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以俄國著名作家布爾加科夫同名日記體小說為藍本,講述了一位年輕的醫(yī)學生下鄉(xiāng)從醫(yī),經(jīng)驗不足又略顯拘謹?shù)乃谶@個簡陋的環(huán)境里救助了一名白喉患者,但因為他為病人做了人工呼吸他必須注射疫苗,又因要緩解疫苗痛注射了嗎啡開始上癮。他與病人曖昧與護士保持關系,他手術前臨陣磨槍回去查資料,語言強勢態(tài)度冷淡。迷路中又認識了貴族,了解了生活的奢侈與放縱。他享受著生活和嗎啡,也欺騙了一心和自己共進退的護士,最終在藥品短缺的狀態(tài)下不得已進入瘋人院治療。暴亂來了,他趁亂偷了藥跑了出去,混亂中射殺了貴族醫(yī)生,最終在喧鬧的電影院注射了最后一支嗎啡自殺而亡。
俄羅斯大導演的作品就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俄國,冷漠暴力,冰天雪地之下的所有事情都變得直白又粗糙。手術,治療,混亂關系,槍戰(zhàn)等等,冰天雪地下的一切都非常的冰冷暴躁,沒有任何的柔和和回轉。特別是故事的結尾,在喧鬧的電影院里,一聲槍響,甚至沒有引起關注,身邊的人也只是擦了擦臉,過于無視和冷感的對待和戛然而止的電影結尾一樣,荒誕又真實,也是眾多俄國創(chuàng)作者眼中的國家的樣子。被嗎啡控制成癮失控只是一個表象,其下面所隱藏的無數(shù)人的道德的缺失和對生活的失控才是真正的主題。在一個混亂的年代,各種戰(zhàn)爭和反抗又何嘗不是嗎啡。本是止痛的良藥,卻又硬生生的成為了致死的毒藥。
電影的配樂特別的可愛,特別是醫(yī)生跑回宿舍臨時抱佛腳的時候,就一串輕快的交響樂,配合整個電影小說一樣分章節(jié)的結構,加劇了整個電影的復古感,也讓整個影片的結構更加輕快,不至于因為過于沉悶的光線和大量室內(nèi)夜晚的場景而顯得過于壓抑。
也算是一部老片了,還是值得一看的。
這是第一次觀賞邪典大師巴拉巴諾夫的作品,百度百科以及維基對該導演的介紹也是寥寥無幾。俄羅斯電影總是給人一種絕望、衰落、冷漠和頹廢的感覺,《嗎啡》亦是如此。導演更是通過個人風格強烈的電影畫面,將這種感覺極力地放大。 1917 年冬天,年輕的醫(yī)學畢業(yè)生米哈伊爾.阿列克謝耶維奇.波利亞科夫從莫斯科跑到烏格利奇附近的一個村莊的地方醫(yī)院擔任醫(yī)生。空曠的大陸蓋著蓬松且看似永恒的白雪。慈眉善目的護士姐妹與外科醫(yī)生在茶炊室與波利亞科夫相見。然而,周圍炙熱的茶炊與人情溫暖只是一種幻影,它無法欺騙沉迷于自己憂郁中的醫(yī)生。 頃刻間,一名半死不活的患有白喉的病人被例行送往醫(yī)院,年輕的波利亞科夫在救助過程中做了人工呼吸,為了避免被感染他要求護士安娜給他注射疫苗和嗎啡。 于是,醫(yī)生成為“嗎啡”的人質,他上癮了。 只精通理論的醫(yī)生并沒有忘記查看在辦公桌抽屜里的教科書,每一次成功的手術都得益于他的“臨陣磨槍”。他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醫(yī)生,但在他眼中只有“能救的”和“不能救的”。他只是機械地,沒有靈魂和沒有熱情地在做著自己的工作。他不在乎病人的死活。 周遭的人崇拜他,沒有人不青睞他。沒有人在意到這是他第一次拿起鋸子做截肢還是第一次做氣管切割。 在這種狂熱的譫妄中,他冒著暴風雪去幫助另一個病人,但當他到達時,已經(jīng)沒有人可以幫助。 他結識了當?shù)刭F族,同時結識了狡猾的有著社會民主工黨身份的醫(yī)護人員戈林布爾格。 他在輕浮的上校遺孀葉卡捷琳娜和幾乎神圣的安娜的裙下來回游弋,當然后者是更愛他的,她用同樣的方法對自己注射嗎啡——只是為了勸誡波利亞科夫不要再癡迷于此。 