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優(yōu)秀日本片該有的樣子。不急不躁,綿密悠長,情緒在人物間流動,也能輕易溢出屏幕抓住觀眾。同樣是講領養(yǎng),《晨曦將至》比《掮客》要真摯得多??吹贸?,做為本片編劇導演和攝影的河瀨直美,真正關心人物的困境和感受,而不是將它們拿來作為說教的工具。演員也相當給力。幾乎全是懟臉拍的大特寫呀,全員hold住,連18歲的蒔田彩珠都那么靈,非常美的一塊璞玉。全片節(jié)奏相當有趣,用了三段式結構將兩個家庭的前傳及交集后的時空編織,雖然用了兩個多小時,但也不覺得冗長沉悶。影像方面河瀨直美導演彰顯了她非常女性化的特質。除了大特寫,還有空鏡頭,大逆光,升格攝影和手持,影像極美也很貼合她作者化的表達。受了日漫的影響,但也無傷現(xiàn)實主義的詰問。河瀨導演自己是本片唯一署名的攝影,簡直贊嘆敬佩。
14歲的少女片倉光因為早孕通過非盈利性組織(NPO)將孩子交由想要但卻無法自然受孕的栗原夫婦。幾年后,片倉光聯(lián)系栗原夫婦由此引出當年領養(yǎng)關系之外以及之后彼此生活的軌跡。
生父母,養(yǎng)父母以及孩子的撫養(yǎng)問題一直是影視劇的熱門主題。這部影片里面也涉及到了很多常常可能會被談到的話題。首先,當栗原夫婦得知因為丈夫的原因而導致他們無法自然生育時,丈夫提出離婚是一個選擇。這是一個很現(xiàn)代化的解決方案,因為如果佐都子想要一個親生的孩子,而在這段婚姻關系里丈夫無法實現(xiàn)的話,假如佐都子選擇離婚,這既是她的自由也是夫妻共識。丈夫因為不育他可以和同事公開討論此問題并且開啟領養(yǎng)的過程。他并沒有因為自己的不育羞恥而感到自己的男性化被威脅。而且夫妻選擇的是領養(yǎng)而不是抱養(yǎng)。這也可能是因為在當下的日本社會抱養(yǎng)的形式是不存在的。所以從栗原夫婦的家庭而言,因為無法生育這一點帶來的可能的困境都有合法合理的解決方案。
其次,片倉光懷孕后,在父母的介入下,她通過NPO將自己的孩子合法過養(yǎng)給栗原夫婦,這保證了在她無法養(yǎng)育孩子的情況下確保孩子得到合理的照顧。在這里,她本人也好,父母也好并沒有棄養(yǎng)這一個選擇。這也可能是因為日本社會對于生父母如何合法放棄孩子的養(yǎng)育權已經(jīng)有了普遍的做法。
再次,NPO對于養(yǎng)父母的教育以及篩選,這最大化地保證了孩子可以在相對富足與關愛的環(huán)境里成長,同時合法的收養(yǎng)手續(xù)保證了養(yǎng)父母的權益。再者NPO確保孩子在被養(yǎng)父母養(yǎng)育的過程中對于自己是被領養(yǎng)的這一事實的知曉權。
也許以上三方在影片中的解決方案僅限于在影片中出現(xiàn),無法代表日本社會的真實情況。但可以確定的是當以上任何一點放在一個不同的環(huán)境里,都是一個可能的道德與倫理困境。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至少在影片中,以上所有的問題都隨著法律,社會制度和人的觀念的進步而得到合理且完善的解決時,這些問題都已經(jīng)無法形成對人真正的困擾時,那真正的困擾自然而然就出來了。
影片的英文譯名是True Mothers,即真正的母親。影片中以媽媽形象出現(xiàn)的有,領養(yǎng)孩子的栗原佐都子,生育孩子的片倉光,片倉光的媽媽,成立NPO的淺見靜恵,其他在NPO生過孩子的女孩子們,以及包括這些女孩子和片倉光女同事在內(nèi)的她們口中的未在影片中出現(xiàn)的媽媽。
