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部漫游感很重的片子,在題材上讓我想到去年我很愛的《四次》,關(guān)于轉(zhuǎn)世輪回的思考與漫游。影片講述了地球上兩個并不相關(guān)的地區(qū)和文化因為一次轉(zhuǎn)世連接在一起,同時也展示了兩地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下關(guān)于靈魂死亡和轉(zhuǎn)世的見解,依然是視覺優(yōu)先的作品,緩慢流動的去帶領觀眾進入一次思維上的共鳴。
前半段的故事發(fā)生在老撾,少年給老人講述著死亡和轉(zhuǎn)世中他需要做的事,同時有和村里的佛教僧人們相處,大家一起誦經(jīng)思考,森林里河流中的一切皆有感悟。老婦離去,坐在坦桑尼亞的海邊的一頭小山羊降生,山羊的小主人一家則信仰伊斯蘭教,他們在海邊生活,男人捕魚女人用水草做肥皂,平淡的生活里大家會為了一只小羊的走失難過,但更需要為了接下來的生活堅強。
這個類型的影像一如既往的在描繪一種禪意,它不專注于內(nèi)容,而專注于表現(xiàn)一種感受,尤其是輪回這樣一個大家無法用語言感知和傳遞,也無法驗證,卻被諸多人相信的靈魂的傳遞和文化的延續(xù),本身就帶有很多的神秘色彩和禪意。導演用這樣的方式去展示自然和靈魂的勾連以及一次轉(zhuǎn)世的本身也是想要去呈現(xiàn)這個詞匯本身所帶有的神秘感。
影片中間有大約15分鐘的“轉(zhuǎn)世”空白,黑色后面變成彩色的頻閃。這是我第二次被要求閉眼轉(zhuǎn)世,上一次是《當我們仰望天空時看見什么》。相似的互動感和對于影片視角的轉(zhuǎn)化,不同的是這次的閉眼時間里還會有很多的色彩。我想如果是在大屏幕上看這段效果應該是會產(chǎn)生視覺上的刺激感和導演預想中的很迷亂的穿越和轉(zhuǎn)世的感覺吧。整個電影的色彩我都非常喜歡,膠片感之下有一種強對比出來的濃郁濾鏡的感受。顏色的交叉對比讓水更藍樹更綠衣服更鮮艷,是一種很強烈的世界沖擊
很舒服的一次感受,如果最后母女聊天不聊的那么白也許會更有趣,不知道是不是怕有些不理解輪回的西方觀眾不能get老婦人和小山羊的關(guān)系,結(jié)尾多少有點生硬,亞洲導演也許就會留白更多吧。
73屆柏林奇遇單元評委特別獎。萬物世間輪回,超越地域、超越宗教、超越物種。很玄妙的主題,很獨特的視聽呈現(xiàn),很不一樣的觀影體驗,如果在影院看一定很有趣。
#Berlinale2023
LIFF. 創(chuàng)意有余,靈魂不足。大膽的視聽挑戰(zhàn),但抱歉我很難說能帶多少觀眾一起抵達。
4.3
單看第一部分的老撾?yún)擦终倩厍笆赖牟济资迨搴偷诙糠稚=o巴爾海岸勞作風物的人類學圖景都無比好看,問題竟然出在了中間銜接的這個噱頭上,攝影機重生轉(zhuǎn)世的陣痛,帕提諾給出了超越紅月的震撼視聽,直逼2001太空漫游的靈魂出竅,從莎士比亞學家皮涅羅那邊學來的色塊暴擊,如加斯帕諾喚醒下一世的永恒之光,可是這樣也太刻意為之了。(我又瞎在了電影院
#FNC# 有種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在說什么的不從容,但還是比《超自然》之類的純抖機靈電影高明不少,很難想象如果不看大銀幕版本還有什么看的必要(以及,這絕對是光敏性癲癇患者的噩夢,切忌切忌)
導演花15分鐘用黑屏和各色屏閃帶著觀眾經(jīng)歷一場投胎轉(zhuǎn)世,拍的就是輪回這個宗教概念,影像邏輯上很放飛自我。前面老撾沙彌的部分貢獻了幾個漂亮的疊畫鏡頭,轉(zhuǎn)世之后的小羊部分更漫無目的,畢竟是拍一只羊,用對白呈現(xiàn)主題顯得低端了點。