卑微的女人早已預見到悲慘的結局,但米哈伊爾.阿列克謝維奇堅持認為這一切“并不可怕”。 但他錯了,很快一切就變得很可怕,非??膳?。在藥房里偷天換日,換來的就是無數(shù)病患的死亡,他意識到了嗎啡的可怕,但根本擺脫不了毒癮的控制。當他手不穩(wěn)地為自己填寫轉診到瘋人院的單子想改過自新時,“布爾什維克赤衛(wèi)軍”卻無情地卷入了這場事件中。他們宣告了新的歷史時代到來:配方,證書,許可證什么都是統(tǒng)一的 -- 這意味著沒有人可以再私自配備嗎啡了。 在騷亂中,他偷了醫(yī)院的嗎啡并逃了出去,在街上碰到了已經(jīng)成為布爾什維克領導的戈林布爾格,他威脅并要拘留波利亞科夫,波利亞科夫開槍打死了他并逃到了電影院。他注射了最后一針嗎啡在影院的歡聲笑語中開槍自殺了。 影片不間斷的情節(jié)(導演將影片劃分為多個章節(jié))和對人物細節(jié)的精心把控令人印象深刻。 不得不為男主角的精彩表演拍案叫絕,嗎啡成癮者的日常生活被他表現(xiàn)得如此逼真,冒冷汗,嘔吐,全身抽搐。起初,你會同情主人公,希望他早日擺脫這種魔掌。但緊接著,看著他人格一步步退化和瓦解,你會體驗到更多矛盾的情緒。到最后,你對面前這個墮落的男人感到厭惡。當波利亞科夫抽煙時,不小心抖落下來的灰燼落在胸毛上,你不由自主地會擔心一下它是否會燎到皮膚,但主人公已不屑于去碰那些煙灰。他如此沉浸在自己身上,他已不再關心周遭發(fā)生的事情。嗎啡吸的越多,他的人格也退化得越多。最后一幕中安娜那絕望沒有靈魂的眼神,告訴我們這一切都完了。 導演強烈的個人風格為影片增色許多。 盡管影片有許多cult鏡頭,血淋淋的截肢場景,產(chǎn)婦臨盆接生,抑或是開喉手術什么的,總讓人看了不僅頭皮發(fā)麻,那種隔著屏幕的痛感滲透入骨?;蛟S這也是波利亞科夫被毒癮折磨所能體會到的痛苦。 契訶夫曾說道,如果第一幕中有一把槍掛在墻上,那么在第三幕中它應該開火。而在這部影片第二幕《狼》中,主人公就曾用勃朗寧手槍驅趕狼群開了火。在這一幕中也已經(jīng)揭示了主人公的悲劇命運,如果勃朗寧能夠救其于水火之中,嗎啡注射血管才能真正讓他變得生龍活虎,給予他存在下去的動力。有意思的是,波利亞科夫一共開了三次槍。每一次開槍也象征著他人格的轉變。 第二次開槍打死了已經(jīng)成為布爾什維克領導的戈林布爾格,是對虛無和個人悲劇的一種反抗,也是墮入深淵最底層的寫照。 影片結尾,醫(yī)生從包里拿出勃朗寧,對著自己太陽穴上開了最后一槍。這看似是一種悲劇性的歐亨利式結尾。卻也將整部電影帶向了真正的高潮,波利亞科夫的人生軌跡在一部三流喜劇中結束?!按嬖谶€是不存在”的根本問題在銀幕的嘈雜聲、醉酒的笑聲和粗俗的畫面中解決了,在一個煙霧繚繞的房間里,燃燒殆盡。就那么一秒鐘,所有這些嘈雜的聲音都被一聲槍響淹沒——醫(yī)生倒在了長凳上。但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盯著屏幕,誰也不在乎。 《嗎啡》與卡夫卡的《城堡》想傳達的思想殊途同歸。他們的核心都是基于周圍現(xiàn)實的荒謬性和難以置信?!皼]有意義”潛伏在各種各樣熱情洋溢行為活動的背后。波利亞科夫對嗎啡的熱情無非是一種逃避的嘗試。逃避惡心的現(xiàn)實,腐蝕的日常生活,逃避每天從早到晚,從晚上再到早晨的生活。逃避不想看到的人,逃避那些文盲和不信任的醫(yī)生的患者以及歇斯底里的家屬。逃避這個無意義不需要自我存在的世界。 波利亞科夫吸收的不是嗎啡,而是生活中令人窒息的憂郁和對如何繼續(xù)存在的無知:在一個沒有人需要任何人的永恒的時代。冷漠的永恒的白雪將醫(yī)院和不幸的醫(yī)生緊緊的裹挾在一起,不動聲色,他無法逃離。他不斷地用針筒扎自己,忘記每一天,然后入睡。 留聲機自顧自一個接一個地播放著維爾廷斯基的唱片,那是富有浪漫情調(diào)色彩的俄羅斯古典樂。