心理學有一個概念,就是對一個孩子而言,“母親是地,父親是天?!毙睦韺W里的“母親”不一定是真實社會的媽媽這個角色,她指代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讓孩子感受到母親般溫暖的人,這個人可以是媽媽,爸爸,祖父母外祖父母,甚至與孩子無血親關系的人?!澳赣H是地”是什么意思?假設孩子是一顆種子,大地是溫暖的,種子落在大地上,在大地的照料下,給予它溫暖和養(yǎng)料,那么這顆種子就會感覺到安全與穩(wěn)定,當種子感覺到大地是安全可靠可以信任時,它就會開始生根。大地的土層越松軟,它可以給予種子足夠的養(yǎng)料時,種子的根就可以扎得更深。種子的根可以保障它能夠吸收到足夠的營養(yǎng)保障它的生長之外,也意味著這個種子會成長得越安穩(wěn),而這個安穩(wěn)的前提就是要有大地這個“母親”。所以“母親是地”意味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的溫暖,關懷與踏實等,而“父親是天”意味著孩子需要的責任,冒險,理想等。
影片中以片倉光為首的女孩子的家庭,不管是爸爸還是媽媽或者其他人,并沒有提供給她們成長過程中心理上需要的“母親”這一形象。以片倉光的媽媽為例,在片倉光生下孩子后,爸爸說慢慢來,但是媽媽讓她快點回到學校。從這個角度而言,片倉光的媽媽完全不像是“母親”這個形象,她把片倉光的事情告訴給親戚也說明這這一點。而片倉光的爸爸更像是“母親”的形象,但是問題在于他在孩子的養(yǎng)育過程中參與的時刻好像并不是很多,所以對于片倉光而言,她的家里是沒有“母親”的。而“母親”是成長必須的,因為種子如果沒有合適的大地它就無法生根那它就有著死亡的可能,所以她就同其他那些女孩子一樣去家庭的外面尋找。而家外面的危險性就更高了,但是因為種子在家里無法生根導致的焦慮時間太長了,當男人們給她們提供一點看似像是“母親”的感覺時,為了留住那個可能的“母親”,女孩子們就會豁出去放棄自己理性的思考,比如片倉光未采取避孕措施以及其中一個女孩提到因為她被說漂亮而失足。
相對地,成立NPO的淺見靜恵對女孩子們提供照顧,幫助和溫暖。她事實上就是女孩子們逃出家門渴望在外面找到的那個“母親”,但是當女孩子們找到這個“母親”時,她們已經(jīng)遍體鱗傷,而這些傷害卻都來自曾經(jīng)那些聲稱是她們“母親”的人。當這些“失足女孩”在一個溫暖的環(huán)境里相互傾訴的時候,其實她們內(nèi)心需要的正是“母親”的溫暖,關懷與照顧。所以當他們知道自己沒有能力成為一個好的“母親”時,她們可以為了孩子放棄她們自己媽媽的身份,而收養(yǎng)孩子的栗原夫婦對于孩子而言就是這個真正的“母親”。
這就是淺見靜恵說的,她成立這個NPO的目的不是為了幫養(yǎng)父母找到孩子,而是要幫助孩子找到家,而那個家就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需要的真正的“母親”。
但是,因為淺見靜恵的生病和NPO的關閉,導致片倉光好不容易找到的這個”母親“也消失了。結果就是,20左右的片倉光局促不安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她時時刻刻好像都驚慌失措,一陣風好像就可以把她打到。因為本質上,她依舊還是那顆因為沒有溫暖安全的土地而無法生根發(fā)芽的種子。
猶如片名蘊含的意義一樣,導演還是想給悲情的人生一點希望。
記得上次去看早戀導致悲情結局的電影,還要追溯到房祖名和薛凱琪演的《早熟》,這部電影也給當時年少的我好好上了一趟戀愛和性教育課。(也造成極大戀愛陰影,無語。)
影片里的廣島媽媽內(nèi)心當然是善良的,也曾在生活接連重擊之下,仍一心想要追逐晨光。無奈生活確實一直很狗血,導致她最后只能擁有一個開放式的結局。
栗原媽媽當然是幸運的,有愛自己的老公,能領養(yǎng)到可愛的小孩。雖然不能親身生育,但相比片倉光,她的人生相對圓滿多了。幸福甜蜜的家庭,讓她的心里始終充滿了光,相信朝斗在這樣的家庭長大,人生肯定會比自己的true mother幸福光明得多。
片倉光確實不解,為什么總是自己,為什么生活就不能給她一點晨曦。只能說,真的好可惜,生在一個真正意義家教缺乏的家庭本身已是一種不幸,加之,自己又走錯了人生的第一步。雖然平靜的海面時而會給予她反射的陽光,無奈這樣的光是在太短暫,猶如溫暖的嬰兒接力棒的創(chuàng)始人一樣,遲早要很快離開這個人世,所以,生活給她的答案只能是悲涼的。
不想詬病什么東西,只是想說,人生已經(jīng)如此艱難,一定記得給這個世界一點微光,一定記得時刻去尋找這樣的微光,最好還是晨曦帶來的微光。
因為一旦晨曦將至,大片的光明還會遠嗎?
