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是對我人生前二十年影響最大的一本書。那時我還不到16歲,春節(jié)的時候大人在隔壁打牌,我抱著書坐在床上,聽著春晚,看著安娜快要病死在產床上,安靜地哭著。我給當時的男友發(fā)短信,說在看書里一個女人生了孩子差點得病死了,他說你不會的。然后自己傻兮兮地樂,以為自己好像對愛情有了那么點發(fā)言權。等我開學后還掉這本書,我也就恢復了單身。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刺激,是在安娜快要病死的時候,沃倫斯基開槍自殺,但是卻在兩人終于遠走高飛之后的三個月開始厭煩安娜,而后加以冷落,最終導致安娜的自殺。
我還跟我爸爸討論過:人最重要的就是生命,如果一個男人愿意為你放棄生命,他怎么會在擁有了你三個月之后就不感興趣了呢?當然,我爸爸的答案翻譯過來就是:too simple!sometime native!我真是為你捉急?。?br>
好吧說回電影。這部電影真是改編中的上乘之作!形式感的敘事方式,恰當好處的情感張力,養(yǎng)眼又勤奮刻苦的演員以及對原著十分精準的解讀(體現在關鍵場次臺詞的選取上)都讓我看得非常享受。
劇透一下。影片中我最喜歡的幾句臺詞。
首先是安娜和渥倫斯基激情戲時安娜的幾句話。文藝片與A片在激情戲上的差別,除了具體暴露尺度之外,應該就體現在女人的話是說給誰聽的吧。安娜請求上帝寬恕,說渥倫斯基是劊子手,說這才是真的愛,都是自己的真實想法,是說給自己的心的。我記得當年跟別人討論《色戒》的時候就說到,其實女人才是用下半身思考的。她會相信自己身體告訴自己愛的是誰,所以湯唯會為了“愛情”犧牲自己和王力宏們的性命,而安娜更是為了“愛情”才放棄了縮油的縮油。
其次是安娜開始神經質的挑情夫刺兒的時候說的一句話:為了擁有我你失掉了太多,所以你現在不愛我了。尼瑪我看到這句臺詞的時候眼淚都要掉下來了,如果說讓我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的主旨,那我絕對會用這句話!這也是我愛情觀的一部分,就算今天的我值得你放棄工作放棄家庭放棄社會交際放棄名譽,那么當你得到之后,早晚有一天,我就不值那么多了。(當然其實,你什么也不要的話,他該把你踹了還是會把你踹了。- -?。┻@也是《成為簡奧斯丁》里面,安妮海瑟薇最終的分手理由:你為了和我在一起而變得貧窮,早晚我們會因為貧窮而相互憎恨。
略微要吐槽的地方就是裘德洛的角色,電影開始之后我一直驚訝于他竟然演的是安娜的老公!那尼瑪在我心里就是一個禿頂肥胖口臭黃牙的死老頭啊,直到真的渥倫斯基出現之前我還期盼說難道情夫也是裘德洛演?可惜事與愿違,好吧其實真的渥倫斯基也挺帥的,可是裘德洛真的是我心目中的渥倫斯基啊?。?!難道是他為了自我突破跟導演要求一定要演老公嗎?可是誰天天和裘德洛睡一張床還要出軌啊?。?!花癡完后繼續(xù),看小說的時候我一直很討厭安娜的老公,因為那就是一個偽君子,無情,折磨、要挾安娜,假仁假義,可是在電影里,裘德洛真的讓人恨不起來,只能說是情商低導致的社交障礙,看著倒比安娜更可憐些。
影片的后半段有點形式大于內容,原著中的大部分都是描寫安娜離開老公之后的與情夫在鄉(xiāng)間的生活,看著賴以為生的愛情一點點死去,那才是真正折磨人心的階段,也許那才是托爾斯泰真正想要說的??墒沁@用電影的手法太難表現了,所以二人的失和和安娜的死都交代的不夠清楚,著名的“四個一切”也沒有展現,感覺安娜就是嗎啡吃多了得了妄想癥然后就自殺了。
