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電影史的不同時期都有許多描寫偉大藝術(shù)家生平經(jīng)歷的經(jīng)典影片,比如中國觀眾熟悉的《一曲難忘》、《莫扎特》、《復制貝多芬》等等。時間越往后,電影導演們越傾向于表現(xiàn)這些偉大藝術(shù)家身上所具有的普通性格。他們可能暴躁易怒、小肚雞腸、輕佻戲謔、無事生非、自以為是。
因此,上世紀40年代上映的《一曲難忘》里所刻畫的肖邦用今天的眼光來看明顯帶有“高大全”的印記?!赌亍穭t巧妙地安排莫扎特的仇人薩列里作為敘述人物,力圖通過他者的視角來表現(xiàn)莫扎特的生平經(jīng)歷。
后來的導演們在拍攝類似題材時,同樣盡可能地丟掉社會輿論賦予這些偉大藝術(shù)家的光環(huán)。其宗旨是表現(xiàn)其平凡而真實的人生,最后則演變成了將他們的藝術(shù)生涯和成就解構(gòu)成瑣屑雜亂的生活片段。一些導演甚至完全將藝術(shù)家的日常生活作為影片的核心內(nèi)容,而有意淡化他們的藝術(shù)成就、理想信念和社會影響力。
在這方面,1996年上映的《忘情畢加索》可謂登峰造極。該片導演詹姆斯·伊沃里為觀眾刻畫了一個過分“真實”但與普通觀眾的期待完全相反的角色。盡管它是一部徹頭徹尾的文藝片,而非《莎翁情史》這樣的商業(yè)電影,但依舊不失為一次大膽的嘗試。
浪蕩的私生活
即便對于文藝片來說,這樣的畢加索形象也是“非主流”的:他風流、輕浮、暴躁、乖戾、自私、小氣甚至虛偽。影片對畢加索負面性格的刻畫幾乎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這種創(chuàng)作思路一開始多少讓人難以接受。
詹姆斯·伊沃里在這部影片中津津樂道于畢加索在60歲后仍長期游走于四五個彼此年齡相差二十歲以上的女人中間。假設伊沃里如實反映了畢加索的真實生活,即便細節(jié)有所夸張,他也比任何一位拍攝過偉大藝術(shù)家題材的導演都要幸運。
首先,他以事實為據(jù)而不是通過刻意的戲劇編造而搭建起了一條文藝片的經(jīng)典敘事框架:一個男人和幾個女人的故事,更何況是一名偉大藝術(shù)家和幾個女人的故事。然而,不是每位藝術(shù)家都擁有如此戲劇性的生活經(jīng)歷。
大約十幾年前,中國某影視公司曾籌拍過一部反映張大千的電視?。ㄇ珊系氖?,張大千曾拜訪過畢加索,兩人在藝術(shù)上惺惺相惜),邀請四川省社科院一位研究張大千的學者為該劇撰寫劇本,老先生花費了兩年時間完成了劇本卻遭制片方拒絕,理由是劇本的情節(jié)內(nèi)容因為缺少愛情戲而顯得沒有“觀賞性”,老先生無奈之下只好與制片方對簿公堂。
同為二十世紀的繪畫大師,東方的張大千和西方的畢加索的私生活卻有天壤之別。而詹姆斯·伊沃里不用苦心經(jīng)營劇本,只需要選好幾位女演員即可。
其次,一個男人和幾個女人的故事一旦作為反映偉大藝術(shù)家題材電影的核心線索,便享有創(chuàng)作理念上的特權(quán)。如若放棄這一主線而改為表現(xiàn)畢加索輝煌的藝術(shù)生涯,那么該片將變成一部俗套乏味的商業(yè)電影,這顯然不是伊沃里的初衷。
于是,他把偉大的畢加索層層解構(gòu)成了一個至少表面看起來的風流之徒,以此達到他對此類傳記影片的大膽突破,并通過無休無止的四角戀愛使其變成了內(nèi)容瑣碎雜亂的文藝片套路。
晚年的精神困境
詹姆斯·伊沃里用這種敘述方式成功突破了藝術(shù)家傳記影片的慣常套路,他把畢加索身上的“人性”盡可能地放大,將其放蕩的感情生活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給觀眾。然而,伊沃里拍攝這部影片的初衷并非是要刻意貶低這位藝術(shù)大師,在表現(xiàn)愛情生活的同時,影片也反映了畢加索內(nèi)心的苦悶、孤獨與憂傷。
與畢加索一起生活十年后,再也無法忍受其專制作風的弗朗索瓦毅然決定離開畢加索,這位七十多歲的老人像孩子一樣倚在墻角痛哭流涕,委屈地說道:“為什么每個女人都要離開我?”