地主的女兒塔內(nèi)奇卡用訓練有素的響亮嗓音用一首《可卡因》無情地撕扯著觀眾的心。多么激昂,多么明亮。 開喉、截肢、婦科手術以及形形色色帶著奇怪病癥的人等等,都被呈現(xiàn)為打破這些“幸福光彩”之間的插曲。 一樣的雪,一樣的光,一樣的疲倦,每天都期待著不同的新事物,但是根本沒有,也不會有。 從一家醫(yī)院到另一家醫(yī)院,再到瘋人院。對存在的絕望幻想等同于知識分子的死亡。波利亞科夫醫(yī)生,這個知識分子作為一個集體的象征,淹沒在歷史洪流之中。在歡笑和喧囂中,一個理性的人比起其他人的唯一優(yōu)勢是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最終出路 —— 用子彈擊中頭部來結束這一切。電影沒有大篇幅對時代背景做介紹,它只出現(xiàn)在最后一幕,革命就像是那劑嗎啡,不能除去病的根本,反而引起接二連三的副作用反應:嘔吐、抽搐......讓社會愈來愈糟糕,布爾什維克反抗暴政并沒有得到預期的結果。 相比那些過于自然主義的截肢、斷腿、分娩、嘔吐痙攣還是大面積被燒傷的人體,其實并沒有什么特別的,生活往往更殘酷更糟。這是這片遼闊土地上的歷史必然,這里一切都不好,因為它是俄羅斯,它是泛斯拉夫主義與農(nóng)夫式的新民粹派的羅曼蒂克。
村上春樹的《我的職業(yè)小說家》中有這樣一段話,對隱喻做了很好的詮釋,“故事原本就是作為現(xiàn)實的隱喻而存在的東西,人們?yōu)榱俗飞现車粩嘧儎拥默F(xiàn)實體系,或者說為了不被從中甩落下來,就需要把新的故事,即新的隱喻體系安置進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他們需要將這兩個體系(現(xiàn)實體系和隱喻體系)巧妙地連接起來,換言之,就是讓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相互溝通、相互調(diào)整,才能勉強接受不確定的現(xiàn)實,保持頭腦清醒?!庇脕砻枋霭v克塞·巴拉巴諾夫的電影《嗎啡》再合適不過了。
阿歷克塞·巴拉巴諾夫屬于探索型的導演,在我所看過的為數(shù)不多的阿歷克塞·巴拉巴諾夫的電影中我總能捕捉到不同的點。在《兄弟》里看見的是一種比伏特加還有濃烈的民族主義,在《城堡》里看見的是對人性冷漠最極致的描述,在《嗎啡》里看見的是他對國家未來的深深憂慮,對個人命運的不安和彷徨。這樣的導演和這樣的作品注定是要受到爭議的。愛他的人會捍衛(wèi)他至死,不愛他的人會覺得他的片子無趣透頂。
《嗎啡》的成功之處在于他借助了布爾加科夫文本的優(yōu)勢,讓這部電影兼具了政治性和藝術性,同時在結構和表達上超越了布爾加科夫的原著。失敗之處在于整部電影過于晦澀和冷酷,很容易被誤解和排斥。但這并沒有影響到這部電影的品質和我對它的喜愛,我一向鐘情于隱喻大過故事的本身的電影,這樣的電影用來解讀,意味無窮。
這部電影就是如此。
影片的背景為1917年,對于俄國來說,這絕對是一個多事之秋,接二連三的革命讓很多城市戰(zhàn)火紛飛,生靈涂炭,而在這個西伯利亞的邊遠山區(qū),似乎還保持著自己特有的冷靜和和平。故事就是從這里開始的。其實早在《嗎啡》之前,阿歷克塞·巴拉巴諾夫就已經(jīng)開始了嘗試著將政治和變革這一宏大命題注入個體命運的變化和選擇之中,比如2007年拍攝的《棺材》。相比較這部《嗎啡》,《棺材》表達更為直接,更為犀利,電影給人最深刻的感覺就是壓抑。敘事節(jié)奏比較強,風格比較弱,這也使得《棺材》這部電影缺少了阿歷克塞·巴拉巴諾夫的風格。
《嗎啡》在此基礎上相對來說成熟了很多,尤其是在敘事節(jié)奏和音樂穿插上,兩者之間的完美配合,展示出了一副荒誕而又凌厲的畫卷。