我一直不認為安娜是在出軌,當一個從沒吃過糖的孩子發(fā)現糖的甜味之后,誰也沒辦法阻止她繼續(xù)吃下去了,包括她自己(這也是人類為什么會換牙的原因吧?)只有吃過之后發(fā)現糖雖然甜,但是會蛀牙會發(fā)胖會得病等等之后,她才知道要克制,而后如果繼續(xù)堅持吃,那才是出軌,那才是不聽話的壞孩子吧??上龕鄣锰顩]有機會改正了,難道這就是她必須死的理由么?我真心為她惋惜。
故事的另一主線是吉提和那個黃毛男,托爾斯泰總會在小說中找一個自己的代言人,說一些作者想說的話。這條線的主旨就是被高富帥玩剩下的女神還是可以和屌絲好好過日子的!多么理想主義啊~ 我記得原著中有懷孕的吉提和煩躁至極的安娜見面聊天,氣氛非常微妙,安娜有一種被女屌絲逆襲了的挫敗感,這也是她自殺的間接推動原因吧。黃毛男演得真好,嗯,對于吉提最終的選擇是有說服力的,這也是作者推崇的戀愛觀吧,不過我懷疑他們結婚九年后恐怕也會發(fā)生類似出軌的。當然也許不會,吉提吃過帥哥的虧所以會有點的記性,可是話又說回來,好了傷疤忘了疼的橋段每天都在上演,誰能說得準以后呢……
這部影片告訴我們,當愛情燃燒時……嗯……你就被燒死了。
我還想再看一遍?。。。?!
1. 請別跟我談原著,我只是談個人的觀影感受。
2. 場景以劇院舞臺為中心,全劇院既在戲中又在戲外,角色通過在后臺穿梭與配合背景道具的上下就順利即時地實現了換場與連接,亦真亦幻。
3. 可以說是跨文化的高風險大膽制作,但劇場舞臺的設置似乎給了故事足夠的架空感,所以大可不必求權責備。
4. 全部細膩精美又簡潔流暢的場景切換大悅人心,從風雪夜到宴會場只需要一段樓梯,舞臺劇般的對時間與空間的虛幻感覺使整部作品緊致度大大提高,適當的壓迫感十分舒服。
5. 文員與農奴略顯喜劇性的一致動作充滿俄羅斯歌舞的氣息。
6. 臉上滿是黑污面目不清的工人葬身于安娜與渥倫斯基初次相逢的車輪之下,愛與欲的閥門一開無收,霍霍疾行如荒郊外的列車,如夢魘如魔鬼的福佑出現于電影的處處,直到死的終結。
7. 擁有一個有“圣人”之名的丈夫、以莊重黑裙出場的安娜,在凱蒂舞會上與白衣的渥倫斯基銷魂蝕骨的一舞,眾人的停格與失色中,兩人如串珠的金線,罪與美的火花撩倒眾生。
8. 安娜拋棄作為大臣家室的莊重,追隨馬背上男人的野性生活,其時接觸到的吉普賽生活在丈夫所參議法案的背景之下成為離經叛道的隱喻。
9. “調任”的離別恐懼是所有表白誘惑中有最強殺傷力的一種,隨之而來的第一次性愛充滿舞蹈的美感,藍天綠野中的第二次是田園牧歌,第三次則猶如宗教油畫般似有神性。
10. 丈夫對她最后的尊重與保護也沒能稍稍勒住安娜失控的馬韁,心愛兒子的一句“世界上沒有人比你更好”刺中淚點;她還是誕下了與情人磨礪的珍珠,病榻上的她虛弱與坦誠得如一只打開的河蚌。
11. 斷送自己一切退路的安娜漸漸顯得歇斯底里,恐懼與懷疑與日俱增,而渥倫斯基不愿與她一同破釜沉舟,他仍是一只多情的蜂鳥,與所有其他女人保持著可以接近的距離。
12. 安娜與渥倫斯基再不能成為串起眾人目光的金線,眾人動作的停格再無法被溶解。
13. 渥倫斯基的愛馬在賽中失足摔斷脊骨,被毫不留戀地結束生命;安娜在劇院中飽受鄙夷,渥倫斯基也終究沒有現身救她于水火。
14. 出軌后的安娜一直如浴火鳳凰,鮮紅的發(fā)飾刺痛所有人的眼睛,一襲紅裙終伴她脆弱愛情理想的破滅,如一朵冬季的玫瑰飄落鐵軌之下。
15. 列文這個開明善良的農奴主標志了一個時代的尾聲,晨曦中草垛上對戀人的一瞥讓他重新鼓起了勇氣;而凱蒂對這個地位低微身份復雜的家庭表現出了驚人的寬和與勇敢,大慰人心。
16. 二人間膽怯又勇敢的試探,一點點吐露心聲,桌上拼字游戲的表白多么浪漫!