詹姆斯·伊沃里想要表達一些思想,這些思想也許通過主流的敘述方式便可以很清楚地反映出來,但這位富有探索精神的導演舍易求難地選擇了一種更加曲折的敘述方式。他故意讓晚年的畢加索不知疲倦地與幾個女人周旋,除此之外,影片再也沒有更實質(zhì)性的內(nèi)容。他讓這位滿頭白發(fā)的老頭像二十歲的毛頭小子一樣沖動易怒、感情用事、自私自利、乖戾小氣,并且極端大男子主義。
從頭到尾,畢加索的言談舉止都像一個瘋癲的精神病患者,他陶醉在自我的幻想世界中,不屑世俗卻迷戀世俗。
導演希望觀眾不但看到畢加索的種種缺點,更希望觀眾認識到,盡管畢加索整日混跡在女人和商人中間,并受到社會輿論的關(guān)注,但晚年的他卻深陷孤獨、憂郁和自閉的情緒難以自拔;他頻繁地更換情人并非輕浮下流,他一直深愛著弗朗索瓦,所以當后者離開他時,他會那樣悲痛欲絕。
詹姆斯·伊沃里試圖單純從愛情生活的角度表現(xiàn)晚年畢加索遭遇的精神困境。這種方式由于對畢加索的藝術(shù)生涯著墨太少而缺失了藝術(shù)家題材電影的核心元素。而這種缺失對于觀眾更好地理解晚年畢加索的內(nèi)心世界又恰好造成了一些障礙。一個男人和幾個女人的故事,與一名偉大藝術(shù)家和幾個女人的故事之間,需要填充更多的素材。
James Ivory幾乎不拍原創(chuàng)的故事,他總是拿一本小說來進行改編。這部影片改編自美國作家Arianna Huffington的小說《畢加索:創(chuàng)造者與毀滅者》Picasso: Creator and Destroyer。
故事只選取了61歲的畢加索與21歲的Fran?oise Gilot相遇后糾纏的十年。1943年的秋天,他們的相遇改變了這個女孩的一生。導演給電影選擇了另一個名字“Surviving Picasso”,其實也不知道要怎么翻譯成中文更準確。女主角說,離開她,我成為一個新的我,但我也充滿感激,因為和他在一起的十年讓我更堅強。
影片也閃過了畢加索的妻子Olga, 還有幾個著名的情人,包括攝影師Dora.
從這部電影里,我看到的畢加索是一個極度自私的人,他經(jīng)歷了西班牙內(nèi)戰(zhàn)、二戰(zhàn),每個時期他都靠自己的精明活得很滋潤。他利用每一個遇到的女人,描繪她們,汲取她們的活力,把她們的青春榨干。他仰視馬蒂斯,總想賺更多的錢,他自卑又自負。“沒人可以離開畢加索,因為離開我你什么都不是”。不過,弗蘭西斯做到了。
離開畢加索之后,她也成為了知名的畫家。她為兩個孩子爭取到了繼承財產(chǎn)的權(quán)利。
BTW 畢加索的小氣令人吃驚,為了不讓第一任妻子Olga分走一半財產(chǎn),他一直不同意離婚。直到她1955年去世,也沒有拿到應得的財物,到死,她也只是曾經(jīng)的芭蕾舞演員,被畢加索拋棄的妻子。
德軍占領(lǐng)巴黎期間,畢加索和黨衛(wèi)軍相處甚歡,吹著口哨,熱情地向他們推銷自己的作品包括那幅著名的反德軍法西斯暴行的《格爾尼卡》,可惜黨衛(wèi)軍消化不了立體主義,說畫了什么他們半天也找不明白,不理解他為什么要這么畫畫,而畢加索鐘愛的裸女題材,他們又不敢買回家,怕老婆發(fā)話。
畢加索另辟蹊徑賺他們的小錢,經(jīng)常邀黨衛(wèi)軍來家賭牌。
一年后巴黎解放,又過一個多月,法共《人道報》整版發(fā)布了畢加索加入共產(chǎn)黨的消息“我毫不猶豫地加入共產(chǎn)黨,因為從根本上從一開始我就與共產(chǎn)黨是相通的”。畢加索成為法國抵抗運動的英雄,巴黎旅游三大招牌之一。
這段歷史無法黑白分明,最新研究顯示:約有二十萬的普通人都曾經(jīng)是二戰(zhàn)時屠殺歐洲猶太人的幫手,采取合作態(tài)度的人就更多。像說出“特權(quán)俘虜是集中營人口的少數(shù),卻是幸存者中的多數(shù)”的普利摩·李維那樣剖析了人類不敢面對的自我的人最后都難免自殺。
好了,說點輕松的,在追女方面,畢加索和程咬金有一拼,三板斧將你砍翻在床:
1、開口一律是:“你們也畫畫么?我們一定前生有緣,你們還沒出生我就畫過你們的面孔了,有空來我的工作室吧。你們肯定聽說過畢加索吧!”