十分細膩的日本電影,是我喜歡的那種討論倫理、無正反方、具備思辨空間、現(xiàn)實主義題材的電影,主體還是透視出每個人內(nèi)心中善良的一面。影片最為出色的地方就是題材的巧用,編劇貢獻最大,演員表演也十分到位,而導演的敘事手法以及電影技巧運用也比較成熟。影片的視角,首先站在養(yǎng)父母視角,著重表達那種對于領養(yǎng)關系家庭特殊的親子情感,然后在少年母親的視角,找到了棄嬰關系中的特殊親子情感,通過逐層的抽絲剝繭,逐步講述出錯綜關系中每個角色的情感基點。在影片中設置懸疑與反轉,在養(yǎng)父母與親母之間設置矛盾,同時又回轉出和解,在和解過程中宣泄出各自的情緒。影片表達出對于親子關系的倫理側深度解讀,親子關系,分為生物性親子關系和社會性親子關系,二者在一般家庭中都是統(tǒng)一的。而在寄養(yǎng)領養(yǎng)或者被拐賣、被搶奪等特殊事件或特殊背景下,二者會分離。而劇情的核心就在于分離的親子關系中,各自的合理性、可同情性之間的碰撞與溶解。找到角色中各自的苦衷,通過細致地表現(xiàn)將情緒研磨至細微之處,讓觀者具備對于各方的共情,然后再通過設置劇情的矛盾點,將各方情緒進行對沖,這就是此類倫理片的套路。這種倫理思辨需要制作方的勇氣,有時會面對社會的很多質疑聲,所以如何表達出在倫理漩渦中各方的善意,而且回避道德上的多數(shù)群體對于善惡認知偏好,就成為成功的關鍵,畢竟有些電影就因為對于通常性“惡人”的過度正向渲染讓大多數(shù)產(chǎn)生了不適感。這種對于倫理對立方各自的深度解讀,有的是采用本片尋找各自的“善”的共情手法如本片,有的采用各自利益“困局”的表述手法,有的采用特定精神狀態(tài)下的人與事分離表述方式,如陳凱歌的《搜索》,有的采用的是羅生門式的表述手法,如《最后的決斗》等等??傊际峭ㄟ^不斷切換倫理視角,形成倫理之間的斗與和。
想了半天也不知道給這篇影評取個什么名,后來看到這電影的英文名“True Mothers”,確實是個值得討論的問題,索性拿來當標題。
縱觀這幾年,有不少的女性導演的作品是與女性相關的?!渡倥押獭分信鞯呐涯媪钊松羁?;《82年生的金智英》全面的描寫了韓國女性在面對家庭時對事業(yè)做出的犧牲;《蜂鳥》也是一個青春期女生的真實寫照;《熱帶雨》體現(xiàn)出沒有當?shù)貒男录悠屡栽谏鐣系匚坏牡拖?;除了最后一個前面全是女性導演拍的電影,我是感覺女性導演對這方面會有自己獨有的視角,所以每次都會描寫的很細膩。
就像一個命題作文一樣,她們大多數(shù)算是及格完成了作文,河瀨直美的這部《晨曦將至》算是優(yōu)秀的一部了,但還是缺點什么,沒有那種神來之筆的感覺。她對于兩條線的敘述確實真實又細膩,鏡頭語言非常到位,但是把兩個線串起來的時候就有點沒考慮周到了,或者說沒有把握好整部影片的結構。
一開始看到接近140分鐘的片長我是很慌張的,如果劇情片過于平淡又長的話就會難熬,但這部里面我沒有這種感受,整部戲下來還是沒怎么出戲的,內(nèi)容還是很有吸引力的,特別是在敘事結構方面,沒有按照順敘的方式一點一點展開,而是不斷的插敘。
分隔線以下涉及到劇透!