17. 哥哥奧布朗斯基與嫂子多麗的相互理解,以及列文最終想通的那件事“不是因為理性而愛上一個人的”,仿佛是對安娜的輕聲撫慰。
18. 安娜如甘美的烈毒,其愛情理想無人能夠實現。
“安娜…..穿著黑色的、敞胸的天鵝絨衣裳,她那看去好像老象牙雕成的胸部和肩膊,和那長著細嫩小手的圓圈的臂膀全露在外面。衣裳上鑲滿威尼斯的花邊。在她頭上,在她那烏黑的頭發(fā)——全是她自己的,沒有攙一點兒假——中間,有一個小小的三色紫羅蘭花環(huán),在白色花邊之間的黑緞帶上也有著同樣的花。她的發(fā)式并不惹人注目。引人注目的,只是常常披散在頸上和鬢邊的她那小小的執(zhí)拗的發(fā)鬈,那增添了她的嫵媚。在她那美好的、結實的脖頸上圍著一串珍珠?!本瓦@樣,我喜歡上了安娜,這個美麗、聰慧、典雅、善良、純真、勇敢的女子。
和許多中外名著中悲劇女性形象一樣,安娜.卡列尼娜的性格和人生歷程也具有著其本身的復雜性和傳奇性。奧菲利亞、茶花女、瑪格麗特,甚至到中國古代的杜十娘,她們都是一些美貌多情卻又命運多舛的女子,脫俗高雅的才情、不容于世的高潔氣質在世俗社會的重壓下無可避免的成為花底的春泥,她們或者擁有高貴的身份或者秉有卓越不群的人格,或者豁達或者敏感,但是最終明月沉于碧海,鮮活的生命在無力的掙扎中歸于寂靜。她們同是遭遇愛情、同是生活在社會的夾縫中,她們身上壓著宗教和禮教的枷鎖,反抗者悲慘的死去,順從者無聲的淪亡。但安娜的不同之處在于,在愛情和親子之情之間她要做二者取其一的選擇,無論是如何選擇她只能做出犧牲,而這兩者之于女人都幾乎都相當于她的一半生命。在她的家庭里,她不愛她的丈夫,并且痛恨著。在她遇見渥倫斯基之后,她毅然決然的先擇了愛情:“我不能再欺騙自己,我是一個活人,我沒有罪。上帝就這樣造了我,我需要愛情和生活。"
回顧安娜的人生軌跡,她有一個簡單的家庭,平靜的生活,安娜是一個人的妻子,是一個孩子的母親,是社會希望她恪守道德的人。渥倫斯基的介入,美名其曰的“愛情”。這個所謂愛情的到來,帶走了她的一切。禮教和愛情極度的矛盾使安娜忍受著巨大的煎熬,愛情的力量使她幾度沖破世俗,去尋求屬于自己的幸福,但自私感和罪惡感立即來到她的身邊,使她的內心充滿了矛盾和痛楚。安娜和渥倫斯基的愛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燒起來,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她想要屬于她的完整的的愛情,她不能在丈夫與情人間繼續(xù)的徘徊,她是愛情的唯物主義者,她的愛情是美麗的,是只屬于兩個人。最終她為了愛情,拋棄了她的丈夫,拋棄了她可愛的孩子,和情人遠赴他鄉(xiāng),追逐他的愛情。
道家說,無為而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當在愛的純潔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時候,這種愛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沒有是非之分,沒有對錯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爭。 渥倫斯基和安娜的靈魂屬于兩個不同的精神。他們雖然一見鐘情,但他們貌合神離,根本不可能融合在一起。當安娜孤獨無助的時候,渥倫斯基選擇了逃避,他想要回到他以前那種花花世界里。家庭沒有了,渥倫斯基對她越來越冷淡,連她最心愛的兒子也對她“親而遠之”,上流社會不接納她,人人拒絕與她交往,她成了人們眼中不貞的壞女人。安娜的感覺是敏銳而正確的,渥倫斯基在精神上已經拋棄了安娜,卻因為良心和責任不敢這樣去做。安娜完全陷入了孤立和絕望之中,再也無法在這個極度虛偽冷酷的社會中生活下去。