2、來了畫室,“先洗個澡吧,這會兒巴黎沒幾家有熱水”,這倒是真的,那會能洗上熱水澡的女人后來大多被剃了陰陽頭。至少畢加索和黨衛(wèi)軍的交往在情場派上了大用場。
3、洗完了再殷勤地幫人家擦水……到渠成……
可惜程咬金的老婆練過武功,畢加索的女人連防身術(shù)都不會,所以常被毆至昏倒,然后畢加索激情四射把他的女神扭曲破碎地呈現(xiàn)在畫布上,這種攻擊性畫作也多少反映了他的暴力傾向。除了立體主義時期,畢加索最成功的創(chuàng)作集中在1931到1943年間,他最擅畫的題材就是:充滿激情的愛情,以及法西斯在歐洲的勝利。
這部電影只講了1943年后的事情,畢加索的創(chuàng)作涉及很少,主要描述他和女人們的關(guān)系,很錯綜很殘酷很相似,懶得寫了。他一生結(jié)婚兩次,另外至少有五位較長期的情人,七人中一個病死一個瘋了兩個自殺。他情婦寫的傳記他禁止出版,他的電影他的情婦反對拍攝,大概有隱衷吧。
這部電影取材自Picasso: Creator and Destroyer,豆瓣上有篇很好的評論,有興趣可以看一下。http://www.douban.com/review/1143195/
被他拋棄的女人紛紛對外公開懷念那段愛情,或是真愛,或者她們生命中沒有更閃亮的事,或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癥,畢竟兩個人之間的糾纏,外人不足道。
不過畢加索的愛情三板斧細看無非倚重名氣和特權(quán),在營銷自己方面,畢加索是所有畫家中首屈一指的,所以他才能在活著的時候富可敵國。
片中有幾個有趣的細節(jié),畢加索拿起布拉克的畫,說:“我們倆的畫相像,有時候我都分辨不清”;美國畫商誤以為布拉克的畫出自畢加索之手,推崇備至;這倒是暗合了關(guān)于他早期成名的傳言,立體主義是喬治·布拉克首創(chuàng)的,可惜他沒有畢加索的營銷天才。畢加索的致富秘籍補充如下:
畢加索20歲到巴黎有三年貧困潦倒,幾次餓得受不了回了西班牙。但他卷土重來靠著以下幾條揚名致富:
1、選擇能通天的女人打入上層社會;別整天和窮朋友混,抓緊認識畫商,評論家。
2、自己和朋友轉(zhuǎn)遍巴黎的畫廊、畫商,四處訂購“千金難求的著名畫家畢加索”的畫。
3、冒充畫商在報刊打廣告:“重金求購畢加索畫稿”。
4、花大價錢買下布拉克最差的作品掛在自己畫室最顯眼的地方,把自己最好的作品賤賣給布拉克,暗笑畢加索傻冒的布拉克不知道,當畢加索告訴畫商布拉克的作品有多貴的時候,畫商那撿到寶的心情。
5、對看不懂畫的畫商,講一套聽不懂的大道理,唬暈了算。
6、不放過任何一個宣傳的機會,巴黎萬國博覽會、電影、媒體……
終于畢加索1973年4月8日逝世時,遺產(chǎn)2.26億美元+遍布全球的數(shù)座大莊園+創(chuàng)作的數(shù)萬件不可估價的 油畫、版畫、素描、雕刻及陶塑等。有6幅作品入圍世界10大天價畫作:
拿煙斗的男孩 104000000美元 世界名畫拍賣排行榜第一
畢加索自畫像 49800000美元 世界名畫拍賣排行榜第五
皮耶瑞德特的婚禮 48400000美元 世界名畫拍賣價排行第六
靈兔酒館 40700000美元 世界名畫拍賣價排行第七
賣藝者與小丑 38960000美元 世界名畫拍賣排行第九