首先描寫了一對夫婦,他們有一個可愛的小孩,小孩還在幼兒園跟朋友鬧了點誤會,開頭像是一部家庭片。
接著卻開始講起了這對夫婦之前的事情,原來男方有無精癥,無法生育,所以兩個人因為這件事情倍感苦惱,接著他們在電視上了解到了一個叫“baby baton”的平臺,可以領養(yǎng)孩子,于是去領養(yǎng)了一個,這時候我們都知道了,片頭的那個小孩朝斗,就是他們領養(yǎng)的這個小孩。
如果說繼續(xù)描寫他們一家人發(fā)生的事,我覺得稍顯的平淡了點,然而這個時候卻把這個孩子的親生母親的經(jīng)歷完整的奉了上來。然后導演開始涉及了青春期的蠢蠢欲動,沒錯,這個孩子就是兩個無知的初中生意外產(chǎn)生的,從兩人的熱戀,到發(fā)現(xiàn)早孕,再到女孩被送去廣島的“baby baton”,一系列事情都告訴我們,做事要慎重,不要讓沖動釀下嚴重的后果。
在“baby baton”的人,一類是像片倉光這種因為不懂事而早孕的,還有一類,就是在風俗店遇到一些有無理要求的客戶的。說到這里,風俗店在日本就是從事色情服務的那種。有些女孩因為沒有出路到風俗店工作,沒想到會釀下這么嚴重的后果。
至于后來片倉光在做送報紙的工作時遇到那個姐妹,卻以她的名義欠了錢還要她來還,我只能說社會太復雜,人心太險惡。
“baby baton”就像是一個橋梁,把兩條線緊密的連接起來,一邊是沒有生育能力想要養(yǎng)孩子的夫婦,一邊是沒有能力撫養(yǎng)卻意外懷孕的女性。其實生母內(nèi)心還是非常想念孩子的,在信中也有寫“不要忘記我的存在”,但現(xiàn)實就是很殘酷,河瀨直美將這種社會現(xiàn)象呈現(xiàn)給了我們。
可以說這部電影談及了太多的話題,女性、生育、領養(yǎng)、早孕、社會等等等,看的時候大家心里止不住的壓抑,一個生母一個養(yǎng)母,加上孩子三個人在橋邊相遇的時候一種說不出的復雜感,不過那個太陽光少用一點就好了,太閃了。
佐都子與丈夫工作順利,家境殷實,關系和諧。丈夫清和因為患有“無精子癥”而法讓妻子懷孕。為此,他非常痛苦。通過特殊收養(yǎng)制度,他們領養(yǎng)了朝斗,佐都子也為家庭而放棄了事業(yè)。然而,6年后,一通神秘電話攪亂了她寧靜的生活,原來是孩子生母找來要回孩子,要么給錢。
夫妻倆見到了生母,引出生母片倉光的經(jīng)歷:14歲時她與同學麻生巧真心相愛,卻意外珠胎暗結,不得不將剛下的孩子送給栗原夫妻撫養(yǎng),并與他們見過一面。從那以后,她與對她充滿偏見的家人斷絕了關系,開始獨自生活,連續(xù)遭遇不幸。
6年后,已判若兩人的她重新出現(xiàn)在栗原夫婦面前。在看到孩子幸福生活,被養(yǎng)父母感動后,帶著復雜的心情離開。佐都子也在片倉光最初留給孩子的信中發(fā)現(xiàn)“暗語”。
佐都子找到了片倉光,表示不會將生母從孩子生命中抹去。
故事講得有點拖沓,情節(jié)斷裂 。影片要表達主旨顯然不是家庭教育和育兒的問題,但是把孩子在幼兒園和小朋友的矛盾講了好長時間。夫妻兩個和片倉光的故事,就好像兩部影片的合體一樣。影片的結構還是有一定問題的。