當丈夫利用婚姻和兒子束縛她的感情;當情人渥倫斯基不能脫離所生活的環(huán)境和社會來全心地愛她時,安娜對生活和理想徹底失望了,她已經承受了太多的悲哀與不幸,她需要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干擾。她用她的方式尋求到心靈完全寧靜。她選擇了自由,選擇了真誠,選擇了勇敢,然而她違反了貴族社會、宗教及倫理道德的游戲規(guī)則,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個叛逆者。安娜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只是因為她是個真誠的女人,是一個貴族社會真誠的女人,是一個男權社會下貴族社會里還保持著真誠的女人,因此她只能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當迎面撲來的火車碾過安娜年輕柔弱的身軀,我們突然發(fā)現,原來人是如此脆弱。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體,而是人的靈魂。
安娜臥倒在了布滿砂土和煤炭的枕木上,一顆曾經那么動人的、真摯的、生氣勃勃的生命之星劃過天際,終極隕落在她愛恨開始的鐵軌上。
托爾斯泰最后沒有以安娜的死來結束小說,而是以列文的宗教意識重生這樣的結局來完成小說。列文在談到不愿僅為滿足自己的欲望生活時,他沒有提及安娜,但我們卻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她?;蛟S托爾斯泰更愿安娜就像她哥哥和嫂子的頑皮的孩子們,他們?yōu)榱艘粫r的愉快就會去破壞東西,而安娜也是為了追求自己的真性情,自私自我,造成了破壞性的后果。
托爾斯泰用短短的50天寫了這部小說,卻用了整整四年的時間來改這部小說。由創(chuàng)作之初的一個“失足女人”,變成了一個品格高雅、敢于追求真正的愛情與幸福的“判女”形象,可見托爾斯泰是多么地愛安娜,所以世界文學中才會有這么一位形象飽滿且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
PS:《安娜.卡列尼娜》,今天去看了2012版的,由曾經執(zhí)導過《傲慢與偏見》、《贖罪》兩部奧斯卡獲獎影片的英國著名導演喬-懷特執(zhí)導,憑借《莎翁情史》榮膺奧斯卡獎的湯姆-斯托帕德擔任編劇,凱拉-奈特莉、裘德-洛、亞倫-泰勒-約翰遜等眾多影星傾情出演。已有過12部根據該小說改編的電影,葛麗泰·嘉寶、費雯·麗、蘇菲·瑪索等女星都曾演繹過“安娜·卡列尼娜”一角。渥倫斯基的熱情喚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愛情,在當時社會強大的輿論壓力下,不顧一切地相愛,愛情悲劇就此展開。
相比蘇菲.瑪索和嘉寶等,我更喜歡嘉寶的安娜,那才是個美。新版的《安娜.卡列尼娜》大膽嘗試了戲劇化舞臺式的拍攝風格,舞蹈元素因這部電影獨有的呈現方式而對影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多美輪美奐的長鏡頭,各種緩慢推進讓整部電影就像一部文藝優(yōu)雅的舞臺??!時至2012年,當英式的下午茶文藝遭遇俄式的伏特加文學,老泰筆下的愛情故事也來了個華麗麗的轉身,骨感的凱拉(安娜)欲多于情,更符合現在銀屏的審美觀,少了那個年代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上層社會的少婦的華貴氣質和韻味,依然是唐頓莊園里的大小姐;原著里虛偽殘忍的卡列寧成了成熟隱忍的深情紳士,而有些吊兒郎當的花花公子渥倫斯基怎么看都不覺得他有可愛這處。整部電影形式上的表現力過重,內容孱弱,畢竟一個大部頭的名著,這么豐富的內容怎么可能在2個小時道個明白。