影片的男主角波拉克夫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隱喻,對于他的身份導演并沒有做過多的介紹,隨著影片的繼續(xù),“波拉克夫”的真實意義也昭然若揭。
波拉克夫剛下火車的時候,去接他的馬車夫就畢恭畢敬的叫了一聲“陛下”。雖然沙皇已經(jīng)在二月革命中交出了權杖,可在這個邊遠的小鎮(zhèn),人們心中的權力機構還是一如既往的在運轉,而在這里,沙皇的統(tǒng)治似乎并沒有完全的退出舞臺。
作為醫(yī)生,波拉克夫對嗎啡享有絕對的使用權,隨著工會醫(yī)生的出現(xiàn),波拉克夫的權利受到了挑戰(zhàn),而這些象征著,革命勢力已經(jīng)逐漸滲透到了這個小鎮(zhèn),波拉克夫和他的狂歡也將面臨著分崩離析。
波拉克夫對嗎啡的癮,其實就是一個政權走向沒落最后的奮起狂歡,雖然知道毫無意義,但總想從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快樂。
當革命者遍布小鎮(zhèn)的時候,波拉克夫也將面臨著末日,舊制度和大革命之間總有一個要死亡。隨著波拉克夫的死亡,阿歷克塞·巴拉巴諾夫最辛辣的揶揄也呼之欲出。
這部電影以布爾加科夫同名日記體小說為文本基礎,還融合了多篇布爾加科夫的行醫(yī)日記,充實了電影的內(nèi)容,使其既含有布爾加科夫的影子,也有阿歷克塞·巴拉巴諾夫式的解讀。對于文學作品的詮釋,阿歷克塞·巴拉巴諾夫總是希望能夠盡善盡美,希望可以表達出作者本身的意圖,也希望電影有著巴拉巴諾夫式的犀利。遺憾的是,阿歷克塞·巴拉巴諾夫的作品并不多,如今斯人已去,我們也只能在他有點的作品里解讀他的癲狂、辛辣以及諷刺。
抵抗白喉疫苗的疼痛,居然用嗎啡,悲劇的起源。
不只是偏遠地區(qū),那個地方的病人面對醫(yī)生時不是誠惶誠恐?!這就是無知時的典型癥狀,誰也無法避免。面對自己不知道的事物,無法掌控的事物,幾乎每個人都是這樣的表現(xiàn)。
米哈伊爾·波利亞科夫醫(yī)生,一開始怯場,但非常敬業(yè)。做了幾件漂亮的診治:一次漂亮的接生,一次漂亮的截肢,聲名鵲起。
后來逐步享受醫(yī)生的各種潛規(guī)則福利,潛了護士,潛了女病人,在很多地方頤氣指使。在他眼里,只有兩個階級,弱小階級和統(tǒng)治階級。那時他是統(tǒng)治階級。
但事情變化太快,一旦沾毒,就是一條不歸路。。。。。。無法控制的毒癮,嚴重稀缺的嗎啡,只有死路一條。
教堂里的這段影像,在上帝面前,還是如喪家之狗。
在電影院,播放著喜劇,波利亞科夫醫(yī)生最后的一針嗎啡,死前的最后歡樂,悲劇結束。
嗎啡類似權力?什么是男人的春藥?讓人欲罷不能!有很多,權力是其中一種。權力,不是個好東西,太容易讓人迷失方向了。有幾多人能抵抗住因為權力帶來的各種誘惑?各種誘惑真的是無孔不入,防不勝防。
晚期癌癥患者,在臨終前一小段時間,通過嗎啡減輕痛苦,死的稍微舒服點。我將來假如也到了這一步,不開刀,沒必要救治,有質量有尊嚴的活著最后這么幾天。
對比英版,改編的真的太出色了,那個只能快進看
Ingeborga Dapkunaite 簡直美得不可方物。只能那樣結局了,在播放喜劇默劇的電影院內(nèi)結束。
補巴拉巴諾夫名作。開場雪車調(diào)度嗲。章節(jié)切分總超出該情節(jié)一部分。歡快小調(diào)貫徹始終,閱讀樂趣+黑色幽默一路并進,直到電影中的電影院哄堂大笑。白喉廢奴,截肢貴族,方興未艾的革命亂浪則似尚未被研究出結構式的morphine,一浪更比一浪兇。
除了分章節(jié)沒有什么必要,其他都是完美的斯拉夫式cult。香艷,冰冷又殘酷的二月革命時期,口交、伏特加、破碎注射器與肢解動物一樣的殘酷手術,還沒構建已經(jīng)殘破的現(xiàn)代廢墟。如果沙俄是白喉,革命是截肢,那嗎啡是什么?