河瀨阿姨的故事電影真是屎味咖哩和咖哩味屎之別,個人對河瀨阿姨的劇情片憎厭,就只有河瀨電影中流露到滿瀉,對原生家庭的厭惡可對照,甚至很「唯心」地認為,為了充分扮演作者性,河瀨會因為原作中有一位稱為光的主角,所以才選擇改篇。她無疑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但當中惡念,就可以盲目地高舉沒有血緣的家人都要比有血緣更為可親嗎?而她的高明,是投入其中的紀錄片式調(diào)度,光在收容所內(nèi)過生日的片段,可一瞬間讓角色與觀眾親密感(但究竟掌機的人是誰?),而每當劇情衝突達到制高點一刻,鏡頭就扮演一份超越人性的視野,將所有人間善惡最後都要蒸發(fā)到大自然裡頭,太陽,風、樹都是她的借物,是真的迎刃而解,還是回避了坦蕩蕩的人性醜惡和複雜性,實情係過分潔癖感,要隱藏她的不滿。不要再扮正能量大使,明明你就是邪惡化身如變態(tài)殺手一樣冷酷無情
TGHFF57-"日式青春物語":國中生清澈美好的愛戀 ,C&K主題曲アサトヒカリ,攝影機直對陽光的過曝畫面,日式跑,空氣乾淨透徹的地景… 然而 主角是誰?兩個[母親]:前半段是妻子,後半段轉到小女生光…兩段感覺就是這麼放到了一起(甚至拆成兩部片也可[誤]… [不孕不育]/[領養(yǎng)]這2個議題滿值得深挖的,但這對[模範夫妻]面對這些問題都顯得非常團結恩愛… 小女生[光]的段落就滿青春窠臼… 原本以為那個[嬰兒接棒]組織會有什麼"黑幕"(大誤) 結果都是溫溫暖暖的… 但在這種溫暖明媚裡,又藏著重重悲傷… 導演手法/剪輯方面的[留白],挺流暢的,不需要事無巨細交代,點到了就MoveOn(e.g.沒有拍領養(yǎng)[面試]過程,宣講下一場就是電話來了 說可以去辦手續(xù)帶寶寶回家…)… 結尾"兩女相遇"太過了…
3.5,相比于一種質地不均的粗糙影像,迫切拿起攝影機所流淌出情感是如此本能和珍貴。
第一部河瀨直美。兩個視點、兩條故事線就這么硬剪在一起居然一點都不覺得違和,不過逆光鏡頭+小清新配樂確實有點濫用,中間的那段偽紀錄式的影像也有些奇怪
又一部“無精癥”。逆光的河瀨直美,探討生育和養(yǎng)育的情感束縛,對任何一方,都可以說“請不要抹去我的存在”。
河瀨直美的《如母如子》,講訴少年與中年兩個不同的年齡女性所面臨的困境,一個未婚生子,一個求子不得,但說實話這兩個視角割裂有點嚴重,唯一聯(lián)系也只有孩子,故事并沒有有機融合在一起,反倒是各講各的,感覺像是兩個片子。
河瀨阿姨用逆光小清新化解了不少兩條線交融生硬的問題,雖然片長很長但是看下來不覺得冗。她悲天憫人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依舊讓人敬佩。稍顯遺憾的是結尾太倉促,兩條線都各自占用了太長的時長,但內(nèi)容卻有點蕪雜,其實兩條線匯合后的故事也應該重點著墨。
河瀨直美拍得很穩(wěn),聚焦老中青三代母親的生育與撫養(yǎng)困境,還牽涉到原生家庭問題與領養(yǎng)制度討論,情感真摯。不過形式上還是有待商榷:雙視點時間線+環(huán)形敘事結構,以再遇、拜訪為不斷重現(xiàn)的時空聯(lián)結點,雖然有意思,但兩條線仍然有割裂感,并未氣脈相通。逆光空鏡盡管有馬力克的味道,但放在這個題材和語境中并不適配,因為大部分時候,領養(yǎng)和撫養(yǎng)問題和自然界無關,與神性或超驗性也牽系不起來,強行塞入過多逆光空鏡頭,只會適得其反。(7.0/10)