新版的《安娜》在視覺上絕對堪稱一流,就像是一幅移動的油畫, 整部影片一片華美的視覺效果,與故事所處的浮華年代相得益彰。另外,電影音樂也是一亮點,大提琴、小提琴、鋼琴……繞梁不絕,堪稱一場聽覺盛宴。
經典在不同時代總能被解讀出新的內容,安娜還是那個安娜,她最終還是臥軌自殺了。片中不乏大尺度性愛場面,不過處理得都相當唯美夢幻。此外,新版加強了列文的平行故事,這是以往改編電影中所沒有的。
佩服懷特的勇氣,改編名著敢于劍走偏鋒,但這畢竟已是第13版了,不創(chuàng)新也不行呀。如果拋開原著的話,2012版的《安娜》可算得上是一部華美的愛情樂章,值得一看。
注:老師我是本科生拿它交作業(yè)了,您如果搜出來了,我鄭重聲明這是我自己寫的
首先讓我們想象一個這樣的情景:一個參過軍打過仗的俄羅斯純爺們,以《戰(zhàn)爭與和平》這部以俄法戰(zhàn)爭為背景的史詩巨作聞名于世,某天突然想展現他內心柔情的一面。于是偉大的托爾斯泰開始講述一個少婦出軌的故事,這位安娜-卡列尼娜剛烈、貞潔,但是被殘忍粗暴的丈夫卡列寧奪去了青春,只得在冷漠虛偽的上流社會中茍延殘喘,漸漸與行尸走肉無異。直到她遇到了光明磊落的翩翩君子沃倫斯基,才終于有了掙扎出窒息生活的勇氣。于是二人毅然私奔,沖破封建禮教,不顧經濟危機;可時過境遷,她仍有情、他卻變了心,失去一切的安娜在絕望中臥軌自殺,以死為代價向這個吃人的社會發(fā)出最后也是最有力的控訴…
在沒有打字機的蒼涼年代里,托爾斯泰只憑紙筆和驚人的毅力,完成了這樣一部近百萬字、成為后世八點檔開山鼻祖的巨型小說,這可能么?就算這種東西確實是托翁的手筆,它又憑什么能成為偉大的俄羅斯文學中偉大的代表作品?難道這就是公認的經典,百年來的讀者和學者們的共同選擇么?
這一切都是因為,《安娜-卡列尼娜》的原著并不是首段所說的那個樣子。托翁筆下的卡列寧從來就沒有冷酷兇暴、不近人情,相反,整整兩冊磚頭一樣的書用無比充實的細節(jié)證明他能力過人、學識淵博、體貼妻兒,充滿虔誠教徒的高貴品性,而且全身心奉獻給了俄羅斯,從不像其他腐敗政客那樣結黨營私,出差時連車馬費都不肯多拿,更莫提與多名女性發(fā)生或保持不正當性關系;如果一定要有什么缺點,就是為人過于嚴謹以致呆板,生活過于規(guī)律以致無趣。沃倫斯基也對安娜忠貞不二,他的所謂“出軌”也大都出自安娜的臆想。至于安娜本人,確實是一位精神很不成熟的自私女性,始終處于歇斯底里狀態(tài),如果單就事跡來看,完全可以說她是一個自作自受的蕩婦。
因此,許多“原著中那個自私冷酷的卡列寧”、“本應該勇敢追求愛情的安娜被拍成了任性的傻女人”的文章究竟是怎么寫出來的,以鄙人低下的智力水平著實無法理解。據說有官方課本和論文將這部書概括成了八點檔連續(xù)劇,所以剛才我特地到圖書館翻了翻俄羅斯文學史和托爾斯泰相關書籍,非常遺憾的是我國學者確實也沒有這樣解讀。托翁的作品相較于當今的暢銷小說而言可謂是超長超悶了,加之俄語的腔調本來就獨特,所以既然有足夠的耐心和能力讀完全書,總不至于對字里行間、鋪天蓋地的信息全都視而不見吧。
總之,《安娜-卡列尼娜》原著的情節(jié)、人物關系和性格,確實就是這部電影中的樣子,如果讀小說的話,肯定會更同情綠帽大俠卡列寧,更討厭神經質卡列尼娜。所以,說Joe Wright侮辱了原作、貶低了安娜等等,每個讀過原著的讀者都可以憑書店里一摞摞常年無人問津的《安娜-卡列尼娜》發(fā)誓,這可真是無中生有。沒讀過原著當然沒有關系,單看電影也的確很難看出安娜的好(何況她本來也沒什么太好的地方),但無憑無據、以訛傳訛,動輒“本該”、“原著”,我想這終究不是一個太好的習慣吧。