7.7,好精致的作品,看沒太懂,但應該很不錯。
二月革命大背景
今年五月去世的俄羅斯鬼才導演阿歷克塞·巴拉巴諾夫爭議最大也是評價最高的電影,描述一位年輕英才的墮落和毀滅。全片以戲劇的分幕敘述鏡頭調(diào)度相當成熟,非常喜歡結尾的處理,推薦~
舊制度與大革命。愛死巴導了!雖然也導過個別不太好懂的爛片,但還是希望一百年后中國也有這樣的導演來拍拍那些荒唐的舊事。想去俄國看看……
嗎啡注射,畫質比較可悲
米哈伊爾·布爾加科夫擔任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長期間為了緩解白喉帶來的痛苦,導致嗎啡成癮,最后還是在妻子的幫助下擺脫了毒癮。當然電影中的米哈伊爾則沒這么好運了,在一次次的嘗試中沉淪,釀成大錯最終只能靠死——或許是謝罪,或許是擺脫痛苦。巴拉巴諾夫從成名作《兄弟》以來就一直喜歡給電影塞入高密度的音樂。本作的音樂運用也頗為顯眼,在輕快的劇情很有蘇聯(lián)喜劇片的味道,但男女主角赤身裸體癱在床上,神智不清地討論嗎啡問題這段劇情的音樂運用很精彩。特效化妝很棒,電影看起來很像舊俄小說。另外我不得不說,巴拉巴諾夫是少數(shù)幾個能把女人美麗的肉體拍得魅力十足卻難以引起絲毫色欲的神奇導演(也許是因為我看的多了?)
為什么我看這電影就想起了《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
導演的片子總是很酷,突如其來的暴力死亡!話說這片子要參加國內(nèi)創(chuàng)投該怎么寫簡介呢?一個優(yōu)秀的貴族青年醫(yī)生偶然沾染了嗎啡癮,從此走上了毀滅的道路?;蛘呤牵赂锩鼤r的一個貴族青年醫(yī)生沉溺在毒品中直至開槍自戕?這里兩個意思是不一樣的。
像在看小說,結局設計得很諷刺。
嗎啡帶來的空虛。結尾很不錯,想了想,男主角最終也只能選擇自殺。
拍得十分精彩,將個人與政治進行了交互隱喻。嗎啡成癮卻戒不掉,權力崇拜也同樣難以戒掉。最后主角在笑聲中舉槍自盡,悲涼感油然而起。
還是那么熟悉的味道,依然一如既往的那么阿歷克塞·巴拉巴諾夫。紋理清晰、成色顯著。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死亡,再次書寫一曲他最擅長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
BAM 5/12/2013 4:30pm
到位了
帥氣的青年大夫來到小鎮(zhèn)染上毒癮最后自殺的故事。改變自某位俄羅斯作家的小說,除了最后的部分,影片有種舞臺劇的感覺,本以為會很悶,結果生機勃勃。各種做手術,各種女人戲,還有最后醫(yī)生在電影院一張臉(表情)的逐漸轉變,很有感覺。
毛子就是毛子,伏特加戒毒癮。巴導真是把電影當做信仰,配樂總是點我抖腿穴。印象深刻的是神父在男主嗑藥后沉默地祝福,茶炊和狼,火車上無盡的雪野。六年前同樣的失眠在被窩里看完夢之安魂曲,這個結尾更安慰我一些。