觀影體驗非常奇特,一方面鏡頭語言上(尤其是鏡頭運動)有點生硬,同時非常緩慢、生態(tài)、宗教,萬物有靈,色彩也非常獨特。除了一貫的疊畫,整部電影的畫面似乎被一種印象主義繪畫一般的朦朧的陽光/水汽包裹。
-
中陰轉(zhuǎn)世,寰宇漫游,平平常常,自然而然。人世生死之筆輕,走神走失之筆重。影史留名,比肩邦邦,應該拿金棕櫚。
夢境的重疊,用比往常慢三拍的語速,來重述舊日的故事。身體越來越遲鈍,反應不過來該什么時候遁入密林,或者躍進涌流。展示不同的睡姿,將呼吸變?nèi)?,閉眼便能感受到場景里的聲音被剝離出來。
夢境 被轉(zhuǎn)錄為古老的文字與圖像 拓印到羊皮卷 再疊化于沉睡的身體和面孔 我按照文字指示(關(guān)掉燈)閉上眼睛 任屏幕閃現(xiàn)的人造光源刺激視網(wǎng)膜 這時透過眼皮看到的世界正如胎兒于母腹中所感知的世界 涌入耳朵的嘈雜聲音正如胎兒朦朦朧朧捕捉到的聲音 閃電的轟鳴伴隨著閃光的瞬間 余下的震顫有了脈搏 睜眼世界已然不同 沉浸式的轉(zhuǎn)世體驗
#23rd NHIFF#Berlinale2023 Encounters 4.5/5 20231103FFG重看,依舊是今年絕無僅有的觀影體驗。
#Berlinale 靈感來自于西藏度亡經(jīng)
睡睡醒醒間體驗了一次視與聽帶來的轉(zhuǎn)世。只是結(jié)尾導演的直白直接讓影片祛魅。有些東西說出來就不靈了。
@Festival Scope 中段甚至想起前一年柏林論壇《超自然》的冥想互動,柏林選片傾向注意w 結(jié)構(gòu)很直白,但每一段其實都承載著不同的視覺/感官體驗:膠片拍攝與疊化-視覺殘留與聽覺/通感,以闡述帕提諾對世界的想象。
#Berlinale2023# film as a real visual and spiritual meditation. 可能是更屬于影院的電影,因為涉及到幾百人集體冥想的行為動作,觀影時更能直接感受到的是聲音和光線(哪怕觀眾完全順從地保持閉眼)。直接樸素的宗教想象來源于一個并不隱藏的外來旅行者的視角,因而也沒有太多包袱。(Jessica Sarah Rinland有承擔本片的攝影指導)
還是要大力鼓勵的,導演對於影像的理解,對影像和記憶,情感,知覺關(guān)係的理解,對於影像這門關(guān)於時間的視聽藝術(shù)在影院還能幹什麼的探索,想象和嘗試要高出主競賽一堆符號輸出,敘事強加的一大截一大截。那十幾分鐘極為震撼,前半段非常好,好到有一種直擊靈魂的炸,美中不足是前後的銜接,節(jié)奏和長度,既然選擇了用視聽拍輪迴,就儘量少說,這一點導演還是可以多學一下阿彼察邦。本次Berlinale目前為止算是最新奇意外的體驗,果然Berlinale還是得看Encounters
【B–】前半段如同阿彼察邦,用環(huán)境音與出世的場所鋪墊了宗教表達的土壤,中間所插入的實驗影像賞心悅目,如同短暫的夢囈,但作為過渡生硬地割裂了前后部分,意外的落回平常。疊化依舊聯(lián)結(jié)著概念的想象,可以看出有意比前作的結(jié)構(gòu)拍的更加清晰完整。
用阿彼察邦的盒子裝了一塊米格爾·戈麥斯味道的巧克力,吃下去可以經(jīng)歷一次魂穿。電影中的景物是向內(nèi)凹陷的,指引著我們墜向折痕的深處,任憑聲音、色彩、光線組成的疊影將我們覆蓋,像安眠時柔軟的毛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