《安娜-卡列尼娜》的原著是一部轉型時期的俄羅斯社會百科,它將小說這種體裁發(fā)揮到極致,大部分內容是以絮叨的口吻描述平靜的生活(哪怕發(fā)生了一點也不平靜的事),戲劇性是不怎么強的——比如安娜其實到了快一百頁才登場,她和沃倫斯基只是浩瀚篇幅中的一條支線。小說的大部分情節(jié)其實是在列文、基蒂、斯季瓦身上,尤其列文是第一男主角。這位形貌平凡的高大男子和《復活》中的聶赫留朵夫以及《戰(zhàn)爭與和平》中的皮埃爾一樣,是托爾斯泰本人的化身,因此電影中列文雖然好像什么也沒做,但他也有重大的價值,因為與其說《安娜》講的是安娜,倒不如說是列文的觀察與思索。這也是為什么前蘇聯八小時版的《戰(zhàn)爭與和平》很多鏡頭都給了這位胖大的青年,即便他只是若有所思地默默看著。
總之,托翁借助列文以及其他人物的言談、內心和經歷,表達了他對宗教、歷史、社會以及生命本質的思考。因此,將《安娜-卡列尼娜》改編成兩小時的電影,其效果與將《紅樓夢》改編成兩小時的寶黛釵三角戀是相當的——而且不管主創(chuàng)如何努力,只要忠于原著,林黛玉都會成為一個不可理喻的神經病。
何況《安娜-卡列尼娜》還有著非常復雜的心理描寫,其影像改編難度之大,基耶斯洛夫斯基用上一百個《藍》也難以呈現。我認為單就心理描繪來說,這一版已經做得相當出色,只看過一遍不好亂說,喜歡的觀眾想必是有體會的。一代文豪托爾斯泰不是受訓多年的職業(yè)編劇,他是一個觀察家、思考者,所以他不會從簡單的表象推導出粗暴的結果。對于身負罪孽的人而言,最需要的救贖并不是把過往一筆勾銷,而是有人能懂得你因何而選擇,因何而犯錯,雖然他也無法代表人民原諒你,但他會代表上天理解你。
比如前一陣子有個學生因為作弊被吊銷學位而想不開自殺了,網民紛紛在千里之外喝著咖啡敲著鍵盤,義憤填膺地表示這孩子該死——他當然給親人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傷害,但他又沒殺人放火,憑什么就該死了呢?以我低下的智力水平,總覺得這和安娜也是類似的。雖然并沒有真得付諸實行,但許多人都會忽然感到抑郁煩躁恨不得立刻跳樓上吊,因為這才是真實的人性。托翁巨細無遺地描寫了安娜的心理狀態(tài)和她周圍人的生活,將安娜這不可理喻的死塑造成了生活的沉淀與綜合,以至于再任性的癲狂也變得可理解了。因此盡管劇情上不清不楚的地方仍然很多,但畢竟對象是心理描寫占據大部分的《卡列尼娜》,能做成這樣已經很不容易,相較之前的版本是個巨大的飛躍。
以電影中出現的情節(jié)簡單來說,致死安娜的原因大概有:基蒂、多莉、卡列寧以及上流社會的貴婦人們。多莉代表了傳統(tǒng)的家庭生活價值觀,丈夫天天在外面花天酒地,她終日在家洗衣做飯,為了孩子耗盡了青春,雖有怨言,結果還是壓抑了下去;基蒂被搶了沃倫斯基,自知魅力與安娜無法并提,但經受這一挫折后反而成為了散發(fā)母性的成熟女人?!稇?zhàn)爭與和平》中的美麗少女娜塔莎亦是如此,起先受到風流公子花言巧語的誘騙,最終還是成為了發(fā)福、衰老的偉大母親。這與離開兒子的安娜有著天壤之別,無形中帶給她很大壓力。
電影中還不斷出現淳樸、健康、強壯的務農少女,她們辛勤勞作并為家庭付出一切,列文病榻上的哥哥尼古拉即不顧世人眼光而與這樣的女子共同生活——這樣以勞作和奉獻充實的人生,無疑與安娜等貴族終日游戲感情、沉湎享樂的空虛生活形成鮮明對比,我想這也是托爾斯泰本人的價值觀。安娜還有個致命的可愛之處——雖然所有貴族都在亂搞男女關系(比如那位扇子小姐),但只有安娜一定要公開地追求她的戀情,高喊“我已經是他的妻子了”。這大概是情商不足、挫折太少的體現;但使她遭受白眼的并不是她的外遇,而是她的真實。