河瀨直美的水準還是有的,只是這么多年似乎一點突破都沒有,看到一半她那幾招重復耍了兩遍之后,有種看到導演天花板的感覺。還是河瀨直美導演的那些標志性的拍法,樹林和逆光無處不在,開心也逆光,絕望也逆光,萬物都可以守護人類,萬物都必須有靈,大自然的空鏡可以幫導演補齊故事沒有的邏輯,聽不懂風聲跟主角說了什么就是大家的問題了。不過這可能也正是我們喜歡河瀨直美的原因吧。
這個世界上必然有幾種感情是可以極致且純粹的:比如14歲時候學校里那個可以讓她不顧一切喜歡的男孩;比如與自己的身體息息相關的生命,即便他們只是匆匆見過幾面;比如即使沒有血緣關系依然甘愿奉獻和信任的母愛與親情……這樣的情感基本都是男性無法體會的。敘事手法和影片結構是本片值得探討的部分,把關于生育和領養(yǎng)的議題縱向、橫向都進行擴展,從而得到一個完整的并且直至結局也在無限延伸的故事。
本阿姨腦殘粉忍痛說一句:殺雞焉用牛刀。阿姨拍這種戲是信手拈來,兩個故事單獨拎出來都很強,恰到好處的景/物/人的特寫和轉換,紀錄式影像的穿插,太能讓人共情。但這個刻板的懸疑加突兀的沖突說實話不在水準。之前阿姨再怎么母愛泛濫我都甘之如飴,但這次配上那個不斷重復的主題曲,那種jpop的人工糖漿的味道讓我口腔發(fā)澀。
三重結構是“母親”能指的迂回與懸停,也是被一個孩子建立起來的,無血緣家庭敘事。人物在各自的敘事單子中成為母親,并不斷面臨著失去孩子的詛咒?!冻筷貙⒅痢放c《光》同樣生成為致盲影像,卻是《光》的反面,人物被暴露在大逆光之下,這種光芒表面上看如同是枝裕和,但河瀨直美則更為極端。來自放映機的那道光被返照,刺入雙眼,是一個難以承受的基督教式大他者,審判和救贖同態(tài)的在場。對于文本的抵抗令《晨》成為一場諸神之戰(zhàn),與作為裁決神的太陽相對的則是不可知的幽冥之神,在影片中,電話(手機)鈴聲的闖入是空間轉化為神秘的入口,通向廣島的待產(chǎn)療養(yǎng)院,在日常對話中將時間靜滯。而最終如同日劇般的三方相認以及人物冒出的淚水則意味著幽冥影像在這場抵抗的終極失敗,但影片所有的感動都出自瞬間。【墓島字幕組】
這部片真的讓我徹底放棄河瀨阿姨了,劇情片擺拍成假自然真做作的紀錄片,關懷弱勢、邊緣人群就是哭給你看我多慘,給你看我的傷疤。好人都像圣母一樣在逆光的背景下說教,所有人都是在鏡頭下表演痛苦和開心的玩偶,肯本沒有活在真實的世界里。最后又搞一點懸疑線,導演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拍,風光片也沒少剪進去。其實看半天是階級問題呀,說是討論不同的母親,最后還是窮人家孩子沒有好的環(huán)境,不會跟孩子相處。知識分子精英沒孩子,領養(yǎng)也可以把復雜的親子關系處理的很好。社會的癥結,個體痛苦倒地來自于哪里,不是呈現(xiàn)跪地痛哭的人物那么簡單,導演到底想清楚沒有啊。為了改編小說而呈現(xiàn)的故事創(chuàng)作嗎……饒了觀眾吧……電影的創(chuàng)作絕不是把鏡頭最準某些群體,讓她們微笑流淚再來個大逆光,讓你看真美啊,這么簡單……
