒有重新放映這一段,因為經(jīng)過了第一天對她的了解,我大致知道了像她這樣的女人多半沒有圍繞家庭以外的其他生活,沒有社交也沒有娛樂消遣。
這是多么美妙的一個放映事故啊,我光是閉著眼睛聽都知道她在忙碌些什么,我像是成為了她周末放假在家的兒子,癱在沙發(fā)上目不斜視地盯著手中的書,維持一個固定的“機位”習慣性地忽視著這一切。多余的機位沒有必要,因為僅是靜止長鏡頭就夠描寫她的生活了。
她當然是極度孤獨的。
二、現(xiàn)代性與拮據(jù)
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作為寡婦、babysitter和妓女的女主角生活的拮據(jù),她洗土豆和洗碗的是同一個盆子,兒子每天的零嘴是喝咖啡附贈的,客廳中的折疊床,走到哪都隨手關(guān)燈的習慣,以及在狹小的廚房餐桌前完成刷鞋和食材處理這兩樣衛(wèi)生程度要求大相徑庭的工作,衣服和鞋子都需要修理而不是購買...
但在這樣的情況下,她看起來依然如此“現(xiàn)代性”:吃牛肉喝咖啡的習慣,總是一絲不茍的頭發(fā),法式的優(yōu)雅裙子,看報紙和聽電臺的閑情逸致。
讓我聯(lián)想到《我是布萊克》中女主角帶著兩個孩子領(lǐng)社會福利,但依然穿著像H&M之類的快時尚,戴著歐美大耳環(huán);
《詩》中同樣拮據(jù)但依舊會被人夸贊衣品很好的老奶奶。
這與我認知中國式觀念的拮據(jù)是很不一樣的,說多了可能又要牽扯到影像“后殖民”的問題。
三、秩序與失態(tài)
我甚至可以想象她是多么辛苦地在丈夫離世后摸索著回到了生活的軌道(也或許丈夫本就沒有給她比現(xiàn)如今更體面的生活),東西的擺放習慣、邊燒水邊刷鞋的時間利用、如何規(guī)律地安排嫖客、精打細算每一筆支出。
所以電影里沒有出現(xiàn)時鐘也沒有通訊工具,她像一臺嚴密的/沒有感情的機器井井有條地安排著生活中的一切,當然也正是這種強迫癥般的“秩序”讓她的生活瞬間分崩離析,天知道突然多出來買土豆的錢會不會影響接下來的生活?
她失態(tài)的頭發(fā)和扣子,忘記打開廣播的失神都由兒子來提醒,可是她連喝咖啡時最習慣的女侍都可以暫時“失職”,為什么她還要被提醒著回到生活的軌道上去?
或許她從前也有過片刻的不如意,但她成功地自我調(diào)節(jié)了。這次她抱著“老娘就不信今天做不好了”的信念沖調(diào)咖啡,但她的價值像被倒進水槽的咖啡一樣一文不值,她又想起今天種種的“水逆”,怎么連想修補一件衣服都這么難?
十(六)年如一日的隱忍在觀眾的“凝視”下亟需有個發(fā)泄的出口,沒有摔碎負累的嬰兒是她母性殘存的最后溫柔了。
她控制不住地高潮了,行為和身體都無法由她支配,殺死男人后的她重新“活”了,我總算與女主角一起舒了一口氣。
這就是,一個崩潰邊緣女人的故事。
隨時都可以成立。
沒有奇情,甚至連殺人后只是疲憊地坐在平時吃飯、讀信、打毛線的椅子上。餐桌上的湯碗里這次沒有放入帶著男人遞出的傳遞荷爾蒙和買賣的錢幣,她不再趕著去做土豆泥和燉肉,衣服上的血漬不知道接下來什么時候處理,這個時刻她的神不知道在哪條邊際中游蕩著,應(yīng)該是比整齊不落塵的櫥柜、比有條不紊的廚房、兒子睡的第二天要還原折疊床……都要讓她松快的地方。時間在日常里怎么都不夠用,無論是家務(wù)還是工廠,抑或是辦公室,都需要定點和打卡。城市的景觀被公交和地鐵線路圖蒙蔽,誰又真正了解生活和城市,躺在床上,拾人牙慧消化二手知識,或者只是機械地滑動屏幕,沉思、大笑、默不作聲,如此一天天,大廈不會崩塌,因為大家都在搬磚。大家又有什么分別呢?拆禮物的剪刀也可以用來讓壓在她身上、讓她喘不上氣的身子徹底斷氣,這下終于可以不顧時間不顧場合地兀自呼吸了。讓我想起,阿特米西亞·真蒂萊斯基的那副《朱迪斯砍下荷羅孚尼的頭顱》,女性作品中對女性的展示總是更理性和真實,如何都比卡拉瓦喬的同主題作品中的女性要更有力量,這部電影也是,不刻意營造好看的劇情和展示好看的軀體,只在畫面里呈現(xiàn)出本來就逼仄卻被刻意忽視的生存。