所以片尾列文所“明白”的,就是此前他與老農談及的人生意義,他的人生不僅架構在書本中,更在麥田與勞作里,貴族身份是無法束縛住他的,他像農民們一樣自由。小說和電影從來都不是為了頌揚安娜,一切都是為了鋪墊出這個“我明白了”。列文和安娜都追求真實,但列文投奔上帝,安娜倒向撒旦(自殺);安娜和哥哥斯季瓦都追求戀愛,但斯季瓦能分清真實與現實,適時油嘴滑頭,活得游刃有余,還在齷齪世間驚人地保有了一顆還算善良的心。與耽于聲色犬馬的多數貴族們相反,列文終日在地里揮汗如雨,而且忠于愛情與內心,正是這種作風使他平靜、超脫。而且像以前所有版本一樣,列文這條線顯得莫名其妙,但只要是《安娜-卡列尼娜》,就不能沒有列文,不能沒有他的“我明白了”。至于如何平衡這兩部分情節(jié)之間的關系,要等到之后的改編了。
不過我不禁開始懷疑,“之后的改編”究竟還能否出現。此前確實有電影版把列文寫成路人、卡列寧寫成暴君、安娜寫成烈女,雖然戲劇沖突足,但并不是真正的安娜,更配不上世界名著的身份。但此番Joe Wright團隊忠于原著框架,反而再次證明《安娜》的改編絕對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或許此后這類項目也不用做了,只要一拍古裝劇就找一幫抖森、一美,扯出“英倫復古”大旗,讓狗血和基情順著銀幕灑出五里地,輔以本片這樣精良的制作與華麗的調度,肯定會好評如潮的。
按:差著一大堆事情沒做卻跑來寫這個,足見我的愛有多么深…我覺得這部電影非常好看,即便拋開情節(jié)不提,制作也是很有創(chuàng)意的,只看了一遍不太方便寫這方面的內容,但無論如何向喜歡《安娜-卡列尼娜》的讀者強烈推薦。
至于其失敗原因的深入探討,詳情參見我新寫的這篇: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839127/列文究竟明白了什么:
http://www.douban.com/note/270031794/卡列寧的怪奇舉動之解讀:
http://www.douban.com/note/270315719/
①只有愛情,生活根本不能繼續(xù)。②安娜沒錯。③我不明白為什么那么多人因為凱拉的“平胸”和“下巴”對這部電影持保留態(tài)度。對我來說,安娜的第一次出場就完全迷住了我。劇情放一邊,拍攝手法很迷人,這時又有人跳出來說這樣的拍攝不倫不類是失敗的。④我只能說,一萬個人眼里有一萬個哈姆雷特。
喬·賴特又把長鏡頭場面調度玩出新花樣了,融入舞臺劇的表現形式之后,鏡頭可以無視場景限制更流暢的運動,連很多時候的表演也是舞臺式的。假景與真實場景之間的對立,大體對應兩組角色。不過也是太注重形式,故事應該是這幾版最讓人打不起精神的一個。演員不是太理想。
寧愿去看舞臺劇 不是黑女主 實在是太難看了 好幾次她的下巴都提醒我她的另一部電影 《危險方法》 居然很多表情都一樣 那段舞跳得毫無美感可言 完敗女配 安娜飛蛾撲火般不計一切追求真愛的氣質一點也看不到 倒顯得像一個slut 裘德洛拿捏有度的演技撐起了整部浮夸的電影 PS 配樂很精彩
電影鏡頭真美
凱拉·奈特莉的氣質和表現實在很難駕馭這種角色,而且那個下巴總讓我出戲回想起她以前的各種劇。喬·懷特拍這類電影真是越來越上手,獨特的舞臺劇式的故事展現模式,各中細節(jié)的拿捏,華麗的鏡頭感,布景,服飾,音樂…只是整個影片卻只停留于小說表面,悲劇色彩浮于表面,沒有太多引發(fā)觀眾共鳴的東西。
改編得蠻有新意的但是總有一種英國人的異域想像感。。。女演員和田園場景都太英國了。。。導演真是是keightley的粉么我老覺得是她的黑。。男主比女主長更白更好看。。。沃倫斯基把頭埋在卡列寧胸口那里我都覺得他才是女主。。。同樣是鞋拔臉大小姐都在同一場景里甩開女主N條街。。
所以說,結婚以后男人出軌還有可能回歸家庭,但女人出軌的話,這個比例將大大降低,因為女人太容易靈肉合一。服飾化妝極美,如舞臺劇般的轉場設計也極富新意。最后吐槽一句,貧乳還出來演什么蕩婦啊喂?。?!