中小學課程、父母一定要盡早普及性知識,告知那些剛發(fā)育的年輕人做愛的時候一定要戴套。
從不育夫妻收養(yǎng)孩子的心酸,到未成年少女生子后的人生崩盤,河瀨直美握有滿滿值得探討的社會議題,可也因想講的內(nèi)容太多,造成影片結構嚴重失衡。大量可以重新剪輯、編排、精煉的段落。就像影片那個本已挽救全片的優(yōu)質結尾,河瀨直美仍不放棄再贅言幾語,堪稱全片舉棋不定的縮影。
1.注意性教育。2.注意家庭和諧。3.墜入底層是一條單行道。
那邊的女人希望女兒肚子里沒有生命,人生就會更輕松。這邊的男女明明有資格做父母,卻被宣判了無精的極刑。孩子出生,意味著人生有了新的連結還是累贅。父母的身份是件穿上就會變無敵的衣服,像大海保護著島嶼,巖石銘記著地球。既要在子宮里孕育,也要在搖籃里生長,刻在生命里的所有印記都不能抹去。
從「索求」孩子的角度來說,這四位不同形態(tài)的「媽媽」無疑都是真正的媽媽。事實上,影片大部分時間都在刻畫她們「求而不得」的事實。因此,無論孩子是男是女,是大是小以及身在何處,父母與孩子都是「領養(yǎng)」關系。也正是這一點,河瀨直美借著《晨曦將至》的折光不僅重新塑造了「母親」這一身份,而且真正跟隨社會發(fā)展的腳步將被扭曲而有毒的父母與子女關系「復原」到了健康狀態(tài):親生并不等于私有;人是目的,因為人都有無能為力的時候。東亞家庭倫理觀所帶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一個擁有「生之」能力的人似乎同時擁有「養(yǎng)之」能力。對于孩子來說,這個沒有從因人而異角度出發(fā)的「要求」無疑是一種強行被賦予的權利,即它是對另一種權利的強行剝奪。影片最終是將一個擁有獨立人格的孩子,從以保護為名卻在行占有之實的「私有制」里小心翼翼地剝離了出來。
#3rd HIFF# 主競賽。前入圍2020戛納片單及圣塞主競賽。河瀨阿姨這次水準回升大概是因為動了真情,這個跟自身經(jīng)歷有關的領養(yǎng)故事有些地方拍得是真痛。視聽風格很穩(wěn),大量逆光鏡頭(包括cue了前作[光]的一些地方),部分段落也用上了她擅長的紀錄片技巧(寶寶接力棒那里甚至直接上了一段帶采訪的紀錄片)。又有小半個奈良故事。劇作結構有趣,三個大閃回以一種環(huán)形敘事的方式拼在一起,也是河瀨阿姨作品中首次用到這種時間線技巧。所以雖說也是在探討“家庭的概念-血緣的力量-生不如養(yǎng)”這類命題,但也并不是如預想的那么是枝裕和化。整體而言還是比較適合大眾口味,也回應了“少子化”的社會現(xiàn)實。
畫面做的是真漂亮…但是劇情有些腳重頭輕,想講的太多,呈現(xiàn)出來的有限,最后的團圓結局也有些兒戲。一點牢騷,母親孩子,孩子母親,如何做個母親,怎樣的母親才是好母親,為了孩子辭掉工作,生了孩子毀掉了大半前程,想來想去,女人為什么就不能擺脫母親這個身份只是做個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