心境被最后的突然震碎了,嗯只余留著痛苦和茫然,還有疲憊,說不出什么來了。就把觀影上半部分的感受碼一下。
感覺看到了很多…寧靜,重復,無味,漫不經(jīng)心,嫻熟與疲憊,是被困住了嗎?擦鞋的一點點隨意,采購的一點點雀躍,捏捏兩塊方糖慢慢放進杯里,是僅有的樂趣;倦意和疲憊藏在洗碗的背影里,過濾咖啡時的嘴角,癱坐沙發(fā)時的眼底。像是習慣和內(nèi)化:每天都是這樣…沒有足夠的精力去跳出這一切,瑣碎的疲憊和規(guī)律的依賴是很重的。發(fā)呆的時候不知道會不會想很多…
停駐在櫥窗前,回頭一點點的笑意,像是整部電影唯一活力的地方。 還有母子關(guān)系,像是都憋著一口氣。吃飯時,母親開口;臨睡前,兒子開口。一個累了只想看書,一個累了只想睡覺。
情人…我沒想到會有個轉(zhuǎn)折點。(好像全部的全部都連接起來了。)明明還在為好看的衣裳開心。嫣紅,麻木,局促,難堪,后悔,痛苦,爆發(fā)。我想這是突然涌上來的決定。坐在椅子上茫然的表情,看的人心揪。最后呆愣的笑,又像是解脫。我覺得我覺得我覺得真她媽難受啊??。會讓我感覺,不該是這樣的。該好好的。我只看到了她的疲憊,沒想到會是這么沉重的痛苦。我也該預料到的,寡婦為什么有人給她錢?
至于兒子說的那一段話,可能像把刀扎進了她心里。嗯。
像在看白噪,重復但不煩躁。
大學畢業(yè)論文的時候為了梳理清楚自己的觀點,我還試圖用這部電影舉例,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就會幻想,有沒有一座城市的廣場會日夜不停的放這部電影呢,這就是女性的存在。這部電影是香特爾阿克曼導演的前期集大成之作,將自己喜歡拍的事物和自己主張的表達找到了一個特別好的容器盛放,因此十分自然。我很喜歡電影里吃飯的場景,因為它很少被打斷,是真實的,比起勞作場景更為難得,現(xiàn)在我們的吃飯場景常常是導演要玩花活的舞臺了。
空間通過節(jié)奏顯現(xiàn),出神的時刻往往最接近真實,可以對照無家電影,阿克曼永遠走進了她眼中的陰影里 #SIFF20#
看了三小時你就受不了了?那她是怎么忍受幾十年的呀。
「所謂的清醒與否,也僅是一種錯覺。當個體認知的資訊系統(tǒng)夠多,彼此衝突,不斷提出新的問題而且彼此毫不相干,超過他的心智(先不管是不是喝了太多酒)所能處理的時候,他將會在他自身構(gòu)築的理論之海中,溺水?!梗ɡ钷乳浴戳硪粋€男人的夢境重建工程〉)
生活是寫實的,殺人是寫意的。靜止與生活的暗流。沒有什么“女人的生活”,而就是生活,如果說本片是女權(quán)的,也就是因為它把一個女人生活中的三天當成了生活本身吧。希望有一座電影院全天不歇止放讓娜·迪爾曼,每個在日?,嵥槔锎蜣D(zhuǎn)的人走進去,一眼就看到了意義。
等待晚上迎接白天,白天打掃晚上睡覺,日常生活沒有煩惱,做菜吃飯購物接客諸如此類,看完一場電影,沒見過誰的微笑,直到最后一個鏡頭,一起坐著發(fā)呆。要不是那個晚上,心血來潮宰客一刀…做菜吃飯購物接客諸如此類,媽媽和妓女,千秋萬歲
我們凝視三個半小時的主婦生活如坐針氈,卻對自己庸庸碌碌的人生無動于衷。電影不應(yīng)該只有蕩氣回腸。