貧乳蕩婦立牌坊不成臥軌終遺恨, 禿叔軍官無奈終攪基共育二子女
這是個真實的女人,而不是真實的人。因為這是女人最笨拙和脆弱的樣子。那不是真愛,那就是欲望。最妙的舞臺劇般的場景轉換。
為了那無與倫比的前30分鐘!
全劇情感飽滿充實,細膩而富有色彩,編劇花了很多心思,完美呈現了舞臺劇般的藝術效果。故事劇情主線比較弱,但是濃濃的表達了各種情緒,戲院里還有看到動情哭出聲來的女觀眾。knightly和傲慢與偏見有長足的進步,遺憾的是jude law不再演帥哥,不過他細致的表演很好的演繹了悲催老公的角色。
是英國么有其他女演員了么- -
一個大膽創(chuàng)新的改編。劇場設置的創(chuàng)意,讓場景的轉換更為流暢,對人物關系更有一種聚焦的作用。問題是男女主角缺乏火花,女主角仍有吃力的感覺。
如此精致奢華的表現形式,打破空間與時間的束縛,徹底將主觀情緒帶入到調度攝影中,嘆為觀止。喬懷特對攝影和奈特麗的執(zhí)迷愈發(fā)病入膏肓但也因此登峰造極,攝影如油畫,奈特麗如女神。實在很喜歡這片??!#喬懷特腦殘粉的囈語#
凱拉奈特莉怎能駕馭得了這個角色,沒有古典氣質,沒有貴族的穩(wěn)重氣場,沒有安娜最后深刻的絕望,簡直就成了潑婦和怨婦
但我是不會離開裘德洛的,即使他(你知道我要講什么....
喬懷特總是可以輕易擊碎我那感性的神經,這一次再次完勝。記憶深刻的三場戲,圓舞、賽馬、觀戲將極具舞臺化表演的劇情轉換得嘆為觀止,且各中細節(jié)拿捏精妙絕倫,華麗的長鏡頭,布景,服飾,音樂都在急促的故事中完美切換,游刃有余。結尾倉促,展開過快都是改編名著的通病啊。
導演相當有能力,英劇熟臉多到令人發(fā)指;凱拉一直頂著站街妓女發(fā)型讓人無法直視;裘德洛倚在凱拉病榻前,凱拉卻招呼著亞倫過來,我聽到身后有人驚呼“這女人真賤”,直到亞倫倚在禿裘肩頭哭泣,全場哄笑,真不知道這場放進來多少腐女。總之,尼瑪有裘德洛做老公,怎么可能出軌搞外遇?。???
不喜歡,太華麗太華麗了,太趕拍,太作。出來以后和小田田感嘆,Jude Law現在只能演綠帽子王了。。。
兩點穿越:“達西敢不敢再記得大明湖畔的伊麗莎白點”以及“麥田場景要不要再向《白鹿原》致敬點”?從《傲慢與偏見》《贖罪》到這部《安娜·卡列尼娜》,喬·懷特似乎都在拍同一部電影,他在技術手法上的造詣已經趨向登峰造極,美輪美奐的場景轉換堪稱神來之筆,但是敘事卻越來越平淡,“美”中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