母性 29560000美元 世界名畫排行榜第十
每一個女人都愛他,沒有他什么都不是。他愛每一個女人,要她們做他的奴隸,誰也不偏愛,女人們都無法忍受,最后逐一離開。如果你不想最后孤單,就不要學習Picasso。
【補標】看過DVD720p網(wǎng)盤下載重新再看發(fā)現(xiàn)了很多沒有的印象
主角更像是弗朗西斯,如何逃出戀父情結(jié),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女人?;羝战鹚故歉挥绪攘Φ?,但并非作為畢加索。
畫家就是風流,哦呵呵~
真的挺一般的
Anthony Hopkins ×21我?guī)缀鯖]見過這么難看的電影…溫吞的節(jié)奏,一部劇情片拍的像紀錄片,不是愛安東尼老頭子愛的深沉我根本看不完!雖然有些段落拍的還是很有意思(比如畢加索和弗蘭西絲一起“對著空氣”畫畫那段),但也掩蓋不住整部電影的無聊和平庸。這個導演就是導了《霍華德莊園》《告別有情天》的那位,可見他的風格真的無法吸引我。看完之后只有一個感覺:原來畢加索這么渣!我也不明白這些女的為啥就想和他在一起,就為了他的才華嗎?不過從畢加索本人來說也真的是人生贏家了:生前就盛名在外,有才多金,很多女人圍繞著他,不管他多渣也不離不棄…這部戲?qū)τ谖乙粋€Anthony Hopkins fan而言最大的收獲就是看到了他在其他電影中少有的幽默調(diào)皮的一面,尤其是面部表情簡直是他最豐富的一次!
這片拍的糟蹋了剪輯糟蹋了霍普金斯爵士糟蹋了《沉默的羔羊:漢尼拔的崛起》,就像一直看不出畢加索模仿兒童的筆觸哪里表現(xiàn)激情,畢加索這情忘的更像在撒嬌而不是愛情,情人的更迭更像靈感工具的更新……藝術(shù)家真可恥,用女人感情和肉體刺激自己鼻孔拉宇宙的能力
沒法看你這么狂放。
3.5. 超喜歡Julianne Moore 玩刀那一幕
支撐著看完。感覺其實畢加索類的男人很多,總是時而多情、時而浪漫、總是操控、總是孩童。女人自然是反其道而行之的為好。娜塔莎麥克艾霍恩全裸霍霍,還有摩爾阿姨(戲份不多)。
你愛女人嗎?離了你女人還是那個女人
所謂牛人就是自己設定一切規(guī)則,道德的,行為的,還有藝術(shù)的,讓後讓世界就範!畢加索就是這樣的牛人。他活在自己的王國裏,要進入那個王國就得遵守他的遊戲規(guī)則,否則就走人??吹萌诵臅缟疋?。再一次被霍普金斯演技征服,神似的典範。
感覺Antony Hopkins 撐不起這個角色。 - -,
Picasso 人 鋼筆 老大 都一樣 失去自我 找回自我 懂得一切 變得強大 的價值
Picasso是個令人敬佩的藝術(shù)家,作為戀人卻令人崩潰。
畢加索的情人們都以為自己是他的“唯一”,但對于情史豐富閱女無數(shù)的藝術(shù)大師而言,只是“之一”。十年相伴又如何,鐵打的畢加索,流水的眾情人。
這四顆星是給安東尼·霍普金斯的!
離你太近,以至于喪失于你的混亂中。而后拉開了距離,終于能彼此欣賞。
狂愛走一回 Surviving Picasso
很瑣碎的一個故事,一個女人離畢加索太近,以至于喪失于他的混亂中。而后拉開了距離,終于能彼此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