7/10。阿克曼把家務(wù)處理成含有性壓迫和經(jīng)濟剝削的含義,第一次嫖客按門鈴前,讓娜正在煮土豆,和嫖客回到走廊時她很快開燈,緊接瀝干土豆上的水繼續(xù)正常生活軌跡,第二次由于性交的興奮,送走顧客后忘了開客廳的燈,同樣忘了爐子上煮的土豆和蓋好蓋子,直接去整理臥室、洗澡,重復的情節(jié)動作暗示性造成家庭秩序的混亂。湯盆和霓虹燈光成為妓女身份的象征,每當客人離開,讓娜把錢放進一個湯盆里,閃爍的燈光打在餐桌后面的玻璃櫥柜上,母子吃晚飯一幕也伴隨閃爍的燈光,讓娜手邊若隱若現(xiàn)的湯盆掩飾了母親/妓女的雙重生活。最后一天讓娜回家發(fā)現(xiàn)姐姐寄來的包裹,接客前讓娜從包裹里拿出一件粉色睡袍舉到胸前,外在得體的睡袍令讓娜厭惡骯臟的賣淫,誘使殺死嫖客,她只此一次放松下來,坐在屋內(nèi)陰暗的餐桌旁,身后那束燈光保留了內(nèi)心殘存的一點體面。
【上海電影節(jié)展映】上影節(jié)收尾。長達3.5小時,一位單身媽媽,家庭主婦,兼職妓女的3天日常生活。對白少到幾乎可忽略。足足190分鐘的枯燥瑣碎、反復壓抑與隱忍,方匯聚成一瞬間的爆發(fā)。中間小睡片刻,其余看得認真。若非在影院真難一口氣看完。想到做了20年家庭主婦的我媽及無數(shù)如此一生的婦女
十顆星。令我窒息想想都要哭出來的,整個人都不好了又燃起無限斗志。天才的、深刻的、革命的。一定要耐著性子看完。
我想為它建個小組叫做“我快進了”
安迪沃霍爾附體,太考驗耐性了;表達空虛無聊的最佳方式,就是直接展現(xiàn);三個小時無聊的不僅僅是觀眾,還有主角,但正是這一行為藝術(shù),讓片尾的行為變得情有可原。
堅持住是看這片唯一忠告
看了100分鐘,快進了90分鐘,越到最后反而越好看了,看了最后7分鐘,沉寂的生活孕育出殺機。still image,阿克曼果然跟阿彼察邦、王兵是一路人。(論自然光對于轉(zhuǎn)場的重要性。)這部電影屬于阿多諾所謂的“抵制美學”,為了凸顯當代生活的瑣碎以及無意義的重復,導演選擇放大并重復它的瑣碎于無意義,直到令人難以忍受的地步。而觀眾在埋怨的同時,也會意識到該譴責的其實是那個使存在變得瑣碎而無意義的體制。
在沉默中爆發(fā)的熵增片,現(xiàn)代的強迫癥的女性主義的關(guān)乎生存尊嚴的;這要是放以前看大概會覺得冗長無聊,然而現(xiàn)在過著類似居家宅女生活的我卻感同身受,靜默繁雜的日常routine真是有力量;低機位固定長鏡頭、略有夸大的環(huán)境聲;開燈關(guān)燈、出門回家、做飯睡覺、賣淫養(yǎng)兒、寄信收件,對生活沒期待最殘酷。
真難想象這部對時間和空間語境超級前衛(wèi)的電影竟然出自二十歲出頭的女導演之手,這部女性電影的特殊性在于除了主角身份的變換之外,還有隱性的故事分支,十分鐘的結(jié)尾將前面三個多小時的情緒突然釋放,平靜的震撼。
阿克曼說并沒想要拍一部女權(quán)電影,里面的女性完全可以是個男的??墒俏易钕矚g看人做家務(wù)了。哦維也納牛排。里面的廚具都想來一套。三小時完全不覺得長??赡芤驗槿嗣雷鍪裁词露己每?。
猶如儀式般的重復場景之間,涌動著日復一日累積醞釀的無數(shù)念頭,終于一刺解千愁;相當大膽的固定機位長鏡頭,初看悶,慢慢地會溺水其間。
固定機位,平淡生活;一個女人,開燈關(guān)燈。去除了技巧,沒有任何修飾,這樣的處理特別貼近生活的本來面貌。但如此白描并不等于無節(jié)制地鋪陳,影像仍然在隱晦地傳達著導演的意圖,凌厲突然的結(jié)尾,瞬時幻化出各種五味雜陳的情緒,就這樣不聲不響地完成了故事的升華。
焦慮與崩潰在看似瑣碎無休止循環(huán)的家務(wù)勞動中逐漸累積,波瀾蘊含在最微小的動作細節(jié)里。看完第一個念頭是給媽媽打個電話,她這么多年真的太辛苦了。當然這部電影遠遠不止這些,它說的是我們知道卻不屑提起的每一個普通人。被深深地震到了。當年的阿克曼才25歲,天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